肝脏的CT解剖及常见病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肝脏疾病影像诊断ppt课件

肝脏疾病影像诊断ppt课件
右纵沟:宽,前为胆囊窝,后为下腔V窝,前缘 斜向肝门,位于右叶与方叶之间。
左纵沟:窄,前为肝圆韧带,后为静脉韧带,分 别划清左叶与方叶和左叶与尾状叶的界限。
21
22
3 肝脏的分叶、分段 23
肝脏的分叶、分段 1954年法国的Couinand根据门静脉和肝静
脉分布对肝脏进行分叶、分段。 后经Bismuth修正得到认可,既符合外科
19
1.位置与外 形
右上腹,呈楔 形
新生儿肝脏较 大,占腹腔的 1/2以上
正常人肝上缘 与膈平高,下 缘不超过肋弓, 平静呼吸上下 移动2~3cm。
20
2.肝韧带裂与肝门肝裂
脏面上看,有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略呈“H”型, 将肝脏分为右叶、方叶、尾状叶和左叶
横沟为肝门,内有肝管、门静脉,肝固有动脉、 淋巴管和神经出入,称为肝门肝裂,前方为方叶, 后为尾状叶。
解剖实际,并被手术切除所证实。
24
二、肝脏生理 血运丰富,每分钟内肝动脉和门静脉供血
约1.5L 肝动脉占30%,门脉占70% 肝A为肝脏的营养血管,门脉为功能性血管。
25
26
27
28
29
30
生理功能 物质代谢:糖、蛋白、脂肪的分解、合成
酶的合成与分泌(GOT、GPT)谷丙、谷草 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的产生
15
(一)检查前准备 (二)常用扫描序列: 1T用.R长(自T重旋R复,回时较波间长序)T列E,(。短SET)E((回spi波n 时E )间),T1采用T2短采 2.短自转时间反转恢原序列(STIR) 脂肪抑
制,抑制皮下脂肪,腹膜后脂肪信号。 3.梯度回波(GRE),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
TR、TE时间短,成像时间可为十几秒数+秒,采 集时病人屏气,可减少呼吸运动伪影。

肝脏常见病变CT诊断(一)

肝脏常见病变CT诊断(一)
• 肝裂增宽,胆囊外移
肝硬化
• 继发性改变 – 脾大,脾梗塞: 脾外缘>7个肋单元 脾前极、主A前缘水平线 厚度>5cm 比较肝、脾下缘 体积测量 – 门静脉扩张,血栓形成 – 侧支循环形成:脾门脾周、胰周、贲门胃底、 食管下段及腰旁静脉血管增粗扭曲 – 腹水
肝硬化:贲门胃底静脉曲张
肝硬化:左膈静脉扩张迂曲
肝CT正常表现
• 腹部大体解剖:肝、胰腺、胆道 • 断层解剖表现:第二肝门、肝门 • CT正常表现:平扫、增强
肝脏大体解剖
• 肝脏大体形态:脏面“H”沟 – 横沟为肝门 – 左侧沟窄深,前肝圆韧带裂,后静脉 韧带裂 – 右侧沟宽浅,前胆囊窝,后腔静脉窝
肝脏血管
• 肝脏血管:肝A、门V和肝V(类圆或分支状低密度) – 肝A:腹腔A→肝固有A,门V前,肝总管内侧 – 门V:肠系膜上V和脾V,分左、右支,肝门后部 – 肝V:三支,汇入下腔V,左肝V于左叶段间裂内; 中肝V于左、右叶裂内;右肝V于右叶段间裂内
肝脏分段示意图
肝叶
– 肝叶 各叶分界为解剖上肝叶和压迹,以及 胆囊窝与下腔V连线(Cantlie’s) 右叶 线的右后外侧部 左叶 肝圆韧带裂左侧部 方叶 肝门前方,左、右叶之间部 尾叶 静脉韧带裂与下腔V之间部
肝段
• 肝段:依门V和肝A系统分支进行的分区
– 纵向:右、中、左肝V;横向:左、右门V主干
肝脏常见病变ct诊断ct左侧沟窄深前肝圆韧带裂后静脉韧带裂各叶分界为解剖上肝叶和压迹以及胆囊窝与下腔v连线cantlies右前叶上段ct肝门附近的门静脉胆管和肝动脉主干以及第二肝门附近的肝静脉较粗大显示为低密度树枝状阴影正常肝脏平扫ct肝静脉和门静脉显示为低密度树枝状阴影ct门静脉期
肝脏常见病变CT诊断

上腹部CT解剖及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上腹部CT解剖及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急性胰腺炎
CT表现 :
(1)胰腺弥漫性肿大,边缘模糊。 (2)胰周积液:胰周围水样密度影。 (3)肾前筋膜增厚。 (4)胰内出血:胰内高密度影。 (5)胰腺假性囊肿(4周后可形成)。 (6)胰腺脓肿。
四、肝血管瘤CT表现
(1)平扫:肝内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密度 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代表血栓机化或 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 (2)增强扫描: ①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状”,密度 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 超过2分钟。 ②随着时间延长,增强幅度向病变中央推近,而病变的 低密度区相对变小。 ③延时扫描病变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平扫时病变内更 低密度无变化)。
上腹部CT解剖及常见疾病 影像诊断
放射科CT组
潘冬梅
肝脏
肝脏正常表现
1 肝实质:密度均匀,CT值40-70hu,高于上腹部其它脏器如脾 脏等。 2 肝血管: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表现为肝内条状、 分支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越近肝门区域和下腔静脉区越粗大。 3 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 4 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
胆囊
一、正常表现 肝内胆管正常情况下不显示,肝总管表现为肝门区 环状影,位于门静脉右前方。 胆总管表现为胰头或钩突内的环状影,位于下腔静 脉前方,直径不超过10mm。 胆囊位于胆囊窝内,呈卵圆形或圆形,横径2.53.5cm,大于4.5cm为增大;胆囊壁光滑,厚约1-2mm,厚 薄均匀,超过3mm为异常增厚。
①平扫
间隙消失,出现局限性低密度区。
D. 可合并有胆囊结石。 ②增强扫描:胆囊壁和脓肿壁强化。
胆囊癌
1. 病理 多为腺癌,少数为鳞癌。 2. CT表现 ①腔内结节型:从胆囊壁突入腔内的单发或多发乳 头状软组密度结节,胆囊腔仍明显可见。 ②胆囊壁增厚型: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增 厚。 ③肿块型:表现为与肝实质密度相似的实性软组织 肿块,胆囊腔大部或完全消失,此型多为晚期表现。 ④阻塞型:肿瘤侵犯胆囊管造成阻塞,胆囊积液扩 大,肿瘤小常不易发现。

肝脏CT检查及正常影像解剖对照(详细实用)讲诉

肝脏CT检查及正常影像解剖对照(详细实用)讲诉
RIGHT LEFT
血管瘤患者
肝段解剖小结
• 肝段解剖研究的实质是适宜现代肝胆外科
的发展需要包括肝叶、肝段切除术及活体 肝移植术等。 • 精确的肝段解剖划分思想精髓在于肝裂的 概念及肝门静脉蒂的概念。 • 影像肝段解剖划分的标志主要是肝裂标志、 肝静脉系统及Glisson系统。
肝脏血供要点
• 肝脏存在双重供血系统,一套静脉回流系统。
与肝脏的复杂生理功能相适应。
• 肝动脉、门静脉及肝静脉借肝血窦相互联系。 • 有学者提出可以这样理解:
肝动脉为滋养血管、门静脉为功能血管。
• 肝动脉与门静脉之间存在复杂的调控机制。
什么是三期扫描?
CT增强(动脉期)
在静脉注入造影剂后,经过20s左右造影剂 经动脉血供到达腹部脏器,肾脏、脾、胰等开始 明显强化,经肝动脉血液进入的造影剂较门静脉 内造影剂早期到达肝脏20-30s,肝脏仅1/4血供 来源于肝动脉,而且因由于不含造影剂的门静脉 血流的影响(冲淡),此时肝实质强化不明显, 此期主要由肝动脉提供造影剂增强作用又称为肝 动脉期, 约在注射造影剂后的20-30s。
• 此期造影剂在肿瘤组织及肝实质的
细胞外间隙达到平衡。 • 有助于肝癌与肝血管瘤及其它肝内 病变鉴别诊断
肝细胞癌
肝癌平扫等密度
CTAP
CTA
经肠系膜上动脉门脉造影 可见低密度门脉瘤栓。
经肝动脉CT造影可见明显肿瘤 染色
CTA
(CT angiography)
胰腺癌动脉受累
MIP VRT
正常人门静脉三维成像
Pancreatic Duct
Duodenum
MRCP MRI Cholangiopancreatogram
COMMO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UCT STONES

正常肝脏CT解剖图

正常肝脏CT解剖图
供肝评估
通过CT检查评估供肝的大小、形态、血管 和胆道情况,确保供肝的质量和可用性。
受体评估
了解受体的肝脏病变情况,预测受体对移植 手术的耐受性和预后。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解毒、代谢、合成和分泌等 。
CT解剖图是了解肝脏形态和结构的重要手段,通过CT图像可以清晰地观察肝脏的轮 廓、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肝静脉
肝静脉是肝脏的输出血管,负责将肝脏的血液输送回心脏。在CT图像上,肝静脉 表现为低密度影。
肝动脉和门静脉
肝动脉
肝动脉是肝脏的营养血管,负责将富 含氧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至肝脏。 在CT图像上,肝动脉表现为高密度影 。
门静脉
门静脉是肝脏的主要输入血管,负责 将消化道的血液输送至肝脏。在CT图 像上,门静脉表现为中等密度影。
VS
详细描述
肝癌在CT图像上通常表现为低密度肿块 ,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密度较低。在增强扫 描时,这些肿块通常强化不均匀,即部分 区域增强明显,部分区域增强不明显。这 种不均匀强化是肝癌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他病变
要点一
总结词
其他病变包括血色素沉着症、肝血管瘤等,每种病变都有 其独特的CT表现。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鉴别诊断
通过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密度和增强表现,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如肝细胞癌、胆 管细胞癌、血管瘤等。
肝脏手术前的评估
手术可行性评估
通过CT检查评估肝脏的质地、病灶位置和 范围,以确定手术切除的可行性。
预测手术效果
根据肝脏的功能和储备情况,预测手术后肝 功能代偿能力和恢复情况。
肝脏移植的评估
正常肝脏CT解剖图

《肝脏CT影像解剖》课件

《肝脏CT影像解剖》课件

肝实质区域的密度均匀,可以显示肝小叶的排列。
3
肝实质区域病变
肝实质区域病变包括肝内血管病变、肝脏肿瘤等。
肝静脉及肝动脉的解剖及CT影像表现
1 肝静脉
负责将含有代谢产物的血 液从肝脏排出。
2 肝动脉
3 CT影像表现
提供肝脏氧气和营养物质。
肝静脉和肝动脉可以通过 CT影像清晰显示,观察其 大小和分布。
《肝脏CT影像解剖》PPT 课件
本课件将深入介绍肝脏CT影像解剖,让您了解肝脏结构及不同病变的CT表现, 掌握肝脏影像学诊断的重要知识。
课程介绍
1 了解本课程内容
2 学习目标
3 知识储备要求
通过介绍肝脏CT影像解剖 来帮助大家学习和理解肝 脏疾病的影像学特征。
掌握肝脏的解剖结构以及 不同病变在CT影像上的表 现。
1 CT扫描原理
2 CT影像的呈现
利用X射线经过人体组织的衰减程度来形成影 像。
通过不同的窗宽和窗位设置,可以呈现不同 密度和解剖结构的组织。
3 常用的CT扫描方式
包括平扫、增强扫描、螺旋扫描等。
4 CT影像的解读
结合不同窗宽和窗位设置,观察肝脏组织的 密度和解剖结构的变化,进行影像的解读。
肝门部位的解剖及CT影像表现
CT影像表现
CT影像可以准确显示铰接部位的位置和形态。
囊性病变的特征及CT影像表现
囊性病变的特征
囊性病变呈圆形或类圆形,内部 为液体。
CT影像表现
囊性病变在CT扫描上呈低密度, 边缘光滑。
并发症
囊性病变可能引发感染、出血或 恶性变。
肝门部位的解剖
肝动脉、门静脉、胆管在肝门部 位汇聚。
CT影像表现
肝门部位可见多个血管和胆管结 构,可以判断肝门区有无受压、 扩张等。

肝脏影像学表现

肝脏影像学表现

肝脏影像学表现肝脏影像学表现一、肝脏解剖结构在肝脏影像学表现的讨论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肝脏的解剖结构。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位于腹腔右上腹部,主要由左右两叶组成。

肝脏表面有包膜覆盖,内部则由肝小叶组成,肝小叶又由许多肝细胞组成。

肝脏的血供主要来自门静脉和肝动脉。

二、常见肝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1、肝囊肿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通常采用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方法来进行诊断。

在超声影像上,肝囊肿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

CT影像上,肝囊肿呈现为低密度区,一般不强化。

MRI影像上,肝囊肿呈现为高信号,T2加权图像上高信号更为明显。

2、肝脏肿瘤肝脏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

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有肝细胞癌和肝胆管细胞癌。

在CT和MRI影像上,肝细胞癌通常呈现为不规则的低密度或高信号病灶,且常伴有血供异常。

肝胆管细胞癌则呈现为多发结节状低密度区或高信号病灶,并可出现胆管扩张的征象。

3、肝脓肿肝脓肿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可做出诊断。

在CT影像上,肝脓肿呈现为低密度区,边缘可见壁结节,周围有压迫性改变。

MRI影像上,肝脓肿呈现为高信号病灶,T2加权图像上高信号更为明显。

4、肝硬化肝硬化是肝脏慢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常见的病因有慢性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等。

在超声影像上,肝硬化呈现为肝脏回声增强,结构紊乱。

CT和MRI影像上,肝硬化表现为肝脏体积缩小,边缘不规则,同时可见肝内血管形态改变。

5、肝血管疾病肝血管疾病包括肝脏动脉瘤、门静脉高压等。

在CT和MRI影像上,肝脏动脉瘤呈现为局灶性增大的动脉,周围可见包膜。

门静脉高压引起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肝内静脉扩张和侧支循环形成。

6、肝脏损伤肝脏损伤可以是创伤性的,也可以是非创伤性的,如药物性肝损伤等。

在CT和MRI影像上,肝脏损伤呈现为不规则的低密度区或高信号病灶,边缘模糊,可伴有血肿形成。

附件:本文档没有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门静脉高压:也称为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晚期的表现,主要特征是门静脉及其分支的血液压力升高。

肝胆胰脾影像学

肝胆胰脾影像学

肝海绵状血管瘤
MRI表现:T1均匀性稍低信号,T2随回波时间 (TE)延长,血管瘤的信号强度递增
T1W
T2W
肝血管瘤 MRI
肝脏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造影: 实质其瘤体内出现“血湖”,呈爆玉米 花 状染色,出现早,消失晚,无肿瘤血管和动静 脉短路。
肝脏疾病的CT表现
原发性肝癌
平扫大多数呈低密度,部分可为等密度 或高密度;肿瘤可为单发、多发也可 为巨块形,较大肿瘤中心可坏死呈低 密度,也可发生出血呈高密度。肿瘤 边缘可以不清楚,也可边缘清楚包膜 完整
肝脏MR检查
禁忌证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检查部位邻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人 物 3.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4.MRI造影剂有关的禁忌证 并发症 MRI造影剂有关的并发症
肝脏正常MRI表现
横断面解剖同CT 肝实质信号均匀,强度中等,略低于 脾脏和背部肌肉 肝外和肝内静脉信号流孔,显示良好
Extra cellular Imaging
Portal phase
Equilibrium phase
Arterial perfusion Portal systemc Liver veins Liver parenchyma
Presurgical topography information
& vessel assessment
胆石症 – 胆囊阳性结石
胆石症 – 胆管结石
胆石症 – 胆管结石
胆石症 — 胆总管结石
胆石症 – 胆囊、胆管结石
右中上腹钙化影鉴别
胆囊结石
腹腔淋巴结钙化 输尿管结石
胆囊炎
急性:胆囊常不显影 慢性:
1. 胆囊不显影 2. 显影淡、延迟、轮廓不清 3. 收缩功能不良

医学-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诊断-2017628

医学-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诊断-2017628

误诊为血管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
20
肝转移瘤
21
病理特点
肝转移瘤的数目、大小和形态多变。 组织学特征及肿瘤血供与原发肿瘤相似,影像学表现特点 也与原发肿瘤相似。 来自肾癌、恶性间质瘤、胰岛细胞癌、甲状腺癌、神经内 分泌肿瘤的多为富血供转移;来自胃肠道、胰腺癌、肺癌 的转移多为少血供。 肝转移瘤亦发生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结肠黏液癌、 乳腺癌、胃癌、卵巢囊腺癌、肾癌、黑色素瘤的转移瘤有 钙化倾向。
病理:原发性肝细胞癌
13
肝右叶团块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14
肝内胆管细胞癌
15
CT影像表现
AFP多在正常范围 表现为境界不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分叶状或者不规则 形状。病灶内可见更低密度区,与肿块内部坏死及黏 液聚集有关。 多数肝内胆管细胞癌表现为少血供肿瘤。动脉期和门 静脉期病灶周围出现薄层不规则环状强化,中央低密 度区无明显强化。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渐进性延迟强 化,强化方式是病灶边缘向病灶中心逐渐扩展。 多伴有肿瘤远端肝内胆管扩张,严重者呈软藤征。 病灶处肝包膜回缩被认为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特征性 表现,与肿瘤内含有较多纤维成分有关。

CT影像表现
肝实质内见多发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灶,少数可单 发 坏死、囊变多见,有时候肿瘤很小也发生囊变或坏死。 增强扫描边缘呈不规则的花环状强化或不均匀强化, 少数转移瘤呈明显强化。 “牛眼征”:肿瘤中央见无增强的低密度,边缘强化 呈高密度,外周有一稍低密度的水肿带。
23
MR影像表现
MR信号变化多样,大部分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少数病灶T1WI可呈高信号,如黑色素瘤转 移或转移瘤伴出血或蛋白含量高。 典型表现为“牛眼征”或“靶征”,即在T2WI上病灶 中心可见更高信号。少数病例存在瘤周水肿,病灶周 围可见略高信号环,即“光环征”或“晕征”,可能 与瘤周水肿或血供丰富有关。 MR增强表现与CT增强表现相似。

科内讲课肝脏的影像学解剖及ct诊断

科内讲课肝脏的影像学解剖及ct诊断

2021/3/10
27
弥漫性脂肪肝
2021/3/10
肝实质CT值约为20HU
28
弥漫性脂肪肝
2021/3/10
29
局限性脂肪肝
肝岛
2021/3/10
30
局限性脂肪肝
肝岛
2021/3/10
31
肝硬化
l 定义:肝硬化是以肝细胞变性,坏 死,纤维组织增生以及假小叶和再 生结节形成,导致肝脏结构紊乱为 特征的病理过程。
2021/3/10
63
多囊肝
2021/3/10
64
肝囊肿
2021/3/10
65
原发性肝癌
l 概述: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第3位),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l 症状:早期缺乏特异症状,可为乏力, 食欲减退。晚期出现肝区疼痛,消瘦和 不明原因的低热
l 体检:肝大,腹水,黄疸
l 化验:肝功能异常及甲胎蛋白增高
2021/3/10
42
肝血管瘤
l 临床表现: ➢ 一般无临床症状。 ➢ 达到一定大小时,出现腹部肿块。
肝区胀疼不适。
➢ 据统计,极少数肿瘤发生破裂导致肝 内或腹腔内出血,此时,死亡率可高达 80%。
2021/3/10
43
肝血管瘤
l CT表现:
平扫:界限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 影,CT值±30HU。偶可见到钙化。
平扫无明显特异性
增强扫描:两快一慢
注射造影剂的速度要快;
开始扫描要快;
延迟扫描要长。
2021/3/10
44
肝血管瘤(增强扫描)
➢ 动脉期 :边缘开始出现棉絮状或颗粒状 强化,同大血管的密度相近。
➢ 门脉期 :病灶强化向中央扩展。造影剂 互相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细菌性肝脓肿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肝大、肝区疼痛、触痛以及发热、白细 胞升高等急性感染表现
❖ 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 脓肿多为单房,少数为多房
❖ 临床分期: ❖急性期:局部肝组织充血、水肿、大量白细胞
浸润,细胞液化、坏死,形成脓腔。肉芽组织 增生形成脓肿壁。 ❖病变进展:脓肿不断扩大,穿破,形成膈下 脓肿、脓胸、肺脓肿等。
肝血色素沉着症(图)
MRI T2WI全肝信号明显均匀降低,呈所谓“黑肝”
(四)Budd-Chiari 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Budd-Chiari 综合征 :是由于肝段下腔静脉和/或肝 静脉狭窄或阻塞所致肝静脉回流障碍的临床综合 征,分别由Budd(1899)和Chiari(1945)先后 报告。
• 国际上,Couinaund分段
• 五叶八段是根据门静脉和肝静脉在肝内的 行程划分
第二肝门下方层面CT横断面
左右半肝分界线(肝中静脉与腔静脉 左缘连线),在该层面为4、8段分界
右肝静脉 与腔静脉 连线为7、 8段分界 线。
左肝静脉与腔静脉 连线为2、4段分界
腔静脉右 缘与静脉 韧带的自 然弧线为 1段与其 他段的分 界。
肝动脉期扫描:注药后20—30秒
CT 增强扫描 2时51分16秒
静脉期扫描:注药后60秒
CT 增强扫描 2时54分56秒
肝实质期扫描
肝脏异常CT表现
+ 大小改变 + 形态改变 + 边缘改变 + 密度改变 + 占位性病变 + 肝血管的改变
+ 肝脏增大或缩小:
+ 普遍增大:肝炎、淤血、胆汁淤积 普遍缩小:肝硬化
2.增强扫描:
(1)目的:增加正常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显示等密 度或可疑病灶;帮助鉴别病灶性质;显示肝内血管解剖
(2)造影剂:离子或非离子型碘对比剂
(3)方法: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后扫描叫增强扫描肝动脉 期(20-25秒),门静脉期(60秒)肝实质期(2-3分钟) 延迟期(5-7分钟)
正常CT表现:
+ 占位性病变:
+ 肿瘤
+ 脓肿
+ 囊肿
+ 肝血管的改变:
+ 肝动脉变细、扭曲 + 门静脉扩张、扭曲
肝硬化门脉高压
+ 门静脉或肝静脉内的充盈缺损(血栓或癌栓)
(一)肝硬化 (二)脂肪肝 (三)肝血红蛋白沉着症 (四)Budd-Chiari综合征
(一)肝硬化(cirrhOsis)
+ 病因 + 病理 + 临床 + 影像学表现
3、肝血管: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表现为肝内条状、分支 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越近肝门区域和下腔静脉区越粗大。
4、 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 5、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
扫描方法:
1.CT平扫: (1)扫描前30分钟口服1-2%泛影葡胺500-800ML (2)层厚及层隔:10MM ,小病灶2-5MM (3)范围:肝顶至肝下缘
+ 病因
+ 病毒性肝炎 + 酗酒 + 某些毒物中毒 + 营养缺乏 + 胆道阻塞 + 血吸虫病
+ 病理
+ 肝细胞弥漫变性 坏死 + 纤维组织增生 + 肝细胞结节再生 + 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被改建 + 肝变形、变硬 + 门静脉高压 + 肝功能损害
+ 腹胀 + 消化不良 + 消瘦 + 乏力 + 贫血 + 黄疸 + 低热 + 腹壁静脉怒张 + 肝大 + 脾大 + 腹水 + 实验室检查:血清转氨酶升高、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 (3)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与周围无强化的低密 度水肿带构成所谓的“环征”(90%
+ (4)特征性表现:环征和脓肿内的小气泡。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USG首选方法,敏感度可达100%。对未液 化的早期脓肿,USG易与肝癌相混淆。
+ CT的特征性改变是脓肿壁的环形强化及脓 腔内气液成分可诊断肝脓肿。
+ 早期肝硬化患者CT表现可为正常或增大。 + 中晚期表现为: + ①肝缩小,全肝萎缩; + ②肝轮廓呈结节状凹凸不平; + ③肝叶比例失常,常是尾叶与左叶较大而右叶较小; + ④肝门及肝裂增宽; + ⑤脾增大; + ⑥可伴有腹水。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中晚期肝硬化,USG、CT及MRI均易确诊 + 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需与临床和其他检查相结合 + 在早期,测定肝的有关生化指标比观察影像学改变更有价
【临床与病理】
肝硬化、皮肤青铜样色素沉着和糖尿病 为本症三大临床特征。肝组织含铁浓度大 大超过250μg/g以上。
晚期发生肝硬化,5.8% ~ 42.9%继发 肝癌。
【CT表现 】
平扫:全肝密度增高,CT值在86HU~132HU以 上,CT值的高低大致反映肝内铁浓度的含量。 原发性血红蛋白沉着症:肝密度增高的同时,也可 表现为胰腺、肾上腺密度增高。 继发性血红蛋白沉着症:同时表现为肝脾密度增 高,而无肾上腺密度增高。
❖实验室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囊液抗原皮内 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CT表现】
❖平扫:肝实质内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圆形或 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缘光滑锐利,境界清晰。
❖CT值约-14HU~20HU,可见环状、半环状,条 索状或结节状钙化。
【CT表现】
❖特征性表现:囊内囊,即母囊内有大小不等、数 目不一的子囊,形成多房或蜂窝状。
❖肝脏形态异常:
❖ 多为先天性发育畸形 ❖ 后天引起的变化 ❖ 主要是肝硬化所致肝萎缩和代偿性肥大。
+ 肝脏密度异常:
+ 肝内胆管积气 最常见原因为外科术后 + 门脉积气 常见肠系膜坏死,小儿坏死性小肠; + 肝实质积气 产气杆菌引起的肝脓肿 + 弥漫性肝密度增高 原发或继发性血色素沉着症; + 肝内局限性钙化
CT表现:
+ 1.平扫
+ (1)肝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 稍高于水,CT值20-40HU,少数可见气 体影
+ (2)脓肿壁密度高于脓腔而低于肝脏
+ (3)20%的脓肿内出现气泡,有时可见液平 面。
+ CT表现:
+ 2.增强扫描
+ (1)脓肿壁呈环状强化,环厚薄均匀,内外 壁光整
+ (2)脓腔无强化,脓肿壁外周有低密度水肿 带
肝脏解剖及常见 疾病CT表现
分泌胆汁; 参与代谢; 储存糖原; 解毒; 吞噬; 防御; 胚胎时期造血。
1954年法国的Couinaud(奎诺)根据门静脉和肝静脉分布 对肝脏进行
分叶、分段。
肝左叶 肝左静脉 左肝内侧段
肝脏-肝中静脉
左肝外侧段
肝右叶 肝右静脉 右肝前段 右肝后段
门静脉左右分支主干的横线又将上述四段分为上下部共8段。
+ 肝静脉期:注药后50—60秒肝实质强化显著,肝内病灶 与实质间差异明显增大,门脉、腔(肝)静脉显示清晰。
+ 肝平衡期:注药后120—180秒造影剂在血管内外分布处 于均衡状态,病灶与正常实质间差异不大,不利于病灶检 出。
+ 肝内外血管显示清楚。
CT平扫 2时48分07秒
CT 增强扫描 2时50分27秒
肉芽肿愈合可出现钙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多发小脓肿内点状高密度影和散在肉芽组织内点状 钙化影
囊性转移瘤与之鉴别困难,抗霉菌治疗后脓肿缩 小、数目减少,或穿刺活检图片。
七、肝脏寄生虫病
(一)肝棘球蚴病
肝棘球蚴病(hydatid disease of liver):是棘 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肝脏而发生的寄生虫病。
值。
肝硬化并发肝癌
(二)、脂肪肝
+ 正常肝脂肪含量低于5%,超过5%则可致 脂肪肝。
+ 病因:肥胖、糖尿病、肝硬化、酗酒、 Cushing综合征、妊娠、肝炎、激素治疗、 化疗和营养不良等,诱发甘油三酯和脂肪 酸等脂类物质在肝内聚积、浸润和变性。
+ 临床与病理
+ 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在原发病基础上多出 现肝大,高血脂症。
+ CT值测量低于正常,严重者出现负的CT值。
+ CT检查中,通过与脾的CT值比较来评价肝 密度异常。正常人肝脏密度总是高于脾的 密度。
+ 肝/脾比值:
+ 肝/脾CT值之比<0.85,则可诊断脂肪肝。
+ 也作为治疗后的观察指标。
弥漫性脂肪:全肝密度减低,衬托之下肝内血管 密度相对增高而清楚显示 局灶性浸润:肝叶或肝段局部密度降低。 CT增强:增强的肝内血管在肝实质内显示特别清 晰。
【临床与病理】
病因: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前者为上段下腔 静脉出生后未退化的蹼膜引起;后者与外伤、炎 症、肿瘤压迫和血管内血栓形成有关。 临床表现:肝大、脾大、腹水、下肢静脉曲张、 浮肿等门静脉高压和体循环回流障碍。 病理:肝大、淤血,肝窦扩张,肝静脉淤血,最 后出现淤血性肝硬化。
【CT表现】
肝大、脾大和门静脉高压,肝密度不均 尾叶代偿性增大并密度增高 增强后,肝段下腔静脉和肝静脉不能显示
第一肝门层面CT横断面解剖
左右半肝分界线(肝中静 脉与腔静脉连线)
门静脉右支前分 支为5、8段分界, 该层以上层面为 8段,该层以下 层面为5段
左纵裂为4段与2、 3的分界线
左肝静脉为2段与3 段分界,该静脉前方 为3段,后方为2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