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盐碱化精华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盐碱化的过程
土壤盐碱化精华(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盐碱化的过程).
A.发展引水自流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超过其临 界深度, 使盐分通过毛细管上升, 聚集地表;
B.利用高矿化度的水进行漫灌,盐分滞留地表; C.开垦具有积盐层的底土; D.滨海区由于频繁海潮带入土体中大量盐类, 在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程 维新是从事盐碱地治理的老专家,他解释 盐碱地的成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其 实就是三个字:高、大、有。”
“高”是指地下水位高,较高的地下水位使 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位的上升,在土壤中 聚集;
“大”是指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量大,促进地 下水中的盐分向上运动和累积;
选择适当 覆盖物抑 制水分蒸 发反盐
营造防护林 带,果与椿 棉间作等
土地脱盐 咸水淡化 控制耕作层 巩固水盐
盐分含量
调节效果
土壤盐分的季节变化: -水盐运动规律
春秋返盐, 夏季淋盐, 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脱盐(核心)
以治水为中心
采取引淡淋盐、井排井灌、覆盖、 生物措施等手段。
◆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脱盐
引淡淋盐 井排井灌 覆盖 生物措施
引淡水灌 溉降低作 物土壤根 区含盐量
抽取盐水 补充淡水
“有”是指有盐分积聚,最终达到一定浓度, 致使土壤含盐量增加,形成盐碱地。
“盐碱地的形成,是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同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 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张兴权跟程维新 同一办公室,也是毕生精力治理盐碱地的 老专家,跟程维新同时接受采访,“在蒸 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盐 碱地大量存在。”
盐与空气、水一样,是人类赖以维持生 命的必需元素。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盐碱化课件(共59张PPT)
3.地形
观察两图,分别说出两图发生盐碱化的地形部位。
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 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地下水排水不畅), 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
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盐分 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
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
在农田中,也存在盐分从沟地向埂地运移的现象。
(二)人为原因
人为活动主要通过改变自然条件来影响土壤盐碱化程度。
1、不合理灌溉
1、如何理解灌溉不合理? 2、根据左下图所示的原理,描述次生盐碱 化的形成过程。
Hale Waihona Puke 答案 ①只灌不排,给水过多;②导致地 下水位上升;③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经 水分蒸发带到地表;④地表积盐。
(二)人为原因
人为活动主要通过改变自然条件来影响土壤盐碱化程度。
人为原因
不合理灌溉 过度开采地下水(沿海地区) 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分析思考华北地区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②地势低洼,径流缓慢; ③地下水位埋藏浅。 (2)人为原因: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灌溉措施,使 得土壤中的盐分向地表积聚; ②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
蒸发
降水
春季、 秋季
夏季
盐随水上 返盐
盐随水下 淋盐
水盐运动
华北平原盐碱运动规律:华北平原夏季淋盐,春秋返盐,冬季较稳定。
季节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水盐运动 返盐 淋盐 返盐
盐分稳定
气候及其成因
蒸发强烈,土壤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 升地表 降水量大,土壤表层盐分被雨水淋洗, 使土壤表层脱盐
盐碱化的形成过程
盐碱化的形成过程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的不断发展,土地的利用和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其中,
盐碱化是一种常见的土地退化现象。
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和氧化还原电位的改变,导致
土壤的pH值偏高或偏低,土壤结构和养分失衡,甚至导致植物生长退化。
盐碱化形成的过程非常复杂,一般包括几个主要阶段。
首先,盐碱化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
一般而言,气候干燥、降雨量低、蒸发强烈、地下水位浅等都是盐碱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当土壤中出现较多的钠盐、钾盐和钙盐时,特别是在高温和低湿的环境下,这些盐分就会被土壤吸附和固定,导致土壤pH值的升高,从而影响土壤中一些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活动。
第二,盐碱化的形成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
土地利用的不当和水资
源的过度利用是盐碱化的主要人为因素。
例如,过度灌溉或缺少排水系统,导致土壤中的
盐分无法流失,积累及时形成盐碱化。
此外,过度肥料的施用和过度农药的使用也会导致
化学物质的积累,从而加剧盐碱化的程度。
第三,随着盐碱化现象的加剧,土壤和水的质量逐渐恶化。
土壤pH值的升高和微生物活动的减弱,导致植物生长的受阻和植物品质的下降。
同时,水源的质量也会受到污染和
限制,从而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
综上所述,盐碱化是一种复杂的土地退化现象,其形成过程与多个自然和人为因素密
切相关。
因此,要解决盐碱化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
利用和管理方式,逐步恢复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土地盐碱化
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 陆地区及滨海地区. 根据中 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 委员会在80年代初的调查估 算,中国现有农林牧土地面 积68912万公顷
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 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 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
• 土地盐碱化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上升,临近地表使土地表 层盐分积累所致。在海滨滩涂地区,则由于过度抽取地下 水,使海水入侵而造成盐碱化。 • 在严重缺乏淡水的地区,如:西北黄土高原,由于淡水 资源不足,与农业生产发展供需矛盾尖锐,采用低劣质水 灌溉是人为造成的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无计划开垦荒 坡地,滥砍乱伐,破坏植被,使裸露土壤的地表蒸发量增 大,也易形成土地盐碱化。
•
• 较湿润的沿海地区的土地盐碱化应该有些 区别:
1.程度较轻。土壤会出现无机盐含量上升的情况,但一般情 况下地表不会积盐。 • 2.由于湿润地区雨季较多,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土壤含盐量经常出现上升— 下降—上升—下降的反复过程。
•
土地盐碱化的治理 •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 措施;农业改良措施;生物改 良措施;和化学改良措施。 四 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 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 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 沿海地区形成盐碱化土地大致有以下原因:
1.一些调水工程的实施使河口处的淡水减少,导致海水倒 灌,侵入三角洲,从而导致三角洲地区土地盐碱化。 • 2.一些沿海城市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含 盐量较高的海水趁势入侵,从而造成土地盐碱化。 • 3.风暴潮也会将海水带到陆上,从而造成土地碱化。
•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 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 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 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 盐碱化。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 围广、面积大、类型多。主要发生在干旱、 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盐碱土的可溶性盐 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 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 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 性盐。
盐碱化发生的过程
盐碱化发生的过程盐碱化是指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和碱性物质,使土壤失去肥力和适宜植物生长的能力。
这是一种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盐碱化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盐分的积累。
当土壤中的水分蒸发时,土壤中的盐分会逐渐浓缩,形成盐渍层。
盐渍层中的盐分含量高,超过了植物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
接下来是碱性物质的累积。
在土地上施用过多的碱性肥料或者受到来自地下水的碱性物质污染,会导致土壤碱化。
碱性物质的累积会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平衡,使土壤变得碱性过高,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盐碱化的过程还包括土壤结构的破坏。
盐分和碱性物质的积累会导致土壤颗粒结构的破坏,使土壤变得紧实,缺乏透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
这进一步加剧了植物根系的缺氧和干旱问题,使植物更难以在盐碱化土壤中生存。
由于盐碱化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盐碱化土地。
首先是水分调控。
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措施,可以控制土壤中的盐分浓度,减少盐分的积累。
其次是土壤改良。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和石灰等改良剂,可以中和土壤的酸碱度,恢复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选择适应盐碱化土壤的植物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方法。
一些盐碱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具有耐盐碱的特性,可以在盐碱化土壤中生存和繁衍。
通过引种和培育这些植物,可以恢复盐碱化土地的生态功能。
盐碱化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持续不断的治理工作,才能减轻盐碱化带来的影响,保护好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环境而奋斗!。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之土地盐碱化(共32张PPT)
二、我国盐碱地的空间分布
青藏高寒区
东北平原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华北平原
滨海平原
盐碱地是指土壤(表层)里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的土地。
我国盐碱土分布极为广泛,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 东部滨海盐碱地、黄淮海平原的盐渍土、 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地、半荒漠内陆盐土、 青海新疆极端干旱的漠境盐土等。
③地形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易导致盐碱化 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进而影响盐分的移动和积聚。地势高的地区, 水往低处流,水中的盐分随地下水及地表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地主 要分④布河在流内和陆海盆水地的、影山响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 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升高,易形成盐碱地; 沿海地区,因受海水影响,地下水位高且含盐量大,易形成滨海盐碱地;
可抑制蒸发返盐;又利于雨季时台田雨水下渗淋盐,使土壤脱盐。 9.增施有机肥——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腐
殖质可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使孔度增加,提高土壤疏松度,增强透水性,利于盐分淋洗和抑制返盐; 腐殖质可和碳酸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降低土壤碱性;腐殖酸钠还能刺激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盐能力。
敦煌南泉湿地的盐碱现象 敦煌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后,春季地表水分蒸 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地下水上升聚集在土壤表层,土壤中的盐分增大,自然返盐。 南泉湿地是敦煌最大的湿地,在春季呈现出白色的盐花。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盐碱地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 地等地,盐碱地面积高达几千万亩,土壤表面结着厚硬的盐碱壳,重度盐碱 地面积之大,世界罕见,治理难度极大。这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盐碱地, 从航拍图中可以看出,上面只有点状生长的稀疏植物而已。
土壤盐渍化ppt课件
一般情况下,单一盐类的危害程度大于复合盐类,即当多
种盐类同时存在时,危害程度有所降低。 6
五大土壤问题之一
土壤盐渍化是困扰人类的五大土壤问题之一,另四 个问题则是土壤侵蚀、沙漠化、退化与污染。
首先,盐渍土分布 广泛,其范围遍及 除南极洲以外的六 大洲其总面积约达 9.5×l08ha,占地 球陆地面积的7.26 %。
半湿润季风气候盐渍-苏打碱化区:
我国盐渍化土壤分布面积最大的类型区,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半 湿润的华北平原、山西汾河流域和陕西泾、渭河流域。可分为 黄淮河草甸盐渍土亚区和汾渭河谷半干旱氯化物-硫酸斑状盐 渍土亚区。
半湿润和湿润季风气候滨海盐渍化区: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滨海低平原和各大河三角洲。由于长 期受海水侵袭,土壤和地下水含盐量很高。
半漠境及漠境 区
< 0.2
0.2~0 .3(0.
4)
0.3(0.4)~0 .5(0.6)
0.5(0.6)~1 .0(2.0)
>1.0(2 .0)
SO42-, Cl-SO42-, SO42--
Cl-
土壤盐分的组成不同,其危害程度也有所不同。 根据对作物的危害程度由大到小,可将盐分大致按下列顺序排列:Na2CO3 > NaHCO3 > NaCl > CaCl2 > MgSO4 > Na2SO4。
《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讲课课件
拓展延伸:沿海地区次生盐碱化成因
2、沿海地区海水倒灌(例如过度开采地下水)
读图,描述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土 壤盐碱化的过程。
答案 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致
使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海水入侵,地下 水质变差,进而随着地下水上升,增 加了土地盐分,形成土壤盐碱化。
3、水利工程建设不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例如修建蓄水工程)
人地协调
3、培养地理核心 素养激发爱国主义 情感,增强对祖 国和家乡的热爱
我国盐碱地的空间分布
读图:说出我国盐 碱地的分布特点。
1、分布不均。 2、西北、东北、
华北的干旱半干
旱半湿润地区以 及长江以北的滨 海地区分布集中。
走进兰考
主要内容
一、土壤盐碱化的概念及分类 二、次生盐碱化的形成过程 三、土壤盐碱化的危害 四、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滴 灌 , 喷 灌 的灌溉方式。
明 沟 排 水 、 暗管排水;井 灌井排。
咸 水 结 冰 灌 溉技术。
利 用 盐 生 植 物改良土壤。
培 育 耐 盐 碱 的作物品种。
减 少 化 肥 施 用,增施有 机肥
物理措施: 深耕土壤和 覆盖秸秆。
化学措施: 施用土壤调 理剂等。
袁隆平 李振声
田长彦 刘小京
“一年辛苦半年糠,卖 了儿和女,饿死爹和娘”是 昔日兰考真实的写照!
盐渍土具有腐蚀性,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产生一定危害。如 在盐渍土地段埋设的混凝土电线杆,会发生电线杆被腐蚀和局部 裂缝现象,严重危及送电线路的安全,盐渍土对铁路路轨的腐蚀 性也不容忽视。
重度盐渍化地区,地表返盐严重,形成大片盐碱地或 光板地,无植物生长或仅局部可见低矮、稀疏的植被,生 态环境严重恶化,再进一步发展即造成盐漠化。
11.盐碱化
课外地理| 一文了解土地盐碱化与次生盐渍化高中教材必修三中的荒漠化里提到过荒漠化的类型包括次生盐渍化,在区域地理之中国地理华北平原时提到了土壤盐碱化,于是这两个概念就让大部分人纠缠不清了。
虽然次生盐渍化最终也会导致土地盐碱化,但这两种现象的形成原理与过程不同。
1.土壤盐碱化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指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而使可溶性盐含量超过0.3%的过程(土壤含盐量太高,从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
简单说,就是土壤里边含有太多盐分。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
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
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所以我们可以说土壤盐碱化是在蒸发、地形、地貌和土壤质地的共同作用下,地下水向上运动将盐分积累到地表形成的。
主要是自然原因形成的。
相对来说,低地更容易发生盐碱化。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
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2.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
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
主要是人为原因导致的。
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华北平原盐碱运动规律:华北平原夏季淋盐,春秋返盐,冬季较稳定。
课外地理一文了解土地盐碱化与次生盐渍化
课外地理一文了解土地盐碱化与次生盐渍化导读高中教材必修三中的荒漠化里提到过荒漠化的类型包括次生盐渍化,在区域地理之中国地理华北平原时提到了土壤盐碱化,于是这两个概念就让大部分人纠缠不清了。
虽然次生盐渍化最终也会导致土地盐碱化,但这两种现象的形成原理与过程不同。
小蹊在此就跟大家来聊一聊这两种现象的不同。
1土壤盐碱化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指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而使可溶性盐含量超过0.3%的过程(土壤含盐量太高,从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
简单说,就是土壤里边含有太多盐分。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
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
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所以我们可以说土壤盐碱化是在蒸发、地形、地貌和土壤质地的共同作用下,地下水向上运动将盐分积累到地表形成的。
主要是自然原因形成的。
相对来说,低地更容易发生盐碱化。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
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2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
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
主要是人为原因导致的。
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土壤盐碱化形成过程
土壤盐碱化形成过程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土壤盐碱化形成过程这档子事儿。
你想想看啊,那土壤就好比是大地的皮肤,原本应该是健康有活力的。
可要是出了问题,就像人得了病一样,可不太妙嘞!土壤盐碱化啊,就像是一场悄然发生的“病变”。
首先呢,有些地方降水少得可怜,那水就跟宝贝似的,稀罕得很。
这时候,如果再加上不合理的灌溉,就好比给土壤灌了一大桶盐水。
水慢慢蒸发了,可盐分却留了下来,这不就开始积累盐分了嘛!就好像你喝了一碗咸汤,汤没了,碗底留下了一层盐。
还有啊,有些地方地势低洼,水就爱往那聚。
水聚得多了,流不走,也蒸发不掉,那盐分可不就越积越多啦?这就好比一个小水坑,时间久了,水干了,留下的就是一滩盐渍。
再说说海水入侵。
想象一下,海水就像个调皮的家伙,偷偷摸摸地往陆地跑。
海水一来,带来了大量的盐分,土壤能不盐碱化嘛!就像一个不速之客,闯进了原本平静的家,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
你说这土壤盐碱化多可怕呀!好好的土地,变得盐碱化了,庄稼还怎么长呀?就好比人没了健康的身体,啥事儿也干不了啦!而且啊,这盐碱化一旦形成,可不是那么容易好的。
就像一个坏习惯,养成容易改掉难。
它会让土地越来越贫瘠,长不出好庄稼,那农民伯伯得多心疼呀!咱可得重视这个问题呀!不能让土壤盐碱化就这么肆无忌惮地发展下去。
要合理灌溉,不能大水漫灌,要像爱护自己的宝贝一样爱护土地。
还要注意保护好水源,别让海水轻易地就闯进来。
总之呢,土壤盐碱化可不是小事儿,它就像一个隐藏的敌人,在悄悄地破坏着我们的土地。
我们得时刻警惕着,和它作斗争,保护好我们的大地母亲,让她能一直健康、肥沃,为我们长出茁壮的庄稼,养育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盐碱地的形成,是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 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是中国科学院地理 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张兴权跟程维 新同一办公室,也是毕生精力治理盐碱地 的老专家,跟程维新同时接受采访,“在 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盐碱地大量存在。”
低地更易发生盐碱化
• 气候是形成盐碱地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 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 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 积聚。 • 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 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自然脱盐。 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 的盐分随地下水上升聚集在土壤表 层,土壤中的盐分增大,再次返盐。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程维新是从事盐碱地治理的老专家,他解 释盐碱地的成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其实就是三个字:高、大、有。” • “高”是指地下水位高,较高的地下水位 使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位的上升,在土壤 中聚集; • “大”是指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量大,促进 地下水中的盐分向上运动和累积; • “有”是指有盐分积聚,最终达到一定浓 度,致使土壤含盐量增加,形成盐碱地。
• 盐碱地在全球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 热带的各个地区,从美洲、欧洲、亚洲到 澳洲,到处都有大量含盐、干燥、板结、 荒芜的盐碱地。 • 中国是盐碱地大国,在盐碱地面积排前10 名的国家中位居第三。 • 中国盐碱地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 海地区在内的17个省区,盐碱荒地和影响 耕地的盐碱地总面积超过5亿亩,其中具有 农业发展潜力的占中国耕地总面积10%以
土壤盐分的季节变化:
------水盐运动规律 春秋返盐, 夏季淋盐,
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 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脱盐(核心) • 以治水为中心 • 采取引淡淋盐、井排井灌、覆 盖、生物措以维持 生命的必需元素。 • 但盐并非没有害处,盐碱地就是为盐 所害。
• 盐碱地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农作物 产量极低,甚至寸草不生。盐碱地就 像生长在大地上的种种顽疾,将它们 治愈,才能让土地焕发盎然生机。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 地区 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的 非盐渍化土壤,
因人类的不合理灌溉, 促使地下水中 的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并在地 表积累, 由此引起的土壤盐渍化称次 生盐渍化。
A.发展引水自流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超过其临 界深度, 使盐分通过毛细管上升, 聚集地表; B.利用高矿化度的水进行漫灌,盐分滞留地表; C.开垦具有积盐层的底土; D.滨海区由于频繁海潮带入土体中大量盐类, 在强 烈蒸发作用下向地表积累而形成滨海盐渍化。 盐渍化土地导致粮食产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