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监测报告
边坡变形监测报告
![边坡变形监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9d06a7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8.png)
边坡变形监测报告1. 引言边坡变形是指岩土边坡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形变和位移现象。
边坡的变形监测对于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本报告旨在通过边坡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提供关于边坡变形状况的全面评估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2. 监测方法为了监测边坡变形情况,本次工程采用了以下监测方法:2.1. 钻孔测斜法钻孔测斜法是通过在边坡上钻取测斜孔,并安装测斜仪器来监测边坡的位移和变形情况。
通过对测斜孔的倾角和方位角的变化进行监测和记录,可以得到边坡的变形情况。
2.2. 激光扫描法激光扫描法是通过激光扫描仪器对边坡进行扫描,获取边坡表面的点云数据。
通过对点云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到边坡的形变情况。
3. 数据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边坡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3.1. 钻孔测斜法数据分析钻孔测斜法监测到的边坡位移数据显示,边坡整体呈现出向下位移的趋势。
位移的速率在过去三个月内有所加快,并且在最近一个月内达到了最高点。
这表明边坡的变形程度在逐渐增加,并且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
3.2. 激光扫描法数据分析激光扫描法得到的边坡形变数据显示,边坡的表面出现了明显的裂缝和变形现象。
裂缝的宽度和长度在过去三个月内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
这表明边坡的变形情况较为严重,并且可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4. 结论通过对边坡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边坡变形情况逐渐加剧,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
2.钻孔测斜法和激光扫描法是有效的边坡变形监测方法,可以提供准确的变形数据。
3.裂缝和变形现象的存在表明边坡的稳定性存在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工程处理和修复。
5. 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对边坡进行加固和支护,以增加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2.定期进行边坡变形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
3.加强周边环境的管理和维护,以减少对边坡的不利影响。
6. 参考文献[1] 张三,李四. 边坡变形监测方法与数据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2020,30(2):135-142.。
软岩隧道变形监测报告
![软岩隧道变形监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b20663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0.png)
软岩隧道变形监测报告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软岩隧道变形监测,并提供监测报告。
本报告旨在分析软岩隧道的变形情况及可能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关建议。
1. 监测背景软岩隧道是常见的地下工程形式之一,由于其较弱的岩体特性,软岩隧道易受地应力、地下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变形和破坏的风险较高。
2. 监测方法本次监测采用了多种监测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测量位移仪、倾角计、挠度计及应变计等。
这些方法可对隧道周边岩体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以获取隧道变形的准确信息。
3. 监测结果根据监测数据显示,软岩隧道在施工期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形。
主要变形特征包括隧道周边岩体的位移、倾斜和挠度等。
具体变形情况如下:3.1 位移隧道周边岩体的水平位移较小,垂直位移较为显著。
位移主要分布在洞口附近和隧道顶部,其中洞口附近的位移较大,达到了X毫米级别,而隧道顶部的位移较小,为X毫米级别。
3.2 倾斜隧道周边岩体的倾斜主要表现在纵向和横向方向。
纵向倾斜主要出现在隧道开挖的顶部和底部,其中底部的倾斜较大,达到了X度级别。
横向倾斜主要分布在隧道两侧,最大倾斜量约为X度。
3.3 挠度隧道开挖后,岩体发生一定的变形,导致隧道整体产生了挠度。
挠度的大小与开挖深度成正比,整体变形较小,依然满足设计要求。
4. 安全评估基于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我们对软岩隧道的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估。
根据现有变形情况,软岩隧道在开挖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变形和位移,但整体变形范围尚在可接受范围内。
然而,随着施工的进行,软岩隧道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5. 建议基于上述安全评估,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确保隧道的安全性:5.1 加强地下水管理,保持隧道周边地下水位的稳定。
5.2 增加支护措施,包括加固洞口附近岩体、设置衬砌等。
5.3 定期监测和记录隧道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隐患。
5.4 在施工过程中增加监测频次,提高对隧道变形的实时掌控能力。
通过采取上述建议,可有效控制软岩隧道的变形,提高其安全性,并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建筑物变形监测报告内容
![建筑物变形监测报告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42ff8f8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c.png)
建筑物变形监测报告内容当撰写一份建筑物变形监测报告时,可以按照以下格式进行:一、引言在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建筑物变形监测的背景信息、目的和意义,并说明本报告将对哪些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和描述。
1. 背景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建筑物的基本情况,包括建筑物的类型、结构形式、使用年限等相关信息,还可以提及建筑物所在的环境特点,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
2. 目的明确本次建筑物变形监测的目的,比如是为了评估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监测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情况,或者是为了得出建筑物结构的破坏性变形情况等方面。
3. 意义说明进行建筑物变形监测的意义和价值,如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进行维护和保养,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等。
二、监测方法与装置在这一部分,可以详细介绍进行建筑物变形监测所采用的方法和装置,包括测量仪器、传感器的选择和配置,监测参数的设定等。
同时,也可以介绍监测的频率和监测方案的制定。
1. 方法选择具体说明为了达到监测目的所采用的监测方法,如全站仪测量、GNSS监测、摄影测量、激光测距仪等。
2. 监测装置详细介绍所采用的监测装置,包括测量仪器、数据采集系统、传感器等,同时也可以说明其特点和优势。
3. 监测参数定义和确定需要监测的参数,如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倾斜角度、沉降量等,以及监测精度要求。
三、监测结果分析在这一部分,对监测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具体描述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并结合之前设定的监测参数进行评估和判断。
1. 变形情况描述对于每个关键的监测参数,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述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包括大小、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2. 变形评估根据所设定的监测精度要求,对建筑物的变形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是否超出安全范围,以及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3. 问题分析与处理建议根据变形情况的评估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包括修复措施、维护方案等。
四、总结与建议在这一部分,对整个建筑物变形监测报告进行总结,概括性地说明本次监测的结果和意义,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
变形监测实习报告
![变形监测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ecf2d8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76.png)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类建筑物、桥梁、隧道等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及投入使用后,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变形。
为了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提高工程质量,对建筑物进行变形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变形监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培养动手能力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期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指导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变形监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使我们对变形监测有了初步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如全站仪、水准仪等。
2. 实习具体内容(1)监测方案制定根据实习要求,我们制定了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点布置、监测周期、监测方法等。
(2)监测数据采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监测方案进行数据采集,使用全站仪、水准仪等仪器对监测点进行坐标、高程等数据的测量。
(3)数据处理与分析采集到数据后,我们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算出各监测点的变形值,并与上一周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变形趋势。
(4)报告撰写根据监测数据及分析结果,我们撰写了实习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监测目的、监测方案、监测数据、数据分析、结论等。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变形监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监测方法和技术,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变形监测在工程安全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四、实习不足与改进在本次实习中,我发现自己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一些复杂的数据处理问题,处理速度较慢,准确度不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数据处理能力。
此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仪器操作不熟练、监测方案不够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加强仪器操作练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总结本次实习让我对变形监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精选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547fbeb6eefdc8d376ee32db.png)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精选篇一:变形监测实验报告1、实验要求:应用全站仪对科技楼楼顶避雷针进行变形观测2.实验过程:首先认真理解前方交会原理,然后利用GPS做静态控制得出控制点坐标,将全站仪架在其中一个控制点A上,另一个控制点B架上反射棱镜,将全站仪望远镜瞄准反射棱镜定向,然后置零,转动照准部对准避雷针顶端C,记录角度,然后盘右观测,一站观测两个测回,得出夹角α将全站仪与反射棱镜互换位置,同样方法测得夹角β,根据已知A,B两点坐标可求得避雷针顶端的平面坐标,然后在另一已知点D上架全站仪,A点架上反射棱镜,以A点做后视定向,观测A,D 两点间夹角,盘左盘右观测两个测回γ,同时观测竖角β,量取仪器高,根据观测数据计算进行比较检核。
3.实验已知数据:A点坐标X 3525052.175Y 527483.758B点坐标X 3525047.348Y 527412.793D点坐标X 3524903.239Y 527259.5584.实验观测数据:α=76°22′05″,β=80°37′19″,γ=88°39′44″(检核角)竖角θ=37°24′03″5实验结果:C点坐标:X 3524875.2304Y 527453.3827Z 75.066检校误差3″6.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巩固了在变形监测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极大的提高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仪器操作还不是很熟练,以后应该多加练习,理论和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忍耐,有时候仪器不稳定,必须得等。
篇二:三维动画制作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四、实验方法及步骤二、实验原理五、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三、实验仪器六、误差分析及问题讨论目录1. 认识操作界面2. 物体模型制作基础3. 放样建立模型的使用4. 曲面建立模型的使用5. Poly建模的使用6. 材质编辑的使用7. 灯光的使用8. 基本渲染器的使用9. Unwrap UVW贴图的使用10. 动画基础11. 动力学系统的使用12.骨骼的使用13. 粒子系统14. 使用脚本编写动画15. Video post的使用每次实验课必须带上此本子,以便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和记录实验原始数据。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精选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b6f46d2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f.png)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精选实验报告标题:变形监测实验一、实验目的:1. 熟悉变形监测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变形监测仪器的使用方法;3. 了解不同材料在不同荷载下的变形情况。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光纤变形监测仪器来检测材料在加载条件下的变形情况。
光纤变形监测仪器利用光纤传感器测量变形波长移动的变化,通过计算得到材料的变形量。
三、实验器材和试验材料:1. 光纤变形监测仪器;2. 不同材料的试样;3. 荷载机。
四、实验步骤:1. 将试样固定到荷载机上;2. 连接光纤变形监测仪器,并进行校准;3. 施加不同的荷载,并记录试样的变形量;4. 分析并比较不同材料在不同荷载下的变形情况。
五、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可以得出不同材料在不同荷载下的变形情况。
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实验结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材料的变形量随荷载的变化情况。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变形监测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掌握了光纤变形监测仪器的使用技巧。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在不同荷载下具有不同的变形特性。
在实际工程中,变形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材料的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或更换。
七、实验中的问题和改进方向:1.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2. 在数据处理方面,可以进一步分析试样的变形规律,以及不同材料的变形差异。
八、参考文献:1. XXX. 光纤传感与测量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2. XXX. 材料力学实验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以上是变形监测实验报告的范文精选,供参考。
根据实际实验内容和要求,可以适当调整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T0805_基坑支护变形监测报告
![T0805_基坑支护变形监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85ab87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0.png)
T0805_基坑支护变形监测报告一、引言基坑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一项重要工程。
在基坑的施工中,为了保证工程的安全和质量,必须进行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
本报告旨在对工程基坑支护变形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和调整提供参考。
二、监测目的1.监测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变形异常,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2.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调整提供数据依据。
3.对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评估和验证。
三、监测方法与仪器1.监测方法采用常规的测量法和激光扫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测量法,采用水准仪和全站仪。
激光扫描技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
2.监测仪器包括水准仪、全站仪和三维激光扫描仪。
四、监测内容及结果分析1.监测内容1.1支护结构的竖向位移;1.2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1.3支护结构的倾斜变形;1.4地下水位的变化。
2.监测结果分析2.1支护结构的竖向位移根据监测数据统计,支护结构的竖向位移以直线下降趋势为主,变形大小较小,且变化幅度稳定。
表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良好。
2.2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即沿着基坑边坡方向和垂直边坡方向。
监测数据显示,沿着基坑边坡方向的位移较大,变形幅度较小,变形速度稳定;垂直边坡方向的位移变化较小,较为稳定,变形幅度较小。
整体上,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在可控范围内。
2.3支护结构的倾斜变形支护结构的倾斜变形主要体现在基坑边坡的倾斜度。
监测数据显示,基坑边坡的倾斜变形较小,且变形速度较慢。
说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较好。
2.4地下水位的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是基坑支护变形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监测数据显示,基坑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较小,且变化趋势稳定。
表明基坑支护结构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较好。
五、结论与建议1.结论通过对基坑支护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1支护结构的竖向位移变化较小,稳定性良好;1.2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在可控范围内,变形幅度小;1.3支护结构的倾斜变形较小,支护结构稳定性良好;1.4基坑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变化幅度小,支护结构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较好。
楼房下沉变形监测报告
![楼房下沉变形监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b4371c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f.png)
楼房下沉变形监测报告根据楼房下沉变形监测报告,本次监测是针对某建筑物的地基沉降情况进行的。
监测期间,我们采用了多种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包括测量仪器、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等,以确保得到准确、全面的数据。
经过监测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地基沉降:在监测期间,楼房地基出现了沉降现象。
根据测量数据,我们发现楼房各个位置的沉降量不尽相同,但整体呈现出向一侧倾斜的趋势。
2. 沉降速度:楼房的沉降速度并不是均匀且稳定的。
在监测期间,我们观察到沉降速度在不同时间段有所变化,表明地基的变形存在一定的动态性。
3. 变形情况:楼房下沉引起了一定的变形现象。
除了向一侧倾斜之外,在某些地方还出现了裂缝和变形的迹象。
这些变形对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4. 变形原因:根据地质勘察和现场观察,楼房的地基沉降可能与土壤固结、水分移动以及地下水位变化等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楼房地基的沉降和变形。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进一步研究变形机理:针对楼房地基沉降和变形的原因,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其机理和演化规律,从而为后续的土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一个有效的楼房沉降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楼房变形状况,有效预防潜在安全风险的发生。
3. 加固与修复工程:根据楼房的变形情况,采取适当的加固和修复措施,提高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规范建设管理:加强对建筑工程的规范管理,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建设方案的审查和验收等,以减少地基沉降和变形的发生。
本次报告仅为初步监测结果,更详细和全面的分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监测。
建议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根据本报告提出的建议,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确保楼房的结构稳定和居民的安全。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203d36c5fbfc77da369b19d.png)
2020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Contract Template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
体会指的是接触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篇一:变形监测实验报告1、实验要求:应用全站仪对科技楼楼顶避雷针进行变形观测2.实验过程:首先认真理解前方交会原理,然后利用GPS做静态控制得出控制点坐标,将全站仪架在其中一个控制点A上,另一个控制点B 架上反射棱镜,将全站仪望远镜瞄准反射棱镜定向,然后置零,转动照准部对准避雷针顶端C,记录角度,然后盘右观测,一站观测两个测回,得出夹角α将全站仪与反射棱镜互换位置,同样方法测得夹角β,根据已知A,B两点坐标可求得避雷针顶端的平面坐标,然后在另一已知点D上架全站仪,A点架上反射棱镜,以A 点做后视定向,观测A,D两点间夹角,盘左盘右观测两个测回γ,同时观测竖角β,量取仪器高,根据观测数据计算进行比较检核。
3.实验已知数据:A点坐标X3525052.175Y527483.758B点坐标X3525047.348Y527412.793D点坐标X3524903.239Y527259.5584.实验观测数据:α=76°22′05″,β=80°37′19″,γ=88°39′44″(检核角)竖角θ=37°24′03″5实验结果:C点坐标:X3524875.2304Y527453.3827Z75.066检校误差3″6.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巩固了在变形监测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极大的提高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仪器操作还不是很熟练,以后应该多加练习,理论和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基坑变形监测工作总结报告
![基坑变形监测工作总结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3dc998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7.png)
基坑变形监测工作总结报告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基坑工程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
的角色。
然而,由于基坑工程的特殊性,其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地质、水文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基坑的变形和沉降问题。
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基坑变形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某市某基坑工程进行了系统的变形监测工作,并
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和经验。
首先,我们利用了先进的变形监测仪器和技术,对基坑工程周边的建筑物、地下管线等进行了全面监测,及时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变形问题。
其次,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通过实时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比对,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有效地避免了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
最后,我们还对监测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今后的基坑工程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这次基坑变形监测工作,我们不仅及时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有效
地保障了基坑工程的施工安全,也为今后的基坑工程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基坑变形监测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监测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有待提高,监测数据的分析和预警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等。
因此,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和完善基坑变形监测工作,为城市建设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变形监测实习报告
![变形监测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51c2ca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49.png)
变形监测实习报告引言本报告为变形监测实习的总结报告,通过实习过程的描述和分析,总结了变形监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实习期间所进行的相关项目的实施与结果。
一、背景和目的1.1 背景随着城市建设和工程项目的日益增多,对于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往往需要对结构物的变形进行监测,以及及时掌握结构物的稳定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修复或调整措施。
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为结构变形的实时监测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1.2 目的本次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掌握变形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结构物变形的监测方法和工程实施过程,并通过实习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原理和方法变形监测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对结构物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的技术。
常用的变形监测方法包括:1.简单传感器法:利用测量变形的传感器,如光纤传感器、可变电阻应变计等,通过测量变形量的改变来判断结构变形情况。
2.全站仪法:全站仪能够实时、连续、高精度地测量目标物的生平位移和坐标变化,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桥、隧道等各类工程。
3.GNSS法: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如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等,通过接收卫星信号,测量目标结构物相对于地球的三维坐标变化,可用于大型桥梁、高层建筑等结构物变形监测。
4.激光扫描法:利用激光测距仪对结构物进行非接触式扫描,通过对扫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结构物的三维形状和变形情况。
三、实习项目介绍在变形监测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一个桥梁变形监测项目。
该桥梁是一座跨越江河的大型桥梁,由于长期使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需要对其进行变形监测。
3.1 实习目标本次实习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变形监测技术监测该桥梁的变形情况,以评估其结构安全性,并根据实际变形情况提供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方案。
变形监测报告
![变形监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24743e9524de518964b7dad.png)
变形监测
变形监测报告
一、实验原理:
通过精密三角高程测量,精密距离测量,精密角度测量,测出该栋建筑的实际竖直轴线与理论竖直轴线的角度偏差,与建筑的高度,可计算出该建筑的左右倾斜值。
通过实验测出的该建筑的实际竖直轴线的顶端与仪器之间的平距,和实际竖直轴线底端与仪器之间的平距,可计算出该建筑的前后倾斜值。
最后通过计算出该轴线的倾斜距离,就可得出该建筑的实际倾斜角度。
二、实验步骤:
1、架设仪器,调平后设置仪器的初始水平度盘读。
2、用盘左照准建筑实际轴线的上端,记录水平度盘的读数、竖直度盘读数、斜距。
3、照准建筑实际轴线的下端,记录水平度盘的读书、竖直度盘读数、斜距。
4、换盘后照准建筑实际轴线的下端,记录水平度盘的读书、竖直度盘读数、斜距。
5、照准建筑实际轴线的上端,记录水平度盘的读数、竖直度盘读数、斜距。
6、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二测回。
三、数据处理:
通过我们测量所得的实际数据,对我们实验原理里面所提到的有用数据进行处理。
原始数据:。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本(完整版)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本(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3b6527680203d8cf2f248e.png)
报告编号:YT-FS-3211-36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本(完整版)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互惠互利共同繁荣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本(完整版)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
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1、实验要求:应用全站仪对科技楼楼顶避雷针进行变形观测2.实验过程:首先认真理解前方交会原理,然后利用GPS做静态控制得出控制点坐标,将全站仪架在其中一个控制点A上,另一个控制点B架上反射棱镜,将全站仪望远镜瞄准反射棱镜定向,然后置零,转动照准部对准避雷针顶端C,记录角度,然后盘右观测,一站观测两个测回,得出夹角α将全站仪与反射棱镜互换位置,同样方法测得夹角β,根据已知A,B两点坐标可求得避雷针顶端的平面坐标,然后在另一已知点D上架全站仪,A点架上反射棱镜,以A点做后视定向,观测A,D两点间夹角,盘左盘右观测两个测回γ,同时观测竖角β,量取仪器高,根据观测数据计算进行比较检核。
3.实验已知数据:A点坐标 X 3525052.175Y 527483.758B点坐标 X 3525047.348Y 527412.793D点坐标 X 3524903.239Y 527259.5584.实验观测数据:α=76°22′05″,β=80°37′19″,γ=88°39′44″(检核角)竖角θ=37°24′03″5实验结果:C点坐标:X 3524875.2304Y 527453.3827Z 75.066检校误差3″6.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巩固了在变形监测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极大的提高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仪器操作还不是很熟练,以后应该多加练习,理论和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3篇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5a34b690c69ec3d4bb759e.png)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3篇Model report of Deformation Monitoring Experiment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3篇小泰温馨提示: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本文档根据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变形监测实验报告文档2、篇章2:三维动画制作实验报告文档3、篇章3:《变形监测数据处理》课程实验课指导书(含实验报告)篇章1:变形监测实验报告文档应用全站仪对科技楼楼顶避雷针进行变形观测首先认真理解前方交会原理,然后利用GPS做静态控制得出控制点坐标,将全站仪架在其中一个控制点A上,另一个控制点B架上反射棱镜,将全站仪望远镜瞄准反射棱镜定向,然后置零,转动照准部对准避雷针顶端C,记录角度,然后盘右观测,一站观测两个测回,得出夹角α将全站仪与反射棱镜互换位置,同样方法测得夹角β,根据已知A,B两点坐标可求得避雷针顶端的平面坐标,然后在另一已知点D上架全站仪,A点架上反射棱镜,以A点做后视定向,观测A,D两点间夹角,盘左盘右观测两个测回γ,同时观测竖角β,量取仪器高,根据观测数据计算进行比较检核。
A点坐标 X xxxxxxx.175Y 527483.758B点坐标 X xxxxxxx.348Y 527412.793D点坐标 X xxxxxxx.239Y 527259.558α=76°22′05″,β=80°37′19″,γ=88°39′44″(检核角)竖角θ=37°24′03″C点坐标:X xxxxxxx.2304Y 527453.3827通过本次实验巩固了在变形监测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极大的提高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仪器操作还不是很熟练,以后应该多加练习,理论和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变形监测报告
![变形监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9cca175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2.png)
变形监测报告姓名:***班级:工测1401学号:******指导老师:***实习时间:12-13周工程概述:变形、沉降监测是利用高精度测量仪器或专用仪器通过对物体上有代表性的变形、沉降监测点的变化状况(包括平面位移和沉降变化)进行监视、监测。
其任务是周期性的对观测点进行重复观测,求得观测点在观测周期的变化量,并用仪器记录其瞬时位珞。
其目的是要获得物体的空间位珞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对建筑物体采取的可行性纠偏措施。
因此它的要求是:1、重复观测。
需要重复观测。
而且每一周期的观测方案要尽量一致。
2、精度要求高。
因为变形基本是细微的变化,基本单位是毫米级和厘米级。
3、测量方法综合运用。
为了达到较高的要求,往往综合运用大地测量、导线测量、极坐标法、水准测量等专门测量手段以达到取长补短、相互校核,从而提高监测精度和可靠性。
4、数据量大,处理分析复杂。
因为重复观测和周期长,大量的数据需绘制成图并分析其动态趋势。
5、责任重大。
工程项目动辄千万、亿计。
若及时发现并采取防护措施可避免工程项目损失。
沉降监测一、监测内容此次变形监测的对象是宿舍楼的整体沉降情况和鲲鹏山的水平位移情况(山体滑坡监测)以及校内微波塔的倾斜情况。
宿舍楼位于黄河水院东北角,整区共有十六栋住宿楼一号楼为国际留学生宿舍和校内上善酒店的住址因此建筑完工时用于检测的水准点在墙体进行装修改造时遭到破坏。
测量工作有一定难度。
为保护建筑物的稳定,防止发生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以后运营过程中进行检测,进行控制预报,并为有关单位提供有关数据。
一、监测方法沉降监测1、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2、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7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变形监测实习报告心得
![变形监测实习报告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774bfe3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1.png)
实习报告心得:变形监测实习首先,我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让我对变形监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了变形监测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保障工程安全和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作用。
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变形监测的现场操作和数据处理工作。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紧密联系。
在学校里,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测量学和变形监测的理论知识,但在实践中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们。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各种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水准仪等,并了解了它们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技能,如测站设置、观测、数据记录等。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处理测量数据,如求取平均值、误差分析等。
这些经验的积累,使我对变形监测的流程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变形监测项目,涉及建筑物的沉降监测、桥梁的位移监测等。
在实际操作中,我深刻认识到变形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对工程安全的重要性。
只有准确地监测到建筑物的变形情况,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因此,在进行变形监测时,我们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实习期间我还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与其他同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监测任务。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交流和协作,我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总之,这次变形监测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实习,我不仅掌握了变形监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我相信这次实习经验将对我的未来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工程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变形监测报告
![变形监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c212cf40242a8956bece41c.png)
高新学院测量程序课程设计学院:专业:学号:姓名:目录一、工程概况 (3)二、变形监测目的及依据 (3)2.1监测目的 (3)2.2监测依据 (3)三、变形监测内容以及变形监测安全等级划分和使用仪器设备 (4)四、基准点的布设与监测 (4)4.1基准点的布置 (4)4.2基准点的埋设 (4)4.3基准点的观测 (5)五、沉降监测方法以及周期 (6)5.1观测点布设 (8)5.2观测精度确定 (9)5.3观测点标志规格及埋设 (8)5.4沉降观测方法 (9)5.5监测周期安排 (8)六、数据处理与监测成果提交 (9)6.1数据处理 (9)6.2监测成果提交 (10)七、观测方的责任 (10)八、需要施工方配合的几个问题 (10)九、项目组织机构 (11)一、工程概况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北区教学楼二、变形监测目的及依据2.1 监测目的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楼体的沉降变形实施监测,为发包人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用以楼体在施工期间的安全性,并对可能发生的危及环境安全的隐患或事故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1)引入监测制度,是加强工程安全质量管理,防止重大事故发生的有力措施;(2)监测的数据和资料将使发包人能完全客观真实地了解工程安全状态和质量程度,掌握工程各主体部分的关键性安全和质量指标,确保建设工程能按照预定的要求顺利完成;(3)监测数据和资料可以按照安全预警位发出报警信息,既可以对安全和质量事故做到防患于未然,又可以对各种潜在的安全和质量问题做到心中有数;(4)监测数据和资料可以丰富设计人员和专家对类似工程的经验,以利于专家解决工程中所遇到的工程难题。
2.2 监测依据(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2)《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程》(DB11/T446-2007);(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6)甲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及相关要求。
变形监测观测报告
![变形监测观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0dae3e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7.png)
变形监测观测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个工程项目进行变形监测观测的报告和分析。
通过变形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评估工程项目在施工或运营阶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
背景变形监测是指通过观测和测量工程项目中各种要素的形变情况,以及与时间的关系,来评估工程的变形情况。
变形监测可以用于监测地下隧道、桥梁、建筑物、土体等工程项目的变形情况。
通过及时收集、分析和处理监测数据,可以提前发现和识别工程项目中存在的变形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运行稳定性。
监测方法本次变形监测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全站仪监测:使用全站仪对关键点进行定期观测和测量,以获取其坐标和位移信息。
2.测量标志物:在关键位置设置测量标志物,定期测量标志物的位置变化,从而识别变形情况。
3.应变计监测:在工程体内或结构上安装应变计,监测它们的应变变化,从而评估工程的变形情况。
4.挠度监测:通过安装挠度计或弯曲传感器来测量结构的挠度和弯曲变化。
监测结果和分析根据以上监测方法,得到了如下监测结果和分析:1.全站仪监测:根据全站仪观测的数据,分析了工程项目各个关键点的位移变化情况。
发现部分关键点存在较大的位移变化,显示出工程项目存在一定的变形情况。
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变形情况与工程项目的施工工艺有一定关系,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变形情况。
2.测量标志物:通过测量标志物的 position 变化情况,可以精确地评估工程项目的变形情况。
经过分析,发现工程项目的部分标志物出现了较大的位置变化,进一步验证了工程项目存在一定的变形情况。
需要及时调整和修复这些位置变化较大的标志物,以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应变计监测:应变计可以用于监测结构的应变变化情况,进而评估工程项目的变形情况。
根据应变计的监测数据,发现了一些结构的应变呈现出较大的变化趋势。
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应变的变化与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施工负荷等因素有关。
变形监测报告
![变形监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d5c7b0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4c.png)
变形监测报告报告名称:委托单位:XXX有限公司监测单位:XXX监测有限责任公司监测地点:XXX工程监测周期: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监测内容:变形监测报告目的:本报告旨在对委托单位的XXX工程进行变形监测,并提供监测结果及分析,为该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未来的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监测方法:本次变形监测采用基准测量法,采用全站仪、水准仪、内窥仪等仪器设备进行监测。
同时,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暴雨等恶劣天气下的监测工作将暂停,影响监测进度的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将在报告中特别说明。
监测点位:本次变形监测共设置了XX个点位,包括基坑变形、桩基变形、梁式支撑变形等多个指标的监测。
监测结果:经过长期的变形监测,本工程各监测点位的变形量如下(单位:mm):序号监测点位参考标志面 2019年1月1日 2019年6月30日2019年12月31日1 基坑变形入口 0.12 0.08 0.152 桩基变形桩帽 0.05 -0.03 0.093 梁式支撑变形屋顶 0.03 0.01 0.05数据分析:根据监测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本工程的基坑变形量相对稳定,整体上呈上升趋势,需要加强对基坑支撑结构的检修维护。
2、桩基变形有一定的波动,说明该区域的地质条件要求增加桩基的密集度和长度。
3、梁式支撑变形量偏小且较为稳定,符合安全要求。
改进方案:为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建议在未来的监测工作中,加强对重要监测点位的监测密度,减少监测误差,及时发现工程的通病,及时提出改进方案。
结论:本次变形监测表明该工程的基坑变形量相对稳定,桩基变形波动较大,梁式支撑变形量符合安全要求。
为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需要加强对基坑支撑结构的检修维护,增加桩基的密集度和长度。
同时,在未来的监测工作中,要加强对重要监测点位的监测密度,减少监测误差,及时发现工程的通病,及时提出改进方案。
变形监测报告
![变形监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4de452f5901020207409c2f.png)
中洋广场基坑支护工程变形监测成果报告(第XX~XX次)批准:审核:项目负责:江西汉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一、概述XXX公司委托,我公司承担本工程基坑支护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监测任务。
本工程位于XX市XX区XX桥南侧约XX米,南面毗邻XX医院,东面靠近XX路。
拟建的XX大厦占地面积XXm2,XX栋塔楼,正负零为标高XXXm,地下室XX层。
基坑设计深度介于XX~XXm之间。
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1.1场地地形与地貌地貌原为冲洪积一级阶地,经人工堆填已基本平坦,仅局部稍高,地面标高介于XX-XXm。
1.2 地层岩性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内分布的地层有:人工填土层、埋藏植物层、第四系冲洪积层、第四系沼泽相沉积层、第四系残积层及震旦系花岗片麻岩,现将各地层主要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2.1 人工填土层(Qml)人工填土:紫红、褐黄色,主要由粉质粉质粘土组成,局部含有碎石、砖块及混凝土碎块,未经压实,稍湿,松散状态。
本层全场地均有揭露。
层厚XX-XXm,层底标高XX-XXm。
标准贯入试验修正击数XX击。
1.2.2埋藏植物层(Qpd)埋藏植物层:褐、灰黑色,以粉质粘土为主,含15%细砂,见少量植物根系。
湿,软塑状态。
层厚XX-XXm,层顶埋深XX-XXm,层顶标高XX-XXm。
标准贯入试验修正击数XX-XX击,平均XX击。
1.2.3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⑴粉细砂:浅灰色,以细砂为主,含少量粘性土,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分选较好,饱和,松散-中密状态。
层厚XX~XXm,层顶埋深XX~XXm ,层顶标高XX~XXm。
标准贯入试验修正击数XX~XX击,平均XX击。
⑵粉质粘土(粘土):灰黄、灰色,含10%细砂粒,湿,软塑~可塑状态。
层厚XX~XXm,层顶埋深XX~XXm ,层顶标高XX~XXm。
标准贯入试验修正击数XX~XX击,平均XX 击。
1.2.4第四系沼泽相沉积层(Qh)⑴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灰黑~黑色,土质滑腻,含较多腐植质和炭化木,饱和,软塑~流塑状态,层厚XX~XXm,层顶埋深XX~XXm,层顶标高XX~XX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形监测报告姓名:***班级:工测1401学号:***********指导老师:***实习时间:12-13周工程概述:变形、沉降监测是利用高精度测量仪器或专用仪器通过对物体上有代表性的变形、沉降监测点的变化状况(包括平面位移和沉降变化)进行监视、监测。
其任务是周期性的对观测点进行重复观测,求得观测点在观测周期的变化量,并用仪器记录其瞬时位臵。
其目的是要获得物体的空间位臵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对建筑物体采取的可行性纠偏措施。
因此它的要求是: 1、重复观测。
需要重复观测。
而且每一周期的观测方案要尽量一致。
2、精度要求高。
因为变形基本是细微的变化,基本单位是毫米级和厘米级。
3、测量方法综合运用。
为了达到较高的要求,往往综合运用大地测量、导线测量、极坐标法、水准测量等专门测量手段以达到取长补短、相互校核,从而提高监测精度和可靠性。
4、数据量大,处理分析复杂。
因为重复观测和周期长,大量的数据需绘制成图并分析其动态趋势。
5、责任重大。
工程项目动辄千万、亿计。
若及时发现并采取防护措施可避免工程项目损失。
沉降监测一、监测内容此次变形监测的对象是宿舍楼的整体沉降情况和鲲鹏山的水平位移情况(山体滑坡监测)以及校内微波塔的倾斜情况。
宿舍楼位于黄河水院东北角,整区共有十六栋住宿楼一号楼为国际留学生宿舍和校内上善酒店的住址因此建筑完工时用于检测的水准点在墙体进行装修改造时遭到破坏。
测量工作有一定难度。
为保护建筑物的稳定,防止发生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以后运营过程中进行检测,进行控制预报,并为有关单位提供有关数据。
一、监测方法沉降监测1、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2、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3、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型式。
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有关规定执行。
4、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5、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
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6、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22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一般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使用精密二等水准进行测量,每栋楼至少三个监测点平均分布楼体各个位置。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⑴高程基准点应选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⑵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标志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高程基准点的标石按照点位的不同要求,标石形式采用《建筑变形测量规范》附录 A 执行。
高程控制测量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采用的观测方式为二级的往返测站。
变形监测一、监测内容鲲鹏山位于黄河水院西北地区,山体内部为施工建筑废料结构不是十分稳定。
自建成以来由于遭雨水侵蚀、水库蓄水和自重等因素影响,部分山体出现滑坡、沉降、裂缝和倾斜现象。
严重影响了山体的安全,为把握鲲鹏山的变形规律,加固除险、科学决策,特此进行该项目的变形监测.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鲲鹏山系人造假山,主要由下房土、建筑垃圾及其他废弃物组成,山高约20米,占地8000余㎡。
后经改造成为集学生实习、参观、校园景观于一体的水利枢纽模型山。
该山南临光明湖、湖水波光荡漾;北临百亩梨园,清香宜人;西临水利、土木实训馆,仿真教学栩栩有生;该山所处环境虽然优美,但地形、地物复杂,给测量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二、监测方法水平位移监测(山体滑坡监测)采用前方交会法::“前方交会”通俗地理解是在已知点的前方进行交会的意思。
测量时是在待测点P设站,通过测量其前面三点与待测点连线的夹角来确定P 点的平面布置的方法。
也就是说待测点是在已知点的前方。
全站仪前方交汇法,碎步测坐标法。
直接测坐标,即仪器架在固定一点。
对已固定后视。
对各监测点进行坐标测量。
监测期为两周,周期为每天一次。
利用∆X、∆Y 算出各监测点位移量。
倾斜监测一、监测内容微波塔位于黄河水院校内五环体育场附近,是校内最高建筑。
主要用于信号发射作用。
二、监测方法倾斜监测1、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应测定建筑物顶部相对于底部或各层间上层相对于下层的水平位移与高差,分别计算整体或分层的倾斜度、倾斜方向以及倾斜速度。
对具有刚性建筑物的整体倾斜,亦可通过测量顶面或基础的相对沉降间接确定。
2、主体倾斜观测点位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观测点应沿对应测站点的某主体竖直线,对整体倾斜按顶部、底部,对分层倾斜按分层部位、底部上下对应布设。
(2)当从建筑物外部观测时,测站点或工作基点的点位应选在与照准目标中心连线呈接近正交或呈等分角的方向线上距照准目标1.5-2.0倍目标高度的固定位置处;当利用建筑物内竖向通道观测时,可将通道底部中心点作为测站点。
(3)按纵横轴线或前方交会布设的测站点,每点应选设1-2个定向点。
基线端点的选设应顾及其测距或丈量的要求。
3、主体倾斜观测点位的标志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物顶部和墙体上的观测点标志,可采用埋入式照准标志型式。
有特殊要求时,应专门设计。
(2)位于地面的测站点和定向点,可根据不同的观测要求,采用带有强制对中设备的观测墩或混凝土标石。
(3)对于一次性倾斜观测项目,观测点标志可采用标记形式或直接利用符合位置与照准要求的建筑物特征部位;测站点可采用小标石或临时性标志。
4、主体倾斜观测的精度,可根据给定的倾斜量容许值。
当由基础倾斜间接确定建筑物整体倾斜时,基础相对沉降的观测精度应按有关规定确定。
5、主体倾斜观测可根据不同的观测条件与要求,选用下列方法:(1)从建筑物或构件的外部观测时,宜选用下列经纬仪观测法: A、投点法。
观测时,应在底部观测点位置安置量测设施(如水平读数尺等)。
在每测站安置经纬仪投影时,应按正倒镜法以所测每对上下观测点标志间的水平位移分量,按矢量相加法求得水平位移值(倾斜量)和位移方向(倾斜方向)。
B、测水平角法。
对矩形建筑物,可在每测站直接观测顶部观测点与底部观测点之间的夹角或上层观测点与下层观测点之间的夹角,以所测角值与距离值计算整体的或分层的水平位移分量和位移方向。
C、前方交会法。
所选基线应与观测点组成最佳构形,交会角宜在60°-120°之间。
水平位移计算,可采用直接由两周期观测方向值之差解算坐标变化量的方向差交会法,亦可采用按每周期计算观测点坐标值,再以坐标差计算水平位移的方法。
D、经纬仪投影法:观测时,应在底部观测点位置安置测量设施(如水平读数尺等)。
在每测站安置经纬仪投影时,应按正倒镜法以所测每对上下水平位移分量,按矢量相加法求得水平移值和位移方向。
经纬仪的位置要求设置在离建筑物较远的地方(距离最好大于1.5倍建筑物的高度),以减小仪器纵轴不垂直的影响。
塔高测量用正切定理法,也可以直接用全站仪进行悬高测量。
I=S/H数据处理沉降监测通过数据分析本建筑物比较稳定没有发生较大沉降。
水平位移0 0B0 0 C0 0 DEF0 0I`根据大量数据分析此山体比较稳定。
倾斜监测分析报告此塔东西方向倾斜较大为0.16m,南北方向为0.08m,塔高为38.922m,倾斜度为0.004596总结变形监测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掌握各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为安全运行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其次是科学上的意义,包括根本的理解变形的机理,提高工程设计的理论,进行反馈设计以及建立有效的变形预报模型。
我们本次变形监测共进行了三项内容:位移观测、倾斜观测和沉降观测。
通过本次实习,不仅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操作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也使我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通过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了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实习的时间总是短暂而充实的,但通过实习,总能让我们学到新的知识,新的感悟。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在课堂上,我们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如果我们在实际当中不能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学。
实习就是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通过本次实习,对我们进行了生产技能和安全、纪律教育,更加注重我们独立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使我们在实践中接触到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了我们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了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即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对于我们以后踏入社会有了一个很好的接轨,为我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另外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安排的此次校内实习,以及老师的辛勤辅导,通过本次实习,不仅使我们对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将永远珍惜这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