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述
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是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应用于医学领域中,研究心理社
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及其在健康与疾病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医学模式的转变:(一)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二)生物医学模式(三)生物—心理—社会医
学模式
3、康复心理学的概念:在康复医学和心理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
新兴学科,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和揭示康复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解决康复对象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接受残疾现实并逐渐适应,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4、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残疾人,老年病人,各种慢性病患者
内容:研究应激源和残疾的关系
研究康复对象的心理
研究心理治疗在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心理评定
为康复对象、家属等提供心理咨询
研究康复治疗方法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方法:(一)个案法(二)实验法
5、新的医学模式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I承认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II关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日益增多的趋势
III全面了解病人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
IV心理状态的改变常常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
V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VI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6、康复心理学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
7、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学派(选择题)
(一)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学派
创始人: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S.Freud)
(二)生理心理学学派
坎农“情绪心理说”。

塞里应激(stress)的概念和学说。

沃尔夫和马森为心身疾病产生的机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三)行为学派
不良行为可以通过重新学习或训练进行矫正。

(S-R模式)
强调行为的原因在于环境刺激而不是精神内部的矛盾。

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2、知觉的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在感觉基础
上形成,依赖于知识经验
基本特征:完整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思维的定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借助语言来实现)。

特征:1、概括性:反映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及普遍的必然的联系
2、间接性:非直接地,而是通过其他媒介作用来反映事物
记忆的概念: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即人脑对信息的接受、
储存、编码和提取,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3、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心理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是不易被个体所
控制的一种身心激动的状态。

气质:人格结构最基本的成分,-个体所具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等)表现在一切活动中,与人的生理素质相关,对应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先天的,基本由遗传决定,没有社会评价意义。

性格:-指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应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即如何为人处事。

代表人格的社会层面,反映社会精神面貌(道德、伦理等)
能力:-指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所需的心理特征,是人格特征的综合表现,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4、需要是指当环境与有机体之间出现某种生理、心理的不平衡时,为了恢复平衡而必须活
动的一种潜力状态,需要是动机的基础。

分类:自然性需要(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5、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动因,是引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

一般情况下,多
数动机与行为目的是一致的,但有时又不完全相同
-特点:复杂性和隐密性
6、三种基本的动机冲突:
(1)接近-接近型冲突:两个对象对应两个需要,只能选一个
(2)回避-回避型冲突:两个对象两个威胁,只能避免一个
(3)接近-回避型冲突:同一对象,既是需要又是威胁
7、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第三章应激与应激障碍
1、应激:各种刺激作用于个体,使其生理或心理的内稳态受到干扰时,个体在多因素作用
下出现的、努力维持内稳定稳定的过程。

2、简述全身适应综合征的阶段。

1警觉阶段:受到刺激后在最初的过程出现“休克”现象,生理、生化产生一系列变化,进行体内动员和防御。

出汗、手足发凉等各种现象。

2抵抗阶段:生理和生化改变继续存在。

机体调动了全部资源,生物适应性处于最高水平。

大多数情况下只引起两个阶段的变化。

3衰竭阶段:如果刺激源持续存在,抵抗阶段过长,机体最终将进入衰竭阶段。

导致躯体损伤而患病,甚至死亡。

3、急性应激反应:是指因极其严重的心理或躯体应激因素而引起的短暂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两阶段
I “茫然”状态:意识范围受限、定向错误、注意狭窄等
II逃避或退缩(甚至分离性木僵或激越;焦虑性自主神经症状)
两类型
I 精神运动性兴奋:伴有强烈恐惧体验;行为带一定盲目性
II精神运动性抑制:伴有感觉迟钝;有一定程度的意识模糊
发病快,可自行缓解
遭受严重的或异乎寻常的精神打击后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病,且症状持续不超过1个月
干预:心理危机干预,基本原则——及时、就近
基本方法——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4、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灾难性的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续的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症状至少持续1个月)
(1)重复出现的创伤性体验(闪回;梦魇)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3)持续的回避行为
(4)对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
(5)“情感麻痹”,对未来失去信心
(6)躯体症状:睡眠障碍,免疫功能下降等
干预要点: I心理治疗: 就近、及时, 宣泄法, 直接或想象性暴露
II药物治疗
4、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①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一种潜意识
的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②是保持心理活动平衡和稳定的心理机制。

③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
心理防御机制的具体表现形式
按出现先后及与心理障碍的关系分:精神病性:否定、投射、曲解
不成熟:退行、幻想、内向投射
神经症性:潜抑、转移、合理化
成熟:反向形成、抵消、补偿
5、应对(Coping)是人们为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有意识地作出的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

第四章心理生理障碍
1、心理生理障碍:又称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是一组综合征或躯体疾病,它们的发生、发展和预防、康复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也是康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2、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

(1)心理因素:心理易患素质,个体心理特征,心理反应
(2)生理因素:机体器官易感性,机体功能状态,理化生物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学校、人际关系、民族文化
3、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1)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社会紧张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产生/反馈情绪反应和生理变化
下丘脑→自主神经→身体脏器组织→内脏功能障碍
和形态学改变
(2)神经递质机制:社会心理应激→大脑皮层→通过中枢神经元间传导,以神经递质为媒介→下丘脑,应激状态影响神经递质合成与代谢
(3)神经内分泌机制:心理因素→内分泌变化→情绪改变
(4)神经免疫学机制:强烈情绪变化→下丘脑—垂体—外周靶腺激活→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障碍
4、睡眠障碍:指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分为四个类型:失眠,睡眠过度,睡眠中有异常运动或行为,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失眠症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至少1个月以上)的睡眠的质和量令人不满意的状态。

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或早醒。

诊断概要: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导致患者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
至少每周发生3次,持续1个月以上。

治疗原则:一般治疗,心理支持,认知与行为治疗,药物治疗
5、进食障碍:指以反常的摄食行为和情绪障碍为特征,伴有显著的体重改变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症。

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呕吐。

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现象有关
1)神经性厌食:指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
准为特征的进食障碍。

诊断概要:发病前具有害怕发胖的心理,过分限制饮食导致体重显著低于正常,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多有体像障碍,症状至少已3个月
治疗原则:家属应说服或强制患者进行治疗,常采取住院治疗,加强营养性支持治疗、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

2)神经性贪食:指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又担心发胖而采取各种方法以减轻体重,使得体重变化并不明显的一种疾病。

诊断概要:暴食反复发作,暂时缓解紧张,紧接着出现后悔和憎恨,过分担心发胖,持续的难以控制的进食和渴求食物的欲望或行为,消除暴食的发胖作用,常有病理性怕胖的恐惧心理,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2次,持续至少3个月。

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精神分析,认知治疗,行为治疗,集体治疗
3)神经性呕吐:又称心因性呕吐,是一种反复地不自主或故意诱发的呕吐发作。

诊断概要: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已持续1个月。

多数患者没有怕胖或减轻体重的想法,无明显体重减轻
第五章变态心理学
1、变态心理——人的感知、思维、情感、智能、判断、行为、记忆及人格等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发生异常。

狭义指“心理障碍”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一)内省经验标准:患者主观体验,观察者经验
二)统计学标准: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症状项目数量
三)医学标准:病理生理变化依据,并不适用所有障碍
四)社会适应标准:社会要求& 道德标准,横向比较,纵向比较
2、抑郁性障碍的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以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

1) 抑郁症:“六无”无乐趣、无希望、无办法、无精力、无意义、无用处
“三低”情绪低落
诊断:思维减退:注意力难集中,思维加工困难,反应缓慢,精神运动性迟缓:懒
于活动,动作迟缓,(晨重夜轻)症状持续至少达两周,自杀意念或自杀企图
2) 恶劣心境障碍
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抑郁常持续2年以上,无长时间的缓解,缓解期不超过2月,与人格特征和生活事件关系密切,无早醒、晨重夜轻及体重减轻等生物学改变, 生活不受影响, 有求治要求
2、焦虑性神经症的临床表现:
1)惊恐障碍
2)广泛性焦虑症:焦虑和烦恼、运动性不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过分警惕
4、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表现。

1) 躯体化障碍: 胃肠道感觉(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
异常的皮肤感觉(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
性与月经方面(月经紊乱、阳痿等)
2) 疑病症:过分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结果和医生
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