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凯文_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合集下载

迷失在城市意象中读凯文_林奇的_城市意象_

迷失在城市意象中读凯文_林奇的_城市意象_

迷失在城市意象中读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濮波一在《城市意象》一书里,凯文·林奇以宏大的视野,剖析了在城市的建设中,营造城市意象的重要性与可变性。

而且,最为珍贵的是,林奇是在五十年前(1960年首版)提出这些观点的。

五十年后的人们,仿佛已经经过了时代建设的大潮流,在都市里享受着现成的城市景观。

在建筑师事务所里,各种规划软件层出不穷,似乎现代城市意象已经成了随手拈来的事物。

我们动辄说栖居在诗意里啦,在水边安家啦等等,那些重要的城市意象和街道、边界、标志物一道扮演着角色……我们被亲近或者疏离。

似乎我们是天生的对城市意象敏感之人。

但,对不起,这本书要告诉你,最早提出城市意象的是建筑学教授凯文·林奇。

因此,无论时代怎样演变,有一点是共识: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四十年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首次提出了通过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

①这样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把可见、可忆、可喜的城市区域意象化,赋予城市视觉形态以醒目与新颖,是一种前卫与慧眼独具。

也可以想见,有了城市意象的理论,等于为像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在60年代开始的大刀阔斧建设时期,进行城市景观的再造和有序梳理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依据。

这是一本客观之书。

处处呈现一种观察的细腻和角度的真切,如在“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这章的“意象特征”一小节中,林奇观察到:“对波士顿个体意象的研究表明,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比如对一个元素,由于观察者相对‘度’的不同,也就是他们对元素细节涉及程度的不同,意象也不尽相同。

”这就像戏剧中谈论观演关系,就像彼得·布鲁克在《空的空间》里谈论戏剧空间,可以被随时营造,而这又取决于舞台上的几个关系。

同样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的著作,一个戏剧家和一个建筑学教授,不约而同谈到了度(程度、向度、角度)与动作的关系。

在接受的美学家伽达默尔这迷失在城市意象中边,对文本和戏剧表演的接受,恐怕又是一个不堪时代之重的角度吧。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意象》作者是凯文·林奇,美国人,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作为这学期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的作业,我认真的拜读了林奇《城市意象》的第一、三章,现将我从本书中得到的一点见解感受和领会报告如下。

凯文·林奇及其《城市意象》偏重于对城市环境认知的经验研究。

他把城市空间的“意象”看作由路径、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种元素构成,企图以此揭示城市空间的本质。

在该书中,作者选取了美国的三个城市作为对比研究,分别是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

在书中的第一部分,他提出了环境形象、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和形象性等概念以及如何建立环境形象等问题。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则主要是介绍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个部分。

林奇认为城市中动的因素,尤其是人和人的活动,与静的因素同样重要。

我们对于城市的感觉往往是断断续续的。

零打碎敲的,还常与其他有兴趣的东西相混淆,几乎每一种感觉都在起作用。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奇强调城市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及其对于城市中静的因素——建筑、公路、标志等的认识构成了人们心中的城市形象。

城市的形象是留存在人的内心里的,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城市、同一地段的城市形象的理解都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属于同一群体,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的个体形成的城市形象才是部分相同的,有共通的一面。

人们想要融入一个群体中,就必然需要与该群体有着相似的并且具有包容性的城市形象,即“公众印象”。

林奇认为构成形象的过程是在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之间的双向过程。

作为观察者的我们在观察城市,需找城市的特征和标志,以形成对城市的意象;同时被观察物形成的是易于被我们所掌握的城市的特征和标志,帮助我们建立有关于城市的形象。

在这种双向的交流与互动中,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城市。

林奇认为环境形象可以分为三方面:识别、结构和意义。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体会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体会
11 “ 象 ” . 意 的概 念 : 观察 者借 助 各 种 各 样 的 线 索 , 如 对 色 彩 、 ④ 区域 的 内向 性 与外 向1 诸 生。 形状 、 态或 是 光 线 变化 产 生 的视 觉 、 动 听觉 、 嗅觉 、 觉 、 觉 , 触 动 以及 对 重 力场 或 是 电场 、 场 的感 受 。 磁 224 节 点— — 战 略 意 义 ..
①形成空间特定形态的节点模式;②独特的单体建筑的节点模 意象 自身并 不是将现实按 比例缩小, 统一抽象 , 精确微缩后的一 式; 明确 的边界的节点模式 ; 内向性节点与外向性节点。 ③ ④
凯文 ・ 林奇 《 市 意 象》 会 城 体
甄 娜 ( 天津中天建都市建筑设计有 限公 司)
摘 要 : 跃着 各种 人 文 理 想 的符 号 中 , 一 个城 市 的语 法将 其 贯 穿 起 来 , 程 度 、 业 、 情 或 熟 悉城 市 的程 度 层 次 不齐 , 一 个 观察 者 形成 自 跳 有 职 性 每
2 城 市意 象 的 形成 初步 了解 城 市 意 象概 念 之 后 ,分 析 形成 城 市 意 象 的 内容 和 因素 到 底 是什 么。 凯 文 ・ 奇 (e i L n h , 加 哥 人 , 经 是 赖 特 的 学 生 。 当代 林 K vn y c )芝 曾 21 城 市 意 象 的 内含 : 市个 性 、 市 结 构 、 市 意蕴 。 . 城 城 城 著 名 城市 设计 师 、 有 丰 富 的城 市 规划 经 验 , 教 麻 省理 工 学 院 建筑 具 任 城 市 个 性 : 市 与 周 围事 物 的 可 区别 性 , 它作 为独 立个 体 的 可 城 和 学 院 三 十年 之 久 。 环境 心理 学 引 入城 市 分 析和 城 市 设计 。 的著 名 把 他 识别性, 这种 个 性 具 有 独立 存 在 的 、 一 的意 义 。 惟 论著《 城市意象》 是一本颇有影Ⅱ 向的书。 凯文 ・ 林奇第一次把环境心理 城 市 结 构 :城 市 意 象 必须 包 括 物体 与观 察 者 以及 物 体 与物 体 之 学 引 进城 市设 计 , 并通 过 多年 细 心观 察 和 群 众 调 查 , 美 国 波 土 顿 、 间 的 空 间或 形 态 上 的关 联 。 对 洛 杉矶 和 泽西 城 三 座 城 市 做 了分 析 , 城 市 景 观 归纳 为道 路 、 缘 、 将 边 城 市 意 蕴 : 市 必须 为观 察 者提 供 实 用 的或 是 情 感上 的意 蕴 , 城 这 地 域 、 点和 标 志 五 大组 成 因素 。 认 为 市 民就 是 通 过这 五 大 景观 因 节 他 种 意蕴 也 是 一种 关 系 , 完 全 不 同于 空 间 或 形态 的关 系。 但 素 去辨 认 城 市 的风 貌 特 征 , 因此 , 市 设计 不 应 再 是 建筑 师或城 市 规 城 22 城 市 意 象 的 元素 : 路 、 . 道 边界 、 区域 、 点 、 志 物 。 同元 素 节 标 不 划 设计 师 的主观 创 作 ,而 应是 探 索 每座 城 市 的 自然 和 历 史 条件 及 其 之 间可 能 会 互相 强化 互相 呼应 , 而 提 高 各 自的影 响 力 , 从 也可 能 互相 特 色 , 加 以组 织 发挥 , 每 座 城 市都 有 自 己的 特点 。 在 分析 这 五 大 矛盾 , 至 互 相破 坏 。 多数 观 察 者把 意 象 中 的 元素 归类成 一 种 中 问 并 使 甚 大 因素 时 , 又 引入 空 间 、 构 、 续 性 、 见 性 、 透 性 、 导性 等 设计 组 织 , 就 是 一种 复 合 形 式 。 他 结 连 可 渗 主 也 特 性 与 之 相 结合 , 而 创 造 出 一套 崭 新 的设 计 理 论和 方法 。 凯 文 ・ 从 林 221道 路— — 主 导 元素 _. 奇 的理 论 对 世界 各 国 的城 市 设 计 产 生很 大 影 响 ,他 的著 作 被 译 成 各 ① 道路的可识别性 道路的连续性 ; ② ③道路 的方向性 ; ④道路 种文字。 在此 以后他还撰写过不少著作 , 地段规划》《 如《 、 好的城市形 的起 点 、 点 与交 叉点 ; 道 路 的 可度 量 性 。 终 ⑤ 态》 等。此外他还 有大量城市设计实践。 222 边 界— — 线 性要 素 -. 1城市意象 的概念 ① 边界的可见性 : 边界的连续性 : ② ③边界 的方向性 : 边界 的 ④

城市意象_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_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美】 凯文林奇
作者先对环境印象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把城市空间的意象看作道 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五大元素构成。
一、环境的印象 注视城市能使我们感到特殊的愉快,城市和建筑一样,都是空间结构,但尺 度巨大,需要有很长的时间跨度使人感受。 城市设计是与时间有关的艺术,但又难遇运用类似音乐那样的时效艺术所具 有的能控制进行序列。因为在不同的时刻,对于不同的人,城市序列会发生变化。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城市亦如此。 城市不仅是各个阶层及广大市民所感知的对象,而且也是根据自身需要不断 被改造的产物。在它总轮廓相对稳定时,小的局部变化从未休止。所以,对城市 的发展和它的形式一般做局部控制,只是过程的接续,对任何事物的体验需要与 周围环境、前后序列和以往经验相联系。我们对城市的感知是断断续续的,零碎 的,还常与其它有兴趣的东西混淆,几乎每种感觉都在起作用,因此,城市的形 象是这一切的合成。——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
徐州云龙山公园对面即为市博物馆,与紧邻着的大学校区共同形成城 市文化氛围浓郁的标志性元素,同时其恢宏的建筑造型在周边建筑中惹人 注意。云龙湖公园以其大面积的水域和优美的公园建设成为城市休闲的标 志。
道路是具有统治性的城市要素。主要的交通道路就是主要的形象特征。“要 致富,先修路”。有特点的空间能加强道路的形象,如宽窄悬殊的能吸引注意, 北京的胡同小道,江南的水乡幽幽小道。 建筑立面的特征对道路特征的形成关系很大。可识别的道路,应有连续性, 这是十分明显的功能要求。马路和人行道的贯通是基本要求,其它方面的连续性 要求可低一些。道路不仅是统一连续的,而且有方向性。线性方向的正反很明显, 这种方向感可以通过梯度变化来取得,即沿着一个方向逐渐递增的特征。道路一 旦有了方向就便于度量,人们可以判定自己的位置,经过的距离和余下的距离。 反之,对度量有利的特征也产生方向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以前我走在城市里,就像个没头的苍蝇,只知道从这儿到那儿,却没真正“看”懂过这个城市。

林奇这家伙就像是个城市的解谜大师,他把城市的那些弯弯绕绕都给捋直了讲给我们听。

他说的那几个城市意象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简直就是城市的密码本啊。

就拿道路来说吧,这可不是简单的柏油路或者水泥路,那是城市的脉络。

我就想到我家附近那条老街,那可不仅仅是个走路开车的地方,它两边的店铺、偶尔出现的涂鸦墙,还有那些在路边下棋聊天的大爷们,这些都像是道路这个“故事线”上的小情节,让这条路变得有血有肉的。

边界也特别有意思。

就像城市里的河流或者围墙,它们就像是划分地盘的界线。

我之前老是忽略这些边界的存在,觉得它们就是个隔断。

但是现在想来,那河流两岸不同的建筑风格,围墙这边和那边不同的氛围,就好像是两个不同的小世界被这条线给分开又联系起来了。

就像两个性格有点不同的邻居,靠着这道边界,有了各自的特色又互相影响着。

区域就更酷了。

像我们城市里的老城区,那就是个充满故事的区域。

一走进那里,那种古旧的气息、紧凑的小巷子、带着传统风格的建筑,就像是一个大大的“回忆盒”。

和新城区那些高楼大厦、宽敞的街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每个区域都像是城市这个大拼图里的一块,有着自己的图案和色彩。

节点呢,那就是城市里的小高潮部分。

像广场、地铁站这些地方。

广场上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卖小玩意的小贩、表演才艺的年轻人、遛弯的老人和追逐打闹的孩子。

地铁站里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目的地,匆匆忙忙又秩序井然。

这些节点就像是城市这个乐章里的强音符,特别抓眼。

标志物就更不用说了,那就是城市的明星啊。

像我们城市的那座古老的钟楼,不管在城市的哪个角落,只要看到它那高高的尖顶,就知道自己大概在什么位置了。

它就像个无声的导游,默默地给我们这些在城市里迷路的人指引方向。

看完林奇的书,我再走在城市里,就感觉自己像是个城市探险家。

我不再是麻木地赶路,而是开始寻找那些构成城市意象的元素。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林奇提出的那几个城市意象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一开始觉得挺抽象的,就像密码一样。

但是越想越觉得妙啊。

道路可不只是那种让车跑、让人走的水泥路,它就像城市的血管,流淌着故事和生活。

我就想起我家附近那条老街,两边都是小吃摊和一些老店。

每天早上上学的时候,路上都是各种香气,煎饼果子的、豆浆油条的,那就是这条路独特的“味道”。

这条道路连接着家、学校,还有我和小伙伴们的小世界,它就是有自己的个性,就像林奇说的,在城市意象里它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边界呢,有点像城市的围墙,但又不是那种生硬的隔绝。

像河边的堤岸,它一边是繁华的城市,一边是静静流淌的河。

我经常去堤岸上散步,看着对岸的灯火和这边的车水马龙,就感觉这个边界把两种不同的氛围给划分开了,却又让它们相互映衬。

它就像是城市画卷的一条分割线,让城市的景色有了层次感。

区域这个概念就更有趣了。

比如说我们城市的老城区,那一片房子都是古旧古旧的,巷子里的石板路都被岁月打磨得光溜溜的。

那里的人们说话都慢悠悠的,和新区那种充满现代感、到处是高楼大厦、大家走路都带风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老城区就是一个独特的区域,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小气候。

走进那里,就像走进了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但又充满了温暖的烟火气。

节点这个东西就像是城市的关节点。

像广场,就是那种特别热闹的地方。

我记得有一次城市举办音乐节,就在那个大广场上。

好家伙,那天广场上全是人,大家都在跟着音乐摇摆,周围还有各种卖小吃、卖小玩意儿的摊位。

这个广场一下子就成了城市的活力中心,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这里,就像一个磁场一样,把城市里不同的元素都聚集到了一起。

标志物就更不用说了,城市的地标啊。

我们城市那个高塔,老远就能看到。

不管我在城市的哪个角落迷路了,只要一抬头看到那个塔,心里就踏实了,就像它在给我指路一样。

而且这个塔也成了我们城市的象征,外地人来旅游,肯定要去那里打卡拍照。

它就像城市的名片,向世界展示着这个城市的独特之处。

《城市意象》阅读总结

《城市意象》阅读总结

《城市意象》阅读总结《城市意象》阅读总结即便是第⼆次阅读凯⼆·林奇的这本著作,“城市意象”⼆词于我⼆⼆仍旧是相当抽象的概念。

“意象”在原⼆⼆是单词“image”,⼆个兼具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和主观情感修饰的单词。

在第⼆章部分⼆,作者将其解释为,“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

起初,我将⼆中的“意象”⼆词与“印象”简单地等同,认为所谓“城市意象”⼆抵就是⼆座城市能够给⼆留下记忆的鲜明特征,⼆如我们提起背景就想到天安门紫禁城,提起上海就想到东⼆明珠和外滩夜景。

但是这种“印象”是主观性的,⼆段化的,在阅读完本书后,我认为这只是“城市意象”的其中⼆部分表现。

作为⼆个研究城市设计的概念,“城市意象”应该是从⼆量个⼆印象中归纳推导出的,包含更多内容的,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的概念。

正如凯⼆林奇在书中强调:“意象⼆⼆并不是将现实按⼆例缩⼆,统⼆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个模型,⼆是有⼆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删减、排除、甚⼆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意象并不忠实地反映城市的客观样貌,它的诞⼆来源于⼆们对于城市的认知,⼆⼆在形成整体认知时,⼆脑往往会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筛选处理和有机拼合,感情、感受等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参与进这种信息处理中,因⼆对于不同的⼆,感受到的意象往往不同。

但是,若真是每个⼆获得的意象都截然不同,那也就没有研究的必要了,即便“⼆千个读者眼⼆有⼆千个哈姆雷特”,但既然都是同⼆个⼆⼆,那这⼆千个“哈姆雷特”必然有相似的实质。

同样地,在城市中的不同个体若是因为在同样的地点⼆作,或是途经同样的道路,便会观察到同样的元素,这样,这些个体头脑中产⼆的“意象”往往会具有相似性,这便被称为“群体意象”。

即便是⼆处不同的城市中,⼆些相似的元素也会带给⼆相同的感受,⼆如宽敞的景观往往让⼆⼆情愉悦,⼆狭窄灰暗的巷道则常常给⼆以紧张感,这种普遍性的结论正是⼆以指导城市设计的重要理论。

专题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专题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1)道路
1、道路是意象要素; 2、切入点从客体转向主体, 3、道路不限于路。专题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导读导读
1 · 主题 主客体统一的城市设计 客体—— 城市的形态 主体—— 人的环境意象
在西方文化主客分离的大背景中,凯文·林 奇之前的西方城市设计和规划中,总是就客体城 市本身讨论。
米利都规划——希波丹姆斯式规划
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下,城镇与主 体的人是联系的
环境意象 是观察者对环境选择、组织然后赋予意义。 是就观察者(主体)而言.
2 公众(环境)意象
3 可意象性 可意象性是“具形对象” 的属性——客体的
3)识别、结构、意义
波士顿半岛
客体的波士顿视觉形式(现场所见的波士顿视觉形式)
1·城市意象构成要素
在《城市意象》中,处处可以看到主客统一的观 点。如:
·视角——形
2·结构
2·基本概念 1)可识别性
A·可识别性 是对城市景观的形的可识别程度,它虽然是 城市的性质,由于识别是靠人。这就将城市的品质与市民 心理图像结合了.
B 可识别性不是认识的唯一判据。
2)环境意象与可意象性
1 环境意象(印象)

读城市意象后感

读城市意象后感

读《城市意象》心得体会我真正开始阅读凯文.林奇(Lynch.K)的《城市意象》是现在,也就是我上研究生的第一学期。

早就听说过这书影响力很大而且对于城市规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自己现在才开始拜读的确有些惭愧,但也充满崇敬之意。

《城市意象》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的著作。

他认为无论哪座城市城市,无论它景象如何美丽或丑陋,都能给人们带来心理的欢乐。

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始终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

在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人群来说都有一些比较集中的认识渠道。

通过这些比较集中的标识物,认识他们心中的城市是什么样的。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在此我先引用书中对这五要素的定义来简要介绍下城市意象的五大要素。

1道路道路是观察者的习惯、偶然或潜在的移动通道,它可能是机动车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者是铁路线,对许多人来说,它是意象的主导元素。

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的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它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因此与之密切相关的。

2 边界边界是线性要素,但观察者并没有把它与道路同等使用或对待,它是两个部分的分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比如海岸、铁路线的分割,开发用地边界、围墙等等,是一种横向的参照,而不是坐标轴。

3 区域区域是城市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的感觉,因为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

这些特征通常是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

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数人都是使用区域来组织自己的城市意象的,不同之处是人们是把道路还是把区域放在主导位置上,因人而异。

4 节点节点是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在阅读《城市意象》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城市的窗户。

作者凯文·林奇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意象对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意义。

书中开篇,林奇就指出城市意象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堆砌,更是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和记忆。

他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观察,提出了城市意象的五个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

这五个元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地图。

道路是城市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它们不仅是交通的通道,更是人们在城市中移动和感知方向的线索。

一条清晰、连续、有特色的道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帮助人们建立起对城市的整体认知。

比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宽敞而繁华,两侧的建筑和景观富有魅力,成为了巴黎城市意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边界则是城市中区分不同区域的界限。

它可以是自然的,如河流、山脉;也可以是人为的,如城墙、铁路。

清晰明确的边界能够让人们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区域范围,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

例如,北京的二环路就形成了一个明显的边界,将城市中心与外部区域划分开来。

区域是城市中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范围的地段。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氛围、功能和景观,人们往往会根据这些特征来区分和识别不同的区域。

像上海的外滩,以其独特的历史建筑和繁华的商业氛围,成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被人们所熟知和喜爱。

节点是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交通枢纽、广场等。

它们是人们在城市中活动的聚集点和转换点,往往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重要性。

纽约的时代广场就是一个典型的节点,它汇聚了大量的人流和信息,成为了纽约城市形象的重要象征。

标志物则是城市中容易被识别和记忆的突出元素,如高塔、纪念碑等。

它们往往具有独特的造型或历史价值,能够成为城市的标志性符号。

悉尼歌剧院独特的建筑外形,使其成为了悉尼乃至澳大利亚的重要标志物。

林奇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意象应该是清晰、可识别、有特色的。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以前吧,我走在城市里,就是从这儿到那儿,看到的无非就是高楼大厦、街道和熙熙攘攘的人群。

可林奇这老兄就不一样,他就像个城市的超级侦探,能把城市里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东西给挖出来。

他说的城市意象,就像是城市的性格标签。

比如说路径,这可不仅仅是我们平常走的马路那么简单。

在他的描述里,路径就像是城市的脉络,把各个不同的地方连接起来。

我就想到我每天上下班走的那条路,它就像是我的一个老朋友,路边的商店、红绿灯的位置,甚至是哪段路有个小坑洼我都一清二楚。

这路径呀,承载了我好多的记忆和情绪,有时候走在路上,要是心情好,就觉得这条路都充满活力;要是心情差,就感觉这条路特别漫长。

还有节点呢,什么广场啊、交通枢纽之类的。

这就像是城市的关节点,大家都在这儿汇聚。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我们城市的那个大广场,每次到了节假日,就人山人海的,有跳舞的大妈,玩滑板的小孩,还有各种摆摊卖小玩意儿的。

这个广场就像是城市的一个大舞台,各种各样的故事都在这儿上演。

它给城市带来了一种活力,也让这个城市感觉更加有凝聚力。

区域呢,就像是城市的不同小世界。

就像我们城市有那种老城区,走进去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过去,古旧的房子、传统的小吃店,还有那种慢悠悠的生活节奏。

和新区的那种现代化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就好比一个城市有好几个不同性格的分身,每个分身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边界这个概念也挺有趣的。

就像城市和郊区之间的那道界限,可能是一条河,或者是一排树。

这就像是城市的边缘地带,充满了一种神秘感。

有时候站在城市这边往那边看,就会想象边界那边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个元素都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我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

而且这些印象还会影响我们在城市里的行为和感受。

就好比如果一个城市的道路特别复杂,像迷宫一样,那住在这儿的人可能就会觉得特别烦躁。

相反,如果一个城市到处都是漂亮的地标建筑,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那大家就会对这个城市有一种自豪感。

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基础理论凯文•林奇教授《城市意象》一书清晰地构造了一种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他在书中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广泛在实践中应用。

要领会其中深藏的知识非下一番功夫才行。

但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意象研究方法本身所存在的局限及其在实践中能够所引发的问题。

1、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城市意象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的质疑与批判。

在人类认识环境的过程中,环境记忆方式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人对环境的心理意象即心智图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记忆方式的方法。

当林奇将心智图运用于城市研究后,心智图研究才被逐渐了解并得到广泛运用。

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林奇所关注的是美国城市的视觉品质。

要在传统城市里不再使人产生疏离感,就必须着重对地域重新做好具体而实际的把握,将一种可予以操作的信号系统重新组织起来,让他们在人们的记忆中生根,使个体能够依据新的信号系统在变动不定的环境中重新寻找到自我。

这正如美国哲学家詹明信所总结:“所谓疏离的城市就是当人处于诺大的空间中无法在脑海中将自己定位,无法将自己在城市整体中的位置标示出来,从而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而迷失自我。

”林奇对城市意象和城市识别性的研究也可看作是对早期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

尽管这种研究激发了对人的行为模式和城市认知地图的广泛研究,为形态研究和设计标准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凯文•林奇将人对城市环境的理解仅仅看作是物质形态的知觉认识,这与分析动物在迷津中的行为极其相似,即觅路和适应环境。

在对城市环境的创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城市人所扮演的角色显然比动物更积极和主动。

有研究显示,人们对日常物质环境的记忆是从整体进行的,而不会局限于一些细小的设计因素。

人对某一环境的回忆首先是在环境中做了什么,其次在那里,最后才会回忆环境的外观。

更进一步说,人们似乎更容易通过文字形式而不是建筑形态和细部的图解来记住环境中的物体。

其次,由于林奇的五要素方法对于形成局部的区域概念特别有效,而且易于操作,因此被广泛的运用于城市设计当中。

《城市意象》读后感(精选5篇)

《城市意象》读后感(精选5篇)

《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意象》读后感(精选5篇)《城市意象》读后感篇1一、概述凯文·林奇师从弗兰克·莱特。

《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年轻时期的著作。

他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多,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随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速,当代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形象都在不断变化。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从这里的文化意义以及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对凯文·林奇的观点进行再认识,尤其是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国,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道路道路是凯文·林奇所提到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中的主体要素。

如果将一座城市看做一个人体时,那么道路就是这个人体内的骨骼,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意象的绝对主导要素。

一个城市的网格形状是与道路的延展性、方向性、可测量性密不可分的,可以给人对城市的感知带来直观的印象,所以书中也提到“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它道路形式由唐代就开始初现端倪。

西安的北大街,宽至双向八车道,沿街控制了建筑高度,更突显了北大街的宽广。

行驶在城墙内,穿梭往来于久负盛名的钟鼓楼前,古与今、历史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成为西安城市特色特有的意象要素。

然而,西安曲江新区的道路就显得不是那么的宽大。

曲江,曾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历史一千三百年之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

相比北大街的直来直往,曲江新区的道路特定却显得柔性多了。

曲江的道路基本以大唐芙蓉园为中心向外呈不规则弧形散开,道路两旁的景观与西安其他道路相比,显得精心而又优美,这无疑使其曾加了可识别性。

三、边界边界是每个城市不被视为道路的线型要素,起着分割两个区域的作用。

根据不同的线型可以区分不同的边界,隔断、延展、增高、连续等都不同的边界线型可以构成不同的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读后感关键词:城市意象要素西安一、概述凯文·林奇师从弗兰克·莱特。

《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年轻时期的著作。

他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多,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随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速,当代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形象都在不断变化。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从这里的文化意义以及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对凯文·林奇的观点进行再认识,尤其是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国,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道路道路是凯文·林奇所提到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中的主体要素。

如果将一座城市看做一个人体时,那么道路就是这个人体内的骨骼,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意象的绝对主导要素。

一个城市的网格形状是与道路的延展性、方向性、可测量性密不可分的,可以给人对城市的感知带来直观的印象,所以书中也提到“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它道路形式由唐代就开始初现端倪。

西安的北大街,宽至双向八车道,沿街控制了建筑高度,更突显了北大街的宽广。

行驶在城墙内,穿梭往来于久负盛名的钟鼓楼前,古与今、历史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成为西安城市特色特有的意象要素。

然而,西安曲江新区的道路就显得不是那么的宽大。

曲江,曾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历史一千三百年之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

相比北大街的直来直往,曲江新区的道路特定却显得柔性多了。

曲江的道路基本以大唐芙蓉园为中心向外呈不规则弧形散开,道路两旁的景观与西安其他道路相比,显得精心而又优美,这无疑使其曾加了可识别性。

三、边界边界是每个城市不被视为道路的线型要素,起着分割两个区域的作用。

根据不同的线型可以区分不同的边界,隔断、延展、增高、连续等都不同的边界线型可以构成不同的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林奇这家伙可真够厉害的,他把城市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故事的大怪物。

以前我看城市啊,就是一堆房子、几条马路,顶多再加上些商场、公园啥的。

但林奇就像个城市的魔法师,他能把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元素,分成什么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大类。

先说这路径吧,就好比城市的血管,大街小巷纵横交错。

我突然就意识到,那些我每天走过的路,不仅仅是从A点到B点的通道。

像我家附近那条弯弯扭扭的小巷子,两边的墙面上有着各种涂鸦,还有些小摊贩在卖着香喷喷的小吃。

这小巷就像城市的秘密通道,每次走在里面,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原来这就是林奇说的有独特“意象”的路径啊。

边界呢,就像是城市的皮肤,把不同的区域分隔开来。

我想到了城市里那条穿城而过的大河,河这边是热闹的商业区,高楼大厦林立;河对岸是宁静的住宅区,绿树成荫。

这条河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划分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氛围,站在桥上的时候,就感觉自己站在两个世界的交界处。

区域就更有趣了。

就像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小部落,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风格。

比如说我们这儿有个老城区,那里全是古旧的四合院,人们的生活节奏慢悠悠的。

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下棋,小孩子在胡同里嬉笑打闹。

而离它不远的新城区呢,全是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建筑,上班族们行色匆匆,到处是充满科技感的商店和写字楼。

这鲜明的对比,就像林奇书里说的,每个区域都给人独特的印象。

节点就像是城市的关节点。

像广场、地铁站这些地方。

我每次路过那个大广场,就感觉像是到了城市的心脏。

那里人来人往,有跳广场舞的大妈,有玩轮滑的小朋友,还有卖各种小玩意儿的小贩。

这个广场就是大家汇聚交流的地方,充满了活力和烟火气。

最后是标志物,那可就是城市的招牌了。

我们这儿有座古老的钟楼,高高地耸立在市中心。

不管你在城市的哪个角落,只要看到那钟楼,就大概能知道自己的位置了。

它就像一个无声的导航员,默默地为城市里的人们指引着方向。

看了这本书后,我就想啊,城市规划者们要是都能像林奇这样去理解城市就好了。

可意象的城市——读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后的思考

可意象的城市——读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后的思考

【城市广角】城市意象理论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形成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

城市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觉,从而逐步认识城市本质。

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尺度更大的结构。

在这个巨大的空间结构中,城市意象理论根据方便观察者了解城市的原则,界定了城市形态的概念。

该理论认为:城市形态主要表现在道路(Road)、边缘(Edges)、区域(Districts)、节点(Nodes)、标志(Landmarks)五个城市形体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一、道路对于大多的城市体验者来说,道路是最具统治性的构成要素。

其重要性取决于其对城市是否熟悉。

昆明的道路是高原起伏地形造化的结果,这种结果让其极具南方城市道路的“迷乱”特色。

北方的道路四通八达,横平竖直,如果你在北方问路,指路者口中常会出现“正南”“正北”“西南”“西北”等这样的方位字眼。

出现这种情况,有种说法是由于自古中国的政治中心多在北方,所以在道路以及城市布局上特别讲究“正”,体现正统和威严。

而笔者认为,这和北方大部分是平原有更直接的关系。

南方由于多丘陵、山地,道路更多地需要因地制宜,有很多的转弯、起伏,所以“左”“右”的转向名词在南方居民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

在昆明,哪怕当地人向别人指示自己家的位置时,有时候也会产生误差。

因为太过熟悉,所以在当地人心目中会形成一个固有的坐标,然而这种固有的形象特征会在这种普遍的城市道路特征中带来一定的迷失。

特殊的道路可能成为大量道路中的特征,而习惯性的路程则具有最强的形象,所以,主要的交通路线就是主要的形象特征。

比如金碧路、东风路、北京路等道路影响着昆明整个城市的骨架和城市形象,太多的标志性建筑散布周围,就像门帘的一条条绳子上挂满了装饰的物品。

有特点的空间能加强特定道路的形象。

比如金碧路在金马坊节点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人为弯曲,在减缓车流速度,实现技术目的的同时,避免了车流和广场两侧穿梭人流的混乱,通过特点空间的营造获得了良好的整体形象。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城市意象》作者凯文•林奇,这本书写于1959年,是基于大量的社会调查后完成的。

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通过本学期对城市社会学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可以看到了很多种不同的视角的切入,为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不断的使这一分支学科更加完善。

在这样的了理论学习之后,对于本学期的城市社会学的作业的书目的选读,做了认真的浏览。

不仅考虑了个人的倾向,而且还考虑到了这本书具有的知名度,最后坚定的选了这本著作。

所以,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是带着一种向往和兴趣的心理,认真的进行了拜读。

下面将对本书进行比较全面报告并谈一些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领悟与见解:本书讲述的内容是有关于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

城市的景观,在城市众多的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

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又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在检查这个新问题的过程中,本书着眼于三个美国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提出由此我们可以开始在城市尺度处理视觉形态的方法,以及一些城市设计中的首要原则。

第一部分环境的意象在没有阅读这样一部分内容之前,试想过作者会如何来介绍这一内容,但阅读之后发现,作者的阐述的角度很特别、内容很实在、表达的意图很清晰,使读者能收获很多,感悟很多。

可以将更多具有意义的事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使读者有一种对现实城市中的建筑思考的欲望。

对于这一部分中,了解什么是环境意象很必要。

环境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得图像,是直接感觉和过去经验共同的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

下面将对这部分进行一定的介绍和一些感受:可读性:首先必须强度每个城市中的可读性在城市布局当中作用重大。

在我的理解下,认为城市的可读性将是形成“城市意象”的一个基本前提。

如果连这点都保证不了,那又如何谈起城市中的建筑以及每个元素会产生什么样的意象。

每段分别讲述了:组织并辨认环境是所有运动生命的重要本领;在探路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而直到行为;一个整体生动的物质环境能够形成清晰的意象同时充当一类社会角色,组成群体交往活动记忆的符号和基本材料;一处独特、刻度的环境不仅能带来安全感,而且也扩展了人类经验的潜在深度和程度。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林奇这人可真厉害,他就像个城市的“拆穿大师”。

以前我走在城市里,那就是瞎走,觉得这儿有个楼,那儿有个街,都是些零散的东西。

但是他一说,哟呵,原来城市是有“意象”这玩意儿的。

就好比城市是一个超级大的拼图,那些道路啊、边界啊、区域啊、节点啊还有标志物,都是拼图的小碎片。

先说说这道路吧。

道路在城市里就像人的血管一样,到处乱窜。

好的道路呢,就像那种宽敞又明亮的高速公路,让人走起来心里舒坦,一下子就能找到方向。

可有些道路就像迷宫里的小道,七拐八拐的,走进去就晕头转向,感觉自己像是被城市给捉弄了。

我就想起我家附近有一条小巷子,那里面弯弯绕绕的,每次走进去都感觉像在探险,还生怕一不小心就闯进了别人的院子。

再说说边界。

边界这东西,有点像城市的篱笆。

比如说一条大河把城市分成两半,那这条河就是个大边界。

以前觉得河就是个看风景的地方,现在发现它像个城市的分界线,两边的风格都可能不一样呢。

一边可能是高楼大厦,现代化得很;另一边说不定就是古旧的小房子,充满了烟火气。

区域就更有趣了。

就像城市里的一个个小部落。

比如说商业区,那里到处都是闪闪发光的招牌,人来人往,热闹得像一锅煮沸的粥。

还有住宅区,安静得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尤其是到了晚上,大家都回家了,只能听到偶尔几声狗叫。

节点那可就是城市里的“小高潮”了。

像广场啊、交通枢纽这些地方。

广场就像城市的大客厅,大家都在那儿聚集。

我去过的一个大广场,白天的时候有人在那儿放风筝,晚上就变成了广场舞的海洋,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

交通枢纽呢,就像个超级大的交换站,人啊、车啊都在那儿来来往往,忙得不可开交。

标志物就像是城市的明星。

比如说那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塔,在上海的大地上一戳,老远就能看见。

它就像个无声的导游,只要看到它,你就知道自己大概在城市的哪个方位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收稿日期:2009203211作者简介:陈 倩(19832),男,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麻广睿(19822),女,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陈 倩 麻广睿摘 要:指出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广泛应用于实践中,就城市意象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及其在实践中能够引发的问题作了论述,并提出城市意象的社会文化差异,以使人们构造一种城市设计的新方法。

关键词:城市意象,文化,意识形态,差异中图分类号:TU 286文献标识码:A 凯文・林奇教授《城市意象》一书清晰地构造了一种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他在书中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

要领会其中深藏的知识非下一番功夫才行。

但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意象研究方法本身所存在的局限及其在实践中能够引发的问题。

1 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城市意象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的质疑与批判。

在人类认识环境的过程中,环境记忆方式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人对环境的心理意象即心智图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记忆方式的方法。

当林奇将心智图运用于城市研究后,心智图研究才被逐渐了解并得到广泛运用。

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林奇所关注的是美国城市的视觉品质。

要在传统城市里不再使人产生疏离感,就必须着重对地域重新做好具体而实际的把握,将一种可予以操作的信号系统重新组织起来,让他们在人们的记忆中生根,使个体能够依据新的信号系统在变动不定的环境中重新寻找到自我。

这正如美国哲学家詹明信所总结:“所谓疏离的城市就是当人处于诺大的空间中无法在脑海中将自己定位,无法将自己在城市整体中的位置标示出来,从而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而迷失自我。

”林奇对城市意象和城市识别性的研究也可看作是对早期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

尽管这种研究激发了对人的行为模式和城市认知地图的广泛研究,对形态研究和设计标准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凯文・林奇将人对城市环境的理解仅仅看作是物质形态的知觉认识,这与分析动物在迷津中的行为极其相似,即觅路和适应环境。

在对城市环境的创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城市人所扮演的角色显然比动物更积极和主动。

有研究显示,人们对日常物质环境的记忆是从整体进行的,而不会局限于一些细小的设计因素。

人对某一环境的回忆首先是在环境中做了什么,其次在哪里,最后才会回忆环境的外观。

更进一步说,人们似乎更容易通过文字形式而不是建筑形态和细部的图解来记住环境中的物体。

其次,由于林奇的五要素方法对于形成局部的区域概念特别有效,而且易于操作,因此被广泛的运用于城市设计当中。

这实际上是在城市中契入各种想象的秩序形式,因此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同时这种方法还形成了对城市空间的进一步划分。

这不仅与城市的整体性相悖,而且极易产生新的空间障碍,无法在居民与陌生人之间形成一种交流界面,从而滋生新的社会问题。

林奇方法的局限从根本上反映了心智图在研究范围上的缺陷。

心智图强调城市居民对其环境的感知,然而人对城市环境的概念是一种功能要素和符号要素的组合。

环境的意义是一种社会的建构,是一种以意识形态为特征的社会过程的表征。

林奇将心智图的分析仅仅局限于城市客观世界的日常生活而已。

虽然心智图使个体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掌握再现,但心智图显然忽略了意识形态的根本特性,并且拒绝承认其基本的研究数据本身以及对城市秩序形式的强行切入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再现。

因此,林奇所研究的更像是生活于真空中人的行为活动,而忽视了人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存在,忽视了形成这种真实存在的环境约束和社会约束。

2 城市意象的社会文化差异为了修正和深化林奇的研究,许多学者在不同的方向上作了努力。

在心智图基础上,后续研究更为侧重的是社会和文化差异对环境认知的影响。

琼・兰曾对城市意象研究进行过总结,他指出:“可以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视觉组织规律来解释城市意象中的组成要素;区域体现了良好完形的轮廓之内各个组成要素的接近性和类似性;标志物是周围环境背景中的图形,其组成元素与周围明显不同;至于节点,则难以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加以解释。

实际上节点并不是单纯的视觉要素,它体现了社会、文化和物质等各种环境属性的总和,包含了特定的存在者、存在方式和精神意义,在形态上则体现为交汇和辐射并存,带有强烈的地方属性。

”其实他只说对了一部分,就拿地标来说,林奇将它们的作用更多的局限于物理和生理上的识别,而忽略其社会文化意义,这显The application of sculpture in urban environmentYANG Sheng 2liAbstract :Based on some experiences of engaged in planning and building environmental design recently ,by referencing classical creative expe 2rience of predecessor artists ,how to design and apply sculpture well in practice work was discussed from several aspects ,and it pointed out that sculpture was applied in creative fields of urban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as a building language of showing urban culture.K ey w ords :sculpture ,art ,urban environment ,building environment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相关概念解析收稿日期:2009203202作者简介:李光旭(19772),男,工程师,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030李光旭摘 要:通过解读《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明确了两个文件中相关概念间存在的异同,探讨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中统一的概念用语,以使其真正适用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概念,城市紫线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标志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创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得到日益重视。

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发展的历程中,逐步形成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即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是整个保护体系的中观层次,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保护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文脉的延续。

国家的法规规范也对其相当重视,有着较为详尽的规定。

1 历史文化保护区(街区)保护规划概念混淆国内各历史文化名城一直以来均非常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通过规划研究与编制的过程,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也编制了各层次、各种类型的保护规划,不乏成功的范例。

然而各地方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甚至一个城市不同的编制单位编制的保护规划成果表达中所描述的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使相同的概念其内涵也有所不同,如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绝对保护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区、环境风貌区、环境协调区等等。

这些概念在不同的保护规划中被运用,势必给保护规划的解读以及规划管理者的实施执行带来诸多不便,以致所编制的保护规划无法实施,对整个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负面影响。

在广州,自2000年1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16片历史文化保护区,21片内部控制历史文化保护区以来,陆续开展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由于各种规范性文件的不完善,且对保护规划的概念描述存在不统一性,因此,不同时间段以及不同设计单位由于认识与理解的不同,在所编制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成果中所提出的规划概念也各不相同。

因此,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必须统一相关概念,避免混淆。

2 新形势下对保护规划相关概念明晰的需求2004年2月1日起《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始施行,2005年10月1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开始施行,《办法》与《规范》的颁布施行为保护规划提然无法令人接受。

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曾指出,那些纪念碑式的、雄伟壮观的标志性建筑所体现的是一个由网络覆盖的巨大社会空间的汇聚点,标志性建筑总是体现和灌输一个浅显易懂的信息,它说出了它想说的一切,同时也隐藏了更多的东西。

标志性建筑就其性质而言,可以是政治的、军事的甚至可以是极端的法西斯主义的。

它们表示出了表象下的、宣称自己表达了集体意志和集体思想的权力意志和权力独断。

例如我国香港的汇丰银行和中国银行。

这两座建筑分别体现了香港统治权的变换这一隐含的政治意义。

这两座建筑的竞逐不仅阐明了列斐伏尔惯于把建筑和城市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和物质空间的策源地的思想,也进一步突显了将地标的作用仅仅限于视觉识别的局限性以及林奇的城市意象研究在社会文化上的贫血性。

当然差异并非是绝对的,在某一社会经济和文化集团中往往会体现一定程度上的同一性,而集团与集团之间往往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也清楚地反映环境认知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产品。

人的身体和他周遭的环境之间的惊人断裂,可以视为一种比喻,一种象征,它意味着我们当前的思维能力是无可作为的。

在当前的社会里,庞大的跨国企业雄霸世界,信息媒介透过不设特定中心的传播网络而占据全球;作为主体,我们不能只感觉到重重围困,应该透过庞大网络的空间实体,在失却的迷宫中重新定位,才能在全球化的图景中找到自身的位置。

参考文献:[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2] 詹明信.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 ].北京:三联书店,1997.[3] 弗朗西斯・D.K.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4] Lynch K.G ood City From Cambridge MA 2MIT press ,1960.[5] 张 乐,魏 巍.凯文・林奇生平及其思想[J ].山西建筑,2008,34(34):65266.Analysis on K avin Lynch ’s City ImageCHEN Q ian MA G u ang 2ruiAbstract :The paper point out that thought and principles advocated by K avin Lynch in his City Im age have been applicated in the practice ex 2tensively ,and it states limitations of analyz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city image ,as well as problems that could be caused by it in the practice ,it also proposes 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ity image ,thus push people to create a new method for city design.K ey w ords :city image ,culture ,ideology ,differe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