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城市意象_的概念逻辑关系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城市意象--解读

(完整word版)城市意象--解读

《城市意象》解读读后感初读《城市意象》,是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但是当时研究生学位课程很多,外加上各种各样的课程作业,似乎也无心安静下来好好读几本书,即便是小说情感、历史故事类读物,也只是蜻蜓点水,品味把玩而已。

那么对于《城市意象》,更是如走马观花般应付过了自己的心里歉疚感,最终还是没能理性的思考和解读。

研二的自由度可以说在读书期间应该是空前的,外加带有应付毕业论文的目的性和自己作为研究生的虚荣心,再读本书,也就多了一份专业态度和使命感。

通读《城市意象》,作者站在城市使用者的角度上(也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通用过实例调查分析研究和对各阶层、各行业等的城市使用者的探访与交流,总结出了城市设计的原则性以及城市设计五元素。

在此基础上本书还给出了城市设计导则性方法,并罗列大量的可触性或可视性等元素,进一步阐明了基于社会学或经验主义的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

《城市意象》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即“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在此作者给出了意象的特性,组成元素等等,但是从以上两段引文中我们容易发现:1、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关于这一点,书中也有相应的提及).所以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专门给出关于的分类的论述:书中这样提到:“如果以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情,或熟悉程度进行分类,那么分组越细致,意象相似的可能性越大.每个人创造并形成自己的意象,但在同一组人群中,成员之间的意象似乎能基本保持一致。

”但作者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城市规划师渴望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因此他感兴趣的是绝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

解读城市意象

解读城市意象
公共花园、城市广场;位于河畔等); 4)整个行程中确定的位置、有助于度量的特征也能带来方
向感—一系列的标志物、节点; 。。。。。
城市设计的五元素—道路
意象孤立的道路: 导致道路与城市其他部分脱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与周围环境元 素的分离。 ——铁路和地铁是另一种道路与环境分离的实例,地铁线路是一个缺 乏联系的地下世界,站台的形式有可能让人们联想到它上面的城 市。但地铁站一般无法构成形象清晰的交点。
http://www.suohacelue.c om http://www.shouji
城市设计的五元素—道路
方向性
1)限定空间视野(街区长度); 2)延伸的曲线也是一种渐变,被访者提到的街道曲线都与
视觉线索有关; 3)明确位于道路特定一侧的元素有助于提供方向感(毗邻
围环境都有可能加强意象。
主观与客观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城市设计的五元素
道路 边界 区域 节点 标志物
城市设计的五元素—道路城市的骨架
1 ) 道路——城市综合体中最常见、最可能的运动线
路网络,是城市中的绝对主导元素,是城市整体赖以组织 的最有效手段。特定道路包括: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
干线、隧道、铁路线等。
简单正交的道路交叉点已被观察者感知,超过四个路口的交叉点, 总让人感到迷惑
对于习惯于开车出行的人来说,单行道的限制常使其对道路结构 的意象复杂化
假如道路能够向旅行者展示其他的城市元素,浅浅的渗入或穿透其中, 提供一些周围事物的线索或符号,就一定会加深人们的出行体验。
城市设计的五元素—道路
波士顿—生动的印象
泽西城—无明显的印象特征
位于纽瓦克和纽约的边缘地区,几乎没有什么活动集中, 铁路和公路穿越其中,穿越气氛强于居住。

城市意象与城市旅游

城市意象与城市旅游

城市意象与城市旅游一、城市意象(一)、城市意象的概念国内学者顾朝林、宋国臣将城市意象的定义归纳为: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 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二)、城市意象研究进展自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一书出版后,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城市意象进行了研究。

按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将这些研究分为三个方面:结构性城市意象研究、评估性城市意象研究、城市意象规划实践。

结构性城市意象研究主要是探讨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评估性城市意象的侧重点在于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城市意象规划实践则是研究如何规划城市意象或在实际中应用城市意象理论。

11、结构性城市意象研究所谓结构性城市意象, 就是人们通过通常认识、了解城市的基本要素对城市进行解构后形成的综合意象。

林奇的研究发现,同一个城市的居民对城市意象要素的描述有趋同性, “任何一个城市似乎都有一个集体的意象,它是由许多个别的意象重叠而成”。

同时, 林奇通过对波士顿、洛杉矶和新泽西三个城市居民意象的对比研究发现, 虽然波士顿的集体意象由相当密集的要素混合而成, 但洛杉矶和新泽西市的意象则远没有那么复杂。

原因何在呢?原来这种城市“可识别性”或“可意象性”的不同主要在于建成环境的“结构质量”有差异。

林奇认为, 结构质量包括视觉结构的清晰性和简单性, 边缘和表面的连续性以及城市的“节奏感”。

在人们形成的城市意象中, 导致一种形态单元对另一种形态单元的支配地位, 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观察角度、比例尺度不同, 另一方面也与观察者当时的观察兴趣强度有关。

虽然林奇的工作因其对意象要素的直觉鉴别方法而遭到很多批评, 且试图将许多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的意象叠加在一起的合法性也受到质疑, 但他的技术却被广泛应用, 并由此导出了一系列有趣的有关不同地区的不同群体如何对其所在城市构造意象的讨论。

影视作品中城市意象的解读分析

影视作品中城市意象的解读分析

影视作品中城市意象的解读分析城市是艺术灵魂栖息的地方。

没有城市这个背景就无法有影视剧故事的发生之处,但是城市的作用又不仅是背景那么简单。

它记录了人们的生活,文化发展的轨迹,同时又是一个地区人们精神的集中体现。

它满载着人们成长的记忆,是诗人笔下浓浓的乡愁,是歌者口中思念成疾的地方。

一、意象之美意象这个词来源于美学。

它兴于老子,盛于明末清初的美学家王夫之。

王夫之作为意象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并综合了儒、释、道三家精神,建立了以意象说为理性建构的美学思想体系。

意象的世界是美的世界,但是由于不同的人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对美的认识也不一样。

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而宗白华先生也说过,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虽然意象说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是最早将城市与意象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的人是美国的环境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提出,他对美国波士顿、新泽西、洛杉矶三个城市的城市形态、城市意象以及城市元素的设计等方面做了论述,在建筑学领域开启了城市意象理论研究的征程。

城市意象美带给人的是美的意境,人们在看到有关城市意象的影视作品时会根据自己的经历产生人生感悟。

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元代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诗中,前三句中将九种景物聚集描绘,就是傍晚古代小镇景象的缩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而后面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是看见如此一幅秋郊夕照美景之后引发出来的游子思乡的愁楚之情。

所以说,城市意象之所以美,是因为其背后所蕴含的城市意境之美。

二、城市意象城市这个人类群居地方的称谓大概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雏形,在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眼中,城市的外型和作用都仿照对神的赞美而加以精心的安排。

部落世界的城市和家庭(像今天中国和印度),可以被当做是言语、神话和人类渴望具体化。

由此可见,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那么简单,还有着对神灵的敬畏,还有代表着当地文化的灵魂。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

文庙前生活场景时刻照片
城隍庙前场地生活场景时刻照片
同是文教建筑,但是两座建筑前的人的行为活动有什么不同?
从图片可以看出文庙前是城市主要道路,道路较宽且两侧建筑距道路边沿较远。 文庙门前场地较为空旷,围合度低,空间较为开敞。
城隍庙前主要是城市次干道,车行速度较慢,相对步行人数较多,道路 两侧建筑相距较近,空间围合度高,开敞程度相对文庙较低。
庙门前有行道树,与庙门之间形成相对私密的空间,行人停留的 欲望较强。庙前台阶适合停留休息,所以城隍庙相对文庙前停留 的人更多。
不同的行为活动形成的原因?
空间的围合程度 适合停留的建筑结构 台阶 建筑的沧桑程度不同与人之间的心理亲近度不同 街边相对丰富的绿化环境
建筑多为对道路方向开门,形成一个个不同的空间适合进行不同的行 为活动,建筑表现出一种热情,欢迎的态度。
历史文化街区
节点
城市节点是城市结构空间及主要要素的联结点
节点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人们城市意象的汇聚点、浓缩点,有的节点更 有可能是城市与区域的中心及意义上的核心。节点往往成为城市占主导 地位的特征,凯文· 林奇把节点视为不同结构的连接处与转换处,是观察 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的连接点和某些特征的集中点。 比较其他城市意象要素而言,城市节点是一个相对较广泛的概念,节点 可能是一个广场,也可能是一个城市中心区,城市节点是作为城市结构 与功能的转换处。
意象分析
---------郑州
所谓城市意象,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周围环境的 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 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一般说来,城市结构中的通道、边缘、街区、节点和标志五种要素对城市 意象性起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可将这五种要素看成是城市意象解构的基本 要素。

城市意象总结——分享

城市意象总结——分享

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KEVIN LYNCY)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城市理论。

它从环境意象和城市形态两个方面对城市形体环境内涵进行了说明。

城市意象理论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形成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

城市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觉,从而逐步认识城市本质。

分区、地标和道路等构成城市总体形态,有其一定的结构,加上作为个体建筑物主题(THEME)的外形,共同组成城市形体环境的视觉秩序,供人们观察城市后产生系统的城市意象。

城市环境的符号、结构越清楚,人们也越能识别城市,从而带来心理的安定。

因此,城市的形体设计要为人们提供能够产生城市意象的形体特征和结构系列。

所谓形体特征,就是建筑单体的特殊标志和形体分布的特殊形式。

所谓结构系列,就是形体各要素的空间有序组合形态。

它们都是能供人们通过视觉以形成意象。

城市意象理论根据易为观察者了解城市的原则,界定了城市形态的概念。

该理论认为,城市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城市形体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空间设计就是安排和组织城市各要素,使之形成能引起观察者更大的视觉兴奋的总体形态。

这些形体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点:一是道路(ROAD)。

这是观察者移动的路线,是城市环境中的主导要素。

二是边缘线(EDGES)。

这是两种类型空间之间的边界,常以岸线、铁路、城墙表现出来。

三是功能分区(DISTRICTS)。

这是把城市整体分解为明显可辨的具有不同功能特征的各个部分,表现出各功能区的质的差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性。

四是中心点或节点(NODES)。

它地处战略位置,如枢纽地、交通交汇点或道路交汇点等,都是有名可循并易为人们记忆的。

五是地标(LANDMARKS)。

这是人们观察形体环境的参考点,如著名建筑物、大商场、自然风景点等,给人们以标记印象。

人们进入城市,通过对上述五个要素的了解,便能产生出对该城市的意象。

城市意象是有质量的,它反映在城市设计和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上,表现出如下四种意想质量:一是各要素彼此不牵连(ELEMENT FREE)。

城市意象名词解释

城市意象名词解释

城市意象名词解释城市意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和感受。

它涵盖了城市的外貌、氛围、节奏和文化特征等各个方面。

城市意象常常通过建筑物、街道、交通工具、人群行为等元素来表现,同时还与城市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于城市意象的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首先,城市意象体现了城市的物质特征。

这包括城市的建筑风格、道路布局以及城市地标等。

不同城市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例如巴黎的古典建筑、纽约的摩天大楼等。

同时,城市的道路布局也体现着城市的规划和组织能力,如纽约的网状道路、罗马的蜘蛛网状布局等。

城市的地标也成为了城市意象的重要标志,例如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等。

其次,城市意象还体现了城市的氛围和节奏。

不同城市的氛围和节奏有所不同,有的城市繁忙快速,如纽约、东京;有的城市则更为宁静放缓,如巴黎、威尼斯。

一座城市的氛围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和活动来体现,如上班族匆忙的步伐、人们在公园休闲娱乐的身影等。

城市的节奏则表现在交通繁忙程度、商业活动频繁度等方面。

此外,城市意象还与城市的文化特征相关。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学、艺术等。

城市的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博物馆、剧院、艺术节等形式来展示。

例如,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都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城市意象还与人们对城市的情感和认同有关。

城市意象不仅仅是城市的外在特征,更是人们对城市的感受和体验。

一座城市的意象可以激发人们的热爱和认同,也可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例如,有些城市因为其丰富的文化艺术氛围而成为艺术家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地,吸引了大量的文化爱好者和创意人才。

综上所述,城市意象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了城市的物质特征、氛围与节奏、文化特征以及人们的情感和认同等方面。

了解和塑造城市意象对于城市的形象推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和期待。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

一、城市意象五要素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1、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2、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完整word版)城市意象

(完整word版)城市意象

(完整word版)城市意象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一、城市意象概念1、城市意象二战以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所占的空间迅速扩大,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密切关注。

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由于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明显地对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

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

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

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在城市设计中得以应用,作为城市规划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方法。

2、城市意象空间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

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之中,对其周围环境有一个感应、观察和认知的过程。

城市意象--解读

城市意象--解读

《城市意象》解读读后感初读《城市意象》,是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但是当时研究生学位课程很多,外加上各种各样的课程作业,似乎也无心安静下来好好读几本书,即便是小说情感、历史故事类读物,也只是蜻蜓点水,品味把玩而已。

那么对于《城市意象》,更是如走马观花般应付过了自己的心里歉疚感,最终还是没能理性的思考和解读。

研二的自由度可以说在读书期间应该是空前的,外加带有应付毕业论文的目的性和自己作为研究生的虚荣心,再读本书,也就多了一份专业态度和使命感。

通读《城市意象》,作者站在城市使用者的角度上(也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通用过实例调查分析研究和对各阶层、各行业等的城市使用者的探访与交流,总结出了城市设计的原则性以及城市设计五元素。

在此基础上本书还给出了城市设计导则性方法,并罗列大量的可触性或可视性等元素,进一步阐明了基于社会学或经验主义的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

《城市意象》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即“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在此作者给出了意象的特性,组成元素等等,但是从以上两段引文中我们容易发现:1、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关于这一点,书中也有相应的提及)。

所以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专门给出关于的分类的论述:书中这样提到:“如果以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情,或熟悉程度进行分类,那么分组越细致,意象相似的可能性越大。

每个人创造并形成自己的意象,但在同一组人群中,成员之间的意象似乎能基本保持一致。

”但作者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城市规划师渴望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因此他感兴趣的是绝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始终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我胡诌了一句“空间的时间过程”和“时间的空间记忆(录)”来描述这种过程)。

作者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

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

作者认为环境意象具有可读性,城市是由一系列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可以通过视觉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他这样描述“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

环境意象被认为由三部分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

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

最后,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作者在第一章用来详细讨论“环境意象”这个概念时,为此书增加了一个附录“关于定位的参考文献”,这里面主要是讨论人们依照什么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讨论方位感是通过什么参照物、参照系统来达成的,讨论景观的意义、意象的形成和形式的意义。

这是非常有趣味的附录,它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者是文化联系起来。

第二章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强,但是仍有一些可以摘记,例如描述一个城市设计很劣质时可以用这样一句:“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另外一个很嘲讽的句子是:“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元素自身,尽管(有时是因为)它们一遍遍地修饰,试图表现华丽,但在表面上它们常常缺乏特征。

城市意象解读(2020年整理).pptx

城市意象解读(2020年整理).pptx
通读《城市意象》,作者站在城市使用者的角度上(也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的角度 上)通用过实例调查分析研究和对各阶层、各行业等的城市使用者的探访与交流,总结 出了城市设计的原则性以及城市设计五元素。在此基础上本书还给出了城市设计导则性 方法,并罗列大量的可触性或可视性等元素,进一步阐明了基于社会学或经验主义的城 市设计的可操作性。
城市中移动的元素,尤其是人类及其活动,与静止的物质元素是同等重要的。在场 景中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察者,与其他参与者一起,我们也成为场景的组成部分。
尽管在一段时间内城市的大致轮廓可能静止不变,但细节上的变化从不间断。城市 的发展始终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段组成,局部控制只能作用于它的发展和形态,并没有 最终的结果。
③ 、与历史的联系能加强区域的意象性 ④ 、设置以节点(强烈的核心等)为中心的辐射性道路 ⑤ 、创造有特色的边界 当相邻区域的特征对比不明显时,就很有必要区分边界两侧帮助观察者形成“里— 外”的感觉。具体方法有:
①、 材质的对比 ②、 线条的连续凹凸 ③、 植物特征 ④、 坡道 ⑤、 间隔的可识别节点 ⑥、 特殊处理的端头等 城市的区域,在最简单意义上是一个具有相似特征的地区,因为具有与外部其他地 方不同的连续线索而可以识别。 适当地划分区域能够体现其与城市其他特征的联系,为此边界两侧应该可以相互渗 透,是缝合线而不是屏障。 当两个反差很大的区域并排设置,而且能够从外部看见他们相邻的边界时,这样的 区域在视觉上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鲜明的节点:
①、 具有鲜明、围合的界限
②、 其中有一两个成为视线的焦点
(静态室外空间原理?)主要表现手法: 通透、重叠、调光、透视、表面倾斜、围合、清晰度、运动形态、音响等
从一种道路向另一种道路的转换,似乎也标志着主要结构单元之间的转换。大多数 重要的地铁站都与上面的一些重要地面特征相关联。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 介绍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 介绍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城市建设 2010-01-07 2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Kevin Lynch/凯文林奇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

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

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

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

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

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

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1.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

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

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或关注。

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

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

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

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

二.城市意象系统分析 o1.城市意象系统要素 (1)路径(Path) (2)边界(edge) (3)区域(District) (4)结点(Node) (5)标志(Landmark) o2.城市意象系统要素 的空间层次 o3.城市意象形成的主 观因素分析
“波士顿的每一部分都不同,你完全说的出自 己身在何处。泽西城基本上是少数民族和各阶 层的分区,并无形体的差异。而洛杉矶明显缺 乏区域感。”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一般过程
标志(Landmark)
标志是观察者的外部参考点,是变化无穷的单体的构成因素。城市居民依靠 标志做向导,即对独一无二性和特殊性的关注胜过对连续性的关注。 因为标志就是从大量的事物中选出的构成物,所以其关键特征就是单一性。 空间的突出能使一些构成因素成为标志,构成标志的两种方式:使标志物能在各 个方向都可被看见;与相邻成分形成方向上的对比,如前后相错与高度变化。 位于人们要作方向选择的道路连接点内的标志是比较突出的。如波士顿鲍度 因广场的电话大楼:它为剑桥街的行人指明方向。
土尔其某邻里意象
希腊某社区意象
佛罗伦萨城市意象
一般过程
心理规律
市民城市意象形成遵循格式塔心理学的认知规律,也即格式塔的组织律。格 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倾向于将零散的现象组织起来形成为某一有意义的图形。这 些良好的组织规律包括:主次组织律、近邻组织律、推理组织律和惯性组织律。 1.主次组织律:人对事物整体的认知是按照主次关系组织起来的,这种认知 倾向可称为主次组织律。具体来说,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所内,有些对象突显出 来形成主要的图形,有些对象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次要的背景。 2.近邻组织律:近邻组织律指观察者倾向于把一些距离较短或相互接近的部 分,放在一起组成整体。比如,市民习惯于将自己生活的社区看作一个有机联系 的整体,形成市民的社区意象。 3.推理组织律:城市意象随环境的功能推理往往呈现出整体的意象。彼此相 属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就 城市中的区域来说,某些区域并不具备完整和闭合的形式,但是市民在心理上会 自然地把其看作为一个完整和闭合的区域,形成完整的意象。 4.惯性组织律:城市意象可以经历广泛的改变而不失其本身的特性。也即是 说,城市意象具有某种惯性,虽然城市中的某些地物已经不存在,但其内在的某 种东西还存在于市民的城市意象中,并不因为其形式的改变而立刻在市民的城市 意象中消失。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读书之前,很疑惑什么叫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又和城市设计之间有什么关联。

带着疑问,我读了凯文林奇的这本《城市意象》。

不能说完全读懂了,可是也有了那么点自己的想法。

按照书上说——“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

”这句话很难理解,也难被解释。

同时,按照书上说的——“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我们能发现两点:1,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2,意象的抽象,重组和排列方式也十分重要。

在书中,作者列举了三个美国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

我们发现人们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料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和个性。

尽管在城市意象中使用的元素类型可能随实际形态的变化所占比重不同,但它们的种类以及使意象或强或弱的特性,在这三个城市中仿佛十分相似。

不过同时,在这三个不同的物质环境中,人们的方向感和满意度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三个城市中,给我最深印象的是泽西城。

从城市意象的角度说,泽西城缺乏自己的城市个性。

城市没有与周围城市的可区别性和可识别性。

在城市结构上,城市与它的市民间缺乏更多的联系,城市各部分又缺乏空间或形态间的差别。

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又缺乏对城市的感情或者认知。

“千城一面”,或许这便是泽西城的中国现实版的描述。

苏州,这座我生活了三年的城市,它并不缺乏底蕴,也不缺乏与其他城市的可区别性与可识别性。

中心古城区的保护与严格的限高管理,使得苏州也拥有独特的城市结构。

可是,作为一个出行多半靠地铁出行的学生而言,苏州之于我还是一个个孤立的点,缺乏通过概念性的路网将他们连接起来的机会,即使每一个点都很有特色或拥有很高的视觉意象。

相比于苏州的得天独厚,中国更多的城市缺乏特色。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

区域


城市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 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 其中的感觉 1.主题的连续性,可能包括多种 多样的组成部分,如纹理、空间、 形式、细部、标志、建筑形式、 使用、功能、居民、维护程度、 地形等等;2.社会意义对构造区 域也十分重要
标志物

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 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进入其 中。标志物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 的有形物体,比如建筑、标志、 店铺或山峦,也就是在许多可能 的元素中挑选出一个突出元素。 标志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考 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 的简单物质元素。
意象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感念 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
在书中作者是这样提到有关的分类的论述: 如果以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 职业,性情或熟悉程度进行分类,那么分 组越细致,意象的相似的可能性就越大。 每个人创造的并形成自己的意象,但在同 一组的人群中,成员之间的意象似乎能基 本保持一致。 城市的规划师渴望创造一个供多人使用的 环境,因此感兴趣的是绝大多数热播达成 共识的群体意象了。
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 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

一座城市或大都市的形态将不会 展示一些巨大、分层的秩序。它 将是一种复杂的模式,连续完整, 却又复杂易变。



人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 料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和个性。 尽管在城市意象中使用的元素类 型可能随实际形态的变化所占比 重不同,但它们的种类以及使意 象强或弱的特性,在这三个城市 中仿佛十分相似。 不过同时,在这三个不同的物质 环境中,人们的方向感和满意度 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城市的五大元素: 1.道路 2.边界 3.节点 4.区域 5.标志物
麻省理工学院

概念现象诠释凯文_林奇_城市意象_中的思维与概念

概念现象诠释凯文_林奇_城市意象_中的思维与概念

116Research /1960年,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被公认为城市意象研究的里程碑,40多年来其重要的理论成果一直深深影响着各国设计师、心理学家以及地理学家。

他所倡导的感知的研究方法早已被人们广泛应用,如今人们依旧着力关注和分析书中的基本原理,这使得对凯文・林奇的理解仍停留在最初阶段。

从研究方法上看,凯文・林奇以人在环境中的直观感知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研究,运用真实、朴素的言语向读者逐步揭示其研究概念。

从对思维自身的认知(即“我思”)上,凯文・林奇充分显现了意识本身并从中证明了他演示概念的能力。

因此当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城市意象》时,会发现凯文・林奇不仅将思维与概念真实地联接在一起,而且将一个复杂的研究过程通过概念体系逐步推演出来,同时运用他所提出的“感知的研究方法”与读者进行交流,从而让人们更容易理解他的研究内容和说话方式。

1 概念-研究中思维的显现及导向真实的过程如何外显思维?即显现人所能看到的思维,这时我们会提及“概念”。

概念是显现人思维的载体,它包括对象和语言符号。

由于人对感知进行思维是以概念作为起点,因此它成为感知对象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载体。

凯文・林奇在书的导言部分没有一开始就阐述概念,而是引发人们对其所研究问题的关注。

他以不同角度描述研究中即将涉及的方方面面——“城市如同建筑,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研究它们通常需要联系周围的环境、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以及先前的经验”;“在城市中每一个感官都会产生反应,综合之后就成为印象”。

这些话语使文章在开头部分就显得头绪颇多,让人们看到作者很强的话语能力,但主要是让人们介入对问题复杂性的理解和推断之中。

总之,是要给人以这样的提示:城市中清晰或可感知的环境印象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接下来凯文・林奇依旧没有直导“城市意象”这一概念,他从“人的直觉中能否找到秩序”这一预先设定的课题入手研究城市环境,通过提出“可读性”、“营造意象”、“结构与个性”、“可意象性”这概念 现象 诠释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中的思维与概念Concept, Phenomenon and InterpretationThe Thinking and Concept of Kevin Lynch's The Image Of The City李梦一欣LI Meng-yi-xin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30(2011)02-0116-03收稿日期:2010-09-02修回日期:2010-11-11摘要:文章以人思维中的“概念”为起点,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 国 当 代 哲 学 家 让·鲍 德 里 亚 ( Jean Baudrillard) 认
为 “消 费 ”之 重 点 不 在 于 物 质 本 身 , 而 在 于 一 种 系 统 化
! " 现 代 园 林
4 统 治 性 和 伦 理 功 能— —— 精 神 气 质 的 多 元 化
统 治 性 在 “城 市 意 象 ”中 是 被 作 为 形 态 特 征 的 一 点 来 论 述 的 , 统 治 性 体 现 在 规 模 、密 度 、重 要 性 上 。一 个 在 这三者都最高层次的核心地带连带它周围的附属地域 就可以具备对更大范围的统治性了。
“可 读 性 ” 与 “可 意 象 性 ” 有 个 历 史 纵 向 的 传 承 问
题,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 认知一件事物必须 把它放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用那个年代的观点去解析, 如 果在设计上要实现这个精神, 首先要对当地的传统建筑 有所认识, 包括自然人文两大方面, 也就是说对构成传 统建筑的风格和影响设计因数的事物, 例如: 当地居民 的 气 候 地 理 、生 活 背 景 、行 为 方 式 、营 造 法 式 等 情 况 要 深入研究, 吸取传统建筑的精华, 再对本地现今的情况 彻底研究, 保留目前看来还是合理的传统文化精神, 才 能新创出有传统精神的现代化建筑设计。延续传统城 市 的 “可 读 性 ”与 “可 意 象 性 ”。
对 古 典 园 林 的 空 间 — —— 这 里 所 说 的 古 典 园 林 , 并 非 一定指的是中国园林, 而指的是, 东方式的空间展示方 式— —— 引 导 和 空 间 组 织 的 理 解 和 诠 释 , 可 以 从 它 的 线 条 和皮肤肌理入手, 在空间使用者逐步深入地介入建筑和 庭院的同时, 一步一步的, 认识到一个个变幻无穷的脉 络秩序, 从而对整个场所的精神有了明了的信号。 这 种场所体验的顺序其实是无序的, 交叉进行, 互相渗 透。
厚非, 但是若把研究范围延伸开来, 那么街区是公共空 间, 这时某个住宅的起居室就是私密空间了。由此看出 在划定界限的时候必须首先界定讨论范围与参照物。
于 是 就 出 现 了 中 性 空 间 , 又 称 灰 空 间 、暧 昧 空 间 等 , 这些几乎是为实现空间多义与解放甚至可以说是释放 的而产生的。在西方国家, 街道其实就居住空间的延 伸, 并不具备实际的意义, 街道只不过是广场的连接手 段, 所以也是广场的外延。街道在此就作为三种角色出 现了, 是一个典型的中性空间, 不能粗暴的把三个功能 层层剖析开来认识。因为这种多元性的集中占据的可 能, 使得人们的生活体验的优越感是无可替代的。渐渐 的我们开始深刻认识这种中性空间, 比如道的建筑化, 在道路上的有某种生活意义的行为, 如圣山朝拜的道 路, 爬山廊等。
“可 读 性 ” 是 分 析 城 市 普 遍 意 义 上 的 可 意 象 性 , 这 些被感知的城市元素概念具备笼统的地域特色, 但却 是模糊易遗忘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的作用可以忽 略, 恰恰相反, 若是没有一个大的框架, 就不能在一个 逻辑序列很严谨的结构上设计或者探讨一个城市林林 总总的细节意象。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其可达性导致 的上佳可读性是不明智的, 某些情况下, 项目尺度过大 引发道路的错综复杂, 看似到达某一地块选择性很多, 可达性很强, 但是实际上纷繁错乱的道路系统其效果 往往适得其反。
“可 意 象 性 ” 是 分 析 城 市 的 识 别 性 内 涵 基 础 , 最 易 入手提炼的不仅是性格鲜明的城市标志, 而是更深入 寻 常 人 心 的 细 微 处 的 生 活 印 记 , 这 些 就 是 凯 文·林 奇 的 “城 市 意 象 ”理 论 中 提 出 的 “对 于 任 何 观 察 者 都 具 有 唤 起 强 烈 意 象 的 特 征 的 特 性 ”, 也 就 是 “可 意 象 性 ”, 应 该 是 更 深 层 次 的 “可 读 性 ”。 在 司 空 见 惯 的 城 市 元 素 中 最 能攫取人心的明确的外显性的意象。结合实例探讨了 城市设计中建构易识别特征的设计思路。通过两个实 例分析, 指出易识别性对城市设计中帮助人们找到环 境 认 同 感 和 归 宿 感 、建 构 城 市 特 色 有 重 大 意 义 。认 知 地 图和意象概念运用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 并且认识 到城市结构不只是凭客观物质形象和标准, 而且要评 人的主观感受来判定。由于意向和认知地图是一种心 理现象而无法直接观察, 所以需要一些间接的方法使 之外显。
现代园林论坛
%
MLA Forum
“城市意象”的概念逻辑关系
Concepts logical relations of“City Image”
杭程 李莎 Hang Cheng Li Sha
摘 要 : 本 文 深 入 解 析 了 “城 市 意 象 ”中 四 组 概 念 的 逻 辑 关 系 , 管 窥 蠡 测 的 探 视 了 该 书 的 基 本 概 念 的 内 涵 与 外 延 , 探 讨 了 城 市 元 素或系统本身和相互之间的矛盾和消融的关系。 关键词: 中性空间; 统治性; 伦理功能; 差异性关系 Abs tra ct: This article has thoroughly analyzed “City Image”center four groups of concepts logical relations, Small center sees in a big way the visiting this bookbasic elaboration connotation and the extension, has initiated therelations which the city element or system itself and mutually thebetween contradiction and melts. Ke ywords : Neutral space ; Rule; Ethics function; Different relations
大异以往, 消费主义的精神气质随着全球化而四下蔓
延, 事实上, 对于空间的驾驭和重整, 已经成为消费主
义这种特定的伦理功能赖以维持的主要手段。消费主
义的观念成为了社会运用空间的逻辑, 成为了日常生
活的时序。现代的消费者讲求效率, 除了光顾大型超市
剩下的就联排专卖店了。更重要的是, 社会空间被消费
主义所统治的地方, 成为购物的活动中心。
是人们感知或者是辨别某个城市的参照物。赋予城市 视觉识别形态是一个设计问题更是一个对城市物质形 态的知觉认识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城市意象是一个持 续发展的过程 ,只有认识到了这点, 才能具备前瞻性的 整体提高城市意象的素质。
为何把统治性和伦理功能放在一起, 首先探讨一下 建 筑 的 伦 理 功 能 , “伦 理 的 ”衍 生 自 “精 神 气 质 ”, 我 们 谈 及某种社会的精神气质时, 指的是统辖其自身活动的 精神。对建筑的伦理功能, 我们指的是它帮助形成某种 共同精神气质的任务。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 而道德是 一种社会的控制手段。社会之所以需要控制是因为构
3 结 构 与 秩 序— —— 内 外 的 矛 盾 集 结
如果把建筑形式的造型作为建筑的开始, 那么往 往忽略了组织结构, 即使对建筑形式的把握是充分的, 空间结构对建筑学仍然是必要的。
一系列有序的结构形成了结构体系, 结构体系与结 构体系限定的空间同等重要, 小到一个歇山顶大到一个 城市, 如果能把这些结构或明或暗的彰显于众, 那么这 种展示方式往往是对空间秩序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 孟 刚 , 李 岚 , 李 瑞 东 , 魏 枢 . 城 市 公 园 设 计 [J]同 济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5 . 9 . [2] 沙 伊 特.城 市 设 计 基 本 原 理.上 海 人 民 美 术 出 版 社.2001.5 [3] 克 斯 托 弗.城 市 的 形 成.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社.2000.6.
引言
凯 文·林 奇 的 “城 市 意 象 ” 一 书 是 规 划 设 计 界 权 威 性最高的经典著作之一, 业内对其的深入解读与探讨 从未停止过。本文笔者撷取了书中四对概念进行逻辑 关系分析, 以求得这些基本的概念是如何在城市的意 象认知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以及作为一种典范要则 在我们当今的规划设计中的指导意义。
结构的异同未必直接影响着秩序的异同, 极少主义 力图采用纯客观的态度, 排除创造者的任何感情表现, 但 这 似 乎 与 现 代 主 义 之 前 的 做 “真 正 的 装 饰 ”并 无 本 质 的区别, 其区别仅在于前者用了一种相反的装饰方法, 除去了这点的话( 甚至包括这点在内), 极少不对建筑 构成任何意义。极少主义在简洁的表面下往往隐藏着 复杂精巧的结构。一种特定的秩序的质变未必会因为 结构的肢解而产生。这为我们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实现 设计作品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明确功能不同 层次的要求, 确定场所中的使用功能。形式并不一定要 追随功能, 甚至建筑的某些局部可以为了理想而牺牲功 能, 不过牺牲太多就变质了, 创作( 建造) 本身将成为一 种破坏, 在深刻领悟结构与秩序的关系之下, 这个度依 然要把握好。
2 可 读 性 与 可 意 象 性— —— 纲 举 目 张
认知意象对城市空间环境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 即 易识别性和可意象性, 前者是后者的保证, 但并非所有 易识别性的环境都可导致可意象性。可意象性是林奇 首创的空间形态评价标准, 但它不但要求城市结构脉 络 清 晰 , 个 性 突 出 , 而 且 应 该 为 不 同 层 次 、不 同 个 性 的 人所共同接受 。
构系统中的一个结构单位, 有其相应的道德要求, 城市
社会道德问题的研究诉诸于城市伦理。
二 者 都 具 有 自 身 意 义 上 的 统 治 或 统 辖 性 。那 么 二 者
是否有某种关联, 或者说统治性强的地带伦理功能的
色彩就可能被激发的更浓烈。就拿现今消费主义和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