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7b6a4e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a.png)
教学反思【内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一课时】本节课时中,我讲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密度的概念和调查方法。
其中,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密度的概念我都运用了讲述,但调查方法的讲解我使用了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交流的过程。
优点: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锻炼,在很多人面前大胆说话也是一种能力。
缺点:让学生讲就容易让一节课缺少了系统性。
同时,如果让学生深入讨论,则耗时时间长,但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则真的会流于作秀,成为形式。
我在这一课时中,设计了“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调查方法的探讨,发现时间不足,给了学生五分钟讨论,但实际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流于形式了。
改进:应该将两种方法的探讨交流改成一种,要么“样方法”,要么“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靠学生讨论交流可能更好,因为“样方法”中涉及到很多细致的东西,有助于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
“标志重捕法”也可以用老师来讲解,利用红绿豆来模拟很容易明白,所以不太需要学生进行探讨容易理解。
这样就有了较为充足的时间。
2、在教学设计中,应当完整,但真正的课堂应当充满教学机智。
有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因此准备较为充分,甚至连时间的设置都很完整的备了下来,但是在真正上课的过程中,发现竟不如预想和预演的感觉好,究其原因,发现就是因为准备太为充分,因此缺少了教学机智。
一节课很刻板,比如在某一环节中,学生的反映告诉我明明还不能进入到下一阶段,但我却硬生生的将学生拉入了下一个环节,因此导致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教学机智依靠的是课堂中的应变能力和感觉能力,不应将自己的第六感关闭,应该通过学生反映和自己的感觉进行教学环节的推进,哪怕是比赛也应当考虑自己和学生的反映进去,而不应该因为局限在时间上而草草为之。
改进: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反应力进去,比如在七班中应当考虑学生反映较好,因此设置比平常较多的内容,对于十班,基础差因此应当设置比平常较少的内容,让学生从面对老师听课的紧张状态进入到平时上课的反映状态中去。
高中生物_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852cf875022aaea988f0f38.png)
《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1节的内容,学生在前面学习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教材前三章内容是在个体水平上对稳态进行描述的,从本节课开始进入宏观的群体水平,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模型,尽管仅限于个体水平,但有了这个基础,对群体水平上的稳态及调节机制的内容,学生应该更容易理解接受。
三、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掌握种群密度的概念。
(2)尝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了解生物的种类;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教学难点: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四、教法、学法教法:三五五教学模式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及相关图片。
学法:自学探究法、知识迁移法、归纳分析方法等。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2、问题展示,合作探究3、达标训练,巩固提升4、知识梳理,归纳总结5、预习指导,新课链接六、教学反思1、教学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本课的教学采取的是“三五五”教学模式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近,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2、导入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教师语言表达不够精简,教姿教态不够规范。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总是担心学生对教学的重难点记忆不够深刻,因此对这部分进行了多次重复,占用了学生不少时间,今后还要注意精讲多练,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4、在评价标准方面不够精准在评价方面,评价优秀的标准不够具体,不够精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种群的特征》学情分析教材前三章内容是在个体水平上对稳态进行描述的,从本节课开始进入宏观的群体水平,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模型,尽管仅限于个体水平,但有了这个基础,对群体水平上的稳态及调节机制的内容,学生应该更容易理解接受。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ec539b3f78a6529647d53f3.png)
【新课导入】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引出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3.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
4.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课件展示:1 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一、种群概念的理解1.理解种群的概念(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同物种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
(2)两个条件:同一“时间”和“地点”,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个体、种群与物种之间的关系: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是同一物种,如下图所示。
分析思考回答:都不是1不是一种2不是自然区域3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思考总结: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
明确种群概念的含义通过个体和种群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种群不是个体的部分叠加。
种群有它的特征,引入下面内容。
(1)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
(2)物种因地理隔离形成不同种群。
(3)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等,估算法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1)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数量调查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
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
![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9c8cdb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4b.png)
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种群的特征教学是一种通过教授种群学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于种群特征的认识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
通过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进行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时,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重视和改进: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更加贴近现实,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种群学虽然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应用范围广泛,可以涉及到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农学等多个领域。
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群特征进行教学,例如,讨论城市种群的增长率、农作物的种群密度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对种群特征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种群的特征研究需要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实验设计等科学研究过程,这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意义。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小型的科学研究项目,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研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种群的特征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领域,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科研文献,培养他们对于前沿科学问题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进行科学验证。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种群的特征研究涉及到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课题,对于学生的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应加强对于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学研究和应用的价值和影响,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
高中生物_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028fa44fc4ffe473368ab9b.png)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合作探究、相互交流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理解并掌握本节的核心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为:温故知新,提出问题→导入课题→提出问题:种群有哪些特征,数量特征之间有何关系;如何调查种群密度→自主学习后讨论交流,理解五项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每个环节设计跟踪训练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归纳总结: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思维拓展:认同“整体不是部分的叠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教学重难点】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对话法、多媒体演示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准备上课用的PPT。
(2)准备学生课堂学习使用的学案。
2、学生准备:完成导学案基础知识填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通过回顾知识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大家回忆生命结构层次有哪些?生:回答师: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形成一个个群体,也就是种群。
什么是种群?生: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
师:强调种群定义的关键词,举例判断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B.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C.世界上的全部鸟 D.一个蜂巢内的全部工蜂E. 市场上所有的白菜引导学生分析A.C.D.E不能描述为种群的原因生:回答师:根据分析、判断,总结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种群内的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种群有哪些特征?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
《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110d6a1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8.png)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和讨论,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生物种群是生物学的基石,培养对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种群的特征,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计数器等。
2. 准备实验材料:标记好的种子或动物,便于计数。
3. 预习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安排实验室或户外观察活动的时间。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个环节:1. 课前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课本,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种群的特征,同时可以通过预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环节一:导入新课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首先会回顾前面学过的群落的概念和特征,以及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
然后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或图片(例如蜜蜂筑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种群。
环节二:种群概念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种群概念,让学生了解种群的基本含义,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解释种群的概念。
环节三:种群特征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了解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等。
同时,我们会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2. 课堂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种群特征的理解。
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城市人口增长”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思考人口数量如何影响城市的环境、资源和社会问题。
同时,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模拟种群数量变化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3. 课后反馈:学生可以通过作业、测验或小组报告等方式,反馈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同时,我们也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你们可能会对某些概念或技巧有更深的理解,也可能会有一些疑问或困惑。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2859a4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b.png)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种群的观点和基本特征,掌握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基本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生物种群的重要性,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以及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种群密度的观点,以及影响种群特征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图片、视频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械,如计数器等。
3. 准备讨论话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种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 设计教室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们共同砚习《种群的特征》这部份内容,包括种群的观点和种群的特征,通过学习,希望同砚们能够理解种群的观点,掌握种群的特征,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自然珍爱区、森林公园、城市公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爱这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从而引出种群的观点和意义。
(二)种群的观点1. 教师介绍种群的定义和特点,强调种群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活单位。
2.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种群的特点,并进行全班交流。
(三)种群的特征1. 数量特征(重点):教师介绍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观点,并通过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
2. 空间特征:教师介绍种群的空间分布形式,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等,并通过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空间特征的意义。
3. 时间特征:教师介绍种群的增长模式和变化规律,包括J 型增长和S型增长等,帮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
4. 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观察种群数量的变化,加深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理解。
5. 全班交流和总结:学生分组实验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和总结,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
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
![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47658d479563c1ec4da71a9.png)
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1本节课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几个特征掌握较好,对宏观生物学--生态学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如下几个地方感觉还好,个人认为值得保留。
1.对相关内容的导入较好,如通过熊猫数量和老鼠数量的增长情况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导入,通过中山市今年来人口的增长对迁入率和迁移率的导入,较贴近生活,容易理解。
2.讲练结合。
如讲完种群的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之后,通过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思考在这三种情况下,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以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如何。
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最后在总结的时候,所给题目难度可以有一定的提升。
2.种群的性别比例之一--性别比例,所占时间偏长,可以稍作删减。
因为这部分内容虽然有趣,也可以提高课堂气氛,对前后所讲内容起一个缓冲和调节的作用,但毕竟较简单,理解难度不大,而且也不是重点,所以可以稍作删减。
3.最后总结后的练习,可以给学生更多一点的时间去思考,让学生更多的参与。
种群特征第二课时种群密度调查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课前进行了植物种群密度的实地调查,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参与了从器材准备到得出数据的全过程。
既体验了调查中的方法技巧,又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并养成了规范操作、细致谨慎的习惯,最后在汇报总结时,锻炼了总结汇总、大胆表达的能力。
总之,这次的课程安排对学生的提升很大。
在以后的课程中有条件应该多开展此类活动,避免纸上谈兵;2、在开展活动时,限制因素非常多,应避繁就简,以体验为主。
但注意最后因给学生讲明不科学的地方。
应把遇到的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一起解决;3、如有可能,在安全的前提下,在真正的野外开展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再度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应在学生讲解时帮助补充,但以不打断学生思路为标准。
5、知识点还应落实到课本上、笔记上、练习上,应提醒学生做笔记,并且补充相关的习题。
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2《种群的特征》这节课讲授完毕后给我的感受就是有很大的挫败感。
高中生物_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6feb1a7f78a6529647d53b7.png)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种群的特殊性。
2、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描述种群的各个特征及其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形成正确生物观。
3、能够利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于科学实践中。
4、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列举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模拟实验理解标志重捕法,并证实抽样调查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教学过程】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面对的是普通高中的学生,通过联系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知从个体水平进入种群和群落水平。
从“问题探讨”入手,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样方法的实验步骤、关键、计数,并通过学生利用玻璃珠模拟标志重捕法,理解监测种群密度的方法和原理,及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进行讨论;通过图片分析,引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讨论;最后对种群的几个主要特征进行总结,指出它们之间内在关系。
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
![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a6c1ffe19e8b8f67d1cb905.png)
反思一: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这节课讲授完毕后给我的感受就是有很大的挫折感啊。
备课时间长达3天每天大体5小时以上,看了2位老师的视频教学,再加上暑期培训的一点材料。
总体上是很失败的。
(当然,领导们听完后感觉很好,我觉得他们对我要求也许很低吧)1、我大体花了三个小时的时间去设计模拟草地,用word作,讨厌的画布是个长方形,不过一点心得就是把三角形和圆形剪贴到powerpoint中,它能查出有多少个图形。
最后放弃了,原因是我想给老师们一个示范是:如何不破费,利用现有材料,(同步学案和基础训练)。
组长倒是心很好,说是用他的打印机,我放弃了这样的设计方案。
2、样方法的讨论是我下力气最多的,想好了很多个该注意的地方,很可惜,互动不是很好,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时候真是很自主啊,一点也不讨论,也许,我的幻灯片中写的只有自主学习,他们很老实。
3、标志重捕法,我觉得没有讲清楚,但是后来又想了想,按照别的版本的教材增加个抓豆也许好些。
4、时间上的处理,这节课想搞好活动,当然还是只进行2个方法,但是我又害怕领导说没有完成教学进度,矛盾。
5、公开课--真是很折腾人的事情。
小组内讨论的时候,大家真是很搞笑啊,老领导说的完全是优点,年轻点的说的完全是缺点(我可不接受,本节课本来就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涉及,要是讲细的话,我知道该如何处理),刚来的教师、教研员、校长倒是给了我不少鼓励,我倒是不好意思起来了。
最大的收获:1、开始一定要有个很好的导入,我的导入是把前三章做了个总结--个体水平上的稳态的维持;本章开始进入群体水平的稳态维持。
2、自学环节:左侧展示学习目标,右侧展示学习方法,也就是把目标细化。
我讨厌用什么填空,因为我教的学生最讨厌做没有挑战性的事情。
3、学生展示:提前分了小组,不过,也许有人来听课,小伙子们和我一样都很紧张,平时上课他们都很大胆且有些放肆。
4、小结:概念图填空,我在空隙的时间段内在黑板上绘制,最后找了个学生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
古田县第二中学林雯
本节课概念较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难带动。
通过引导学生复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引出种群的概念,在给学生分析概念时,不只是对关键词反复强调,为了让学生记住,而是采用了比对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理清思路。
比如在课上举了这样一个习题:一个池塘里的所有的鱼;一片草地上全部的东亚飞蝗;世界上的全部的鸟;一个池塘中全部的大蟾蜍。
通过这样的一道习题,让学生对种群和群落概念的认识加深。
然后使用多媒体课件将相关的图片、资料和问题准备好,采用师生对话、讨论交流、探究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的特征及各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知识。
在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更关键的是要能进行应用,所以采用了练习来巩固与加强。
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形成对五个数量特征的概念,并用箭头和文字直观的显现出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中,强调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入手,通过的图片,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尝试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些与生活贴近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好科学知识不但会做题,更主要的是可以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
以下这些是我自己在上完这节课后觉得完成较好的一些地方。
1、在本节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讲述种群的年龄组成时,将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来分析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原因,了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3.在讲述性别比例时,引用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实验,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并且从中体会到性别比例与种群数量的关系
3.在教学的过程中,联系生活。
比如:在讲解样方法时,在确定样方大小时,要考虑到调查对象,联系实际,以大树作为研究对象时,样方的面积就不能用1平方米,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在讲解性别比例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比如如何减少病虫害,可以使用诱杀剂来大量诱杀雄虫,这样来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使得很多雌性害虫得不到交配的机会,这样使害虫的数量大大减少。
用这样的一些实例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
在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时,我还使用了实例即一道习题来讲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标志重捕法的应用。
4.本节课做到了多媒体与板书的有机结合。
用多媒体来补充板书不能体现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用板书将课本的重点和内容完整的体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流程图。
而在这节课中我也发现了很多的不足:
1.时间把握有些前松后紧,主要原因是在备课过程中忽视了备学生的重要环节,原定在自己学校上,备的是自己学校的学生,结果换了个学校上,结果没有及时的去备学生,由于他们的学生程度相对较好,造成原先准备的两个课时的内容压缩至一个,到最后时间太紧,就把种群特征之间的关联和空间特征给压缩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真正的做到时间分配的合理性,细致到每分钟的教学活动。
2.板书与多媒体的结合二者在某些方面出现了知识的重复,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板书与多媒体的关系,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
而我却颠倒了,使得这节课的知识点及相互关系没能通过板书呈现。
3.学生活动的把握在教学中存在随意性,即兴想出的问题占了不少时间。
以后对于这些
问题应该要更加心中有数,把握分寸。
《种群的特征》第一节课就上到这儿,远远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原因除了上面的一些之外,还有就是自己仍然没有改变罗嗦的习惯,不能够彻底地放手给学生,老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强调,从而在各个概念和步骤的解释上用去了大量的时间。
还有就是对于教学难点“样方法”的突破还是没有能够找到好的方法。
以上这些就是在上完这节后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