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bb6423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ca.png)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在阅读《国家与革命》一书后,我深深被其内容所震撼。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分析角度,对国家与革命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这个话题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本书强调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指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工具。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通过国家机器来实现对被压迫阶级的控制。
这种对国家本质的深入剖析,让我认识到了国家不仅仅是一个超然于社会之上的中立机构,更是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其次,本书探讨了革命的必要性和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被压迫阶级必须进行革命,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
通过暴力革命,被压迫阶级可以摆脱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束缚,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解放。
在这一点上,我对革命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革命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被压迫阶级争取权益、追求自由的必由之路。
此外,本书还分析了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角色和作用。
在社会主义阶段,国家不再是一个阶级的工具,而成为整个社会的管理者和协调者。
国家的权力受限于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
这一理念让我明白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幸福和利益。
最后,本书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给予了深入的思考。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历史条件具备一定程度的共产主义生产力之后,国家将逐渐消亡,实现全面的个人自由和共产主义的社会秩序。
这个理想的追求,在我内心深处激发起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奋斗的动力。
通过阅读《国家与革命》,我对国家和革命这一话题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拓展。
书中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观点,让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书中关于国家与阶级斗争的分析,也使我对社会的现状和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对国家与革命的现实意义和历史进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589221c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3.png)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社会和政治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有些吃力。
书中那些关于国家本质、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论述,感觉有些抽象和遥远。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逐渐被列宁深刻的洞察和犀利的分析所吸引。
列宁在书中对国家的起源和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指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没有国家,人们共同劳动,平等相处。
但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社会产生了阶级分化,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建立了国家这个暴力机器。
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历史课上学到的古代王朝,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他们凭借着国家的权力,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却在辛苦劳作中苦苦挣扎。
书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论述,也让我深受触动。
列宁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无数无产阶级革命者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
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些纪录片,里面展现了工人们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辛勤劳作,却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
他们开始觉醒,团结起来,为了自己的权益而斗争。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想到了我们如今的社会。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家,享受着各种权利和自由。
但这一切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国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如今,国家承担着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重要责任。
我们看到,国家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的工作就已经完美无缺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很多挑战需要面对。
比如,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依然匮乏,孩子们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在医疗领域,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让很多人因病致贫。
大学生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a9450b5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5b.png)
大学生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要阅读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以增加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
而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无疑是一部不可忽视的重要著作之一。
通过学习该书,我深刻体会到了列宁对于国家和革命的深刻思考,理解到了他所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
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对于国家的理解是我们学习中的重点。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工具,是剥削阶级控制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在我之前的理解中,国家是政府的代名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体。
而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明白了国家实际上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产生的。
这种认识使我对于国家的认识产生了巨大的转变。
其次,革命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认为无产阶级只能通过革命来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建立自己的国家。
这启示了我对于革命的认识。
在我以前的理解中,革命是暴力的象征,是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然而,通过学习《国家与革命》,我明白了革命的本质是推翻旧的统治秩序,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是为了消除阶级压迫,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这个重要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革命的意义。
最后,列宁对于民主的思考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他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民主的最高形式。
在我之前的理解中,民主是一种机制,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而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则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民主应该是无产阶级的民主,是为了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最广泛人民的利益。
这个思考方式让我对于民主的理解产生了较大的改变。
总结而言,学习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通过这本书,我对于国家、革命和民主的理解有了更广阔的视角,也加深了对于无产阶级的认识。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本学术作品,更是一本重要的人生教材。
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ba7c55d80029bd64793e2c2d.png)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808ff6d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3.png)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革命的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味到了国家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革命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以下将从五个部份来详细阐述我的读后感。
一、对国家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1.1 列宁在书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种阶级对另一种阶级的压迫和统治。
这一观点使我对国家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2 国家并非超阶级的存在,而是阶级社会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被统治阶级进行镇压和控制。
1.3 通过《国家与革命》的阅读,我明白了国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公平公正的机构,而是阶级社会中不可避免的阶级斗争的产物。
二、革命是推翻国家的必要手段2.1 革命是被压迫阶级推翻统治阶级统治的惟一手段。
列宁认为,惟独通过暴力革命,被压迫阶级才干推翻统治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权。
2.2 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是阶级社会中不可避免的阶级斗争的表现。
惟独通过革命,被压迫阶级才干摆脱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
2.3 通过《国家与革命》的阅读,我深刻认识到,革命是推翻国家的必要手段,惟独通过革命,人类社会才干向着更加公平和正义的方向发展。
三、对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解3.1 《国家与革命》中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即被压迫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权,对统治阶级进行专政。
这一理念使我对于无产阶级专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3.2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必要手段,是无产阶级实现自己利益的政治形式。
3.3 通过阅读《国家与革命》,我认识到无产阶级专政并非简单地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是为了最终泯灭阶级差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四、对于国家消亡的设想4.1 列宁在书中提出了泯灭国家的设想,即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国家将逐渐消亡,最终实现“泯灭一切政权,泯灭国家”。
4.2 国家的消亡并非简单地废除政府机构,而是泯灭阶级差别,消除阶级对立,实现全民平等的社会。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e743e0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0.png)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以及革命的目标和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著作,我对国家和革命的理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列宁在书中明确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他详细分析了国家的本质和历史的演变过程,指出国家是一种阶级对抗的产物。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器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压迫和剥削被统治阶级。
这一观点使我深刻认识到,国家不是超阶级的,而是阶级的工具,不同的阶级会对国家产生不同的利益和影响。
其次,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方法。
他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
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无产阶级的政治组织和斗争。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强大的政党和组织,才能夺取政权,并建立自己的国家。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触动,它让我更加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路径和方式,只有通过无产阶级自身的努力和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此外,列宁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提出了国家过渡时期的理论,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仍然存在,但国家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他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是从资本主义国家转变而来的,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和手段,旨在逐步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
这一观点让我懂得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和独特性,它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最后,通过阅读《国家与革命》,我不仅对国家和革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这本著作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让我对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实践充满了信心。
我相信,在无产阶级的奋斗和革命斗争下,人类一定能够摆脱剥削和压迫,走向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总之,阅读《国家与革命》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国家和革命理论的经典之作,更是对我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书籍。
通过深入理解和研究这本著作,我相信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更好地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而奋斗。
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
![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58a45442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1.png)
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我深感受益匪浅。
本书围绕国家和革命的关系,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质和目标。
通过阅读,我意识到革命不仅仅是推翻旧制度,更是建立新的国家形式,实现阶级斗争的最终胜利。
以下是我对学习《国家与革命》的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国家的消亡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与革命》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国家的本质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
列宁在书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性质。
他认为,国家是剥削阶级统治被剥削阶级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压迫阶级进行镇压和控制的机构。
而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是消灭阶级社会和国家本身。
我深受这一观点的启发。
在现实社会中,各国政府的统治都是基于一定的阶级利益,并以此为导向进行决策和施政。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真正摆脱阶级剥削和压迫。
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只有彻底改变国家的性质,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国家与革命的策略问题《国家与革命》第二部分着重讨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问题。
列宁提出了“革命的两阶段论”和无产阶级在政治斗争中的领导地位等观点。
他认为,无产阶级在革命初期必须联合其他被剥削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而在第二个阶段,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最终实现无阶级社会。
这一观点给我很大启发。
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需要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
在资产阶级统治尚未被推翻的初期,无产阶级需要联合其他被压迫阶级,通过群众运动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要发挥自己的先锋作用,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
第三部分:对国家的临时利用《国家与革命》第三部分谈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对国家的临时利用。
列宁指出,在资产阶级统治被推翻后,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国家机器,用以保卫革命成果。
他强调国家机器的变革,压缩军队、警察等机构的规模,并将其与广大劳动人民相结合。
这一部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国家与革命心得体会.doc
![国家与革命心得体会.doc](https://img.taocdn.com/s3/m/561ccb9d4afe04a1b071dec7.png)
国家与革命心得体会篇一:《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在《国家与革命》这一本书中写到,国家是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同时,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社会在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和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
在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不是从外部加强与社会的一种力量”。
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产生国家。
当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产生国家。
这说明了,在阶级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同时也证明了国家的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他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
国家的产生是曲折的,冗长的,繁琐的。
当国家一经产生,通过努力,国家一定会延续,通过时间的沉淀,一定会创造各种文明,带来新的效益。
从女娲造人,人类的产生;盘古的开天辟地,使文明开始出现;各个朝代的演变,留下宝贵的精神经验,都经历了时间的淘汰、历史的洗礼。
在历史的进程中,侵略者展开他们的魔爪,对中华民族的一草一木开始掠夺时,将完整的中华民族伤得体无完肤。
而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侵略者掠夺的有力证据;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
由于政府的腐败,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水生火热之中。
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发,终于爆发了革命。
当毛泽东一代伟人的出现,为革命带来了新的曙光,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拉开了帷幕。
经过革命者的艰苦奋战,无数次的探索,在实践中寻找经验,汲取教训,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使人们远离了那不堪回首的岁月。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740b3c21ed9ad51f11df21e.png)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篇1《国家与革命》读后感篇1《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1916年秋开始,列宁就着手系统的研究国家问题,《国家与革命》就应运而生了。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f5cc1a1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36.png)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引言概述:《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导师列宁的一部重要著作,探讨了国家的本质和革命的必然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味到了国家与革命的关系,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启示。
一、国家的本质1.1 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列宁在书中指出,国家是一种阶级压迫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施暴力和压迫的机构。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被压迫阶级进行控制和剥削。
1.2 国家的消亡列宁认为,随着阶级斗争的加剧,国家将逐渐消亡。
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国家的消亡。
惟独在泯灭了阶级和剥削的基础上,国家才会逐渐消失。
1.3 国家的过渡阶段在国家消亡之前,必须经历一个过渡阶段。
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即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
这个阶段是国家消亡的必经之路。
二、革命的必然性2.1 阶级矛盾的激化列宁认为,阶级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阶级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革命的爆发。
惟独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干实现社会的彻底变革。
2.2 无产阶级的觉醒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利益。
无产阶级的觉醒是革命的前提,惟独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才干发动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2.3 革命的必然性列宁强调革命的必然性,认为惟独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干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
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惟一途径。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3.1 社会主义的本质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是对剥削和压迫的彻底否定。
惟独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才干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2 社会主义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加强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的特点是集体所有制和计划经济,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
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感悟
![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06f8570d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7b.png)
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感悟通过学习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我对国家和革命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列宁对于国家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列宁指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
这一点让我对国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将其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政府或权力机构。
国家是一个综合性的机构,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又包括阶级对抗等因素。
通过对国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为革命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中还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进行了深入地剖析。
列宁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才能最终达到消灭国家的目的。
这一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确了革命的方向和目标。
无产阶级专政不仅仅是推翻旧的统治阶级,更重要的是为了创造一种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社会制度,实现全体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此外,学习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还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到我们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和革命斗争的责任。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让我对国家和革命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国家的研究和革命理论的学习,我明确了革命的方向和目标,并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我将继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8e5d86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2.png)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引言概述:《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领袖列宁的重要著作,全面阐述了他对国家和革命的理论观点。
通过深入研究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国家的本质和革命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悟。
正文内容:1. 国家的本质1.1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施暴力的机构。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通过法律和暴力手段来巩固统治地位。
1.2 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列宁认为,国家的浮现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国家的存在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2. 革命的必要性2.1 革命是推翻旧制度的惟一途径列宁强调,革命是被压迫阶级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的惟一途径。
通过革命,被压迫的阶级能够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的彻底变革。
2.2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通过革命,被压迫阶级能够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3. 革命的策略和组织3.1 党的领导列宁认为,革命的成功离不开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政党的领导。
党是阶级斗争的先锋队,必须具备强大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引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3.2 武装斗争革命需要武装斗争来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
列宁强调,武装斗争是革命的重要手段,惟独通过武装斗争,被压迫阶级才干夺取政权。
3.3 无产阶级专政革命胜利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通过国家机器来保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4. 国家与社会主义4.1 国家在社会主义阶段的作用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阶段,国家仍然存在,但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国家再也不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是代表整个人民利益的工具,通过国家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4.2 国家逐渐消亡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将逐渐消亡。
随着阶级矛盾的逐渐消除,国家的职能将越来越少,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98558a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6.png)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引言概述:《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领袖列宁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深入探讨了国家的本质和革命的目标。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领悟到了国家与革命的关系,以及革命对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一、国家的本质1.1 国家的阶级性:《国家与革命》中列宁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剥削。
这一点深刻揭示了国家的本质,使我对国家的理解更加深刻。
1.2 国家与私有制的关系:列宁认为,国家的存在与私有制密切相关。
国家是私有制的产物,它维护着私有制的利益,通过法律和暴力手段来保护统治阶级的财产和特权。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国家与经济制度之间的紧密联系。
1.3 国家的消亡:《国家与革命》中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实现国家的消亡。
这一观点让我明白了国家的消亡不是一种幻想,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二、革命的目标2.1 革命的根本目标:《国家与革命》中列宁明确指出,革命的根本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这一点使我意识到革命是为了改变社会现状,为人民谋福祉的伟大事业。
2.2 革命的方式与策略:列宁在书中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与策略,包括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发动武装起义等。
这些策略对于指导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使我深刻认识到革命不是一种盲目的暴力行为,而是需要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
2.3 革命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国家与革命》中列宁强调了革命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指出革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历多次斗争和曲折的道路。
这一观点让我明白革命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斗争。
三、革命与社会变革3.1 革命的历史地位:列宁认为,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推动力量。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彻底改变社会的制度和结构,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1500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1500](https://img.taocdn.com/s3/m/6970454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8.png)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1500首先,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对于国家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压迫和剥削的机构。
国家的存在,是由于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通过对国家的本质的揭示,列宁批判了国家机器神圣不可侵犯的错误观点,并认为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其次,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和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认为,无产阶级的任务不仅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更重要的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实现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他指出,无产阶级必须掌握国家政权,通过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
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没有阶级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
在读完《国家与革命》之后,我深入思考了国家与革命的关系。
很显然,国家是阶级的产物,是由于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存在而产生的。
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实现自己利益的必然要求。
无产阶级只有通过对国家的掌握和运用,才能够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的制度。
同时,读完这本书,我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无产阶级革命对于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可以打破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垄断,实现社会资源的公有化和合理配置,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无产阶级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政治上的变革,更是一场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此外,读完《国家与革命》之后,我对于革命的实践方法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通过武装斗争来实现。
这是因为资产阶级是不会自动放弃统治权力的,必须通过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无产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并进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建设。
这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毫不退缩的勇气。
综上所述,读完《国家与革命》这本书,我对于国家与革命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4cabb94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9.png)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在读完《国家与革命》这本书后,我对国家和革命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入和清晰的理解。
本书是由俄国革命领袖列宁所著,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对俄国革命实践的总结,为我们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和革命的目的,使我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和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国家与革命》,我认识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是由统治阶级建立起来的,它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并通过法律和暴力维护其阶级利益的稳定。
国家的本质就是一个“由武装镇压机关组成的专政机器”,它不可能实现公正与平等,只会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压迫和剥削。
列宁指出了国家消亡的方向,即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后实现国家消亡的共产主义社会。
读完《国家与革命》,我对革命的目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革命并不是单纯的反叛或者推翻统治者,而是一种彻底的根本性变革。
革命的目的是通过废除私有制和阶级压迫,建立一个无阶级的社会,在此基础上消灭国家,实现全体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起来,拥有自己的政党和军队,通过专政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属于工人阶级的国家。
《国家与革命》让我深刻认识到,革命是一场长期斗争和战争。
革命的胜利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通过斗争和牺牲来实现。
无产阶级需要在党的领导下,与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而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过程中,也要面对来自资产阶级的反扑和阻力,必须坚决保卫革命成果,坚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不断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通过阅读《国家与革命》,我对社会主义革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革命不仅仅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和希望。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打破旧的制度和观念束缚,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坚定地相信和为之奋斗。
总而言之,阅读《国家与革命》给我带来了很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读后感
![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769a70e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3.png)
学习列宁《国家与革命》的读后感《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家列宁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国家的本质和作用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不禁产生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首先,《国家与革命》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严肃研究了国家的历史和本质。
列宁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成为资产阶级的国家,维护并加强剥削阶级的统治。
这种对国家本质的深入剖析,使我对国家的认识有了新的认识。
国家并非超越阶级的中立机构,而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工具。
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
其次,本书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提出了明确的战略和路线。
列宁提出了“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取代旧国家机器”的思想,主张通过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他强调了无产阶级独立组织和团结,以及利用国家机器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给我启示深远。
无产阶级要通过组织和团结,以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
只有通过持续斗争和革命实践,才能真正摆脱资本主义的束缚。
此外,我还对列宁对待民主的观点有了新的认识。
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对民主的理解正面颠覆了我对民主的传统认识。
他认为,民主并非超阶级的普世价值观,而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
民主的实质在于谁掌握国家政权、谁对人民实施压迫。
资产阶级的民主只是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掩饰,只有无产阶级的民主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这个观点激发了我深入思考民主的本质和所体现的阶级性。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民主视为一种制度,而要明确其阶级属性,并坚持无产阶级民主的方向。
通过学习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我深刻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认识到国家的本质和作用。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社会的新视角,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c297e2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f5.png)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背景介绍《国家与革命》是由俄国革命家、政治家列宁所著的著作,于1917年出版。
这本书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进行了分析和批判的产物,是他创造性地继承、发展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
二、读书心得《国家与革命》以其深刻的观点和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列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提出了关于国家存在和消亡的新理论,并且对于革命和革命的性质做出了全新的解释。
首先,作者明确指出国家是阶级压迫的产物,是社会分裂的结果。
他通过对国家的定义和实质的剖析,揭示了国家与阶级的本质联系。
作者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用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一种阶级专政的工具。
国家的存在不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这个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国家权力的实质,也揭示了革命的必要性。
其次,作者对革命的性质进行了全新的解释。
他指出,革命是无产阶级通过武装斗争推翻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机器的过程。
同时,作者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群众的积极性在革命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革命不是简单地替换统治者,而是无产阶级通过群众的能动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这个理论颠覆了以往对革命的认识,为革命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再次,作者对于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他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来对抗剥削阶级。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对于剥削阶级实行专政的一种手段,是无产阶级在革命胜利后达到最终目标——消灭阶级和国家的过渡阶段。
作者对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针。
最后,作者对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直面无产阶级专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作者认为,无产阶级专政需要依靠坚定的政党领导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保证无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和延续。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a73abc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2.png)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引言概述:《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家列宁的重要著作,全书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通过深入分析国家的本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列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策略。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国家与革命》进行读后感的分享。
一、国家的本质1.1 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列宁指出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被压迫阶级实施暴力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通过法律和暴力手段来维持阶级压迫关系。
1.2 国家的消亡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泯灭国家,实现无阶级社会。
惟独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才干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1.3 国家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列宁指出,国家的消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在社会主义阶段,无产阶级国家仍然存在,但其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渐向着无阶级社会的方向发展。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2.1 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核心:列宁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有一个坚毅的领导核心,即共产党。
共产党应当具备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和组织能力,能够引导无产阶级与其他被压迫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2.2 武装斗争与政治斗争的结合: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通过武装斗争来夺取政权,但同时也要注重政治斗争的开展。
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最高形式,而政治斗争则是为了争取泛博群众的支持和参预。
2.3 革命的国际性:列宁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是国际性的,必须与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相互支持,以实现全球无产阶级的解放。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至关重要。
三、社会主义的建设3.1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通过国有化和集体化,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消除剥削和压迫,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3.2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即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对资产阶级实施专政。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5b6687b27d3240c8447efe7.png)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在第一章中,列宁依据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从国家的产生、特征及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国家的本质和消亡等重要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谬论。
第二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至1851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物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机会主义对这一光辉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对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批判了机会主义分子对公社经验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代替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宁依据恩格斯在几篇著作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的补充说明,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五章,列宁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和国家消亡的关系。
论证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个时期的国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宁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之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关于国家自行消亡这一论断的感想:国家“自行消亡”是恩格斯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
这一原理同样遭到机会主义者最粗暴的歪曲。
在他们看来,既然国家是“自行消亡”的。
列宁完整的引述了恩格斯的著名论述并做了详细的分析。
列宁指出,恩格斯说的“自行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国家制度残余,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消亡的。
这个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国家。
因为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正压的特殊力量,要使它转变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这样一种更替是绝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的。
列宁着重阐述了国家自行消亡与暴力革命之间的关系,强调指出,恩格斯对暴力革命的作用的论述同国家自行消亡的理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篇一:《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国家与革命》读书心得在《国家与革命》这一本书中写到,国家是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同时,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社会在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和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
在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不是从外部加强与社会的一种力量”。
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产生国家。
当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产生国家。
这说明了,在阶级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同时也证明了国家的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他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
国家的产生是曲折的,冗长的,繁琐的。
当国家一经产生,通过努力,国家一定会延续,通过时间的沉淀,一定会创造各种文明,带来新的效益。
从女娲造人,人类的产生;盘古的开天辟地,使文明开始出现;各个朝代的演变,留下宝贵的精神经验,都经历了时间的淘汰、历史的洗礼。
在历史的进程中,侵略者展开他们的魔爪,对中华民族的一草一木开始掠夺时,将完整的中华民族伤得体无完肤。
而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侵略者掠夺的有力证据;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
由于政府的腐败,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水生火热之中。
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发,终于爆发了革命。
当毛泽东一代伟人的出现,为革命带来了新的曙光,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拉开了帷幕。
经过革命者的艰苦奋战,无数次的探索,在实践中寻找经验,汲取教训,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使人们远离了那不堪回首的岁月。
在毛泽东新民族主义革命理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策略和策略的理论、实事求是的思想政治工作下,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发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带来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的稳定、发展、地位。
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产生,围绕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的应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思想、新观点、新理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思想战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巩固党的阶级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它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以前,侵略竞争是各个大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们用“保卫祖国”、“保卫共和国和革命”等词来掩盖他们维护“自己”资产阶级抢到利益的行为。
在当代,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外国进行经济上的交易。
从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时起,我国的经济就在一直稳固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族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国家的稳定,需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维持,就必须有特殊的武装部队、监狱等等。
如果国家没有强有力的手段来保护,那么他一定会退化,甚至消亡。
对国内,通过法律来约束每一个人的行为。
人们不能做出超越法律规定的范围,不能做伤害他人的利益、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事,不能做伤害公司的事,不能做伤害国家利益、危害国家领土完整的事。
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来行事。
一旦触犯法律,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根据犯罪行为的严重与否,受到不同的惩罚。
当然,人们的道德思想同时也会主导人们的思想,告诉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但是也不能排除某些人会违背自己的良心,做出让人谴责的事情来。
现在是一个法制的社会,在法制的社会中创造社会的文明,做到依法治国,以理服人。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社会的制度和旧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在当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广大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在人民群众中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或精神生产过程中起到非常突出的作用,她们中产生了不少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
同时,他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因此,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它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
国家并不是从来都有,它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一经产生,他会创造精神文明,抒写自己的辉煌!篇二:《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列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无产阶级的领袖,他写过很多著作被人们所熟读。
笔者拜读了《国家与革命》这本书,深刻感受到列宁的革命精神,为无产阶级夺得政权以及人类的解放所作出的努力。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1917年8-9月)写的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著作。
十月革命也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联合贫困农民所共同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
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对农民和工人越来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不公平,资产阶级内部的黑暗与勾结…..各种矛盾激增,推动了阶级斗争的爆发,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变得越发成熟。
我们都知道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必须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国家问题,事实上有很多流派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对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随之诞生,比较系统的描述了马克思主义对待国家问题的著作。
掌握了该著作的写作背景才能够置身当时的社会环境去感知作者的写作情怀,通过理解他的写作语言,方式与结构,才可以真正的体会作者的思想。
下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一、对各部分的内容作出介绍,并探析各部分之间展开的逻辑跟据。
这部著作除去初版序言和第二版序言,共有六章,每个章节都紧密关联,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时,批判了沙文主义者、“考茨基主义”以及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忽视与抹杀,特别突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这是革命的目的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第一章是阶级社会和国家。
这部分内容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基本概念,谈到这个学说被人忽略忘记或者遭到机会主义者的歪曲误解的各方面。
书中引用了恩格斯在总结他所做的历史的分析时的一段话,很清晰明了的表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笔者理解如果阶级的矛盾可以由外部条件可以解决,国家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只有当矛盾激化到没有办法解决的程度,国家就油然产生,作为一种力量,把这种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受到来自两个主要方面的歪曲,即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认为国家是阶级调和的机关以及“考茨基主义”对结论的抹杀。
随之列宁提到了国家的那个“力量”,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的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拥有监狱等的特殊武装队伍。
但是,究竟是什么东西使他们居于社会之上?随着问题的提出以及解决,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伴随来的是考茨基反动的再一次抹杀。
为了清楚的表明目前流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改为机会主义的把戏的本质,列宁讲到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任何国家的消亡都是通过“自行消亡”。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绝不是凭空猜想臆造的,这些学说都是经过对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与革命实践证明的,不管如何的被歪曲都不能抹杀这些学说的科学性,在1848年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一般地表述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有了1848—1851年革命经验之后,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
这正是列宁在第二部分讲述的1848——1851年的经验,首先研究了革命前夕关于国家问题的言论,引用了《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的话语,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即“无产阶级专政”以及给国家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即“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
这个理论同他关于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全部学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既然无产阶级需要国家,需要这样一个反对资产阶级的特殊暴力组织,那么自然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预先消灭和破坏资产阶级为自己建立的国家机器,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这样的一个组织!实际事情变化进程迫使革命提出破坏和消灭国家机器的任务而不是去改善国家机器。
列宁接着引用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总结1848-1851年革命时的一段论述,来说明马克思这时已明确作出了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但以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这个问题当时还没有解决。
列宁曾说马克思在解决用什么来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问题时,他是忠于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以1848-1851年的革命的历史经验作为基础,由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列宁在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考察也不是根据逻辑推论,而是根据实际的发展和历史的经验而做出的结论,这正充分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