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重难点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重难点突破
一、圆的认识
突破建议:
1.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圆的素材。
数学上的圆是抽象后的产物,与生活中所见到的圆形物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由此,教学时应提供丰富的圆的生活素材,利用多媒体或事物展示的同时,适时描述刻画数学上的圆,也可以让学生介绍举例数学上的圆,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圆的表象,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指导,突出数学要素,帮助学生加深对圆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时要对学生画圆方法进行具体指导,在规范的方法示范的同时,引导学生画出位置、大小各不相同的圆,并着重指明画圆方法中的一些数学要素:圆规的“脚尖”“两脚之间距离”在画圆时起什么作用?以揭示圆的本质,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圆的圆心和半径分别决定圆的位置与大小。
3.加强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圆的特征。
教学时,应以问题导向为主线,放手让学生有序展开活动,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方式,建立清晰的表象,探究圆的各种特征。
例如:“圆有多少条半径?”“半径与直径的长度有什么样的关系?”“圆心决定什么”“半径又决定什么?”,等。
最后,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圆的有关概念和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整理,以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概念体系。
二、圆的周长公式推导、圆的周长计算
突破建议:
1.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合作与交流,自主归纳圆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圆的周长,首先可根据“怎样求出圆桌和菜板边缘所箍铁皮的长度?”引导学生自己想出各种方法,再动手试一试。
教师对“绕”“滚”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的同时,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这些方法的异同,使学生明白这些方法都是将一个未曾学过的曲线图形的长度转化为可以直接测量的直线线段的长度,渗透“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进而,在“还可以怎样求圆的周长?”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引导学生讨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圆的周长与半径(直径)到底又怎样的关系?我们又该怎样去研究?再次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促进学生有的放矢寻求更为一般化的求圆周长的方法,为学生自主归纳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做好了策略与技术上的准备。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正确灵活地解决问题。
简单地利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对学生来说并非一件难事,难的是学生对于具体的情境中不理解题意,不知怎样使用公式。
为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取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想一想等多种方法理解题意。
例如呈现例1后,先引导学生思考“轮子滚动一周可以走多远”求的是什么。
再把这一问题和之前的将圆形物体放在直尺上滚动测量周长进行对比。
这样既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又揭示了问题的实质,使学生最终顺利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三、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圆面积计算及其应用
1.激发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促进正迁移,实现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圆这一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平面图形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尽管知识的学习内容与先前的平面图形有显著区别,但许多概念和思维的策略、推理的方式存在密切的联系。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提供铺垫与准备。
例如新课一开始,就可围绕“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一般图形的面积的含义,促进对圆面积概念的理解。
同时,再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研究的多边形面积时,我们是采取怎样的办法,将多边形
转化为已学的图形来求面积,为学生学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思维策略的支撑。
在此基础上提出“是否也可以把圆转化为已学的图形呢?”,后续的教学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有利于学生展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而抽象概括归纳出圆的面积公式。
2.借助有关圆知识的学习,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体悟掌握“转化、推理、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
圆这一单元的学习,除了有关圆知识的概念、公式、计算外,还包含着“化曲为直”“转化”“推理”“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教学时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和掌握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以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
借助有关圆知识的学习,充分展示学生“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掌握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要求学生用剪开后的近似于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比圆与长方形,发现形变的过程面积不变,再通过寻找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周长、半径的关系,推导圆的面积算公式,这一过程,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把圆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的情况,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图形的变化趋势,并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经历这些过程,学生自然地感受体会到极限的思想,也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
又如在教学例3时,当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在顺利解决外切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时,接着求圆与内接正方形之间面积,发现无法直接求出圆内正方形的边长,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能与正方形发生关系的只有圆的直径与半径,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已知信息呢。
在比照、观察、分析中发现,直径恰好是正方形的对角线,虽然仍然不能求出长方形的边长,但添上这根辅助线后发现可以把正方形的面积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对比三角形与圆的关系,这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又分别是圆的直径与半径,问题便得到解决。
经历利用问题中的可用信息“顺藤摸瓜”,一点点找到解题线索的过程,便是学生感悟转化、推理、抽象的过程。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