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
古代文论 自考大纲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试大纲各章节复习重点内容说明:各章都分为“重要名词概念”和“重要问题”两部分。
其中“重要问题”有的讲得详细,有的一带而过,但它们都是“重要”的。
第一章儒家文艺观与古代文论的教化传统(含绪篇)一.名词概念诗言志兴、观、群、怨文质彬彬辞达以意逆志浩然之气二.重要问题1.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
教材在阐述这个问题的时候,先从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两个方面,把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作比较,然后总结中国古代文论的四个特点。
教材对这四点讲得比较清楚,这里不详细讲了。
2.教材第17页介绍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观点时,提到孔子的话“郑声淫”,要“放郑声”,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的说法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这要从两个角度去看:第一,孔子所谓“诗无邪”,讲的是评诗标准,是对诗的态度。
《诗经》中的《国风》多是言情之作,不论作者的态度如何,这些作品一经完成,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读者对待这些诗(包括郑风)的态度应当是“无邪”,即用正确的态度去正视这些言情之作。
而“郑声淫”,要“放郑声”则是在颜渊问治邦之道时讲的。
“淫”是过分的意思,由于郑声过于放纵情欲,不利于统治者统治,所以治理国家要“放郑声”。
如果从文学看,用“无邪”的态度去对待郑卫之音倒也无妨,但作为统治者,大肆放纵,而一般人又难以用“无邪”的态度看待郑声,就一定会受其感染,国家就会不安定。
第二,“郑声”不等于“郑风”:“郑声”是指当时新兴的音乐,是放纵情欲的音乐。
而“郑风”对爱情的直接描写,并不比卫风、齐风更过分,谈不上“淫”。
孔子提出要“放”的是“郑声”,而不是“郑风”。
3.荀子对怎样获得审美感知和美感愉悦的问题的见解怎样才能获得审美感知,荀子认为要“虚壹而静”,“虚”、“壹”、“静”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三个必备条件。
“虚”说的是人们在平时的认识活动中,头脑中积累了许多关于外部世界和自身的知识;当人们进行新的认识活动时,这些知识有可能障蔽新的知识的获得。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复习纲要1、古代文论三大高峰:勰、叶燮、王国维2、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特征:(1)术语运用的包容性(概括性、涵丰富性);如风骨、气等。
(2)形象性的概念:如明·榛《四溟诗话》:“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又:燮:“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3)风格描述的意会性:司空图《诗品》皆用四言诗形容风格,又如:鲍照说:“公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颜延之)诗如铺锦列绣,雕绘满眼。
”又如:“陆海江”说。
3、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有体系;无体系;潜体系。
其实,中国文论既有体系性特征,又有非体系性特征。
4、先文论的特点:先时期是我国古代文论的发轫与奠基期﹙开端时期﹚,特点有:(1)没有专门的文论著作或文章,而是散见于先的诗文中,主要见于哲学著作。
(2)先文论处于百家争鸣、人各为说的状态(3)先文论影响深远,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论思想,一重在对文学容的规,一重在对文学形式的研究,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论发展的两大基石。
(4)先时期没有学科之分,先人谈到“文”或“文学”时,并不专指今之文学,但也包含之。
5、“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可以说是《论语》中最重要的文学理论的观点。
“兴观群怨”说,特别是“诗可以怨”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之大难以估量。
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的许多讽刺和揭露社会黑暗政治的诗篇,无不是受“诗可以怨”的影响。
即使是现代,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进步诗人的作品对现实生活的不良倾向进行勇敢的干预,也可以说是对“诗可以怨”传统的继承和发扬!6、孔子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孔子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
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不受到孔子理论的积极影响。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一、字词解释圩顶:形容人头顶四周高,中间低。
圩,洼田四周的埂礼容:礼制仪容俎豆: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礼器。
俎,置肉的几。
豆,盛乾肉一类食物的器皿要铚:古丧服,束于腰间的麻带。
要通腰。
又“要经”偻、伛、俯:表尊敬当世:执政、当政料量平:(做人公正)非常公平。
料,称量。
陵轹中国:欺压,干犯。
中国,此指中原地区累世:绑人用的绳索,引申为拘禁崇丧遂哀:趋详之节:走路有节奏的样子及齐平:平,和解参乘:陪乘和陪乘的人方贿:土特产属文:擅长写文章领:兼任微(言绝):微妙,深渊邉豆:礼乐,代指祭祀介胄:披甲戴盔稍:颇,甚事:量词,件依违:模棱两可,不偏向一方同力:同心协力罪责:深深自责,责备刻意:克制意欲志流:志向放荡淫欲舆:参与偏:偏爱效己:贡献一己之力济功:成就功业遗尘:遗迹不期:没有约定(未约定)清称:美誉师资:,犹师生,师徒了了:聪明伶俐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混混:同“滚滚”,滔滔不绝正自:只是志存:思念,怀念延誉:传播美名陈结:叙述自己的心意,并与之结交群下:下属明达君子:开明通达的君子风声:名望,声望。
声誉书迹:文字,文章书翰:书信,文书经略:经营,治理,筹划谋略折衡之臣:忠勇之臣。
折衡:使敌战车后撤,制敌取胜匡维:匡正维护删:选,节取浅末:短浅,肤浅恒:平常,平庸之文浑秽:污秽,污浊龟镜:借鉴往事良以有焉:是在是有道理啊准:准则英雄角力:起第:建造府第闲:熟悉蔑不胜:以老其师:老,使··疲劳折书:把书折起来二、名词解释史记1、《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
2、《史记》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构成,共一百三十篇。
记事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3、《史记》取材广泛,内容丰富。
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4、A《史记》的注本今存三家:裴骃的《史记集解》八十卷、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三十卷、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三十卷。
B《史记》的旧版本,以百衲本为最善。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大纲 南京师范大学编 高纲0916

高纲0916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南京师范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主要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贡献,总结古代文学理论中值得借鉴的有益因素,争取古为今用,为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建设当代文学理论做贡献。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优秀作家作品层出不穷。
同时,人们也从来没有停止对文学的深刻思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文学的起源、性质、作用、价值、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对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心态、创作技巧等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各种文体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与原因的了解不断加深,理论探索与文学创作交叉影响。
考生通过《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系统掌握以上内容。
具体要求:首先是借助注释通读各篇选文,了解该篇产生的时代背景,所表达的文学观点,所使用的相关概念;其次是认真阅读每篇选文后的说明,加深对本篇理论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理论范畴的理解,争取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第三,最好能精读文论中涉及的相关文学作品,结合作品进一步理解有关理论知识,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关系极为紧密,与文学概论等相关课程也有一定联系。
本课程是历代文学批评家运用一定的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发展规律进行思考、讨论、评价的结晶,既有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也有对文学与社会、文学与自然等等关系的探询。
因此,考生如果能认真学好上述有关课程,本课程的相关内容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并掌握。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先秦部分(一)课程内容本部分主要选录了《尚书·尧典》《诗经》《论语》《墨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中关于文学的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复习纲要1、古代文论三大高峰:刘勰、叶燮、王国维2、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特征:(1)术语运用的包容性(概括性、内涵丰富性);如风骨、气等。
(2)形象性的概念:如明·谢榛《四溟诗话》:“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又:郑燮:“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3)风格描述的意会性:司空图《诗品》皆用四言诗形容风格,又如:鲍照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颜延之)诗如铺锦列绣,雕绘满眼。
”又如:“陆海潘江”说。
3、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有体系;无体系;潜体系。
其实,中国文论既有体系性特征,又有非体系性特征。
4、先秦文论的特点: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论的发轫与奠基期﹙开端时期﹚,特点有:(1)没有专门的文论着作或文章,而是散见于先秦的诗文中,主要见于哲学着作。
(2)先秦文论处于百家争鸣、人各为说的状态(3)先秦文论影响深远,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论思想,一重在对文学内容的规范,一重在对文学形式的研究,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论发展的两大基石。
(4)先秦时期没有学科之分,先秦人谈到“文”或“文学”时,并不专指今之文学,但也包含之。
5、“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可以说是《论语》中最重要的文学理论的观点。
“兴观群怨”说,特别是“诗可以怨”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之大难以估量。
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的许多讽刺和揭露社会黑暗政治的诗篇,无不是受“诗可以怨”的影响。
即使是现代,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进步诗人的作品对现实生活的不良倾向进行勇敢的干预,也可以说是对“诗可以怨”传统的继承和发扬!6、孔子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孔子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主要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贡献,总结古代文学理论中值得借鉴的有益因素,争取古为今用,为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建设当代文学理论做贡献。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优秀作家作品层出不穷。
同时,人们也从来没有停止对文学的深刻思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文学的起源、性质、作用、价值、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对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心态、创作技巧等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各种文体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与原因的了解不断加深,理论探索与文学创作交叉影响。
考生通过《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系统掌握以上内容。
具体要求:首先是借助注释通读各篇选文,了解该篇产生的时代背景,所表达的文学观点,所使用的相关概念;其次是认真阅读每篇选文后的说明,加深对本篇理论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理论范畴的理解,争取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第三,最好能精读文论中涉及的相关文学作品,结合作品进一步理解有关理论知识,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关系极为紧密,与文学概论等相关课程也有一定联系。
本课程是历代文学批评家运用一定的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发展规律进行思考、讨论、评价的结晶,既有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也有对文学与社会、文学与自然等等关系的探询。
因此,考生如果能认真学好上述有关课程,本课程的相关内容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并掌握。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先秦部分(一)课程内容本部分主要选录了《尚书·尧典》《诗经》《论语》《墨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中关于文学的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学思想。
(二)学习要求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的起源、文学的作用与价值等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学(3)课程考核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3)课程考核大纲一、适应对象修读完本课程规定内容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二、考核目的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古典作家及其作品的实际能力。
属于水平考试。
三、考核形式与方法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在两个小时时间内完成考试任务。
四、课程考核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五、考核内容与要求唐代文学绪论唐代文学的发展概况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唐诗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
第一章初唐诗歌了解初唐诗歌的创作概况;认识“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理解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诗歌创作;了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第二章盛唐诗歌了解盛唐诗歌的创作概况;认识山水田园诗的产生与特点,了解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创作;认识边塞诗的产生与特点,了解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创作。
第三章李白了解李白的生平和思想,理解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概括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认识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四章杜甫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概括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认识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中唐诗歌了解中唐诗歌的创作概况;了解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和创作,认识白居易诗论与“元白诗派”,概括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和艺术;了解“韩孟诗派”与韩愈的诗歌创作;了解李贺的诗歌创作;了解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
第六章晚唐诗歌了解晚唐诗歌的创作概况;了解杜牧、李商隐的诗歌创作。
第七章古文运动与韩柳散文理解古文的概念,认识古文运动的产生,理解古文运动的基本内容;了解韩愈和柳宗元的散文创作。
第八章唐五代词了解词的产生、体制;了解唐五代词发展概况;了解温庭筠与花间词人;了解李煜与南唐词人第九章唐传奇(4课时)了解唐传奇的兴起和发展;了解唐传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六、样卷中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试试题(A卷)一、诗词默写(每题5分,共20分)1、杨炯《从军行》2、王维《终南山》3、刘禹锡《西塞山怀古》4、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修竹篇序》2、“盛唐气象”3、《长恨歌》4、“花间词人”5、杜牧三、简答(每题5分,共15分)1、简述《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甘肃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大纲详解

尚书•舜典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论语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考试大纲第一部分期末考试说明一、期末考试要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的课堂教学材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葛晓音、周先慎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一书。
该书的前言部分明确说明了本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也即不求注重对文学史或文学整体发展线索和面貌的把握,而将重点放在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上。
本次考试即以此教材为中心,考试内容基本不超出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篇目。
二、组卷原则试卷组合主要依照“难易适中”、“知识点积累与独立思考分析能力考核并举”的原则进行。
考核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般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
一般了解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有初步的认识;掌握是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对问题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能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对问题有深入的认识,能够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课外的阅读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述。
原则上一套试题较容易部分的识记内容(一般了解部分)占试卷总分值约40%,有一定难度的部分(掌握部分)占试卷总分值约30%,体现一定离散效果的较难部分(重点掌握)占试卷总分值约30%。
三、试题类型考试题型分填空题(续写古诗文)、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四种,满分100分;其中填空题占试卷分值比例为20%,简答题占试卷分值比例为20%,论述题占试卷分值比例为30%,材料分析题占试卷分值比例为30%。
四、考核形式本课程的考核形式采用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形成性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20%,为平时四次作业,题目由浙江电大统一安排(详见浙江电大在线学习平台);期末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80%,形式为一纸开卷考试,试题由浙江电大统一命题。
五、答题时间本课程的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六、其它说明本课程自本学期始实行“一纸化”考试,故填空题(续写古诗词)部分会考虑从全部篇目出题(超出大纲要求),考试前学生应按本期末复习指导所列内容进行复习。
江苏: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教材大纲

江苏教育学院编 ⼀、要求 《中国古代⽂论》是中⽂专业本科必修课程,要求学⽣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学理论批评的简要历史、发展概况,掌握古代⽂学理论批评的基本知识,读懂古代⽂学理论原著,并能翻译述说,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论家、代表性⽂论著性,重要的⽂学理论思想,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现代⽂艺理论进⾏阅读、分析,理解其理论内涵,掌握其主要观点,评价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
为建⽴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学理论⽽努⼒,提⾼学⽣的⽂艺理论素养,提⾼阅读欣赏、评论⽂学作品的能⼒和⽔平。
⼆、考试内容 导论 中国古代⽂论的学科内容。
古代⽂论原始资料的存在形态。
学习古代⽂论的⽬的、意义。
第⼀章 先秦的⽂学理论 概述部分,了解先秦⽂学理论的简况、特点。
先秦时“⽂学”或“⽂”是⽂化学可望⽽不可及的总称。
《尚书·尧典》:“诗⾔志”。
《诗经》中有关“美”、“刺”的⽂学观念。
孔⼦:“兴、观、群、怨”说:“⽂质彬彬”、“尽美”、“尽善”:“思⽆邪”。
孟⼦:“知⾔养⽓”,“以意逆志”,“知⼈论世”。
庄⼦:崇尚⾃然,以真为贵;论⾔意关系;技艺神化境界的表述对后世⽂艺创作论的影响。
荀⼦:论“乐”的本质特质,“乐”影响⼈的情感⽽产⽣社会效⽤。
第⼆章 汉代的⽂学理论 概述部分:了解汉代⽂学理论批评简况和特点。
汉代“⽂学”仍指学术意义的作品,“⽂章”指讲究词章的作品,即现代意义的⽂学作品。
《⽑诗序》:论诗的情感特征,“情”与“志”统⼀的诗论;论诗的艺术感染⼒和社会作⽤;诗的“六义”说,阐述“风”、“雅”、“颂”。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及其意义和影响;对屈原⼈格精神和⽂学创作的评价。
王充:“实诚在胸臆,⽂墨著⽵帛”,以“诚”论⽂,反对“虚妄”;批语崇古、模拟,主张敢“作”、创新。
王逸:评论屈原其⼈其作,“⾼其⾏义”(⼈格精神):“玮其⽂采”(作品艺术特点、成就)。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学理论 概述部分:了解本时期⽂学理论批评发展繁荣的成就、特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卷+答案)

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1.用“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诗言志”即指人的内心意念;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3.朱自清先生指出“诗喜志”是中国代诗论“玉山的纲领”,说明了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理想。
二、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认为学士有多方面的作用,而核心的东西是为封建礼教和政治服务;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孔子在哲学上主张“中庸”;4.提出了两个文学批判标准:一个是思想的标准,一个是艺术的标准,孔子主张美善统一、尽善尽美。
三、墨子的文学思想:1.墨子的文学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尚用”“尚质”,由此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文学观点,即“非乐”说和“三表”说;2.“非乐”说,即否定和反对音乐,墨子把礼乐看成是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是不利的,指出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在文化生活上的对立和悬殊;3.“三表”说,即“有所依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墨子认为,这三表乃立言之仪,即著文立论的标准、法则。
四、孟子的文学思想:1.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和“知言养气”说,是他在论文上的主要贡献;1.“以意逆志”说:孟子针对他的学生咸丘萌拘泥于《小雅·北山》一诗的个别词句,不懂诗歌的艺术特征,以致于不能正确把握诗意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理论,孟子认为,说诗的人不应拘泥于语言文字而妨碍对诗人之志的正确理解。
2.“以意逆志”说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以己之意推求诗人之志;一种认为,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所谓“就诗论诗”;一种认为,以作品全篇立意推求诗人之志;而我们认为,作者之意、诗人之志和作品全篇的立意应该是相通的。
3.“以意逆志”理论说明了:第一、孟子看到了诗歌语言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第二、孟子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表现手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第三、孟子意识到了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在批评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纲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纲要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的性质:历史文选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它在历史专业,论、史、选、具各类课程网络中,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学好历史文选,才能学好通史、断代史和专史。
(二)课程达到的目的:本学科教学主要是介绍中国古代重要历史典籍,并选讲和阅读重要典籍中的典型文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历史典籍方面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典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从中总结出史学发展规律,并具有阅读一般古代史籍,运用马列主义观点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
提高它们独立进行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他们具有严谨的学风和不断创新精神。
二、考核方式(一)考试方法:笔试,闭卷,满分100分(二)考试时间:120分钟三、试卷结构(一)题型及分数比例填空题10% 选择题10% 名词20%论述题15% 翻译题30% 史料分析题15%(二)试题难易及分数比例较易40% 中等难度50% 较难10%四、课程考试内容的基本要求和重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的杰出史家,他们的优秀品质;掌握阅读文言史料的一些常识,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运用史料,提高史学论文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基本要求:草创时期的史学分期、草创时期的史学特点、传说中的史学因素、史学产生的条件、成文史料与史官考核重点:《尚书》、《逸周书》选文:《牧誓》第一章编年体的产生基本要求:编年体的定义及优缺点、春秋时期的史学综述、孔子与《春秋》、战国时代史学发展概况、《左传》的历史观、诸子的历史观念考核重点:《春秋》、《左传》、《竹书纪年》、选文:《城濮之战》、《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第三章国别体的出现基本要求:国别体的产生、《国语》、《战国策》考核重点:《国语》、《战国策》、选文:《武灵王平昼闲居》第四章其余上古史籍基本要求:掌握《世本》、《山海经》考核重点:《世本》、《山海经》的作者及有关争论第五章纪传体的创始与发展基本要求:纪传体的定义及优缺点、秦代的史官与史书、两汉史学概述、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陈寿与《三国志》、范晔与《后汉书》、《宋书》、《南齐书》《魏书》考核重点:掌握”“前四史、选文:《秦始皇本纪》、《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平准书》、《屈原列传》、《让县自明本志令》、《诸葛亮传》、第六章编年体的继起基本要求:《前汉纪》、《后汉纪》考核重点:二书的体裁及特点第七章两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基本要求:掌握《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考核重点:《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第八章纪传体的大量编修基本要求:掌握唐修的八部正史,五代、宋所修的《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通志》、元代修的《宋史》、《辽史》、《金史》考核重点:唐代的八部正史、元代修的三部正史、《通志》、选文:《通志总序》第九章编年体的发展基本要求:编年体史书的完备代表作《资治通鉴》及在《资治通鉴》影响下产生的编年体史书、通鉴学考核重点:《资治通鉴》、选文:《党锢之祸》、《魏孝文帝迁都》第十章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基本要求:政书体的定义、杜佑与《通典》、马端临与《文献通考》、会要体、十通、《西汉会要》、《东汉会要》考核重点:杜佑、《通典》、《文献通考》、会要、十通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的创始基本要求:纪事本末体的定义及优缺点、《通鉴纪事本末》考核重点:纪事本末体的优缺点、《通鉴纪事本末》第十二章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基本要求:了解这一时期方志地理书的名称及作者考核重点:三部方志地理书第十三章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的产生基本要求:掌握史学评论的特点,史评产生发展的过程、《史通》考核重点:《史通》、选文:《二体》、第十四章纪传体的续修基本要求:《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考核重点:《明史》、《清史稿》第十五章编年史举要基本要求:实录体的产生和发展、《明实录》、《国榷》、《清实录》、《东华录》考核重点:实录体产生的过程、《明实录》、《清实录》第十六章纪事本末体的发展基本要求:《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圣武记.》考核重点:《圣武记》第十七章史论、史考著作举要基本要求:史论和史考的区别、《日知录》、《读通鉴论》、《文史通义》、《十七史商榷》、《二十二史考异》、《二十二史札记》考核重点:三大史考名著及作者、章学诚与《文史通义》第十八章明清时期历史地理名著基本要求:掌握历史地理名著的名称及作者考核重点:《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
江苏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教材大纲

江苏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教材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作品选读课程,其性质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生、发展和演进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这门课的基本内容就是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在各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各个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概貌和走向。
文论作品是了解文论发展的基础,还应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把握理论批评的“史”的发展脉络,把“作品”与“史”结合起来,就可以更加清楚地掌握文论的来龙去脉和理论价值。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学习目的(一)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本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
与西方文论相比,中国古代文论与创作实践和审美鉴赏结合得更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不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我们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就是不完整的。
(二)学好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也是我们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特点和规律的重要途径。
(三)对于总结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经验、更好地推动当前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运动来说,我们学习古代文论尤其是作为它最有价值的审美理论部分,显然又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性意义。
(四)就我们今天的文艺科学的建设而言,要建设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科学,立足点一定要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土壤上,否则,想用总结别人创作经验和规律的文艺理论来说明和指导我国的文学发展和文学运动,就会事与愿违。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重点和学习方法(一)由于中国古代文论遗产十分丰富,理论批评资料十分分散且形式多样,更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多缺少明确的界定,这些都增加了我们学习的困难。
正由于内容的丰富与我们有限的学习时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我们只能要求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内容。
在各章的“概述”部分,我们把学习的重点,必须重点掌握的部分突出出来,对各个时期理论发展的基本特点作出简要明确的介绍。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提纲33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复习提纲
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及“思无邪”说
2.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及“以意逆志”说
3.《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重要贡献
4.《毛诗序》的主要观点
5.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和影响
6.《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7.《典论•论文》批评了当时文坛上哪些不良现象
8.《文赋》是怎样阐述艺术构思的
9.钟嵘《诗品》及其滋味说
10.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创作灵感的描述
1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关于想象活动、言意关系的论述
12.陈子昂的“兴寄”和“风骨”说在诗学史上的意义
13.韩愈的“气盛言宜”说、“不平则鸣”说
14.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
15.李清照《论词》及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16.严羽《沧浪诗话》及其妙悟说
17.元好问对宋诗的批评及其《论诗绝句三十首》
18.明代前后七子提出的复古理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19.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0.李贽“童心说”的内容及理论意义和影响
21.沈德潜的“格调说”
22.王士禛的“神韵说”
23.袁枚的“性灵说”
24.李渔的《闲情偶寄》及其在戏曲创作理论方面的成就
25.金圣叹在小说创作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
26.王国维《人间词话》及其“境界”说
27.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广东2011年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考试大纲

廣東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國古代文論選讀課程(課程代碼:00814)考試大綱目錄一、課程性質與設置目的二、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緒論第一章先秦文藝思想概述《尚書·堯典》《論語》墨子老子莊子孟子荀子第二章兩漢文論概述《史記·太史公自序》《毛詩序》《禮記·樂記》《法言·吾子》《漢書·藝文志·詩賦略論》《離騷經序》《論衡》第三章魏晉南北朝文論概述曹丕陸機《抱樸子·鈞世》《宋書·謝靈運傳論》《文心雕龍》《詩品序》《文選序》《金樓子·立言》第四章唐宋金元文論概述《王勃集序》《與東方左氏虯修竹篇序》《詩格》《戲為六絕句》《詩式》韓愈《董氏武陵集紀》《與元九書》《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司空圖歐陽修蘇軾《詞論》《白石道人詩說》《滄浪詩話·詩辨》《心境記》《論詩三十首》第五章明清近代文論概述《詩集自序》《與郭價夫學士論詩書》《四溟詩話》《童心說》《曲律》袁宏道《序山歌》《讀第五才子書法》《讀三國志法》王夫之《閑情偶寄·立主腦》《原詩·內篇》《答沈大宗伯論詩書》《複魯絜非書》《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書湯海秋詩集後》《人境廬詩草自序》《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人間詞話》三、關於大綱的說明與考核實施要求附錄1:《古代文論名篇選讀》精讀篇目附錄2:題型舉例一、課程性質與設置目的《中國古代文論選讀》是廣東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段必修課程之一,其內容除“緒論”外,根據時代先後分先秦文藝思想、兩漢文論、魏晉南北朝文論、唐宋金元文論、明清近代文論五部分,其中兩漢文論、魏晉南北朝文論為重點,唐宋金元文論、明清近代文論為次重點,緒論和先秦文藝思想為一般章。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作為大學中文專業本科階段的理論課程之一,與《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中國古代文學史》等構成互滲互補又互相推進的知識系統。
本課程的設置,將使學生在以往學過的中國古代文學、文學概論等課程的基礎上,瞭解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簡要歷史、發展概況,讀懂古代文學理論原著,對各個歷史時期的著名文論家、代表性文論著作、重要的文學理論思想,能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基礎進行閱讀、分析,理解其理論內涵,掌握其主要觀點,評價其理論價值和歷史地位,從而提高學生的文藝理論素養以及閱讀欣賞、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和水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除“绪论”外,根据时代先后分先秦文艺思想、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唐宋金元文论、明清近代文论五部分,其中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为重点,唐宋金元文论、明清近代文论为次重点,绪论和先秦文艺思想为一般章。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为大学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理论课程之一,与《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构成互渗互补又互相推进的知识系统。
本课程的设置,将使学生在以往学过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了解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简要历史、发展概况,读懂古代文学理论原著,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文论家、代表性文论著作、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进行阅读、分析,理解其理论内涵,掌握其主要观点,评价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艺理论素养以及阅读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水平。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同步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业性、宗法性对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范畴的特点;理解中国古代文论偏重抒情言志的文学观念;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识记:1.儒、道两大思想传统,均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2.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3.欧阳修《六一诗话》为最早的诗话;唐圭璋《词话丛编》是重要的词学文献;4.最早用评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是南宋末年刘辰翁;金圣叹把评点批评推向高峰毛宗岗《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金瓶梅》评点、脂砚斋《红楼梦》评点是最重要的小说评点。
简单应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综合应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1、先秦文艺思想(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先秦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影响;了解先秦文论的中心内容及各家各派的基本文学观点;重点掌握分别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的基本文学思想及其联系与区别。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第一节概述识记:1.“文学”一词,最早约见于《论语·先进》,为孔门四教之一,泛指文章与学术;2.先秦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围绕着对礼乐制度的评价而展开;3.先秦政治、外交活动中往往通过诵《诗》表明自己的身份、志向和意图,这叫“赋诗言志”;4.《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此即“采诗观风”说;5.先秦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各部门理论相通。
第二节《尚书·尧典》识记: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2.“诗言志”最早对诗歌本质作出理论概括,被朱自清称为中国古典诗论的“开山纲领”。
领会:诗言志第三节《论语》识记: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5.不学《诗》,无以言;6.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领会:1、兴观群怨;2、文质彬彬;3、尽善尽美; 4、辞达;5、思无邪。
简单应用:孔子论述文艺的社会功能。
综合应用:孔子论述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第四节墨子领会:1.非乐;2.三表法。
第五节老子识记:1.《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第一部经典著作;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4.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六节庄子识记:1.庄子否定礼乐,崇尚自然,追求个体精神自由,是老子之后的先秦道家代表人物;2.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领会:1.解衣般礴;2.心斋、坐忘;3.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第七节孟子领会:1.知言、养气;2.以意逆志;3.知人论世。
第八节荀子识记: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领会:从《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理解其文学思想。
简单应用:《荀子·乐论》所体现的文艺思想。
第二章两汉文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两汉文论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影响;了解两汉文论的主要内容及各文论家的基本文学观点;重点掌握《毛诗序》所体现的汉儒文学思想及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提出的“发愤著书说”。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第一节概述识记:1.汉人开始区分“文”与“学”,把讲究词章的作品称“文章”,把学术著作称“文学”;2.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3.《毛诗序》是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提出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4.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5.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提出“发愤著书”说;6.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7.扬雄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汉大赋的特点是“劝百讽一”,并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8.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和独创性的是东汉王充,是在其著作《论衡》中提出的。
第二节《史记·太史公自序》识记:1.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司马迁撰《史记》的目的是“考之行事,以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4.背诵“昔西伯拘”至“述往事,思来者”。
领会:发愤著书。
综合应用: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第三节《毛诗序》识记:背诵“诗者,志之所之也”至“美教化,移风俗”。
领会:1.诗大序;2.六义;3.发乎情,止乎礼义; 4.变风变雅;5.主文而谲谏。
简单应用:1.《毛诗序》所述诗歌的本质特征;2.《毛诗序》关于诗歌社会作用的看法。
综合应用:从对“诗六义”的阐发看《毛诗序》对诗歌体裁和表现手法的认识。
第四节《礼记·乐记》领会:1.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2.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第五节《法言·吾子》识记:作者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辞赋家。
领会:1.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2.雕虫篆刻。
第六节《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识记:作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领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第七节《离骚经序》识记:作者王逸,东汉人,著有《楚辞章句》。
领会:《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第八节《论衡》识记:作者王充,东汉思想家,其《论衡》思想核心是“疾虚妄”。
领会:1.王充对于文章和学术著作“真美”的推崇;2.王充对“文为世用”的看法;3.王充的复古与创新观。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原因,了解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在作家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文体论、声律论等方面的成就;理解曹丕的“文气说”;理解陆机关于文学创作过程以及想象、灵感的论述;了解“四声八病”说;掌握刘勰关于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心物关系、情理与文采及文学鉴赏和批评等问题的看法;理解钟嵘关于诗歌的本质特征、诗歌批评的标准等论述及“滋味说”的内涵。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第一节概述识记:1.魏晋是文学独立和自觉的时代;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彼此影响的产物;品评才性的风气,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对作家的品评;2.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文体论、流变论、声律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3.曹丕《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提出了“文气说”,其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才性和作品的风格等;4.陆机《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过程的专论,其写作目的是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文赋》中分析了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提出了应、和、悲、雅、妍五种审美标准;5.挚虞《文章流别集》选录战国至汉魏文章,分体纂辑,并附评论,论及各体文章源流演变;后人将所附评论结集单行,题为《文章流别论》;6.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立言者贵于助教”的观点;7.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声律论和四声八病说;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以“宫商”来类比声律中的“清”与“浊”;8.刘勰《文心雕龙》是文论史上最为体大思精的著作;其中《神思》篇论艺术想象,《情采》篇论情理与文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物色》篇论文学与自然的关系,《知音》篇论文学批评与鉴赏;9.钟嵘《诗品》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品评了自汉魏至齐梁的122位五言诗作家,章学诚称“《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
第二节曹丕识记:背诵“夫文本同而末异”至“不能以移子弟”。
领会:1.四科八体;2.诗赋欲丽;3.文以气为主;4.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简单应用:试论《典论·论文》的主要文学思想。
第三节陆机识记:1.字士衡,吴郡华亭人,官至平原內史,世称陆平原;2.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3.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4.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领会:1.诗缘情而绮靡;2.精骛八极,心游万仞;3.应感;4.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综合应用:《文赋》对古代文论建设的突出贡献。
第四节《抱朴子·钧世》识记:1.作者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2.《抱朴子》分《内篇》、《外篇》,其文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外篇》的《钧世》、《尚博》、《广譬》、《辞义》等篇中。
领会:葛洪“今胜于古”的文学观。
第五节《宋书·谢灵运传论》识记:作者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著有《宋书》、《四声谱》等。
领会:1.以情纬文,以文被质;2.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第六节《文心雕龙》识记:1.作者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2.《文心雕龙》五十篇,分上下两部分:前二十五篇是总纲和文体论,后二十五篇除《序志》总序全书外,余皆“剖情析采”,即创作论。
领会:1.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2.神思;3.六观;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5.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6.情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