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和复合化
城市第五立面规划控制研究
城市第五立面规划控制研究摘要:随着现代城市的崛起,城市第五立面发生起伏变化的同时,也创造了无数俯瞰城市的视角。
然而,由于缺少对城市第五立面的规划整体调控,城市的第五立面风貌并未彰显出城市的多元特色和城市风貌。
从规划的角度研究第五立面的空间特色,提出景观控制要素,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和空间秩序,已成为相当重要的任务。
本次以“点”、“线”、“面”三个层次对城市的第五立面进行了分析与论证,提出了控制城市第五立面的方法,找出一条理性而又系统的第五立面的控制原则,真正得到落实,从而使中国城市第五立面的风貌可以得到全面提升。
关健词:第五立面至高点线型廊道风貌片区功能肌理材质色彩屋顶绿化屋顶平台视廊控制单元控规建筑单体控制1.第五立面的概念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和复合化发展趋势使建筑顶部及其组合形成的城市上部空间风貌跃入眼帘,成为展现城市特色的第五个立面。
建筑层面的“第五立面”指单体建筑屋顶形态及功能利用;规划层面的“第五立面”是指从空中俯瞰到的城市上部空间的整体意象,包括屋顶、建筑顶部、街道、开敞空间、自然风貌、地标、广告牌等要素构成的整体环境。
城市第五立面由屋顶功能、屋顶形式、色彩、材质、肌理、自然风貌等基本要素构成:屋顶功能包括休闲、观赏、餐饮、园林、农业、蓄排、停车(飞机)、运动、生态栖息等功能;屋顶形式包括平屋顶、坡屋顶、攒尖屋顶、球状屋顶、自由式屋顶等等,不同形态的屋顶所表达的建筑语言迥异,描绘了不同的区域形象;和谐的色彩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色彩相似的建筑能使城市建筑群联成一个整体,对比的色彩会使某些建筑顶部造型突出,强化自身形象,因此在城市环境下建筑第五立面的色彩控制应遵循和谐的原则与规律;建筑的材质与肌理同样给城市带来不一样面貌,或简洁现代,或古朴自然,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营造出不同的环境风貌;城市的第五立面与自然山水交相呼应,自然风貌也是第五立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第五立面规划当中选取眺望点和线型廊道的重要研究对象。
复合型城市,不一样的复合
复合型城市,不一样的复合复合型城市,不一样的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越来越体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或大都市圈的竞争.因此,要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发展的模式,率先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的新城市.何为"复合型"城市河南省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告诉记者,所谓"复合型"城市,也叫多中心城市,有的是两个城市,也有的是三个城市的合并,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立性,按照城市化的概念,相对独立发展.若干个独立的按城市化发展的区域或城市合到一起,就是复合型城市."复合型城市,有两个方面是必须具备的."河南财经学院原副院长李鸿昌说,"首先,地域要相近,这是基础也是前提.第二,从本质上讲,经济上应该具备互补性."李鸿昌认为,发展"复合型"城市,要正确解决好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空间的关系,提高产业支撑,积极将文化元素融入"复合型"城市建设理念中来,提高各城区间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复合型"城市在整合区域资源,发挥整体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规划统筹,交通和网络,信息共享等,并向一体化迈进."复合型"城市,把农业,工业文/本刊记者庄肃茂和服务业都包括进去,城市向外扩张时,基本农田要保留一部分,在新区划分区域,分散建设,在解决"大城市病"的同时,把老城区的人吸引到新城区去,以缓解老城区压力.对城市周边的农村,可通过城乡相互融合,将其建设成为功能完备, 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新型城乡区.郑汴新区.初露锋芒郑汴新区位于郑州市中州大道以东,开封市金明大道以西,郑州航空港以北,黄河沿岸以南区域,由郑州新区和汴西新区两个部分构成,涵盖中牟县,总面积约2077平方公里.其中,郑州新区西起中州大道,东至中牟县东边界,南至航空港区,北至黄河大堤,面积约1840平方公里.郑州新区的建设理念将按照"复合型"城市建设的路子走下去,它将实行"五区一县"管理模式,下辖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沙官渡产业集聚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郑州国际航空港区和中牟县.郑州新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建设ZHONGZHOUCONSTRUCTl0N一页.在解放初期,开封的工业在河南省来说那也是首屈~指的.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开封的烟,啤酒,洗衣粉,矛盾牌肥皂,以及缝纫机,那是相当有名的.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开封原有的这些优势几乎丧失殆尽.按常理,肥皂变成洗衣粉,或者是更高档的洗涤剂,化妆品,类似于这类产品区,经济开发区,也不是城市与经济的产业升级,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园区的简单叠加,而是城中有乡,乡至少,火柴可以变成打火机吧,原有中有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知名香烟,也可以提高档次,增加复合,经济,人居,生态功能复合的产品附加值吧!工业的衰败,让这座现代"复合型"城市.有着近千年文明的古都,几乎一直停汴西新区东起金明大道,西至中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牟东边界,南至规划建设的郑民高城市要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速,北至黄河大堤,面积约237平方大的融资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要采公里.郑州与开封间,地势平坦.郑取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因此,"复合州的东区,开封的西区,这种相向的型"城市建设的理念就应运而生.这发展,进而形成复合型城市并不为也是开封这座城市获得更快发展,充怪.这实质是郑汴一体化发展的要分利用郑州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求.从郑州在河南省的省会地位讲,用,发挥"借势","借力"作用的按照"复合型"城市建设的模式发有效途径.展,是时代所需.而且,开封这座古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老的城市,有其自身文化资源的优而言,郑州作为省会城市,需要进一势.大力推动开封城市发展,有其特步提高城市的首位度,提高郑州作为殊的历史意义.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说开封发展得慢,实际是在说开用.随着郑开大道的建成通车,郑汴封经济发展得慢,特别是现在.但一体化开始推进.郑州和开封在交是,人们还是忘不了开封曾经辉煌的通,电信,以及金融汇兑等方面逐步实现同城融合.根据规划,郑开重点推进六个对接:一是突出特色,推进功能对接;二是加快郑汴交通建设,推进城区对接:三是推进郑州,开封相向发展,实现空间对接四是统筹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对接:五是率先推行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资源共享,推进金融,电信同城化,提高服务对接:六是加快两市生态共建,推进生态对接.郑州新区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引进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金融,国际贸易,现代物流,旅游,信息,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层次和质量,为将来向后工业时代转变,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积累条件,打好基础.从整体上来看,目前中原城市群还远未达到"群"的要求,郑州的辐射带动力仍显较弱,城市之间相互呼应,协同融合缺乏引导和动力,各市分散布局,异向发展的态势没有大的改变,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协调对接不够,城市资源未能共享.河南财经学院原副院长李鸿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复合型"城市发展的出现,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河南出现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带,并不足为奇.他是以自己在日本考察时的深刻感悟,向记者做出上述预测的.李鸿昌指出,河南是人口大省,换言之,河南的人口比日本少不了多少.在日本,上千万的城市带并不足为奇.例如,日本的东京和横滨,人13加起来有2000多万人.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农民大省.2007年,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只有34.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6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 市,自治区中排在了倒数第五位,仅略高于甘肃,西藏,云南和贵州.中牟,它虽然只是郑州的一个县级市,但是它的位置恰恰在郑州和开封之间,起到了地域的衔接作用.近期人们看好两个新区,但从长远来看,中牟的优势地位不可小觑.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还要看到另一个问题——城市建设用地的异常珍贵.在保护好我国18亿亩耕地的前提下,如何去争取更多城市发展的空间呢?从可耕地角度而言,中牟这一块,在过去都是盐碱地,是非耕地,在这样的土地上搞城市建设,无论是加快城镇化进程,还是争取更多城市建设用地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封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它旅游业的发展,汴西新区,应该发展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复合型"城市发展的理念下,特别是两个新区的发展,给郑州,开封,甚至是整个中原城市群的发展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相信它最终会形成河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将来在这个地方形成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带,那不是没有可能的."李鸿昌说,"我早就主张,甚至是很多年前,我就主张,河南省应该发展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城市区域内的"复合型''发展"在郑州目前城市建设的状态下,提出复合型城市建设的模式,是及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刘兴教授告诉记者,就郑州城市发展而言,要充分考虑将郑州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郑州老区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按照这样的发展理念,郑州市必定会有一个"质"的提高,而这个提高不再是"天天挖沟式"的提高,而是各城区之间互通有无,和谐共赢式的发展."我对复合型城市建设有一个预期:东,西区和老城区之间会有一个协调发展的机制,从而构成一种大都市生活圈."刘兴教授表达了他对郑州市实施"复合型"城市发展战略后的城市建设预期.这种"复合型"城市建设的模式,使在这个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感觉会更舒适.使郑州市民有机会感受到一种城市与农村并不矛盾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过去,当人们走到了城市里,仿佛间脱离了自然;来到农村,则又感觉远离了现代文明."复合型"城市建设模式,就是要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在城市中也能B'-JN体会生态文明.如何将城市问资源有机整合,体现的是城市建设者,决策者的一种智慧.在"复合型"城市建设的大的理念下,新区的建设关乎郑州城市未来,给市民留一片天,一块田,一丛林,一洼水,也是城市建设的另外一种大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不要重蹈覆辙,要勇于创新,探索适合城市本身的发展模式作为城市发展的一种延续,在肯定城市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对前期遗留的问题,也要毫不忌讳,用超前的眼光,在规划,建设方面,突出其前瞻性,做到未雨绸缪.城市的通达性至关重要城市发展要以人为本.要实现这一点,政府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能不能创造条件,实现郑州各城区之间的交通畅达呢?以郑州市区上班族为例,很多人居住与工作地点都不在一起,特别是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减轻租房压力,一般会选择在郊区居住.如何保证交通畅达?这是一座城市发展要首先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衡量交通的标准已经不再以过去的直线空间距离来计算,而是以到达的目地是否安全,以及所需要的时间来考量."对上班族而言,从居住地到工作地~般在35分钟之内的坐车距离,下车之后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米,应该还是能够被接受的."刘兴如是说.随着城市快速公交的发展,城市内部各城区之间的交通主要依靠公交连接.应该说,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这个大的方向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当城市公共交通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时候,这种城市间的畅达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了.所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城市的畅达性,是发展"复合型"城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轻轨等交通设施的不断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的结构将会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复合型"城市,并不是简单的多中心发展,而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种内在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城市间的不可分割性,对城市之间的通达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通达性不仅体现在交通,还体现在货物运输,信息流等诸多方面."我认为复合型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非专业的人能够完全掌控住的.这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尽管我也不知道它应该属于哪一个学科."刘兴告诉记者,他坚信这是一个需要多门学科之间相互合作去努力探讨解决的课题.各城区,职责定位需清晰俗话说的好,家和万事兴.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家庭,有父亲,有母亲,有儿子,有女儿.各有各的职能.职责理顺了,关系也就和谐了,这个家才是一个和睦的家,才是一个充满着创造力的家."复合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犹如一个家.各个城区间的定位要科学,合理,避免重复建设.城市发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发展战略,达到优势互补.在整个城市体系中,要分工合理,专业化职能突出,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更趋优化,使各城区之间对资源和产品销售市场有序竞争.每一个区的功能会有一个更加合适的定位.定位的明确,首先需要延续原来的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同时,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如果说复合型城市是由这些组成的话,那么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理顺. ZHONGZHOUCONSTRUCTION政府要"管",更要"理"在每一个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定下高标准的同时,还要理顺"管"和"理"的关系.作为政府,要改变过去那种"管理就是审批","重权力轻责任"的观念,使政府职能真正向服务型转变.在城市管理中,"管"和"理"应并重,不可偏废.事实也不断证明,一个真正的"当家人",更应该善于"理".就像在一个家庭中,父亲一板面孔,整个问题不乱.但是,母亲起的作用呢,就是要将这个家庭整理得井井有条.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将"复合型"城市放在建设管理层面上讲,就要增强服务意识,大局意识. 特别是决策层,只有提高服务意识,才能够提高整个决策的利学化水平. 在"复合型"城市发展理念的引导下,政府把一些原由政府承担的职能交给市场,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实现城市建设中的资源优势互补.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复合型"城市建设理念的指导下,未来的郑州,应该是一个大郑州,城市环境优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能够充分感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在郑汴新区建设过程中,按照"复合型"城市理念进行开发,强化土地集约利用,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组团式发展,建设既有城市又有农村,一,二,三产业复合,经济,人居,生态功能具佳的现代复合新区,使之成为新型城市化的样板.现在生活在东区的人们感觉舒服,如果再过50年,人们依旧感受生活在里面舒服,城市建设的目的就达到了.宜居,因该是城市发展的归宿.皿。
云南省城市第五立面及太阳能景观化设计技术导则
附件4云南省城市第五立面及太阳能景观化设计技术导则组织编制:云南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承担单位: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昆明新元阳光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英国阿特金斯集团昆明市规划局二〇一七年五月前言长期以来,建筑物屋顶往往属于建筑设计体系及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从属”地位。
在建筑设计中,除了突出于建筑檐口的坡屋顶及其他形态的标志性建筑屋顶外,建筑平屋顶往往被檐口所遮挡。
城市建筑屋顶空间往往被设计者、管理者、使用者和观赏者所忽视。
从云南省的建设情况来看,除少数城市对建筑屋顶形式有具体要求外,大部分城市对屋顶——城市第五立面,缺乏统一的形象、景观及功能要求。
由于对城市第五立面设计引导的缺失,导致云南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气候多样性、建筑多样性等地域特征得不到有效体现。
从现有建筑的使用来看,大部分城市老旧建筑的平屋顶存在着刚性屋面的隔热板破损严重,缺乏护理整修;柔性屋面的防水材料损坏,房屋功能下降;屋顶的排水不畅,杂草丛生、渗漏等诸多影响城市整体景观及使用需求的情况。
特别是由于居民住宅分散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普及,且由于安装的不统一、管理的缺失,使得城市住宅建筑屋顶杂乱无章。
屋顶水箱布置随意,管线纵横,施工及维修不便等等情况,极大的影响了建筑屋顶的景观性、安全性。
部分城市的“假坡顶”改造,由于未按照规范施工,“假坡顶”遮挡了原有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日照,影响了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使用,居民投诉较多。
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屋顶的私搭乱建情况时有发生,火灾、风灾等安全隐患严重,更造成了房屋屋顶的权属、管理等诸多问题,居民之间纠纷不断。
部分城市为追求“统一、整洁”的城市形象,盲目实行“平改坡”工程。
由于过程中的设计不到位、施工不细致,大量不合规的轻质材料的随意使用,已经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从城市整体景观来看,缺乏统一的材质、质感、色彩的建筑屋顶扰乱了城市总体色彩及城市空间肌理,影响了城市天际线的构成。
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和复合化
立体 化 的城市 设计 运 用多 向度 穿插和 层 叠的手 法 ( )高 层 区 ( 上 9 以 上 ,1 0米 以下 ) 2 地 层 0 ,独 立 来 整 合城 市环 境 , 进 土地 使 用 的集 约化 ,实现 分 合 性 较 强 ,其功 能 以 办公 、居 住 、旅 馆 为主 。 促 得 体 、整体 有序 的 目标 。 着部 分地 下 人防 工程 转 作 随
J Xx / 00 S 82 2
维普资讯
建 设 论 坛 . .
| f R、 . { 、 ¨I {l l 、} 】 1 I I I f、
f i n s e L u nt n a h J a
¨
、 、 ff I f t
f f (1 、
管线 、停 车 场 ,有时 也 可 作 为地 面功 能 的延 伸 。
一
.
城 市空 间的 立体 化
(剖 面 方 向 ) 下 叠 上
织统 城 市都 是沿 着 二维 平 面而 生 长的 ,街 道 、广 置 。 间 层 空 场 、园林 等 城 市空 间主要 在城 市 地 面上 发展 ,城 市 的 叠 组 各 种 分项 系统分 别 占据 城 市土 地 的二 维平 面 。 在城 市 法 是 职 能 体 系 日趋 复杂 的今 天 , 种方 式 不仅 浪 费 了有 限 空 间 这 的土 地资 源 ,同时 又造 成 了城 市 功能 不 能很 好 实现 。 化 的
维普资讯
Jlns a heLun a t n
I } l M 、 1R ~ I I( 1、 t I t t ' Il、 、 ‘ I ’、 l R I ‘ l ll l、
建 设 论 坛
城市宝问国 立体化和复合化
浅析地铁站域公共空间的集约化发展
追 求空 间资源 利用 率 的 提 高是 普 遍存 在 的弊 端 . 应
收稿 日期 : 07 0 —8 20 .92
作者简介 : 黄
骏 (99一) 男 , 17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 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系, 充分 利用 地铁 安全 、 捷 和大运 量 的交 通输 送能 便 力 以及 对城 市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引 导 和集 聚 作用 , 以地 铁 站域
公 共空 间 的 整体 性 建 设 为 城 市 集 约 化 建 设 的立 足 点, 推动 城市 空 间发展集 约 化水平 的提高 .
所谓 集约 化 , 不 能 简单 地 理 解 为 高密 集 度 地 并 使 用城市 土地 和空 间 , 内涵 还包 括 了一体 化 、 其 网络 化、 立体化 和复 合化等 深层次 的意义. 在实践 当中既
主 要 问题
近 年来 , 然 我 国大城 市 的地 铁建 设 步 人 了发 虽
展 的快 车道 , 可是从 总体 上来说 仍然 处于初 级 阶段 . 特别 是 在地铁 站 域公 共 空 间 的集 约 化 建 设 方面 , 还 远 未达 到成熟 的程 度. 因此 导 致 系统 的综 合 效 益不 能得 到 全面 的提 升 , 间 的集 聚效 应也 无 法 充分 体 空 现 . 的来 说 , 国地 铁站 域公共 空 间的发 展主要 存 总 我
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4、 城市设计中的建筑设计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城市的面积,平面,地理环境,或其 人文景观,均包括在城市形态之中。但重要的还是城市建筑。不过一个良好 的城市形态环境,最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城市整体设计。 尽管如此,建筑设计在城市设计中依然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建筑设 计与城市设计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4.1城市建筑空间设计 空间:自然生成的空间;人工建造的空间(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的形成与建筑的不同功能有着莫大的关系,柯布西耶将空间分为 三种功能即居住,空间活动空间,娱乐空间。 而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也是建立在这三种功能之上的。 1.政府行政部门建筑空间设置
4、 城市设计中的建筑设计
4.2 城市建筑的艺术内涵 不是所有建筑都有艺术性。 念性建筑) 例:低标准公寓,厂房,仓库(公共建筑纪
建筑造型艺术对城市发展的 影响 建筑造型并不是一种盲目的 艺术,它涵盖了建筑功能,特点 等多方面的要素,艺术对建筑本 身而言也是一项任务,一种挑战。
实例:水晶宫“皮包骨”形 式
1、2、4,功能的分化和复合带来空间使用的高效率
所谓高效率,一是指对人的行为支持的有效性;再则指空间使用的频率高。如 可以使人以最快捷的速度到达目的地;由于项目的齐全可以使人在一个地方一 次性享受多种服务,达到多种目的。 城市空间功能的分化与复合是由于现代生活内容的日益丰富,生活节奏不断加 快,对城市空间的使用日趋复杂,要求梳理整合、实现效率的必然现象。
3、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
3.3.2横向上的协调,尊重现实 3.3.3与风景的协调,尊重自然 3.3.4原则与方法 1.形状的相似与对比。包括形状高与低、长与短、虚与实、水平与垂直、 简单与复杂、规则与不规则等。 2.色彩的相似与对比。包括色彩的色相、明暗、冷暖等。 3.质感的相似与对比。包括材料的软与硬、光亮与粗糙、轻快与厚重、纹 理的细密均匀与疏朗多变等。 4.体量的相似于对比。 5.比例与尺度的相似与对比。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总结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总结21、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2、立体化再开发:扩大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集约度,消除人车混行拥挤现象,城市交通变得通畅,人居空间变得开阔,地面环境绿化变得优美宜人。
3、城市空间:指城市建成区空间,是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规模的城市设施和各种城市活动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所形成的人工空间,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
4、城市容量:是指一个城市在某一时期对人口和人类活动以及对人类活动有关的各类设施(建筑物,道路等城市设施)的容纳能力。
一个城市的空间容量包括理论容量和实际容量。
通常情况下城市空间的实际容量小于其理论容量,存在一定的差值,从而使实际容量有扩大的余地,表现为城市发展的潜力。
5、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布局:是在城市性质和规模大体定位、城市总体布局形成之后,在城市地下可利用资源、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和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各项方针、策略和对地面建设的功能、形态、规模等要求,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将各部分有机联系后形成的。
6、城市地下街:是建设在城市地表以下,为人们提供交通、公共活动、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具备配套一体化综合设施的地下空间建筑。
7、城市地下综合体:集交通、商业、文娱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地下空间联合体。
8、地铁(说明与轻轨的区别):地铁泛指地下快速轨道交通,包括城市地铁、轻轨、区域快铁等。
在专业领域,轻轨与地铁的区分方式在于运量的不同,轻轨指每小时单向运输量小于20000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而地铁指每小时单向运输量大于20000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地铁列车最高时速达到80km/h。
一列车按照6辆编组,每辆车定员310人,其中座位62个,全列车就可载人1860人。
9、线网密度:是指单位指标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长度。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布和组织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空间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呈现出许多特征。
首先,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受到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工业区和居住区相对分离的特征。
工业区通常位于城市边缘或者远离居住区的地方,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而随着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城市空间结构逐渐向着多极化、复合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城市新兴产业区、商业中心区、居住区和休闲娱乐区等区域的形成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更加复杂。
其次,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交通网络的建设使得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通便利度较高的区域往往成为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办公区的聚集地。
例如,火车站、机场附近的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此外,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城市的道路、水泥森林等设施,都会对城市空间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人口结构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口的流动和迁移使得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长期以来,刚性需求导致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域,而随着城市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人口向城市的扩散趋势逐渐明显,郊区和远郊区的人口不断增加。
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带动了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例如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使得医疗养老服务在城市空间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最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还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有关。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和管控,可以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良性发展。
有效的城市规划可以避免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均衡和混乱,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土地利用政策也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可以调整不同功能区域的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用地的效益。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特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城市发展模式、交通基础设施、人口结构变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等。
生活圈规划规范
生活圈规划规范如何建设“社区生活圈”营造社区生活圈,关键在于就近提供多元活力的生活服务。
《指南》围绕“共建社区生活圈,打造高品质生活”,从服务足、服务便、服务好三个维度,回答了如何提供高品质服务;从“全过程协同、多主体共建、因地制宜推动实施”三个方面,回答了如何有效保障实施,为社区生活圈规划实践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指导。
1.倡导全要素统筹、全龄段友好、全地域覆盖,实现服务“全面”和“充足”。
全要素统筹——充分体现对全要素以及相互协调关系的关注,涉及的要素包括社会服务、就业援助、居住需求、交通出行、休闲娱乐和防灾避难;在空间布局上,要求强化服务要素功能关联,将功能关联度高的服务要素相对集中布局,以慢行网络链接服务要素。
全龄段友好——推动全龄友好社区建设,补齐养老服务设施和儿童服务设施配置短板,引领全年龄段不同人群全面发展。
针对儿童和青少年,提出终身教育设施(初中、小学、幼儿园)与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基础配建要求;针对老年人,提出养老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站的基础配建要求。
全地域覆盖——将适用范围覆盖城镇、乡村中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社区,同时还兼顾了商务社区和产业社区的部分要求。
2.鼓励设施配建分层次、空间使用复合化、规划引导差异化,实现服务“便捷”和“高效”。
分层次——城镇社区生活圈构建“15 分钟、5-10 分钟”两个层级,“15 分钟层级”宜形成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5-10 分钟层级”应重点保障老年人和儿童的便捷友好使用。
乡村社区生活圈构建“乡集镇-村/组”两个层级,“乡集镇层级”宜布局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服务核心,“村/组层级”宜配置满足就近使用需求的服务要素。
复合化——鼓励空间复合利用、分时利用、立体开发,促进空间资源的共享,助力一站式便利生活。
提出集中布局关联度高的服务要素,促进共享办公、终身教育、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等服务要素与商业服务业用地混合布局,鼓励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倡导医养结合、文体结合。
城市公共化建筑空间同枢纽交通的一体化设计——成都火车南站项目枢纽城市综合体项目实践
城市公共化建筑空间同枢纽交通的一体化设计——成都火车南站项目枢纽城市综合体项目实践刘奕;李钫【摘要】从城市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思想出发,通过对城市的交通倾向性开发,区域性混合开发及绿色空间的营造分析,以系统化的区域功能,高效化的区域交通,人性化的区域网络节点,整合综合体的交通性城市效益;以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城市空间的复合化利用,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利用,整合综合体的功能性经济效益;以城市灰空间的整合利用,立体街道的生态空间植入,及第五立面的城市公园拓展,整合综合体的生态化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发挥西部开发区域片区的网络节点的特征机能,指导成都火车南站项目枢纽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具体设计实践.【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6页(P80-85)【关键词】城市建筑综合体;交通倾向开发;区域混合性开发;绿色公共空间营造;设计实践【作者】刘奕;李钫【作者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91城市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思想需要我们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城市的空间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复合效应、高效管理,作为城市构成的有机个体,建筑需要在此产生与自身相对应的价值效应,以强化其辐射特征。
我们常常提到的城市建筑综合体,是在城市设计一体化体系整体观念辐射下的建筑综合体表现形式;或者说,城市建筑综合体是体现了城市设计一体化设计概念和方法的建筑综合体。
正如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指出的“新的城市化概念追求的是建成环境的连续性”,连续性的表现应该在何处得以凸显,在此,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特征标志性的点对此予以论证。
于是城市的公共交通脉络成为了一个最有利的连续性标志,它贯穿城市,乃至区域的动线,使得城市的每一个公共节点在此动线上予以整合。
城市建筑一体化以公共脉络进行整合,实则将支端效应最大化,并通过对此城市公共空间的高效设计,向社会提供形态丰富,功能多样的空间需求,使得城市的城市领域与建筑领域之间的中间领域在此脉络带动下得到极大的发展(图1)。
“立体城市”的成都实践——以西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立体城市”的成都实践——以西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王波;晁旭彤【摘要】“立体城市”是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缓解目前城市扩张所带来的诸多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文章分析了立体城市的进化过程,提出城市的立体化程度是其发展动力与现实基础相互作用、螺旋上升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功能、立体交通的统一融合。
最后以成都市西部新城为例.从立体空间规划与立体交通规划两个方面探讨了立体城市的基本规划方法。
【期刊名称】《四川建筑》【年(卷),期】2012(032)005【总页数】4页(P43-46)【关键词】城市规划;立体城市;功能复合;三维空间;立体交通【作者】王波;晁旭彤【作者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32008年世界人口的天平首次从农村倾向城市,中国也正处于城市发展与扩张的高峰期。
面对日益增长的空间与资源需求,无限扩张的平面城市遭遇了诸多发展瓶颈:生态破坏、土地资源短缺、城市效率低下等等。
城市发展由平面扩张走向立体化生长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发展理想是实现对空间的高效利用、高密人口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运作方式的节能高效。
“立体城市”、“新能源”、“新交通”、“新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时代热点已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主题。
1 “立体城市”的进化分析1.1 立体城市的发展动力无限制的城市平面扩张带来诸多城市病,例如交通拥堵、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等,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这些城市病造成的原因以及人们为解决这些城市病所做出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立体城市发展的动力来源,即土地资源的稀缺性、生态空间的敏感性、以及高效的城市运作需求。
这三个发展动力形成了两个方向的势能,即开发强度由边缘向中心的高密集聚、城市功能由平面向立体的竖向延伸。
土地资源越稀缺、生态越敏感、城市对高效的要求越高,城市立体化势能就越强,越能促进传统城市向“立体城市”进化。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点及多维度思索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点及多维度思索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水平的日益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福利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的生活需求从单纯的满足温饱发展为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也随之更关注人的精神需求,本文简要释义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并且多维度思索建设更满足人精神需求的公共空间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一、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狭义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而其广义概念则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等。
小城市公共空间从本质上来说与大中型城市公共空间实质相同,不同的是,小城市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点1、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不管是怎样的公共空间设计,环境都应是干净整齐的,人们身处于这类空间环境中,能感受到轻松愉悦。
具体而言,维系公共空间内的环境卫生,不只是清洁人员的责任,而应是整体社会成员的责任,需要每位城市居民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
事实上,在我国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由于工作人员没有切实落实城市环境管理以及维护工作,从而使得公共空间的环境建设退化严重。
对此,建设人员应积极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意识,促进空间建设的有序发展。
公共空间的魅力具体表现在良好的人文景观设计上,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就公用空间中的美好景观切实体现在:公共空间以其独有的宏伟景观,在陶冶人们情操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美的享受,从而创建出美好的人文景观建设。
简而言之,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应拥有自身个性的环境设置,从而给人以轻快愉悦之感。
2、城市公共空间设施建设在公共空间中,人们活动时间以及行为机制都是不稳定的,然而它却是一个人流量相当集中的地理区域,其间的设施都是可为人们活动提供便利的基础设备,因此,不管是商品经营者还是商品消费者,建立健全的基础设施配置都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城市新区中央绿轴地下空间规划设计
城市新区中央绿轴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作者:张雅丽庄苏琳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年第07期摘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新区中心区是城市未来拓展开发最核心的区域,其中央绿轴是公共活动和生态景观特色的重要载体,所以城市新区中央绿轴地下空间开发尤为重要。
通过分析国内比较典型的中轴线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案例,结合城市新区的建设特征,总结出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与理念,并以包头市新都市中心区中央绿轴地下空间详细规划为例,研究其地下空间的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及景观设计,以期对城市新区中央绿轴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新区;中央绿轴;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一、城市新区中央绿轴地下空间发展概况(一)城市新区地下空间发展概况为了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各大新区纷纷开始规划建设。
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不可逆性,在城市新区崛起阶段,地下空间规划是对地上地下空间实施前瞻性、系统性的建设统筹,对城市新区的地上地下空间协调发展起到了有效控制和科学引导的作用。
郑州郑东新区、广州珠江新城、南京江北新区、雄安新区等都对地下空间进行了统筹规划设计,其新城建设充分考虑了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有效地指导了城市新区的建设和发展。
(二)城市中央绿轴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概况近年来,城市中央绿轴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受到普遍关注。
中央绿轴作为新区中央轴线,两侧一般分布有多个大型公共设施,诸如行政中心、商务办公楼、文化展示中心等,商业价值较高,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中央绿轴有强大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城市中央绿轴作为城市重要的活动场所,有大量的人流、资金流和能量流,具有强烈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城市中央绿轴作为城市的重要形象代表,地面是公园绿地或者广场用地,城市发展用地受限,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城市中央绿轴地区的城市空间容量,可以满足地区未来的发展需求。
二、城市中央绿轴地下空间规划案例研究以北京奥运轴、天津文化中心、广州中轴线、深圳市民广场、沈阳市府广场、沈阳中央公园、上海世博轴等国内著名的城市和区域重要中轴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为例,分析重要中轴线地下空间的开发规模、地面功能、周边功能和地下空间功能定位等情况,为城市新区中轴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经验借鉴。
复合型建筑设计理念与实践
复合型建筑设计理念与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建筑设计理念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复合型建筑设计逐渐成为当代建筑界的一个重要命题。
本文将探讨复合型建筑设计理念的内涵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复合型建筑设计的本质是以各个层面的复合性为出发点,通过整合不同功能、不同需求和不同空间进行建筑规划。
这种设计理念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提升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多元化的功能需求,更是为了打破传统建筑划分的限制,让建筑更加自由开放,形成多样化的空间组合。
复合型建筑设计的实践运用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在城市规划中,复合型建筑设计有助于实现土地的多元化利用。
通过将办公、商业、住宅、公共服务设施等不同功能融合在一起,可以有效节约土地资源,缓解城市用地压力,并最大限度地提供便利的生活环境。
而在建筑设计中,复合型建筑可以通过立体、立体化的设计手法来创造丰富多彩的内外空间,使建筑更具生活性和活力。
例如,公寓楼顶设置花园、露台等休闲场所,不仅提供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绿化的面积。
其次,在建筑物的功能布局上,复合型建筑设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传统的单一功能建筑相比,复合型建筑能够在同一建筑体系内融合多种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物的利用率。
例如,一座高楼可以同时容纳商业办公、酒店、会议中心,以及居民住宅等不同功能。
这种功能的组合不仅节省了空间,还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灵活性。
此外,在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应用方面,复合型建筑设计也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复合型建筑的实践成为可能。
例如,采用玻璃幕墙和太阳能等节能技术可以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建筑的环境适应性。
而在具体的建筑材料选择上,复合型建筑可以使用具有多功能性和可塑性的材料,以满足建筑的不同需求。
这种技术和材料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建筑的品质和可持续性,还使建筑更具时代感和创意性。
总之,复合型建筑设计是当代建筑界的一个重要趋势。
关于城市综合体空间复合利用的若干思考
关于城市综合体空间复合利用的若干思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的功能也越来趋向于多元。
城市从最初的生活生产功能逐渐转向商业、文化与生态功能。
城市化的急剧发展改变了人们关于建筑和城市的时空观念,建筑社会化和巨型化与城市设计立体化和室内化的双向互动催产了城市和建筑一体化的思潮和实践。
城市建筑一体化的设计目标就是城市建筑综合体系。
多元综合已成为当今建筑空间发展的一大趋势,综合体内部多种功能间相互协调、相互激发,使得建筑更加能动地发挥其职能和功效。
标签:城市综合体;特征;空间复合利用;思考一、城市综合体的特征(一)规模巨大城市综合体需要具备多种功能以此来满足人们生活、工作、娱乐休闲等各种社会活动的需求,而且每一种功能空间都需要有一定的规模,因此一个城市综合体的规模一般在十万平方米以上,巨大的规模和完备的功能可以提升其辐射力和吸引力,体系其功能价值。
同时“订单模式”在项目开发中的运用可以大大降低开发成本。
(二)功能复合,形成系统城市综合体具备一定城市功能,混合多种功能,同时各功能有机联系,相互作用,而且在功能上要形成互补效应,实现白天和黑夜居住、办公、购物等多种功能的平衡使用,使各种功能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自我运行系统。
(三)集约土地利用城市综合体复合多种城市功能,极大的实现了土地的混合使用,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土地使用方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在目前土地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状态下可以节约城市土地资源,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局面。
(四)内、外部交通网络发达城市综合体往往会吸引大量交通流,为了保证交通顺畅以及同其他区域联系便捷,需要组织协调好慢行交通系统、公交系统、轨道交通、机动车道及专用通道等。
(五)社会经济效益巨大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发展能对周边区域产生很强的辐射作用,提升周边地区土地价值,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形成新的工作、生活及休闲方式,形成品牌效应,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经济社会意义重大。
二、当前城市综合体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有效功能的缺失城市综合体空间的复合带来大量的人流、信息流,使得其功能需求多元。
城市复合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复合空间景观规划设计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空间变得越来越复杂,城市人口变得越来越密集,城市交通变得越来越拥堵,城市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
城市需要更好的空间规划和景观设计,使之成为舒适、宜居、宜游的城市。
城市复合空间是指城市中的各种公共空间,如街道、广场、公园、河道、滨水区等。
这些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城市复合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应当注重“人文空间”的概念,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谐美好的城市空间。
城市复合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注重空间结构的合理性。
城市复合空间的空间结构包括空间形态、空间布局和空间比例三个方面,应当合理统一整体性,疏密有致、起伏有度,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空间体系,体现出城市复合空间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第二,要注重景观元素的多样性。
景观元素是城市复合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绿地、水系、道路、广场等各种景观元素。
景观元素的多样性可以为城市增添更多的景观特色和文化魅力,让居民在城市中感受到更多的美好、多样与兴奋,从而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第三,要注重环境质量的提高。
城市复合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环境质量的提高。
为了创造一个环境优美、舒适、健康的城市,设计者应该注重对于景观增绿、减噪、减灰、净水、节能等方面的考虑,以满足城市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第四,要注重公共参与。
城市复合空间景观规划设计需要通过市民的积极参与来提高其可持续性和实用性,让市民成为其主要的参与者和决策者。
设计者应该积极关注公众的需求,传递公共意愿,将城市复合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转化为公众能够接受和参与的事务。
城市复合空间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具备多专业的技术支撑,如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绿化设计等多个领域。
设计者必须综合考虑所有因素,并在整合空间视野、景观美学、生态环境、社会需求等各个方面达到协调的效果,才能创造一个可持续、美丽、舒适,洁净和安全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与利用论文
浅谈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开发与利用摘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现代城市及其地下空间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城市原有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发展的需求。
城市空间的系统化、立体化、复合化以及社会化使得地上与地下的联系日益加强,地上与地下两个空间层次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二者之间开始越来越多的渗透和融合。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同时,应做到地上地下空间的协调发展,使城市空间实现三维式的拓展。
本文从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现状入手,并对其一体化的方式及设计原则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立体化;复合化;三维式拓展;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开发是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对空间内的各组成要素的关联性进行挖掘,利用各种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和调整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对地上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
1.研究现状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地面空间资源渐趋饱和,迫于土地紧张、城市交通等的压力,人们开始着眼于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进行大规模建设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地铁等,促进了地下空间的巨大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地下空间如何与地上建筑的协调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进行一体化开发。
就目前世界各国地上地下空间的协调发展的过程来看,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对于促进城市商业的发展、保持城市空间的层次性、改善地上地下交通以及提高地下空间环境的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一体化开发2.1地下空间与地上建筑的一体化地下空间与地上建筑的一体化首先要做到功能上的一体化。
功能组织的一体化是对人行为活动模式的整合,是城市空间活力的基础,要做到重视社会经济等因素之间的各种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
例如东京市世界贸易中心大楼,是个以办公和业务活动为主要功能的高层建筑,其地下空间都是为其地面建筑功能服务的,是地面建筑功能的有益补充,做到了地下空间与地上建筑的功能的协调发展。
集约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发展分析
集约型城市空问形态优化发展分析
孙瑞 丰 杨 颖
( 吉林建 筑工程学院 建筑 与规 划学院 ,长春 ,1 3 0 1 1 8 )
【 摘 要】 本 文对集约型城市空 间优化 与可持 续发展这一 颇具争议 性的 问题进行理 论梳理 ,并对其 涉及 的相 关现 实问题进行分 析论证 ;基 于我 国城 市发展 的时代 背景和 资 源条件 。结合城 市发展 态势 ,将集约型城 市 这一 源于西方的城 市空间形 态优化发展 模 式 运 用于解决我 国城 市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 问
机 遇
1 . 1耕地 资源稀 缺使城市 开发模式呈现 异常 数据显示 ,我国城镇人 口逐年上 涨,而 城市建成 区面 积也随之增长 ,城 市扩 展系数 远远大 于国际合理数值 ,说 明我 国城 市建设 用地扩 张过 快。 由于经济高速发 展、快速城 市化和 城市用地的扩展逐渐导致 耕地进一步 减少 ,耕地的快速减少势 必危 及我国的可持 续发 展 。 1 . 2 现有的粗放式开发模式 城市空间的集 中与分 散一 直是近现代城 市研 究的主线 。无论是集 中主义 ,还是分散 主义, 由于各 自所处 的位 置不同 ,看法 、主 张与方案也有所不 同,但 几乎没有人认为越 集中越好 ,或越分散越好 ,所谓物极必反 。 因此将其有机结合起来 的城市空 间紧凑布局 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 1 . 2 . 1分散型的开发模式 在城市郊区兴建大批 商业或居住建筑 , 其用地布局多采用 组团式发展 ,低矮 的居住 建筑 、空旷 的广场 绿地 、毫无生气 的商业 中 心,使得城市一 味的“ 摊大饼” 式 向外发展 , 造成城市无序的蔓延与扩 张。 1 I 2 . 2集 中型 的开 发模 式 为 了最大可 能的利用土地 ,在一 定面积 的用地上建 设大批高层建筑 ,虽然增 加了土 地利用强度 ,但 是人 口的大量聚集 ,使得交 通压力空前 巨大,人们长期处于拥挤 的生活 状态 中,高楼林 立也使得人们接 触绿 地与 自 然 的机会几近为零 。 1 - 3集 约型城 市空间形态优 化 的发展模 式迎来 了机遇 1 . 3 . 1集约 城市 空间形 态优化 的客 观必 然性 事物 发展的无止境性 ,使城 市空间结构 的演化运 动永不会停 留在某一个 阶段 ,在过 度集 中走 向分散的过程 中,新 的集聚因子总 是沿着 区位 条件相对优越 的空间点轴实行新 的集 结。而分散的要求从来不会 随意地散布 于非城市 空间的广大区域 ,表 面的分散掩盖 了新 的集 中实质 ,但往往使人 误以为面状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和复合化
简介:近几十年来,城市空间结构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高层建筑、高架路、空中花园、人行隧道、地铁、屋面广场、阶商城、建筑中庭和室内步行街等要素,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越来越普遍,城市空间有朝着立体化和复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关键字:城市空间立体化复合化
近几十年来,城市空间结构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高层建筑、高架路、空中花园、人行隧道、地铁、屋面广场、阶商城、建筑中庭和室内步行街等要素,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越来越普遍,城市空间有朝着立体化和复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一、城市空间的立体化
1.立体化的城市要求
传统城市都是沿着二维平面而生长的,街道、广场、园林等城市空间主要在城市地面上发展,城市的各种分项系统分别占据城市土地的二维平面。
在城市职能体系日趋复杂的今天,这种方式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又造成了城市功能不能很好实现。
城市设计的立体化试图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职能矛盾,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其实质是城市空间的多维度综合利用。
例如城市交通系统中不同交通方式的立体切换、建筑跨越交通路线形成整体群组、城市广场高抬或下沉以改善高空和地下的环境质
量、自然要素、生态景观与建筑、交通、市政设施的上下层叠等等。
广州市为了保证解放路南北交通主干道的功能,在几年前就萌生了双层骑楼的构思,把人行道架设在二层,人行天桥跨越车行干道,从而做到人车分流。
立体化的城市设计运用多向度穿插和层叠的手法来整合城
市环境,促进土地使用的集约化,实现分合得体、整体有序的目标。
随着部分地下人防工程转作商业用途,以及地铁与其上就业联系的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进人了新的阶段,城市设计的触角也将深入地下。
而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和城市上部空间之间的密切联系也为城市设计增添了“竖向形态”的新课题。
2.城市空间的竖向分区
建筑使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或设施在垂直方向(剖面方向)上下叠置。
空间层叠组织方法是城市空间立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与人们对城市垂直方向空间区位的集训密切相关。
在传统城市中,城市人群活动大都集聚在地面范围。
随着人们对空间资源的积极探索以及空间开发技术的日益提高,地面上、下部空间正在成为城市空间区位构成的重要组成元素,一般来说,垂直方向的区位构成从上至下可分为以下9个层次:
(1)超高层区(超出地面 100米以上)独立性较强,其功能以办公为主。
(2)高层区(地上9层以上,100米以下),独立性较强,其功
能以办公、居住、旅馆为主。
(3)中层区(地上5-8层),其功能以办公、商贸、居住、旅馆、商业为主。
(4)近地面区(地上2-4层),较强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其功能表现为地面功能的延伸。
(5)地面层,较强的公共性,在市区核心地段,其功能以商业、娱乐、社交、商务、办公、公共交通为主。
(6)地表层(地面以下5米),其功能以市政设施、管线、停车场,有时也可作为地面功能的延伸。
(7)地下浅层区(地面以下5-10米),其功能以零售、娱乐、停车和行人交通为主。
(8)地下中层区(地面以下 10-20米),较强的独立性、封闭性,其功能以地铁交通为主,兼零售。
(9)地下深层区(地面以下20米),较强的独立性、封闭性,其功能以多层次地铁交通为主。
由此看来,城市空间的垂直区位越是接近地面层,其空间性质越是趋向开放和密集,其区位价值越高,越适合发展城市公共空间。
从空间设计角度来讲,其最重要的变革在于将传统集中于地面或近地面以公共性为主的功能元素、环境元素、空间特征及其设计方法向地面上下两极延伸和推展,从而实现城市地面的再造和增值。
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的层叠,其实质就是城市空间的垂直运动,并在垂直运动中加强建筑与城市的整合,从而起到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机体运
作便捷和保护自然生态要素等多重作用。
地铁陵园西站直接与广州市中华广场的地下商场相通,并把人流引导至商场的中庭;北京路新大新百货公司的二层商场直接与人行天桥相连等等。
众多的实例说明:现代城市空”间趋立体化。
二、城市空间的复合化
某空间单元同时具备建筑个体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双重
性质和双重归属。
这种复合空间由建筑内部使用者和城市公众共同使用,在功能上加强了建筑与城市间的直接联系,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空间的使用效益。
复合空间的组织形式适宜与开放性、公共性程序较高的功能群组,如商业、娱乐、交通、商务办公大堂等等。
复合空间由于不确定的归属关系往往造成管理上的难点,因此它需要公众文明素质、管理方法和设计处理的共同配合。
城市空间复合化是立体化城市设计的必然结果。
城市设计的形态网络有必要将内部。
空间纳入其中,这里的内部空间包括城市公共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过渡空间和地下空间等多种具体类型。
内外概念界限的打破将使立体化的城市设计发挥出可观的潜力。
传统的城市设计一般将建筑物之外的室外空间形体环境作
为其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原因是传统城市中建筑密度、交通压力及各种职能的集取程度尚不至于造成城市股体的过分混乱,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内部免空间二者可相安无事、公私分明。
其次,传统的建湖技术和设备状况也制约着建筑室内空间的发展。
现代高层结构、大跨结构、地下开发技术、消防技术、空调和人工照明等设备技术、以钢和
玻璃为标志的新材料等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也为建筑内部空间突
破门槛,引接城市准备了必要条件。
不同归属的建筑空间单元分别与城市公共交通空一间相连,在各自保持其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又构成了彼此延续相通的关系。
建筑单体在城市区段范围内通过交通空间形成并联式的建筑群组,这是一种传统的。
城市空间组织方式,在此承担联系媒介的公共空间常常是街道和广场。
这种并联式空间组织方式在当代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交通联系媒介的人车分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立体化城市步行空间体系。
一般来说,这种交通媒介空间也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形式,从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香港湾仔地段的空中步道体系与其所连接的各建筑单体即选择了并联式的组织方式,这些二层步行空间寺都沿建筑外围发展,其垂直界面完全敞开,从而适应了亚热带地区的气候特征。
三、结语
现代城市高速发展,网络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中的城市与建筑,已经无法建立等级制度,没有中心,没有统一标准。
人的活动越来越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从整体上看,城市是匀质的……要求各种设施具有灵活应变的可能,功能内容相互融合而不是人为分割,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建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建筑与城市空间越发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和复合化,使各种职能的城市空间相互交叉、融合,具有相应的灵活性和可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