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势与政策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五部分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Ⅰ.形势与政策
(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2)年度间(2009年11月一2010年10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世界格局
(一)两极格局解体
1.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规模和态势。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2.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各种力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规模和态势。

战后世界两极格局从形成到瓦解经历了半个世纪。

(2)冷战的开始
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形成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

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

这一格局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政治上两面旗帜的斗争;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军事上“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意识形态上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4)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①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
1989年东欧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1991年华约解散,同年12月苏联解体,导致雅尔塔体制的解体、两极格局的终结。

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

②新旧格局转换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打破了旧的力量的对比。

(二)世界多极化
1.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不断地向前发展。

2.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方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决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

3.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

其突出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
活跃的一环。

第二,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

第三,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

第四,跨国公司遍布全球,产品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

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3.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体化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活动国际化加深和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的产物。

它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争夺世界市场成了国际竞争的热点。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
1.欧洲联盟(EU)。

2.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五)综合国力竞争
一个国家的强盛衰落,最终起作用的是综合国力,核心是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而不单纯是军事力量。

经济竞争其实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科技对经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技术将直接影响到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的发展,影响到各国综合国力的增长,最终将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各国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

第二,各国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

第三,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

第四,科技人才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的焦点。

各主要国家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争夺经济和科技优势作为主要目标。

总的来看,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当今时代呈现出下列特点:第一,21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场竞争中,处于科技发展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居于优势地位。

第二,网络功能的变化,使人类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时代,这将导致信息替代资本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最终成为核心资源。

第三,联合争强、集团取胜的“航母式”模式,将是未来竞争的主要手段。

第四,新世纪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深刻表现为一场世界范围的“创新战”。

第五,进入新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具体形态上表现为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又取决于人才和教育的竞争。

第六,在新世纪的角逐中,还存在着少数发达国家为了本国和本集团的利益,以“新干涉主义”为借口对其他国家进行制裁甚至是武装干预的危险。

二、大国关系与地区热点问题
3.中日关系
1978年8月12日,中日两国缔结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1998年11月,江泽民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正式访日,双方共同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为两国在新世纪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确立了行动指南。

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被称为“破冰之旅”),双方同意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被称为“融冰之旅”),就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

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被称为“迎春之旅”)。

2008年5月,胡
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被称为“暖春之旅”),这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后再次访日,胡锦涛在会见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时就中日关系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第二,加强战略互信。

第三,深化互利合作。

第四,增进两国人民感情。

第五,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

第六,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2008年6月,中日东海问题达成原则共识,确定共同开发区块。

(二)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更趋突出,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

非传统安全问题自身的特点有:第一,安全内涵和主体的多元化。

第二,爆发方式复杂。

第三,影响范围广泛。

第四,治理难度增大。

第五,国际合作尤显必要。

第六,应对心态更需开放。

第七,国际组织的作用突出。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凸显使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力上升。

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大,并不是排除和取代政治、军事因素的作用。

在一定时期文化因素也会成为国际社会中的突出问题,而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

(三)地区热点问题
1.总体和平
就国际社会的总体情势而言,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持较长时期的世界和平与稳定是完全可能的。

2.中东问题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始终是各类矛盾和冲突集中的地区,成为全球主要“热点”地区。

三、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三)联合国未来发展的新特点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联合国未来的发展将呈现出下列特点:联合国将依然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将继续由大国占主导地位;联合国的中心任务将继续是维护和平与安全,但安全概念正在发生变化;发展问题将在联合国的议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国家将不再是联合国中和国际事务中唯一的行为主体;联合国将逐渐向着为建立规制社会、担负治理全球任务的国际组织演进。

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1.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发展中国家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上有着相同的遭遇。

(2)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均获得了政治独立。

(3)发展中国家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4)发展中国家都十分珍惜本国得来不易的独立。

(5)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发挥独特作用。

2.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第三世界的崛起,不仅根本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二,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第三,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很大的变化,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上升,它的发展逐渐改变着世界经济的面貌,成为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二)南北关系
4.解决南北关系的根本途径
南北问题是发展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解决南北关系的途径在于:(1)最主要的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加强南南合作,提高南方的经济实力以推动南北对话,促进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3)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

(三)南南合作
2.南南合作的形式
南南合作的主要形式有:(1)区域性经济合作;(2)贸易合作;(3)货币金融合作;(4)技术合作。

五、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判断与对策、主张
(一)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判断
1.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判断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2.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补充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二)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1.科学内涵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是:中国不争霸,永远不称霸,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论述了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其主要精神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以合作者、建设者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3)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4)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5)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6)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国防力量。

2.科学依据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1)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总结长期治国理政经验作出的理性选择。

(2)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弘扬中华民族深厚优秀文化传统作出的自觉选择。

(3)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顺应当今世界合作共赢和谐发展大潮流作出的明智选择。

(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
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科学依据
(1)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充分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成果。

(2)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

(3)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进一步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性质。

3.科学举措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2)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的积极因素。

(3)中国在国内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对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