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异事异疾附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翻译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翻译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翻译苏教版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域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突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 狗蝎 \' ,嘴上长有钳,不计其数,遍地都是;它们碰上子方虫,就用
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格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景所以而获
得大丰产。

这类虫过去以前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 傍不愿 \' 。

《梵天寺木塔》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筑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
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边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设
在塔上,可是木塔还像当初同样晃动。

没有方法时,匠师就奥密地派他的老婆去见喻皓的妻
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探询木塔晃动的原由。

喻皓笑着说:\' 这很简单啊,只需逐
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 工匠师傅依照他的话( 去办 ) ,塔身就稳固了。

由于钉牢了木板,上下更为密切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连结就像只箱子,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周围板壁相互支撑,( 塔 ) 自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钦佩喻皓的高妙。

1。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是唐代文学大师沈括所写的一部长篇散文,书中内容丰富,时空跨度大,语言华丽,思想深邃,不仅是一部文化、学术、思想领域中的珍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如今,《梦溪笔谈》被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翻译界重要的翻译文本之一。

在翻译这一领域中,《梦溪笔谈》的翻译及原文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的问题。

一、《梦溪笔谈》的译文《梦溪笔谈》是一部充满智慧、奇闻轶事的作品,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挑战。

中国的翻译界历来有"信达雅"的翻译理念,译者应该秉持这种思想,力求在保留原著的基础上将其传达给读者。

下面将针对几个翻译中常见的问题进一步分析。

1、直译过度在翻译中,有些译者会过于直译而忽视原著的内涵和文化背景,导致翻译结果过于生硬或不合适。

比如,有译者将“茕茕孑立”翻译为“只身独立”,虽然这个译词用的比较传神,但缺乏原著的深层含义,不利于译文的传播和阅读。

因此,翻译时应该注意审慎,不宜仅凭语言的表面理解,而要多加思考和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尤其是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2、文化差异《梦溪笔谈》是一部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作品,而文化差异是翻译时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

比如,"孝"、"义"、"仁"等中文词汇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虽然可以用英文来表述,但是它们所代表的内涵却很容易被忽略或误解。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尤其是对于那些文化难题,应该多加解释和说明。

3、用词精准文学翻译中,选择合适的词汇是关键的环节,这关系到翻译质量和效果。

《梦溪笔谈》是一部既有文学性又有哲学特点的文学作品,因此在译文中选择合适的词汇显得尤为重要。

在选择词汇时,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义和情感层次,最好选择尽可能接近原文的词汇,并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以保持原文风格和意境。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原创版)
目录
1.梦溪笔谈简介
2.梦溪笔谈的翻译
3.梦溪笔谈原文
正文
【1.梦溪笔谈简介】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之作,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笔记体著作。

全书共分 30 卷,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研究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梦溪笔谈的翻译】
由于《梦溪笔谈》的内容丰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英文版《梦溪笔谈》的译名为"Dream 溪 Talk",法文版译名为"Mengxi Bitang"。

这些翻译都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意境,以便让世界各地的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部著作。

【3.梦溪笔谈原文】
《梦溪笔谈》的原文为文言文,其中一些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原文:
“世人谓鹊噪吉,鸦鸣凶。

鹊之言吉,以其常先见人;鸦之言凶,以其恒后见人也。

鹊鸣于前,人则忻然;鸦鸣于后,人则慴然。

忻然者,喜也;慴然者,畏也。

喜则吉,畏则凶。

此世俗之论,固非理性之谈。


这段原文描述了人们对鹊和鸦的不同态度,以及鹊噪吉、鸦鸣凶的世
俗观念。

同时,沈括通过对鹊和鸦的观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种观念并非理性之谈。

总之,《梦溪笔谈》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梦溪笔谈·异事(异疾附)(4)全文

梦溪笔谈·异事(异疾附)(4)全文

梦溪笔谈·异事(异疾附)(4)全文奇疾【原文】世有奇疾者。

吕缙叔①以知制诰知颍州,忽得疾,但缩小,临终仅如小儿。

古人不曾有此疾,终无人识。

有松滋令姜愚②,无他疾,忽不识字,数年方稍稍复旧。

又有一人家妾,视直物皆曲,弓弦、界尺之类,视之皆如钩,医僧奉真亲见之。

江南逆旅中一老妇,啖物不知饱。

徐德占③过逆旅,老妇愬以饥,其子耻之,对德占以蒸饼啖之,尽一竹篑,约百饼,犹称饥不已;日饭一石米,随即痢之,饥复如故。

京兆醴泉主簿蔡绳④,予友人也,亦得饥疾,每饥立须啖物,稍迟则顿仆闷绝。

怀中常置饼饵,虽对贵官,遇饥亦便龅啖。

绳有美行,博学有文,为时闻人,终以此不幸,无人识其疾,每为之哀伤。

【注释】①吕缙叔:即吕夏卿。

字缙叔,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曾充《新唐书》编修官,官至知制诰。

②姜愚:《宋史》有姜愚,字子发,开封人,晚年得目疾,未知是否即其人。

③徐德占:即徐禧(?1082)。

字德占,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官至御史中丞,阵亡于永乐城之战。

④蔡绳:《笔谈》卷五另有一条记其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余不详。

【译文】宋代白桦弓和麻背弓世间有得奇怪疾病的。

吕缙叔以知制诰为颍州知州,忽然得病,只是身体缩小,临终时身体仅像小儿般大小。

未听说古人曾有这种病,终于没有人能看能治。

又有松滋县令姜愚,没有别的病,却忽然不识字,数年以后才渐渐恢复。

又有一人家的妾,看直的东西都弯曲,如弓弦、界尺之类,她看着都像钩,医僧奉真曾当面给她看过病。

江南旅店中有一位老妇,吃东西不知饱。

徐德占路过这旅店,老妇诉说肚子饿,她儿子觉得丢人,就当着德占的面给她蒸饼,想让她吃个够,结果吃完了一箩筐,大约有百来个,还不停地喊饿;她每天能吃一石米的饭,随即泻肚子排泄掉,又饥饿如故。

京兆醴泉县主簿蔡绳,是我的友人,也得了这种饥病,他每觉得肚子饿就必须立即吃东西,稍慢点就会一下子仆倒在地而昏厥过去。

他常在怀里揣着饼糕之类的食物,虽当着贵人高官的面,碰上饿了也随便啃吃。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及译文杂志二原文作者:沈括宣州宁国县多积首蛇,其长盈尺,黑鳞白章,两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鳞耳。

人家庭槛间,动有数十同空,略如蚯蚓。

太子中允关杞曾提举广南西路常平仓,行部邕管,一吏人为虫所毒,举身溃烂。

有一医言能治。

呼使视之,曰:“此为天蛇所螫,疾已深,不可为也。

”乃以药傅其创,有肿起处,以钳拔之。

有物如蛇,凡取十余条而疾不起。

又余家祖茔在钱塘西溪,尝有一田家,忽病癞,通身溃烂,号呼欲绝。

西溪寺僧识之,曰:“此天蛇毒耳,非癞也。

”取木皮煮,饮一斗许,令其恣饮。

初识疾减半,两三日顿愈。

验其木,乃今之秦皮也。

然不知天蛇何物。

或云:“草间黄花蜘蛛是也。

人遭其螫,仍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

”露涉者亦当戒也。

天圣中,侍御史知杂事章频使辽,死于虏中。

虏中无棺榇,举至范阳方就殓,自后辽人常造数漆棺,以银饰之,每有使人入境,则载以随行,至今为例。

景祐中,党项首领赵德明卒,其子元昊嗣立。

朝廷遣郎官杨告入蕃吊祭。

告至其国中,元昊迁延遥立,屡促之,然后至前受诏。

及拜起,顾其左右曰:“先王大错!有国如此,而乃臣属于人。

”既而飨告于厅,其东屋后若千百人锻声。

告阴知其有异志,还朝,秘不敢言。

未几,元昊果叛。

其徒遇乞,先创造蕃书,独居一楼上,累年方成,至是献之。

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

朝廷兴师问罪,弥歳,虏之战士益少,而旧臣宿将如刚浪遇、野利辈,多以事诛,元昊力孤,復奉表称蕃。

朝廷因赦之,许其自新。

元昊乃更称兀卒曩宵。

庆历中,契丹举兵讨元昊,元昊与之战,屡胜,而契丹至者日益加众。

元昊望之,大骇曰:“何如此之众也?”乃使人行成,退数十里以避之。

契丹不许,引兵压西师阵。

元昊又为之退舍,如是者三。

凡退百余里,每退必尽焚其草莱。

契丹之马无所食,因其退,乃许平。

元昊迁延数日,以老北师。

契丹马益病,亟发军攻之,大败契丹于金肃城,获其伪乘舆、器服、子婿、近臣数十人而还。

先是,元昊后房生一子,曰甯令受。

『经典古文』《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

『经典古文』《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

『经典古文』《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
1.卷一故事一9.卷八象数二17.卷十六艺文三25.卷二十四杂志一
2.卷二故事二10.卷九人事一18.卷十七书画26.卷二十五杂志二
3.卷三辨证一11.卷十人事二19.卷十八技艺27.卷二十六药议
4.卷四辨证二12.卷十一官政一20.卷十九器用28.卷二十六补笔谈卷一
5.卷五乐律一13.卷十二官政二21.卷二十神奇29.卷二十六补笔谈卷二
6.六卷六乐律二14.卷十三权智22.卷二十一异事
(异疾附)
30.卷二十六补笔
谈卷三
7.卷七象数一15.卷十四艺文一23.卷二十二谬误
(谲诈附)
31.卷二十六续笔

8.卷七极星测量16.卷十五艺文二24.卷二十三讥谑。

梦溪笔谈全文与翻译

梦溪笔谈全文与翻译

梦溪笔谈全文与翻译梦溪笔谈简介梦溪笔谈是明代文人沈括所编撰的一部笔记类著作,共有3卷,包括了他平日的随笔及读书心得。

这部书于1088年完成,是沈括晚年的心血结晶。

梦溪笔谈内容广泛,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医学、地理、天文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梦溪笔谈的主要内容进行全文翻译。

第一卷:随笔杂谈梦溪笔谈之一作者的随笔体验梦溪笔谈第一卷主要由随笔杂谈组成。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记录了他的生活琐事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和思考。

他分享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体验,包括对自然景观、人物特征和社会现象的感悟。

梦溪笔谈之二闲谈章法及随笔写作技巧这一章节主要探讨了随笔写作的技巧和章法。

作者分享了他自己的写作经验,教授了一些写作技巧,如如何选取主题、组织思路和表达观点。

他还讨论了如何运用随笔写作方式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人物评析与风俗深入这一章节主要关注人物评析和社会风俗。

作者通过评析历史上的众多人物,分析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从中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此外,作者还对明代的社会风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破解了一些古代社会的谜团。

梦溪笔谈之四随笔谈历史与思想价值这一章节主要讨论了历史和思想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们反思过去的教训和经验。

他还探讨了各种思想流派的发展和影响,指出思想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随笔的方式将历史和思想相结合,向读者展示了深刻的思考和洞察力。

第二卷:读书笔记梦溪笔谈之五读书笔记的价值与方法第二卷主要是作者的读书笔记。

他记录了自己在各个领域的阅读经验和体会。

这一部分以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包括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书籍。

作者在读书笔记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心得体会。

梦溪笔谈之六读书笔记之文学与诗词赏析这部分主要涉及文学和诗词的赏析。

作者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对文学作品和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他对古代文学名著进行了评析,并分析了其中的文学艺术特点和意义。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以虫治虫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

..秋田之害界:地域,范围方:正当,正在为:成为之:的害:危害宋神宗元丰年问,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其:它的喙:虫子的嘴蔽:遮盖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3、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则:就以:用之:代子方虫悉:都,全为:成为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4、旬日....。

..子方皆.尽,岁以大穰旬日:十天皆:都岁:年成以:因为大穰:庄稼大丰收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5、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旧:过去,先前之:语气助词,无义谓:称,叫之: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同“旁”,旁边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问,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方:才级:层患:担心,担忧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布:铺排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3、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乃:于是以:用而:但是初:从前,当初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4、无可奈何..。

..金钗,问.塔动之因...妻见喻皓之妻,贻以....,密使其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贻:赠给以:用,把问:询问之:的因:原因。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4《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4《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苏教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和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1。

《梦溪笔谈》阅读答案及译文

《梦溪笔谈》阅读答案及译文

《梦溪笔谈》阅读答案及译文《梦溪笔谈》阅读答案及译文朝士刘廷式本田家。

邻舍翁甚贫,有一女约与刘廷式为婚。

后契阔①数年,廷式读书登科。

归乡闾访邻翁,而翁已死,女因病双瞽②,家极困饿。

廷式使人申前好,而女子之家辞以疾,仍以佣耕,不敢姻士大夫。

廷式坚不可,曰: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闺门③极雍睦,其妻相携而后能行,凡生数子。

廷式尝坐小谴,监司欲逐之,嘉其有美行,遂为之阔略④。

其后廷式管干汇州太平宫,而妻死,哭之极哀。

苏子瞻爱其义,为文以美之。

(宋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契阔:离别、分离。

②瞽:盲,眼睛瞎了。

③闺门:古代指女子卧室,此文中指夫妻关系。

④阔略:宽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1)廷式尝坐小谴坐:(2)廷式使人申前好申:(3)为文以美之美:2. 结合上下文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2分)廷式坚不可,曰: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3. 用自己的话说,刘廷式有哪些博得苏轼称赞的`义的行为?(3分)4. 本文在刻画人物方面运用了哪些方法?(2分)参考答案:1.(1)因为(2)申述,说明(3)赞美,称赞2.廷式坚决不同意,说:我和你父亲有约在先,怎么可以因为你父亲的死和你的疾病而违背前约呢?3.与之相约的老翁因病去世,他的女儿因病失明,成为官员后的廷式还是不顾女方的反对,坚持履行婚约;婚后与盲妻相处和睦,妻子去世时哭得极其哀伤。

4.一方面从正面刻画廷式的语言和行动,直接突出其有情有义;另一方面从女方的反对、监察官的态度变化和苏轼的写文章赞美等角度,侧面衬托其美德。

译文朝廷命官刘廷式本为农家子。

邻居家老翁很贫穷,有一女儿,与廷式约为婚姻。

后离别多年,廷式读书考中进士科,回乡里寻访邻家老人而老人已去世,其女儿也因病而双目失明,家中极为困苦饥荒。

廷式托人到邻家重申以前的婚约,而女子的家人以女子的疾病推辞,且以为靠佣耕为生的人家,也不敢与士大夫通婚姻。

廷式坚持不退婚,以为先前与老人有约定,怎么能因为老人去世、女儿有疾病就违背婚约呢?最终还是与她成了婚。

梦溪笔谈·异事(异疾附)(2)全文

梦溪笔谈·异事(异疾附)(2)全文

梦溪笔谈·异事(异疾附)(2)全文夹镜之疑【原文】予于谯亳①得一古镜,以手循②之,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③之声。

人或曰,此夹镜④也。

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

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

就使焊之,则其声当铣塞⑤;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⑥。

既因抑按而响,刚铜⑦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

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

【注释】①谯亳:今安徽亳县。

宋设亳州,习惯上亦习称谯郡。

②循:通据,抚摩。

③摘然:读作擿(t )然,形容开裂的样子。

灼龟:古人用龟甲占卜,在龟甲正面凿小坑,然后从背面用火灼烤,使在正面出现裂纹。

④夹镜:两层铜材合起来制作的铜镜。

⑤铣塞:二字之意未明。

按上下文意,当是指滞涩混浊的声音。

⑥泠然纤远:清脆、纤细而传得远。

⑦刚铜:硬铜。

实指青铜或黄铜,与下柔铜(红铜)相对。

【译文】我在亳州得到一面古铜镜,用手抚摩它,当摸到镜子的中心时,它就会开裂似地发出像灼烤龟甲的声音。

有人说这是一面两层的夹镜。

可是两层铜材是不可能一次铸成的,必须把两层单铸再拼合起来才行。

这面镜子很薄,看不出有焊接的痕迹,恐怕不是拼合起来的。

即使就把它看成是两面焊接起来的,那么它的声音应是滞涩不通畅的;现在叩击它,它的声音却清脆悠长。

同时既然在按压时它能发出声响,那么它若是硬铜的就会破裂,若是软铜的又不可能如此澄明透亮。

多次访问制造铜镜的工人,大家都对这面镜子迷惘而猜不透。

冷光【原文】卢中甫家吴中①,尝未明而起,墙柱之下,有光熠然。

就视之,似水而动;急以油纸扇挹之,其物在扇中滉漾,正如水银,而光艳烂然;以火烛之,则了无一物。

又魏国大主②家亦尝见此物,李团练评③尝与予言,与中甫所见无少异,不知何异也。

予昔年在海州,曾夜煮盐鸭卵,其间一卵烂然,通明如玉,荧荧然屋中尽明;置之器中十余日,臭腐几尽,愈明不已。

苏州钱僧孺④家煮一鸭卵,亦如是。

物有相似者,必自是一类。

【注释】①卢中甫:即卢秉。

字仲甫,德清(今属浙江)人。

官至龙图阁直学士。

《梦溪笔谈》全文翻译

《梦溪笔谈》全文翻译

《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相关推荐《梦溪笔谈》二则全文翻译《以虫治虫》翻译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翻译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忧这木塔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木板,(塔)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

《以虫治虫》翻译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翻译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忧这木塔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木板,(塔)就不会晃动了。

梦溪笔谈全文

梦溪笔谈全文

梦溪笔谈全文
梦溪笔谈简介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

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

梦溪笔谈大全、在线阅读
自序
•梦溪笔谈-序
笔谈
•谬误(谲诈附)
•药议
•书画
•神奇
•异事(异疾附)
•器用
•讥谑(谬误附)
•技艺
•权智
•人事一
•杂志一
•乐律一
•艺文一
•官政一
•故事一
•辨证一
•象数一
•艺文二
•杂志二
•象数二
•人事二•乐律二•官政二•故事二•辨证二•艺文三
补笔谈
•补笔谈卷一•补笔谈卷二•补笔谈卷三续笔谈
•续笔谈。

《梦溪笔谈》异事异疾附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异事异疾附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异事异疾附原文及译文异事异疾附作者:沈括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

熙宁中,余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

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

余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笄涧中。

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穀。

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

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

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

次日行一程,又復见之。

孙彦先云:“虹,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即有之。

”皇祐中,苏州民家一夜有人以白垩书其墙壁,悉似“在”字,字稍异。

一夕之间,数万家无一遗者;至于卧内深隐之处,户牖间无不到者。

莫知其然,后亦无他异。

延州天山之巅,有奉国佛寺,寺庭中有一墓,世传尸毗王之墓也。

尸毗王出于佛书《大智论》,言尝割身肉以饲饿鹰,至割肉尽。

今天山之下有濯筋河,其县为肤施县。

详“肤施”之义,亦与尸毗王说相符。

按《汉书》,肤施县乃秦县名,此时尚未有佛书,疑后人傅会县名为说。

虽有唐人一碑,已漫灭断折不可读。

庆历中,施昌言镇鄜、延,乃坏奉国寺为仓,发尸毗墓,得千余秤炭,其棺椁皆朽,有枯骸尚完,胫骨长二尺余,颅骨大如斗。

并得玉环玦七十余件,玉冲牙长仅盈尺,皆为在位者所取;金银之物,即入于役夫。

争取珍宝,遗骸多为拉碎,但伫一小函中埋之。

东上阁门使夏元象,时为兵马都监,亲董是役,为余言之甚详。

至今天山仓侧,昏后独行者往往与鬼神遇,郡人甚畏之。

余于谯亳得一古镜,以手循之,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之声。

人或曰:“此夹镜也。

”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

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

变使焊之,则其声当铣塞;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

既因抑按而响,刚铜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

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

世传湖、湘间因震雷,有鬼神书“谢仙火”三字于木柱上,其字入木如刻,倒书之。

此说甚著。

近歳秀州华亭县,亦因雷震,有字在天王寺屋柱上,亦倒书,云:“高洞杨雅一十六人火令章。

”凡十一字,内“令章”两字特奇劲,似唐人书体,至今尚在,颇与“谢仙火”事同。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溪笔谈部分翻译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卷一故事一1.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

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

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2.胡服原文: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

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

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

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

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

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

《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

《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

《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寇准镇物【原文】景德①中,河北用兵,车驾欲幸澶渊②,中外之论不一,独寇忠愍③赞成上④意。

乘舆方渡河,虏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恟恟⑤。

上使人微⑥觇⑦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

人以其一时镇物⑧,比之谢安⑨。

【注释】①景德:宋真宗赵恒年号(10041007年)。

②澶(chán)渊:古代湖泊名,故址在今河南濮阳西。

③寇忠愍:寇准,字平仲,宋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④上:封建时代称君主为上,文中指宋真宗。

⑤恟(xiōnɡ)恟:同汹汹,也写作匈匈,骚扰不安的样子,这里是惊恐不安的意思。

⑥微:秘密,暗中。

⑦觇(chān):看,窥视,文中是窥探的意思。

⑧镇物:使众人镇定,文中指能控制局面、稳定人心。

⑨谢安:东晋人,字安石,孝武帝时曾任宰相,以有雅量、处变不惊著称。

《世说新语·雅量》中就有几处谈到谢安镇物的故事,如:谢太傅(按:即谢安)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众人即承响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译文】宋景德年间,在河北(与契丹)发生了战争,宋真宗想亲自到澶渊前线督战,朝廷内外都不赞成,只有寇准赞成皇帝的想法。

皇帝与随行车驾刚刚渡过黄河,敌方的骑兵便蜂拥而至,围到城下,宋人一个个惊恐不安。

皇帝派人暗暗观察寇准在做什么,(发现)寇准此时正在中书官署里酣睡,鼾声如雷。

人们因为寇准当时能够镇定自若、稳定军心,就把他比作东晋时以处变不惊而闻名的谢安。

打关节秀才【原文】许怀德①为殿帅②。

异事

异事

龙源期刊网
异事
作者:沈括
来源:《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6年第01期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

熙宁①中,余使契丹②,至其极北黑水③境永安山下卓④帐。

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

余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

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⑤。

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

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

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

孙彦先⑥云:“虹,雨中日影也。

日照雨,即有之。


(选自《梦溪笔谈》,沈括著,侯真平校点,岳麓书社1998年)
【注释】①熙宁:宋神宗赵项年号,公元1068~1077年。

②契丹:宋时北部少数民族政权。

③黑水:今辽宁省昭乌达盟林西县和克什克腾旗境内。

④卓:直立。

⑤绡縠:二者都是丝织品。

绡,薄纱。

⑥孙彦先:与沈括同时代的科学家。

《〈梦溪笔谈〉二则》分别从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和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及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两个角度展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而《异事》从自然气象的角度描写了沈括在出使契丹途中看到的奇异景象——山涧中的虹,证实了传说中“虹能入溪涧饮水”的正确。

[读有所思]
《梦溪笔谈》涉及古代在天文、生物、气象等多方面的科学成就,你认为,作者沈括具有怎样的精神?(董小琴/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溪笔谈》异事异疾附原文及译文异事异疾附作者:沈括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

熙宁中,余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

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

余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笄涧中。

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穀。

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

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

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

次日行一程,又復见之。

孙彦先云:“虹,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即有之。

”皇祐中,苏州民家一夜有人以白垩书其墙壁,悉似“在”字,字稍异。

一夕之间,数万家无一遗者;至于卧内深隐之处,户牖间无不到者。

莫知其然,后亦无他异。

延州天山之巅,有奉国佛寺,寺庭中有一墓,世传尸毗王之墓也。

尸毗王出于佛书《大智论》,言尝割身肉以饲饿鹰,至割肉尽。

今天山之下有濯筋河,其县为肤施县。

详“肤施”之义,亦与尸毗王说相符。

按《汉书》,肤施县乃秦县名,此时尚未有佛书,疑后人傅会县名为说。

虽有唐人一碑,已漫灭断折不可读。

庆历中,施昌言镇鄜、延,乃坏奉国寺为仓,发尸毗墓,得千余秤炭,其棺椁皆朽,有枯骸尚完,胫骨长二尺余,颅骨大如斗。

并得玉环玦七十余件,玉冲牙长仅盈尺,皆为在位者所取;金银之物,即入于役夫。

争取珍宝,遗骸多为拉碎,但伫一小函中埋之。

东上阁门使夏元象,时为兵马都监,亲董是役,为余言之甚详。

至今天山仓侧,昏后独行者往往与鬼神遇,郡人甚畏之。

余于谯亳得一古镜,以手循之,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之声。

人或曰:“此夹镜也。

”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

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

变使焊之,则其声当铣塞;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

既因抑按而响,刚铜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

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

世传湖、湘间因震雷,有鬼神书“谢仙火”三字于木柱上,其字入木如刻,倒书之。

此说甚著。

近歳秀州华亭县,亦因雷震,有字在天王寺屋柱上,亦倒书,云:“高洞杨雅一十六人火令章。

”凡十一字,内“令章”两字特奇劲,似唐人书体,至今尚在,颇与“谢仙火”事同。

所谓“火”者,疑若队伍若干人为“一火”耳。

余在汉东时,清明日雷震死二人于州守园中,胁上各有两字,如墨笔画,扶疏类柏叶,不知何字。

元厚之少时,曾梦人告之:“异日当为翰林学士,须兄弟数人同在禁林。

”厚之自思素无兄弟,疑此梦为不然。

熙宁中,厚之除学士,同时相先后入学士院子:一人韩持国维,一陈和叔绎,一邓文约绾,一杨元素绘,并厚之名绛。

五人名皆从“系”,始悟弟兄之说。

木中有文,多是柿木。

治平初,杭州南新县民家折柿木,中有“上天大國”四字。

余亲见之,书法类颜真卿,极有笔力。

“國”字中间“或”字,仍挑起作尖吕,全是颜笔,知其非伪者。

其横画即是横理,斜画即是斜理。

其木直剖,偶当“天”字中分,而“天”字不破,上下两画并一脚皆横挺出半指许,如木中之节。

以两木合之,如合契焉。

卢中甫家吴中。

尝未明而起,墙柱之下,有光煟然。

就视之,似水而动。

急以油纸扇挹之,其物在扇中滉漾,正如水银,而光艳烂然;以火烛之,则了无一物。

又魏国大主家亦尝见此物。

李团练评尝与余言,与中甫所见无少异,不知何异也。

余昔年在海州,曾夜煮盐鸭卵,其间一卵,烂然通明如玉,荧荧然屋中尽明。

置之器中十余日,臭腐几尽,愈明不已。

苏州钱僧孺家煮一鸭卵,亦如是。

物有相似者,必自是一类。

余在中书检正时,阅雷州奏牍,有人为乡民诅死,问其状,乡民能以熟食咒之,俄顷脍炙之类悉復为完肉;又咒之,则熟肉復为生肉;又咒之,则生肉能动,復使之能活,牛者復为牛,羊者復为羊,但小耳;更咒之,则渐大;既而復咒之,则还为熟食。

人有食其肉,觉腹中淫淫而动,必以金帛求解;金帛不至,则腹裂而死,所食牛羊,自裂中出。

狱具案上,观其咒语,但日“东方王母桃,西方王母桃”两句而已。

其他但道其所欲,更无他术。

寿州八公山侧土中及溪涧之间,往往得小金饼,上有篆文“刘主”字,世传“淮南王药金”也。

得之者至多,天下谓之“印子金”是也。

然止于一印,重者不过半两而已,鲜有大者。

余尝于寿春渔人处得一饼,言得于淮水中,凡重七两余,面有二十余印,背有五指及掌痕,纹理分明。

传者以谓埿之所化,手痕正如握埿之迹。

襄、随之间,故舂陵、白水地,发土多得金麟趾褭。

妙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极工巧。

褭作团饼,四边无模范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干柿,土人谓之“柿子金”。

《赵飞燕外传》:“帝窥赵昭仪浴,多寀金饼,以赐侍儿私婢。

”殆此类也。

一枚重四两余,乃古之一斤也。

色有紫艳,非他金可比。

以刃切之,柔甚于铅;虽大块,亦可刀切,其中皆虚软。

以石磨之,则霏霏成屑。

小说谓麟趾褭,乃娄敬所为药金,方家谓之“娄金”,和药最良。

《汉书注》亦云:“异于他金。

”余在汉东一歳凡数家得之。

有一窖数十饼者,余亦买得一饼。

旧俗正月望夜迎厕神,谓之紫姑。

亦不必正月,常时皆可召。

余少时见小儿辈等闲则召之,以为嬉笑。

亲戚间曾有召之而不肯去者,两见有此,自后遂不敢召。

景祐中,太常博士王纶家因迎紫姑,有神降其闺女,自称上帝后宫诸女,能文章,颇清丽,今谓之《女仙集》,行于世。

其书有数体,甚有笔力,然皆非世间篆隶。

其名有藻牋篆、茁金篆十余名。

纶与先君有旧,余与其子弟游,亲见其笔迹。

其家亦时见其形,但自腰以上见之,乃好女子;其下常为云气所拥。

善鼓筝,音调凄婉,听者忘倦。

尝谓其女曰:“能乘云与我游乎?”女子许之。

乃自其庭中涌白云如蒸,女子践之,云不能载。

神曰:“汝履下有秽土,可去履而登。

”女子乃韈而登,如履缯絮,冉冉至屋復下。

曰:“汝未可往,更期异日。

”后女子嫁,其神乃不至,其家了无祸福。

为之记传者甚详。

此余目见者,粗志于此。

近歳迎紫姑者极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诗,有极工者。

余屡见之,多自称蓬莱谪仙。

医卜无所不能,棋与国手为敌。

然其灵异显著,无如王纶家者。

世有奇疾者。

吕缙叔以知制诰知颍州。

忽得疾,但缩小,临终公如小儿。

古人不曾有此疾,终无人识。

有松滋令姜愚,无他疾,忽不识字。

数年方稍稍復旧。

又有一人家妾,视直物皆曲,弓弦界尺之类,视之皆如钩,医僧奉真亲见之。

江南逆旅中一老妇,啖物不知饱。

徐德占过逆旅,老妇愬以饥,其子耻之,对德占以蒸饼啖之,尽一竹篑,约百饼,犹称饥不已;日饭一石米,随即痢之,饥復如故。

京兆醴泉主簿蔡绳,余友人也,亦得饥疾,每饥立须啖物,稍迟则顿仆闷绝。

怀中常置饼饵,虽对贵官,遇饥亦便龁啖。

绳有美行,博学有文,为时闻人,终以此不幸。

无人识其疾,每为之哀伤。

嘉祐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

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处,居民行人常常见之。

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

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

如横一金线。

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烂然不可正视。

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

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

崔伯易尝为《明珠赋》。

伯易,高邮人,盖常见之。

近歳不復出,不知所往。

樊良镇正当珠往来处,行人至此,往往维船数宵以待现,名其亭为“玩珠”。

登州巨嵎山,下临大海。

其山有时震动,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

如此已五十余年,土人皆以为常,莫知何谓。

士人宋述家有一珠,大如鸡卵,微绀色,莹彻如水。

手持之映空而观,则末底一点凝翠,其上色渐浅;若回转,则翠处常在下,不知何物,或谓之“滴翠珠”。

佛书:“西域有‘琉璃珠’,投之水中,虽深皆可见,如人仰望虚空月形。

”疑此近之。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

或日“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

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

问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

”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近歳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榦相连,悉化为石。

适有中人过,亦取数茎去,云欲进呈。

延郡素无竹,此入在数十尺土下,不知其何代物。

无乃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耶?婺州金华山有松石,又如核桃、芦根、蛇蟹之类,皆有成石者;然皆其地本有之物,不足深怪。

此深地中所无,又非本土所有之物,特可异耳。

治平中,泽州人家穿井,土中见一物,蜿蜿如龙蛇。

大畏之,不敢角,久之,见其不动,试摸之,乃石也。

村民无知,遂碎之,时程伯纯为晋城令,求得一段,鳞甲皆如生物。

盖蛇蜃所化,如石蟹之类。

随州医蔡士宁常宝一息石,云:“数十年前得于一道人。

”其色紫光,如辰州丹砂;极光莹,如映人;搜和药剂;有缠纽之纹;重如金锡。

其上有两三窍,以细篾剔之,出赤屑如丹妙。

病心狂热者,服麻子许即定。

其斤两歳息。

士宁不能名,忽以归余。

或云“昔人所练丹药也。

”形色既异,又能滋息,必非凡物,当求识者辨之。

随州大洪山作人李遥,杀人亡命。

逾年,至秭归,因出市,见鬻柱杖者,等闲以数十钱买之。

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

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此吾父杖也。

”遂以告官司。

执遥验之,果邑民之杖也,榜掠备至。

遥实买杖,而鬻仗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

有司诘其行止来历,势不可隐,乃通随州,而大洪杀人之罪遂败。

卒不知鬻杖者何人。

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至和中,交趾献麟,如牛而大,通身皆大麟,首有一角。

考之记传,与麟不类,当时有谓之山犀者。

然犀不言有麟,莫知其的。

回诏欲谓之麟,则虑夷獠见欺;不谓之麟,则未有以质之;止谓之“异兽”,最为慎重有体。

今以余观之,殆天禄也。

按《汉书》:“灵帝中平三年,铸天禄、虾于平门外。

”注云:“天禄,兽名。

今邓州南阳县北《宗资碑》旁两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

”元丰中,余过邓境,闻此石兽尚在,使人墨其所刻天禄、辟邪字观之,似缘似隶。

其兽有角鬣,大鳞如手掌。

南丰曾阜为南阳令,题宗资碑阴云:“二兽膜之所刻独在,制作精巧,高七八尺,尾鬣皆鳞甲,莫知何象而名此也。

”今详其形,甚类交趾所献异兽,知其必天禄也。

钱塘有闻人绍者,常宝一剑。

以十大钉陷柱中,挥剑一削,十钉皆截,隐如秤衡,而剑镴无纤迹。

用力屈之如钩,纵之铿然有声,復直如弦。

关中种谔亦畜一剑,可以屈置盒中,纵之復直。

张景阳《七命》论剑曰:“若其灵宝,则舒屈无方。

”盖自古有此一类,非常铁能为也。

嘉祐中,伯兄为卫尉丞,吴僧持一宝鉴来云:“斋戒照之,当见前途吉凶。

”伯兄如其言,乃以水濡其鉴,鉴不甚明,仿佛见如人衣绯衣而坐。

是时伯兄为京寺丞,衣绿,无缘遽有绯衣。

不数月,英宗即位,覃恩赐绯。

后数年,僧至京师,蔡景繁时为御史,尝照之,见已著貂蝉,甚自喜。

不数日,摄官奉祠,遂假蝉冕。

景繁终于承议郎,乃知鉴之所卜,唯知近事耳。

三司使宅,本印经院,熙宁中,更造三司宅。

处薛师政经始,宅成,日官周琮曰:“此宅前河,后直太社,不利居者。

”始自元厚之,自拜日入居之。

不久,厚之谪去,而曾子宣继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