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杂志二(2)全文

合集下载

梦溪笔谈2

梦溪笔谈2

钧石 钧石之石,五权之名,石重百二十斤。 后人以一斛为一石,自汉已如此,“饮酒一 石不乱”是也。挽蹶弓弩,古人以钧石率之; 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为一石。凡石者以九 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 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 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弓 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之弓, 人当五人有余。此皆近岁教养所成。以至击 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木,器仗铠胄,极今古 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耳鉴和揣骨听声
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 钟、王、顾、陆之笔,见者争售, 此所谓“耳鉴”,又有观画而以手 摸之,相传以为色不隐指者为佳画, 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 声”。
注释: 收藏书画的人,很多人是贪图作 者的名气,偶尔有传说是钟繇、王羲 之、顾恺之、陆探微的手笔的,见到 的都争着买进,这就是所说的“耳 鉴”。还有的人看画用手去摸,据说 着色均匀,手指摸上去没有高低不平 的感觉的就是好画。这种方法又比 “耳鉴”低下,叫做“揣骨听声”。
注释: 汉代人有喝一石酒不醉的,我拿酿酒法一 比较,汉代每两斛粗米,酿成6 斛6 斗酒;现 在最薄的酒,每一斜稻谷不过酿成1 斛5 斗酒。 假如像汉代的方法,就略有酒气罢了,能喝的 人多喝而不醉,应该不值得奇怪。但汉代的一 斜,也就是现在的2 斗7 升,人的肚子里又怎 么装得下2 斗7 升水呢?有人说“石”是“钧 石”的“石”,是120 斤。用今天的秤来称, 应当是32 斤,也就是现在的三斗酒。于定国喝 几石酒不醉,我怀疑没有这种道理。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 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 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 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 景。”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 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 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谢 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 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又欧文忠《盘车 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 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着见诗如见画。” 此真为识画也。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注释及翻译枳首蛇【原文】宣州宁国县多枳首蛇①,其长盈尺,黑鳞白章,两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鳞耳。

人家庭槛间,动有数十同穴,略如蚯蚓。

【注释】①宁国县:今安徽宁国市。

枳首蛇:《尔雅》作“轵首蛇”,旧注谓指“歧头蛇”,即一蛇两首,而两首同在一端。

此所记则为两首在两端的蛇,又称“两头蛇”。

【译文】宣州宁国县多有枳首蛇,长一尺多,有黑鳞和白花纹,两首的花纹颜色一样,但有一首的鳞是倒着的。

人家庭院门槛之间,动辄有几十条同在一穴中,就跟蚯蚓差不多。

胆矾炼铜【原文】信州铅山县①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水能为铜,物之变化,固亦不测。

按《黄帝素问》有天五行、地五行,土之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亦能生金石,此其验也。

又石穴中,水所滴皆为钟乳、殷孽②;春秋分③时,汲井泉则结石花;大卤之下,则生阴精石④:皆湿之所化也。

如木之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亦能生火,盖五行之性也。

【注释】①铅(yán)山县:江西今县。

②殷孽:钟乳石的根部。

又称“姜石”,中医亦称“通石”。

③春秋分:春分和秋分。

④阴精石:见下卷“太阴玄精石”条。

【译文】信州铅山县有处泉水叫苦泉,水流成为山间溪水,舀取其水煎熬就能熬成胆矾,再熬胆矾就能熬成铜。

熬胆矾的铁锅,日子久了也会变成铜。

水能够变成铜,物质的变化,确也无法推测。

按《黄帝素问》一书记载天有五行、地有五行,土之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气也能生金石,这水变铜的事例就是一种明验。

另外在石穴中,水滴下来都能形成钟乳石、姜石;春分和秋分时节,从井泉中汲出的水能结成石花;含盐量很高的卤水地下,则能生成阴精石:这些都是由湿气所化成的。

如木之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也能生火,大概五行的本性就是这个样子。

古之节【原文】古之节如今之虎符①,其用则有圭、璋、龙、虎之别,皆椟将②之,“英荡③”是也。

汉人所持节,乃古之旄④也。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及译文杂志二原文作者:沈括宣州宁国县多积首蛇,其长盈尺,黑鳞白章,两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鳞耳。

人家庭槛间,动有数十同空,略如蚯蚓。

太子中允关杞曾提举广南西路常平仓,行部邕管,一吏人为虫所毒,举身溃烂。

有一医言能治。

呼使视之,曰:“此为天蛇所螫,疾已深,不可为也。

”乃以药傅其创,有肿起处,以钳拔之。

有物如蛇,凡取十余条而疾不起。

又余家祖茔在钱塘西溪,尝有一田家,忽病癞,通身溃烂,号呼欲绝。

西溪寺僧识之,曰:“此天蛇毒耳,非癞也。

”取木皮煮,饮一斗许,令其恣饮。

初识疾减半,两三日顿愈。

验其木,乃今之秦皮也。

然不知天蛇何物。

或云:“草间黄花蜘蛛是也。

人遭其螫,仍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

”露涉者亦当戒也。

天圣中,侍御史知杂事章频使辽,死于虏中。

虏中无棺榇,举至范阳方就殓,自后辽人常造数漆棺,以银饰之,每有使人入境,则载以随行,至今为例。

景祐中,党项首领赵德明卒,其子元昊嗣立。

朝廷遣郎官杨告入蕃吊祭。

告至其国中,元昊迁延遥立,屡促之,然后至前受诏。

及拜起,顾其左右曰:“先王大错!有国如此,而乃臣属于人。

”既而飨告于厅,其东屋后若千百人锻声。

告阴知其有异志,还朝,秘不敢言。

未几,元昊果叛。

其徒遇乞,先创造蕃书,独居一楼上,累年方成,至是献之。

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

朝廷兴师问罪,弥歳,虏之战士益少,而旧臣宿将如刚浪遇、野利辈,多以事诛,元昊力孤,復奉表称蕃。

朝廷因赦之,许其自新。

元昊乃更称兀卒曩宵。

庆历中,契丹举兵讨元昊,元昊与之战,屡胜,而契丹至者日益加众。

元昊望之,大骇曰:“何如此之众也?”乃使人行成,退数十里以避之。

契丹不许,引兵压西师阵。

元昊又为之退舍,如是者三。

凡退百余里,每退必尽焚其草莱。

契丹之马无所食,因其退,乃许平。

元昊迁延数日,以老北师。

契丹马益病,亟发军攻之,大败契丹于金肃城,获其伪乘舆、器服、子婿、近臣数十人而还。

先是,元昊后房生一子,曰甯令受。

梦溪笔谈·续笔谈(2)全文

梦溪笔谈·续笔谈(2)全文

梦溪笔谈·续笔谈(2)全文乌鬼再考【原文】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之句,近世注杜甫诗,引《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

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

又尝有近侍奉使过夔、峡,见居人相率十百为曹,设牲酒于田间,众操兵仗,群噪而祭,谓之养鬼(养读从去声)。

言乌蛮战伤多,与人为厉,每岁以此禳之。

又疑此所谓养乌鬼也。

【译文】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句子,近年世人注释杜甫诗,引《夔州图经》说:峡州一带叫鸬鹚为乌鬼。

蜀人临水居住的,都养鸬鹚,用绳系住它的脖颈,让它捕鱼,在它捕到鱼后,就把它倒提起来,使它把鱼吐出,至今还是这样。

然而又曾有皇上的贴身侍从奉命办差,路过夔州、峡州一带,见当地居民相互跟随,以几十人或上百人为一群,备置牺牲和酒食于田间,众人操着兵器,集体鼓噪而举行祭祀活动,称之为养鬼。

所谓养鬼,意思是乌蛮战死的人多,这些死者会变成厉鬼害人,所以每年都举行这种活动来禳除灾害。

我因此又怀疑这种活动就是所谓的养乌鬼。

酒,酒【原文】韩退之①诗句有断送一生唯有酒②,又曰破除万事无过酒③。

王荆公④戏改此两句为一字题⑤四句曰:酒,酒,破除万事无过,断送一生唯有。

不损⑥一字,而意韵如自为之⑦。

【注释】韩愈①韩退之: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吏部侍郎,谥文,世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②断送一生唯有酒:出自韩愈诗《遣兴》。

③破除万事无过酒:出自韩愈诗《赠郑兵曹》。

④王荆公: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荆公,谥文,著有《临川集》等。

⑤一字题:以一个字为题。

⑥损:减少。

⑦自为之:自己所作的诗。

【译文】韩退之(愈)的诗句有断送一生唯有酒,又有破除万事无过酒。

王荆公(安石)戏为改作,将两句诗合成一字题的形式,变为四句,说:酒,酒,破除万事无过,断送一生唯有。

没有减少一个字,而寓意和韵味都像是自己创作出来的。

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2)全文

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2)全文

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2)全文【注释】①岁差:即恒星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历时间)与回归年(又称太阳年,即太阳两次经过春分点所历时间)之差。

前者较后者约长20分23秒。

照古人的说法,太阳循黄道向西退行,约五六十年就要退一度左右。

最早发现岁差的是东晋初年的虞喜(约发现于公元330年)。

②中气:按通行的二十四节气歌诀,处单数位的称节气,处双数位的称中气。

③橝楔(xiē):二字分指门楣和门框,即门上面的横木和两边的立柱。

④舒惨:指阴阳变化。

⑤政:此指与节令相适应的一切人事活动(包括保护自然、养生、农事、祭祀及行政措施等等)。

古人称一年有十二月令,则所行之事便有十二月政。

⑥寓:托寄。

此指历法上的依附性质。

⑦百刻:指一昼夜。

古人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

⑧斗建:古人以北斗星的斗柄所指的方向(以等分圆周的十二地支表示)推算月份,如夏历正月斗柄指向寅即为建寅之月,二月斗柄指向卯即为建卯之月,等等,称为斗建。

也称月建。

【译文】历法见于古代经书的,只有《尚书尧典》说到用闰月调整时日,以定四时节气,而成一岁之历象时令。

设置闰月的办法,因为尧的时代才开始有,远古以前的情形又不知是什么样子。

设置闰月的办法,是古代先圣王所留传下来的,固然不应提出异议,然而事情本来就有古人未曾做到而等待后人来做的。

如岁差之类,直到近世才发现,这当然也就没有以今变古的嫌疑。

凡是太阳出没一次,就叫做一日;月亮亏盈一遭,就叫做一月。

用日、月记录天体运行虽是固定的名目,然而月亮运行二十九日有余复与太阳会合,每年十二次会合而还有剩余的时日;积累三十二个月就会剩余一次会合的时日,节气和朔日的错位越来越远,以致中气不在当月,名实就相乖违了;为此就要加一个月,叫做闰月,所以加闰月也是出于不得已,犹如建造房子的门要加门楣和门框。

自此以后,节气和朔日就相互冲突,导致历法上的年岁错乱,四季失位,测算数据繁琐复杂。

大凡积三月以为一季,积四季而成一年,阴、阳二气的消长,万物的生死循环,所有的变化节奏,无不归结于节气的转换,而只按月亮的盈亏造历法,便都与岁时运转的阴阳变化没有关联。

梦溪笔谈·故事二(2)全文

梦溪笔谈·故事二(2)全文

梦溪笔谈·故事二(2)全文【注释】①宗子:宗人、宗室,皇族子弟。

南班官:即环卫官,包括左右金吾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

为无职事、无定员的虚衔,仅用于武臣赠典或安置闲散武职人员,亦用于除拜宗室。

②王文正:即王旦(957 1017)。

字子明,莘县(今属山东)人。

宋真宗时官至宰相。

卒谥文贞,后来宋人避仁宗讳而改称文正。

太尉:此用作军事长官的尊称。

因王旦曾为同知枢密院事,故以太尉称之。

按下文叙及宰相王曾,谥号文正,沈括为区别两文正,故于此特加太尉二字。

宋人或以宗室授南班事属之王旦,亦因以两文正相混之故。

③稀旷大庆:很少举行的大规模庆祝典礼。

④推恩:施恩惠于他人。

此特指皇帝利用特殊机会授予官阶爵位等。

⑤诸王宫教授:教授宗室子弟的学官名。

宋代各王宫均设大学和小学,宗室子弟十岁以上入小学,二十岁以上入大学,其学官称教授。

刁约(?约1082):字景纯,丹徒(今江苏镇江)人。

熙宁初官至判太常寺。

卒年八十余。

⑥王沂公:即王曾(978 1038)。

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

宋仁宗时官至宰相,封沂国公。

卒谥文正。

⑦指挥:宋代尚书省各部临时解释皇帝敕令的文件。

具有法律效力。

⑧小将军:即将军。

因将军位在上将军、大将军之下,故称小将军。

⑨千缣(jiān):一千匹细绢。

【译文】宗室子弟授予南班官衔,世人传说是在王文正(旦)为宰相时开始提议的,事实不是这样。

按旧时制度,宗室子弟没有升迁官阶的法规,只有遇到很少举行的盛大庆典,才普遍升迁一级。

景祐年间,初次制定在南郊合祭天地时以太祖、太宗、真宗一起配享的制度,宗室欲借此大典礼请求推恩迁官,因而让诸王宫教授刁约起草表章报告皇上。

事后刁约拜见宰相王沂公(曾),沂公问日前宗室请求迁官的表章是谁起草的。

刁约一时猜不透他的意思,就回答说不知道。

回来后刁约想这事,怕事情被追查后会造成窘迫且将得罪,于是又到宰相府拜见沂公。

《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原文及译文补笔谈卷二作者:沈括象数又一说,子午属庚,此纳甲之法。

震初爻纳庚子、庚午也。

丑未属辛,巽初爻纳辛丑、辛未也。

寅申属戊,坎初爻纳戊寅、坎初爻纳戊寅、戊申也。

卯酉属己,离初爻内已卯、已酉也。

辰戌属丙,艮初爻纳丙辰、丙戌也。

巳亥属丁。

兑初爻纳丁已、丁亥也。

一言而得之者,宫与土也;假令庚子、庚午,一言便得庚。

辛丑辛未,一言便得辛。

戊寅、戊申,一言便得戊。

已卯、已酉,一言便得已。

故皆属土,余皆仿此。

三言而得之者,徵与火也;假令戊子、戊午,皆三言而得庚。

已丑、已未,皆三言而得辛。

丙寅、丙申,皆三言而得戊。

丁卯、丁酉,皆三言而得已。

故皆属火。

五言而得之者,羽与水也;假令丙子、丙午,皆五言而得庚。

丁丑、丁未,皆五言而得辛。

甲寅、甲申,皆五言而得戊。

乙卯、乙丑,皆五言而得已。

故皆属水。

七言而得之者,商与金也;假令甲子、甲午,皆七言而得庚。

乙丑、乙未,皆七言而得辛。

壬申、壬寅,皆七言而得戊。

癸丑、癸酉,皆七言而得已。

故皆属金。

九言而得之者,角与木也。

假令壬子、壬午,皆九言而得庚。

癸丑、癸未,皆九言而得辛。

庚寅、庚申,皆九言而得戊。

辛卯、辛酉、皆九言而得已。

故皆属木。

此出于《抱朴子》,云是《河图》、《玉版》之文。

然则一何以属土,三何以属火,五何以属水,其说云:“中央总天之气一,南方丹天之气三,北方玄天之气五,西方素天之气七,东方苍天之气九。

”皆奇数而无偶数,莫知何义,都不可推考。

世俗十月遇壬日,北人谓之“入易”,吴人谓之“倒布”。

壬日气候如本月,癸日差温类九月,甲日类八月,如此倒布之,直至辛日。

如十一月遇春秋时节即温,夏即暑,冬即寒。

辛日以后,自如时令。

此不出阴阳书,然每歳候之,亦时有準,莫知何谓。

卢肇论海潮,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

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復有早晚?余常考其行节,每至月正临子、午,则潮生,候之万万无差。

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时。

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

梦溪笔谈·辨证二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辨证二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辨证二原文注释及翻译水之理【原文】司马相如《上林赋》叙上林诸水曰:“丹水,紫渊,灞、浐、泾、渭,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灏溔潢漾……东注太湖。

”八川自入大河①,大河去太湖数千里,中间隔太山②及淮、济、大江,何缘与太湖相涉?郭璞《江赋》云:“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溯沛。

”《墨子》曰:“禹治天下,南为江、汉、淮、汝,东流注之五湖。

”孔安国曰:“自彭蠡,江分为三,入于震泽,遂为北江而入于海。

”此皆未尝详考地理。

江、汉至五湖自隔山,其末乃绕出五湖之下流径入于海,何缘入于五湖?淮、汝径自徐州入海,全无交涉。

《禹贡》云:“彭蠡既潴③,阳鸟攸居。

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以对文言,则彭蠡,水之所潴,三江,水之所入,非入于震泽也。

震泽上源,皆山环之,了无④大川,震泽之委⑤,乃多大川,亦莫知孰为三江者。

盖三江之水无所入,则震泽壅而为害;三江之水有所入,然后震泽底定。

此水之理也。

【注释】①大河:指黄河。

②太山:即泰山。

③潴:水停聚的地方。

④了无:完全没有。

⑤委:指水的下游。

【译文】司马相如《上林赋》描述上林苑的各条河流说:“丹水,紫渊,灞、浐、泾、渭,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灏溔潢漾……东注太湖。

”这八条河流自流入黄河,黄河距离太湖数千里,中间隔着泰山以及淮河、济水、长江,怎么会与太湖牵扯到一起?郭璞《江赋》云:“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溯沛。

”《墨子》曰:“禹治天下,南为江、汉、淮、汝,东流注之五湖。

”孔安国曰:“自彭蠡,江分为三,入于震泽,遂为北江而入于海。

”这些话都是没有仔细考察地理的结果。

长江、汉水到太湖自隔着山,它们的下游则绕过太湖往下直接流入大海,怎么会说入太湖呢?淮水、汝水直接从徐州流入大海,和太湖全无关系。

《禹贡》云:“彭蠡既潴,阳鸟攸居。

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从文字的对偶来说,彭蠡,是水聚集的地方,三江,是水流入的地方,并非说三江流入太湖。

太湖上面的源头都被群山环绕,根本没有大的河流,太湖的下游才有很多大的河流,也没有谁知道哪些属于三江。

沈括杂志二文言文翻译

沈括杂志二文言文翻译

原文:沈括曰:“予昔年游历江浙,尝至一山,名雁荡。

山势峭拔,林泉幽深,风景极佳。

予驻足观赏,心向往之。

及至暮年,始悟此山之奇,乃天工也。

”翻译:沈括说:“我昔日游历江浙之地,曾来到一座名为雁荡的山。

山势险峻,林木茂盛,泉石幽深,风景十分美丽。

我停下脚步欣赏,心中向往不已。

到了晚年,我才领悟到这座山的奇特之处,原来是大自然的杰作。

”原文:又曰:“雁荡山之奇,在于其洞。

洞中石乳、钟乳,千姿百态,犹如仙境。

予曾探洞数日,每至一处,皆叹为观止。

”翻译:又说:“雁荡山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其洞穴。

洞中的石乳、钟乳,形态各异,犹如仙境。

我曾探寻洞穴数日,每至一地,都赞叹不已。

”原文:又曰:“雁荡山之水,清冽甘美,饮之令人神清气爽。

予尝于洞中品茶,其味鲜美,令人陶醉。

”翻译:又说:“雁荡山的水,清澈甘甜,饮用后使人神清气爽。

我曾于洞穴中品茶,其味道鲜美,令人陶醉。

”原文:又曰:“雁荡山之花,四季常开,花香浓郁,令人陶醉。

予曾在山中赏花,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翻译:又说:“雁荡山的花,四季常开,花香浓郁,令人陶醉。

我曾于山中赏花,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原文:又曰:“予游历四方,见山川之美,无出雁荡之右者。

然雁荡之奇,在于其天工,非人力所能及也。

”翻译:又说:“我游历四方,见到山川之美,没有能超过雁荡的。

然而雁荡的奇特之处,在于其天工,非人力所能达到。

”原文:又曰:“予观雁荡山之奇,不禁想起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雁荡山虽不高,然其奇美之处,足以令人神往。

”翻译:又说:“我观赏雁荡山的奇特之处,不禁想起古人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雁荡山虽然不高,但其奇特美丽之处,足以令人神往。

”本文通过翻译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关于雁荡山的描述,展现了沈括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赞美。

他通过对雁荡山奇特之处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同时,也反映了沈括博学多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个性特点。

这些品质,使得沈括成为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

梦溪笔谈·乐律二(2)全文

梦溪笔谈·乐律二(2)全文

梦溪笔谈·乐律二(2)全文
【译文】
古代的用乐方法,钟和磬常常各自悬挂十六件,也就是十六律;这样每一架就只对应于一律,有黄钟律的架、大吕律的架等,其他乐器也都是这样。

权且以琴言之,虽琴声都是清音,而其间也有音声重的和音声轻的。

乐器的材质中本来就包含着五音,所以古人为琴命名,或有叫做清徵的,或有叫做清角的。

乐器不但与五音相应,还与各种调式相应。

我的一位朋友家里有一把琵琶,把它置于空房子中,用觱篥吹奏双调的曲子,琵琶的弦总是有音声相应和,吹奏其他调式则不应,这位朋友把它看得很贵重,以为是不平常的物品,殊不知这是音乐上的常理。

燕乐的二十八个调式中,只要弦乐器的弦和某一调式的音声相同,它就会相应;如果奏遍了二十八调而它都不应,那么这弦的音声就是逸出常用调式之外的音声。

古乐之法,一律有七个音,十二律共有八十四个调式。

如果更细分的话,调式还不止八十四个,逸出的调式极多。

人们偶尔在二十八调中见到有琴弦应和的情况,就以为是怪事,其实这不过是音乐上的常理。

然而这又是音乐学问中最为精微奥妙的地方。

今日人们不了解这一道理,所以不能极尽至为和谐的所有天籁之音。

世俗常见的乐器演奏者,连弦上的音调都还不能知晓,又如何谈得上了解其中的奥妙?
琵琶调
【原文】
前世遗事,时有于古人。

梦溪笔谈·官政二(2)全文

梦溪笔谈·官政二(2)全文

梦溪笔谈·官政二(2)全文张杲卿断案【原文】张杲卿①丞相知润州②日,有妇人夫出外数日不归,忽有人报菜园井中有死人,妇人惊往视之,号哭③曰:吾夫也。

遂以闻官④。

公⑤令属官集邻里就井验是其夫与非,众皆以井深不可辨,请出尸验之。

公曰:众皆不能辨,妇人独何以知其为夫?收付所司⑥鞠问⑦,果奸人杀其夫,妇人与闻⑧其谋。

【注释】①张杲(ɡǎo)卿:即张升,字杲卿,宋韩城人。

②润州:古州名,即今江苏镇江。

③号哭:连喊带叫地大声哭。

号:哭而有声,大声哭。

④闻官:即使官府闻,让官府得知,也就是向官府报案的意思。

⑤公:文中指张杲卿。

⑥所司:所掌管的官署。

⑦鞠(jū)问:审问。

鞠:通鞫,审讯犯人。

⑧与闻:参与谋划,知道情况。

【译文】张杲卿在润州担任知州时,有个妇女的丈夫外出多日没有回家。

突然有人告知一处菜园的井里有死人,这个妇女很吃惊地过去一看,放声大哭道:这是我的丈夫啊!于是报告了官府。

张杲卿就让他的下属官员把这个妇女的邻居们召集到井边,辨认井里的死人是不是这个妇女的丈夫,大家都认为井深看不清而无法辨认,请求打捞出尸体再查验。

张杲卿说:这么多人都分辨不清,为什么这个妇女偏偏就能知道井里的死人是她丈夫呢?于是就将这个妇女抓起来交给有关官员进行审讯,发现果然是这个妇女的奸夫杀了她的丈夫,她也参与了这桩谋杀案。

范仲淹重农抑商【原文】庆历①中,议弛②茶盐之禁③及减商税。

范文正④以为不可:茶盐商税之入,但⑤分减商贾之利耳,行于商贾未甚⑥有害也;今国用⑦未减,岁入⑧不可阙⑨,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

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国用有余,当先宽赋役⑩;然后及商贾。

弛禁非所当先也。

其议遂寝。

【注释】①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1 1048年)。

②弛:解除,免除。

③茶盐之禁:文中指对私营茶盐的禁令。

④范文正:范仲淹。

⑤但:只,仅。

⑥甚:很,极。

⑦国用:这里是指国家的用度。

⑧岁入:指每年的税收收入。

【国学典籍】《梦溪笔谈》杂志二

【国学典籍】《梦溪笔谈》杂志二

【国学典籍】《梦溪笔谈》杂志二杂志二宣州宁国县多积首蛇,其长盈尺,黑鳞白章,两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鳞耳。

人家庭槛间,动有数十同空,略如蚯蚓。

太子中允关杞曾提举广南西路常平仓,行部邕管,一吏人为虫所毒,举身溃烂。

有一医言能治。

呼使视之,曰:“此为天蛇所螫,疾已深,不可为也。

”乃以药傅其创,有肿起处,以钳拔之。

有物如蛇,凡取十余条而疾不起。

又余家祖茔在钱塘西溪,尝有一田家,忽病癞,通身溃烂,号呼欲绝。

西溪寺僧识之,曰:“此天蛇毒耳,非癞也。

”取木皮煮,饮一斗许,令其恣饮。

初识疾减半,两三日顿愈。

验其木,乃今之秦皮也。

然不知天蛇何物。

或云:“草间黄花蜘蛛是也。

人遭其螫,仍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

”露涉者亦当戒也。

天圣中,侍御史知杂事章频使辽,死于虏中。

虏中无棺榇,举至范阳方就殓,自后辽人常造数漆棺,以银饰之,每有使人入境,则载以随行,至今为例。

景祐中,党项首领赵德明卒,其子元昊嗣立。

朝廷遣郎官杨告入蕃吊祭。

告至其国中,元昊迁延遥立,屡促之,然后至前受诏。

及拜起,顾其左右曰:“先王大错!有国如此,而乃臣属于人。

”既而飨告于厅,其东屋后若千百人锻声。

告阴知其有异志,还朝,秘不敢言。

未几,元昊果叛。

其徒遇乞,先创造蕃书,独居一楼上,累年方成,至是献之。

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

朝廷兴师问罪,弥歳,虏之战士益少,而旧臣宿将如刚浪遇、野利辈,多以事诛,元昊力孤,復奉表称蕃。

朝廷因赦之,许其自新。

元昊乃更称兀卒曩宵。

庆历中,契丹举兵讨元昊,元昊与之战,屡胜,而契丹至者日益加众。

元昊望之,大骇曰:“何如此之众也?”乃使人行成,退数十里以避之。

契丹不许,引兵压西师阵。

元昊又为之退舍,如是者三。

凡退百余里,每退必尽焚其草莱。

契丹之马无所食,因其退,乃许平。

元昊迁延数日,以老北师。

契丹马益病,亟发军攻之,大败契丹于金肃城,获其伪乘舆、器服、子婿、近臣数十人而还。

先是,元昊后房生一子,曰甯令受。

梦溪笔谈·辨证二全文

梦溪笔谈·辨证二全文

梦溪笔谈·辨证二全文水之理【原文】司马相如《上林赋》叙上林诸水曰:丹水,紫渊,灞、浐、泾、渭,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灏溔潢漾东注太湖。

八川自入大河①,大河去太湖数千里,中间隔太山②及淮、济、大江,何缘与太湖相涉?郭璞《江赋》云: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溯沛。

《墨子》曰:禹治天下,南为江、汉、淮、汝,东流注之五湖。

孔安国曰:自彭蠡,江分为三,入于震泽,遂为北江而入于海。

此皆未尝详考地理。

江、汉至五湖自隔山,其末乃绕出五湖之下流径入于海,何缘入于五湖?淮、汝径自徐州入海,全无交涉。

《禹贡》云:彭蠡既潴③,阳鸟攸居。

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以对文言,则彭蠡,水之所潴,三江,水之所入,非入于震泽也。

震泽上源,皆山环之,了无④大川,震泽之委⑤,乃多大川,亦莫知孰为三江者。

盖三江之水无所入,则震泽壅而为害;三江之水有所入,然后震泽底定。

此水之理也。

【注释】①大河:指黄河。

②太山:即泰山。

③潴:水停聚的地方。

④了无:完全没有。

⑤委:指水的下游。

【译文】司马相如《上林赋》描述上林苑的各条河流说:丹水,紫渊,灞、浐、泾、渭,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灏溔潢漾东注太湖。

这八条河流自流入黄河,黄河距离太湖数千里,中间隔着泰山以及淮河、济水、长江,怎么会与太湖牵扯到一起?郭璞《江赋》云: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溯沛。

《墨子》曰:禹治天下,南为江、汉、淮、汝,东流注之五湖。

孔安国曰:自彭蠡,江分为三,入于震泽,遂为北江而入于海。

这些话都是没有仔细考察地理的结果。

长江、汉水到太湖自隔着山,它们的下游则绕过太湖往下直接流入大海,怎么会说入太湖呢?淮水、汝水直接从徐州流入大海,和太湖全无关系。

《禹贡》云:彭蠡既潴,阳鸟攸居。

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从文字的对偶来说,彭蠡,是水聚集的地方,三江,是水流入的地方,并非说三江流入太湖。

太湖上面的源头都被群山环绕,根本没有大的河流,太湖的下游才有很多大的河流,也没有谁知道哪些属于三江。

大概如果三江的水没有去处,太湖就会堵塞成为祸害;如果三江的水有去处,太湖才会安定。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注释及翻译枳首蛇【原文】宣州宁国县多枳首蛇①,其长盈尺,黑鳞白章,两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鳞耳。

人家庭槛间,动有数十同穴,略如蚯蚓。

【注释】①宁国县:今安徽宁国市。

枳首蛇:《尔雅》作“轵首蛇”,旧注谓指“歧头蛇”,即一蛇两首,而两首同在一端。

此所记则为两首在两端的蛇,又称“两头蛇”。

【译文】宣州宁国县多有枳首蛇,长一尺多,有黑鳞和白花纹,两首的花纹颜色一样,但有一首的鳞是倒着的。

人家庭院门槛之间,动辄有几十条同在一穴中,就跟蚯蚓差不多。

胆矾炼铜【原文】信州铅山县①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水能为铜,物之变化,固亦不测。

按《黄帝素问》有天五行、地五行,土之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亦能生金石,此其验也。

又石穴中,水所滴皆为钟乳、殷孽②;春秋分③时,汲井泉则结石花;大卤之下,则生阴精石④:皆湿之所化也。

如木之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亦能生火,盖五行之性也。

【注释】①铅(yán)山县:江西今县。

②殷孽:钟乳石的根部。

又称“姜石”,中医亦称“通石”。

③春秋分:春分和秋分。

④阴精石:见下卷“太阴玄精石”条。

【译文】信州铅山县有处泉水叫苦泉,水流成为山间溪水,舀取其水煎熬就能熬成胆矾,再熬胆矾就能熬成铜。

熬胆矾的铁锅,日子久了也会变成铜。

水能够变成铜,物质的变化,确也无法推测。

按《黄帝素问》一书记载天有五行、地有五行,土之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气也能生金石,这水变铜的事例就是一种明验。

另外在石穴中,水滴下来都能形成钟乳石、姜石;春分和秋分时节,从井泉中汲出的水能结成石花;含盐量很高的卤水地下,则能生成阴精石:这些都是由湿气所化成的。

如木之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也能生火,大概五行的本性就是这个样子。

古之节【原文】古之节如今之虎符①,其用则有圭、璋、龙、虎之别,皆椟将②之,“英荡③”是也。

汉人所持节,乃古之旄④也。

梦溪笔谈杂志二

梦溪笔谈杂志二

梦溪笔谈杂志二枳首蛇【原文】宣州宁国县多枳首蛇①,其长盈尺,黑鳞白章,两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鳞耳。

人家庭槛间,动有数十同穴,略如蚯蚓。

【注释】①宁国县:今安徽宁国市。

枳首蛇:《尔雅》作“轵首蛇”,旧注谓指“歧头蛇”,即一蛇两首,而两首同在一端。

此所记则为两首在两端的蛇,又称“两头蛇”。

【译文】宣州宁国县多有枳首蛇,长一尺多,有黑鳞和白花纹,两首的花纹颜色一样,但有一首的鳞是倒着的。

人家庭院门槛之间,动辄有几十条同在一穴中,就跟蚯蚓差不多。

胆矾炼铜【原文】信州铅山县①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水能为铜,物之变化,固亦不测。

按《黄帝素问》有天五行、地五行,土之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亦能生金石,此其验也。

又石穴中,水所滴皆为钟乳、殷孽②;春秋分③时,汲井泉则结石花;大卤之下,则生阴精石④:皆湿之所化也。

如木之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亦能生火,盖五行之性也。

【注释】①铅(yán)山县:江西今县。

②殷孽:钟乳石的根部。

又称“姜石”,中医亦称“通石”。

③春秋分:春分和秋分。

④阴精石:见下卷“太阴玄精石”条。

【译文】信州铅山县有处泉水叫苦泉,水流成为山间溪水,舀取其水煎熬就能熬成胆矾,再熬胆矾就能熬成铜。

熬胆矾的铁锅,日子久了也会变成铜。

水能够变成铜,物质的变化,确也无法推测。

按《黄帝素问》一书记载天有五行、地有五行,土之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气也能生金石,这水变铜的事例就是一种明验。

另外在石穴中,水滴下来都能形成钟乳石、姜石;春分和秋分时节,从井泉中汲出的水能结成石花;含盐量很高的卤水地下,则能生成阴精石:这些都是由湿气所化成的。

如木之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也能生火,大概五行的本性就是这个样子。

古之节【原文】古之节如今之虎符①,其用则有圭、璋、龙、虎之别,皆椟将②之,“英荡③”是也。

汉人所持节,乃古之旄④也。

予在汉东得一玉琥⑤,美玉而微红,酣酣⑥如醉肌,温润明洁,有人云即玫瑰⑦也。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注释及翻译海潮【原文】卢肇①论海潮,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

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复有早晚?予尝考其行节,每至月正临子、午②则潮生,候之万万无差。

(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时,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

)月正午而生者为潮,则正子而生者为汐;正子而生者为潮,则正午而生者为汐。

【注释】①卢肇:宜春(今属江西)人。

唐会昌三年(843)状元,官至弘文馆学士。

曾作《海潮赋》,序谓“日激水而潮生,月离日而潮大”。

②月正临子、午:指月亮正处在“上中天”和“下中天”的位置上。

古人称正午时分(午时中点)太阳所处的位置叫“上中天”,午夜时分(子时中点)太阳所处的位置叫“下中天”。

由于月亮每天东移,它与太阳通过“上中天”和“下中天”的时间就不一致。

这也影响到海潮发生的时间,使海潮的高潮每天延后约50分钟。

【译文】卢肇论海潮,以为海潮是由日出和日落的激荡而造成的,这说法极无道理。

如果是因为日出和日落,那么海潮的生成和退落应该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又怎么会有早有晚呢?我曾经考察海潮生成的时间规律,每到月亮正处在“下中天”和“上中天”的位置时它就会生成,这种观测结果万万无差错。

(这是从海上观察所得到的潮生时刻,如果离海较远,就须根据具体的地理位置增加时刻。

)如果以月亮正当“上中天”所生成的叫做潮,那么它正当“下中天”所生成的就是汐;如果以月亮正当“下中天”所生成的叫做潮,那么它正当“上中天”所生成的就是汐。

十二气历【原文】历法见于经者,唯《尧典》言“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置闰之法,以尧时始有,太古以前又未知如何。

置闰之法,先圣王所遗,固不当议,然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后世者。

如岁差①之类,方出于近世,此固无古今之嫌也。

凡日一出没,谓之一日;月一亏盈,谓之一月。

以日月纪天虽定名,然月行二十九日有奇复与日会,岁十二会而尚有余日;积三十二月复余一会,气与朔渐相远,中气②不在本月,名实相乖;加一月谓之闰,闰生于不得已,犹构舍之用橝楔③也。

《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原文及译文补笔谈卷二作者:沈括象数又一说,子午属庚,此纳甲之法。

震初爻纳庚子、庚午也。

丑未属辛,巽初爻纳辛丑、辛未也。

寅申属戊,坎初爻纳戊寅、坎初爻纳戊寅、戊申也。

卯酉属己,离初爻内已卯、已酉也。

辰戌属丙,艮初爻纳丙辰、丙戌也。

巳亥属丁。

兑初爻纳丁已、丁亥也。

一言而得之者,宫与土也;假令庚子、庚午,一言便得庚。

辛丑辛未,一言便得辛。

戊寅、戊申,一言便得戊。

已卯、已酉,一言便得已。

故皆属土,余皆仿此。

三言而得之者,徵与火也;假令戊子、戊午,皆三言而得庚。

已丑、已未,皆三言而得辛。

丙寅、丙申,皆三言而得戊。

丁卯、丁酉,皆三言而得已。

故皆属火。

五言而得之者,羽与水也;假令丙子、丙午,皆五言而得庚。

丁丑、丁未,皆五言而得辛。

甲寅、甲申,皆五言而得戊。

乙卯、乙丑,皆五言而得已。

故皆属水。

七言而得之者,商与金也;假令甲子、甲午,皆七言而得庚。

乙丑、乙未,皆七言而得辛。

壬申、壬寅,皆七言而得戊。

癸丑、癸酉,皆七言而得已。

故皆属金。

九言而得之者,角与木也。

假令壬子、壬午,皆九言而得庚。

癸丑、癸未,皆九言而得辛。

庚寅、庚申,皆九言而得戊。

辛卯、辛酉、皆九言而得已。

故皆属木。

此出于《抱朴子》,云是《河图》、《玉版》之文。

然则一何以属土,三何以属火,五何以属水,其说云:“中央总天之气一,南方丹天之气三,北方玄天之气五,西方素天之气七,东方苍天之气九。

”皆奇数而无偶数,莫知何义,都不可推考。

世俗十月遇壬日,北人谓之“入易”,吴人谓之“倒布”。

壬日气候如本月,癸日差温类九月,甲日类八月,如此倒布之,直至辛日。

如十一月遇春秋时节即温,夏即暑,冬即寒。

辛日以后,自如时令。

此不出阴阳书,然每歳候之,亦时有準,莫知何谓。

卢肇论海潮,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

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復有早晚?余常考其行节,每至月正临子、午,则潮生,候之万万无差。

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时。

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溪笔谈·杂志二(2)全文
古之节
【原文】
古之节如今之虎符①,其用则有圭、璋、龙、虎之别,皆椟将②之,英荡③是也。

汉人所持节,乃古之旄④也。

予在汉东得一玉琥⑤,美玉而微红,酣酣⑥如醉肌,温润明洁,有人云即玫瑰⑦也。

古人有以为币⑧者,《春官》以白琥礼西方是也;有以为货者,《左传》加以玉琥二⑨是也;有以为瑞节者,山国用虎节⑩是也。

【注释】
①节:符节,古代用作凭证之物。

虎符:古代用以调兵遣将的兵符。

铜制,虎形,分作两半,帝王与统兵官各执一半,调兵时两半验合方能生效。

②椟将:装在匣子里携带。

椟,木匣。

③英荡:《周礼地官司徒掌节》谓各种金制的节以英荡辅之,旧注或说英荡即画函(有漂亮绘画装饰的木匣)。

沈括此处用此意,指英荡即椟。

④旄:装饰牦牛尾的旗子。

汉人出使所持的节,在竹竿上缀牦牛尾饰物,又称节旄。

⑤琥:玉制的虎形器。

⑥酣酣:艳丽的样子。

⑦玫瑰:一种美玉。

⑧币:礼物。

⑨加以玉琥二:《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原文作赐子家子双琥。

⑩山国用虎节:为《周礼掌节》之文,以为出使山地国家要用虎形的节。

【译文】
古代的节犹如今天的虎符,但在使用时有圭节、璋节、龙节、虎节的分别,都装在木匣里携带,《周礼》所说的英荡就是这种匣。

汉人所持的节,其实是古代的旄。

我在汉东地方得到一件玉琥,玉很漂亮而微微发红,艳艳的就像美人醉后的肌肤,温润明洁,有人说这就是玫瑰玉。

古人有以玉琥为礼物的,《周礼春官》篇所说的以白琥礼西方就是礼物;有以玉琥为财物的,《左传》提到以两件玉琥赐人就是财物;有以玉琥为吉祥的符节的,《周礼》记载的山国用虎节就是这种用途。

江湖不遇风之术
【原文】
江湖间唯畏大风。

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盛夏风起于顾盼间,往往罹难。

曾闻江国①贾人有一术,可免此患。

大凡夏月风景②,须作于午后。

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视星月明洁,四际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③即止。

如此,无复与暴风遇矣。

国子博士李元规云:平生游江湖,未尝遇风,用此术。

【注释】
①江国:泛指长江沿岸地区。

有时也指江淮之间。

②风景:疑当作风暴,与下文暴风相应。

③巳时:今指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译文】
在江湖上行船,就怕大风。

冬季的风是渐渐刮起来的,要行船可以早作防备;盛夏的风则转瞬间就会刮起,行船的人往往会遇难。

曾听说长江岸边的商人有一种办法,可以避免此种祸患。

大凡夏天的风如果暴烈,必起于午后。

要行船的人,夜间五更初刻就起来看天,见天上星月明亮皎洁,四周天际直到地面都无云气,便可出行,而到中午以前(巳时)就停下来。

这样,就不会再遇上暴风了。

国子博士李元规说:平生游历江湖,行船未尝遇到过大风,用的就是这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