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原著及翻译

合集下载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原创版)
目录
1.梦溪笔谈简介
2.梦溪笔谈的翻译
3.梦溪笔谈原文
正文
【1.梦溪笔谈简介】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之作,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笔记体著作。

全书共分 30 卷,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研究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梦溪笔谈的翻译】
由于《梦溪笔谈》的内容丰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英文版《梦溪笔谈》的译名为"Dream 溪 Talk",法文版译名为"Mengxi Bitang"。

这些翻译都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意境,以便让世界各地的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部著作。

【3.梦溪笔谈原文】
《梦溪笔谈》的原文为文言文,其中一些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原文:
“世人谓鹊噪吉,鸦鸣凶。

鹊之言吉,以其常先见人;鸦之言凶,以其恒后见人也。

鹊鸣于前,人则忻然;鸦鸣于后,人则慴然。

忻然者,喜也;慴然者,畏也。

喜则吉,畏则凶。

此世俗之论,固非理性之谈。


这段原文描述了人们对鹊和鸦的不同态度,以及鹊噪吉、鸦鸣凶的世
俗观念。

同时,沈括通过对鹊和鸦的观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种观念并非理性之谈。

总之,《梦溪笔谈》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梦溪笔谈》书画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书画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书画原文及译文书画作者:沈括藏书画者,多取空名。

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

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

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

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

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拨乃掩下弦,误也。

余以谓非误也。

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

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

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谢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

”又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此真为识画也。

王仲至阅吾家画,最爱王维画《黄梅出山图》,盖其所图黄梅、曹溪二人,气韵神检,皆如其为人。

读二人事迹,还观所画,可以想见其人。

《国史补》言:“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

”此好奇者为之。

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不过金石管弦同用“一”字耳,何曲无此声,岂独《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或疑舞节及他举动拍法中,别有奇声可验,此亦不然。

《霓裳曲》凡十三叠,前六叠无拍,至第七叠方谓之叠遍,自此始有拍而舞作。

故白乐天诗云:“中序擘騞初入拍。

『经典古文』《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

『经典古文』《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

『经典古文』《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
1.卷一故事一9.卷八象数二17.卷十六艺文三25.卷二十四杂志一
2.卷二故事二10.卷九人事一18.卷十七书画26.卷二十五杂志二
3.卷三辨证一11.卷十人事二19.卷十八技艺27.卷二十六药议
4.卷四辨证二12.卷十一官政一20.卷十九器用28.卷二十六补笔谈卷一
5.卷五乐律一13.卷十二官政二21.卷二十神奇29.卷二十六补笔谈卷二
6.六卷六乐律二14.卷十三权智22.卷二十一异事
(异疾附)
30.卷二十六补笔
谈卷三
7.卷七象数一15.卷十四艺文一23.卷二十二谬误
(谲诈附)
31.卷二十六续笔

8.卷七极星测量16.卷十五艺文二24.卷二十三讥谑。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溪笔谈部分翻译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卷一故事一1.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

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

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2.胡服原文: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

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

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

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

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

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沈括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沈括

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如下:【原文】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阵,遇寇多北①。

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②,使之出战。

虏望其旗,易③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④。

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

预⑤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

令军中:闻钲⑥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⑦;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

士卒皆如其教。

才遇敌,未接战,遽⑧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

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

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翻译】宝元年间,党项常常侵犯边境。

当时刚刚招募的"万胜军",还没有经过作战阵法的演习,与敌人作战经常败北。

狄青当了将领,有一天,把万胜军的旗帜全部交给虎翼军,让他们出战迎敌。

敌人望见这些旗帜,认为容易对付,全军径直冲过来,结果被虎翼军打败,兵士大概所剩无几了。

另一次,狄青在泾原带兵,曾经要以少数兵力抵挡人数众多的敌人,思虑到必须用计谋才能取胜。

事先告诫全军都放下弓箭,一律使用短兵器,传令全军,听到一声钲响就停止前进,听到第二声就严整阵容假装撤退,钲声一停,就高喊着冲向敌人。

士兵们都像他要求的那样上阵。

刚一遇敌人,还没有接火,钲声立刻响了起来,士兵们都停止前进;第二次钲声响起,又都撤退。

敌人大笑,互相说:"谁说狄青是天使神勇?"当时敌人称狄青为"天使"。

钲声突然停止,士兵们一下子冲向敌人,敌兵阵脚大乱,互相踩踏致死的不计其数。

梦溪笔谈:馆阁藏书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馆阁藏书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馆阁藏书原文注释及翻译
馆阁藏书
【原文】
前世藏书,分隶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

今三馆、秘阁,凡四处藏书,然同在崇文院①。

其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之。

嘉祐中,置编校官八员,杂雠四馆书②,给吏百人,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自此私家不敢辄藏。

校雠累年③,仅能终昭文一馆之书而罢。

【注释】
①崇文院:宋初承五代,仍以小屋数十间为三馆。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另选址重建,次年建成,赐名崇文院,迁三馆书籍于其中。

真宗时曾因失火,临时建崇文外院。

仁宗时故址修缮毕,复撤外院。

神宗元丰五年(1082)改官制,崇文院改为秘书省。

②杂雠四馆书:指以崇文院总领的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之书相互校雠。

后又以诸阁书供校雠。

③校雠累年:此项工作始于仁宗祐四年(1059),八年罢局。

【译文】
前代国家藏书,都隶属于几个地方,这是为了防止因水、火灾害而散亡。

现在三馆、秘阁的藏书共有四处,然而都在崇文院中。

其间国家图书多被人盗窃,士大夫之家往往可以得到。

嘉祐年间,朝廷置编校书籍官八员,以四馆之书互相校雠,并配给书写吏等百余人,将所校之书全部以黄纸缮写装订成大册的书本,从此私家才不敢擅自收藏。

不过这次校雠持续了好几年,仅能校完昭文馆一馆的书籍就停止了。

《梦溪笔谈》异事异疾附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异事异疾附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异事异疾附原文及译文异事异疾附作者:沈括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

熙宁中,余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

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

余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笄涧中。

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穀。

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

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

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

次日行一程,又復见之。

孙彦先云:“虹,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即有之。

”皇祐中,苏州民家一夜有人以白垩书其墙壁,悉似“在”字,字稍异。

一夕之间,数万家无一遗者;至于卧内深隐之处,户牖间无不到者。

莫知其然,后亦无他异。

延州天山之巅,有奉国佛寺,寺庭中有一墓,世传尸毗王之墓也。

尸毗王出于佛书《大智论》,言尝割身肉以饲饿鹰,至割肉尽。

今天山之下有濯筋河,其县为肤施县。

详“肤施”之义,亦与尸毗王说相符。

按《汉书》,肤施县乃秦县名,此时尚未有佛书,疑后人傅会县名为说。

虽有唐人一碑,已漫灭断折不可读。

庆历中,施昌言镇鄜、延,乃坏奉国寺为仓,发尸毗墓,得千余秤炭,其棺椁皆朽,有枯骸尚完,胫骨长二尺余,颅骨大如斗。

并得玉环玦七十余件,玉冲牙长仅盈尺,皆为在位者所取;金银之物,即入于役夫。

争取珍宝,遗骸多为拉碎,但伫一小函中埋之。

东上阁门使夏元象,时为兵马都监,亲董是役,为余言之甚详。

至今天山仓侧,昏后独行者往往与鬼神遇,郡人甚畏之。

余于谯亳得一古镜,以手循之,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之声。

人或曰:“此夹镜也。

”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

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

变使焊之,则其声当铣塞;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

既因抑按而响,刚铜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

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

世传湖、湘间因震雷,有鬼神书“谢仙火”三字于木柱上,其字入木如刻,倒书之。

此说甚著。

近歳秀州华亭县,亦因雷震,有字在天王寺屋柱上,亦倒书,云:“高洞杨雅一十六人火令章。

”凡十一字,内“令章”两字特奇劲,似唐人书体,至今尚在,颇与“谢仙火”事同。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以虫治虫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

..秋田之害界:地域,范围方:正当,正在为:成为之:的害:危害宋神宗元丰年问,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其:它的喙:虫子的嘴蔽:遮盖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3、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则:就以:用之:代子方虫悉:都,全为:成为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4、旬日....。

..子方皆.尽,岁以大穰旬日:十天皆:都岁:年成以:因为大穰:庄稼大丰收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5、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旧:过去,先前之:语气助词,无义谓:称,叫之: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同“旁”,旁边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问,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方:才级:层患:担心,担忧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布:铺排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3、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乃:于是以:用而:但是初:从前,当初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4、无可奈何..。

..金钗,问.塔动之因...妻见喻皓之妻,贻以....,密使其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贻:赠给以:用,把问:询问之:的因:原因。

梦溪笔谈权智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权智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权智翻译及原文原文:陵州①盐井②,深五百余尺,皆石也。

上下甚宽广,独中间稍狭,谓之“杖鼓腰③”。

旧自井底用柏木为干④,上出井口,自木干垂绠⑤而下,方能至水。

井侧设大车⑥绞之。

岁久,井干摧败,屡欲新之,而井中阴气⑦袭人,入者辄死,无缘措手。

惟候有雨入井,则阴气随雨而下⑧,稍可施工,雨晴复止。

后有人以一木盘,满中贮水,盘底为小窍⑨,酾⑩水一如雨点,设于井上,谓之“雨盘”,令水下终日不绝。

如此数月,井干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复旧。

注释:①陵州:古州名,在今四川仁寿,宋神宗熙宁五年被废并。

史载四川盛产井盐,陵州的井盐产量最高。

②盐井:为开采地下盐卤水而修建的井。

③杖鼓腰:形容盐井呈两端阔大、中间狭窄的样子。

绞车④干:井干,指井中用木料制作的支架,也有人认为是用来加固井壁的。

⑤绠(ɡěnɡ):系桶汲水用的绳子。

⑥大车:绞盘,用来提水。

⑦阴气:指井中的有毒气体。

一般认为盐井有可能产生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气体。

因为这些气体的比重较空气重,因此沉积于井下,人下到井里后容易因缺氧而窒息身亡。

⑧阴气随雨而下:毒气随着雨水淋入而消解。

因为水可以吸收或溶解部分有害气体,再加上雨水也可以把部分新鲜空气带到井里,所以井里的有毒气体会因为下雨而有所减少,这也就是“阴气随雨而下”的道理。

⑨窍:孔。

⑩酾(shī):滤酒,斟酒,文中是“洒水”的意思。

译文:陵州有一口盐井,深五百多尺,井壁都是石头。

其上部和下部都很宽敞,唯独中间稍微狭窄,俗称“杖鼓腰”。

以前从井底立柏木为井干,上出于井口,自木干垂汲绠而下,才能送汲器至井底取盐水,井旁设一大绞车把汲器绞上来。

年深月久,井干折坏,屡次想换新的,而井中阴气袭人,下井的人往往会丧命,没有办法着手。

只能等到有雨的时候下井,这时阴气随雨水下落,稍可以施工,雨过天晴就又停止。

后来有人用一个大木盘满满地盛上水,盘底穿许多小孔,用它洒水一如雨点落下,置于井口上,叫作“雨盘”,使盘中的水终日洒个不停。

《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

《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

《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梦溪笔谈》原文阅读及翻译参考,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寇准镇物【原文】景德①中,河北用兵,车驾欲幸澶渊②,中外之论不一,独寇忠愍③赞成上④意。

乘舆方渡河,虏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恟恟⑤。

上使人微⑥觇⑦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

人以其一时镇物⑧,比之谢安⑨。

【注释】①景德:宋真宗赵恒年号(10041007年)。

②澶(chán)渊:古代湖泊名,故址在今河南濮阳西。

③寇忠愍:寇准,字平仲,宋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④上:封建时代称君主为上,文中指宋真宗。

⑤恟(xiōnɡ)恟:同汹汹,也写作匈匈,骚扰不安的样子,这里是惊恐不安的意思。

⑥微:秘密,暗中。

⑦觇(chān):看,窥视,文中是窥探的意思。

⑧镇物:使众人镇定,文中指能控制局面、稳定人心。

⑨谢安:东晋人,字安石,孝武帝时曾任宰相,以有雅量、处变不惊著称。

《世说新语·雅量》中就有几处谈到谢安镇物的故事,如:谢太傅(按:即谢安)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众人即承响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译文】宋景德年间,在河北(与契丹)发生了战争,宋真宗想亲自到澶渊前线督战,朝廷内外都不赞成,只有寇准赞成皇帝的想法。

皇帝与随行车驾刚刚渡过黄河,敌方的骑兵便蜂拥而至,围到城下,宋人一个个惊恐不安。

皇帝派人暗暗观察寇准在做什么,(发现)寇准此时正在中书官署里酣睡,鼾声如雷。

人们因为寇准当时能够镇定自若、稳定军心,就把他比作东晋时以处变不惊而闻名的谢安。

打关节秀才【原文】许怀德①为殿帅②。

梦溪笔谈全译

梦溪笔谈全译

梦溪笔谈卷二十一
梦溪笔谈卷二十二
梦溪笔谈卷二十三
梦溪笔谈卷二十四
梦溪笔谈卷二十五
梦溪笔谈卷二十六
故事
辩证
乐律
1
象数
2
官政
3
权智
4
艺文
5
器用
异事
杂志
药议
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梦溪笔谈全译》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首先感谢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精品好书。
术语,翻译起来不知要翻阅多少资料,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对于我们这些不精通古文的现代人来说,能通 过译作阅读传说已久评价很高的笔记类古籍,了解千年前的社会发展情况,作者功不可没!在此向作者表达敬意! 《梦溪笔谈》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一方面是对《梦溪笔谈》的正面赞扬,另一方面也的确反映 了古代中国对科技和科技史的不重视!从现代眼光看,《梦溪笔谈》虽然记述了很多科技现象,然而却缺少对这 些现象的深入分析和探究,有些连沈括自己都说不明所以!这实在令人感到遗憾!另外,译作也有一些地方不准 确、不通顺、没讲明白的,希望再版时完善!如果国家能把所有有价值的古文著作翻译成白话文,就更好了!。
谢谢观看
梦溪笔谈全译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沈括
政权
梦溪笔谈
梦溪笔 谈
内容
全书
梦溪笔谈
人事 二梦溪
数官
乐律 官

杂志
人事

《梦溪笔谈》二则

《梦溪笔谈》二则

《梦溪笔谈》在世界和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

非常注意科学技术的实用性,这是《梦溪笔谈》反映出 来的中国科学思想的一大特征。书中记载的分段筑堰测量法, 是从治理河道中总结出来的;求弧长的近似公式“会圆术”, 是从丈量土地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于防治农业病虫害, 抵御外敌入侵的兵器装备制造,以至地震、龙卷风等自然灾 害的发生,《梦溪笔谈》都很重视。 《梦溪笔谈》所记录的许多科技成就可以列为世界第一: 根据化石推断古代气候的变迁, 比西欧早400多年;用流水 侵蚀学说阐明华北平原和雁荡山峰的成因,比西方类似学说 早700年;十二气历, 比与它相似的欧洲肖伯纳农历早800 年。 沈括计算出围棋棋局总数是3的361次方,并且估计出 它的布局方式多达连写几十个万字,更是古代世界绝无仅有。 难怪西方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赞《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 的里程碑”,它的作者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 人物”。
动词,用钉 子钉
它,代木板

使坚实
译文: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 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 了。”
遵照
话,言论
于是、就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他的,指喻皓的
译文: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 稳定了。
承接上文的连词,解 释原因,相当于“因 为”。
互相
连接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
大家知道我国有哪四大发明吗?
• • • • 指南针(司南) 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 火药
《梦溪笔谈》二则
沈 括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文词语。 2、了解作者以及《梦溪笔谈》,了解我国古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 3、认识本文所反映出的科学精神,认识到科学 技术的重大实用价值,提升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 对祖先聪明才智的认同。

《梦溪笔谈》谬误谲诈附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谬误谲诈附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谬误谲诈附原文及译文谬误谲诈附作者:沈括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

竹为竹,箭为箭,盖二物也。

今采箭以为矢,而通谓矢为箭者,因其箭名之也。

至于用木为笴,而谓之箭,则谬矣。

丁晋公之逐,土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

一日,忽有一书与执政。

执政得之,不敢发,立具上闻。

洎发之,乃表也,深自叙致,词颇哀切。

其间两句曰:“虽迁陵之罪大,念立主之功多。

”遂有北还之命。

谓多智变,以流人无因达章秦,遂托为执政书。

度以上闻,因蒙宽宥。

尝有人自负才名,后为进士状首,扬历贵近。

曾谪官知海州,有笔工善画水,召使画便厅掩障,自为之记,自书丁壁间。

后人以其时名,至今严护之。

其间叙画水之因曰:“设于听事,以代反坫。

”人莫不怪之。

余窃意其心,以谓“邦君屏塞门,管氏亦屏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其文相属,故缪以屏为反坫耳。

段成式《酉阳杂俎》记事多诞。

其间叙草木异物,尤多谬妄。

率记异国所出,欲无根柢。

如云“一木五香:根旃檀,节沉香,花鸡舌,叶藿,胶薰陆。

”此尤谬。

旃檀与沉香,两木元异。

鸡舌即今丁香耳,今药品中所用者亦非。

藿香自是草叶,南方至多。

薰陆,小木而大叶,海南亦有薰陆,乃其胶也,今谓之乳头香。

五物迥殊,元非同类。

丁晋公从车驾巡幸,礼成,有诏赐辅臣玉带。

时辅臣八人,行在祗侯库止有七带。

尚衣有带,谓之比玉,价直数百万,上欲以赐辅臣,以足其数。

晋公心欲之,而位在七人之下,度必不及已。

乃谕有司,不须发尚衣带,自有小私带,且可服之以谢,候还京别赐可也。

有司具以此闻。

既各受赐,而晋公一带仅如指阔。

上顾谓近侍曰:“丁谓带与同列大殊,速求一带易之。

”有司奏“唯有尚衣御带”,遂以赐之。

其带熙宁中復归内府。

黄宗旦晚年病目。

每奏事,先具奏目,成诵于口。

至上前,展奏目诵之,其实不见也。

同列害之。

密以他书易其奏目,宗旦不知也。

至上前,所诵与奏目不同,归乃觉之。

遂乞致仕。

京师卖卜者,唯利举场时举人占得失。

取之各有术:有求目下之利者,凡有人问,皆日“必得。

梦溪笔谈以虫治虫原文及翻译

梦溪笔谈以虫治虫原文及翻译

内容简介: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都隐蔽在土里;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出处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

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作者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进士。

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

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

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

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

晚年以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杂志一》全文译文

《梦溪笔谈·杂志一》全文译文

《梦溪笔谈·杂志一》全文译文原文延州今有五城,说者以谓旧有东西二城,夹河对立;高万兴典郡,始展南北东三关城。

余因读杜甫诗云:“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

”乃知天宝中已有五城矣。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

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

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

石炭烟亦大,墨人衣。

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解州盐泽之南,秋夏间多大风,谓之“盐南风”,其势发屋拔木,几欲动地,然东与南皆不过中条,西不过席张铺,北不过鸣条,纵广止于数十里之间。

解盐不得此风不冰,盖大卤之气相感,莫知其然也。

又汝南亦多大风,虽不及盐南之厉,然亦甚于他处,不知缘何如此?或云:“自城北风穴山中出。

”今所谓风穴者已夷以矣,而汝南自若,了知非有穴也。

方谚云:“汝州风,许州葱。

”其来素矣。

昔人文章用北狄事,多言黑山。

黑山在大幕之北,今谓之姚家族,有城在其西南,谓之庆州。

余奉使,尝帐宿其下。

山长数十里,土石皆紫黑,似今之磁石。

有水出其下,所谓黑水也。

胡人言黑水原下委高,水曾逆流。

余临视之,无此理,亦常流耳。

山在水之东。

大底北方水多黑色,故有卢龙郡。

北人谓水为龙,卢龙即黑水也。

黑水之西有连山,谓之夜来山,极高峻。

契丹坟墓皆在山之东南麓,近西有远祖射龙庙,在山之上,有龙舌藏于庙中,其形如剑。

山西别是一族,尤为劲悍,唯啖生肉血,不火食,胡人谓之“山西族”,北与“黑水胡”、南与“达靼”接境。

余姻家朝散郎王九龄常言:其祖贻永侍中,有女子嫁诸司使夏偕,因病危甚,服医朱严药,遂差。

梦溪笔谈:汉人饮酒数石不可信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汉人饮酒数石不可信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汉人饮酒数石不可信原文注释及翻译
汉人饮酒数石不可信
【原文】
汉人有饮酒一石不乱。

予以制酒法较①之,每粗米二斛,酿成酒六斛六斗。

今酒之至醨②,每秫③一斛,不过成酒一斛五斗。

若如汉法,则粗有酒气而已,能饮者饮多不乱,宜无足怪。

然汉之一斛,亦是今之二斗七升,人之腹中亦何容置二斗七升水邪?或谓石乃钧石之石,百二十斤,以今秤计之,当三十二斤,亦今之三斗酒也。

于定国④饮酒数石不乱,疑无此理。

【注释】
①较:通“校”,考校,检验。

②醨(lí):薄酒。

③秫(shú):粘高粱米。

④于定国(?—前41):西汉后期大臣,官至丞相。

《汉书》有传。

【译文】
汉代有人饮酒一石不醉。

我以酿酒法考校,汉代用二斛粗米能够酿出六斛六斗酒。

现在最薄的酒,用一斛粘高粱米,不过能酿成一斛五斗。

若采取汉代那种酿法(酿成的酒是原料的三倍多),则不过稍微有些酒味而已,能饮者饮多了也不醉,应该无足为怪。

但汉代的一斛,也相当于今天的二斗七升,人的肚子里又如何容得下二斗七升水?或说饮酒一石指的是作为重量单位的石,即一百二十斤,用今天的秤来换算,相当于三十二斤,那也等于现在的三斗酒。

史书上说于定国饮酒数石不醉,恐怕没有这样的道理。

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看看下面的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吧.【原文】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①屈盘之,乃以生铁陷②其间,泥封炼之③,锻令相入④,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

此乃伪钢⑤耳,暂假⑥生铁以为坚,二三炼则生铁自熟⑦,仍是柔铁。

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

余出使至磁州⑧锻坊⑨,观炼铁,方识真钢。

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⑩,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

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

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

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注释】①柔铁:熟铁。

②陷:这里指将生铁包嵌进去。

③泥封炼之:用泥将它封起来冶炼。

④入:这里是相熔合的意思。

⑤伪钢:沈括认为这种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钢,所以称其为伪钢。

⑥假:借。

⑦生铁自熟:生铁自然就成了熟铁了。

⑧磁州:地名,治所在今河北磁县。

⑨锻坊:炼钢铁的作坊。

⑩筋:这里指面筋。

濯(zhuó):洗,制面筋时需用水洗去淀粉。

柔面:这里指制面筋时用水洗去的淀粉。

莹:光洁明亮。

黯黯然:暗淡的样子。

皆系地之所产:都是产地不同造成的。

【译文】手风箱冶铁炉世上锻铁所称的钢铁,是先把熟铁弯曲盘卷起来,又将生铁陷入其中,然后用泥包裹好加以烧炼,炼好后再加锻打,使熟铁和生铁互相掺杂渗透,这样锻炼出来的钢就称为团钢,也叫灌钢。

这其实是一种假钢,只不过暂时借生铁提高熟铁的`硬度,经过两三次烧炼之后,生铁自然变熟,则得到的还是熟铁。

然而天下人都不以为这办法有什么不对,大概是由于不知道什么是真钢。

我出使河北时,曾到磁州的锻坊看炼铁,才知道什么是真钢。

凡是铁里面含有钢的,如同小麦面粉和成的面团里头有面筋,把面团的软面洗干净了,才会见到面筋。

炼钢也是这样,只要取精纯的熟铁烧炼锻打百余火,每次锻打都称称重量,锻一回轻一回,直到屡次锻打而斤两不减,那就是纯钢了,即使再炼上百次也将不会再有损耗。

梦溪笔谈:解州盐泽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解州盐泽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解州盐泽原文注释及翻译解州盐泽【原文】解州①盐泽②,方百二十里。

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

卤色正赤③,在版泉④之下,俚俗⑤谓之“蚩尤⑥血”。

唯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⑦,得此水然后可以聚⑧。

又其北有尧梢水⑨,亦谓之“巫咸河”。

大卤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盐。

唯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之“无咸河”,为盐泽之患,筑大堤以防之,甚于备寇盗。

原其理⑩,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

【注释】①解州:州名,治所在今山西运城西南。

②盐泽:盐池。

③卤色正赤:盐池中的卤水呈红色。

卤:也称大卤,很浓的盐溶液,其中除未结晶的食盐外,还含有多种其他可结晶的盐类,如硫酸钙等。

据胡道静先生分析,解州盐池属于硫酸盐型,主要成分是硫酸钠、硫酸镁、氯化钠等,含铁量极微,推测卤水呈红色可能是有铁盐的胶态杂质悬浮在卤水中造成的。

④版泉:覆盖在盐池表面的一层由硫酸钠、硫酸镁等结晶矿物形成的硝板。

⑤俚俗:民间俗语。

⑥蚩尤:传说中的古代氏族首领。

相传他曾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一带与黄帝大战,兵败被擒,其被斩首分尸之处就在解州,“解”的地名即因此而来。

⑦甘泉:淡水泉。

⑧聚:聚结,这里指结晶。

此句意思是说,解州盐泽的卤水和甘泉淡水相混合后,可以促使铁、钙、镁等杂质以碳酸盐形式聚集下沉,同时破坏胶体,进而结出好的食盐结晶来。

⑨尧梢水:又名白沙河,发源于山西中条山巫咸谷。

隋时姚暹曾加疏通以利于灌溉,所以民间又称它为姚暹渠。

“尧梢”二字可能是“姚暹”的转音。

⑩原其理:推究它的道理。

浊:混浊。

淤淀卤脉:卤脉指盐池的盐层矿脉,浊水与卤水相遇,凝聚成淤泥一样的沉淀物,会阻塞矿脉,所以会导致下文所说的“盐遂不成”。

因此历来都把浊水视为盐池的大敌,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五称池盐“忌浊水,参入即淤淀盐脉”。

【译文】解州的盐池,方圆(周长)有一百二十里。

雨多的时候,四面山里的水都流入池中,池水却从来没有满溢过;大旱的时候,池水也从来没有干涸过。

梦溪笔谈:翰林之称原文注释及翻译【古文典籍】

梦溪笔谈:翰林之称原文注释及翻译【古文典籍】

梦溪笔谈:翰林之称原文注释及翻译【古文典籍】
翰林之称
【原文】
唐翰林院在禁中①,乃人主燕居②之所,玉堂、承明、金銮殿③皆在其间。

应供奉之人,自学士已下,工伎群官司隶籍④其间者,皆称翰林,如今之翰林医官、翰林待诏⑤之类是也。

唯翰林茶酒司止称翰林司,盖相承阙文⑥。

【注释】
①翰林院:以文翰及其他杂艺供奉皇帝的御用机构。

禁中:皇宫。

②燕居:闲居。

燕,安息。

③玉堂、承明、金銮殿:“玉堂”疑当作“浴堂”(见下条),在此亦为殿名,故与承明、金銮二殿并举。

唐人以“玉堂”为翰林院之别称,此叙翰林院址所在,则不当重出“玉堂”之名,且玉堂作为朝廷机构的建筑,亦不可与承明、金銮二殿并列。

今译文权且以作“浴堂”为是。

唐承明殿未详;金銮殿在金銮坡,载籍习见。

④工伎群官司:唐代翰林院除文学之士外,尚有医卜、技艺、方士、僧道等人,各有其分隶的官职部门。

隶籍:指名籍所属。

⑤翰林待诏:宋代翰林御书院、翰林图画院皆有待诏之官,以随时待命应奉皇帝而名。

⑥阙文:此指“翰林茶酒司”省去“茶酒”二字而只称“翰林司”,犹言省称。

阙,同“缺”。

按:宋代翰林司属光禄寺,掌供应酒茶汤果,而兼掌翰林院执役者的名籍及轮流值宿。

【译文】
唐代翰林院在皇宫内,这里是皇帝平日起居之处,浴堂殿、承明殿、金銮殿都在此院附近。

所有在翰林院供职的人员,自学士以下,以及各技艺部门的人隶属本院的,都可称为翰林,如现在的翰林医官、翰林待诏之类都是。

只有翰林茶酒司,现在只称翰林司,是由于习俗相沿而省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费梦溪笔谈的译文类型:译文言文加入时间:2007年2月24日10:11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

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

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胡服原文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

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

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

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

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

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

窄衣袖便于骑马射箭,短衣服、长筒靴便于在草地行走。

胡人喜欢茂盛的青草,经常在草丛中居住,我出使北方时都见过这种情形,即使是王宫也在深草中。

我到胡人王廷时刚刚下过大雨,经过草丛时衣服裤子都湿了,只有胡人的衣裤一点都不湿。

皮腰带上挂着的蹀躞,大概是用来佩带弓、剑、手巾、算袋、磨刀石一类物品的。

以后虽然去掉了蹀躞,但还保存着它的环,环与蹀躞连接如同系在牛马股后的革带,也就是如今皮带上的装饰扣版。

帝王必定以13个环为标准,唐代武德、贞观时期还是这样。

开元以后,虽然沿用旧的习俗,但是稍稍宽大了些,不过带钩还是从带身穿过。

带身上原来做的是小孔,本朝改革为顺折,使人的外表装饰更加精美。

槐厅之争原文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

旧传居此阁者,至多入相。

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前人行李而强据之者。

予为学士时,目观此事。

译文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门前有一颗巨大的槐树,一向称阁予为槐厅。

过去传说住在阁子里的人,很多都当上了丞相。

因此学士们都争着居住槐厅,甚至有搬开别人行李抢占槐厅的行为。

我做学士时,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

雌黄改字原文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

尝教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

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

古人谓之“铅黄”,盖用之有素矣。

译文馆阁新誊清的本子有写错的地方,用雌黄粉涂抹。

我曾经比较过一些改字的方法:刮洗损伤了纸贴了一张纸又容易脱掉;用粉涂字又不能涂没,要涂几遍才能完全盖住;只要用雌黄一涂就涂掉了,而且经久不脱落。

古人称这个为“铅黄”,大概用这种方法已有很久了。

宋代藏书原文前世藏书分隶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

今三馆、秘阁,凡四处藏书,然同在崇文院。

期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之。

嘉佑中,乃置编校官八员,杂雠四官书,给书吏百人。

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自此私家不敢辄藏。

样雠累年,仅能终昭文一馆之书而罢。

译文前代藏书,分别放在几个地方,大概是为了防止水火等灾害引起的书籍散失。

现在三馆、秘阁,共有四处藏书,但都在崇文院中。

其中的官府图书,大多被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找得到这些书。

嘉佑年间,朝廷设置了8名编校官,集中校勘4个馆中的书籍,供给100个差吏。

校勘好的书籍都用黄纸装订成大册子抄录,从此私人不敢擅自收藏。

校勘了好多年,也仅仅校完昭文馆中的书籍就作罢了。

王安石破常规原文嘉佑中,进士奏名讫未御试,京师妄传王俊民为状元,不知言之所起,人亦莫知俊民为何人。

及御试,王荆公时为知制诰,与天章阁待制杨乐道二人为详定官。

旧制:御试举人,设初考官,先定等地,复弥之,以送复考官,再定等第,乃付详定官,发初考官所定等,以对复考之等,如同即已,不同,则详其程文,当从初考,或从复考为定,即不得别立等。

是时王荆公以初考所定第一人皆未允者,于行间别取一人为状首杨乐道守法以为不可。

议论未决,太常少卿朱从道时为封弥官,闻之,谓同舍曰:“二公何用力争,从道十日前已闻王俊民为状元,事必前定,二公恨自苦耳。

”即而二人各以己意进禀,而诏从荆公之请。

及发封,乃王俊民也。

详定官得别立等,自此始,遂为定制。

译文嘉佑年间,礼部上报进士名额完后,皇上还没有举行殿试,京城里就谣传王俊民是状元,不知道谣言从哪儿传出来的,人们也不知道王俊民是什么样的人。

到殿试时,王安石当时担任知制诰,与天章阁待制杨乐道两人任详定官。

过去的制度规定,殿试举人,设立初考官,先确定等级,再密封好,把他送给审查考官,再定一次等级,才交付详定官,打开初考官所定的等级,用来对照审查考官的等级,如果相同就可以,不同就要审核那进呈的文章,确定按照初考还是审查的等级为准,也就是不能另外确定等级。

那时王安石认为初考官、审查考官所定的第一人都不恰当,就在同等级中另外选了1人为状元,杨乐道遵守规章,认为不能这样。

两人商议又作不出决定,太常少卿朱从道当时任密封官,听说这事,对同僚说:“两位何必费力争执,从道我10天前已经听说王俊民是状元了,这样的事一定早已定好,两位可惜自找苦吃了”不久,两人各自把自己的想法向皇帝报告,皇上诏令采纳王安市的请求。

等到打开密封的名单,就是王俊民。

详定官可以另外确定等级就从这时开始。

并且成为了固定的制度。

梦溪笔谈卷二·故事二皇族子弟授官原文宗子授南班官,世传王文政太尉为宰相日,始开此议,不然也。

故事:宗子无迁官法,唯遇稀旷大庆,则普迁一官。

景佑中初定祖宗并配南郊,宗室欲缘大礼乞推恩,使诸王宫教授刁约草表上闻。

后约见丞相王沂公,公问:“前日宗室乞迁官表何人所为?”约未测其意,答以不知。

归而思之,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

沂公问之如前,约愈恐,不复敢隐,遂以实对。

公曰:“无他,但爱其文词耳。

”再三嘉奖,徐曰:“已得旨别有措置,更数日当有指挥。

”自此遂有南班之授。

近属自初除小将军,凡七迁则为节度使,遂为定制。

诸宗子以千缣谢约,约辞不敢受。

予与刁亲旧,刁尝出表稿以示予。

译文皇族子弟被委任为南班官,世间传说是在太尉王旦当丞相时,才有了这一动议,其是不是这样。

从前的制度,皇族子弟没有升官的规矩,只是遇到少有的大庆典时,才一律提升一级。

景佑年间,开始确定祖宗在向南祭祀时一同祭祀,宗室子弟想利用举行大礼的机会请求给予恩惠,让诸王官教授刁约起草报告给皇上看。

刁约见到丞相王曾,王曾问:“前些日子宗室子弟请求提升的报告,是谁写的?”刁约不知道他的用意,回答说不知道。

回去后一想,担心事情弄清后被怪罪,就再次拜访丞相府。

王曾又像先前一样问他,刁约越发惊惶,不敢再隐瞒,就据实回答。

王曾说:“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喜欢报告的文词罢了。

”又再三夸奖,不慌不忙地说:“已经得到皇上的旨意,另有安排,过几天应当有具体指示。

”从这时起就有了任为南班官的事。

皇家近亲从开始封为小将军起,共提升7次就担任节度使,这就成了固定的制度。

那许多皇家子弟用迁匹丝绢感谢刁约,刁约推辞不敢接受。

我与刁约有老交情,刁约曾拿出报告的草稿给我看。

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古今衡制原文钧石之石,五权之名,石重百二十斤。

后人以一斛为一石,自汉已如此,“饮酒一石不乱”是也。

挽蹶弓弩,古人以钧石率之;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为一石。

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

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

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之弓,人当五人有余。

此皆近岁教养所成。

以至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仗铠胄,极今古之工匠。

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译文钧石的石,是五种重量单位之一,1石相当于120斤。

后人将1斛定为1石,从汉代就已经这样了,比如说“饮酒一石不醉”就是证明。

张拉弓弦的力量,古人也用钧石为标准去衡量。

现在的人则把1斛粳米的重量作为1石。

凡是1石都是以92斤半为标准,等于汉代称重的341斤。

现在的战士张拉弩弓,有达到9石重的,计算他的力气,是古时候的25石,与魏的武士相比,一人当两人还有余;有拉弓达到3石的,是古时候的34钧,与颜高拉的弓比起来,1人当5人还有余。

这都是近年来教育培养的结果。

以至于搏击刺杀跑马射箭,都融汇了少数民族和汉族技术的精华,武器铠甲都极尽了古今技术的精巧。

武器装备的丰富精良,是前代无法相比的。

阳燧照物原文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

算家谓之“格术”,如人摇橹,臬为之碍故也。

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

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与阳燧一也。

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

其无所见处,正如窗隙。

橹臬腰鼓碍之,本末相格,遂成摇橹之势,故举手则影愈下,下手则影愈上此其可见。

(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店,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

)岂特物为然,人亦如是,中间不为物碍者鲜矣。

小则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则以己为物,以物为己。

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酋阳杂俎》谓海翻则塔影倒,此妄说也。

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

)译文用阳燧照物体都是倒立的影像,是因为中间有障碍的缘故。

算学家说这叫做“格术”。

譬如人摇橹,作支撑的小木桩成了橹的障碍一样。

像老鹰在空中飞行,它的影子随着鹰飞而移动,如果鹰和影子之间的光线被窗孔所约束,那么影子与鹰飞的方向就相反了。

又像窗孔中透过楼塔的影子,中间的光线被窗孔所约束,也都是倒垂,与阳燧的镜面是凹陷的,当一个手指靠近镜面时,像是正的;当手指渐渐移远到某一位置,像就不见了;超过这一位置,像就倒过来了。

那个看不见的地方,正如窗户的孔,架橹的木桩、腰鼓的腰成了障碍一样,物体与像相对,就成了摇橹的情形。

所以举起手来影子就越向下,放下手来影子就越向上,这应该是可以看得到的。

岂止物体是这样,人也如此,中间不被外物阻碍的很少。

小的就把利害互相改变,是非互相颠倒;大的就把自己当成外物,把外物当成自己。

不要求去掉障碍,却想看到不颠倒的物象,太难了啊!解州盐池原文解州盐池方百二十里。

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为尝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