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美》读后感
数学方面的书籍读后感
数学方面的书籍读后感
《数学之美》读后感
读完《数学之美》,我对数学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学的美妙之处,让我对数学有了全新的理解。
首先,这本书向我展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故事,向读者展示了数学在科学、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应用。
我通过阅读了解到,数学不仅仅是一门抽象的理论,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学的应用已经无处不在,而读完这本书后,我也更加明白了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其次,我深受书中对数学思维的启发。
数学思维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更是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逻辑。
这本书通过讲述数学家们如何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让我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注重逻辑思维和清晰的表达。
我意识到数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挑战,解决问题时更加高效和准确。
最后,这本书也激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
以往,我对数学总是带有一种抵触情绪,觉得它枯燥乏味。
但通过阅读《数学之美》,我发现数学可以是如此有趣和引人入胜的学科。
我开始尝试着去理解数学背后的逻辑和美妙,从中发现了数学的趣味和挑战。
总之,读完《数学之美》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
我明白了数学的重要性,感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力量,并且重新找到了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还培养了我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的数学素养。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些启示将继续影响并指引着我。
读一本有关数学的书后读后感
读一本有关数学的书后读后感《读〈数学之美〉有感》最近读了一本有关数学的书,名字叫《数学之美》。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有趣的冒险,让我对数学这个看似枯燥的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直犯嘀咕,担心满篇都是高深的数学公式和复杂的理论,那我肯定会看得一头雾水。
但是当我翻开书的时候,却发现它和我想象中的很不一样。
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着手,一点点引入数学概念。
读到关于搜索引擎背后的数学原理这部分时,我感觉十分奇妙。
以前我只知道在搜索框里输入关键词,然后就能得到很多搜索结果,但从来没想过背后有着这么多数学知识在发挥作用。
作者提到利用矩阵运算等来处理海量的网页信息,以确定网页与搜索关键词的相关性。
我就想到了我们使用搜索引擎的日常场景,每次都能快速而比较精准地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背后竟是如此复杂而精妙的数学逻辑。
这让我深深明白数学并不是一个只存在于课堂和书本上的抽象学科,它在我们现代的科技生活中无处不在,悄无声息地推动着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讲述的数字通信中信息编码纠错的部分。
作者解释了如何运用简单的数学模型,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性。
我联想到自己发消息的时候,如果网络不好可能会有乱码或者缺失部分内容,但是现代通信技术可以保证信息在大部分情况下准确无误地传递,这背后数学的功劳功不可没。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就是数学其实就是一种很强大的工具,它简化了复杂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并给出高效的解决方法。
不过里面有些内容我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理解。
比如说在讲某些复杂的算法优化时,那些新的概念和逻辑关系,我得停下来反复思考几遍。
但是这种在阅读中的困惑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对数学的知识储备还很薄弱。
虽然没有能马上理解,但是它像是一颗种子一样种在了我心里,我想要后续去查找更多资料把它弄懂。
后来我明白了,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计算和考试,它有着一种独特的美。
这种美在于它简洁的表达方式却能够处理巨大而复杂的数据和问题。
我读经典:读《数学之美》有感
我读经典:读《数学之美》有感一提到“数学”,很多人也许就会感到头痛。
确实,在大学的所有课程中,凡是与“数学”有关的课一般逃课率都比较高,当然挂科率也比较的高。
可见,大家对“数学”是多么的“厌恶”。
但是,我们每天的生活又离不“数学”。
你到农贸市场去做买卖,需要算账,这是最简单的“数学”。
作为软件开发人员的我们,需要设计算法,那就更离不开“数学”了。
“数学”,集天使与恶魔于一身,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最近,我阅读了吴军老师的又一力作《数学之美》。
在这本二百多页的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很多数学方法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让人很受益!清华大学的李星教授以及大家都熟悉的李开复老师对该书作了序,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李星教授给出了读此书后的体会:追根溯源、体会方法和超越欣赏,而李开复老师说这本书“真的非常好”,“会是给这个社会和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我读完此书后,觉得既高兴又惶恐。
高兴的是自己有幸了解到这么多数学方法及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惶恐的是自己学了这么多年数学,但仍然有很多数学方法是不清楚的、甚至闻所未闻的。
看来,学习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不断积累啊!通读全书,我觉得可以将该书分为两个主题:数学方法和人物。
第一,数学方法。
该书一共29章,主要介绍了这些数学方法:统计方法、统计语言模型、中文信息处理、隐含马尔科夫模型、布尔代数、图论、网页排名技术、信息论、动态规划、余弦定理、矩阵运算、信息指纹、密码学、搜索技术、数学模型、最大熵模型、拼音输入法、贝叶斯网络、句法分析、维特比算法、各个击破算法等。
在这些数学方法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余弦定理”和“动态规划”。
对于“余弦定理”,我们在中学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在考试中也经常会遇到,但是脱离书本之后,我们很难想象它会有什么实际的用处。
直到读了《数学之美》,我才知道,它可以应用于新闻的分类,可以用于找出主题类似的新闻。
看来,这和我们日常生活是很贴近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用电脑、手机上网看新闻,基本上是按“科技”、“财经”、“社会”等主题在阅读。
数学书籍读后感100字的范文
数学书籍读后感100字的范文
《数学之美》读后感
《数学之美》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数学书籍。
这本书以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例子阐述了数学的魅力和应用。
通过阅读《数学之美》,我了解到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数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这本书还介绍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应用,例如网络搜索算法、数据压缩和密码学等。
通过这些案例,我对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一句话:“数学是对未知的求索和
发现。
”这句话启发了我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
数学不仅是枯
燥的计算,更是一种寻找真理和探索未知的过程。
总之,《数学之美》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数学书籍。
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数学,激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重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之美读后感
数学之美读后感曾经,数学于我而言,不过是一堆枯燥的公式、繁琐的计算和无尽的难题。
它就像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让我望而却步。
然而,当我翻开《数学之美》这本书,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书中没有那种令人生畏的高深理论,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神奇应用。
这让我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着数学之美的奇妙世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搜索引擎的数学原理的阐述。
以前,我只是简单地在搜索框里输入关键词,然后等着页面弹出结果。
但从没想过,这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复杂而精妙的数学算法。
比如说,搜索引擎要如何理解我们输入的关键词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它需要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把我们输入的文字转化为数学模型,然后在海量的数据中进行快速准确的搜索。
这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瞬间找到你想要的那本书。
而实现这一切的核心,就是数学。
书中还提到了网页排名的算法——PageRank。
这个算法的基本思想特别有趣。
它把网页想象成一个个节点,链接就像是节点之间的道路。
如果一个网页被很多其他重要的网页链接到,那么它就被认为是重要的,排名就会靠前。
这就好像在一个社交网络中,一个人如果被很多有影响力的人认可和推荐,那他的地位自然就高。
让我给您细细讲讲我自己的一次小体验吧。
有一次,我在做一个关于历史的研究项目,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
我输入了一些关键词,然后搜索引擎迅速给出了结果。
一开始,我还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只是按照顺序浏览着网页。
但当我仔细观察搜索结果的排序时,我发现那些排在前面的网页,确实内容更丰富、更权威、更有价值。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书中所讲的数学算法在起作用。
我点进了几个排名靠前的网页,发现它们的内容组织得非常清晰,引用的资料也很准确。
而那些排名靠后的网页,要么信息不够全面,要么质量参差不齐。
这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数学的力量是如此强大。
它在幕后默默地工作,为我们筛选出最有用的信息,节省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数学之美》读后感
《数学之美》读后感
《数学之美》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讲述了数学的美妙之处,以及数学
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通过讲解数学原理和定理,作者生动地展示了数学思维
的力量和魅力。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数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我以前的观念中,数学总是一门难以理解
和乏味的学科,但通过阅读《数学之美》,我开始认识到数学的应用范围是如此广泛,而且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
维方式。
它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难题的能力等,让我们
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书中举了很多实例来展示数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比如,讲述了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
分析市场经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预测股票走势等。
这些例子不仅让我对数学的应
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
学科,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
除了讲述数学的应用,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数学定理和原理。
虽然有些定理的概念和推
导过程对我来说有些复杂,但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和讲解,让我能够理解和欣赏它们
的美妙之处。
这些定理和原理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智慧,让人感叹数学的
伟大和深奥。
总之,《数学之美》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它让我改变了对数学的看法,让我认识到数学的美妙和重要性。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运用数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解世界、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伟大的
学科,它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读数学之美有感
读数学之美有感读数学之美有感读数学之美有感(一)大道至简文/王宝龙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数学不仅是人类最早开创的自然学科,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最早、历时最长的知识。
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学习数数,然后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还在学习数学。
作为一个数学困难户,至今尤对大学数学的考试心有余悸,真可谓是“数学虐我千百遍,我待数学如初恋”。
前段时间网络上出现一个关于“高考取消数学”的调查,超过七成的网友投票赞成取消数学,大部分人认为除了数钱,平常根本用不到数学。
那么数学真的是阳春白雪,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完全无关,只能用来数钱吗?读完《数学之美》,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触。
如果大家关注手机制造商,一定听说过罗永浩的锤子手机,锤子手机成立五年,虽然销量一般,但是每年的发布会都看点颇多,罗老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去年的发布会上,老罗展示了一项合作伙伴的黑科技——科大讯飞的语音输入法。
老罗快速地说出一段话,话音刚落,讯飞输入法已将语音转化成了汉字显示在屏幕上,面对老罗的浓重东北口音,正确率100%,还有标点符号。
演示现场,观众掌声雷动,第二天,科大讯飞的股票应声大涨。
那么如此神奇的语音识别是如何实现的呢?《数学之美》为我们提供了寻找答案的思路。
首先对问题进行抽象,所谓语音识别,就是听话的人去猜测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假设我们听到的声音是O1,O2,O3......,我们如何推测说话者说出的单词S1,S2,S3......呢?用概率论的语言描述,就是在已知O1,O2,O3......的情况下,找出最大概率的单词串组合S1,S2,S3......。
复杂的语音识别问题被抽象成了简单的概率问题,问题的答案也呼之欲出,随机数学中的隐含马尔可夫模型——马尔可夫链的升级版。
最后,为了提高识别率,科学家利用大量语料进行训练,最终达成了前文所述的成就。
精炼的问题抽象+数学模型定义+结果优化,科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如此优美。
关于数学的书读后感200字左右
关于数学的书读后感200字左右《数学之美》读后感《数学之美》是一本由吴军博士所写的科普读物,通过讲述数学领域的一些重要概念和背后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数学的魅力和应用。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被数学的美妙之处所吸引,也更加明白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一开始的部分,作者介绍了数学在信息时代的崛起。
数学作为一门精确的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复杂的现象。
作者通过解释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和推荐系统的设计,让我认识到了数学在大数据处理中的重要性。
数学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处理和提取有效信息,从而让我们更加高效地获取知识。
随后,作者讲述了数学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和方法。
例如,作者介绍了概率论和统计学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通过概率和统计的理论,我们可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决策,并能够识别出潜在的模式和规律。
这让我明白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应用,无论是在商业领域还是在科学研究中,数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除此之外,作者还阐述了数学的美学价值。
数学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美感。
作者介绍了数学中的一些优美的定理和公式,如费马大定理和黄金分割等,让我对数学的美感有了深刻的体会。
数学是一门让人沉醉其中的学科,它的美妙和纯粹可以让我们摆脱琐事的困扰,追求更高层次的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数学之美》让我对数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数学不仅是一门精确的科学,更是一门具有美感和智慧的学科。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商业决策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数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数学,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规律,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我欣喜地发现,数学不再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学科,而是一个充满魅力和乐趣的世界。
我希望能够继续学习和探索数学,进一步领略它的无限魅力。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数学之美读书笔记篇1《数学之美》读书笔记《数学之美》是一本介绍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美感。
首先,作者在书中介绍了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不仅是我们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也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
例如,计算机科学中的算法、数据结构、信息论等都离不开数学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计算机科学中的数学基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作者在书中还介绍了数学在物理、化学、工程等自然科学中的应用。
数学在这些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物理学的公式到化学的方程式,再到工程学的设计,数学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数学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作者在书中还介绍了数学在文学、艺术、音乐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数学在这些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从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到艺术中的色彩理论,再到音乐中的调式理论,数学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数学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数学之美》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美感,同时也认识到了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我相信,通过深入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个世界的美。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篇2《数学之美》读书笔记书籍:《数学之美》作者:周巢尘阅读时间:2023年2月28日阅读方式:线上阅读读书目的:了解数学的历史、理论和实际应用,感受数学之美读书过程:《数学之美》是一本介绍了数学发展历史的书籍,从最早的数学起源开始,讲述了数学的发展历程和各种数学理论的实际应用。
书中通过对数学家们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了数学家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数学的内涵。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和美妙。
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让人们不得不惊叹于它的强大和深度。
例如,书中介绍了著名的费马大定理,通过作者生动的描述和解释,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费马大定理的神奇之处,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过程。
数学之美读书心得
数学之美读书心得读完《数学之美》这本书,心里那叫一个痛快,简直像是发现了新世界的大门。
你知道吗,以前我觉得数学就是加减乘除,代数几何,枯燥无味,跟我的生活八竿子打不着。
可这本书,它硬生生地把数学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这个数学小白都忍不住直呼“哇塞”。
书里头说的那些数学原理,原本在我看来高深莫测,但作者一解释,嘿,立马变得接地气了。
比如说,那个“信息熵”的概念,刚开始听,我还以为是啥高大上的玩意儿,结果作者一比喻,就像是咱们平时说的“信息量”,简单明了。
这样一来,我就知道为啥有时候看一篇文章,明明字数不多,但看完之后心里头那个震撼啊,久久不能平息;而有些文章,洋洋洒洒几千字,看完却跟没看一样,心里头没啥波澜。
原来,这就是信息熵在起作用,真是让人恍然大悟。
再来说说那个“马尔科夫链”,听起来挺玄乎的,对吧?但作者却用咱们平时玩的“猜字游戏”来解释,比如说,“我今天吃了_____”,后面接啥词都有可能,但要是前面说的是“火锅”,那后面接“辣椒”或者“羊肉”的概率就大了。
这不就是马尔科夫链嘛,前一个状态决定后一个状态的概率,多么直观,多么易懂!还有啊,书里头还讲到了搜索引擎的奥秘,这让我这个天天上网冲浪的人更是兴奋不已。
以前,我总以为搜索引擎就是个大仓库,里面存着无数的网页,我们输入关键词,它就给我们找出来。
但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搜索引擎背后的数学原理那么复杂,什么“倒排索引”、“PageRank”算法,还有“分词技术”,一个个听得我耳朵都怀孕了。
尤其是那个PageRank,简直就是给网页打分,谁的分数高,谁就排在前面,这不就是咱们平时说的“网红效应”嘛,谁火谁就排在前面,让人不得不服。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数学原理,更是在讲述数学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如何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比如说,那个“谷歌翻译”,以前我觉得那就是个奇迹,能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且翻译得还挺准。
但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这背后也是数学的功劳,什么“统计机器翻译”、“深度学习”,一个个听得我眼花缭乱,但心里头那个敬佩啊,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个人感触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个人感触《数学之美》读书笔记个人感触1这本书一共31章,主要介绍了这些数学方法:统计方法、统计语言模型、中文信息处理、隐含马尔科夫模型、布尔代数、图论、网页排名技术、信息论、动态规划、余弦定理、矩阵运算、信息指纹、密码学、搜索技术、数学模型、最大熵模型、拼音输入法、贝叶斯网络、句法分析、维特比算法、各个击破算法等。
从第一章开始其明了幽默的语言就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觉得如果早一点看这本书,也许数学之于我就是另一番天地。
第一章里作者从原始人类的通信方式开始入手,人类最早利用声音进行的通信依赖于开篇给出的"编码-传输-解码"的基本原理,指出原始人的通信方式和今天的通信方式没什么不同,这世界上近现代最普遍的原理大部分都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被无意识的使用着。
第六章信息论给出了信息的度量,它是基于概率的,概率越小,其不确定性越大,信息量就越大。
引入信息量就可以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同理自然语言处理的大量问题就是找相关的信息。
信息熵的物理含义是对一个信息系统不确定性的度量,这一点与热力学中的熵概念相同,看似不同的学科之间也会有着很强的相似性。
事务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要学会借鉴其他知识。
这本书里也能找到不少在学的课程知识,如大学专业课里,数电总是要比模电简单不少,而自然界里大部分的信号都属于模拟信号。
所谓模拟信号,是指从时间和数值两种维度上看来都是连续变化的信号。
在实际电路中,模/数转换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将预处理的模拟信号经过模/数变换为数字信号,然后进行数字信号处理。
而数字化处理有很多优点,比如功能强大、抗干扰能力强、易于传输等。
简而言之,如果没有数学,就没有数字信号处理和传输的概念,而数字信号传输在当下大规模的集成电路里是必不可少的,这是通信成功的基本要求。
作者把生活中遇到的复杂的问题,以简单清晰,直观的模型或者公式展现出来。
我们可能过于注意生活中的种种奇妙现象,往往忽略了追求其理论逻辑的演绎,而这也是大部分问题的主要根源。
数学之美读后感(精选7篇)
数学之美读后感(精选7篇)数学之美读后感(精选7篇)数学之美读后感篇11、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的重要全书主要是围绕着吴军博士所研究的自然语言处理方向来讲述一些应用在这个研究领域的数学知识,用了很大篇幅讲解了将通信的原理应用到自然语言处理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以前学习计算机网络的时候,学过一个香农定理。
对香农的认识就从香农定理开始,因为考研会考相关的计算题。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香农的《信息论》对今天的影响真的是不可估量。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也对以前的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产生了一些忧虑。
对于培养计算机人才来说,无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都应该与电子、通信有一定的交叉,这样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启发与视野的开阔有着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本身就是从电子、通信、数学等学科中抽出来的新兴的学科,在发展了多年之后,我们发现它仍然需要继承一些传统。
回想自己的本科四年,上的更多的课时语言类、技术类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确对提升学生的就业有很大帮助。
但是我想说的是,一个忽视数学基础、学科交叉的学校,他无法成为一所国内的一流大学。
作为一个母校培养的学生,我深知改革的阻力与困难,但是我希望母校的计算机学院能越办越好。
我们现在已经培养出很多高薪优秀的技术人才,我希望将来也能培养出更多的研究型人才。
2、看起来很牛的东西却用着难以置信的简单数学原理在整本书中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解释Google搜索的原理,居然就是简单的布尔代数运算。
这个的确让我大跌眼镜,我一直认为搜索时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问题,其数学原理也是相当高深的,但是吴军博士的解释让我大开眼界。
与此同时也知道了Google为什么牛,牛在哪了。
搜索的原理虽然非常简单,但是搜索是一个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操作的工作。
Google在海量数据的处理方面的确是相当先进的,MapReduce、BigTable等等一些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得Google在搜索上无出其右。
目前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数据仓库与存储等研究领域近些年来的大热也说明Google在引领研究方向上的超凡本领。
数学之美作文800字
数学之美作文800字数学之美读后感篇一数学用在模型上而不是现实世界中,需要抽象思考出模型,即数学对象是其所做。
数系扩充中,复数i并没有比无理数根号2更特殊的地方,因为它们作为抽象的数学构造,如果充分自然,则必能作为模型找到它们的用途。
实际上正是如此。
数学中有个根本性的重要事实:数学论证中的每一步都可以不断地分解成更小更清晰有据的子步骤,但是这样的过程最终会终止。
原则上,最终会得到一条非常长的论证,它以普遍接受的公理开始,仅通过最基本的逻辑原则一步步推进,最终得到想要求证的结论。
所以,任何关于数学证明有效性的争论总是能够解决的。
争论在原则上必然能够解决这一事实使数学作为一个学科是独一无二的。
在这里,公理系统的主要问题不是真实性,而是自洽性和有用性,即数学证明就是由特定前提能够得出特定结论,而不考虑该前提是否正确。
我不清楚这一“根本性的重要事实”在现实中的使用范围有多大,但由此可以聊一点别的问题。
现实中,如果甲对事情有A观点(或说价值观),乙有B观点,并为此争执。
有下面几种情况:1、在上述的范围之外,即没有定论。
2、有定论,但是双方都没有给出足够的证据证明和反驳。
3、有定论,一方给出了足够的证据(或者反驳理由),因为表达能力导致表述不清晰而没有说服对方。
4、有定论,一方给出了足够的证据(或者反驳理由),因为对方理解不够或理解偏差导致没有被说服。
第234条与这几项有关:知识量,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对外界的认知和自我认知。
其中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表达和理解,认知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要求很高的能力。
“评论”这件事就是个很合适的例子。
如果说创造更需要的是才气,那么评论更需要的就是能力。
但是,无论双方是否知道有无定论,很多情况下需要陈述不少或很多证据或反驳理由,由第234条可知人与人交流的效率很低,并且可能伴随一些冲突。
若考虑到一些人的利益因素等,交流会更复杂。
数学之美读后感篇二吴军2023年的作品,源于其在谷歌黑板报的系列文章,讲述数学方法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说明了为什么科学研究中方法论如此的重要,以及数学如何简单优雅地解决问题,直达本质。
数学读物的读后感
数学读物的读后感
《数学之美》读后感。
《数学之美》是一本由吴军博士撰写的畅销书籍,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学
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美妙之处。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也对数学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吴军博士在书中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数学在科学、工程、经济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他通过讲述数学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人工智能、金融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应用,使我对数学的实际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数学不再是一种枯燥的学科,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数学原理和定理,如费马大定理、图论、概率论等,
这些数学知识的深奥与美妙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数学并不仅仅是一堆数字和符号的堆砌,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通过学习数学,我们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在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素质。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如高斯、黎曼等,这些数学家们的故
事充满了传奇和感人的色彩。
他们不畏艰难,不断探索,最终为人类的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通过阅读《数学之美》,我对数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
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它的美妙和深奥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也让我更加珍惜数学所带来的智慧和力量。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数学将会成为我不断探索和进步的动力,也会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数学之美。
《数学之美》读后感
《数学之美》读后感《数学之美》读后感人们发现真理的形式上从来都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和含混的。
——牛顿自小就学数学的我,并不觉得它是美好的。
于我而言,数学就像紧箍咒一样,不能提,一提。
就头疼。
而看了吴军博士所写的《数学之美》后,我对数学的感觉,从以前的被动获取和勉强学习,变成了强烈热爱和主动积极的学习。
这原因就在于我发现了它的价值,它的一枝独秀,不可或缺的地位,数学的博大精深和对其相关的各类事业的发展的价值已使我深深陶醉其中。
这本书中有很多复杂且长的公式,但这并不妨碍大众的阅读,因为它并非在于让你了解更多IT领域的知识,而是用了大量篇幅介绍各个领域的典故,让我们感受数学思维。
这就像李欣教授所说:“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师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
其必然性就是大师们的思维方法。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论美德》这篇文章中讲:“美德就如同华贵的宝石,在朴素的衬托下最显华丽。
”数学的美妙,也恰恰在于一个好的思维,好的方法。
在《数学之美》十四章,我被它的标题吸引到了。
“余弦定理和新闻的分类”,这俩看似八竿子打不着。
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可以说,新闻的分类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余弦定理。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处理一个问题是让他去算,而不是像人类一样理解了它,再去解决。
而科学家们遇到这个问题,却用了另一种思维,他们把文字的新闻变成一组可计算的数字,然后再设计一个算法来算出任意两篇新闻的相似性。
稍详细一些就是:对于一篇新闻中的所有实词。
计算出它们的TF—IDF值,再把这些值按照其在对应词汇表的位置依次排列就得到一个向量,这即新闻的特征向量。
这时,就可以通过计算两个向量夹角来判断对应的新闻主题的接近程度,这也就要用到余弦定理了。
我在必修五数学书上学到余弦定理时,很难想象它可以用来对新闻进行分类。
在这里我又一次看到了数学工具的用途。
在书中,我也了解到了数学的发展实际上是不断的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这些抽象了的方法看似离生活越来越远,但他们最终能找到应用的地方,布尔代数便是如此。
数学之美读后感
数学之美读后感•相关推荐数学之美读后感(通用12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之美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之美读后感篇1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两三年前,当时看的是电子书,虽然没太仔细看,但是第一次近距离了解到这些互联网应用背后的数学原理。
前段时间,我在小孙同学的桌上看到了《数学之美》的纸质书,就向他借来读。
虽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但实际上借了书也没能好好读,断断续续读了有一个月才读完。
由于工作背景的缘故,吴军博士的这本书主要内容集中在语言识别和搜索领域,但这丝毫不妨碍它确实反映了很多共同的道理。
我总结了几点供大家探讨。
1. 简单就是美欧拉公式,最美的数据公式之一。
虽然在大家的眼里,数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但是很多数学规律却能用非常简单的公式表示出来。
我想“简单却非常有用”或许就是数学之美的内涵吧。
书中作者给了很多“简单却非常有用”的例子,比如简单的布尔代数就是搜索引擎的数学基础;比如助Google一举逆袭成为搜索老大pagerank算法就是矩阵乘法迭代结合TF-IDF公式;地图导航搜索就是简单的动态规划;统计语言模型可以轻松解决看似难度、复杂度超高机器翻译、语音识别。
数学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简单的模型可以干大事。
从本质上讲,数学的思维方法就是抽象与简化。
简单的模型怎么来?靠的是先抽象,后简化。
对于复杂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抽象,然后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它。
选择了合理的模型就成功了一半。
但是有了模型,往往模型看着简单,但求解比较困难。
这就需要合理假设继续简化,或者说通过增加合理的假设条件来简化计算。
以书上提到的马尔科夫链为例,虽然公式的求解非常困难,但是一旦加上适当的假设,问题就一下子简化了非常多。
所以,针对纷繁芜杂的现实情况,我们一定要能时刻准备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一定要做到大胆合理假设,尽可能的简化问题,抓住其主要矛盾,先用很小的代价解决大部分的问题,剩下的部分再分步解决。
读吴军博士的《数学之美》
读吴军博士的《数学之美》中秋国庆长假,什么地方都没去,只是静静呆在家里读书和写东西。
所读的书种类不多,但却给我带来深刻的思考。
如何给语言文字建立数学模型,一直是我既感兴趣又觉得无从设想因而深感困惑的领域(关心这个领域不是我的工作,只是出于兴趣)。
吴军博士的《数学之美》给我解了惑。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一、计算机或曰电脑,在处理文字时,并不是在思考什么,更不是在欣赏什么,只是在计算,高速地计算!至少到目前为止,不是在计算的电脑还没有被研制出来。
二、在如何为电脑处理文字信息提供合适的数学模型这个问题上,曾经有两类思路,一是基于语法规则,另一是基于语料库统计。
两者竞争的结果是后者大胜于前者。
这个赛果大大出乎深信严格性并信奉“上帝不掷骰子”的很多科学工作者所料,统计模型的这种有效性同样也大大出乎我之所料。
我猜想,基于语法规则的方法之所以失败,可能是源于这种方法在面对几乎无限丰富的语言文字信息时会带来分析上的“组合爆炸”。
统计方法的成功,则在于其“系综化”地处理语言的位序信息,从而避免了“组合爆炸”的发生。
三、书中介绍的TF-IDF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方法(因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方法),数学上是自映射的,自指的,内生的,是一种典型的“分析-综合”兼备的方法。
在辩识出规则之前,没有人为的、先验的东西,一切规则的发掘都源于统计的发现,规则被“发现”之后反过来成了分类、排序的“依据”。
四、书中介绍的最大熵模型,以前在读理论地理学时接触过,形式上很吓人,一长串的指数,但对其要描述事物的本质还是不甚清晰的。
吴博士的讲述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哦,其实它本质上是极为简单的,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常常运用的常识:你若对一件事可能出现的结果完全无知(完全!),你就将各种可能性假设为等概率就成了。
这个假设在处理语言文字信息中,也有着超乎常理的有效性。
我猜想,其有效性的根源在于语言信息的极度丰富性(而不是其规则性)而令到你其实更接近于“无知”。
数学之美读后感
数学之美读后感
《数学之美》是一本著名的教材,由美国著名数学家郭沫若主编,介绍了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历史和数学的美妙。
读完这本书,我们不仅会感受到数学的神奇,还会深深体会到数学之美。
首先,我们要感受到数学的神奇。
数学是一种精确的科学,其中几乎没有多余的东西,每一个细节都有它自己的含义。
比如,在几何中,一个矩形的面积可以用它的长和宽的乘积表示,这是我们常用的方程,而在更高维度中,我们可以用更复杂的公式来表达一个体积。
这些公式是数学的精髓,是我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其次,我们要感受到数学的历史。
数学源远流长,从古希腊到当今,数学的发展就像一场伟大的历史实验,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数学家们贡献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定理,如哥德巴赫猜想、华罗庚数学定理、四色定理等等,它们经受了时间的考验,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思想,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
最后,我们还要感受到数学的美妙。
虽然数学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但它也有着美的一面。
例如,在几何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图形,如五边形、多边形等;在代数中,我们可以使用数学公式来创造出许多漂亮的图案;在概率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实验,如布朗运动等。
数学的精髓就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提供精妙的美感,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奇与美丽。
总之,《数学之美》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历史和美妙。
数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它不仅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受。
读完《数学之美》,我们对数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使我们对数学有更多的热爱,从而开启了一段美丽的数学之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数学之美》有感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名字时,我并没有什么想要阅读它的兴趣。
作为一名文科生,数学在我眼里是看起来毫无实用价值的公式定理,是繁琐复杂的演算步骤,是永远考不到高分的那门课程,我对它“深恶痛绝”,丝毫不觉它会有任何美感。
但在老师的强烈推荐下,我还是对它产生了好奇。
或许一直以来,我对数学都存在着一种误解,我很想知道,我所以为的刻板枯燥的数学,究竟如何产生美感,或许这本书能给我新的认识。
准确的说,这并不是一本单纯讲述数学原理的书,更多的是将数学放在IT 领域中,让数学原理与语音识别,搜索引擎等技术相碰撞,从而呈现数学之美。
书中所讲的数学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把万能的钥匙,信息科技如同宏伟的城堡,语音识别,自然语音处理和信息搜索领域就如同其中一个个充满未知的房间,每一次研究遭遇难题时,科学家们被拒之门外时,最终打开它的钥匙总是数学。
这样一把钥匙的迷人之处,或许就在于它以最精简的形态,突破了最复杂的障碍。
谈起数学之美,本书的第一章却先从语言入手,让我颇为意外。
但一步步读下来也体会到了作者的用心。
相对于理解深刻的数学原理,理解语言更易于读者接受,更易于传递其中的趣味。
而语言和数学之间确实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数字与文字同是信息的载体,其目的也都是为了传递和存储信息,但两者又各自有鲜明的特点。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字有着千差万别的形态,在不同语义和语法规则的组织下,更是有着丰富多彩的内涵。
而数字的特点就在于它形式的简洁和规则的统一。
有限的数字符号,按照世界公认的计算规则,就能承载庞大的信息量,可以说,数字是世界通用的一种语言,也是互联网联通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种语言。
从语言的角度去了解数字给了我一种新的认识,就好像互联网如同一个新的国度,在这里通用的语言是数字,面对用户的需求,互联网在接受和处理的过程中经过种种程序以实现最准确的回应,而这种回应遵从的语法规则就是数学。
对于数学在IT领域的应用,作者在后面几章有了更为具体详细的阐述。
马尔可夫链,矩阵计算,乃至是余弦定理,这些看似如空中楼阁的原理,其实恰恰是信息技术大厦的地基之一。
我一直怀疑数学无实用,其实只是自己的理解太过表面狭隘,当更深入的了解到某些学科,才发现数学其实已被广泛应用与各个领域。
作者在密码学那一章谈到日本军方因为对密码学中一些数学原理缺乏了解,在二战中吃了不少亏,说道:“都说落后就要挨打,其实数学没学好也要挨打。
”虽是玩笑,但确实反映出数学在现代科技发展过程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数学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科学家们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研究之所以走进死胡同,其实就是没有很好的利用数学的作用,以致对计算机智能的理解出现偏差。
事实上人类有人类的思维方式,计算机有计算机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以数学为依托。
为计算机的种种程序建立数学模型,或许就如同为计算机构建脑回路。
书本越读到后面,对IT领域数学的应用介绍就越多也越具体,对于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我而言,理解起来越困难。
后面章节中涉及到的奇异值分解、最大熵模型、条件随机场等等概念更为抽象,也许是由于相关基础知识的欠缺,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其实作者在阐述的过程中并没有多少繁琐的演算过程和空洞
的空洞的理论描述,更多是举出一些显明易懂的例子,以轻松活泼的语言来启发读者。
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主要是写给非IT行业的读者看,作者透过《数学之美》很好地诠释了“深入浅出”这几个字。
这样一种能力,恐怕离不开作者对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也只有将道理理解得很透彻,才能将道理讲解得很明白。
书中作者一直在强调一点,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好的。
无论是作者自己的叙述风格,还是书中一些影响深远的数学模型,还是序言里提到的“简单性法则”,无不在印证这一点。
其实,透过《数学之美》,作者在传递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无论多复杂的问题,化繁为简总是关键,“好的方法在形式上总是简单的”。
我想,简单,或许就是数学的迷人之处吧。
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数字技术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无论是富有传奇色彩的贾里尼克教授,还是自然语言处理教父马库斯,抑或是“务于精纯”的柯林斯和“观其大略”的布莱尔,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如今物欲横流的中国社会,对于浮躁的学术界,尤其值得深思。
书中有谈到科研的“术”与“道”,这一点颇有哲学意味。
现在很多研究者,往往热衷于“术”上的精进,总想着如何走捷径,如何快速出成果。
其实这与科技的长远发展无益。
想要追求真正的学术突破,需要研究者更多地思索“道”。
“道”需要潜心研究,耐心等待,需要跳出纷繁复杂的技术,从知识最本质的原则,最基础的原理出发,找到新的突破方向,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这需要学者们更为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不懈进取的科学态度。
其实,这一点精神和态度,不光是科研学者所需要的,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同样可贵。
《数学之美》这一本书,对我而言是值得一读,而且是值得多读的一本书。
它让我重新认识数学,也让我重新认识IT行业。
数字技术比我想象的复杂,因为每一个理论,每一个技术,都源于无数科学家数年的研究成果;但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它也比我想象的要简单,因为每一个成果之后都有清晰的逻辑链条和简洁的数学原理。
数学之美或许就在于此,它让我认识复杂之物,它让一切变得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