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经济关系与交往
中古史:重点是大一统时候的经济 文化 外交和民族关系
中古史:重点是大一统时候的经济文化外交和民族关系然后是几个朝代的比较,如秦和隋的共同点唐和汉的共同点中国近代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发展过程政治变革和斗争以及不同的政治变革和斗争的比较反抗侵略的历程民族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国现代史:经济的发展党的各个会议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三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重点是法国和英国的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苏联领导人所采取的措施和纲领是很重点的最好能系统的做好比较和寻找其中的联系二战比一战重要以及两次战争的比较和异同点战后的国际新形势和因此而产生的两个国际机构是很重点的东西现在的国际新秩序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美国东亚和中国中国古代政治史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集权专制↓↓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二、分裂与统一1、分裂的原因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占主导地位)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政治腐败)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激化矛盾)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
(被征服)3、评价: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专题复习: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课件]
第6讲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提能训练1.(2019·四川成都诊断)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 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 ) A.民族交融的加快 B.宗法观念的增强 C.变法运动的推动 D.自然科学的进步 解析:A 根据材料主旨,从三代至春秋,华夏始祖的神话由始祖不同演变为“共 同”或“同源”,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华夏各族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祖先同源的 神话体系,故选A项;春秋以来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受到冲击,排除B项;变法运动主 要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与神话传说无关,排除C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相对落后,而 且神话传说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排除D项。
府拒绝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发达;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和平交流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 和丝织品外传,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 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 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2)政策:“行汉法”的同时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3)管理机构:
“因其俗而柔其人”
①西藏:设 宣政院 管理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②东北、云南:设行省,纳入行政体系。
③澎湖屿和琉球(今台湾):设澎湖巡检司。
(4)民族交融:元朝时出现民族交融的盛况。
5.明朝 (1)管理机构:中央礼部、鸿胪寺,管理各民族事务;提督四夷馆,负 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 (2)修筑长城:防范蒙古入境,同时 开放马市 ,与蒙古、女真各族 进行贸易。 (3)羁縻政策: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族进行管理;漠南、哈 密等地,设置蒙古卫、所;西南,设土司。羁縻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 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 (4)对西藏管理:敕封西藏宗教领袖,对藏族地区进行管辖,并通过 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说课稿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各民族的分布、发展和交流情况,以及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包括丝绸之路的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等。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特点:主要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特点,如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等。
(4)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影响:主要探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如促进了文化交流、加强了国家统一等。
2.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各民族的分布、发展和交流情况,以及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2)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包括丝绸之路的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等。
(3)使学生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特点,如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等。
(4)使学生探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如促进了文化交流、加强了国家统一等。
二、说教法1.教法选择原则本课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法设计(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讨论的内容可以涉及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相关问题,如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外交往的特点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内涵和特点。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
我国古代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所以同外国交往的主流是和平友好交往。
建国以后,我国的对外关系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纵向线索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逐步融合。
这一融合兼并的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这时期民族关系体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主要体现在中央政权同越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上。
秦朝统一越族,开灵渠,设三郡,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
汉武帝时,汉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
西部的贸易和交流主要体现在两汉与西域的关系上。
西汉时,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的贸易和交流。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北方边境战争主要发生在中央政权与匈奴之间。
秦统一后,曾派兵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西汉时与匈奴和战并举,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三次大战,重创匈奴。
“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东汉初年,大将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其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对外关系特征: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汉朝开始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并突破了东亚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关系。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
处理好民族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当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良好,相互尊重、包容、平等对待,社会就能实现和谐共处,减少摩擦和冲突的产生,保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2. 促进经济发展:民族之间的良好协作与融合能够提升经济的发展潜力。
在一个民族多元、包容共享的环境中,不同民族的人才、资源和文化能够交流合作,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效应,为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动力。
3. 丰富文化多样性:处理好民族关系可以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独特文化,丰富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多样性。
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能够激发创造力,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使整个社会更加丰富多彩。
4. 增强国家凝聚力:民族关系的和谐对于国家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各民族彼此理解、认同和尊重,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奋斗,国家将更加强大和稳固。
5. 促进国际交往与合作:处理好民族关系也能够增进国家间的国际交往与合作。
当一个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和谐稳定,各民族之间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就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国家开展友好合作,促进国际关系的发展。
因此,处理好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国家凝聚力和国际交往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历史上各民族经济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互市贡赐感想
各民族经济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互市贡赐感想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不是一个简单的多民族拼盘,而是一个有机的多民族统一体,中华民族的有机性来源干各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交往交流交融。
换一个角度而言,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历史共同体,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
民族交往以民族接触为条件,是两个或多个民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民族交流以民族交往为基础,是民族之间物质与人文等多方面的相互呈现与互通,既包括物的层面交流,也包含文化、思想与精神层面的交流;民族交融以民族不断交流为前提,是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融汇贯通,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从民族交往到民族交流,再到民族交融,是一个不断提升和深化的过程,是一个由异向容、由多到兼的进程。
这一进程贯穿于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不同时段,这一进程也是客观限定、主观选择的结果。
一、空间的闭合与内聚整体而言,中华大地相对闭合的空间地理环境,促进了各民族流动的内向性。
这个各民族共同家园的东面、东南以大海为碍,北部为寒冷所阻,西部、西南为高原、高山所挡,正是这样相对闭合的环境,为各民族及其先民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共同的舞台,也为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分布格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如此的民族分布格局,又进一步便利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拓展与深化。
不同的生存环境、综合资源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生计方式。
在大的闭合生态环境中又分别形成了北部草原区、东北高山森林区、青藏高原区、云贵高原区、沿海区、中原区六大板块,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与不同的生态环境的对话中,形成、积淀了不同的文化,积聚下不同的财富,各呈异彩、相互启迪。
虽然在闭合性地理空间的边缘上存在一些通道,在不同的时期也发生过文化的输入输出,但中华文化的主体空间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二、经济的依存与互补经济领域的互补与依存,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与动力。
各民族及其先民所居地域的气候、水文、土壤不同,农牧业产出也不同,这种不同使得交换成为必要。
高中历史古代史必备知识点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经济往来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阶段特征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B.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C.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
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D.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②特点: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 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①史实:a.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
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c.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
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②特点: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C.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D.双向交流,(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①史实:a.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b.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②特点:A.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 第54讲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3)隋朝: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等周边民族先后归 附,隋朝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及与流求的联系。 (4)唐朝: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边疆管理机构 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5)两宋: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 的金长期并立,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 (6)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 的统一,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知识点二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1.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法律依据: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 律基础。 ②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 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思 考
根据材料,概括由汉朝至元朝民族政策的共同特点。 试答:_因__俗__而__治__;__间__接__控__制__;__笼__络__少__数__民__族__的__统__治__阶__层__。_____________
视角2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材料 汉朝外交决策与执行基本上是一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外交决 策与执行的分合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但总的来说向着两者分离 的方向发展,这是外交制度成熟的表现。至隋唐时期,二者的分离已经 制度化,这促进了外交机构更加专业化,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汉朝 外交权力有过分集中之缺陷,及至隋唐,由于皇权政治的发育成熟,在 外交管理方面,集权中包含着分权,在分权中贯穿着集权,这既提高了 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提高了外交的实际功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①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②中共十八大以来:“两个共同”和“五个认同”。 ③中共十九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 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最新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人教版)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民族关系:主要形式有战争,册封、和亲、经济文化交流;和平为主流,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行政管理(台湾、西藏、新疆、蒙古)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
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与汉人通婚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4、两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但和平占主流。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
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
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影响民族关系因素与民族经济发展
影响民族关系因素与民族经济发展内容提要: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民族问题备受关注。
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有国内因素与国外因素,民族经济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发展好民族经济才能协调好民族关系。
站在国家整体利益的角度,民族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民族间差距,利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关键词:民族关系、影响因素、民族经济发展一、民族关系问题及发展态势民族关系问题是指一个民族共同体内部与外部或多个民族共同体之间交往时因涉及民族利益或民族权益而产生的矛盾或不和谐问题。
它涉及一个民族共同体根本利益或权益问题,是带有全民族性质的,是民族共同体内部与外部或多个民族共同体之间为了各自的民族利益或权益而进行的关系协调的反映,其实质是民族交往中的利益矛盾或权益分配不协调。
民族利益或权益的非均衡和谐是民族关系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实质包含民族利益或权益在内的民族文化失衡。
⑴在新世纪,国家政策使得民族关系问题得到了新的发展,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地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国力迅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空前提高,民族关系进一步和谐,有效维护了国家和民族地区的稳定,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各民族走向现代化世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各民族加强合作、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我国现在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和改革逐步深化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但是,也要认识到,在民族地区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隐患。
“民族地区是中国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地区,发展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民族地区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地方问题还比较突出。
再加上民族分裂势力、恐怖分子、敌对势力捣乱,以及一些西方国家和国际反华势力一直图谋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分化、西化、弱化我国。
”⑵影响我国的民族关系的因素有很多,我们需要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处理名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
处理名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在多民族国家中,处理好民族关系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重要任务。
为了实现民族和谐与发展,我们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平等原则、团结原则和自治原则。
一、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准则。
平等意味着每个民族在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没有任何一种民族可以高于其他民族。
在平等原则下,政府应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建立公正的制度和政策,消除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偏见。
同时,平等原则也要求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
为了落实平等原则,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法制建设,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防止法律对某些民族不公平。
其次,要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民族意识,培养公民的平等观念和民族团结意识。
此外,政府还应制定并执行公平的经济政策,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二、团结原则团结原则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
团结是各民族共同利益的体现,是实现多民族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团结原则要求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团结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各民族的团结。
首先,要加强民族交流和交往,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其次,要鼓励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各民族的文化权益,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组织各民族共同参与的庆典活动等方式,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三、自治原则自治原则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
自治意味着各民族在自己的事务中享有管理权和决策权,能够自主管理和发展自己的事业。
自治原则要求政府尊重各民族的自治权,促进各民族自治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在实践中,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自治机构、建立自治政策等方式来保障各民族的自治权。
自治机构可以负责管理和协调各民族自治地区的事务,促进各民族自治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民族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民族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的历史,历史上民族问题和民族主义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定时期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当时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础,而国际环境的好坏是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条件.一般地说,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往往就会采取积极的、开放性的外交政策,而相反,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性的外交政策。
1.正确的民族观第一,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第二,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2.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统一所作的贡献在边疆开发方面:(1)、各少数民族在边疆的开发方面,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经济上:A、在农业方面,①岭南的少数民族早在秦代就开垦农田,②今新疆地区内的少数民族,在秦汉时代能种植谷物、桑麻和葡萄等,他们的坎儿井水利工程是重要的创造。
③水稻是东南和中南少数民族农作物种植的主要品种.④藏族在高原地带培植出了青稞、豌豆等耐寒作物.B、在畜牧业方面,少数民族培育了为数众多的牲畜优良品种,输送到中原,同时把畜牧业技术传人中原.C、在手工业生产方面,纺织和手工技术从海南地区传人汉族地区及其他广大地区,如黎族的棉纺织技术,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手工品也具有较高水平,民族特色突出。
(3)、在精神文化的创造方面,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绚烂多彩、各具特色.有民族语言、文学作品、民族音乐舞蹈等,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铸造了祖国的灿烂辉煌的文化。
(4)、在民族团结捍卫祖国统一方面:在古代,明朝时抗击倭寇;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抗击沙俄的侵略;在近代,抗击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在现代,反对分裂势力,维护祖国统一,都有少数民族的参与。
我国处理名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处理名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关系是一个国家社会中相对独立的社会关系之一,民族关系的处理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和长期稳定。
以下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详细阐述。
一、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平等待遇,使各民族都能够在国家发展中分享发展成果。
二、团结互助团结互助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二。
我国各民族之间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相互尊重、理解、帮助和支持。
各民族应该加强交流、交往,共同推动民族团结,共同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我国也鼓励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互助,实施优惠政策,促进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共同繁荣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三。
我国的各民族都应该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共同分享发展的机会和福利。
我国鼓励各民族地区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开展项目,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国也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共同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
四、长期稳定长期稳定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四。
我国坚持长期稳定的原则,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制度机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我国注重加强民族宗教工作,推动民族和宗教事务的法治化,维护社会稳定并预防和化解民族矛盾和冲突。
同时,我国也鼓励各民族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提高民族素质和文化水平,增强民族凝聚力。
总结起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和长期稳定。
这些原则的贯彻实施,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国将继续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提高各民族的发展水平和获得感,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
论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摘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层级递进的关系结构,交往是初步、基础的交流交融;交流是较深层、正向的交往交融;交融是零距离、比心的交往交流。
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大势,是社会和谐共存的必然规律,也是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一、引言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为此,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把握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基本逻辑思路,推进民族关系理论与实践的飞跃。
二、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递进关系结构民族关系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接触过程中产生的主客体关系,包括各民族在历史和现实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民族交往关系、民族交流关系和民族交融关系[1]。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历史过程,呈现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层级递进关系。
交往是初步、基础的交流交融;交流是较深层、正向的交往交融;交融是零距离、比心的交往交流[1]。
三个层面层层推进和提升,贯穿于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民族关系始终。
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三、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内在逻辑“交往”“交流”“交融”是人们在处理民族间关系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一组时空关系,正确认识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就需要将其置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来把握和分析。
在时间维度上,分析贯穿于民族产生、发展、消亡的生命过程;在空间维度上,分析“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结构关系。
民族交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
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 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信息化、 全球化、绿色化等趋势。
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经济发展的特点包括 不平衡性、周期性、 创新性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 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 经济学家。
未来,经济发展将更 加注重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和共享等 方面。
良性互动。
03
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信任建设
民族团结和社会信任是民族交往的基石。应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为民族交往和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稳
定的社会环境。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06
促进民族交往与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往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01
通过教育、媒体等多渠道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
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02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
交往交融。
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03
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促
进各民族平等团结。
03
经济发展概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经济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结 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不断 提高的过程。
经济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增长、结构优化、社会进步和生态 改善等方面。
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民族经济关系与交往
民族经济的发展 发展
民族经济关系的类型
民族经济关系的类型
国内民族经济关系 国内
国际民族经济关系 国际
一国一族型
多民族联邦型
多民族国家中 少数民族 区域自治型
国 际 间 民 族 经 济 关 系 发 展 一 览 表
时间 14世纪之前
重要标志 ?
主要内容 部落民族之间的互相征 服 国际间商品交换频繁发 生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本开始了原始积累
意义 ?
14—15世纪 16—18世纪
地中海沿岸出现资本主 义萌芽 地理大发现、开拓殖民 地
国际间民族经济关系开 始 国际间商品交换有了相 当的发展
18世纪中叶—19世纪70 年代
欧美发达民族国家完成 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促 世界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了产业革命、落后民族 进了国际经济交流、落 国家的自然经济被打破, 后民族国家沦为原材料、 国家分工的形成 劳动力的的提供基地及 发达民族国家工业产品 的倾销地 科技革命、重工业部门 形成 垄断的形成加速了金融 资本的对外扩张、各民 族的交往日益加深、垄 断资本主义民族国家斗 争激烈 社会主义国家和大批民 族独立国家的出现 以国际分工、生产和资 本国际化为基础;各国 民族经济相互依存程度 空前强化、经济联系形 式多样化、国家间经济 一体化 极强的地域扩张倾向、 超越了民族国家的概念 国际间商品交换空前发 展、生产过程国家化、 世界经济最终形成
民族经济关系的重要性
经济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满 经济活动 足需要的过程,在民族经济活 动中,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利益 关系则表现为民族内部人与人 的关系以及民族之间人与人的 关系。 经济的发展标志着经济关系的 经济的发展 日益复杂化。
民族间经济关系与民族内部经济关系
民族交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殖民主义的扩张,民族交往的范 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同时也伴随着民族矛盾和冲突的加剧。
当代民族交往
当代社会,全球化进程加速了民族交往的进程,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 和融合更加频繁和深入。
民族交往的现状和特点
现状
当前,民族交往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 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步,进一步提升民族交往的质量和水平。
06
促进民族交往与经济发 展的对策建议
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快民族 地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等交通网络建设,缩短民族地区与 内地的时空距离。
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
加强民族地区人才引进工作,吸引更 多高层次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 展服务。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民族交往促进经济发展
多民族地区的交往活动带动了地区间的贸易 、投资和技术交流,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 入了新的活力。
经济发展巩固民族交往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 频繁和紧密,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面。
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现状
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差距较大;同时,新兴经济 体崛起,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 响。
挑战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人口老龄化 、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对经济发展产 生负面影响;此外,全球经济一体化 和贸易保护主义并存,对经济发展带 来新的挑战。
04
民族交往与经济发展的 关系
民族经济交往关系与结构的分析
民族经济交往关系与结构的分析根据对上述经济交往关系的分析,民族经济交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民族地区内部经济联系的社会功能的表现:( 1)民族地区内部经济联系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民族地区之间人员和商品的流动,不仅有利于增强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也有利于国家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 2)民族地区内部经济联系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保证:在民族地区这种民族经济联系,是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实行的,各民族相互之间经济交往关系的建立,既维护了国家整体利益,又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
( 3)民族地区内部经济联系是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的必要途径:经济交往是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前提条件。
3、民族地区内部经济联系存在的问题:民族地区经济联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经济联系形式单一。
多年来民族地区经济联系大多依靠人员的流动,特别是农村的人口流动;其次是民族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规模小,范围窄。
就地域而言,绝大多数县市所处地理位置偏僻,缺乏对外开放的优越条件;再次是缺少形式多样的横向联合。
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流动,只是实现全面对外开放格局中“沿海带动内陆”和“东部牵动西部”战略的手段之一。
由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决好内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稳定,实质上是解决中华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
4、民族地区的经济联系具有脆弱性的原因:( 1)经济实力薄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尚未完全达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要求,城镇化程度较低,经济实力不足,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还十分艰巨。
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很难应付各种自然灾害和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历史上著名的长江洪涝灾害、海南特大台风、西南地区的严重干旱等。
( 2)区域经济差异过大:我国各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民族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容与程度都受到影响,特别是东西部之间差距扩大的趋势已成为阻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民族关系与经济合作的关联程度
民族关系与经济合作的关联程度在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合作对于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民族关系也是一种影响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民族关系对于经济合作的影响及其关联程度。
首先,民族关系对于经济合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合作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和合作的基础。
共享相同的文化、语言和价值观可以帮助不同国家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降低交流成本,并促进商业往来。
例如,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较为紧密,不仅因为他们共同构成欧盟这样的区域性组织,还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其次,民族关系对于经济合作也可能存在负面影响。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历史矛盾可能导致不信任和紧张关系。
这种情况下,经济合作往往会受到限制。
例如,在历史上发生过的民族冲突和战争会对经济合作产生阻碍,各方可能不愿与对方进行经济交往。
这种阻碍可能导致贸易限制、投资撤退以及合作项目的搁置,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
此外,民族关系对于经济合作的影响还可以体现在消费市场和商业机会上。
不同民族之间的不同消费习惯和需求也会对经济合作带来影响。
市场需求的差异性可能促使国家间进行特定产品的贸易合作。
而且,随着民族关系的互动和交流增加,商业机会也会随之增加。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借鉴也可能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机会。
然而,要想衡量民族关系对经济合作的具体关联程度并不容易。
这涉及到众多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例如政治稳定性、法律规范和市场竞争等。
此外,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和民族关系也是多元化的,不同民族关系可能会对经济合作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具体的关联程度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进行具体实证分析。
总结而言,民族关系与经济合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程度。
相同民族之间的合作更容易建立信任和合作基础,而不同民族之间可能由于文化差异和历史纠纷导致经济合作受阻。
此外,民族关系对于消费市场和商业机会也有影响。
然而,要深入研究这种关联程度仍需综合多种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
民族关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民族关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是促进地方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石,缺乏有效的民族关系管理往往会导致社会动荡和经济发展的阻碍。
首先,民族关系的良好发展能够促进地方社会的稳定。
当各个民族能够平等交往、相互尊重和融合,形成多元一体的社会结构时,地方社会更具凝聚力和稳定性。
这种稳定有利于地方经济的正常运行和长远发展。
相反,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容易导致社会撕裂和动荡,极大地妨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其次,民族关系的和谐对于地方经济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当地区能够塑造包容性的氛围,鼓励各个民族的创新和合作时,将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流入。
多样的文化和经济资源交融,不仅为地方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反之,在民族关系不和谐的地区,人们往往会对投资和创业持谨慎态度,限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潜力。
此外,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良好的经济条件和机会公平可以减少民族间的不满和矛盾,进而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
经济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改善民生,减少社会不平等,消除了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的不满情绪。
而和谐的民族关系又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劳动力资源。
然而,要实现民族关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需要政府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合适的政策,保障各个民族的平等权益,推动民族融合与交流。
其次,民众的教育和文化素质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可以增加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和尊重,促进民众的宽容和包容。
此外,各界人士的努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社会各界应加强沟通和合作,推动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发展,并共同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民族关系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
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吸引人才和投资,推动经济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后半期
20世纪前半期
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 战 “滞涨”、冷战
三种民族国家经济并存 局面的出现 (资、社、民) 各国民族经济国际化
20世纪后半期
21世纪
资本主导全球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 经济的发展日益制约着 民族经济的发展
国际间民族经济的类型
国际间民族经济 国际间 的类型
宗主国和殖民地 宗主国 殖民地 之间 的民族经济关系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合作利益的不均等
不 利 方 面
在资金和技术短缺上难以摆脱北方国家的控制
由于经济结构的单一和趋同,合作潜力受到极大限制
宗教、领土、种族等矛盾造成联合发展进程受到阻碍
谢谢大家
请黄老师和各位同学指正
民族经济关系的重要性
经济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满 经济活动 足需要的过程,在民族经济活 动中,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利益 关系则表现为民族内部人与人 的关系以及民族之间人与人的 关系。 经济的发展标志着经济关系的 经济的发展 日益复杂化。
民族间经济关系与民族内部经济关系
民族内部劳动者 素质技能 衡量 劳动者 社会地位的高低 民族内部的经济关系 民族内部 制约 决定 民族间的经济关系 民族间
经济发达民族与 经济发达民族 经济不发达民族 之间的 民族经济关系
发达民族国家 之间 的民族经济关系
不发达民族国家 之间 的民族经济关系
新殖民主义和旧殖民主义的区别
新殖民主义
旧殖民主义
承认殖民地民族国家的政治独立 权利 培养政治代理人 控制武装力量 通过投资控制经济命脉 加深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程度 利用“剪刀差”获得超额利润和 垄断地位 构建“债务陷阱” 建立“殖民地式的民族经济关系 ”
国际投资 双边:投资协定 区域:自由区贸易 多边:经济组织
国际金融 合作多于竞争 围绕国际货币体系、 汇率体制、利率展 开竞争
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合作
发展中国家 民族 经济合作
贸易领域 发展区域 合作组织 互相减免关税
生产领域
货币金融领域 经济合作体 建立金融机构
科技领域
服务领域
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不利方面
民族经济关系与交往
黄涛 S08114
民族经济关系的内涵民族经来自关系是世界各国内部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产物;
民族经济关系是在国际分工和世
界市场的基础上,把世界范围内的 各民族国家经济通过商品交换、劳 务交换、资本流动、技术转让、国 家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 各民族国家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 济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
民族经济的发展 发展
民族经济关系的类型
民族经济关系的类型
国内民族经济关系 国内
国际民族经济关系 国际
一国一族型
多民族联邦型
多民族国家中 少数民族 区域自治型
国 际 间 民 族 经 济 关 系 发 展 一 览 表
时间 14世纪之前
重要标志 ?
主要内容 部落民族之间的互相征 服 国际间商品交换频繁发 生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本开始了原始积累
政治兼并 暴力统治 直接占领殖民地国家 殖民地单一民族结构的形成 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特权 控制殖民地民族的经济命脉 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双重压迫
发达民族国家经济竞争和合作
竞争与合作 共同利益要求经济 协调 发达民族国家发展 不平衡加剧矛盾和 斗争
国际贸易 围绕抢占市场份额 展开激烈竞争
意义 ?
14—15世纪 16—18世纪
地中海沿岸出现资本主 义萌芽 地理大发现、开拓殖民 地
国际间民族经济关系开 始 国际间商品交换有了相 当的发展
18世纪中叶—19世纪70 年代
欧美发达民族国家完成 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促 世界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了产业革命、落后民族 进了国际经济交流、落 国家的自然经济被打破, 后民族国家沦为原材料、 国家分工的形成 劳动力的的提供基地及 发达民族国家工业产品 的倾销地 科技革命、重工业部门 形成 垄断的形成加速了金融 资本的对外扩张、各民 族的交往日益加深、垄 断资本主义民族国家斗 争激烈 社会主义国家和大批民 族独立国家的出现 以国际分工、生产和资 本国际化为基础;各国 民族经济相互依存程度 空前强化、经济联系形 式多样化、国家间经济 一体化 极强的地域扩张倾向、 超越了民族国家的概念 国际间商品交换空前发 展、生产过程国家化、 世界经济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