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论》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论》读书笔记

一、作者和学科背景介绍

童寯(1900~1983),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师、建

筑教育家。字伯潜,满族人。1900年10月2日生于奉天盛

京(今辽宁沈阳),1983年3月28日卒于南京。

1925年于清华大学毕业后,继续留学于美国宾夕法尼

亚大学,并于1928年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后在费城、纽约

的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两年。1930年赴欧洲考察建筑后回

国。1930~1931年任东北大学建筑学教授,1932年与建筑

师赵深、陈植共同成立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44年起先后在重庆和南京兼任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童老参与过的设计工程约一百项,其中包括南京外交部大楼、上海大戏院、上海浙江兴业银行大楼等。于30年代开始致力于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着手对江南一带园林进行调研、踏勘和测绘,是我国近代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一人。于1937年写出划时代的造园著作——《江南园林志》。

二、选择此书理由

上课期间对老师提到的学术史热很感兴趣,所谓学术史

就是关于研究而进行的研究,即研究过往学术发展的历程。

了解到童寯老先生被誉为中国近代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一

人,并且在园林史学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便产生了拜读

其作品的欲望。《园论》一书是童寯先生除《江南园林志》

和《东南园墅》外的12篇园林相关文章的合集。因此选择

了此本书。所读版本为百花文艺出版社于2006年1月出版

发行。

图1:童寯先生照片 图片来源:/ 12092530/6480402/articledetail.htm 图2:图书封面 图片来源:https:// /lpic/s8979695.jpg

三、主要内容及读书感受

经阅读,将此书中收录的十二篇文章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为以比较的眼光看世界园林发展并基于世界文化视角来审视中国园林。包括《中国园林——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中国园林设计>前言》、《欧式园林》、《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苏州园林》、《<苏州古典园林>序》、《造园史纲》七篇。第二类是针对现存或已消失的园林的历史沿革进行史料考证研究。包括《满洲园》、《随园考》两篇。第三类是对造园艺术及造园手法进行分析研究,《江南园林》(1970)、《石与叠山》、《江南园林》(1988)三篇。下文,我将根据这个分类大致介绍一下童寯先生的主要的观点和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及自己的读书感受。

其实,并不太为世人所知的是,童老先生针对江南园林的研究成果最初都是用英文写成的,其主要目的是向世界介绍中国园林这块瑰宝。此书中收录的第一篇《中国园林——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便是英文的译本。为了更加本质地呈现出中国园林的特点,先生先从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之间的差异性开始谈起。他在文中写道“一位法国诗人说,‘我很爱野趣弥漫’的园林。这恰当点出了西方与中国园林的差异,后者毫无山野气息”。一开始我便被这样的观点的吸引,为什么说中国园林毫无“山野气息”?紧接着先生点出了第一个主要差异:中国园林中,是房屋而非植物起支配作用;而在西方园林中,风景成分比建筑要重的多。其次:中国园林中很少塑造出西方园林那样令人敬畏的空旷景象,因为决定园林产生的因素是寻求休闲而非理性。第三,先生点出:中国园林并非大众游乐场所,这里不是消遣场所,而是退隐静思之地,游人在其中是“漫步”而非“径穿”,所以不存在西方所要解决的交通问题。这三点基本归纳了童先生对江南园林的认知,仅寥寥数语便道出江南园林的精髓。

《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一文写于1973年,是童先生的一篇遗稿,是在先生看到一个加拿大学生在给某杂志的信后撰写此文,信中认为日本是东方园林艺术的起源地,并影响了东方和西方,童老先生通过此文来论证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文中不仅仅列举中国园林艺术传入日本的史料,并从对角度

加以证实。同时也辩证的看待东西方园林的发展,文中说:“东西方哲学观点、风俗习惯,彼此径庭,而在18世纪独在造园理论上完全吻合……由英国开端的风景园,其中有和中国园林巧合的成分,也有被启发的成分,更有受直接影响的惟妙惟肖成分,东西方基本区别还是永久性的,偶成同调则是暂时的……”

《造园史纲》曾在1983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过单行本。文中前十一小节略述了东西方造园沿革史,用简洁精炼的语言以及比较的眼光来描述世界各地的园林。最后一节为总结对比,介绍了东西方在造园方面的特点、手段及发展,从中不仅看到了古今中外的园林在景观营造方面的种种差异,还看到了东西方园林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先生认为欧洲与回教园庭布置是整理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中国的园林宛若蓬莱仙境,即作为真境的一部分,又蓄意逃避现实,在真境之外,别有洞天;日本则以枯山水与茶道为媒介,期待游者产生共鸣,对象征性艺术加以理解,以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

第二类中《满洲园》为残篇,《随园考》于1980年首次出版。这两篇文章主要体现了童先生对特定园林的研究与思考。从中可以发现,当研究某个确定园林时,先生首先会对这个园林的历史沿革进行收集归纳,他不会单独的去审视一个园林、一栋建筑,而一定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园林所有者的品格平性甚至人生追求一起综合考量。园林就是文人所追求的境界的一个凭借和依托,是一幅写意的风景画。

第三类的三篇文章主要是体现了童先生对江南园林造园艺术和手法的理解。《江南园林》(1988)是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写的条目。文章概括性较强,总结归纳了江南园林的三种造园手法:一是叠石理水;二是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三是建筑风格淡雅、朴素。而《江南园林》(1970)则不仅仅是对手法的一个归纳概括,更多的提到了江南园林的内涵之处,指出“农”“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园”不过是“田”美化后的产物。文人墨客对“园”的推崇,实则是对“清静自然”生活境界的向往。文中也对园内“墙”“植物”等要素做出分析,但是可惜为残卷,无法得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