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寒梅花分外香——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梅花意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凌寒梅花分外香——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梅花意象

梅花在中国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傲霜斗寒,凛然怒放于雪虐风冽,百花衰谢,寒凝大地之际;它冰肌玉骨,横斜疏瘦,国色天香,韵胜格定。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梅花的形象比比皆是,梅花作为一种常见的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厚重的内涵和底蕴。概括起来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一、梅花是高洁情操、理想人格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里梅花作为美的化身,作为一种高洁情操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她是我们民族精神品格的生动映现和真实投影。在众多的咏梅诗中这类诗歌的数量是最多的。我们最熟知的当数北宋林逋的《山园小梅二首》和王安石的《梅花》。

山园小梅二首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林逋少时孤贫,学习刻苦,性情恬淡,不求名利。早年曾经浪迹江淮间,后归杭州,长期隐居在西湖的孤山,二十多年不入城市。他终身未仕,亦不曾婚配,无妻无子,一直过着隐逸诗书的生活,性喜种梅养鹤,并以此为乐事,人称“梅妻鹤子”。这首极负盛誉的咏梅佳作,也是他最著名的诗作。诗人给我们多层次地描摹和塑造了梅花冠绝群芳的清丽形象,突出了梅花妩媚绰约的风采和高洁雅淡的品性,表现出一种孤高淡泊的生活情趣。特别是“疏影”、“暗香”两句诗人着力表现梅花的不染尘俗,清秀高洁,幽独娴雅,神清骨秀,前人以为深得梅花之魂。梅花一树独出,诗人孤芳自赏,梅花厌弃豪华,安贫守志,诗人鄙视荣利,不附流俗。两者心志相通,契合无间,浑然一体。诗人写梅花幽独淡泊的品性,不正折射出自己的高洁志趣和人格吗?因而我们读诗时在疏落清丽的梅景中,时

时看到的是诗人高洁的情操与人格。

关于王安石写梅花的缘由,在宋代诗僧惠洪的《冷斋夜话》中说:“荆公尝访一高士不遇,题其壁。”这话是否可信,尚难断定。但从诗歌抒发的情怀看,也是有道理的。王安石抱负远大,为人刚直,对那些具有倔强性格的事物,很是喜欢、赞赏。本篇即是咏梅赞花之作。诗中形象地刻画了寒梅高洁芬芳,凌寒独放的风度与品格。晚年的王安石退居江宁,不免有些凄清冷寂,这正与墙角之梅的境遇相契,它“凌寒独开”、“暗香浮来”的特点和诗人坚贞不屈、傲岸清高的风骨以及他不卑不亢、淡泊自乐的情怀相吻合。所以诗人所赞美的梅花实际就是自己清廉自律、独立不阿人格的写照。

二、梅花是诗人们思乡情念友意的载体

思乡念友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常表现的主题之一,柳枝、月亮、梅花、酒等这些常见的诗歌意象则是诗人们抒情的载体。在以梅花为意象的诗中,唐时王维的《杂诗》和南朝陆凯的《赠范晔诗》应是其中的代表。

杂诗(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赠范晔诗

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杂诗》中王维以第一人称询问的形式开篇:你是从故乡来的,应该知道故乡的情况。乡情乡事,可问者实在太多,但其他诸般情事,皆不在所问之列,诗人唯独关心和问起的,是对方从故乡来的时候,那窗前的梅花开放了没有呢?故园的父老亲朋,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固然令人怀念,但诗人更为关注的,却是梅花的开放与否,似乎故乡之值得眷恋,全在于窗前的那株梅树。这就颇出常情。显然,这株梅树已经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景物,而是旧日家园和往昔生活的一种象征,它是诗人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是他思乡之情的载体。

南朝诗人陆凯的《赠范晔诗》则通过折梅相赠,传达出对故人的深切怀念,流露出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诗人赏玩梅花之时,正好遇到出使北朝的差人,便顺手折下一枝梅花。因为驿使北去,好友范晔此时正在长安,正可托他把这枝梅

花捎给远方的友人。可见,诗人“折梅”是为了“寄”,而“陇头人”则是“寄与”的对象。诗人告诉朋友,没有什么可送你的,姑且捎来一枝江南的春色吧。“无所有”是说没有足以传情的珍贵之物。在诗人看来,梅花最能寄托情意,是最贵重的礼物,故折枝梅相赠。梅花不仅带给朋友暖暖的江南春意,更带去诗人的一片问候与祝福。可见,梅花作为寄情之物,承载着诗人无限的思念之情。今天“一枝春”作为梅花的代称,它和“折梅”都已经成为人们表达别后相思之情的最常用到的典故。

三、梅花是揭示某些普遍人生哲理的载体

咏梅诗在宋代达到一个高潮,宋人做诗,往往好发议论,喜欢说理,于浅近的诗句中寓托某种深微的命意,在众多的咏梅诗中,富含哲理内容的并不在少数。萧绎的《咏梅》和卢梅坡的《雪梅》当是代表。

咏梅

萧绎

梅含今春树,还临先日迟。

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

萧绎的《咏梅》题目虽是“咏梅”,内容却很少在“梅”字上落笔,诗歌前两句写新梅所处的环境,梅花在今春的树上含苞欲放,但所面临的还是旧日的水池。其实,树又何尝不是旧日之树?可谓旧中有新,新中有旧,彼此相衬相映。后两句由写花转到写人,由自然推及人生。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既憧憬明天、向往未来,又总是怀着对昨日的依恋,对往昔的追忆。这与今梅临于旧池、新花发自故枝并无二致。诗人实际是以梅为引线,揭示出自然人生的某些共同现象和普遍情理。

卢梅坡的咏梅诗更是笔法高妙,议论精绝,妙趣横生。

雪梅(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梅(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冬末春初,梅放雪舞,二美并出,共迎新春,相比而言,梅花色白却不及寒雪,但以香胜。诗人抓住这一特征,通过对梅、雪的一番评估,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了梅花的独绝姿态,同时也说明了事物总是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的道理。第二首诗是进一步的抒写和评论。前一首以梅、雪作为描写对象,借助自然景物发表议论,一分高下,本篇连诗人自己也融入其间,加入梅、雪争春的行列。在诗人看来梅无雪不爽,雪无诗则俗,只有自然与人事的和谐配置,有机交融,才是完美无缺的,才会充分显示事物本身的美的价值。诗中通过梅、雪、诗三美并举,方臻佳境的描述,说明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烘托,缺一不可的。

诗中所写的这种自然与人生的现象,在生活中极为普遍,但常人又往往熟视无睹。诗人们却能以独有的灵性,将这两种似乎并不相干的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从中发现某些共同之处,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总结某些耐人寻味的意趣,说明某些人所共知的道理,给人启迪,引人深思。

中国古代的咏梅诗,单纯咏物的篇幅极少。咏物常常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牵连,又往往与诗人自己的身世际遇有关。在对梅花的吟咏中充分显示了诗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对人生的理解与思考,烙刻并透示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深刻印记。梅花的形象已深入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阅读古典诗歌时最美好的一个怀想。■

参考文献:

党天正.历代咏梅诗词探胜(上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