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七中2019高三下二诊重点考试--语文(解析暂无)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8-2019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8-2019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
“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
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
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
”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
“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
“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
“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
“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
“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
“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
“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
”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
“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
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
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
”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
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四川省成都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高下之分,应以扬弃的态度审慎对待。
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
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
成都七中2019—2020学年下期高2020届高三阶段检测试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成都七中2019—2020学年下期高2020届高三阶段检测试题(二)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卷、第卷均答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广场上,伫立着12根描述巴蜀历史的文化柱,其中一根文化柱上刻有四个大字——文宗在蜀。
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孕育了无数的文学巨匠和宗师。
从汉代“文章冠天下”的四大家:司马相如、王褒、严君平、扬雄,到唐代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再到宋朝的千古第一文人苏轼,以及近代的作家郭沫若、巴金等,“巴蜀自古出文宗”的传承可谓是千古流芳。
巴蜀有句俗话,“李冰治水,文翁化蜀”。
说的是李冰治水,为蜀地成为“天府之国”提供了物质保障,而文翁兴学,则为蜀中教育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两汉时期的巴蜀之地已形成独特文明和文化,然而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正统文化标准来看,早期的巴蜀因道险且阻,难免给人一种“蜀地僻陋,非齐鲁诸儒风声教化之所被”的感觉。
为了改变巴蜀地区文化落后的现状,西汉时期,时任蜀郡太守的文翁,在成都创办了官学——“文翁石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
文翁不仅面向全郡招收子弟学习,为学生免除徭役赋税,还挑选郡县吏中“开敏有材者”亲自教授,并派遣学生前往长安学习。
官学的建立大大改变了蜀地的文化状况,一时间蜀中求学蔚然成风,巴蜀之地一度出现“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的盛况,更涌现出了诸如司马相如、扬雄这样的辞赋大家。
受其影响,官学这一办学模式被推广于天下郡国,大大推动了全国教育的发展。
蜀学之兴,由此开始。
自汉代以来,蜀学教育的兴盛就未曾中断。
即使是在唐宋之交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后蜀也拥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以继续发展教育。
宋代,由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持续繁荣,加上重视文教的时代风气,学校教育堪称发达。
成都七中19届高三理科语文二诊模拟考试试卷
成都七中2021-2021 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150 分分: 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9 分〕下面的文字,完成1-3 。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明民族特色之学。
“国学〞是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 “学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
而政事、法律、俗及史上种种之象,其形也。
故欲其国文野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思想焉求之。
〞中国“国学〞既中国之学,那么,何中国“国学〞之“本〞?“国〞原是指邦国、疆域。
“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
“国家〞是随着的出而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而得到繁荣展的。
克思主,“国家〞不有性,而且具有社会性。
“中国〞指我多民族成的国家。
中国的“国学〞指由我自己的国家生、展的学,其“根〞在本国、其展亦在本国。
“国学〞的“国〞不指“国家〞,而且指“祖国〞。
“国家〞是在社会才生的,然而“祖国〞在社会生之前就存在。
“祖国〞有自己外乡的古老文化,并且种文化会一直承延到有的社会,甚至再延到消亡的社会。
“祖国〞不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系,又有区,“祖国〞的外延一般来大于“国家〞的外延。
“称呼的国家,国家个用复数形式,因它每一个都是多个而不是一个。
〞而称呼“祖国〞,“国家〞相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是“根〞,里所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
“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
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
日本学者山田孝雄: “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失精神的形骸,同也弃了我国特异的意。
〞在?国学今 ?中也指出: “国学者何 ?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
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臾离也。
〞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于本国的国家意第一要。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三下册
D.“教”的字源来自孝,反映了古人德教的出发点;《大学篇》选文则体现了德教的实践
要以个人道德的修炼为中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养气”“涵养”“修养”这些说法,实际都由“孝养”生发而来,这反映出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B.农耕经济时期,生活取资劳作,“孝养”老人,提供保障,天经地义,但这还未生发成
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
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
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
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6.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5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14分)
鹿的穷途
王开岭
①曾经,《齐鲁晚报》以《行人疯狂追杀野鹿》为题披露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目击者称——一头从刘公岛“偷渡”出境的野生梅花鹿在威海市郊登陆后,竟招来行人追杀。于是,光天化日下,一场索命与逃亡的马拉松开始了:野鹿沿公路狂奔,越过2米高的围墙,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
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四川省成都名校2019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
成都七中高三年级语文二诊模拟试卷考试时间:150 分总分:150 分第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尽意的思维方式。
” 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
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之象。
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
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
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
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
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
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则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
老子主。
“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
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张“涤除玄览”、“坐忘”。
“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
庄子主张“心斋”道契合。
“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识之”,孟子的“不虑而知”而“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虽不排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斥客观外象直接作用于感官认知,但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
2019届成都市高中毕业班二诊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届成都市高中毕业班二诊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019届成都市高中毕业班二诊语文试题12345678成都市2019届高中毕业班二诊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A【B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读书的意义。
C王国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个说法是针对“诗人的创作”,并不直指读书法。
D以偏概全,太绝对。
“学而时习之”这一读书法与孟子提出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不一致】2.D【“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理解错误】3.C【文章只是反复阐释了读书应使人“学以成人”并“经世致用”这一思想,并没阐释必要性,且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C【只能表明吴孟超敢于担当、技术精湛,不能支撑“肝胆外科之父”】5.C.【从原文看不出吴孟超的人格魅力对女孩的影响。
】6.(6分)(1)爱国思想一直体现在他的言行中:倡议为抗日捐款,希望参加抗日;用医学为国服务,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终身追求。
(2)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体现在他的工作中:不为个人荣誉,而为患者生命,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年岁已高依然奋战在手术台。
(3)热爱医学、竭尽所长的职业素养一直体现在他的从医生涯中:从医75年,凭着高超的医术,救治了超过15000名已在死亡线上的病人。
【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B【并非对各种哭声的来源都清楚,只是其中几种】8.(6分)(1)承接上文“各样的哭声”,引出下文写这些哭声让我“彻夜难眠”“苦痛忧伤”。
(2分)(2)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哭声的特点以及带给我的多种感受。
(3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分)(意思相近即可)9.(6分)(1)内涵:①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眷恋;②对故乡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苦痛与无奈;③对故乡艰难的生存状态的悲悯.(2)现实意义:①唤起人们对故乡的热爱(乡愁);②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反思;③引起人们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思考。
成都七中2018-2019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成都七中2018-2019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
“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
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
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
”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
“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
“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
“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
“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
“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
“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
“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
”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
“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
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
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
”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
【2019成都二诊】四川省成都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2019成都二诊】四川省成都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四川省成都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2019-3-20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工卷(单项选择题)1至4页,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5至8页,共8页,满分1 50分,考试时间1 5 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O.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一、(1 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肄业(yi) 笑靥(y) 箴言(j in) 溘然长逝(k)B.扎实(zha) 麻痹(bi) 鞭笞(chi) 模棱两可(1 ing)C.解剖(p6 u) 媲美(pb 裨益(bi) 扪心自问(m6n)D.胚胎(pT) 聒噪(g u6) 粗犷(gung) 引吭高歌(h6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磨砺幅员亲和力与日剧增B.端详博弈捅娄子食不果腹C.渔具婆挲座右铭沧海桑田D.跻身膨胀出洋像寥若晨星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八保养汽车车漆,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打蜡,也就是通过研磨的方式将漆面细小划痕磨光,进而达到使漆面光亮的美容效果。
B.以“巴金故居??“坝上老华西"为代表的首批20个市级标识导示类文化地以及中心城区各区负责的30个区级文化地标,已经全部面市。
C.如果说宋代文化具有深沉内敛的品格,那么宋代的瓷器无疑是诠释这一精神底蕴最好的注脚之一,而本文所述的龙泉窑纸槌瓶即是具体而微的一例。
D.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2019届成都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检测卷及答案解析
成都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高下之分,应以扬弃的态度审慎对待。
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
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
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人的创作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全国百强校首发】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成都七中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2019届二诊模拟考试参考答案1.D(“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错,原文:“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
)2.C(“进行中日对比”错,并未运用对比论证。
)3.B(A.扩大了范围,缺失了原文的“一般来说”;C.错在“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原文:“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D.过于绝对。
)4.C(A“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诧异和兴奋”不准确,从高锟的语言课出,是有一些惊讶、激动的,只是很快归于平静。
B“高锟获得许多奖项和荣誉,却不爱惜”错,综合全文来看,并非不爱惜,而是高锟淡泊名利。
D“面对对自己科研能力的质疑”错,应是对高锟科学构想的质疑。
)5.C(黄美芸的话并没有突出高锟在科研领域的贡献。
)6.①热爱科学,潜心科研,信念坚定:面对研究中的重重困难,高锟坚信激光通信的巨大潜力,花费大量时间潜心研究;面对各种质疑,高锟四处奔走,游说制造商,并积极推广自己的构想。
②有创造力:幼年时期高锟就有创造力闪现,如热衷化学实验,迷上无线电等。
③深受中西方优秀教育影响:少年时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方教育,后来又在国外读书工作。
④淡泊名利:对奖杯、奖牌等不在意;退休后继续科研工作,名片上不写荣誉称号。
7.C(“比喻”有误,应为“拟人”。
)8.内容:写了山区人顾家、恋家,很多人一辈子都未走出山区,始终过着传统的生活。
(2分)形式: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写山区的人和炊烟相依为命,引出下文我和炊烟的故事,为后文写村人的冷嘲热讽作铺垫,为后文我对家乡的思念做铺垫。
(4分)9.原因:①借代手法,“炊烟”代指故乡,“背叛炊烟”是指“我”走出贫穷封闭的山区到城市寻求新的生活,也指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生活。
(2分)②表达了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生活的伤感。
(2分)③统领全文,文章围绕标题(线索),展开行文。
四川省成都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模拟检测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成都市2016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㊁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A(B孟子的 养浩然之气 是读书的意义.C王国维 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这个说法是针对 诗人的创作 ,并不直指读书法.D以偏概全,太绝对. 学而时习之 这一读书法与孟子提出的士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的社会存在方式不一致)2.D( 按照历史发展顺序 理解错误)3.C(文章只是反复阐释了读书应使人 学以成人 并 经世致用 这一思想,并没阐释必要性,且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C(只能表明吴孟超敢于担当㊁技术精湛,不能支撑 肝胆外科之父 )5.C.(从原文看不出吴孟超的人格魅力对女孩的影响.)6.(6分)(1)爱国思想一直体现在他的言行中:倡议为抗日捐款,希望参加抗日;用医学为国服务,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终身追求.(2)责任担当㊁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体现在他的工作中:不为个人荣誉,而为患者生命,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年岁已高依然奋战在手术台.(3)热爱医学㊁竭尽所长的职业素养一直体现在他的从医生涯中:从医75年,凭着高超的医术,救治了超过15000名已在死亡线上的病人.(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意思相近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B(并非对各种哭声的来源都清楚,只是其中几种)8.(6分)(1)承接上文 各样的哭声 ,引出下文写这些哭声让我 彻夜难眠 苦痛忧伤 .(2分)(2)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哭声的特点以及带给我的多种感受.(3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意思相近即可)9.(6分)(1)内涵:①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眷恋;②对故乡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苦痛与无奈;③对故乡艰难的生存状态的悲悯.(2)现实意义:①唤起人们对故乡的热爱(乡愁);②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反思;③引起人们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思考.(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二㊁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3分)B11.(3分)B(本文 漕运 是通过河道运输而不是 海道运输 )语文 二诊 参考答案㊀第1㊀页(共3页)12.(3分)D( 独自承担了违反诏令的罪名 说法有误,原文意思是 假如得到违反诏令的罪名,请求独自承当. )13.(10分)(1)(5分)李继隆按照诏书发给凭证,让(使)他们各自携带到所属部队去.太宗更加赞赏他有谋略.( 券 俾 嘉 1处1分,大意2分)(2)(5分)朝廷军队在望都失利,李继隆多次上表请求到朝廷去当面陈奏边疆事务,于是请求贡献自己的力量.( 表 阙 自效 1处1分,大意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C(C项误解词意,词人并未在春季花时欣赏到牡丹盛放的美景,词中 闻道 二字表明作者并未前往赏花)15.(6分)①牡丹花开花落自有其规律或原因,与人事无关,所以说词人问得无理.(2分)②而这一问曲折地表现词人惊喜㊁欣慰的感情(2分): 今岁花时 词人却未能欣赏到 国艳带酒,天香染袂 的美景, 泪洒尊前 ,充满了遗憾,却在秋日发现 忽开千叶一朵 ,不由发出惊喜的询问,蕴涵着缺憾得以填补后的欣慰(2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6分)(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㊀万钟于我何加焉㊀(2)艰难苦恨繁霜鬓㊀潦倒新停浊酒杯㊀(3)浔阳江头夜送客㊀枫叶荻花秋瑟瑟(每空1分,有错字㊁漏字㊁添字之一者,该空不得分)三㊁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C(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在上下语境中显得夸张.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雷厉风行:像雷一样快,像风那样快,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格而迅速,不合语境.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侧重强调封闭㊁不开放,不合语境.抱残守缺:形容思想保守,不知改进.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众口一词:形容许多人说同样的话,不合语境)18.C(A项 也被印证了 被动句使用不对;B㊁D项 春节的每一个底色 语序不当;另外,D 项前后叙述主体不一致,造成语言不连贯.)19.D(从语境分析得知,所补写的句子与上句叙述主体保持一致,A㊁B不当;另外,A㊁C项将 同时 放到句子中间,语意不畅,故选D)20.(5分)① 打算 改为 计划 ㊀② 应邀 改为 邀请 ㊀③ 拜托 改为 希望④ 等着 改为 等候 ㊀⑤ 听取 改为 聆听 ㊀(每点指出和修改全对得1分)21.(6分)参考示例:(1)(3分)同学们,请牢记我们在国旗下的誓言!接下来,请同学们在父母陪伴下,在团歌优美的旋律中,盛装迈过成人门,接受最真挚的祝福,走向美好的明天!(前后衔接1分,指令清晰1分,意义1分)(2)(3分)快要高考了,时间确实宝贵,但我参加成人仪式受益匪浅.它能激发我们备考的斗志,能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担当,努力奋斗.(围绕成人仪式的意义及其与高考关系作答,意思相近即可.)语文 二诊 参考答案㊀第2㊀页(共3页)四㊁写作(60分)22.(60分)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基础等级内容20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特征20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有文采略有创意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内容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说明:(一)基础等级评分, 题意 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 符合题意 .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 发展等级 不给分).(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 特征 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㊀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㊀③观点具有启发性2.丰富:④材料丰富㊀⑤论据充足㊀⑥形象丰满㊀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㊀⑨句式灵活㊀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㊀ 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 见解新颖㊀ 材料新鲜㊀ 构思新巧㊀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三)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四)属于套作的,适当扣分;抄袭的, 基础等级 在第四等之内评分, 发展等级 不给分.语文 二诊 参考答案㊀第3㊀页(共3页)。
【详解】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年5月成都七中2018-2019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
“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
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
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
”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
“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
“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
“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
“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
“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
“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
“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
”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
“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
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
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
”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诊模拟语文试题
成都七中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诊模拟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本试卷分第I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两卷答案均应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模.式/模.板针灸./内疚.电饭煲./桥头堡.少.安毋躁/稍.纵即逝B.肋.骨/勒.令挑拨./衣钵.夹.生饭/蓝夹.袄瞠.目结舌/瞋.目而视C.兴.奋/兴.致侮辱./被褥.倒.装句/追悼.会拈.花惹草/沾.亲带故D.着.凉/着.手纤.手/倩.影会.计师/刽.子手两栖.明星/独辟蹊.径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何偿爆冷门曲意逢迎毛骨悚然B.打鱼发详地举步维艰安分守己C.旗杆金刚钻疾风劲草犯而不校D.腥臊白内障相辅相承过犹不及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班高峰时段,一辆运渣车在三环路上发生侧翻事故,交通、消防部门的人员迅速赶赴出事现场,并做出了紧急处置..。
B.因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政府也由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转变为管理者、监督者,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治理模式。
C.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教育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D.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文史基础知识贫乏、外语尚未过关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高校自主招生选拔的对象主要以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艺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
B.日渐增多的灰霾天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灰霾天气给人体健康带巨大威胁,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C.人们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集体忧虑,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公众对浪费时间的深深自责以及对生命消逝的无尽怅惘。
D.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当这个简单的问题都要作为一个话题讨论的时候,表明了我们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文明急需提高。
四川成都2019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
四川成都 2019 高三第二次诊疗性检测- 语文语文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1 卷( 选择题 )1 至 4 页,第二卷( 非选择题 )5 至 8 页,共 8 页,总分值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本卷须知1、答题前,务势必自己的姓名、准考据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地点上。
2、答选择题时,一定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变动,用橡皮擦擦洁净后,再选涂其余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一定使用0、5 毫米黑色署名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地点上。
4、全部题目一定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 I 卷( 选择题,共 30 分)【一】 (12 分,每题 3 分)1.以下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振幅唇枪舌剑信笺 (qi ān) 博闻强识 (zhi)B、砥砺磬竹难书按捺 (n à)半身不遂 (sui)C、寒暄狐群狗党悲怆 (chuang) 拾级而上 (sh í)D、嫡派闻过饰非古庙 (ch à)勇猛善战 (xi ?o)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中方斥责全部针对无辜老百姓的暴力行为,敦促叙利亚政府和各政治门派立刻全面停止全部暴力活动,赶快恢复国家稳固。
B“90 后”的青年人在生活方式、价值追求上虽与传统观点多有矛盾,但富裕创建精神,我们不可以求全责怪他们。
C香港特区政府表示将严格限制大陆孕妇赴港产予,此后还将致力于打击有关的违纪中介企业,并会采纳有力的执法行动。
D在“全省十佳青年戏剧演员”颁奖典礼上,获奖选手出色纷呈的才艺表演让我心中全部的烦忧、忧虑都付诸东流。
3、以下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汉武帝既在政治长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收效的改革,又在经济上采纳了很多有益于发展生产的举措,因此形成了国富民丰的场面。
B. 足坛反腐案已经牵动了太多人的神经,惹起了太多的关注,而最后的宣判,能否意味着中国足球将辞别不堪的过去,迎接一个崭新的将来呢 ?C、当世界变得愈来愈小,人们的感情和价值观愈来愈多元的时候,鲁迅的名言“无量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让人无疑产生很多感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成都七中2019高三下二诊重点考试--语文(解析暂无)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值:150分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二卷两部分。
第一卷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二卷〔含作文〕必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第一卷〔共30分〕【一】〔12分,每题3分〕1、以下字形及加点字字音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棱.角〔lénɡ〕锐不可当.〔dānɡ〕百叶窗自立更生B、道行.〔hánɡ〕盛筵.难再〔yán〕板蓝根画地为牢C、襁.褓〔qiǎnɡ〕不足齿数.〔shǔ〕哈密瓜不近人情D、包扎.〔zā〕长吁.短叹〔xū〕水蒸气形将就木2、以下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小明因一件小事跟同学发生口角并大打出手,虽经老师极力斡旋..,双方矛盾仍未消除。
B、关于知识产权问题,双方经过长达20个月的九轮磋商之后,终于缔结了城下之盟....。
C、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D、在冬奥会3000米接力赛中,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姑娘戮力同心....,顽强拼搏,夺得了金牌。
3、以下句子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某小区物管背着业主委员会和社区将小区绿地改作停车场,将活动场所出租赚钱,这种行为严重违犯了《物权法》的有关规定。
B、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学校深入开展规那么意识教育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校园的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C、第七届中国商品印度孟买展览会,旨在以建立健全长效交流机制为目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D、火车票实名制卡住了猖獗的票贩子,维护了春运售票秩序,也让千万名手持实名制车票的旅客有序返乡,受到广大旅客的欢迎。
4、以下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地震震中位于吉林省延吉市东南约110公里处〔北纬42.6度,东经130.8度〕。
记者从吉林省地震局了解到,此次地震震源深度达540千米,因此不具破坏力。
B、《祝福》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却不知道何处才能找到这本书?学校图书馆的书太少了。
C、除夕之夜,当“难忘今宵”的旋律奏响后,我们都油然而生“青山在,人未老”的感慨,但更多的还是“共祝愿,祖国好”的激情。
D、与我们想的正相反,“股神”巴菲特这位世界第二富豪却住在一所靠马路的、没有院落的、在整个社区中属于最差、最朴素的房子里。
【二】〔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传统审美思想渗透到食文化的整个领域。
因为中国饮食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不仅是为获得肉体存在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快感的需求,它如同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及优雅的和谐美和深厚的审美意境。
②“美”在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美”字的形成与食文化也有内在联系。
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美”字采用了“羊大为美”的说法。
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对于美的感受是与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感分不开的,二者都有属于自然感受的愉悦。
美食所带来的味觉的快感中已蕴含了美感萌芽。
羊作为六畜之一,主要是食用,也是美味的象征。
“羊大为美”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最原始的理解。
也有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将‘味觉’与艺术鉴赏相联系。
如苏轼:“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人们也常用“余香满口”形容优美的诗句,用“秀色可餐”来形容姑娘的美貌等等。
③和谐观作为中国传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根基。
古人云“天地之美,莫大于和”。
“和”字从“禾”从“口”。
“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同样对中国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烹饪处处力求达到和谐的境地。
《周礼》中所说的“割烹煎和”,认为“和”是贯穿烹饪全部过程的。
西周史伯提出了“五味以调口”,他认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是以和五味调口”。
春秋时晏婴也提出“和如美羹”,用美羹来说明君臣和谐的道理。
其实,以和为美不但要求味觉感官上的和谐,而且也与身体健康相统一。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认识到摄取食物时偏好某一种味道或摄食过多均会引起疾病。
《周礼•天官》说:“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只有每天摄入的食物与自然气候相调和,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④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
菜肴与食器搭配生动地表达了“以和为美”的审美观念。
首先,人们很注重菜肴与食器在色彩上的对比统一的关系。
如将嫩黄色的蛋羹盛在绿色的莲瓣碗中,色彩格外清丽,产生了清爽悦目的艺术效果。
还有,在纹饰上,食的料形与器的图案也要求相得益彰。
根据菜肴掌应选用图案与其内容相称的器皿,如中国名菜“贵妃鸡”盛在饰有仙女拂袖起舞的图案的莲花碗中,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善舞的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
次之,菜肴与器皿在形态上表达了和谐的追求。
如人们把八珍汤盛在水晶碗里,汤色莹澈见底,透过碗腹,各色八珍清晰可辨,使其增色不少。
⑤意境美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境界。
中国食文化同样具有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意境美。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
人们同样重视菜的视觉形象所带来的优美意境,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快感和对现实生活的体味和享受。
许多菜不但味美,而且通过精美的造型和色彩创造意境,构成一种内在的含蓄的美感。
比如《辋川图》是唐代诗人和画家王维的作品,被当时的美食家吸收做成了《辋川图》小样的拼盘。
再如,在民间,各种岁时节令人们会做面塑礼花蒸制、供奉、食用,如过年的“如意年糕”,婚礼上的“鸳鸯饼”等,来祈求幸福、平安。
艺人们用大红、大绿等高纯度色彩,自然随意地涂出欢快、热烈的气氛。
不但用笔泼辣帅气,无拘无束,同时造型生动,圆实朴厚,表现了劳动人民自然质朴的审美意境。
中华美食不但注重口味,而且构思立意独特,意味深长,注重所带来的意境。
现代许多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
⑥中国食文化历史悠远,名声远扬。
《易经》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从中国饮食这一有形的物,正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格局,表达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形态,这一无形的道。
5、下面各句对中国食文化“和谐美”的解说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食物要和其他艺术相调和。
苏轼在论诗歌时说“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说明诗歌艺术与食物相调和,才生产生和谐美。
B、食物味道要丰富调和。
“五味以调口”,是说食物的味道要丰富,多种味道的调和,以求味觉感官上的和谐。
C、食物要和健康相统一。
“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摄入的食物与自然相调和,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D、食物要和食器相映衬。
“美食不如美器”,中国食文化讲究菜肴和食器在色彩、纹饰、形态上的搭配与和谐。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渗透到食文化的整个领域,具体表现在中国饮食讲究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及优雅的和谐美和深厚的审美意境。
B、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美食所带来的味觉的快感中已蕴含了美感萌芽。
C、第⑥段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下”指的是饮食本身,“形而上”的“道”指的是中华饮食文化历史久远。
D、文中通过对“美”与“和”字义的解释说明,在中国传统中,美的概念和美的意识的形成,与中国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7、依据原文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在食物还没有超越维持生存的作用,没有满足人们获得肉体存在需要的历史时期,不太可能出现强调“美”的食文化。
B、“余香满口”“秀色可餐”等审美语言说明,人类对于美的感受,与食物引起的感官上的快感是分不开的。
C、民间在各种岁时节令做面塑礼花来祈求幸福、平安,这是为了追求食文化和谐美,表达对和谐美好生活的愿望。
D、现代许多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是因为中国饮食追求意境美,烹饪手法粗放随意,泼辣帅气,无拘无束。
【三】〔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唐论曾巩成、康①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
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汉。
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
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效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
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
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效于三代。
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
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合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
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
以租庸②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
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
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于下者,寡而易供。
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
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
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
以其法修那么安且治,废那么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
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
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汤之治;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
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
是那么人生于文、武之前者,率五百余年而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年而未遇极治之时也。
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士之生于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孟轲之贤而不遇。
虽太宗之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
是亦士之生于时者之不幸也。
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巩散文选集》,有删改〕【注】①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
其统治之时被后人认为周之盛世。
②租庸:即租庸调,唐代赋役制度。
8、对以下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治:太平盛世B、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日:一天天地C、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拟:比,比拟D、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称:称颂,赞扬9、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又有治天下之.效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C、废那么危且.乱假设属皆且.为所虏D、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如姬为.公子泣10、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论述唐太宗为政之得失,先褒后贬,得出了唐太宗虽有治天下之志和治天下之才,又有治天下之效,但仍然“不得与先王并”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