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案例修改稿

合集下载

人格障碍法律纠纷案例(3篇)

人格障碍法律纠纷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甲,男,35岁,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长期对邻居乙产生敌意。

乙,男,40岁,居住在甲的隔壁。

近年来,甲与乙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多次发生争吵。

某日,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甲情绪激动,手持菜刀追砍乙。

乙无奈之下,拿起身边的铁棍进行自卫。

在争执过程中,乙将甲击伤,甲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

经鉴定,甲的伤势构成轻伤二级。

二、案件争议焦点1. 甲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 乙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三、案件审理过程1. 审理阶段(1)一审阶段一审法院审理认为,甲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长期对乙产生敌意,在争执过程中,甲持刀追砍乙,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乙在争执过程中,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将甲击伤,其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依法不负刑事责任。

(2)二审阶段甲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审理认为,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2. 执行阶段甲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在缓刑期间,甲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加社区矫正,表现良好。

四、案例分析1. 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之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甲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在争执过程中,持刀追砍乙,其行为具有明显的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性质。

因此,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2. 乙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之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乙在争执过程中,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将甲击伤,其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五、案件启示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人格障碍的认识,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2. 建立健全社区调解机制,及时化解邻里矛盾,避免矛盾升级。

3.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引导公民依法维权。

法律人格障碍案例(3篇)

法律人格障碍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法律行为能力、法律意识等方面存在缺陷,导致其无法完全履行法律义务或行使法律权利的现象。

在我国,法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等。

本文将以一起具体的法律人格障碍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成因、法律后果及应对措施,以期对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一)基本案情某市某区居民张某,男,45岁,因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长期被家人照顾。

张某的妻子李某,女,42岁,系智力障碍患者。

两人育有一子,名叫小张,现年18岁,系某中学高三学生。

2018年6月,张某因琐事与邻居发生纠纷,导致邻居受伤。

邻居将张某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10万元。

李某因智力障碍,无法参与诉讼。

张某因精神分裂症,无法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二)法律争议1. 张某是否具备诉讼能力?2. 李某是否具备诉讼能力?3. 张某、李某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三、案例分析(一)张某的诉讼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精神病人、智力障碍人或者其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

本案中,张某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无法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其诉讼能力受限。

因此,张某的诉讼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进行。

(二)李某的诉讼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智力障碍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

本案中,李某患有智力障碍,无法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其诉讼能力受限。

因此,李某的诉讼也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进行。

(三)张某、李某的赔偿责任1. 张某的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因精神病人、智力障碍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张某虽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其监护人(妻子李某)也系智力障碍患者,无法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张某的赔偿责任应由其近亲属承担。

2. 李某的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因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职责,导致被监护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监护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人格方面问题行为的案例

人格方面问题行为的案例

人格方面问题行为的案例
人格方面问题行为的案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个关于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案例:
王先生是一个中年男性,他在过去的一年中经历了严重的情绪波动和人际交往困难。

他常常感到自己被周围的人所忽视和排斥,对别人的言行过度敏感,经常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或对他不怀好意。

他经常与人争吵,甚至发生肢体冲突,导致人际关系越来越差。

他也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到怀疑,常常感到自己一事无成,失去了自信心。

通过进一步评估和诊断,医生认为王先生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种障碍表现为持续的猜疑、敏感、敌对、易怒等症状,并会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王先生的行为给他的家人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和干预。

针对王先生的情况,医生制定了一系列治疗方案,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医生帮助王先生认识并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例如通过认知重构技术来改变他的负性思维模式。

在药物治疗中,医生为王先生开了一些抗抑郁药物来改善他的情绪症状。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王先生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他的情绪稳定下来,人际关系也有所改善。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类似情况,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变态心理学案例报告 偏执型人格障碍

变态心理学案例报告 偏执型人格障碍

变态心理学案例报告班级:11级应用心理姓名:学号:一例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案例报告案例:某男,已婚,系同一条街的街坊,约50岁,离异。

个人成长史:自小与四个兄弟姐妹(其中一个姐姐在16岁时因病死亡)由母亲抚养长大。

母亲脾气较怪,稍有不满,就会发脾气责怪打她的子女。

其父亲与母亲感情不和,年轻时,常年与其母亲分居,且不抚养子女,将工资用来养活一个寡妇及其孩子。

后来得知父亲养活了别人,找父亲说理,被父亲关在小黑屋,不给吃喝,险些丧命,后被看不下去的邻居搭救。

案例描述:后来结婚成家后,心重,敏感多疑,每每看见妻子与异性接触,就怀疑妻子与别的诸多男人有不正当关系,甚至害怕“狗男女”要一起害自己,时常会打骂妻子。

他悄悄跟踪妻子,并反复盘问,多次要求妻子不可以与异性接触。

后妻子与其离婚,并带走孩子。

他不轻易相信任何人,看见邻居家的孩子在向自己家门口扔树叶,便怀疑小孩是受邻居唆使要谋害自己,并为此与邻居大骂。

有时在看见小狗便溺,也破口大骂,指责狗的主人居心叵测,多次险些与狗主人打架。

常与别人激烈争执与自身毫无关系的事,与别人意见相左时,总是高高在上的说教,仿佛自己是伟人、智者。

夸耀自己的字体(事实上不怎么样),认为自己很有才华,很有本事,感到社会对自己不公。

与别人(父母、妻子、孩子等)争吵后,挑剔别人的种种错误,从不认为自己有错。

对本案例的身心状况评估:不知情的外人看来与常人无异,思维逻辑、智力等正常;社会功能部分受损,能挣到工资过活,但是无法与人保持持久友好、正常关系;具有与一般人相异的情感表现,如:情绪不稳定、易激惹;自幼的经历使得他人格方面有缺陷,不完善。

性格敏感、多疑、不信任人。

CCMD-3偏执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1)其症状标准:广泛、稳定、长期的与常人偏离,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异常偏离。

①心胸十分狭窄,对遭遇过度敏感,多疑;②感觉被迫害,且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③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④过分自我中心,过于自负,一直将错推给别人,坚持认为自己从没有犯过任何错误,自己永远都正确;⑤易激动,过分警惕,抱有敌意;⑥脱离实际的好争辩;符合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双重人格的法律案例(3篇)

双重人格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某,男,32岁,某市某公司职员。

2018年,张某因涉嫌抢劫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发现张某患有双重人格症,即分裂型人格障碍。

这一特殊病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双重人格在法律适用中的争议。

二、案情简介2018年5月,张某因急需用钱,便产生了抢劫的念头。

一天晚上,张某趁被害人小李(化名)不注意,持刀将其劫持,抢走现金5000元。

案发后,张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发现张某患有双重人格症。

张某的两种人格分别为“善良人格”和“邪恶人格”。

在正常情况下,张某以“善良人格”为主,但受到外界刺激后,便会切换成“邪恶人格”,进行犯罪行为。

三、法律适用问题1. 双重人格是否构成刑事责任能力障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8条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本案中,张某在作案时,其“邪恶人格”占主导地位,导致其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的行为。

因此,从法律角度来看,张某在作案时存在刑事责任能力障碍。

2. 双重人格是否影响刑罚的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62条的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本案中,张某因患有双重人格症,在作案时存在刑事责任能力障碍,属于从轻处罚情节。

同时,考虑到张某在作案过程中未造成被害人严重伤害,属于较轻的抢劫罪。

因此,法院在量刑时,应当从轻处罚。

四、判决结果经审理,法院认为,张某在作案时存在刑事责任能力障碍,但考虑到其具有从轻处罚情节,最终判决张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本案中,张某因患有双重人格症,在作案时存在刑事责任能力障碍。

这一特殊病情在法律适用中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具体如下:1. 刑事责任能力障碍的认定:本案中,法院通过法定程序对张某进行了鉴定,确认其存在刑事责任能力障碍。

一例严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案例分析与诊断

一例严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案例分析与诊断

一例严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案例分析与诊断案例分析:严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简介:李,男性,28岁,大学毕业,自称是一名自由职业者。

他的家庭背景相对较好,父母都是成功的商人。

李从小就展现出对权力和控制的渴望,学习成绩优秀,但对他人的感受缺乏关怀。

他的行为逐渐变得令人担忧,严重影响了他的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

行为特征:1.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李对他人的痛苦和困境漠不关心。

他不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常常将责任推给他人。

2.喜欢欺骗和操纵他人:李善于欺骗和操纵他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也常常忽视他人的感受和权利。

3.冷血和冷漠:李以自己为中心,经常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他对他人的痛苦和失望不在乎。

4.追求刺激和冒险:李寻求刺激和冒险的行为比较频繁,比如非法活动、赌博等。

他追求的是自己获得激动和满足的感觉。

5.没有内疚感:李从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他不知道什么是道义和道德。

诊断: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协会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诊断标准,我认为李患有严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诊断标准:1.认为上述行为至少发生在18岁之前,且对成人的责任感和尊重不适当。

2.至少有三个或更多的以下特征:a.反社会行为的持续不稳定型:非法活动、欺诈、杂草、缺乏长期计划等;b.受限的情感:缺乏同情心、冷酷、冷漠等;c.出现防护发育迟缓期人格特征:权力渴望、权力滥用、自大、傲慢等;d.追求刺激和冒险:以危险的方式寻求刺激;e.显示出持续的无奉献、非责任感和无道德行为:缺乏责任感,频繁操纵他人获得利益。

治疗建议:治疗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过程相对复杂,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包括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社工等。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治疗方法:1.个体心理治疗: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李认识到他的行为导致了问题,并帮助他学习其他适应性的行为和应对策略。

2.社交技能训练:帮助李学习与他人建立积极和健康的关系,提高他对他人感受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法律人格障碍的案例(3篇)

法律人格障碍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甲与某乙系邻居,因土地纠纷产生矛盾。

某甲曾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称某乙侵占其土地。

公安机关调查后,认定某乙并无侵占行为,并将案件处理结果告知了双方。

然而,某甲并未接受处理结果,反而多次在村里散布谣言,称某乙有侵占土地的行为,并对某乙进行侮辱、诽谤。

某乙不堪忍受,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某甲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某甲是否具有法律人格障碍,其行为是否构成名誉权侵权。

三、案件分析1. 法律人格障碍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的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公民的人格尊严是指公民在法律上所具有的人格权利和人格利益,包括名誉、荣誉、隐私等。

法律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法律上不具有完全的人格权利和人格利益,其行为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尊严。

在本案中,某甲因土地纠纷与某乙产生矛盾,但其行为却超出了正常维权范畴,多次在村里散布谣言,对某乙进行侮辱、诽谤。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某甲的行为已构成法律人格障碍。

2. 名誉权侵权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对其名誉享有的权利,包括名誉利益、名誉评价、名誉保护等。

在本案中,某甲在村里散布谣言,对某乙进行侮辱、诽谤,严重损害了某乙的名誉,使某乙的社会评价降低。

因此,某甲的行为已构成名誉权侵权。

四、法院判决根据以上分析,法院认为某甲的行为已构成法律人格障碍和名誉权侵权,判决如下:1. 某甲立即停止对某乙的侮辱、诽谤行为;2. 某甲在村里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3. 某甲赔偿某乙精神损失费人民币五千元。

五、案例启示本案揭示了法律人格障碍的严重后果,以及名誉权侵权对受害人的损害。

以下是对本案的启示:1. 公民在维权过程中,应依法行事,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避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2. 当遇到法律人格障碍时,应及时寻求法律帮助,维护自身权益。

人格障碍案例修改稿

人格障碍案例修改稿

人格障碍案例案例一:候某,男,l8岁,未婚,待业,初中文化.患者的外祖母、母亲在青年、壮年时期因精神刺激曾出现一过性精神失常.父母性格暴躁,经常打骂孩子,有时又过份袒护溺爱.其大哥和二哥一贯好斗殴,大哥于十九岁时精神失常,二十一岁服毒自杀.候与其大哥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玩耍.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候在母孕期间,其母因家务纠纷两次服毒自杀,经抢救脱险,侯出生后发育良好,好动.八岁入学,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中上.但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不停地做小动作。

安静时又睡觉,有时不交作业.考入初中后,第一学期成绩较好。

第二学期七门功课全不及格,甚至不参加考试.l983年ll月。

因不服教师批评,在课堂上与英语教师扭打.一个月后不愿再上学。

经校方同意患者辍学.平时性格暴躁,胆大,从小爱打架。

喜欢结交调皮学生,爱好拳术。

后被招为集体工。

工作责任心差,并多次因违法行为受拘审或劳教.l986年1月7日。

从劳教所脱逃。

1月31日无故殴打李某,后又约七、八人持刀械斗,将李的腰部、左腕及臀部砍伤。

2月23日晚,伙同他人砍伤文某头部;5月7日晚伙同他人无故打伤丁某、冯某二人。

1986年7月13日,因流氓罪被收审。

收审后,利用种种手段殴打他人,强令同监犯人互相殴打。

同时,强占监舍内的水壶,克扣他人饭食和衣物、任意侮辱他人人格。

如小便时强迫他人为他提尿桶盖子,擦屁股,强迫他人看他的生殖器,用缝衣针扎别人的屁股等等.据其父反映.候与大哥关系密切.1979年,其大哥因精神病服毒身亡.1981年患者(时年十二岁)在课堂上突然和教师打架,l983年7月某日,患者看电影中途回家。

次日下午三时许被人发现昏迷不醒,经送医院抢救脱险。

2天后恢复出院,事后询问时,说是路途遇见了死去的哥哥,要他备置衣物,服药自杀,跟他走.于是遵嘱照办,直到出院时才清醒过来。

同年秋、冬,又两次自杀。

但获救。

l984年夏,将自行车从桥上摔下,后只身跳下,行为动机是与车子比试谁耐摔些。

一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案例报告

一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案例报告

#心理治疗与咨询#一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案例报告林晖芸¹刘兴华¹邱晓雯¹=关键词>人格障碍;反社会型;认知治疗;个案报告中图分类号:R7491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6-0461-0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 i a l per-sona lity disorde r,APD)是公认的最难治疗的心理障碍之一。

美国精神障碍临床诊断手册(D S M-IV)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界定为一种起自15岁以前的忽视或侵犯他人权利的普遍行为模式,包括/说谎、偷窃、斗殴、逃学、反抗权威0和/不寻常的过早或攻击性性行为,酗酒和使用违法药物等0,且这些行为并非发生在精神分裂症和躁狂发作的病程中[1]。

国内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临床案例报告。

本文结合一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个案,探讨认知技术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治疗中的作用,以期对此类案例的治疗有所启发。

1个案情况来访者,男,20岁,初中受教育程度。

因与其他服刑人员发生严重冲突,并且不听干警劝阻殴打他人致重伤,被送入集训队(类似于服刑人员受处罚时关禁闭的场所)。

入集训队以来情绪极不稳定,易激惹,常因一句话与人发生冲突,进而严重殴打他人,出手狠,持续时间长。

2006年10月,来访者在管教所安排下接受个体心理辅导。

接受辅导前,来访者曾被安定医院诊断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在初次会谈中,来访者坦言来访并非自愿,无主动求助的愿望和改变的需要。

但尚能够配合治疗师,使谈话得以继续。

其面部表情冷淡,语调低沉,与治疗师目光接触少,身体略显紧张僵硬,情绪反应基本正常。

2治疗过程及要点个案自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进行了4个阶段,共13次心理治疗。

211第一阶段)))评估诊断阶段(第1~3次)21111建立信任关系,搜集信息在第一次会谈初期,治疗师首先向来访者解释了心理咨询的宗旨,即在充分尊重来访者意愿的前提下,给来访者提供一个可以信任的倾诉空间,帮助来访者在辅导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成长。

偏执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12

偏执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12

偏执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12一、案例介绍有一位刚升入高中读书的男生,18岁。

前半学期由于同学间尚互不认识,由老师指定他暂任班长。

半学期后由于与同学关系不和,被撤换班长之职。

于是,该生就疑心是某同学在老师那里搞他的鬼,嫉妒他的才干,认为自己受到了排挤和压制,对班长撤换一事耿耿于怀,愤愤不平,认为同学与老师这样对他不公平,指责他们,埋怨他们,后常与同学、老师为此发生冲突,有时还状告校长和家长那里,并要求恢复他的班长之职,否则扬言要上告、要伺机报复。

大家都耐心细致地劝他,他总是不等人家把话说完,就急于申辩,始终把大家对他的好言相劝理解为是恶意、敌意。

这样无理取闹,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日益恶化,到高中毕业时,仍无根本性的变化,他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加以改正。

经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二、案例分析偏执型人格障碍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想彻底矫治好几乎是不太可能,任何形式的疗法都是收效甚微的。

其原因是患者与心理医生不肯好好配合,患者总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患病,医生是在胡说,因此,总是用不信任的眼光看医生,怀疑医生、拒绝与医生合作,使得医生无法介入治疗。

可见,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不宜拖迟,应该抓住患病初期的有效调节。

调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条。

(1)要自觉地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父母、教师对青少年患者不要轻易地责备、侮辱、彼此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要经常进行沟通和交往,减少或避免不良刺激。

一旦争吵起来,周围人要尽快散开,不要去凑热闹,更不要去争辩,但大家可以齐声有力批评,使其收敛。

而患者此时也要尽量警告自己不要吵架。

使自己尽快离开,以免闹个不休。

如果患者能自觉地把自己长期置身于这样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中,那么,其异常的人格就会逐渐得到好转,甚至可以有较大的改善。

因为,在这种良好的人际环境中,患者通过良好的沟通与交往,容易理解他人,信任他人,减少敏感多疑。

(2)学会自我暗示调节法来逐渐消除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异常人格特征。

人格障碍案例分析doc(一)2024

人格障碍案例分析doc(一)2024

人格障碍案例分析doc(一)引言概述:本文将对人格障碍的一系列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

人格障碍是指一种长期存在的、稳定的、表现为个人社交和职业适应问题的心理障碍。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格障碍的表现形式、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对生活的影响。

正文内容:1. 案例1:孤独性人格障碍(APD)患者- 避开社交活动和人群,喜欢独处- 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困难- 缺乏亲密关系和支持系统- 情感麻木和冷漠的态度- 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和孤独感2. 案例2: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患者- 极度情绪化和不稳定的情绪- 恐怖的空虚感和持续的不安- 自杀倾向和自我伤害行为- 强烈的恐惧被遗弃和被拒绝- 难以维持稳定的关系和工作3. 案例3:躁狂型人格障碍(HPD)患者- 过度关注自身形象和吸引力- 与人交往时过于表演和外向- 渴望被赞美和关注- 情绪波动和易激动- 强烈追求刺激和冒险4. 案例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SPD)患者- 忽视他人的权利和需要- 缺乏责任感和对社会规范的遵守- 常常违法和违背道德原则- 欺骗、操纵和憎恨他人- 无法建立亲密关系和持久的工作5. 案例5:依赖型人格障碍(DPD)患者- 过度依赖和寄生他人- 缺乏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 担心与他人产生矛盾和失去支持- 缺乏自信和自尊- 不愿意承担责任和面对挑战总结:通过对上述不同类型人格障碍患者案例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人格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治疗过程中需要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此外,人格障碍对患者的社交、职业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应加强对人格障碍的认识和研究,进一步提高人格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反社会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反社会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案例分析案例描述:王某、男,19岁,汉族,初中文化,未婚,待业。

王某生身父母均系农民,体健。

有兄长四人,家庭成员均无精神要史。

王出生后即由养父领养,7岁前由祖母抚育。

家庭经济状况优越,从小受到溺爱,性格固执、顽皮。

喜欢恶作剧。

上学后,开始成绩在90分以上,但以后不断打架闹事、欺侮小同学,辱骂老师、在课桌上剖剐老鼠、麻雀等。

小学三年级时,在放学回家的队伍中公然把生殖器掏出来露在外面。

以后成绩逐年下降。

到小学毕业时要补考才能升学。

初中一年级时(13岁)因三门功课不及格留级,此后表现更差,终被勒令退学。

以后发展到不服家长管教,顶撞,吵闹以致与父母对打。

l981年l4岁时在某儿童医院拟诊为儿童多动症,用镇静剂无效。

服用利他灵稍好转。

1981年1月被送去工读学校就读。

但经常借故离校,一、二个月不返校,直至被捆绑押送回校。

1982年7月由家长领回,半年中,多次与人盗窃公私财物。

曾被收审。

释放后,一度剪去长发,表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1984年17岁时.进工厂学铣工。

同年l2月开始旷工,招引一些朋友在家中吃喝玩乐,多次聚赔、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女青年。

虽然多年受祖母无微不至的照料、袒护,却经常打骂祖母。

1985年6月5日,王向张某寻衅闹事,纠集另外两个人用棍棒、皮带毒打张。

致使张多处软组织挫伤。

同年7月6日中午,王骑自行车撞了蒋某。

反说“你挡我路,我打死你”,随即对蒋拳打脚踢,致其脑震荡、胸部软组织挫伤,住院二十多天。

十月二十四日晚,某矿务局司机张某因行车与他人发生纠纷时,王不问缘由便对张谩骂、毒打。

同日被公安机关收容审查.相关知识: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

*本组病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

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

[诊断标准]1 在18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至少有下列3项:⑴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⑵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罚);⑶习惯吸烟,喝酒;⑷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⑸反复偷窃;⑹经常逃学;⑺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说明外出过夜;⑻过早发生性活动;⑼多次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⑽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⑾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至少停学一次;⑿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2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少有下列3项:①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违规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②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行;③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④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欠债务、不赡养子女或父母;⑤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1年以上)夫妻关系;⑥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⑦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⑧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⑨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不能从经验,特别是在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7-1.1765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案例

7-1.1765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案例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案例来诊简况:P(指病人,下同)女性,23岁,护校毕业后没有留在当地参加工作,直接到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哈尔滨打工,家里当时没人知道P到哪里去了,也不找P。

半年后过春节P也不回家,电话也不打。

P称来哈尔滨目的之一是远远逃离令她感到非常痛苦的家庭,之二是找心理医生治自己严重的心理疾病,听朋友说本院有心理门诊,快下班时未按预约自来诊。

简要个人史:P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有两个哥哥,大哥36岁,二哥29岁,均是工人。

母亲患精神分裂症,无业。

父亲是修汽车的,嗜酒、性格暴躁、乖戾、少语,不知关心、教育、照管孩子。

对妻子粗暴,经常当着孩子们的面殴打妻子。

P从小就是喂面糊长大,从记事起就经常目睹母亲犯病的样子。

多次目睹母亲被巫医、父亲及亲属毒打时的情景,非常恐惧。

P记得小时候跟父亲关系很好,经常由父亲搂着睡觉,父亲不打骂P。

P大哥十几岁就离家住校,二哥与P从小在一起长大,但二哥整天在外面玩,父亲的爱成了唯一的爱,虽然少得可怜。

P从10岁开始边上学,边做家务,边给全家人做饭。

不管多累,家庭中其它的成员,很少帮P、关注P。

用P的话:“爸爸整天上班、喝酒;妈妈除了犯病外整天象孩子一样对我撒娇或躺在床上重复做着某个动作;二哥总在外面玩,家里总是冷冰冰的……。

”因此P总是感到孤独、寂寞、忧愁。

首次晤谈及心理动力学分析:P在预约时间相隔12天以后来诊,事先没有提前告诉D(指心理治疗师,下同),又是在D下班时来诊,而D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接待P。

按理P要说对不起,并感谢D休息时间接待她,但P什么也没说。

说明P不能理解或感觉到别人也是一个人,也有自己的需求,P不能理解、尊重别人的要求和利益,这是P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首次晤谈,P身着素白纱裙,摩登发型,身高1.50米左右,文静、白晰、圆脸、大眼睛、清秀可人,很讨人喜欢。

主动倾诉,情绪略显烦躁,双眉紧皱,不停地拧手指,谈到痛苦处痛哭流涕,孤独、无助的样子。

人格障碍案例分析doc(二)2024

人格障碍案例分析doc(二)2024

人格障碍案例分析doc(二)引言概述:本文将对人格障碍的案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该疾病的特点和表现。

通过分析不同的案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人格障碍的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以期对临床实践和研究有所帮助。

正文内容:一、人格障碍案例一:边缘型人格障碍1. 案例描述:患者A表现出极度情绪不稳定,常常有自杀倾向。

他的人际关系紧张,情绪容易失控,并且经常经历失去或恢复个人身份的强烈感受。

2. 症状分析:该患者常常体验到强烈的情绪波动,对他人持怀疑和敌意的态度。

同时,他经常感到孤独和空虚,出现强烈的焦虑和恐惧。

3. 原因探讨:这种人格障碍常常与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有关,比如被虐待、被忽视或失去亲密的关系。

4. 治疗方法: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可能包括个人或团体疗法,旨在帮助患者改善情绪调节和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二、人格障碍案例二:孤独型人格障碍1. 案例描述:患者B表现出对社交活动的极度回避,他总是选择独自行动并避免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2. 症状分析:该患者常常感到孤独和不受欢迎,而且害怕批评和否定。

他缺乏自信,很少主动参与社交活动。

3. 原因探讨:这种人格障碍可能与童年时期的社交不适有关,或者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伤害。

4. 治疗方法:治疗应着重于帮助患者建立社交技能和增强自尊心,例如通过认知重构、曝光治疗和行为实验来改变对社交互动的负面看法。

三、人格障碍案例三:强迫型人格障碍1. 案例描述:患者C表现出过度关注细节和完美主义,自己对工作和日常生活的要求非常苛刻。

2. 症状分析:该患者经常体验到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一旦无法按照自己的规定行事,会出现明显的痛苦和不适。

3. 原因探讨:强迫型人格障碍可能与童年时期的过度约束和严格的家庭环境有关。

4. 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强迫行为和刻板习惯,减轻症状。

四、人格障碍案例四:妄想型人格障碍1. 案例描述:患者D表现出与现实世界相脱离的妄想和幻觉,他相信自己有特殊的能力或地位。

小学生人格障碍教育案例(3篇)

小学生人格障碍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今年10岁,就读于某小学四年级。

他的父母都是上班族,平时忙于工作,对小明疏于照顾。

小明在学校表现出了许多不良行为,如逃课、打架、撒谎等。

经过教师和家长的了解,发现小明患有严重的人格障碍。

二、案例分析1. 人格障碍的表现小明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绪不稳定:小明经常情绪波动较大,时而愤怒,时而悲伤,甚至出现自残行为。

(2)行为异常:小明在学校经常逃课、打架、破坏公物,与同学关系紧张。

(3)撒谎成性:小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经常编造谎言,欺骗老师和家长。

(4)缺乏责任感:小明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对家庭和学校不负责任。

2. 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对他的关爱和教育,导致他缺乏安全感,形成不良行为。

(2)学校因素:教师对小明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及时发现他的问题,导致问题愈发严重。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小明的负面影响,如网络游戏、不良影视作品等。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家长要关注小明的成长,多陪伴他,给予他关爱和支持。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行为。

(3)家长要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小明的问题。

2. 学校教育(1)教师要加强与小明的沟通,了解他的心理需求,给予他关爱和鼓励。

(2)教师要根据小明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帮助他克服困难。

(3)教师要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共同关注小明的问题。

3. 社会教育(1)加强社会宣传,提高人们对人格障碍的认识。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取得了明显的进步:1. 情绪逐渐稳定,不再自残。

2. 行为有所改善,不再逃课、打架。

3. 撒谎行为减少,能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错误。

4. 对家庭和学校有了责任感。

五、总结人格障碍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理解人格障碍一个案例报告

理解人格障碍一个案例报告

理解人格障碍一个案例报告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性格和行为模式上存在长期、刚性和普遍的异常,导致其与他人相处困难,影响个人社交和生活功能。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报告,探讨人格障碍的理解和应对。

案例描述:张先生,30岁,毕业于一所知名大学,从事IT行业。

他平时反应平淡,冷漠,处理事物缺乏耐心和情感。

他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经常因为不合适的人际交往而陷入冲突。

他对他人缺乏理解和同情心,常常表现自私和不关心他人的感受。

他的情绪波动大,经常出现易怒和焦虑的情绪。

理解人格障碍:张先生的表现特点与反社会人格障碍有关。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常常表现为冷漠、无情、自私和缺乏责任感。

他们往往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无视他人的权益和感受。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人格障碍类型,表现出的行为可能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伤害。

应对策略:对于个体如张先生这样的人格障碍患者,综合治疗和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对策略:1.认知行为疗法:针对个体的错误认知和行为模式,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思维和行为,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社交技巧。

2.药物治疗:一些药物可以用于改善个体的情绪和控制冲动。

对于反社会人格障碍,药物治疗可能会有限,但可以用于控制焦虑和抑郁症状。

3.社交技巧训练:通过训练,帮助个体学会适应社会和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他们与他人的互动能力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4.支持性治疗: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帮助个体建立安全的治疗环境,减轻其焦虑和恶心感。

5.家庭治疗:人格障碍常常与个体的家庭环境和童年经历有关。

适当的家庭治疗有助于改善家庭关系和增强个体治疗的效果。

结语:人格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对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案例报告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格障碍的表现和应对策略。

综合治疗和干预是帮助人格障碍患者重建健康人际关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努力,为人格障碍患者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一列冲动型人格障碍劳教人员心理矫治个案

一列冲动型人格障碍劳教人员心理矫治个案

一列冲动型人格障碍劳教人员心理矫治个案一.背景质料劳教人员王某,男,汉族,29岁,高中文化,因吸毒被决定劳教1年零6个月,2005年3月由我省新华劳教所收容执行。

入所体检时曾自述吞食钢板两块,所外医院X光检查报告显示腹腔内有1.2—1.5厘米金属异物两块,该所按照有关规定收容。

入所后该学员称腹部严重不适,逐送其至市人民医院,住院观察期间,企图趁管教民警上厕所之机逃跑,被前来探视的大中队领导当场拦获,回所后送封闭式管理中队进行封闭式管理。

因其曾有逃跑行为且不能排除继续趁机逃跑的可能,根据该所劳教人员心理危机三级预警机制的规定,将其定为红色预警,资讯室预约其前来咨询。

二.首次咨询(一).咨询情况王某由中队民警带到心理咨询室,着学员服,衣服似乎已经很久未洗。

咨询师范富胜(以下简称咨询师)将此次咨询主要目标定位为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咨询师起身示意其坐下,观察到其坐姿刻意保持端正,并主动将椅子向其稍作挪动并将身子向其微倾以拉近心理距离,咨询师首先摆明了自己的咨询师身份,接着简要说明了心理咨询的概念及保密原则。

出乎意料的是王某竟告之.他曾经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心理咨询师。

虽然作为咨询师应当充分相信来访者,但咨询师有些怀疑其出于套近乎撒了一谎,不过出于尊重,咨询师坚持投以信任的目光。

他说本来他正准备申请咨询的,因为这些天几乎一句话都没能和别人说,所以心里特难受。

观察到他的倾述欲,咨询师特意少说话,整个过程几乎没说什么,只是适时点头加上简单的“嗯”示意他接着说。

他告诉咨询师,他是因为吸毒入所的,毒品对他的伤害他无法描述,他戒了又吸,吸了又被强戒已近四回了,对彻底摆脱毒品已经没有了信心,所以他不想在劳教所里呆。

吞钢板就是因为听说那样可以不被劳教。

他说上次在医院企图逃跑也只是一念之差,心想管教民警上厕所是天赐良机,拔腿就跑。

在咨询师引导下他还说,他经常不考虑后果就做出一些事情,比如因为小事情与别人打架,事后又很后悔。

这一次他也很后悔,一方面因逃跑行为违规受到延教处罚,后悔当初的行为;另一方面觉得对不起他的主管民警,特别是他准备逃跑时值班的管教民警因他的逃跑也受到处分。

分裂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分裂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帮助人格障碍患者走出困境摘要:通过分裂型人格障碍案例的分析与提出治疗方法,更深入了解到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形成,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人有可能发展为精神分裂症患者。

我呼吁社会给予人格障碍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同情、理解与帮助,对他们持同情态度,多关心他们,建议他们去看心理医生,而不是嘲笑、挖苦、非难他们。

关键词: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表现特征案例诊断分析治疗方法学习了“人格心理学”①,深感人的复杂性:思维无边无际,想象无所不至,情感丰富多样,性格人人不同……这激起了我想了解人内心想法的兴趣,经过多天阅读相关书籍,收集相关信息后,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下面,我就根据学过的理论来谈谈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分裂型人格障碍的案例:患者,女,22岁,无业,在家。

初一时,她学习成绩不错,在学校排名前一二名,还曾代表学校去参加数学竞赛等,虽性格内向,寡言少语,独来独往,但对于同学们主动找她玩,她能融入同学跟同学一起玩,初二时家里出了点变故,她从小最疼爱的弟弟突然病逝,这对她打击非常大,由于妹妹无心上学,母亲由此对她就寄予很高期望,就把家里的希望全投入到她的身上。

她觉得压力过重,于是,开始变得更孤僻,更寡语,对人冷漠,怕羞,敏感,对同学不搭理,成绩下滑,初三中考时只考了个普通高中。

进入高中后,从不主动与同宿舍的同学一起聊天、谈话,只有少数知晓她的情况的初中同学主动来找她聊天,关心她,但她对同学的关心并无做任何反应,同学问一句,她才开口,且话不对题,她虽然坐在同学旁边,但好像是在想其他事,好像她跟同学是两个世界的人。

她终日离群独处,冥思苦想,有时躺在床上蜷缩着一动不动,睁着眼睛盯着一个地方,同学叫也不反应,偶尔交谈亦不能与人合拍。

在一段时期里,她突然经常无故旷课,背着书包在校园里瞎逛,还在自言自语,一路痴笑,令人莫明其妙,令人见怕,还在背后戏称她为"怪人"。

关心她的同学曾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教她找一种方式发泄出来,比如跑步,但去到操场,没跑几步,她就停下来不跑了,说是听见另一个声音叫她不要跑。

一例偏执性人格障碍问题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偏执性人格障碍问题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偏执性人格障碍问题咨询案例报告摘要:一个长期处于病休离职状态的46岁公务员,经测验和会谈后确诊为因偏执性人格障碍导致的轻度抑郁。

经过四次咨询,并通过家人和本人的配合,运用认知-行为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家庭疗法。

逐步建立起求助者的自信心,增强了其社会适应能力,能感到生活的快乐,并开始积极面对困难,充满希望地开始生活。

关键词:心理咨询;偏执性人格障碍;案例报告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108-02一、资料整理一般资料:求助者:曲某,男46岁,公务员身份长期病休,妻子做家政服务。

女儿即将研究生毕业。

求助者主诉:心情不好,内心烦躁、苦闷,爱发脾气,睡不好觉,老有做什么事都后悔的感觉。

最近2个月来,经常睡到半夜就醒来,唉声叹气觉得生活太累,怎么也不能开心。

回想做过的事都是一无所获。

妻子为了家用现在做家政服务,感到自己很没用。

白天我到处走,晚上睡不着觉。

有时有轻生的念头,觉得别人都不帮自己,内心很痛苦,希望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妻子主诉:她和丈夫是高中同学,结婚后生有一女,女儿刚出生丈夫决定上大学,并考上某大学。

但一年半后接到学校紧急电报,说丈夫本人用刀自杀,但后经抢救并无大碍。

从此,家里没人敢提这件事刺激他的神经。

毕业后回到某局工作,开始因他是大学生很受重视,很快被提拔为科长,但是由于丈夫上班时间打麻将被人告,领导抓个现行,被处分后分到农村一个小所工作。

因为不能接受这样的打击,决定办理病休,在家经商。

先后在家乡开书店、古玩店,但都以失败告终。

后为了陪女儿上大学,偕妻子来到女儿的大学附近,租房。

承包过一段学生食堂,因太辛苦又不赚钱就不干了。

找一个地方打更,又因晚上睡不好觉,糖尿病的身体又受不了不干了,卖掉老家的房子在大连贷款买了个房子,看房价上涨有利可图决定卖掉。

房价继续上涨,无能力再购房,现在又后悔了。

折腾这么多年,身心疲惫,亲朋好友的好言相劝他都觉得是讽刺,是看不起他的表现。

7-1.931 人格障碍治疗心理咨询案例

7-1.931  人格障碍治疗心理咨询案例

人格障碍治疗心理咨询案例概况:周女,27岁,未婚,湘籍,中专,无业。

从初一开始,经常感觉紧张、恐惧、头晕、肌肉紧绷、颤抖(患者原话)。

要求自己走路的姿势要潇洒大方,感觉自己不是在走路,而是在舞台上表演。

害怕碰见同学老师,担心表现不好,心里害怕,总是躲着他们。

不断提醒自己走路要小心,不能把脏东西弄到鞋、脚或身上,看到脏东西心里就紧张,如果必须处于脏环境中,就浑身不舒服。

平时洗澡洗衣服很费劲,耗时很长,老是担心哪里没洗干净,一提到洗澡就提不起精神,因为觉得麻烦经常不愿洗。

跟母亲一起居住,俩人经常发生争吵,动不动就打骂母亲,下手很大力,母亲左手因此受伤不能抬高。

打过以后患者又觉得内疚,但一受到刺激又反复。

几乎每天都不能高兴起来,郁闷不堪,觉得生活没意义,度日如年,对未来感觉一片渺茫。

十多年来持续接受治疗,诊断混乱,在长沙和衡阳等地多次住院,花费十多万元,一直服药。

最近还接受某心理学博士建议,食用卤牛肉进行食物治疗,这些治疗都没有明显效果。

诊断:心理导师观察或了解到,患者有动作表情夸张、表述喜欢用书面词语、渴求表扬和同情、注重穿着打扮等等表现,符合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故诊断为表演型人格障碍。

患者还有洁癖、社交恐惧、冲动、依赖等表现。

背景:患者在数月前向觉悟洲心理咨询中心电话咨询,产生前来做现实心理治疗的想法,随后其家人亲往桂林了解咨询机构的情况,做出承诺并约定了治疗日期。

可能是考虑费用问题,患者及家人未如约前来。

在约定日期后患者来电希望电话指导,在得不到理想结果的情况下,患者生气,声言不再信任心理治疗。

2006年10月2日,患者母亲因被患者殴打,离家一段时间后刚回到家,因几句话不和再遭患者激烈殴打。

患者家属当即决定,让患者立即到觉悟洲心理咨询中心接受系统心理治疗。

治疗过程: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后,治疗在“亲爱的妈妈,感谢你生我出来,赐给我生命”的交流中正式拉开序幕。

患者回顾母亲对自己含辛茹苦的抚养教育,重新认识了与母亲的关系,人格得到升华,面对母亲不再象以往那样动不动就怒发冲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障碍案例案例一:候某,男,l8岁,未婚,待业,初中文化.患者的外祖母、母亲在青年、壮年时期因精神刺激曾出现一过性精神失常.父母性格暴躁,经常打骂孩子,有时又过份袒护溺爱.其大哥和二哥一贯好斗殴,大哥于十九岁时精神失常,二十一岁服毒自杀.候与其大哥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玩耍.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候在母孕期间,其母因家务纠纷两次服毒自杀,经抢救脱险,侯出生后发育良好,好动.八岁入学,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中上.但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不停地做小动作。

安静时又睡觉,有时不交作业.考入初中后,第一学期成绩较好。

第二学期七门功课全不及格,甚至不参加考试.l983年ll月。

因不服教师批评,在课堂上与英语教师扭打.一个月后不愿再上学。

经校方同意患者辍学.平时性格暴躁,胆大,从小爱打架。

喜欢结交调皮学生,爱好拳术。

后被招为集体工。

工作责任心差,并多次因违法行为受拘审或劳教.l986年1月7日。

从劳教所脱逃。

1月31日无故殴打李某,后又约七、八人持刀械斗,将李的腰部、左腕及臀部砍伤。

2月23日晚,伙同他人砍伤文某头部;5月7日晚伙同他人无故打伤丁某、冯某二人。

1986年7月13日,因流氓罪被收审。

收审后,利用种种手段殴打他人,强令同监犯人互相殴打。

同时,强占监舍内的水壶,克扣他人饭食和衣物、任意侮辱他人人格。

如小便时强迫他人为他提尿桶盖子,擦屁股,强迫他人看他的生殖器,用缝衣针扎别人的屁股等等.据其父反映.候与大哥关系密切.1979年,其大哥因精神病服毒身亡.1981年患者(时年十二岁)在课堂上突然和教师打架,l983年7月某日,患者看电影中途回家。

次日下午三时许被人发现昏迷不醒,经送医院抢救脱险。

2天后恢复出院,事后询问时,说是路途遇见了死去的哥哥,要他备置衣物,服药自杀,跟他走.于是遵嘱照办,直到出院时才清醒过来。

同年秋、冬,又两次自杀。

但获救。

l984年夏,将自行车从桥上摔下,后只身跳下,行为动机是与车子比试谁耐摔些。

后来还用砖块自砸左手致骨折。

经常无故伤害他人,如l983年春节突然卡其父脖子。

用饭碗打其母,无故殴打兄弟姐丈等.为此家人多次为其求医均无效,又按巫医指点迁过其兄的坟墓以避邪。

据说服用“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药后情绪比较安定,打人的次数减少.检查:血压124/80毫米汞柱,脉博104/分。

呼吸18分.除见左手较右手稍瘦小。

左前臂有‘忍”字刺墨纹身一处外,其余未见明显异常。

精神状态:意识清楚,仪表整洁,定向力,领悟力均正常,反应敏锐,对答切题,联想过程正常,但表情烦躁,经开导后,好个人经历能回忆,诉说小时不爱上学。

常逃学,在课堂上爱睡,嗜烟,嗜酒,常和别人打架,用水果刀在别人身上划道,为此被劳教,劳教期间,因两次打人延教,逃跑后仍与人打架,声称自己身不由己,有时用砖砸自己的头.还在手臂上刻“忍”字,企图控制自已,说自己有“梦游症”,曾半夜跑到街上和大哥的坟地.坚持说看到过已死去的大哥,也想服药舒舒服服地死去.两次上吊,觉得活着没意思,又说是想看看上吊时舌头能不能吐出来。

近些年来喜欢饮酒,如有三、五天不饮酒,便感到恶心,不思饮食,全身发痒,象虫子叮咬、发麻、眼前似有一层层海水流动,房屋旋转,曾将他人的自行车错骑走.植物神经系统功能试验:阴性,双臂平举时可见细微颤动。

脑电图:正常。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l50单位。

血尿常规:(-);智力测验结果正常,神经心理测验示轻度脑损害.思考题1.本例的情绪与行为表现有何特征,从其一贯表现看出属于何种人格障碍?2.绝大多数人格障碍是否在成年(18)岁前即有品行障碍?这一点在鉴别诊断上有何重要意义?病例讨论情绪的易激惹性(易于诱发)或爆发性和行为的冲动性(缺乏计划性,缺乏理智性,缺乏自制力)是冲动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

冲动型人格障碍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分类法将两型人格障碍并列,有些分类法将冲动型人格障碍并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之中,后一种分类处理方法更为简明,必须注意冲动型人格障碍不能等同干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因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中,有的以偷窃、诈骗、贪污、渎职、淫秽、赌博或流浪为突出特征而无暴力冲动行为。

我国l988年诊断标准对冲动型人格作如下概括:这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这一类人格障碍又称为暴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

诊断冲动型人格障碍需符合下述各项中的4项:1.有肯定的不可预测和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倾向。

2.行为的暴发不能控制。

3.不能控制或不适当的发怒,易于与他人发生争吵或冲突。

特别是行为受阻或受批评时。

4.情绪变化反复无常,不可预测,尤其是暴发愤怒和暴力行为.5.生活无目的,尤其不能事先计划或不能预见将会发生的事件与情况。

6.做事缺乏坚持性,如不给予奖励,则很难完成一件工作.. 7强烈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要么与人关系极好,要么极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

8.有自伤行为。

本例的行为表现与诊断标准对照,符合其第2~4项所描述的行为,情绪的暴发不能控制,第8项的自伤行为,对照第l项描述的行为不可预测(为偶然动机所支配)与不考虑后果,也大部分符合,本例诊断可以确立.其他三项描述生活无目的,做事无恒心,交际无常友均说明冲动性或不稳定性的人格特征,在本例中多少有所表现。

对此型人格障碍的处理,比较棘手。

法律制裁作为最后的一种办法,必不可少.在工读学校与改造场所,适当限制人身自由,又发挥个人劳动特长,自食其力,对社会对个人都有益处。

关键问题是对情绪与行为冲动性的控制,控制方法有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

外部控制惩罚与教育均有一定效果,即给予社会性约束力,适当限制自由,纪律较严,很有规律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与人较少接触,与中老年、妇女共同工作等均可减少冲突的发生.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气功、音乐、文娱、体育疗法,陶冶精神.镇静药物的间断使用,甚至雌性激素或抗雄性激素的治疗,也可以收到一时的效果.目前根本解除人格障碍。

尚无良策本例诊断:61.1冲动型人格障碍[案例二]王某、男,19岁,汉族,初中文化,未婚,待业。

王某生身父母均系农民,体健。

有兄长四人,家庭成员均无精神要史。

王出生后即由养父领养,7岁前由祖母抚育。

家庭经济状况优越,从小受到溺爱,性格固执、顽皮。

喜欢恶作剧。

上学后,开始成绩在90分以上,但以后不断打架闹事、欺侮小同学,辱骂老师、在课桌上剖剐老鼠、麻雀等.小学三年级时,在放学回家的队伍中公然把生殖器掏出来露在外面.以后成绩逐年下降.到小学毕业时要补考才能升学。

初中一年级时(13岁)因三门功课不及格留级,此后表现更差,终被勒令退学。

以后发展到不服家长管教,顶撞,吵闹以致与父母对打。

l981年l4岁时在某儿童医院拟诊为儿童多动症,用镇静剂无效。

服用利他灵稍好转。

1981年1月被送去工读学校就读。

但经常借故离校,一、二个月不返校,直至被捆绑押送回校。

1982年7月由家长领回,半年中,多次与人盗窃公私财物。

曾被收审.释放后,一度剪去长发,表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1984年17岁时.进工厂学铣工。

同年l2月开始旷工,招引一些朋友在家中吃喝玩乐,多次聚赔、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女青年.虽然多年受祖母无微不至的照料、袒护,却经常打骂祖母。

1985年6月5日,王向张某寻衅闹事,纠集另外两个人用棍棒、皮带毒打张。

致使张多处软组织挫伤.同年7月6日中午,王骑自行车撞了蒋某.反说“你挡我路,我打死你”,随即对蒋拳打脚踢,致其脑震荡、胸部软组织挫伤,住院二十多天.十月二十四日晚,某矿务局司机张某因行车与他人发生纠纷时,王不问缘由便对张谩骂、毒打。

同日被公安机关收容审查.检查所见:体查及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

精神状态:意识清楚。

仪容整洁。

定向力完好,领悟力正常,反应敏捷,对检查尚合作.主动与被动接触良好,对周围环境不感陌生。

表情自然,与思维和环境保持一致.说他从小顽皮、任性,受祖母和父母溺爱.上学后贪玩,爱和座位旁边的同学说话,老坐不住。

不由自主的要走动,后来成绩下降,学校不要他上学了.因为爱和父母吵架·四邻都厌他,名声已经坏了.但不承认干了坏事,偷东西是别人偷的,弄下钱给他吃一点就是了.对打人情节避重就轻,或完全否认.说打张某是因为张说他与某女青年恋爱。

影响了他的声誉,他根本没打蒋某。

还说蒋是“神经病”.并否认与其父对打,乃是别人谣传,是有人添油加醋故意扩大.过去—生气就控制不住自己,事情过去就后悔了.后来生气时便从l数到l0就会冷静下来,并说他现在想到家庭很温暖,父母对他很好,过去胡闹是不懂事。

缺乏社会经验,不承认传抄过黄色书刊,否认有滥交女友行为。

自己年龄还小,没干过坏事.并边哭边叹息说:“人生真难呀!”“没有人了解我,连父母也不了解我!”“现在后悔得很.……”。

.检查刚一结束,便到院子与住院病人交谈、说笑,显得无忧无虑。

未查及幻觉、错觉及妄想。

智能良好。

认为公安机关送他来检查是胡闹,他根本没有精神病,无自知力。

心理测验WAIS-RC:VIQ102,PIQ109,FIQ105 WMS-RC:MQ95HRB-RC神经心理测验:脑损害指数0 EPQ:E40。

N40,P45.L55.EEG:正常脑电图.思考题1、15岁以前,本例有何行为障碍?2、15岁以后,新出现哪些行为障碍?3、人格障碍与青少年犯罪,成人犯罪有何关系与区别?案例讨论被鉴定人王某家族中无精神病史.本人出生后即由养父母抚育,一直处于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下,颇受娇惯,从小喜欢恶作剧,以使他人遭受痛苦为乐.至十岁以后,更为顽皮·性格更向畸形发展,暴露阴部。

虐待动物,欺侮,殴打小同学,直至侮辱、谩骂教师。

在家里对迟延的满足不能忍受,任性,行为霸道,稍不如意,便毁坏家中门窗、物件,甚至与父母对打,持刀威胁他人安全。

听不进好言相劝,十四、五岁时,便滥交女友,喜欢到处游逛.结交坏友,偷窃。

打架,收审中撬坏门窗逃跑.虽被送往工读学校、收审、罚款,但不能吸取教训。

王并无智能损害,也无任何重性精神疾病之证据,而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情感和意志行为自控能力差,无自知力。

以上各种表现综合考虑符合人格障碍之诊断,多次发生的侵犯行为与其人格障碍有关。

人格障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反社会性为特征,常有违法行为发生,称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

另一类为性格特征十分突出,影响人际社会关系,难与人和睦相处,通常并无违法行为,以性格特征命名而有分裂型,偏执型,强迫型,表演型(癔症型)人格障碍等。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根据1988年我国诊断标准初稿,需符合下述两项:一、患者15岁之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即至少有下述表现中的3项:1.经常逃学。

2.被学校开除过,或被公安部门管教过。

3.被拘留过,或被公安部门管教过。

4.至少有两次外出过夜。

5.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