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劝学、师说高考名句默写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劝学》《师说》课件
③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
俱(《苏武传》) (1)假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⑤假令仆伏法受诛(《报任安书》)
⑥以是人多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⑦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北史·魏世祖纪》)
意义 借助 假期
临时委任
假装 假如 借、借给 宽容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并序》) ③冰泉冷涩弦凝绝(《琵琶行》) (2)绝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⑤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⑦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
板 块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
五
学案22
《劝学》《师说》
1.通假字 例句
① 以为轮 ②虽有槁暴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⑥或师焉,或不焉
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有”同“又”,再;“暴”同“曝”,晒 同“智”,见识 同“性”,天性
⑧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的方面; “大”,大的方面
⑨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⑩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5.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判断句,标志词:者……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
同“授”,传授
同“否”,不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劝 劝学
古义:_鼓__励___ 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
②金
金就砺则利
劝学与师说的名句理解型默写
《劝学》
1、点明劝学的主旨的句子
2、以“刀剑、木头”设喻,说明人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
3、揭示君子内涵,且说明成为君子办法的句子
4、指明君子天性的句子
5、诠释“圣心备焉”的条件的句子
6、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理相同的句子
7、与“笨鸟先飞”道理相同的句子
8、在当代被赋予“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含义的句子
9、强调学习比思考重要的句子
10、将踮脚和登高比较,说明学习能让人见识广博的句子
11、从正面设喻,用雕刻来讲坚持道理的句子
12、运用比喻,说明先天条件固然好,但是也需后天就坚持学习的句子
13、说明蚯蚓因专心而自由自在、无处不达的句子
14、以山为喻,说明学习要积累的句子
15、讲明“水、渊、龙”三者关系,告诫我们学习要积累的句子
《师说》
1、开门见山点明师说中心论点的句子
2、精准概括教师职能的句子
3、指明从师标准的句子
4、表明韩愈不以年龄作为择师标准的句子
5、对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成年人进行嘲讽的句子
6、揭示士大夫不能从师学习的心理原因的句子
7、引用孔子名言作为论据的句子
8、诠释新型师生关系的句子
9、说明教学相长的原因的句子
10、对士大夫智力低下进行嘲弄的句子
11、揭示“众人”智力水平和从师态度的句子
12、解释“圣益圣”的原因的句子
13、对作用甚微的童子之师进行批判的句子
14、说明百工之人智力高于士大夫之族的原因的句子
15、从方面证明教师解惑作用的句子。
高考必背篇目《劝学》《师说》《赤壁赋》《阿房宫赋》原创理解性情境默写
8、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水”与“月”来揭示变化之理的四句是:
9、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军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军容之盛的两句:
10、苏轼的《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当时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
《劝学》
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和“金”的变化来论证学习意义的两句:
2、荀子在《劝学》中提倡每天反省自己才能智慧通达,行为得当的两句: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整日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两句:
4、荀子在《劝学》中总结说明善于借助外物才能取得成功的的两句:
5、荀子的《劝学》中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相近的两句:
6、荀子的《劝学》中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意思相近的两句:
《师说》
1、韩愈在《师说》中开篇点明老师职能的两句是:
2、韩愈在《师说》中以反问来表明每个人存在困惑的两句是:
3、韩愈在《师说》中点明择师标准的四句是:
4、韩愈在《师说》中批判当时的一般人不愿意从师的三句是:
5、对只学句读而不求解惑的人,韩愈在《师说》中的看法是:
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说明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咎由自取四句是: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的四句是:
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随着秦朝灭亡而化为焦土的四句是:
1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助飞龙和彩虹来描写阿房宫之高的四句:
《劝学》《师说》归公开课名句默写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功在不舍。 。 , 。 ,朽
8、 ,不能十步; 木不折;锲而不舍, 9• •
1、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 ?是故 , , 。 4、今之众人, , 。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其皆出 于此乎? 6、彼童子之师, , 。 7、 , ,或师焉,或不焉 , , 。 8、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 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 ! 10、孔子曰:“ , ”。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 。
靠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简陋的小屋 里也非常舒服。
5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
6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白云自然地冒出山头,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
7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8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
我羡慕自然界的万物正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一生将要过去。
• 2.对下列各句中 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是( ) • ①园日涉以成趣 ②策扶老以流憩 ③或 棹孤舟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箕 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渔人甚异之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 C.①⑤/②③④/⑥ D.①③/②④⑤/⑥
答案:C
• 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B.乐夫天命复奚疑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解析:C是定语后置句,A、B、D是宾语前置句。
他长于诗文辞赋。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 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 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 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 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 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辞赋《归去来兮辞》著 称文史。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劝学》理解性默写(第一层级)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
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一块木头即使直到“”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5.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6.“,,”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9.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
”荀子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10.《劝学》中说想要别人快速找到自己就“,”即使原本的肢体没发生任何改变,也会有好的效果“,。
”11.《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
”12.《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轻松到达远方“,,。
”13、《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
”14.“”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6、《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17.《劝学》中点明人要实现自己境界的提升就要不断积累的句子是“,,。
师说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
师说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总3页) --本页仅作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一组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劝学》(选自《荀子》)第二组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 。
5、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第三组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劝学》中的“,,。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5、“,”,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名篇名句默写
必修上册文言文名篇名句默写*《劝学》1.【2022年新高考I卷】《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2020天津卷】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0全国II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
4.【2022年江苏南京高一上学期12月百校联考】儒道两家都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与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5.【2022年广州市第五中学高一上学期检测】《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2年广州市象贤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表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22年上海市行知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正面阐述学习重在坚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22年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在《荀子•劝学》中,文章开篇连用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高考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64篇)
高中必背篇目理解性背诵默写(1)《劝学》1.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与《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的观点是相同的。
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逍遥游》1.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2.承上启下的句子: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3.哪几句表明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3)《师说》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是相同的。
2.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阿房宫赋》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赤壁赋》1.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劝学》《师说》l理解默写及答案
《劝学》《师说》1、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荀子·劝学》一文开头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3、荀子在《劝学》中阐说“学”和“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积善成德__, __而神明自得__,___圣心备焉__”的观点5、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6、《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7、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两句话是“__闻道有先后_ ,__术业有专攻__”。
8、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_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__”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韩愈在《师说》中用“__师者__,__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正面解释了教师的职能和任务。
10、《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师不必贤于弟子__”的观点是相同的。
1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劝学、师说》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
必修上第10课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高考阅读训练】第10课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一、《劝学》/荀子一、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朝代)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
⑮【跂】踮起脚后跟。
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⑰【疾】劲疾。
⑱【彰】清楚。
⑲【假】借助。
⑳【舆马】车马。
这里指车子。
㉑【利足】善于奔走。
㉒【致】到达。
㉓【能水】善于游水。
指游泳。
㉔【绝】横渡。
㉕【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同“性”,天性。
㉖【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㉗【兴焉】在这里兴起。
兴,起。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㉘【神明】非凡的智慧。
㉙【圣心】圣人的关怀。
㉚【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㉛【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㉜【骐骥】骏马。
㉝【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
驾,一天的行程。
㉞【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全,停止、止息。
㉟【锲】刻。
㊱【镂】雕刻。
㊲【埃土】泥土,尘土。
㊳【黄泉】地下的泉水。
㊴【一】专一。
㊵【六脆】蟹的六条腿。
师说、劝学 理解性默写
《师说》理解性默写之樊仲川亿创作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尺度:“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
”5、《师说》一文不但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他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颠倒,“_________ ,_________ ”。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纷歧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 ,_________ 。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
9、从师态度分歧,结果也分歧。
古之圣人才干超出一般人很远,“_________ ”;今之众人才干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分歧的结果:是故“________ ,_________ ”。
情境默写·劝学+师说(精选含答案)
劝学1.《劝学》中,写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
2.《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3.荀子《劝学》中的“,”两句以行路为喻,说明了学习重在积累的道理。
4.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5.荀子在《劝学》中用劣马的事例强调人生贵在坚持的两句是“,”。
6.《劝学》中,“,”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7.《荀子·劝学》中“,,”三句运用类比手法,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
【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驽马十驾功在不舍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师说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2.《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3.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
4.《师说》中,韩愈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是“,”。
5.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6.《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7.韩愈在《师说》中援引孔子的言论“,”,旨在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愚妄。
【答案】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7.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1.荀子认为人的赋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改正,所以他特殊看重进修.“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惟的动身点,他在《劝学》中起首提出进修不成以停滞,就是想抓住症结,解决基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在文顶用比方解释事物经由必定的变更,可以进步的句子是:,.,.3.在文顶用比方的手段,借助木头经由烘烤后产生变更,即使再烘烤也不克不及回复复兴了,解释事物经由必定的变更,还可以转变本来的状况的语句是:,,.4.有时作者又采取比较的办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形组织在一路,形成光鲜对比,以加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进修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比较以说理的句子是:,;, .5.《劝学》中从不和设喻,强调进修重在积聚,假如不重视积聚,便无法达到弘远目的的句子是:,;,.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方,从见.闻.陆.水等方面说清楚明了在现实生涯中因为应用和借助外界前提所起的主要感化,从而解释人借助进修,就能填补本身的缺少,取得更明显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7.在《劝学》中强调进修应该专一,假如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进修和思虑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9.《劝学》以镌刻为喻,强调进修应该保持,解释只有保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10.在《劝学》中强调进修应该居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假如居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1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方,论证了进修的意义在于可以或许进步本身,转变本身,从不合的角度和正面来阐述的不雅点.1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不学而能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出的不雅点,继续并成长了孔子对进修的熟悉.1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劝学》中的“青,,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出先生或后人超出前人的思惟.1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惟一致.15., ,《劝学》中经由过程“木”于“金”的变更来进一步解释客不雅事物经由人工改革,可以转变本来的状况.16.《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常识.道德.才干是后天不竭普遍进修改革获得的.“金”要锐利,需“就砺”;人要改革成为“”的正人,就要“”,可见,进修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7.荀子《劝学》中, ,,强调了成天幻想不如少焉进修收成大的道理.18. ,是说正人的禀赋赋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合,然而最终却超出一般人,是因为,说清楚明了应用进修可以填补本身缺少的道理.19.古代诗文中,有很多借助描述“风雨”来抒发情绪的,《劝学》顶用,来形象阐述积聚的主要性.2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阐述了积聚的主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21.只要保持,就会成功.正如《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2.,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鬼域”的“居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形成光鲜比较,凸起了进修必须居心专一,才干获得成功.23.荀子在《劝学》中说,正人须要经由过程普遍进修来晋升本身的两个句子是:,.24.《劝学》中强调正人并不是有何差别,只是擅长借助外力的一句:,.25.中国古代的黉舍教导十分蓬勃,从中心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本来他所说的“师”,有其奇特寄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先生进行比较,以明白本身所说的先生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黉舍先生,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发蒙教师的句子是:,, .2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鞭挞“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比较,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成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揣摸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蠢的原因的语句是:, ,?27.本文认为子择师和本身不从师作比较,韩愈直接点明本身的立场,认为如许做,最终导致的成果是:,.28.《劝学》中荀子强调自省的意义是: ,.29.“勿以善小而不无”,只要积聚就有大收成,固《劝学》中荀子说,,.30.磨铁成针,进修要持之以恒.《劝学》中,证清楚明了这一不雅点.31.《劝学》顶用蟹作喻之句 ,,.32.《师说》一文批评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白的指出了从师的尺度:,,,.3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所描述的现象一样.34.中国事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度,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感化的一句是:,.35.《师说》一文不但有周密的论证思绪,并且有简练活泼的说话表达,文中,就凝练地归纳综合了“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的荒诞心态.36.肄业须要量力而行的精力,不懂的就要去寻找,或是向他人就教,正如《师说》中所说,,或师焉,或不焉,不然,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评的对象一样:本末颠倒,愚蠢人做出糊涂事来,,.3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先生和教小孩子念书的先生是不一样的,即彼孺子之师,,.38.博学虽然宝贵,但也不克不及疏忽自我检查.《荀子.劝学》中强调自我检查具有主要感化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9.韩愈《师说》中点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名句是:,.40.韩愈《师说》中写在巫医乐工百工之人身上消失的可怪的现象的名句是:“,.”41.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互相进修,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荀子.劝学》中标明进修要持之以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3.荀子认为人道本“恶”,且认为后天进修可以改革人,是以他的《劝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进修文化常识,而是劝工资“善”,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44.《劝学》中强调幻想不如实践(进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韩愈在《师说》中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6.《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方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经由过程进修和参省才干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地步.47.唐代古文活动的建议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进修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个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进修的主要性.48.《师说》一文经由过程“古之圣人”与“今之世人”比较,批评了“今之世人,,”的错误立场.49.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进修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合的立场,对其子“”;对自身“”.50.《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托言谢绝从师进修的语是:, .51.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工百工之人看待从师进修的立场不合,产生了一种出人料想的成果:“巫医乐工百工之人,正人不齿,,!”5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纪大小无关的两句是:,?53.从师立场不合,成果也不合.古之圣人才干超出一般人很远,,今之世人才干低于圣人很多,,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合的成果:是故,.54.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启事是:, .55.“没有人是生成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一致.56.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先生,普遍进修,看重师道的业绩,进一步解释从师的须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1.荀子认为人的赋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改正,所以他特殊看重进修.“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惟的动身点,他在《劝学》中起首提出进修不成以停滞,就是想抓住症结,解决基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学不成以已2.在文顶用比方解释事物经由必定的变更,可以进步的句子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在文顶用比方的手段,借助木头经由烘烤后产生变更,即使再烘烤也不克不及回复复兴了,解释事物经由必定的变更,还可以转变本来的状况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4.有时作者又采取比较的办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形组织在一路,形成光鲜对比,以加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进修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比较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克不及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5.《劝学》中从不和设喻,强调进修重在积聚,假如不重视积聚,便无法达到弘远目的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方,从见.闻.陆.水等方面说清楚明了在现实生涯中因为应用和借助外界前提所起的主要感化,从而解释人借助进修,就能填补本身的缺少,取得更明显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正人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7.在《劝学》中强调进修应该专一,假如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依靠者,居心躁也.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进修和思虑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转瞬之所学也.9.以镌刻为喻,强调进修应该保持,解释只有保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0.在文中强调进修应该居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假如居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鬼域,居心一也.1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方,论证了进修的意义在于可以或许进步本身,转变本身,从不合的角度和正面来阐述“学不成以已”的不雅点.1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不学而能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成以已的不雅点,继续并成长了孔子对进修的熟悉.1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出先生或后人超出前人的思惟.1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惟一致.1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经由过程“木”于“金”的变更来进一步解释客不雅事物经由人工改革,可以转变本来的状况.16.荀子认为人的常识.道德.才干是后天不竭普遍进修改革获得的.“金”要锐利,需“就砺”;人要改革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正人,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可见,进修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7.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转瞬之所学也,强调了成天幻想不如少焉进修收成大的道理.18. 正人生非异也,是说正人的禀赋赋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合,然而最终却超出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清楚明了应用进修可以填补本身缺少的道理. 19.古代诗文中,有很多借助描述“风雨”来抒发情绪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阐述积聚的主要性.2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阐述了积聚的主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1.只要保持,就会成功.正如《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2.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鬼域”的“居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依靠者,居心躁也.形成光鲜比较,凸起了进修必须居心专一,才干获得成功.23.荀子在《劝学》中说,正人须要经由过程普遍进修来晋升本身的两个句子是:正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4.《劝学》中强调正人并不是有何差别,只是擅长借助外力的一句:正人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5.中国古代的黉舍教导十分蓬勃,从中心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本来他所说的“师”,有其奇特寄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先生进行比较,以明白本身所说的先生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黉舍先生,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发蒙教师的句子是:彼孺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鞭挞“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比较,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成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揣摸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蠢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认为圣,愚人之所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7.本文认为子择师和本身不从师作比较,韩愈直接点明本身的立场,认为如许做,最终导致的成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8.《劝学》中荀子强调自省的意义是“正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29.“勿以善小而不无”,只要积聚就有大收成,固《劝学》中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0.磨铁成针,进修要持之以恒.《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证实这一不雅点.31.《劝学》顶用蟹作喻之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依靠者,居心躁也.”32.《师说》一文批评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白的指出了从师的尺度: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所描述的现象一样.34.中国事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度,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感化的一句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5.《师说》一文不但有周密的论证思绪,并且有简练活泼的说话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就凝练地归纳综合了“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的荒诞心态.36.肄业须要量力而行的精力,不懂的就要去寻找,或是向他人就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然,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评的对象一样:本末颠倒,愚蠢人做出糊涂事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先生和教小孩子念书的先生是不一样的,即彼孺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8.博学虽然宝贵,但也不克不及疏忽自我检查.《荀子.劝学》中强调自我检查具有主要感化的两个句子是正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9.韩愈《师说》中点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名句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0.韩愈《师说》中写在巫医乐工百工之人身上消失的可怪的现象的名句是今其智乃反不克不及及,其可怪也欤41.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互相进修,其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2.《荀子.劝学》中标明进修要持之以恒的两句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3.荀子认为人道本“恶”,且认为后天进修可以改革人,是以他的《劝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进修文化常识,而是劝工资“善”,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44.《劝学》中强调幻想不如实践(进修)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转瞬之所学也.45.韩愈在《师说》中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这两句话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46.《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方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经由过程进修和参省才干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地步.47.唐代古文活动的建议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进修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个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进修的主要性.48.《师说》一文经由过程“古之圣人”与“今之世人”比较,批评了“今之世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的错误立场.49.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进修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合的立场,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50.《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托言谢绝从师进修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51.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工百工之人看待从师进修的立场不合,产生了一种出人料想的成果:“巫医乐工百工之人,正人不齿,今其智乃反不克不及及其可怪也欤!”5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纪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3.从师立场不合,成果也不合.古之圣人才干超出一般人很远,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世人才干低于圣人很多,而耻学于师,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合的成果:是故圣益圣,愚益愚.54.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启事是:余嘉其能行旧道,作《师说》以贻之.55.“没有人是生成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不学而能者,孰能无惑”一致.56.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先生,普遍进修,看重师道的业绩,进一步解释从师的须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说、劝学默写
《劝学》《师说》默写
1:君子曰:。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登高而招,,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
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3: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圣心备焉。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蚓无爪牙之利,,上食埃土,,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4: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是故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
5:嗟乎!!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
矣,。
是故圣益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6:爱其子,;于其身也,,惑矣。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惑之不解,或师焉,,,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7:问之,则曰:“,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呜呼!,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
之人,,,其可怪也欤!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顿,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进步的句子是:,。
,。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4、有时作者又采用比照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展比照以说理的句子是:,;,。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假如不注重积累,便无法到达远大目的的句子是:,;,。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说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缺乏,获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7、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假如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阐述了学习和考虑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9、?劝学?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0、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假如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1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可以进步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的观点。
1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出的观点,继承并开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1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原卷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统编版全五册)
第04练必修上册《劝学》《师说》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韩愈《师说》中点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相反的事例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6)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必修一情景默写(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烛之武退秦师)
高一普通班期中备考之名句默写《劝学》理解性默写1.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3.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4.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师说历年高考名句
▪ 15.爱子,
,于其身
也,
,惑矣!(韩愈《师说》)
( 2012年浙江卷)
▪ 16. _______,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2012年福建卷)
▪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 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 《师说》)(2012年广东卷)
▪ 1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 《师说》)(2013年北京卷)
(韩愈《师说》)(10年山东卷)
▪ 12.人非生而知之者, 说》)(10年福建卷)
。(韩愈《师
▪ 13.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____________,君子不齿,____________, 其可怪也欤!(2012年新课标)
▪ 1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____________。(韩愈《师说》)(2012 江苏卷)
者,
。(韩愈《师说》)(2008福
建卷)
▪ 8.爱其子,
;于其身也,
,惑
矣。(韩愈《师说》)(2008全国卷Ⅰ)
▪ 9.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
。(韩愈《师说》)(2009安
徽卷)
▪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韩愈
《师说》) (10年上海秋季卷)
▪ 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师说》历年高考名句默写汇集
2005年-----2013年
▪ 1.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或不
焉,
,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
说》)(2005全国卷Ⅲ)
▪ 2.彼童子之师,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08广东卷】吾尝终日而思矣,
望矣,
。
;吾尝
。
• 【09山东卷】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
• 【09江苏卷】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09安徽】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功在不 舍。
• 【09福建卷】故木受绳则直,______。
• 【09全国卷】
,
。
• 【12上海卷】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13山东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_______。
• 【12河北卷】
,非能水也,
。
君子生非异也,
。
• 【12北京卷】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
_______,则__ ____ 。
• 【13新课标卷】蚓无爪之利,____________,上 食埃土,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 【13北京卷】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 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天津卷】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13广东卷】 ________,_________,闻 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4浙江卷】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
• 【10福建卷】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
• 【10安徽卷】积善成德,_______,圣心备焉。
• 【10福建卷】 ①
,风雨兴焉。
②人非而知之者,
。
• 【11山东卷】
①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
• 【12山东卷】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④
”的绵绵愁绪,有
辛弃疾“⑤
,尽西风,季鹰归未”的慷慨悲情,
更有毛泽东词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⑥
”的
勃勃生机。
• 2015年湖北卷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2016全国卷1
《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 能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 2016浙江卷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
驾,
。
• 【09重庆卷】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
规。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09天津卷】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10江苏卷】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君子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 。
• 【10陕西卷】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
《劝学》《师说》 中的高考名句默写
• 【07全国卷】木直中绳,
,其曲中
规。
,不复挺者,
。故木受绳则
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07安徽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
舍,
。
• 【08全国卷 2】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顺风而
呼,
,而闻者彰。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筋骨之强,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
【2017新课标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 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 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 (2018全国卷Ⅰ)
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________”,则说明李蟠的儒学素养。
• (2018•卷Ⅲ)
《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 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踮起脚极目 远望,也“________”。
• (2018·江苏)
故不积跬步,________。(《荀子·劝学》)
【14福建卷】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__。 【14四川卷】 ____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4全国卷】
①《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 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 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4辽宁卷】_____,不能十步;______,功在不舍。
• 2015年江苏卷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2015年安徽卷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2015年福建卷 师者,
。
• 2015年天津卷
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它是王勃眼里
“①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寥廓多姿,是杜甫笔
下“玉露凋伤枫树林,②
”的沉雄富丽,是苏轼
文中“纵一苇之所如,③
”的浩渺烟波。它有
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超拔豪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