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兹奖陶哲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外,陶象国认为,让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后来,陶哲轩20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被洛杉矶加州大学聘为正教授。
2013年,正值埃尔德什的百年诞辰。陶 哲轩在其个人社交网络贴出了一张颇有 意义的照片:一位头发花白、身着西装 的老人与一个穿着蓝灰色上衣的小男孩 坐在一起。老人一手拿着纸张,另一只 拿着笔的手放在鼻子下面,小男孩也低 头注视着纸面。因为过于专注,两人都 没有注意到镜头。照片中的老人就是埃 尔德什,小男孩则是时年10岁的陶哲轩。 这是陶哲轩第一次见到埃尔德什。六年 之后,16岁的陶哲轩在埃尔德什的推荐 下前往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数学文化
18消防1班 曹煜
陶哲轩(1975年7月17日—),出生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毕业于弗林德斯大学,华裔数学家。
菲尔兹奖 陶哲轩是赢得
的第一位澳大利亚人,
也是继1982年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1],任教于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数学系。
陶哲轩是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解析数论 等重要数学研究领域里的重要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界 莫扎特”。
上幼儿园的一年半里,陶哲轩还在母亲梁蕙兰指导下完成了几乎全部小学数学课程。母亲更多是对他进行 启发,而不是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而陶哲轩更喜欢的也似乎是自学,他贪婪地阅读了许多数学书。
陶象国夫妇还开始阅读天才教育的书籍,并且加入了南澳大利亚天才儿童协会。陶哲轩也因此结识了其他 的天才儿童。
5岁生日过后,陶哲轩再次迈进了小学的大门。这一次,父母考察当地很多学校后,最终选择了离 家2英里外的一所公立学校。这所小学的校长答应他们,为陶哲轩提供灵活的教育方案。刚进校时,陶 哲轩和二年级孩子一起学习大多数课程,数学课则与5年级孩子一起上。
保罗•埃尔德什:1984年沃尔夫奖获得者,20世纪 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其一生参与了1 475篇高质 量论文的写作,是历史上发表论文数量第二多的数 学家(第一为欧拉);他在数论、集合、几何等多 个领域提出和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难题,建立了离散 数学领域;虽然他从没有碰过电脑却为计算机科学 打下了基础;他一生获得了众多荣誉,是多个著名 学术机构的成员,包括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国家科 学院……
一年后,陶象国夫妇面临一个重大抉择:陶哲轩什么时候升入大学?格罗斯教授在她的论文中写 道,陶哲轩的智商介于220至230之间,如此高的智商百万人中才会有一个,他也完全有能力在12岁生 日前读完大学课程,打破当时最年轻大学毕业生的记录。
但他们觉得没有必要仅仅为了一个所谓的记录就让孩子提前升入大学,希望他在科学、哲学、艺术 等各个方面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3岁半时,早慧的陶哲轩被父母送进一所私立小学。然而,研究天才教育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米那卡·格 罗斯(MiracaGross) 在陶哲轩11岁时出版的一篇论文中写道,陶哲轩的智力明显超过班上其他孩子,但他不知 道怎么与那些比自己大两岁的孩子相处,而学校的老师面对这种状况也束手无策。
几个星期以后,陶哲轩退学了。陶象国夫妇从这次失败经历中吸取的一个宝贵教训是:培养孩子一定要和 孩子的天分同步,太快太慢都不是好事。陶象国对本报记者说:“我们决定还是让他去上幼儿园。”幼儿园里 有陶哲轩的同龄人。
菲尔兹奖
菲尔兹奖(Fields Medal),是据加拿大数学家约 翰·查尔斯·菲尔兹(John Charles Fields)要求设立 的国际性数学奖项[1],于1936年首次颁发,常被视 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本身未设数学奖)。
[1][2]
菲尔兹奖每四年颁奖一次,在国际数学联盟(IMU) 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举行颁奖仪式 [1][3],每次颁给二至四名有卓越贡献的年轻数学家 [1][3]。获奖者必须在该年元旦前未满四十岁,每人将 得到15000加拿大元(CAD)的奖金和金质奖章一枚 [1][3]。 截止2018年,共有2位华裔数学家曾获得过菲尔兹奖, 分别是1982年获奖的数学家丘成桐和2006年获奖的 数学家陶哲轩。
1975年7月15日,陶哲轩出生在澳大利亚阿得雷德,是家中的长子。
他的父亲陶象国(BillyTao)和母亲梁蕙兰(GraceTao)均毕业于香港大学。陶象国后来成了一名儿科医生。梁 蕙兰是物理和数学专业的高才生,曾做过中学数学教师。1972年,夫妇俩从香港移民到了澳大利亚。
陶哲轩两岁的时候,父母就发现这个孩子对数字非常着迷,还试图教别的孩子用数字积木进行计算。
此外,他的研究领域还涉及工科,在照相机的压缩传感原 理(调和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方面获得了突破性成果。
陶哲轩另一项著名的成果是与本·格林合作用质数级数解决 了一个由欧几里得提出的与“孪生质数”相关的猜想:一 些质数数列间等差,如3、7、11之间,均差4;而数列中下 一个数15则不是质数。这个已经有2300年历史的数学悬案, 强烈吸引了他的兴趣,他与同伴甚至证明了即使在无穷大 的质数数列中,也能找到这样的等差数列段,这个发现被 命名为“格林—陶定理”。
7岁时,陶哲轩开始自学微积分。“这不是我们逼他看的,是他自己感兴趣。”陶象国说。而小学 校长也意识到小学数学课程已经无法满足陶哲轩的需要,在与陶象国夫妇讨论之后,他成功地说服附近 一所中学的校长,让陶哲轩每天去中学听一两堂数学课。
陶哲轩8岁半升入了中学。9岁半时,他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离家不远的弗林德斯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 8岁零10个月时,陶哲轩曾参加一项数学才能测试,得了760分的高分。在美国,十七八岁的学生中只 有1%能够达到750分,而8 岁的孩子里面还没有人超过700分。这期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 教授将陶象国夫妇和陶哲轩邀请到美国,游历了三个星期。夫妇俩曾请教费弗曼和其他数学家,陶哲轩 是否真的有天才。“还好我们做了肯定答复,否则今天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傻瓜。”费弗曼回忆说。
后来,陶哲轩20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被洛杉矶加州大学聘为正教授。
2013年,正值埃尔德什的百年诞辰。陶 哲轩在其个人社交网络贴出了一张颇有 意义的照片:一位头发花白、身着西装 的老人与一个穿着蓝灰色上衣的小男孩 坐在一起。老人一手拿着纸张,另一只 拿着笔的手放在鼻子下面,小男孩也低 头注视着纸面。因为过于专注,两人都 没有注意到镜头。照片中的老人就是埃 尔德什,小男孩则是时年10岁的陶哲轩。 这是陶哲轩第一次见到埃尔德什。六年 之后,16岁的陶哲轩在埃尔德什的推荐 下前往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数学文化
18消防1班 曹煜
陶哲轩(1975年7月17日—),出生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毕业于弗林德斯大学,华裔数学家。
菲尔兹奖 陶哲轩是赢得
的第一位澳大利亚人,
也是继1982年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1],任教于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数学系。
陶哲轩是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解析数论 等重要数学研究领域里的重要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界 莫扎特”。
上幼儿园的一年半里,陶哲轩还在母亲梁蕙兰指导下完成了几乎全部小学数学课程。母亲更多是对他进行 启发,而不是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而陶哲轩更喜欢的也似乎是自学,他贪婪地阅读了许多数学书。
陶象国夫妇还开始阅读天才教育的书籍,并且加入了南澳大利亚天才儿童协会。陶哲轩也因此结识了其他 的天才儿童。
5岁生日过后,陶哲轩再次迈进了小学的大门。这一次,父母考察当地很多学校后,最终选择了离 家2英里外的一所公立学校。这所小学的校长答应他们,为陶哲轩提供灵活的教育方案。刚进校时,陶 哲轩和二年级孩子一起学习大多数课程,数学课则与5年级孩子一起上。
保罗•埃尔德什:1984年沃尔夫奖获得者,20世纪 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其一生参与了1 475篇高质 量论文的写作,是历史上发表论文数量第二多的数 学家(第一为欧拉);他在数论、集合、几何等多 个领域提出和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难题,建立了离散 数学领域;虽然他从没有碰过电脑却为计算机科学 打下了基础;他一生获得了众多荣誉,是多个著名 学术机构的成员,包括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国家科 学院……
一年后,陶象国夫妇面临一个重大抉择:陶哲轩什么时候升入大学?格罗斯教授在她的论文中写 道,陶哲轩的智商介于220至230之间,如此高的智商百万人中才会有一个,他也完全有能力在12岁生 日前读完大学课程,打破当时最年轻大学毕业生的记录。
但他们觉得没有必要仅仅为了一个所谓的记录就让孩子提前升入大学,希望他在科学、哲学、艺术 等各个方面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3岁半时,早慧的陶哲轩被父母送进一所私立小学。然而,研究天才教育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米那卡·格 罗斯(MiracaGross) 在陶哲轩11岁时出版的一篇论文中写道,陶哲轩的智力明显超过班上其他孩子,但他不知 道怎么与那些比自己大两岁的孩子相处,而学校的老师面对这种状况也束手无策。
几个星期以后,陶哲轩退学了。陶象国夫妇从这次失败经历中吸取的一个宝贵教训是:培养孩子一定要和 孩子的天分同步,太快太慢都不是好事。陶象国对本报记者说:“我们决定还是让他去上幼儿园。”幼儿园里 有陶哲轩的同龄人。
菲尔兹奖
菲尔兹奖(Fields Medal),是据加拿大数学家约 翰·查尔斯·菲尔兹(John Charles Fields)要求设立 的国际性数学奖项[1],于1936年首次颁发,常被视 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本身未设数学奖)。
[1][2]
菲尔兹奖每四年颁奖一次,在国际数学联盟(IMU) 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举行颁奖仪式 [1][3],每次颁给二至四名有卓越贡献的年轻数学家 [1][3]。获奖者必须在该年元旦前未满四十岁,每人将 得到15000加拿大元(CAD)的奖金和金质奖章一枚 [1][3]。 截止2018年,共有2位华裔数学家曾获得过菲尔兹奖, 分别是1982年获奖的数学家丘成桐和2006年获奖的 数学家陶哲轩。
1975年7月15日,陶哲轩出生在澳大利亚阿得雷德,是家中的长子。
他的父亲陶象国(BillyTao)和母亲梁蕙兰(GraceTao)均毕业于香港大学。陶象国后来成了一名儿科医生。梁 蕙兰是物理和数学专业的高才生,曾做过中学数学教师。1972年,夫妇俩从香港移民到了澳大利亚。
陶哲轩两岁的时候,父母就发现这个孩子对数字非常着迷,还试图教别的孩子用数字积木进行计算。
此外,他的研究领域还涉及工科,在照相机的压缩传感原 理(调和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方面获得了突破性成果。
陶哲轩另一项著名的成果是与本·格林合作用质数级数解决 了一个由欧几里得提出的与“孪生质数”相关的猜想:一 些质数数列间等差,如3、7、11之间,均差4;而数列中下 一个数15则不是质数。这个已经有2300年历史的数学悬案, 强烈吸引了他的兴趣,他与同伴甚至证明了即使在无穷大 的质数数列中,也能找到这样的等差数列段,这个发现被 命名为“格林—陶定理”。
7岁时,陶哲轩开始自学微积分。“这不是我们逼他看的,是他自己感兴趣。”陶象国说。而小学 校长也意识到小学数学课程已经无法满足陶哲轩的需要,在与陶象国夫妇讨论之后,他成功地说服附近 一所中学的校长,让陶哲轩每天去中学听一两堂数学课。
陶哲轩8岁半升入了中学。9岁半时,他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离家不远的弗林德斯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 8岁零10个月时,陶哲轩曾参加一项数学才能测试,得了760分的高分。在美国,十七八岁的学生中只 有1%能够达到750分,而8 岁的孩子里面还没有人超过700分。这期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 教授将陶象国夫妇和陶哲轩邀请到美国,游历了三个星期。夫妇俩曾请教费弗曼和其他数学家,陶哲轩 是否真的有天才。“还好我们做了肯定答复,否则今天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傻瓜。”费弗曼回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