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京辉戏剧叙事特征研究
孟京辉戏剧风格论-论文
界观 价值 观 充 满 矛盾 、变形 与 扭 曲 的 当代 , 即使 在号 称爆 笑喜 剧 的 《 两 只狗 的生活
在 当今 社会 ,人 总是有 着 多种选 择 和 } H 创 作者 经历 迷惘 困惑 之后 对 于理想 的 召唤 。
性 的思 考 , 权 衡 利 弊之 后 都 会做 出一 个有 利 意见 》 中, 两 只 来 自乡 下 的 狗 旺 财 和 来 福 在 于 自己生 活 的选 择 和 归属 , 理想 的爱 情 可望 灯 红酒 绿 的 城 市 中历 经 艰 辛 依 旧 坚 守 自己
戏 剧理 i  ̄f l , I 横/ 孟 京辉 戏 剧风 格 论 蝎u l i l u n z o n g h e n g / me n g j i n g h u i x i j u f e n g g e l u l
孟 京 辉 戏 剧 风 格 论
◆何 明敏
内容 提 要 : 一直 以来 , 孟京辉 擅 长将 理 想主 义的 情怀 以诗 意 的表 达
牛》 等作 品在票 房 上 的成 功 , 更 是证 明了他 在 话 剧市 场 的号 召力 。 此后 的孟 京辉 创立 了 自己的戏 剧 品牌 ,并通 过 商业 化 的操 作模 式
戏 剧 理 论纵 横 / 京 辉 戏 剧 风 格 论 u l i l u n z o n g h e n g / me n g j i n g h u l x l j u f e n g g e l u n
无情 地拒 绝 了马路 ,促使 马路走 入绝 境 。与 别 心 向往 之 。” [ 3 上世 纪 6 0年代 , 性解放
此 同时 ,马路 唯一 的真正 朋友—— 动 物 园 的 运 动 、 嬉 皮 士运动 , 以至 于 1 9 6 8年 巴黎 的 “ 五
浅谈中国先锋戏剧的特色中国化——以孟京辉的作品为例
·43·第33卷第22期 2020年11月Vol.33 No.22November 2020艺术科技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20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资助项目“融媒体环境下中西纪录片华语表达的对比分析”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JCX20_0883浅谈中国先锋戏剧的特色中国化——以孟京辉的作品为例鹿璐(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6)摘要:近30年,中国的先锋戏剧,从一开始的小剧场,到现在走上更大的舞台,全国二三线城市的剧场发展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
在戏剧的观赏性和票房产量上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的先锋戏剧里程碑式的人物——孟京辉。
中国的传统戏剧很多都是来自优秀文学作品的改编,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时,全国人民都热衷于观看话剧,迄今为止,中国的戏剧已经发展为极具票房号召力的商业化产业,尤其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先锋戏剧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种戏剧大大区别于传统戏剧。
先锋戏剧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壮大,意味着它满足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符合了中国当代国情,并且融入了中国文化,形成了极具中国特征的特色化先锋戏剧。
关键词:先锋戏剧;孟京辉;中国化;特色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2-0043-02孟京辉导演的话剧在剧作的手法上有着前所未有的尝试,孟京辉的话剧先前是没有剧本的,而是他和表演者即兴发挥的集体创作的结晶。
这种有悖于传统戏剧的创作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色,这种新潮的表现手法和新生的技术都被孟京辉用在了实验戏剧中。
很多人说先锋戏剧就是让一部分“先疯”起来,这种完全个人化的风格和与传统戏剧背离的创作方式也使得先锋戏剧的很大一部分受众是年轻人。
孟京辉的戏剧理念最初开始来源于西方戏剧,孟京辉的研究生毕业作品是《等待戈多》,这部传统的西方文学作品被孟京辉搬上了中国的舞台,除此以外,《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等作品也是积累了沉厚的西方文学底蕴的作品。
残酷戏剧影响下的中国先锋戏剧——以孟京辉导演作品为例
46残酷戏剧影响下的中国先锋戏剧——以孟京辉导演作品为例苑雨萌 四川大学摘要:本文在对阿尔托关于残酷戏剧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以孟京辉导演作品为例结合残酷戏剧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当代先锋戏剧中受到残酷喜剧影响的部分进行研究论述。
关键词:残酷戏剧;孟京辉;先锋戏剧作为当代中国话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种类的戏剧争妍斗艳,先锋戏剧也是不断创新,表演戏剧的舞台发生改变,表演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中国先锋戏剧的创作者们从前人的成果中吸取宝贵的经验,使实验性的戏剧不断涌现。
在这些先锋戏剧中大部分依然沿用阿尔托关于残酷戏剧的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当代先锋派导演孟京辉。
一、阿尔托的残酷戏剧阿尔托是一个希望通过艺术来改变社会的革命人士,也曾被人们误认为疯子的先知。
在戏剧中,阿尔托是一个全方位的剧场人,他在19世纪后期最先提出“残酷戏剧”的理论,将剧场从苍白无力的文字转换为实际行动。
可惜的是在那个思维固化的年代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支持,但他所提出来的理论对后期戏剧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阿尔托主张戏剧的残酷性,表现在生的欲望、冷漠的欣赏以及无法改变的必然性。
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基于空间的戏剧语言,着重强调表演的仪式感,希望通过足够有效的表达方式或表演手段来达到一种理想的精神状态。
这可以称之为是对语言的延伸,将戏剧突破局限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在这样的演出过程中,灯光的使用和声音效果的表现都要满足舞台整体性,使表演的空间不再平面单调。
这样的戏剧打破了传统戏剧在艺术何语言上固有的限定界限,运用各式各样的演出技巧来完成一个整体的形象。
二、孟京辉在残酷戏剧影响下的戏剧作品将孟京辉的先锋戏剧分为三类:实验性戏剧、音乐型戏剧和改编戏剧。
虽然音乐型戏剧和改编戏剧都是非常具有实验性的戏剧之一,但由于其特殊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流派,所以单独分类。
并且这两种戏剧是受残酷戏剧中提出的戏剧表演语言理论影响最大的。
(一)音乐型戏剧作为运用残酷戏剧理论表现的最具特色的戏剧类型,音乐型戏剧在普通实验剧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加入了歌、舞相结合的音乐元素。
反叛姿态与从众策略_孟京辉先锋话剧的风格研究
67反叛姿态与从众策略——孟京辉先锋话剧的风格研究 摘 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先锋派”话剧的艺术实践中,孟京辉的话剧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化特征。
在作为自己同代人的“代言人”,表达怀疑、否定情绪的同时,孟京辉的作品还致力于解构中的建构。
在浪漫抒情中暗示希翼与方向的存在。
而充满游戏色彩的叙事技巧,则增添了其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观赏性。
因此,他虽然以反叛的姿态登上“先锋话剧”舞台,却以从众的策略获得与现实的和解,模糊了自己的先锋身份。
关键词:先锋话剧;孟京辉;反叛;从众任建军若谈论20世纪90年代的话剧,有一个词语必然会高频率出现,那就是“先锋”。
虽然各种类型的剧作都在不间断地问世,尤其传统现实主义作品在创作领域依然占据最高的比例,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90年代话剧的热点、时尚与主潮属于先锋话剧。
先锋话剧在本质上是得到接续与发展的80年代的实验话剧。
但在这里我们之所以选择了“先锋话剧”这样一个称谓而放弃了“实验话剧”的说法,一方面出于对话剧研究界惯于称80年代为“实验”、90年代为“先锋”的约定俗成说法的尊重。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90年代的话剧实验虽紧承了80年代的实验精神,但较之于80年代,90年代的话剧实验已经具备了较为明确的理论体系与反叛理念,从思想根源到艺术表现都具有更为明显的反叛特征与前卫色彩。
也就是说,80年代的实验侧重于“探索”、尤其形式上的“探索”;90年代的实验则尝试“颠覆”,对既定戏剧传统的方方面面的“颠覆”,虽然其“颠覆”表现出了不彻底性。
①将先锋话剧做得最为轰轰烈烈的,是孟京辉。
他以反叛的姿态登上先锋话剧的舞台,以从众的策略获得与现实的和解,既扩大了先锋话剧的影响,又培养了自己的受众群体,为先锋话剧的良性运作提供了经验。
由于以“我们”、“年轻”、“梦想”、“冒险”、“游戏”、“歌唱”等关键词构筑了自己的美学风格,孟京辉的每一次导演都可以被看作是他的一次创作。
在初出茅庐之时,孟京辉“倾向于传统的东西都是垃圾”,“从一个反叛开始”,“就是要破坏”,②以1997年秋去日本学习为界,孟京辉的话剧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
论孟京辉先锋戏剧美学风格的近期走向
论孟京辉先锋戏剧美学风格的近期走向作者:杨思艺来源:《牡丹》2018年第11期2000年《恋爱的犀牛》的大获成功,标志着孟京辉向“人民路线”转型策略的胜利和以反叛、幽默、嘲讽、浪漫等特征为基础的“孟氏”恒定美学风格的成型。
从2008年孟京辉于北京创立“蜂巢剧场”至今,孟京辉先锋戏剧创作进入了更为超前、多元、完善的新阶段,其创作重点转为:恒定美学风格下的精雕细琢,表现为:形式探索上强调具体、应时;情感抒发趋于深沉、细腻;商业宣传彰显审美感染力、号召力,以完成其先锋创作在艺术水准上的全面优化。
1989年,孟京辉以戏剧作品《等待戈多》粉墨登场于日渐低迷的中国戏剧舞台,他高举“先锋”的旗帜,以前卫的创新理念和新潮的表现形式将20世纪末濒于绝境的中国戏剧从观众离场、演员流失、体制禁锢、影视冲击的悬崖边缘带入了商业与艺术齐头并进的发展前景之中。
2000年《恋爱的犀牛》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票房奇迹,成为中国先锋戏剧的代表作品。
这一成功标志着以反叛、幽默、嘲讽、浪漫等特征为基础的“孟氏”恒定美学风格已在前期实践中逐步成型,并宣告了孟京辉先锋戏剧向“人民路线”转型策略的全面胜利。
但孟京辉从不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阶段性成就,与很多因格调鲜明而成名的导演不同,他从不无限制复制自我已趋于成熟的恒定风格,不断尝试、勇于创新始终是他无法偏离的先锋创作初衷,他渴望带给观众更多未知感受。
“导演是一个探路的人,带着大家一起往前走。
保守的人就看熟悉的风景,如果你要勇敢点呢,也许会损失很多东西……做戏剧,最多损失掉身上的锁链,反而得到的是整个世界的风景。
”“行走中的戏剧”是他对其先锋创作一个形象的描述。
2008年,孟京辉于北京创立“蜂巢剧场”,开启了个人作品专属演出区域,至此孟京辉先锋戏剧创作进入了更为超前、多元、完善的新阶段。
而后,他又相继在上海、杭州建立个人剧场;参与、创办了“北京青年国际戏剧节”“乌镇国际戏剧节”“当代戏剧双年展”等多届国家性、国际性戏剧展演活动,致力于通过大量经典作品输出及商业性概念宣传,扩大其先锋戏剧美学理念的影响范围。
浅议孟京辉舞台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浅议孟京辉舞台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作者:冯薇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9年第01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先锋导演孟京辉的几部作品,主要目的是探讨优秀话剧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认为: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关系,一味的追求形式的变化与完美而忽视内容的本质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戏剧需要创新,但艺术的本质,更深层的审美追求不能丢。
【关键词】话剧作品;孟京辉;形式;内容根据近两年来话剧市场年度报告数据显示,话剧演出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关注,话剧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传统的经典现实主义话剧、国外引进获得很多奖项的剧目、小剧场原创剧目等大大小小的话剧都纷纷上演。
但我们发现,除了传统经典剧目,上座率最高的要数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工作室推出的话剧。
在2016年话剧市场数据调查中,小剧场排行前十有孟京辉的六部话剧在榜上,且排名靠前。
2017年,以孟京辉、赖声川的话剧几乎拿下了话剧市场的半壁江山,除了其在北京的,杭州的蜂巢剧场今年也列居小剧场排名前十位,影响力可见一斑。
虽有好的票房,但孟京辉的话剧一直以来又颇受争议,也有不同的声音说其作品过于形式化,甚至盖过剧本本身要表达的内容,没有哲思。
作为先锋戏剧领军者,孟京辉曾说:“我发现在戏剧舞台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一切在电影、电视剧、广播剧中不可能的,在舞台上,在演员和观众交流的活生生的舞台上,具有无限多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将会让你大吃一惊、瞠目结舌,你会觉得只要纵容自己的想象力,一切‘胡思乱想’的东西…搬上舞台都会有震撼力。
”那么其作品最终呈现出的是什么样的效果?给予观众了什么“震撼”?如何评价其作品?本文就尝试从个人观看过的几部作品中谈谈感受。
先看演出场数最多的话剧作品:《恋爱的犀牛》,最常被人对比评说的有三个版本,从这三个版本的变化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孟京辉导演风格形式大于内容趋势化的显现。
最初的由郭涛、吴越表演的版本,个人认为是比较经典的,恰当的形式感,很好地凸显了作品的主题。
从《思凡》探究孟京辉先锋戏剧的艺术
从《思凡》探究孟京辉先锋戏剧的艺术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八十年代初期,出现了名为“探索戏剧”的戏剧样式。
有学者将其归为“先锋戏剧”的始祖。
在后十年先锋戏剧的发展之路上,出现了一个名叫孟京辉的年轻导演。
这个导演,他声称“传统都是垃圾”、“中国的戏剧都是僵化的伪现实主义戏剧”最初他的先锋戏剧,是与一个被人们称之为“荒诞派”的词语相勾连的,更准确的来说,孟京辉戏剧中的先锋性、实验性,在最初的时候也是来自于“荒诞派”。
孟京辉从荒诞戏剧中有效的摄取到一种形式与风格,并在《思凡》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下面本文将从《思凡》中探究孟京辉先锋戏剧的艺术。
一、非线性叙述方式的大胆尝试线性叙述方式,拥有相对连贯的故事情节,有序的时间转变,以对话形式交流的确定人物,而非线性则“文本全部或部分是由既不表现戏剧确定性又不与角色相关的平实的文字和段落组成,事件不再受时空限制,它们既无开端又无结尾,更不遵循任何叙述脉络。
”①通俗地解释中国话剧中传统的叙事结构,就是有一条人物间发展的主线,并且随着情节的发展,渐渐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扩大化,在故事达到高潮的部分将其化解,最终走向故事的尾声。
这也正是中国话剧对于古典主义三一律的运用。
然而,在孟京辉看来,传统的叙事结构不仅不能够表现现实世界的多样化,同样也会制约到现实中人们内心的表达。
于是孟京辉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各种荒唐的行为、语言;看到了莫名其妙的时空跳转;多个异地异时异人的故事的融合;以及完全失去的情节等。
在《思凡》中,孟京辉在以一种递进式的方式在做着尝试。
其中让观众感到的最大的触动,就是《思凡》中对几个故事的随意拼贴。
《思凡》是由昆剧《思凡双下山》和意大利戏剧《十日谈》故事的拼贴。
《思凡双下山》讲述的是小尼姑和小和尚两人无法承受吃斋念佛的清苦,一起逃出空门的故事。
而加入《十日谈》中的两个小故事后,整部剧呈现出一种“形乱”的错觉。
四个故事分别是:前后两个故事大致是小尼姑和小和尚演绎的恩恩爱爱的世俗故事;第二个故事是男青年看上旅店老板家的女儿并想法设法住进旅店与其偷情的故事;第三个故事是马夫装作国王,与王后偷情的故事。
论孟京辉先锋戏剧美学风格的近期走向
宣传彰显审美感染力、号召力,以完成其先锋创作在艺术水准上的全面优化。
1989年,孟京辉以戏剧作品《等待戈多》粉墨登场于日渐低迷的中国戏剧舞台,他高举“先锋”的旗帜,以前卫的创新理念和新潮的表现形式将20世纪末濒于绝境的中国戏剧从观众离场、演员流失、体制禁锢、影视冲击的悬崖边缘带入了商业与艺术齐头并进的发展前景之中。
2000年《恋爱的犀牛》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票房奇迹,成为中国先锋戏剧的代表作品。
这一成功标志着以反叛、幽默、嘲讽、浪漫等特征为基础的“孟氏”恒定美学风格已在前期实践中逐步成型,并宣告了孟京辉先锋戏剧向“人民路线”转型策略的全面胜利。
但孟京辉从不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阶段性成就,与很多因格调鲜明而成名的导演不同,他从不无限制复制自我已趋于成熟的恒定风格,不断尝试、勇于创新始终是他无法偏离的先锋创作初衷,他渴望带给观众更多未知感受。
“导演是一个探路的人,带着大家一起往前走。
保守的人就看熟悉的风景,如果你要勇敢点呢,也许会损失很多东西……做戏剧,最多损失掉身上的锁链,反而得到的是整个世界的风景。
”“行走中的戏剧”是他对其先锋创作一个形象的描述。
2008年,孟京辉于北京创立“蜂巢剧场”,开启了个人作品专属演出区域,至此孟京辉先锋戏剧创作进入了更为超前、多元、完善的新阶段。
而后,他又相继在上海、杭州建立个人剧场;参与、创办了“北京青年国际戏剧节”“乌镇国际戏剧节”“当代戏剧双年展”等多届国家性、国际性戏剧展演活动,致力于通过大量经典作品输出及商业性概念宣传,扩大其先锋戏剧美学理念的影响范围。
在创作中,他采取“重视与观众交流”的策略,使更多观众开始理解、欣赏甚至追随他前卫、执着并近乎疯狂的先锋美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开创性地将观众纳入先锋作品创作者范畴,在演出活动中与其他演职人员共同完成形式与理念的最终诠释工作。
业内领军地位的固定和观众期望值的不断提升时刻激励着孟京辉在新阶段创作出更具实验成效及审美价值的作品。
浅论孟京辉作品的舞台艺术
浅论孟京辉作品的舞台艺术作者:黄婧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0期摘要:关于先锋戏剧的研究,绕不开孟京辉。
从1991年开始创作的《秃头歌女》和《等待戈多》,90年代开始,孟京辉开始多产的先锋艺术探索时期。
2005年的《琥珀》、2006年的《镜花水月》、2007年的《两条狗的生活意见》,2010年的《柔软》直到最近在全国上演的《活着》,进入21世纪之后,孟京辉以几乎一年一部新作的速度迅速成熟。
关键词:舞台艺术;京辉作品作者简介:黄婧秋(1986-),女,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艺术系教师,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89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1作为先锋派导演的代表人物,孟京辉将自身的创作手法和导演理念融入到舞台表现手法上,在作品中采用了许多大胆创新的手法。
既有对西方戏剧舞台理念的借鉴,也有对东方戏曲舞台的融通。
本文试图从其创作思维的源流出发,剖析其在道具等方面进行的舞台艺术探索。
一、打破第四面墙:对梅德荷耶戏剧理念的借鉴梅耶荷德,曾被誉为俄国最具天才的戏剧导演,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戏剧理论家。
孟京辉在戏剧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就是以他为研究主体,获得全优的成绩,由此就能看出梅耶荷德对孟京辉创作观念的影响。
梅耶荷德最重要的戏剧贡献便在于他改写了由他的老师斯塔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现实主义戏剧传统,开创了现代戏剧的先河。
他是“第一个运用假定性来解放舞台和创立新的戏剧艺术的戏剧导演。
”梅耶荷德推倒舞台,推倒第四面墙,采用象征感强烈的舞台布景。
他强调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运用到戏剧中,演员可以在不同时空里进行共时性表演,1910年,梅耶荷德所执导的《唐·璜》中,在大幕前面另外搭建了平台,灯光明亮地开着,连布景道具都在观众注视下更换,从此这种在台唇上的演出甚至是直接在观众席中的演出,彻底击碎了观众和演员的距离,让观众连连惊叹。
论孟京辉戏剧《思凡》的先锋性
论孟京辉戏剧《思凡》的先锋性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先锋戏剧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开始活跃在大家的生活中。
其中不乏很多有志青年踊跃的开始创作,他们的创作都受到一些外国作家思想的影响,孟京辉作为先锋戏剧创作的一员,他抛弃了原本语言凝练、表达简洁的哲学思想,另辟蹊径在表现力上进行创新,这样独特的角度让他的戏剧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思凡;多元化;戏剧到了九十年代,孟京辉从学校毕业,凭借《思凡》的成功成为一名职业导演,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处于失业状态,离开学校以后也面临过一段消沉期。
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因为《思凡》他的戏剧之路从这里开始变得顺利。
作为穿帮剧团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剧目,《思凡》表现出与之前话剧不同的特点,具有鲜明的超前意识和价值观,并成为中国先锋戏剧创作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它在演出中赢得了很多观众的赞赏,也引发了大众对先锋戏剧这个并不大众群体的关注。
《思凡》是孟京辉比较早期的作品,也是他早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为他赢得很多的声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思凡》的创作是非常成功的,先锋戏剧的发展没有既定的规律,它的成功也为先锋戏剧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
一、多元化的内容《思凡》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不是单纯的只表现单一的文化内容,这样的演绎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文化融合的结果也合情合理,表现出统一的主题“反叛”,对压抑的生活、命运不拘于常理的“反叛”。
所谓的先锋有这样一些特征:一是有别于艺术常规的革命。
二是有一个艰难奋斗的过程。
结果很可能会是先锋的因素淡化,慢慢趋于常规。
三是目前来看,它的价值很难判断,现在的艺术环境很难给先锋戏剧一个正确的衡量,它的发展前景很难预测。
孟京辉在一次关于《思凡》演出的采访中说,在舞台上,在演员和观众交流的活生生的舞台上,具有无限多的可能性......你觉得只要纵容自己的想象力,一切胡思乱想的东西,一搬上舞台都会具有感染力......所以我说,在对美的追求和鉴赏这方面,我又进步了很多。
浅析孟京辉戏剧
浅析孟京辉戏剧余秋雨认为,“戏剧在美学形态上的演革,最终表现在形式上”。
而戏剧叙事学着重研究的便是戏剧的形式问题。
然而长期以来叙事学过于注重形式研究,往往并不牵涉文本质量的评判,这也是叙事学理论遭到诟病的地方。
戏剧叙事研究的传统,从布莱希特开始一直注重戏剧结构原理、戏剧形态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质量研究和创作经验总结。
孟京辉戏剧在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叙事情节、叙事空间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征,为整个戏剧创作以及国内叙事学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范本。
一、孟京辉戏剧的叙事结构孟京辉戏剧之所以被贴上“先锋”、“实验”的标签,本质上是因为孟京辉打破了中国戏剧创作的传统观念。
这种打碎后的反叛与创新即体现在消解传统意识里戏剧的文学性,消解传统戏剧的“戏剧性”观念,打碎古典主义时期一直被遵循的注重营造高潮低谷,重视情节完整性与逻辑性的戏剧结构。
戏剧传统非常强大。
从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开始,遵循时间、地点、情节的三一律戏剧完美而震撼。
这种堪称经典的戏剧模式塑造了观众对戏剧的审美心理。
从莎士比亚戏剧到契诃夫戏剧,那动人的台词,严谨的逻辑设置,一幕幕排山倒海的气势延续了上千年,后人做戏之前往往要做非常多的功课,遵循这些让人生畏的戏剧传统。
19世纪后期欧美戏剧界逐渐开始质疑戏剧的“戏剧性”问题。
布莱希特提出“叙事体”戏剧,并且在戏剧的表演艺术上追求间离效果和陌生化效果。
他指出:为了产生间离效果,演员必须把他学到的能使观众对他塑造的形象产生感情一致的东西都放弃掉。
如果不打算让他的观众迷醉,他自己得先不要处在迷醉状态。
他一刻也不能完全彻底地转化为角色。
但这不是意味着:如果他要塑造热情的人,自己必须冷酷。
只是他自己的感情不要完全彻底地成为他的角色的感情,为的也是使观众的感情不是完全彻底地成为角色的感情。
观众必须有充分的主动自由。
布莱希特的观念同传统的斯坦尼的观念相背离,但是在其作品《大胆妈妈和他们的孩子们》、《伽利略传》等作品中却成功实践了自己的观念。
孟京辉先锋戏剧的理论来源和风格影响研究
孟京辉先锋戏剧的理论来源和风格影响研究作者:胡静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3期摘要:孟京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活跃在中国当代先锋戏剧舞台上的一位探索者,为中国当代先锋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戏剧在现代性探索上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孟京辉的戏剧观念受西方的戏剧理论影响很大这些戏剧理论使得孟京辉的先锋戏剧探索逐渐走向成熟。
关键词:孟京辉;戏剧理论;戏剧风格作者简介:胡静燕(1986.3-),女,学位:文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2孟京辉追求超现实的后现代主义舞台风格,以虚化的舞台布景和空间的拓展,以及以夸张的戏剧动作和狂欢化的台词作为表现形式的抒情风格。
主要受彼得·布鲁克、梅耶荷德、大卫·林奇、以及彼得·格林纳威的影响较大。
彼得·布鲁克的空间美学和非常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给了孟京辉在舞台设计上的灵感;梅耶荷德的戏剧艺术手法和戏剧创新观念使孟京辉注重先锋戏剧的处理方式;大卫·林奇的具有超现实主义的蒙太奇戏剧理念以及彼得·格林纳威主张古典主义传统的创作方式等等,这些给了孟京辉很好的理论来源,在戏剧创作的形式探索和态度上都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因此深入探讨孟京辉先锋戏剧,对中国先锋戏剧的创作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彼得·布鲁克的空间理论孟京辉所处的时代正好是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电视、电影给观众带来了超越戏剧的无限享受,而戏剧正在走下坡路。
传统僵化的表演,陈旧的舞台方式,使得戏剧艺术止步不前。
而彼得·布鲁克给正处在迷茫期的孟京辉带来了灵感上的启发。
“幕布没有了,脚灯没有了,便只剩下空荡的舞台,便只剩下舞台上的表演,便只有面对表演的观众。
”[1]我们可以看到孟京辉在这几方面进行实验探索,对舞台场景的不断创新,使戏剧重新回到剧场。
彼得·布鲁克对戏剧民间化和大众化的重视,也给孟京辉带来很大的影响。
论孟京辉戏剧作品对西方戏剧理论的接受——以导演论、观演关系论和舞台论为核心
作为先锋实验戏剧代表人物的孟京辉,他的创作风格流变过程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常春《社会文化转型下的孟京辉戏剧》、尹庆一《从先锋反叛到大众狂欢—论孟京辉先锋实验戏剧》等,都是在对孟京辉的创作在各个阶段的美学特色进行梳理。
学术界对孟京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孟京辉本人的戏剧创作特色,而对他形成此种创作风格与其所接受的国外戏剧理论之间的关联涉及较少。
因此本文将通过孟京辉戏剧作品中所显示出的西方戏剧理论家的痕迹,探讨他对西方戏剧理论的吸收与变革。
他从一开始对传统的全面排斥,全面学习西方的荒诞色彩,到后来认识到传统的魅力,辩证看待西方戏剧理论,将西方戏剧理论杂糅混合,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舞台特色,不断求变求新的精神让人叹服,孟京辉给中国戏剧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格洛托夫斯基的“质朴戏剧”、布莱希特的“陌生化”、还有安托南·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等西方戏剧理论纷纷涌入中国,拓展了中国戏剧创作者的视野,给中国剧坛带来了多种可能性。
与此同时,电影、电视等媒介的快速发展给戏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传统戏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转而被题材丰富、技术手段多样、新鲜感十足的电影电视吸引了去,戏剧逐渐成为小众艺术。
中国戏剧急需新鲜血液,给戏剧创作带来新思想新变化。
于是,中国戏剧人将目光转向了西方,吸取荒诞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对中国戏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
孟京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不同的戏剧观点、戏剧理念,充斥着孟京辉的思维,为孟京辉日后先锋戏剧的探索打下了理论基础。
孟京论孟京辉戏剧作品对西方戏剧理论的接受———以导演论、观演关系论和舞台论为核心杨庆杰,秦诗慧(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摘要:孟京辉吸收了西方各家戏剧理论,将其杂糅混合运用到自己所导演的戏剧作品中,丰富了作品的美学特色。
西方戏剧理论对其产生的影响大部分体现在对导演、演员、观众三者关系和舞台美学的处理上。
浅析孟京辉先锋戏剧的美学风格
大 众 文 艺
浅析孟京辉先锋戏剧的美学风格
张 璐 ( 枣 庄 学院传 媒 学 院 山东枣 庄 2 7 7 1 O 0 )
摘要 :本文 以盂京辉 先锋 戏剧 为例 ,对其 戏剧 形式上 的创新 和
高行 健 降低 了剧 本 在 先锋 戏剧 中的权 威 性 ,让先 锋 戏剧 在 创
戏剧风格上的革新做一 系列的简略 解读和分析 ,并 总结出孟京辉戏剧 作 中间更 加 注重 本 身 的动 作性 、剧 场 性和 游 戏性 。在 当今 的先 锋 作品 中集 中体现 出的戏剧 美学风格。在文章的后 半段通过 对于孟京辉 戏剧 中不论 是 高行 健 、牟 森 ,还 是今 天提 到 的 孟来自 辉 ,他 们在 剧 、
孟京 辉 的戏剧 王 国
的 表 现 形 式和 主题 表达 ,他 们 更 加 注 重戏 剧 中 的文 化 性 、哲 理 说着 自己认 为 的 “ 坏话 ” ,人 人 都在 溜 嘴皮 子 ,人 人都 在抖 自己 性 ,对 于一 部戏 剧 的 阐释 不仅 仅 追求 内容 的丰 富性 ,更注 重 的是 心 中的 小机 灵 ,观众 在 理 解上 可 能不 是连 贯 的 ,是跳 跃 性 、片 段 式 的 ,孟 京 辉在 他 的先 锋 戏剧 里不 断 消解 剧 本 的文 学性 , 打破 传 在 孟 京 辉 之 前 中国 还 有 几 位 著 名 的先 锋 戏 剧 导 演— — 高行 统的叙 事观 念 ,给观 众 呈现 不 同的文 化 阐释 和理解 。 健 、林 兆华 、牟 森 等 ,他 们 都在 先锋 戏剧 的道 路上 探 索着 ,并创 2 . 戏剧 语 言 的创新 作 出 了很 多优秀 的先锋 戏 剧 作 品 。与 孟 京辉 不 同 的是 ,他 们 的戏 语言 是戏 剧 组 成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不 论 是演 员 的情 绪表 达 , 对于 现 实社会 中文 化上 的探 索 与解 读 。
浅议孟京辉戏剧探索的得与失
浅议孟京辉戏剧探索的得与失作者:刘杨肖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4期摘要:孟京辉作为新时期重要的先锋戏剧导演,在近二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绩,尤其是在戏剧不景气的市场中还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观其导演的剧作既有成就也有明显的不足,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剧中强烈的讽刺意味以及鲜明的时代感;但其偏失主要表现在剧中媚俗化的倾向和剧本文学性的弱化。
反思其得失对于认识先锋戏剧的困境和出路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孟京辉;戏剧探索;成就;得失;文学性作者简介:刘杨(1989-),男,浙江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肖汉(1991-),男,河南大学文学院09级学生。
[中图分类号]:[J82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4-0135-01孟京辉作为90年代以来重要的戏剧编导,其戏剧探索取得了不可小视的成绩,尤其是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浪潮中,先锋戏剧不仅能获得生存空间还有丰厚的物质回报是十分难得的。
孟京辉在戏剧探索方面的成功之处也是当下戏剧走向疲软时可资借鉴的艺术策略,在笔者看来,其成就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强烈的讽刺意味,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传统经典的颠覆。
在当下语境中,孟京辉以解构和戏仿的方式颠覆经典。
例如他的剧作《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对《茶馆》中的经典对话进行戏仿,通过戏仿使得警察局局长与牢犯的话语权发生了一次置换,疯子/警察局局长,秦仲义/王利发的对照使得剧中的无政府主义者——疯子获得了话语权,而警察局局长则要卑躬屈膝。
这也与整个社会后现代文化的兴起实现了同构。
第二,嘲讽中不乏关怀。
孟京辉的一些剧作在嘲讽了人的种种可笑之处之余还蕴含着对人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与关怀。
在《盗版浮士德》中,作者通过对故事的改写在浮士德的故事中增加了许多中国元素和流行元素,但是浮士德的精神内核并没有完全消解,浮士德作为一个精神世界的领航者在剧作的结尾说“每天开拓新的生活,和新的自由,然后再将两者自由自在的享受,我愿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实现人类大同。
浅析《恋爱的犀牛》舞台叙事特色
收稿日期:2020-03-19作者简介:刘颖,女,山西大学文学院影视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
浅析《恋爱的犀牛》舞台叙事特色刘 颖(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 要:先锋戏剧《恋爱的犀牛》作为导演孟京辉的经典代表作品在舞台上衍发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对于爱情通过被割裂的剧情版块、恍惚游离的人物关系、诗化的大段语言的描写、与舞台上光影道具的投射、相对简略的舞台布置的展现方式相结合,做到了与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方法的差异探索。
从第一版到最新版的马路和明明,这部话剧已经走过了21年,演出近千场,成为中国当代话剧成功的典范。
本文就从舞台叙事特点的角度来分析这部话剧。
关键词:先锋实验戏剧;叙事策略;诗化的语言;《恋爱的犀牛》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122(2020)06 0123 03 1887年,安图昂·安托万的自由剧院第一次在戏剧演出中创造了“第四堵墙”,将舞台与观众的生活切割成界限分明的两个版块。
在随后的发展中,以布莱希特的叙事剧、荒诞派戏剧等带有激进色彩的另类实验话剧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其以对传统现实社会生活的颠覆性叙事演绎和极强的感染力被统称为先锋话剧。
与传统话剧的叙事策略及风格不同,中国先锋戏剧改变了传统现实主义结构的组织,从而第一次打破“第四堵墙”实现了话剧革命的创新,为开放式的戏剧舞台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先锋戏剧发展的过程中,以牟森、孟京辉等导演为代表做出了将先锋戏剧的创新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成功探索。
本文以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为例,浅要分析这部先锋话剧的舞台叙事策略。
一、“第四堵墙”的打破与重建在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过程中,“第四堵墙”的出现为戏剧家直接关注戏剧本身的剧情发展走向与演员更加投入表演本身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道路,观众在剧院观赏的过程中也更加投入于剧情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先锋戏剧打破了舞台上的“第四堵墙”,创作者更加乐于邀请观众一同参与到戏剧的表演中,共同完成整个故事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孟京辉戏剧叙事特征研究余秋雨认为,戏剧在美学形态上的演革,最终表现在形式上。
而戏剧叙事学着重研究的便是戏剧的形式问题。
然而长期以来叙事学过于注重形式研究,往往并不牵涉文本质量的评判,这也是叙事学理论遭到诟病的地方。
戏剧叙事研究的传统,从布莱希特开始一直注重戏剧结构原理、戏剧形态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质量研究和创作经验总结。
孟京辉戏剧在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叙事情节、叙事空间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征,为整个戏剧创作以及国内叙事学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范本。
一、孟京辉戏剧的叙事结构孟京辉戏剧之所以被贴上先锋、实验的标签,本质上是因为孟京辉打破了中国戏剧创作的传统观念。
这种打碎后的反叛与创新即体现在消解传统意识里戏剧的文学性,消解传统戏剧的戏剧性观念,打碎古典主义时期一直被遵循的注重营造高潮低谷,重视情节完整性与逻辑性的戏剧结构。
戏剧传统非常强大。
从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开始,遵循时间、地点、情节的三一律戏剧完美而震撼。
这种堪称经典的戏剧模式塑造了观众对戏剧的审美心理。
从莎士比亚戏剧到契诃夫戏剧,那动人的台词,严谨的逻辑设置,一幕幕排山倒海的气势延续了上千年,后人做戏之前往往要做非常多的功课,遵循这些让人生畏的戏剧传统。
19世纪后期欧美戏剧界逐渐开始质疑戏剧的戏剧性问题。
布莱希特提出叙事体戏剧,并且在戏剧的表演艺术上追求间离效果和陌生化效果。
他指出:为了产生间离效果,演员必须把他学到的能使观众对他塑造的形象产生感情一致的东西都放弃掉。
如果不打算让他的观众迷醉,他自己得先不要处在迷醉状态。
他一刻也不能完全彻底地转化为角色。
但这不是意味着:如果他要塑造热情的人,自己必须冷酷。
只是他自己的感情不要完全彻底地成为他的角色的感情,为的也是使观众的感情不是完全彻底地成为角色的感情。
观众必须有充分的主动自由。
布莱希特的观念同传统的斯坦尼的观念相背离,但是在其作品《大胆妈妈和他们的孩子们》、《伽利略传》等作品中却成功实践了自己的观念。
孟京辉明显受到布莱希特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和创新首先体现在作品的叙事结构上。
那么什么是戏剧结构?一般来说戏剧结构可以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也有人称之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
在作品内部,即戏剧的结构需要组织和安排,需要情节上的起承转合,塑造人物形象,制造人物的戏剧冲突,从而形成作品非常完满的形态。
外部结构上都需要进行分幕分场,需要在舞台美工、灯光布排上下功夫。
当传统的戏剧结构被打破,新形成的戏剧结构便占据了舞台。
新结构大体可以分为反结构、跨层结构、游戏拼贴等多种形式。
孟京辉戏剧的创作即包含了这几种创新的结构形式。
(一)反戏剧式的戏剧结构反戏剧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的欧美,用来形容那些全新的反传统的戏剧作品,探讨的文本主要以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为主。
其特点为,没有非常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也不塑造人物,没有丰满典型的人物形象,剧情之间没有逻辑,对白有很多语无伦次和重复,是一种全新的戏剧形式。
看似一切混乱的反戏剧,却在演出中让人耳目一新,用一种全新的表意系统达到传统戏剧所达不到的效果。
值得警惕的是,反戏剧的概念常常被一些标新立异的文艺青年滥用。
在今天的戏剧市场,有太多完全不懂得戏剧创作规律而只为一时标出做出的四不像。
孟京辉戏剧反戏剧结构比较典型的作品便是《我爱XXX》。
这是一部长达70分钟的话剧,主要由四个章节构成,分别是不由分说、字幕、说的比唱的好听、说到做到。
四个部分之间没有幕起幕落,没有连贯的剧情,甚至没有明显的演员走位和具体的交流性对话。
全部内容几乎都有我爱??的句式构成。
前两部分叙事了世界历史。
句式如下:我爱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发生我爱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发生我爱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发生我爱第十次世界大战没有发生到了第三部分便开始通过我爱??这样的句式阐释以上世纪60年代生活经历为背景的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多个方面,调整思维定势,对社会和政治有隐喻与折射。
我爱庆祝共和国三十五岁生日时的集体舞我爱庆祝集体舞三十五岁生日时的集体舞我爱集体舞还年轻,像一轮红日刚出海我爱集体舞还健壮,像一排排白杨要成材我爱集体舞还热情,像滚滚的浪潮熊熊的火通过这段截取的剧本可以看到,孟京辉类似于天马行空的创作,摘取了一个特定时代只言片语的符号和印象,不断地通过固定句式叠加、呈现。
整个舞台表演带有极强的强迫性和灌输意识。
所有的演员可以自由,可以深沉,可以僵化,可以夸张,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无限的内容。
这样的戏剧结构显然不受三一律的束缚,没有人物塑造的压力,演员时而跳入,时儿跳出,却同样为整部戏塑造出一个虚拟的人格。
叙事者可以对时代进行评论,也可以低调叙事,又为封闭的空间提供了开阔的想象。
我爱??这样一句构成的句式,其中隐藏着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花样翻新。
一代人的思想与情感、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都能通过句式表现出来。
一个时代人内心的恐惧、渴望、欲望、执着和勇敢也能在句式中有所体会。
这是一部疯狂实验的戏剧,但同时也独树一帜,先声夺人。
这样反戏剧结构式的表意未必是孟京辉独创,其叙事和表意方式值得玩味,即受述者如何解读这样的演出文本?不以故事人,无视结构在剧本中的地位,消解结构的意义,手法显然非常激进。
剧作家高行健的《野人》,先锋戏剧导演牟森的《与艾滋有关》都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似乎无意义与意义纠缠在一起,在这种纠缠中便可以抵达表意的彼岸。
(二)分层与跨层从小说叙事学开始,叙事分层一直是一个迷人的话题。
首先就叙事分层来说,有一个简单的定义,即上以叙事层次的任务是为下一层次提供叙事者或叙事框架。
也就是说,上一叙事层次的某个人物成为下一叙事层次的叙事者,或是高叙事层次的某个情节,成为产生低叙事层的叙事行为,为低层次叙事设置一个叙事框架。
这种分层叙事小说较为典型的便是薄伽丘的《十日谈》,即一群人围坐在一起讲故事,然后故事中还有讲故事的人,一层层铺展开来。
而戏剧利用分层和跨层讲故事非常出名的有赖声川的戏剧《暗恋桃花源》。
故事中《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两个组争抢一个舞台。
戏中戏的结构,莎士比亚早就在《仲夏夜之梦》《哈姆莱特》中用过,这里面都有有趣的分层。
演示类叙事的分层相对来说并不复杂。
有跨媒介式的分层,也有同媒介内的叙事分层。
孟京辉戏剧有不少部分都有叙事分层实验,其中较为典型的叙事分层戏剧便是改编自意大利左派人物达里奥福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1988年孟京辉在准备改编这部剧作的时候达里奥福刚刚获得199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达里奥福在1969年根据当时意大利米兰发生的一个真实的事件改编的。
当时的事件是,一名涉嫌制造炸弹爆炸案件的嫌疑犯被警方抓捕,但是在警察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跳楼身亡。
剧作家达里奥福对这个事件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并且创作了剧本。
剧本以一个疯子为线索,疯子在警察局偶然接触到事件,一步步揭开了事件的真相,是警察对拒捕的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严刑拷打导致死亡,然后把嫌疑人丢出窗外谎称嫌疑犯畏罪自杀。
这是一出极有政治讽刺性的戏剧,进行剧场改编尤其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境问题。
一个发生在意大利的故事如何让中国观众找到共鸣?对比国外国内两个文本,发现孟京辉的作品进行了极大的改动。
其中一个改动就是在叙事结构上采取了分层的戏中戏结构。
不过让人惊叹的是,1998年,赖声川台湾表演工作坊也改编了达里奥福的作品《绝不付账!》,在开头几乎同样采取了增加叙事层以求介绍剧作家达里奥福的做法。
孟京辉的叙事分层是这样做的:小丑乙:大家好!晚上好!小丑甲:晚上大家好你们走过下雨的城市街道你们穿过夜晚的灯光你们走上台阶你们进入剧场,请你们关上,我们马上就要开场。
你们坐在那里等待,我们的好戏就要开场今天晚上我们要上演一出喜剧并不可笑??小丑甲:在这个戏里面有下面这些人物,警察局长、坏蛋、警察甲、坏蛋、警察乙、坏蛋,还有一个女警察、帮凶、坏蛋,还有一个疯子,他是受压迫者,这个戏的名字大家早就知道了,他叫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这个戏的作者鼎鼎大名,他就是我们的意大利朋友达里奥福。
根据当时剧场演出的录像显示,戏剧的开场,甚至导演孟京辉自己都站到台上,进行了开始这段文本的表演。
那么这到底是不是演出呢?明显,大幕一开始整部戏剧就开始了。
因此一开始便是这样一个叙事层,由此主叙事层通过灯光的切换变换到具体警察局的情节中。
每一幕主叙事层都会出现,或者介绍达里奥福的政治处境,或者介绍作者生平,但所截取的内容都同演出的文本相互照应,构成了有趣的政治隐喻。
除了这样的分层叙事,孟京辉一些作品中还运用了跨层叙事的方法。
比如孟京辉在其多媒体戏剧《琥珀》的第六场现场播放了有关女主角的一部纪录片。
这便是跨媒介式的跨层叙事。
孟京辉在叙事分层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验,这在上世纪90年代的戏剧创作领域里充满了新意。
但是没有必要夸大这种新意,因为这些实验手段在国外并不新奇。
孟京辉的跨层实验可以说在中国剧目荒凉、创新匮乏的时期进行了难得的探索,其实验意义更多是国内外交流不畅、信息不对称下的一种探索。
(三)碎片拼贴式结构拼贴式叙事的概念一直存在,但具体的解释却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这种叙事风格最早主要是描述后现代艺术作品。
比如《迷墙》,即采用强烈的拼贴叙事风格。
这种叙事风格主要表现在:打碎传统的戏剧性叙事完整的结构,在时间上颠倒次序,具有意识流的倾向,大量运用倒叙、插叙、乱序。
在影像表达上,采用象征、隐喻、转喻等多种手法以求达到表达效果。
在媒介运用上,歌舞、音乐、动漫、装置多种媒介混合运用到一起。
碎片拼贴的风格在绝大部分孟京辉戏剧中都能发现。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仍然是《恋爱的犀牛》。
从1999年第一版《恋爱的犀牛》首演至今,已经有了四个版本变化比较大的舞台形式。
孟京辉的碎片拼贴结构首先表现在充分的舞台假定性上。
从大剧场到小剧场,孟京辉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以及苏联导演梅耶荷德的假定性理论,并且将中国传统戏曲、日本歌舞等一些假定性做法吸收进来,不断制造舞台幻觉又打破舞台幻觉。
强调观众到剧院看戏,他想看到的并不是对生活的完全复制,而是希望剧院用戏剧所特有的手法再现生活⑥。
由于《恋爱的犀牛》从剧本来说就打碎了传统戏剧构筑戏剧场景的方法,充满了电影式的蒙太奇手法。
所有的碎片拼贴能连缀在一起,最关键的是不打破戏剧的情境。
那么如何营造连缀碎片拼贴最关键的情境便是戏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这里便是充分的舞台假定性。
舞台剧《恋爱的犀牛》四个版本无论如何更改,没有变的都是坚守舞台假定性原则。
制造舞台假定性的幻觉,使不同的片段统一起来,首先表现在舞台布景的写意化风格。
传统的戏剧,如易卜生的家庭剧往往都倾向于室内写实。
但孟京辉戏剧不同,不均衡布景,简单的写意布景使灯光和剧情如何碎片化切换,都能保证布景为片段加分。
以1999年版《恋爱的犀牛》为例。
开场部分,马路和两个朋友在打牌,使用的是一个弯曲的钟表的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