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真实的三个理论问题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_笔记_总结讲解
一、新闻与宣传1.两者的定义和差别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可能会积极地接受宣传,而观点相佐者,则会回避接受和抵制宣传。
在商业宣传中,只有需要者才会响应宣传,其他人很少会主动接受宣传、喜欢宣传。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是: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2.宣传的“最大-最大策略”。
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增加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
3.宣传伦理戈培尔发动“波兰威胁”的宣传攻势时有一句名言:“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
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
4.新闻中的宣传,分析问题的参照系美国传播学者约翰·梅里尔等列举了11种常用于新闻报道的宣传技巧(Merrill,Lee & Friedlander,1990)。
这些宣传技巧的使用便形成了语义噪音,给受众带来了信息解码的困难。
它们是:(1)用单向和静态的方式表现人物和事件,使受众形成定向思维(creation of stereotypes);(2)把观点包装成事实(presentation of opinion as fact);(3)有选择地使用引语,通过表面客观的手段达到主观的目的(speaking through sources) ;(4)使用情感动词和副词对直接或间接引语呈现否定或肯定的态度(biased attribution);(5)在信息方面有所选择,如记者有时使用某些事实而不用另外一些事实(information selection);(6)不顾受众的知情权,对某个新闻事件完全不报道或漏掉新闻事件的某些事实(news management);(7)采用不同的称号(use of labels),如,一个新闻事件中的“游击队员”(guerrillas )可能在其它地方就变成了“自由战士”(freedom fighters);(8)用笼统的词语进行概述(vague authority),比如使用“许多人”或“大多数人”(many people或most people)等词语;(9)根据要塑造的形象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语言、照片或音响资料(selective factuality);(10)以偏概全,用个体代表整体(one-person-cross-section);(11)借口无法查对,对事实不再进行追踪(the “not available” ploy),这种方法经常用在报道结尾。
新闻真实性的辩论辩题
新闻真实性的辩论辩题正方,新闻真实性是媒体报道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公众对信息的信任度和对社会事件的了解。
新闻真实性不仅仅是媒体的责任,更是社会的需要。
首先,媒体作为公共信息传播的平台,应当承担起客观报道、真实呈现的责任。
名人名句中有一句“新闻是第一历史的草稿”,这句话反映了新闻的重要性和真实性对历史的影响。
如果新闻不真实,将会误导公众,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此外,新闻真实性也是媒体自身的生存之道。
只有真实的报道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才能保持自身的声誉和地位。
因此,新闻真实性是不可或缺的。
反方,虽然新闻真实性是重要的,但是在现实中,新闻真实性往往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媒体自身的利益等。
名人名句中有一句“新闻就是报纸上没有的东西”,这句话反映了新闻报道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
在现实中,新闻报道往往受到政治压力和经济利益的影响,导致报道的不客观和不真实。
另外,媒体自身的利益也会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为了吸引眼球和赢得点击率,媒体可能会夸大事实或者歪曲事实。
因此,新闻真实性并不是绝对的,它受到了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要求媒体完全做到真实报道。
在这个辩题中,正方强调了新闻真实性对社会的重要性,通过名人名句和经典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反方则从现实情况出发,指出了新闻真实性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名人名句和经典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双方观点各有道理,但是从整体来看,新闻真实性对社会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正方在这个辩题中更具有说服力。
媒体报道真实性辩论辩题
媒体报道真实性辩论辩题正方观点(支持媒体报道真实性):媒体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因为只有真实的报道才能让公众获得准确的信息,才能让社会得到真实的反馈。
首先,媒体报道真实性是为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人们通过媒体获取信息,如果媒体报道不真实,就会误导公众,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
其次,媒体报道真实性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
如果媒体报道不真实,就会造成对某些人或事物的不公平对待,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媒体报道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
名人名句,美国著名记者沃尔特·克朗凯特曾说过,“新闻报道的第一要务就是真实性。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媒体报道真实性的重要性。
经典案例,2014年,美国《纽约时报》因为报道不实被迫公开道歉,这一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媒体报道的真实性不容忽视。
反方观点(反对媒体报道真实性):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媒体报道往往受到政治、商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报道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首先,媒体往往会受到政治压力,因此报道会受到政治立场的影响,导致报道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其次,商业利益也会影响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因为媒体需要广告支持,所以会迎合广告商的利益,导致报道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因此,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并不是绝对的,需要审慎对待。
名人名句,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这句话告诉我们,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并不是绝对的,需要审慎对待。
经典案例,2019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因为报道中国问题不实,遭到中国政府的处罚,这一事件表明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综上所述,媒体报道的真实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我们不能简单地要求媒体报道的绝对真实,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媒体报道的真实性。
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媒体报道,从多方面获取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
当前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_新闻传播学论文【精品论文】
当前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_新闻传播学论文当前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摘要:在当今的新闻报道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新闻报道方式单一、不重视新闻价值缺乏创新性的问题;新闻报道中“报喜不报忧”的问题,以及对所报道的专业业内知识不了解或是了解不透彻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应把握几个大方向,首先,记者本身一定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其次,一些媒体人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做到将新闻真实全面的报道给受众,真正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最后要追求创造性报道,吸引受众眼球。
关键词:新闻报道方式灾难性报道一、时政新闻报道方式老套、内容单一在目前的各类时政新闻中,新闻的几个要素似乎都不缺。
以会议新闻为例,不外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开了一个什么会议,谁主持、谁讲话,会议有什么主要事项等等,新闻要素似乎都具备了,但是往往成为新闻八股,陷入格式化,机械而无实质内容,新闻成了面面俱到的文件,让受众觉得枯燥无味。
很多记者在报道的时候仅仅局限于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要闻就是会议议程的电视版和领导日程汇报,而且在采访过程中只担心漏掉程序、写错名字职务之类(重要人物的名字、职务当然不能写错,这些是基本要求),不重视挖掘其中的新闻价值,这显然是错误的。
要使时政新闻受欢迎,就必须突出民生视角,从群众理解和关注的角度去感受、去发现、去表达新闻、这不仅发挥了时政新闻的最大传播效果,也加强了舆论引导、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新闻报道中“报喜不报忧”的问题新闻的三要素是真实性、时效性和新鲜性。
中国有句老话,“家丑不可外扬”,在当今我国新闻报道中就存在着“报喜不报忧”的问题。
在对外宣传上,注重宣传繁荣的一面,负面内容很少报道,新闻内容缺乏真实性。
当今的新闻媒体应该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要端正对媒体功能的正确认识,不能要求媒体每日、每时都在那里塑造社会主义祖国完美无瑕的形象,而是要报道一个真实的中国。
有些失真的报道使许多国外的受众得到的印象是中国农村也有成片的别墅,城市里高楼林立,灯红酒绿,科技水平达到世界先进……而实际上,中国有数千万人,特别是在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甚至有些地方仍然未通公路。
媒体信息真实性辩论辩题
媒体信息真实性辩论辩题
正方辩手观点:
媒体信息真实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媒体是社会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首先,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该遵循事实真相,而不是随意捏造信息来吸引眼球。
例如,美国历史上就曾发生过许多因媒体不实报道而导致的社会动荡事件,比如1898年的美西战争爆发,就是由于媒体不实报道而引起的。
其次,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对于公众的决策和判断至关重要。
如果媒体报道的信息不真实,会误导公众,导致社会不稳定。
因此,媒体应该严格把关信息的真实性,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反方辩手观点:
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并非绝对的,因为媒体往往受到政治、商业等利益的影响,报道的信息可能会被操纵和篡改。
例如,近年来许多媒体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相互攻击,报道的信息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导致公众难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此外,媒体也存在着虚假报道、夸大事实等现象,这些都影响了媒体信息的真实性。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相信媒体报道的信息,需要多方求证,进行客观分析。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线。
”——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沃尔特·克朗凯特。
“真相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所了解的只是片面的。
”——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
案例,2014年马航MH370失联事件,媒体报道的信息前后矛盾,导致公众对事件真相产生怀疑,这也凸显了媒体信息真实性的问题。
综上所述,媒体信息真实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
我们不能一味地相信媒体报道的信息,而应该进行客观分析,多方求证,以确保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
《新闻理论》题集
《新闻理论》题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的核心对象是( )。
A. 新闻传播的过程与规律B. 新闻媒体的经营管理C.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D. 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2.下列哪项不属于新闻的基本特性?( )A. 真实性B. 时效性C. 客观性D. 娱乐性3.新闻价值的主要构成要素中,强调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小及其满足受众需求程度的是( )。
A. 时新性B. 重要性C. 显著性D. 接近性4.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和效果之间的关系构成了( )。
A. 传播系统B. 传播网络C. 传播模式D. 传播链条5.下列关于新闻自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新闻自由是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B. 新闻自由是相对的,需在法律框架内行使C. 新闻自由仅适用于传统媒体,不适用于网络媒体D. 新闻自由只保护记者的采访权,不包括报道权6.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中,通过提供信息帮助人们了解周围环境,消除不确定性的是( )。
A. 环境监测功能B. 社会协调功能C. 文化传承功能D. 娱乐休闲功能7.下列哪项是新闻伦理的基本原则之一?( )A. 追求最大经济效益B. 尊重事实,客观公正C. 迎合公众所有需求D. 忽视个人隐私权8.在新闻报道中,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避免直接表达个人情感或立场的方式,体现了新闻的( )。
A. 真实性原则B. 客观性原则C. 全面性原则D. 公正性原则9.下列哪项不属于新媒体的特征?( )A. 交互性强B. 传播速度快C. 内容生产门槛高D. 受众参与度高10.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趋势主要体现为( )。
A. 新闻内容的地方化B. 新闻传播的跨国界C. 新闻媒体的单一化D. 新闻受众的局限性一、选择题答案1. A. 新闻传播的过程与规律2. D. 娱乐性(注:娱乐性并非新闻的基本特性,此选项为干扰项)3. A. 时新性(注:虽然时新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要素,但在此题中更贴近题意的可能是“重要性”或“接近性”,考虑到题目要求选择“信息量大小及满足受众需求程度”,可理解为重要性更贴切,但按照题目给出的选项,时新性也是新闻价值的一个关键要素,且在此情境下可被视为与信息量相关,故选择A。
新闻学的基础理论与观点
新闻学的基础理论与观点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产生、传播和接受等问题的一门学科,它包含了一系列基础理论和观点。
本文将探讨新闻学的几个基础理论和观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新闻学的本质与要义。
一、新闻价值理论新闻价值理论是新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探讨了新闻如何被评价和选择的问题。
根据新闻价值理论,新闻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它的时效性、近距离性、冲突性、人性化和公众利益等方面。
这些因素决定了新闻是否具有传播的价值和吸引读者的能力。
时效性是指新闻的及时性和实时性。
在24小时不间断的新闻传播中,新闻的时效性非常重要。
近距离性指新闻与受众的距离,越是与受众相关且影响范围越广的新闻,在选择时会具有更高的近距离性。
冲突性是指新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人性化是指新闻中有关人类生活、情感和价值观的内容,这种人性化的报道往往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公众利益是指新闻对社会公众具有的意义和影响,如果某个新闻事项对公众有利或重要,那么它的新闻价值会更高。
二、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新闻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它主要探讨了新闻是如何被传播的问题。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
根据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新闻传播主要是以媒介为桥梁,从生产者到接收者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从发源地传递到媒介,再由传媒人员进行编辑和处理,最后传递给接收者。
这种传播模式强调了媒介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除了传播模式,传播学还研究了新闻的传播路径、效果和阻碍等问题。
传播路径指的是信息从发源地到目标受众的传播路径,了解传播路径能够帮助新闻从源头到终端的传递更加顺畅和高效。
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效果,这些效果包括认知、态度和行为等。
传播阻碍则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和困难,例如媒介的选择、传播渠道的限制和信息噪音等。
三、权威性与可信度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是新闻学关注的重要观点之一。
权威性指的是信息来源的权威程度和可靠性。
新闻真实性辩论辩题
新闻真实性辩论辩题正方观点:新闻真实性是媒体报道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知情权和对事实的了解。
首先,新闻媒体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事件进行客观报道,而非主观加工。
其次,新闻报道应该经过严格的事实核实和多方求证,避免夸大事实或者散布谣言。
最后,新闻报道应该有责任感,不应该为了迎合读者或者吸引眼球而故意歪曲事实。
名人名句方面,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你可以愚弄所有人一段时间,也可以愚弄部分人一段时间,但是你不能愚弄所有人一辈子。
”这句话告诉我们,虽然有些媒体可能会故意编造新闻来吸引眼球,但是他们最终会被揭穿,因为真相终究会大白于天下。
经典案例方面,可以引用2019年的“乌克兰客机坠毁事件”。
当时,伊朗政府最初声称是飞机技术故障导致坠机,但后来经过国际调查组的调查,证实是伊朗军方的导弹击落了这架飞机。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如果当时的媒体报道没有经过严格的核实,公众就会被误导,对事件的认识也会产生偏差。
综上所述,新闻真实性是媒体报道的基本原则,它关系到公众的知情权和对事实的了解。
媒体应该严格遵守新闻报道的伦理准则,对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经过严格的事实核实和多方求证,避免夸大事实或者散布谣言。
反方观点:新闻真实性的辩题存在一定的争议。
首先,媒体作为一个信息传递的工具,受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难以做到绝对客观和公正。
其次,新闻报道往往是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解读,因此很难确立一个统一的“真实”标准。
最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也受到媒体自身的主观判断和价值观的影响,很难做到完全客观。
在名人名句方面,可以引用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名言,“如果你不读报纸,你就不了解事实;如果你读了报纸,你就会受到错误的影响。
”这句话指出了新闻报道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强调了新闻报道并非绝对可信。
在经典案例方面,可以引用2018年美国的“俄亥俄州立大学枪击案”作为例子。
探析新闻传播中的三个理论问题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新闻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同时也有一些观点和问题,引起新闻界人士的广泛讨论,下文便是对这些讨论的一些总结和归纳,同时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参考。
二、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思考新闻传播、大众留言和评论等方式已成为当前大众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社会中每个个体信息获取和了解情况而保证自己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方式。
在新闻传播行业中,传播媒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主流媒体,另一类是非主流媒体。
两者虽然侧重点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且都对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以下便是对这两个理论的思考和分析。
主流媒体具有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具有较强公信力。
因此,主流媒体在新闻事件中往往有着特殊的贡献,并且也发挥着传统非主流媒体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就目前我国的主流媒体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包括在四个方面的作用,分别是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问题、代表政府的官方性权威、对社会有着重要影响、有党和国家的支持。
2019年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在这篇文章中,“主流舆论” “主流媒体” “主流价值”等关键词反复出现。
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
主流媒体守土有责,更要守土尽责,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
自媒体(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发布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研究报告,对“We Media”下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
新闻真实性的辩论辩题
新闻真实性的辩论辩题正方,新闻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对于公众而言,真实的新闻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因此,新闻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坚决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首先,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严格遵守新闻报道的伦理准则,确保报道的真实性。
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人民不应该被蒙蔽,真相应该得到揭露。
”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新闻的真实性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如果新闻报道不真实,会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比如,2018年美国一家媒体报道了一起未经证实的事件,结果导致了社会的恐慌和混乱,这就是新闻不真实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再者,新闻的真实性也关乎新闻媒体的信誉。
只有真实的新闻报道,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而一旦新闻报道不真实,将会严重损害媒体的信誉,甚至导致媒体的倒闭。
因此,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闻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坚决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可信。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只有真实的新闻报道,才能让公众获得真正的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
反方,新闻真实性固然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新闻的真实性往往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受到了新闻媒体的立场、利益、传播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新闻的真实性并不是绝对的。
首先,新闻媒体往往受到政治、商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报道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比如,某些媒体可能会为了符合政治立场或者商业利益而夸大或者歪曲事实,这就导致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其次,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也受到了传播方式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往往比真实信息更快,这就导致了真实新闻和虚假新闻的辨别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新闻的真实性并不是绝对的,需要公众具备辨别的能力。
再者,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也受到了记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新闻真实性辩论辩题
新闻真实性辩论辩题正方:新闻真实性是新闻报道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它关乎到公众的知情权和对事件的正确认知。
首先,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第四权力,其报道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如果新闻报道不真实,就会误导公众的认知,导致社会舆论的偏颇,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其次,新闻的真实性也关系到媒体的信誉和公信力。
一旦媒体被证实报道不实,将会受到公众的质疑和谴责,严重影响其声誉和市场地位。
因此,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加以保障。
名人名句,美国记者沃尔特·利普曼曾说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线。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经典案例,比如2014年的“虚假新闻门”事件,美国一家新闻媒体报道了一起涉及名人的虚假新闻,导致该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广告商纷纷撤离,最终导致了该媒体的倒闭。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新闻真实性对媒体的重要性,也给其他媒体敲响了警钟。
反方:尽管新闻的真实性是重要的,但是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真实。
首先,新闻报道往往受到政治、商业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报道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其次,新闻报道涉及到的事件复杂多样,很难完全还原事实真相。
再者,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也受到记者主观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因此,我们不能对新闻的真实性要求过高,应该理性对待新闻报道,多方面获取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
名人名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事实上,我不是害怕谎言,而是害怕被隐瞒。
”这句话表达了对新闻真实性的怀疑,也引起了人们对新闻报道的思考。
经典案例,比如2018年的“假新闻风波”,许多新闻媒体因为报道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导致公众对新闻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然而,随后的调查发现,一些所谓的“假新闻”其实是由政治利益和商业目的所导致的,新闻媒体并非完全可以避免。
这个案例表明,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我们不能对其要求过高。
新闻真实性辩论辩题
新闻真实性辩论辩题
正方观点:
新闻真实性是媒体报道中最基本的要求,因为真实的新闻才能让公众获得准确
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首先,新闻真实性是媒体的职责所在,媒体应该坚守事实,不捏造、不歪曲事实。
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你可以愚弄所有人一段时间,你也可以愚弄一些人所有的时间,但你无法愚弄所有的人所有的时间。
”这句话告诉我们,虽然有些媒体可能会通过捏造新闻来吸引眼球,但最终他们将会失去公众的信任。
其次,新闻真实性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也至关重要。
如果媒体随意捏造新闻,将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引发严重后果。
比如,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一些媒体捏造了大量假新闻,导致社会分裂,甚至有人因此做出了极端行为。
因此,新闻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媒体应该严格遵守真实性原则。
反方观点:
新闻真实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每个人对于真实的理解都有所不同。
首先,新闻报道往往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做到绝对客观和真实。
比如,某些政府可能会通过控制媒体来发布符合自己利益的假新闻,这就是新闻真实性的相对性。
其次,新闻报道往往会受到记者主观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导致报道偏颇。
比如,有些记者可能会对某些事件持有偏见,从而在报道中夸大或缩小事实,这也是新闻真实性的相对性。
因此,我们不能要求新闻报道绝对真实,而应该理性对待新闻,多方获取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
综上所述,新闻真实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绝对的标准来衡量。
我们应该理性对待新闻,多方获取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只有通过多方获取信息,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
《新闻理论》题集
《新闻理论》题集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是新闻学的研究对象?A. 新闻传播活动B. 新闻传播媒介C. 新闻传播效果D. 市场营销策略答案:D解析: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内容、新闻传播者和受众、新闻传播效果等,而市场营销策略属于市场营销学的研究范畴。
2. 新闻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哪方面的影响?A. 政治因素B. 经济因素C. 科技进步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解析:新闻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影响。
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是?A. 新闻自由B. 党性原则C. 群众路线D. 客观公正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在于坚持党性原则,认为新闻工作应当服务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4. 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中,强调要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放在哪个位置?A. 经济建设B. 政治建设C. 文化建设D. 社会建设答案:B解析:习近平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5. 新闻学研究的意义不包括以下哪项?A. 提升新闻传播效果B. 促进媒体融合发展C. 指导新闻实践活动D. 推动科技创新答案:D解析:新闻学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提升新闻传播效果、促进媒体融合发展、指导新闻实践活动等方面,而推动科技创新属于科技领域的研究任务。
二、简答题1. 简述新闻学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答案:新闻学的产生背景主要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新闻业的兴起,社会对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业务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早期新闻学的经验总结阶段、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形成阶段、新闻学的理论深化和多元化发展阶段。
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容有: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认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认为新闻应当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新闻的阶级性,认为新闻具有阶级性,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真实、客观、公正、平衡(一)真实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
2、新闻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最基本特征就是真实。
它不允许虚构。
3、唯物主义者“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列宁)4、新闻真实也是尽量避免新闻官司等不必要的麻烦的主要渠道。
造成不真实的原因主要为:根本原因是:虚假失实的报道粉墨登场,是媒体责任心不强,过分追求“眼球效应”,一味追求“卖点”,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结下的恶果。
还有就是业务素质问题:不周全、不仔细。
当然还有就是政治需要,同时还有媒体本身经济利益的考虑。
政治上主要表现在政治与新闻不分;经济上主要表现在有偿新闻,同时当前日愈突出的问题表现在资本对媒体的控制。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合并)我们都相信正版,都购买正版,我们都要努力成立正版。
所以1、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要赢得公众的信赖和尊重,就应该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真实”当作第一要求,用权威性、严肃性和公信力去抢发独家新闻,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不是把道听途说的传闻变成所谓的“新闻”,即首先我们要保证我们报道的事实确有其事。
谣言不是新闻,传闻不是新闻。
在实践中最忌讳的就是“跟风”,对新闻的报道主题的选择要有自己的主见。
2、政治和思想上要成熟,要摸清新闻事实的本质规律,要准确把握新闻事实的发展趋势。
现象真实并不代表本质真实,个体真实也并不代表整体真实,也许只是一种假象或者一种偶然。
比如:1997年春节时期上海的报纸,一些新闻的标题让人大跌眼镜:真实的认识本来就是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新生事物。
3、真实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准确性。
每一个细节都要准确:(五个W和一个H)具体到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称、餐馆、咖啡厅、网吧的名称、年龄、年份、性别等都要准确;直接引语、各种引用的数字、资料都要核实准确;少用形容词,要把握好分寸,不要任意夸大、渲染和拔高。
新闻理论十讲(详细版)
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宣传1.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所以宣传行为的中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3. 宣传分为两类:A.政治宣传: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会积极接受这种宣传,而观点相左者,则会回避或地址这种宣传。
B.商业宣传:需要某些商品的人会积极响应,但这样的人不太多,多数人因为与某个商品的宣传没有关系,很少会主动接受这种宣传。
4.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5.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B.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C.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D.新闻重实效,宣传重时机E.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F.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二.新闻≠舆论1. 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闻和舆论的一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媒体信息真实性辩论辩题
媒体信息真实性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媒体信息真实性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但是其中真假参半的信息也越来越多。
因此,媒体信息真实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媒体作为社会的舆论引导者和信息传播者,其报道的信息应当真实可靠。
如果媒体信息不真实,就会误导公众,影响社会稳定。
比如,2019年新冠疫情期间,有一些媒体故意夸大疫情的影响,导致了公众的恐慌情绪,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实的传言,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其次,媒体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公民的知情权。
公民有权利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如果媒体信息不真实,就会剥夺公民的知情权,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媒体信息真实性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严格惩处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
同时,媒体自身也应当加强自律,提高信息采编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做到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不偏不倚地传递信息。
反方观点:媒体信息真实性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实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首先,媒体本身就是由人组成的,人的主观意识和利益驱动会影响到媒体的报道。
再者,现实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它们会利用媒体来传播有利于自己的信息,甚至篡改事实,导致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此外,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了信息技术的挑战。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一些造假者甚至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制造出逼真的虚假信息,使得真假难辨。
因此,要解决媒体信息真实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当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严格惩处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
其次,媒体自身也应当加强自律,提高信息采编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做到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不偏不倚地传递信息。
最后,公民也应当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盲目相信媒体报道,多方求证,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
名人名句:"新闻就是一切不能让人知道的东西,一切人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东西。
关于新闻报道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于新闻报道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关键词:邓拓思想;新闻报道;政治家办报在谈到新闻报道时,他曾指出:“报纸上的长篇大论不是新闻。
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新闻必须改革,必须用事实说话,必须选择全国人民有共同兴趣的事实,必须报道刚刚发生的事实,必须写活的人与人的活动,必须对稿件进行认真检查,保证事实的准确,缺乏以上条件就不叫新闻。
[1]”一、有关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强调时效性。
“新”是新闻主要的特征。
新闻,“必须报道刚刚发生的事”。
新闻,如果失去了时效性,就会变成“旧闻”,从而失去了报道的价值。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新闻的时效性,也越来越明显和重要,它甚至成为新闻的生命线。
新闻的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正所谓“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消息是废纸。
”新闻报道必须重视时效性,牢牢抓住一个“新”字。
一旦发现新闻素材,力争在第一时间,搞到第一手材料。
赶写稿子,马上发出去,抢占先机。
这就要求从事报道的记者,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像雷达一样,善于捕捉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信息。
二、有关政治家办报所谓“‘政治家办报’之‘政治家’,主要是指报人应具有政治家的一些重要素质,如政治头脑、政治眼光、政治智慧等。
作为新闻史现象,‘政治家办报’所说的办报人,除包括具有政治家素质的报人之外,还包括既从政也办报的真正政治家,这两类人物可以统称为‘政治家型报人’”[2]。
此处我们所讨论的主要是指有政治头脑和政治意识的新闻从业者。
新闻,还具有很强的时政性。
邓拓认为:“报纸应该经常就党和国家的总任务和实际生活的各项问题进行马列主义的教育。
应该强调理论宣传的文章要从实际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3]”新闻,要跟随时代的步伐,迎合时代的节拍,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这样,新闻才会有生命力。
新闻报道,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关注国计,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如国家启动南水北调工程,其中的移民安置问题就很值得关注。
新闻真实性辩论辩题
新闻真实性辩论辩题
正方,新闻真实性是媒体报道中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它关乎到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的公正性。
首先,新闻真实性是媒体的职业操守,媒体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报道事实,而非捏造或歪曲事实。
名人名言中,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你可以欺骗所有人一部分时间,也可以欺骗一部分人所有时间,但你无法欺骗所有人所有时间。
”这句话告诉我们,虽然有些媒体可能会通过编造新闻来吸引眼球,但长久来看,只有真实的报道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另外,新闻真实性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需要。
如果媒体随意歪曲事实,可能会误导公众,导致社会动荡甚至危机。
比如,2014年发生在乌克兰的“乌克兰政变”事件,媒体的不实报道导致了国内外的恐慌和混乱,这就是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所在。
反方,然而,新闻真实性也并非是绝对的。
媒体的报道往往受到政治、商业等利益的影响,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颇。
比如,美国的主流媒体在报道国际新闻时,往往会带有一定的西方价值观和立场,忽略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观点。
这就说明了新闻真实性并非是绝对客观的。
另外,新闻真实性也受到了技术的挑战。
随着深度假新闻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媒体的报道很容易受到伪造和篡改,这也给新闻真实性带来了挑战。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要求新闻绝
对真实,而应该更多地从多方面去理解和解读新闻。
在这场新闻真实性的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方强调了新闻真实性对于媒体的职业操守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而反方则强调了新闻真实性并非绝对客观,受到了政治、商业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同时,也要更多地从多方面去理解和解读新闻,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客观的信息。
新闻真实性的辩论辩题
新闻真实性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新闻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真实的新闻是他们获取信息、做出判断的重要依据。
因此,新闻的真实性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首先,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媒体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
作为新闻从业者,他们应该遵守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如客观、公正、真实等,以确保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新闻媒体是国家的第四权力”,因此新闻媒体应该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其次,新闻真实性对于社会公众的判断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新闻报道不真实,可能会误导公众的判断,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混乱。
例如,2003年美国《纽约时报》曾报道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报道最终导致美国政府对伊拉克进行了军事干预,但后来证实这一报道是不真实的,这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因此,新闻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对于社会公众的判断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新闻媒体应该严格遵守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反方观点:新闻真实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对于新闻的真实性有不同的认知。
因此,新闻的真实性并非绝对存在,而是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首先,新闻报道往往受到新闻媒体的立场和利益的影响。
新闻媒体往往会根据自身的政治立场和经济利益来选择报道内容和角度,从而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例如,美国的福克斯新闻和CNN新闻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往往存在明显的立场和角度差异,这就反映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相对的。
其次,新闻报道往往受到记者主观意识和主观判断的影响。
记者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自身的主观意识和主观判断的影响,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例如,有些记者可能会在报道中夸大事实或者加入自己的主观评论,这就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因此,新闻的真实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受到新闻媒体的立场和利益以及记者的主观意识和主观判断的影响。
因此,我们不能对新闻的真实性有绝对的要求,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背景进行判断和分析。
媒体报道真实性辩论辩题
媒体报道真实性辩论辩题
正方,媒体报道的真实性是存在的,因为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会经过多重审核和
事实核实,保证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首先,媒体机构会聘请专业的记者和编辑团队,他们具有丰富的新闻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报道。
其次,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会进行多方核实,确保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此外,媒体还会遵守新闻伦理和道德规范,不会随意歪曲事实,以保证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因此,媒体报道的真实性是有保障的。
反方,媒体报道的真实性是存在争议的,因为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存在着政治立场、商业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报道的偏颇和失实。
首先,媒体机构往往受到政治和商业势力的控制,容易出现报道的倾向性和不客观性。
其次,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可能存在主观臆断和夸大事实的情况,导致报道的失实和不准确。
此外,媒体还可能受到社会舆论和读者需求的影响,以迎合大众口味而进行不实报道。
因此,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在这个辩题中,我们可以引用美国著名记者沃尔特·克朗凯特的名言,“新闻
就是报纸上的东西,别人不想让你知道的一切。
”这句话表明了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存在着被掩盖的可能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用一些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如《新闻联播》报道失实事件、媒体因报道而被起诉等,来支持反方观点。
综上所述,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存在着一定的争议,需要我们在接受新闻报道时
保持理性思考,多方求证,以确保获取真实客观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urnalist Camp35青年记者·2011年3月上新闻维真大家谈关于新闻真实的三个理论问题● 陈力丹传媒对事实的命名带来的新闻真实问题“新闻真实”不只是准确(accuracy)。
它是一个去伪存真(sorting-out)的过程,它是报道与公众、被报道者和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新闻的首要原则——超功利地追求真实——最终将新闻与其他形式的传播区别开来。
例如传媒对事实的命名:“行凶抢劫”、“恐怖分子袭击”或者“虐待儿童”等。
这样就给事件“贴了标签”,从而更容易进入传媒的传播活动。
同时,也就排除了考虑这一事件以其他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中。
“没见世面的乡下佬”这个标签,不可能与勤劳质朴、道德良好和各种机会不均等问题连在一起。
“盲目的民工流给城市管理带来困难”这样的判断,很难与农民为生计奔波劳累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
2009年6月12日,国内一些报纸报道了6月10日发生在美国华盛顿的枪击案,当时无法确定凶手的作案动机。
一些报纸的标题如下:华盛顿纳粹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发生枪击案(人民日报)美88岁枪手袭击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北京青年报)美反犹老翁华盛顿开枪行凶(京华时报)88岁新纳粹华盛顿酿血案(新京报)传媒具有赋予地位(命名)功能,要按照职业规范来发挥。
这些标题中哪个符合新闻报道的规范?第一个、第二个标题是客观描述事实,而第三个、第四个标题明显带有标题制作者的主观判断,是不真实的。
再如《新京报》2010年3月27日A20版头条和《京华时报》同日22版头条的标题:只花1英镑,俄富豪买下英《独立报》/ 克格勃前特工一英镑收购英报前者是客观叙述事实,后者突出收购者前特工的身份,与他收购英报之间不存在逻辑关系。
如果我们在报纸上看到普京访问中国的新闻标题是“前特工、俄国总理普京访问中国”,人们肯定会认为编辑脑袋进水了。
传媒的标签和语境,为新闻的价值判断提供了基础。
我们不能避免对事实的定性描述,但是要客观、有据。
但在我们的工作中,一些事件恰好被输入现成的媒介定义框架之时,它常常被自然而然地“扭曲”,以适应媒介对这个世界设定的框架。
于是,假新闻便出现了。
我国外交家沙祖康,被我国的传媒通讯描绘为中国的“铁嘴”,这对外交家来说,其实不是一个好的评价,但是当时作者不懂这些,还以为是在表扬他。
现在沙祖康很难摆脱掉这顶帽子,对他来说,真实吗?新闻是否真实,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信不信由你”,新闻是否真实,还得通过传-授之间的关系来完成。
传授双方彼此信任,受方就会认为是真实的,否则相反。
“真实总是以原告为条件的。
”所以对传媒来说,关键在于得到受众的认同。
得到认同的,就会被认为是真实的。
在这里,受众的主观认识成为新闻真实的标准,尽管这不应该成为一种标准。
我们在报道和采访中会发现,很多事实本身是复杂的,而关于这个事实的叙述必然是简要的,加上传播过程不可避免地会被受众误读或曲解,新闻真实在受众那里是以主观感觉为转移的。
崔永元对于这种情形说道:“用一个通俗的形式表达一种复杂的理念,并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
首先,做法和想法就有着天然的差异,实施者无意中又衰减了几分,接受者的随意状态再次流失了一些信号,最后的结果就可能是南辕北辙。
”《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也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她说:“从交谈到事件,到阅读到最后,完全可能让一个东西,从最初到最后面目全非。
别人读到的东西,恰好不是你想呈现的东西,你想呈现的东西,恰好你没有呈现出来。
”因而,新闻真实还要在接受者层面接受考验。
一些传媒真实的叙述,可能到了受众那里不被认为是真实的;而一些传媒不真实的报道,甚至在很长时期内会被接受者认为是真实的。
新闻真实追求的是即时真实,而检验新闻真实,则是历史的任务。
传媒制造或推动事实而后报道“事实”,也是假新闻传媒不能参与事实的进程,只能客观地报道传媒以外发生的事实。
“新闻策划”如果理解为凭空制造或由传媒推动事实发展,而后再报道这个“事实”,这就是在造假,我们称为“传媒假事件”,这是一种变相的假新闻。
事实发生了,我们讨论一下如何报道,这种“新闻策划”是工作程序的一部分,是合理的。
不过,还是不用“新闻策划”这样的词汇为好,因为“新闻策划”是商业公关的概念,商业公关行为不能用到新闻职业工作中。
事实发生了,传媒可以“组织报道”,即讨论如何报道。
改用“新闻策划”很时髦,但容易使新闻如何产生的问题变得含糊起来,似乎既可以是传统意义的“组织报道”,也可以指传媒制造事实、然后报道该“事实”这种现象。
1997年,我国有些新闻学者发表了新闻维真大家谈如下言论:新闻策划是一张改变现状的蓝图,是一场演出的导演过程,是由新闻媒体规划设计、促成事件发生、发展并予以报道的一种新闻类型。
新闻事实可以由媒体自编、自演而后自播,从找新闻、抢新闻到制造新闻,这是对过去理论的突破,不能被事实牵着鼻子走;新闻策划符合新闻工作的发展规律,是媒体竞争的秘密武器,是新闻改革的新的增长点。
如果上面的“理论”流行,我国的新闻真实问题是无法克服的。
我们在职业理念上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新闻职业是做什么的?是告诉公众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还是不断地用媒体制造的一系列美好的或恐怖的“新闻”来替代真实的世界?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传媒参与制造事实,这种意义上的“新闻策划”,19世纪末美国的“黄色新闻潮”早就这样做了,都打着为了公众利益的旗号,其实商业利益才是真的。
同时,传媒还要提防某些商业集团制造的“新闻陷阱”,这是他们在运用公共关系技巧,让记者无偿报道以取得比正规广告还好的传播效应。
“传媒假事件”有四个特征:1.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
2.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或记者的单纯职业主义动机。
3.导演事件。
4.提供的“真实”是暧昧的。
这种由传媒建构的社会真实由于传媒的建构,已经存在,但它是传媒所掌控的“客观存在”,是一种暧昧的社会真实。
大部分“传媒假事件”的策划者,都会选择一个“弘扬主旋律”的框架,比如,传媒去救助被拐儿童,送财物到农村扶贫等,导演这个“事实”并由本传媒报道,通常会得到党政部门的认可,因而不少传媒热衷于制造这样的传媒假事件。
假如当初制造“纸馅包子”新闻的记者,以“弘扬主旋律”为框架,组织一个包子店为迎接奥运制作了福娃系列包子,这样的事件被报道后,人们还会认为是假新闻吗?实际上,不少传媒以及记者每天都在苦思冥想地制造这样的“传媒假事件”。
“弘扬主旋律”的“假新闻”(实际是一类“传媒假事件”)我们难道不要反对吗?有的电视台的准新闻节目“街头公德测试”,也是一种假事件,它具有“陷阱新闻”的所有特征:导演事件、欺骗式采访和以审判者自居。
在这种测试中,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并非自然发生,而是由媒介导演出来的。
如果没有媒介的策划,报道的内容根本就不会发生。
印度“武器门”事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传媒假事件”。
印度泰赫卡网站()的两名调查记者假扮军火交易商推销一种子虚乌有的武器。
他们历时8个月,一路从级别较低的官员行贿到国家的最高领导层。
在这些例子中,被欺骗的对象是名流和政府高官,媒体下套所揭露的往往是与公众利益重大相关的问题,这种“恶”的手段,能否带来社会正义总量的增加,是令人怀疑的。
印度社会各界针对这次记者揭露司法界黑幕所采取的手段是否合法、合理等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辩。
焦点集中在:记者用“设局”的方式达到目的做法是否合法?用“偷拍”的方式获得新闻是否有违职业道德?新闻报道到底有多大的自由度?我国出现的摆拍“新闻”照片,是最简单的一种“传媒假事件”。
2006年8月4日上午,广东阳春市潭水镇新凤村、合水镇平西村等地500多名群众被洪水围困,阳春市委书记周乐荣到场。
当地传媒的记者为了突出周书记,让他抱着一个老太太趟过洪水,摆出姿势照相。
结果照片一刊登出来,就被揭露是摆拍,因为周书记旁边的小伙子不去抱着老太太,站着看,这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显然,“传媒假事件”的本质就是假新闻。
再看CCTV2008年度十大新闻图片铜奖藏羚羊过桥照片,也是传媒直接造假。
照片的当事人刘为强(当时的《大庆晚报》摄影部副主任)说:“图片中的羚羊是真的,桥也是真的,但是瞬间不是那么好赶。
”他坦率地承认:照片确实是PS的。
刘为强说,这张照片拍摄于2006年,一直作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宣传画、明信片素材出现。
后来,由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将照片提供给《中国环境报》发表后,被中央电视台发现,入选当年“CCTV年度新闻记忆年度新闻图片”,并获得铜奖。
不论报道的目的如何正当,手段也必须合理合法。
马克思说:“不真实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捏造不真实的事实,即歪曲真相、制造谎言。
”他向记者提出过一个问题:“哪一种报刊说的是事实,哪一种报刊说的是希望出现的事实?”列宁也说:“我们需要的是完整的真实的情报,真实性不取决于情报为谁服务。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本刊学术顾问)反客里空运动青年记者·2011年3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