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

合集下载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珍藏版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珍藏版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摘要:神话原型批评作为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文学批评方法,自觉地借鉴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力图寻找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成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叶舒宪等人的努力下传入中国,一时蔚为大观。

在梳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础上,从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入手,介绍弗雷泽的人类学和荣格的心理学理论,进而介绍该派权威弗莱及其《批评的剖析》,最后介绍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从而对该理论的整体框架予以说明。

一、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二十世纪被称作是文艺批评理论的世纪,苏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读者批评理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批评等方法在不同时期都获得了巨大发展。

英美新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在20世纪初兴起,随后不断发展壮大,影响文坛长达近半个世纪,该方法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尤其是文学语言,但这种过分琐碎的方法也在后期显示出其不足。

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批评的式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兴起,并逐渐代替新批评成为主宰文坛的批评方法。

二、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在进入该理论的具体叙述之前,有必要先把“神话”和“原型”的两个概念阐释清楚。

“神话”的概念由来已久,一般泛指关于神或者是其他超自然的故事,有时也包括神话了的人。

一个民族的神话往往能够从侧面反映该民族的历史。

这些神话仍然被后人们不断阅读着,并且受其影响。

那么民族神话可以看作是该民族的精神特征,是其永远追寻的自我意义。

神话--原型批评把神话作为仪式和梦幻的文字表达方式,使仪式获得意义,梦幻具备形式,所以神话是文学作品的结构原则。

“原型”一词在古希腊哲人的著述中已经频繁出现。

原型又被译为“原始模型”或者“民话雏形”•近代原型的概念出现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一般是指作品中自古以来反复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文学形象(如主题、意象、叙事方式等)。

三、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是建立在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自觉的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并最终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文学批评方法。

荣格的原型理论思想探析

荣格的原型理论思想探析

荣格的原型理论思想探析刘阳洋(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 要: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弗雷泽是通过考察原始祭祀仪式发现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却有一些共同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并在深入研究中,发现现存宗教的许多仪式其实只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做了衍生和发展,可见二者的核心是一致的,均表现出文化的不同发展趋势虽然会使文化存在差异和不断更新,但思维的深层结构都是共通的,即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观之荣格,他热衷于宗教和神话,因此他的思想具有较强的超验主义和神秘色彩,其“集体无意识”学说就是在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很多学者不断质疑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但不能否认它确实为很多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阐释角度,比如能为文学作品中那些反复出现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做出更加合理的阐释。

关键词:荣格 集体无意识 原型批评本文拟从三个部分对荣格原型理论的思想核心要旨进行阐述。

首先分析荣格原型理论中最易混淆和误解的理论,例如,不能把“原型”仅仅看作是单一的几个模式,它也不是最终的结论模版,它是一种具有发展性的中介塑造空间,在不断吸引相同经验的事物形成新“原型”,因此它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

除此之外,“集体无意识”往往被人们看作是一种没有生机的东西,难以被唤醒的古老意识,实则“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意识是共生关系,二者相互吸收养分,彼此交融,我们所说的灵机一动,难道真的就是神赋灵感或者天赋?荣格认为这其实都与“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相互激活机制有关。

最后,三者的关系表现出“集体无意识”最终被激活的路径,这种有迹可循为荣格的原型理论增添了科学依据和可信度。

荣格原型理论最为核心的还是他对于美的认识,因为他对于美的认识表现出他对于文学创作的终极理解,也对我们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指导作用。

比如,美到底是个人的、隐秘的,不应为所有人理解的,还是应该具有普遍性的,能引起全人类共鸣的才称之为美。

第六章 原型批评

第六章 原型批评
第六章 原型批评
一、思想来源 原型批评有两个思想来源: 1、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弗雷泽
的人类学代表作是《金枝》。弗莱从文学而不是 人类学的角度借鉴了弗雷泽的理论。弗莱从弗雷 泽的研究中看到了不同社会表现出来的相同或者 相近的社会集体无意识,看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存在着相同或相近的心理意象结构。 2、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认 为,在弗洛伊德所谓的个人无意识的下面还存在 着一种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人的心理深层 结构,是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积淀。
荣格把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型”或 “原始意象”。根据荣格的解释,所谓原型,是 一种种族的记忆,是自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的普 遍意象,这种普遍意象,在每一个时代都会以不 同的方式重新发生。
这种潜遍性,更具有感染力。 “一旦原型的情境发生,我们会突然获得一种不 寻常的轻松感,仿佛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运载或超 度。在这一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族 类,
A、神话。主人公是神,优越于凡人,超越自然 主人公同普通人相比在智力和能力上都要低劣。
弗莱把“原型”这个概念由心理学术语转换成了文学理论术语。
规律。 弗莱认为,西方文学史一直沿着这五个顺序下移。
根据荣格的解释,所谓原型,是一种种族的记忆,是自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的普遍意象,这种普遍意象,在每一个时代都会以不同的
A、与春天的叙述结构对应的是喜剧,是关 于英雄的降生、苏醒、复活、创造以及战 胜黑暗、死亡等的神话。
B、与夏天对应的叙事结构是浪漫故事。关于颂扬 神祇般的英雄,描写神圣的婚礼及进入天堂的神 话。
C 、与秋天对应的叙事结构对应的是悲剧。关于英 雄的衰落、死亡的原型。
D、与冬天的叙事结构对应的是反讽和讽刺。
全人类的声音一起再我们心中回想”。在这里原 型可以是叙述结构和人物形象,也可以是象征等 艺术手法。文学理论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分析文学 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这些原型。

07神话学原型批评[整理版]

07神话学原型批评[整理版]

六、神话原型学派批评方法神话原型学派兴起于本世纪初。

这派批评家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弗雷泽的人类学为理论依据,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体现了种族的、以至整个人类的潜意识和深层心理特征。

他们着重分析文学作为所体现的神话、宗教仪式和原型的意义。

(一)神话原型学派的基本理论与批评原则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bell)在《神的面具:原始神话》一书中表明:一些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于这些作品再现了人类共同的经验,具有激发读者隐藏很深的心理本能的力量。

神话原型学派的批评理论便着重阐明人类共同的经验如何体现在古代的神话和一些原型中以及文学创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诺斯洛普·弗莱( Northrop Frye)声称,“探求原型实际上就是二种文学上的人类学:我们从文学产生以前的东西——如宗教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等,可以了解到文学的情况。

”“这些范畴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一种单纯的上下相传的关系……事实上,从总的情况来看,在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方面,存在着回复到那些范畴的倾向。

”(诺斯洛普·弗莱《文学的若干原型》,引自《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第343页)另一位神话原型批评家赫斯凯尔·M.布洛克把这个批评流派的理论要旨阐述得更为明确:“文学(或任何艺术)当作孤立的表现形式来看,是无法了解和正确评价的;……必须把它当作整个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来考虑才行。

”“文学是社会情况的一部分,文学作品必须首先当作集体的信仰和行为的形式来探讨。

神话和仪式便成为文学表现形式的基本特征。

……作品中的任何一个成分或这些成分的安排可以看作人类经验中一再出现的基本象征的表露。

因此人类经验使原始文化和现代文化具有共同性质。

”(赫斯凯尔·M·布洛克《文化人模学与当代文学批评》,引自约翰·维克雷选编《神话与文学》,美国那不勒斯加大学出版社,1971,第32页)总之,神话原型学派认为,文学艺术都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

荣格、原型理论与中国

荣格、原型理论与中国

/荣格、原型理论与中国瑞士也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之一,可吸引众多游客前往瑞士的已不仅仅是瑞士美丽的山水了。

到瑞士的苏黎世去见见大名鼎鼎的卡尔・荣格,或在荣格过世后的今天去库斯纳赫特瞻仰他的故居,去波林根感受荣格亲手制作的石刻与塔楼,走一走荣格曾天天经过的那座小石桥,已成了许多游客的夙愿。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世界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晚辈与合作者,他修正了弗洛伊德关于艺术创作是受无意识的性欲所激发的观点,并在其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创立了独特并具有深远意义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分析心理学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之中。

在他高度评价并从中获取丰富滋养的作品中有《易经》和《太乙金华密旨》。

荣格教授对于心理发展过程(自性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思想;而他将共时性确立为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他对于中国思想中有关自然界因果及非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后而得出的结论。

近年来,荣格分析心理学及其在其他学科的影响在中国日益升温。

在中国,成立了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有了第一个获得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家资格的中国籍成员――华南师范大学的申荷永教授;并接连在中国召开了七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国际心理学会前任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国际心理学会主席鲁格・肇嘉,国际心理学学术委员会主席默瑞・斯丹博士(MurrayStein)等国际心理分析界著名人士先后出席会议并致辞;这一切都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荣格的声誉和影响可与弗洛伊德齐名,而且在某些方面和领域甚至超出了前者。

他的理论和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心理学界。

荣格用自己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影响了当代的哲学和整个人文学科,影响了当代的科学思想和研究。

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

[标签:标题]篇一:原型批评以《红楼梦》中的四春为例看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也称为神话批评、神话原型批评。

此理论来源于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以及加拿大学者弗莱,其中最主要创始人则是弗莱。

诺思洛普·弗莱与神话原型批评紧密相连,他的成名作《批评的剖析》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

在《批评的剖析》中,弗莱指出原型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典型的文学现象。

也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中通常会刻画一些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通常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或某事物)为范本而塑造出来的,那么现实生活中的这个人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原型。

《红楼梦》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同时也是红迷最热心探究的人物原型,那么她们的人物原型是否真的存在?据刘心武《解密红楼梦》中所说,贾元春的原型极可能是曹雪芹的一个姐姐,并且先在胤礽、弘皙身边,后到弘历身边,成了最受弘历宠爱的一个女子,然而却在乾隆四年悲惨的死去。

贾迎春的原型极可能是贾赦的前妻所生,这个前妻原本是妾后被扶了正,成为正妻,但最后又死了,即为前妻。

因此迎春的出身虽与探春相似,但她生母却比探春强十倍。

贾惜春的原型则可能是贾母原型李煦妹妹的一个堂孙女儿。

此外,弗莱还提出了文学循环发展理论,认为文学与自然也有神秘的联系。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文学的“四时结构”,它源于大自然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心理暗示,大自然的变化不是毫无意义的往复,它在人类精神领域留下了起承转合的心理模式。

《红楼梦》中的四春,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注意到了“原应叹息”的隐喻含义,尚不知其中的“四时结构”,元春是贾府的保护伞,是大观园的创基者,因此她是起,是始,是发源,;迎春有木丫头之称,凡事无可无不可,因此她是应,是承,是继续;探春之探与叹谐音,故她的主要性格体现在贾府处于变异时期,一展身手,因此她是叹,是变化,是转折;而惜春则是息,是合,是结尾,因此这个在前半部没有什么戏的四小姐,只在最后才真正出场,她是富于总结性的人物。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荣格的原型理论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

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原型的基本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为不同民族寻求文化的共同性、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途径。

原型的审丑与怀旧现代表征体现了荣格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和拯救现代文化的现实意义。

原型理论不会随着社会的转变、时代的变迁而被遗弃。

作为一种阐释理论其在文学、戏剧、电影、建筑、城市文化等多种艺术领域中不断丰富着它的意义阐释空间。

标签:荣格;原型;文化同一性;审丑;怀旧荣格的原型理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我国以后,大多的时候是作为原型批评理论流派的一部分被人们介绍与熟知的,当时的许多文艺工作者将原型理论大量运用于我国的文艺批评领域,掀起了原型批评的热潮。

但当原型批评理论的热潮过后,我们不仅要反思荣格作为原型理论的始作俑者,他赋予原型理论怎样丰富的元意内涵,他所提出的原型理论在现代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延续性。

荣格在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的社会转型期提出原型理论一定有其时代文化表征。

本文从文化的审美视角对荣格的原型理论进行现代价值进一步的挖掘,并对其理论意义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荣格的原型理论的内涵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基础之上的,这样就奠定了其宏观文化理论视角。

在荣格的美学理论建构中,原型理论是其最核心的部分。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显现。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原型。

“原型是典型的领悟模式,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遇见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原型虽然在具体文艺实践中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体现出一定的变异性,但就原型的元意义内涵,则是它的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其最基本的特征。

这也构成了原型最突出的文化基质。

荣格在他的原型理论中重点阐释了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等原型。

那么我们去哪里去寻找原型呢,荣格认为,原型永久的存在我们的精神之中,但在具体的文艺实践中表现在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中。

简述荣格的原型理论

简述荣格的原型理论

简述荣格的原型理论(1)荣格曾师从弗洛伊德,其理论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的,但由于他比较热衷于宗J和神话,他的理论在许多基本观念和观点上具有较强的超验性和神秘主义色彩,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所有较大的修正和发展,比如他对无意识、力比多和自我等概念都做了重新阐释,他关于内倾和外倾的心理学类型理论不仅在心理学界影响很大,而且早已经成为一般的常识。

(2)其主要的文艺美学思想之一是集体无意识理论。

①理论缘起:集体无意识理论是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的发展,他不同意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性*本能冲动的观点。

在广泛阅读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荣格从神话及病人的梦和幻想中发现许多现象似乎都源自原始社会的集体经验而非个人的经验,因此他认为所有人不仅都有个人无意识,而且都有一种集体无意识,于是他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大类。

②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指的是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精神机能,即由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既不产生于个人经验也非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是保存于整个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

(3)其主要的文艺美学思想之二是原型理论。

①原型:a荣格把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之为“原型”。

原型是自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的普遍意象,是在人类最原始阶段形成的,原型作为一种种族的记忆被保存下来,使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列的意象和模式。

b原型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诸多病例和巧合,还可以解释弗雷泽发现的神话和祭祀仪式的相似性,因为神话是从原型这种普遍模式中产生的。

②原型批评:a荣格通过解释和揭示原型与神话以及神话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荣格把他的原型理论扩展到文艺领域。

b他认为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并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但它又必须得到外化,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形象,并在不同时代通过艺术在无意识之中激活转变为艺术形象,这些原始意象即原型之所以能遗传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艺这个载体。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解读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解读

摘要:文学的魅力在于创造无限的角色,更在于深入读者的内心,进入读者内心不愿打开的黑暗之处,揭示人类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引起共鸣。

文学与心理学也联系紧密,因为文学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各自的原型。

文学原型可以带领读者走入心中黑暗的深处,并带领他们的意识走向光明。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原型艺术无数次,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因为一个词而魂动心惊,为一句话而泪流满面。

那些词语和句子仿佛与我们的血脉相连,尽管它们也许出自遥远的国度和陌生人的手,但是它们却如同特地为我们写的。

它们夹卷着我们,使我们在漩涡的中心挣扎却并不愿意脱水而出。

假如有一天我们真的从水中走到了岸边,因为那些词语和句子是来自于生命的,来自于一个个由血肉构成的生命构成的内心隐藏着的秘密的激情,它们以锋利的刃直接切入到内心之中我们从没触及的部分,将我们内心中被黑暗屏蔽的激情暴露在光明之中。

这种激情并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所独具的,它不是属于这个人或者哪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人类。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偶然地被感动而不能自已。

那些词语和句子,虽然它们很偶然地出现在某个人的笔下,然后又很偶然地被我们读到,但是它们的身上积聚着整个人类的感情,承负着整个人类的命运。

这样的词语和句子即使是用非常细微的声音,同样也能够激起所有人的共鸣。

在荣格看来,文学之所以有着如此激动人心的力量便在于它可以走入人内心原本的黑暗之处,揭示出人类集体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而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

荣格便是从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文学的这种魅力。

一、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主要是个人长期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中受到压抑的心理内容。

而荣格则从考古学、人类学和神话学的角度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

他指出在一些即使从来没有相互接触、相互交流过的不同的文化中,也常常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原始意象,在这些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一定有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

第二节 原型批评

第二节  原型批评

五、荣格的艺术心理学思想
荣格把他的原型理论扩展到文艺领域,试图揭 示原型与神话,神话与艺术的关系。 荣格不同意文学艺术即幻想的观点,不赞成把 精神分析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完全直接运用于文 艺研究。他从“集体无意识”去解释文艺现象。 荣格认为,文艺作品是一个“自主情结”,其 创作过程并不完全受作者自觉意识所控制,而 常常受到一种沉淀在作者无意识之中的集体心 理(集体无意识)经验的影响。
心理的这一层邻近自我,它是一个储藏 所,容纳着那些与意识功能不协调一致 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它们也许一度 是意识中的体验,由于种种缘故而被压 抑和忽视。 情结:在个人无意识中,一组一组的心 理内容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心理 丛。
情结(complexes)
情结深深地存在于人们的神经症状中。“不是 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 荣格认为情结不一定成为人的调节机制中的障 碍,它们可能而且往往就是灵感和动力的源泉。 荣格把艺术创作中激情归于一种强有力的情结, 而微弱的情结限制了一个人只能创作出平庸的 作品,或者根本创作不出作品。
人格的成长包括两种相互交织的趋势:一种是 构成全部精神的诸结构的个性化;一种是把所 有这些结构统一为一个整体的整合作用。 人格的成长过程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传、父母的影响,以及教育、宗教、社会等。 人格的发展阶段:童年、青年、中年、老年。
四、心理类型
外倾思维型 外倾情感型 外倾感觉型 外倾直觉型 内倾思维型 内倾情感型 内倾感觉型 内倾直觉型
二、(三)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心理中与个人无意识有区 别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 的后天经验。它的内容在人的一生中从 未被意识到。集体无意识是一个心理储 藏所,储藏着原始意象。 原型: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人格中有四种有重要意义的原型:人格 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自性。

荣格的四种基本原型

荣格的四种基本原型

荣格的四种基本原型荣格的四种基本原型作为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提出了许多有关人类心理的重要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集体无意识”和“原型”。

在荣格的理论中,原型是人类共有的基本概念,它们是人们在生命中遇到过的经验和情感的集合。

这些原型不仅存在于个体无意识中,也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中。

荣格认为,原型对于人类行为和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他将原型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自我、影子、动物和神圣。

第一部分:自我自我是荣格所说的四种基本原型之一。

它代表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意识。

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份、价值观、信仰和目标等方面的认知。

在某些情况下,当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较时,他会感到自卑或傲慢。

这些情绪通常源于个体对自我的定义。

第二部分:影子影子是指个体内部被压抑或忽视的一部分。

荣格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影子,这是由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压力和限制所造成的。

影子通常代表着一个人不愿意承认或接受的负面品质,例如愤怒、嫉妒、懒惰等。

荣格认为,当个体无法接受自己的影子时,他们会将这些负面情绪和行为投射到别人身上。

第三部分:动物动物原型是指人类与动物之间存在的基本联系。

荣格认为,每个人都有与某种动物相关联的特质和品质。

例如,老虎代表着力量和勇气,兔子则代表着敏捷和速度。

荣格认为,在梦境中出现动物形象是非常普遍的,并且这些形象通常代表着个体内部隐藏的情感和欲望。

第四部分:神圣神圣原型是指与宗教、信仰和灵性相关联的基本概念。

荣格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对于宇宙中更高层次存在的信仰或者感知。

这种信仰或感知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例如宗教、哲学、艺术等。

荣格认为,神圣原型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目的。

结论荣格的四种基本原型代表了人类共同的心理模式和概念。

这些原型对于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都具有深远影响。

了解这些原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且帮助个体发现自己内在的潜力和生命意义。

探析荣格的原型理论[权威资料]

探析荣格的原型理论[权威资料]

探析荣格的原型理论荣格在他的老师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启示下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并赋予集体无意识可见的外衣“原型”。

他认为人的心灵世界是无限广阔的,在个人意识之深层,还有集体无意识的存在,而集体无意识的呈现,则通过原型(原始意象)。

于是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实质以及集体无意识可见的外衣而被赋予新含义。

集体无意识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荣格对原型的论证,首先要对集体无意识进行分析。

荣格承认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论,但是他认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属于“个人无意识”,而在个人无意识的背后,还存在这一个更深的领域――“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超个体的,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包括“所有一切并非由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由遗传并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的精神技能”。

为了使集体无意识更形象地表达与呈现,荣格提出了“原型”,认为原型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实质。

就如我们许多人都很害怕蛇、害怕黑的地方,但这种害怕并不需要通过人亲身去经历才能获得,当然亲身经历会更加加深这种恐惧感,但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恐惧心理呢?其实人们对蛇、黑暗的这种恐惧大多都是来自“先天的倾向”,即“原始的潜在意象”,是我们的原始祖先遗传下来的,他们对这些类似的恐惧有着千百万年的经验,于是这些经验深深地刻在人的大脑之中并被遗传下来,因此我们会出现这种无意识的恐惧。

荣格的原型本身只是一种天赋的可能性,没有具体内容,是一种心理模式,它不是一个个的具体的“行为图式”,而是一种纯粹的领悟“形式”,是先在的能影响后天行为的一种精神模式,一种对行为起某种引导、规范的心理图式。

原型的结构分析1.原型是类似于本能的原始模式荣格认为人生下来就带有某种潜在的心理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本能,或者说是一种精神的“本能”。

他认为,原型实际上就是本能的无意识形象,也就是“本能行为的模式”。

本能和原型共同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这是他的基本概念和观点。

荣格曾经对于本能(生理本能)和原型(心理原型)有过区分,但他认为本能和原型在形态上有相似性,本能形成了与原型极其相似的形态,相似得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原型实际上就是本能的无意识形象,即本能行为的模式。

荣格原型理论

荣格原型理论

荣格原型理论一荣格的原型具有以下两种涵义:第一,原型是一种反应倾向,具有形式意味。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从不会被意识到的。

荣格说:“……原型……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第二,原型还具有内容的涵义。

原型是具有形成具体意象(即内容)能力的形式。

在形成具体意象前,它是具体意象的构成倾向。

二原型的种类荣格所识别和描述过的众多原型中,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智慧原型、英雄原型、大地母亲原型以及许多自然物如树林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动物原型,还有许多人造物如圆圈原型、武器原型等。

三荣格原型论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对原始意象的追寻从而为现代人找到一条返回人类生命、人类感性的最深泉源、最原初根基的途径。

所以在他那里,“原型”作为一个中介,不仅仅是手段,更是目的。

荣格对于“原型”的解释反复复杂有时又相互矛盾,比如他曾将原型比作柏拉图的理式,又曾将之比作列维布留尔的“集体表象”。

但前者显然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后者又倾向于一种具体意象;有时荣格将之与本能相提并论,而后者又显然缺乏人的主体性色彩。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现在将这一概念放在其整个集体无意识理论体系中进行分析,认为荣格的原型具有以下两种涵义:第一,原型是一种反应倾向,具有形式意味。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从不会被意识到的。

通过遗传,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祖先那儿继承原型,但并不是说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或者说拥有他的祖先曾拥有过的那些意象,而是说,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人类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

荣格说:“……原型……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但是这些先天倾向(或潜在意象)的发展和显现完全依赖于个人后天经验。

论荣格的原型理论

论荣格的原型理论

论荣格的原型理论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关系十分密切。

正如他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节构成的,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的。

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其独特的形式。

同时,荣格还提出,主要由原型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具有一种与所有的地方和所有的个人皆符合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

由于集体无意识具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表现方式,因此它就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的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与行为。

在这种圆形心理学的意义上,荣格认为,历史中所有重要的观念,不管是宗教的,还是科学的、哲学的或伦理的观念,都必然能够回溯到一种或几种原型。

这些观念的现代形式,只是其原型观念的不同表现,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原型观念应用到了生活现实的结果。

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

但是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

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

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作原型的象征性表现。

通过其表现以及表现的象征,我们就可以认识原型。

比如,出生、结婚、死亡与分离等等,在其象征的意义上来说,都再现着某种原型的存在。

荣格说,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在其对“精神与生命”的论述中,荣格还表述过这样的思想,只有具有意象性并因此而可描述,一种心理实在才可能成为意识内容,即能够被描述。

在这种意义上,荣格曾高度赞扬中国文化,赞扬太极图与汉字,称其为“可读的原型”。

荣格认为,人生中有多少典型的情境就有多少原型意象。

原型意象的数目在理论上是无限多的,但在实践中,有一些原型意象对形成人们的人格和行为更为重要,荣格对它们特别重视,这些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自性。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高明勇)引文继弗洛伊德之后,荣格在我国正在日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注意,文艺界对于荣格思想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惹人注目,它的种族心理积淀学说已经开始渗透到文艺界的众多领域。

而继荣格之后,原型批评已经初见端倪并日益完善,批评家们一改昔日近距离直视作品的习惯,开始“向后站”,从远距离处审视,力图把握文学作品的宏观体貌,寻找具体作品与时代及人类文化母体相联接的纽带。

本文试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一“我的人生历程是一个无意识的自我实现的历程。

”——C.G 荣格C.G荣格(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1900年在巴塞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先在著名精神病学家尤金·布勒雷指导下在苏黎士大学的精神病研究所任职,后来退职,自己开业。

1933—1941年任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心理学教授,1943年起任巴塞尔大学心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心理》、《分析心理学文集》、《心理类型》等。

荣格在早期临床实践中,创立了“词语联想”测试法。

他用这种方法去寻找和分析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隐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结”概念。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荣格曾追随弗洛伊德五年,1913年终因和弗氏见解不合而与之中断关系,并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由于荣格热衷于宗教和神话,他的理论和思想具有较强的神秘主义色彩和超验主义。

总体上说,荣格的理论仍然是以弗氏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的,但也在许多基本概念和观点上对弗氏进行了重大的修正和发展。

如:他对无意识、力比多、自我等概念都作了新的解释。

他的关于“内倾”和“外倾”的心理类型理论不仅在心理学界影响很大,而且早已成为一般的常识。

数年以来,人们一直把他看作是一位观点与精神分析学的弗洛伊德学派相当一致的精神分析学家。

在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荣格发展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一开始,荣格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情综心理学,而后又把它叫做分析心理学。

文学与原型批评理论

文学与原型批评理论

光在圣经中是象征上帝的意象。圣经中写道:上 帝就是光,在他毫无黑暗(约翰一书1:5);耶稣也 曾经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 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翰福音 8:12)。带给小女孩 种种美丽盼望的正是这样的光。在亮光中,她看见了 爱她的老祖母向她张开怀抱。这象征了基督上帝的家 庭式的爱和接纳。
旧约文本经过寓意解读,就能够看出其对新约 的预表,例如亚伯拉罕献上儿子雅各,预表了圣父献 上圣子;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越过约旦河、进入应 许之地,预表了耶稣使人洗净罪孽、死而复活、进入 永生等等。
2、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直收于我国小学语文课本 中,总是说这篇童话反映与鞭笞了资本主义的邪恶之 类。童话中多次描写小女孩擦亮了手中的火柴,而在 亮光中看到了种种美好。
原型批评理论是建立在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之 上的。从理论渊源来看,人类学为原型批评的形成提
供了方法论基础。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弗雷泽
(1854—1941)的人类学理论为原型批评的形成提供了 重要理论基石,为弗莱原型批评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契 入点。
弗雷泽的金枝,是关于魔幻和神话的 人类学研究。
1957年诺斯罗普·弗莱的原型理论集大成之作批评的 解剖的出版,标志着作为文学批评流派的原型批评理
原型批评理论的奠基者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他
在其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原型概念,并在
其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中对原型概念进行了界定。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潜存于心理深处,永不会进入 意识领域,于是,他的存在只能从一些迹象上去推测; 而神话、图腾、不可理喻的梦等等,往往包含人类心 理经验中一些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荣格认为它们就 是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并称之为原型。所谓原型就是
三、文学与原型批评结合
比较文学通过对原型理论的借用,可以通达对不 同文化和不同国族之间文化的深层结构的把握,还可 以构成了对文学进行文化批评的一种途径,最后是将 不同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梳理的一个重要步骤和过程。

荣格的原型思想研究【最新哲学类】

荣格的原型思想研究【最新哲学类】

摘要荣格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错综复杂,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不仅对探索人类的深层心理和维护精神的价值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东西方意识形态的诸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自1919年,他首次在《本能与无意识》中提出原型的概念,国际上对荣格及其理论的关注与研究一直兴盛不衰。

本文试图对荣格的原型学说作出一个相对清晰而有条理的梳理。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原型理论的背景性分析。

荣格的原型理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厚的思想渊源。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高速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各种文明的发展。

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危机,这些危机的严重性迫使荣格对心灵世界作深刻的探讨,同时,荣格对人类心灵的探索与他丰富的哲学知识,和对西方现代人文科学的研究分不开的。

第二章原型理论的内涵性分析。

本部分从荣格原型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集体无意识入手,通过对原型的涵义,原型的等级结构、表达方式和流传机制等方面的梳理,从而透视原型理论在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三章原型理论的应用性分析。

本部分重点从心灵治疗、宗教和文学评论等领域对荣格的原型理论进行阐释。

原型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是分析心理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因此,它是荣格思想的真髓。

最后一章原型理论的评价性分析。

本部分主要从原型理论假设的重大潜在意义和自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性这两个纬度进行展开,对荣格的原型学说进行简单地评价。

总之,通过对原型学说深入的探讨,尽可能地揭开笼罩在它身上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荣格;原型;原始意象;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ABSTRACTJung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thinker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theory on psychological analysis is complicated and complex, holding very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it makes contributions to not only exploring the deep human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values, also impacting the East-West ideological spheres. Since 1919, his first mentioned the archetype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in the book of “instinct and intention”, the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at Jung and research on Jung’s theory has flourished ceaselessly.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make Jung’s theory of archetype relatively clear and structured ideas.The whol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I is a background analysis on archetype theory. Jung’s archetype theory is not groundless at all, but a distinctive character and rich ideological origin.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capitalist economy has made rapid progress, and fastened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social civilizations. Various crises arose, which forced Jung to seek the deep exploration to souls of the world, meanwhil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human is inseparable with his rich philosophical knowledge and modern Western humanities research.Chapter II is the content analysis on archetype theory. The first part starts with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 of archetype theory. Through the meaning of the archetype; the archetyp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presentation and circulation drew to the conclusion analysis of Jung’s archetype theory in psychology.Chapter III is an applied analysis of archetype theory. It focuses on the treatment of soul, the areas of religion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o explain Jung's archetype theory. Application of archetype theory is the most valuable part of the analysis of psychology, it is ideological authenticity civilization.The final chapter is evaluative analysis of archetype theory. It makes a simple assessment on Jung’s archetype theory from the main part of the major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of the archetype and the potential insurmountable contradiction of the existence.In short, through the doctrine of in-depth discussions on the archetype, it was shrouded in as much as possible a mysterious veil.Key words: Jung; archetype; primitive imago; personal unconscious;collective unconscious第一章原型理论的溯源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 1875~1961),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神话——原型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

形成原因
母氏氏族社会
父氏氏族社会
女 (依附,配角) 男(主导,主角)
一夫多妻
重男轻女 伦理纲常(三从四德;七出) 统治者宣扬
忠心不渝;痴情
负心
《雷雨》中对痴情女子负心汉原型的 置换
人物关系的置换:
早期作品
《 雷雨》
简单、单一
复杂多样
男女双方
夫妻、母子、情人
第三者
主仆、兄妹、劳资
女主人公在男子负心后的表现
模式”的抽样分析》 李俊国的《睿智与洒脱:任性纵情的狂狷者
形象》
黄子平的《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个“叙事模式”的抽样分析》
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元代马致远的《青衫泪》、 现代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 当代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
落魄男女邂逅同病相怜——“同是天涯 沦落人”的叙事模式
原型既可以指原始模式、原始意象,又 可以指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作 品中反复出现的同类主题、情节、人物、 意象和象征
原型批评强调从神话、仪式和文学中寻 找出普遍、共同的原型,进而发掘积淀 在其中的种族的乃至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和深层心理特征
(一)寻找原型
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寻找原型, 以发掘积淀在其中的种族以至人类的 集体无意识和深层心理特征,探寻文 学的共同规律。
早先原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雷雨》中的蘩漪:
消极无力
积极抗争
忧叹以终日,化为厉鬼 为自由爱情而抗争
寄托于虚无之中
付诸现实行动
社会传统力量的强大 女子的弱小
女子的独立和觉醒 时代的进步
(2)永生主题
两种叙述形式: 其一,逃避人间,返回天堂 对现实人间的厌弃,对理想世界、神仙

浅谈原型批评

浅谈原型批评

浅谈原型批评【摘要】原型批评是在整个人类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中影响极大的批评方法,它为文学研究和阅读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更加宽广的视野,有利于揭开文学中深奥的思想和人类深层心理的奥秘。

在今天的文艺批评领域中, 原型批评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原型批评一.原型批评的概念解读(一)原型原型批评源自人类学家弗雷泽的著作《金枝》,书中通过对以巫术为中心的仪式、神话和民间习俗的比较研究, 开启了从神话和仪式角度研究文学的一代之风。

原型批评的直接理论先驱是分析心理学家荣格。

荣格称原型是反复发生的领悟的典型模式,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原型意象。

他认为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只是一种个人无意识, 人还有一种集体无意识, 它是人类在世代生存过程中遗传下来的种族记忆, 即原型或原始意象。

从一个人出生开始,这种意识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心理活动。

他把这种人的头脑中继承下来的祖先经验称作“种族记忆”、“原始意象”,或“原型”。

后来的加拿大评家弗莱充实和发展了荣格的原型理论, 他认为“原型”是指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

现在,我们通常认为: 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模式,它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传统, 把历史上个别的作品串联在一起, 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关联, 通过这种原型意象, 我们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发现文学的历史线索。

这里的原型本身是空洞的、纯形式的、无内容的, 它的内容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被赋予。

(二)文学中的原型文学中的原型是指在文学史上不断反复地重现的文学形式化单位。

例如: 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形式化单位“弑父娶母”, 作为文学中的一种原型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如:《俄狄普斯王》、《哈姆莱特》中反复重现。

(三)原型批评原型批评又叫神话批评、仪式批评和图腾批评,作为20 世纪重要的文学批评,它侧重将非文学的泛文化内容纳入文学批评的试验中进行研究。

它通过对作品中原型的发掘和分析,旨在发现和破译文学作品中的密码,发现潜在的神话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
继弗洛伊德之后,荣格在我国正在日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注意,文艺界对于荣格思想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惹人注目,它的种族心理积淀学说已经开始渗透到文艺界的众多领域。

而继荣格之后,原型批评已经初见端倪并日益完善,批评家们一改昔日近距离直视作品的习惯,开始“向后站”,从远距离处审视,力图把握文学作品的宏观体貌,寻找具体作品与时代及人类文化母体相联接的纽带。

本文试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我的人生历程是一个无意识的自我实现的历程。


——C.G 荣格
C.G荣格(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1900年在巴塞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先在著名精神病学家尤金·布勒雷指导下在苏黎士大学的精神病研究所任职,后来退职,自己开业。

1933—1941年任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心理学教授,1943年起任巴塞尔大学心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心理》、《分析心理学文集》、《心理类型》等。

荣格在早期临床实践中,创立了“词语联想”测试法。

他用这种方法去寻找和分析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隐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结”概念。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荣格曾追随弗洛伊德五年,1913年终因和弗氏见解不合而与之中断关系,并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由于荣格热衷于宗教和神话,他的理论和思想具有较强的神秘主义色彩和超验主义。

总体上说,荣格的理论仍然是以弗氏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的,但也在许多基本概念和观点上对弗氏进行了重大的修正和发展。

如:他对无意识、力比多、自我等概念都作了新的解释。

他的关于“内倾”和“外倾”的心理类型理论不仅在心理学界影响很大,而且早已成为一般的常识。

数年以来,人们一直把他看作是一位观点与精神分析学的弗洛伊德学派相当一致的精神分析学家。

在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荣格发展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一开始,荣格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情综心理学,而后又把它叫做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心理学体系不仅仅只包括种种概念和理论公式的主体,而且还容含着治疗有精神问题的人们的种种方法。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纯粹的自在之黑暗中点燃光明之焰。


——C.G 荣格
荣格的普遍影响,体现了他的主要理论主张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等方面的研究,而这方面是他文艺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核心。

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学说是荣氏对弗氏无意识理论的发展。

虽然荣格也承认无意识这一概念,但却不同意弗氏关于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性本能的冲动的观点。

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荣格在临床实践和广泛的阅读的基础上,从神话以及他的病人的梦和幻想中,发现许多现象似乎是原始社会的集体经验而不是个人经验,因此他相信所有的人不仅都有着个人无意识而且同时也都具有一种集体无意识。

于是把弗氏的无意识概念加以拓展,将它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所谓“集体无意识”,用荣格的话来说“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留所保留下来的普通性精神机能,即有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

这些就是各种神话般的联想——那些不用历史的传说和迁徙就能够在每一个时代和地方重新发生的动机和意象。

”换句话说,“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

”这是一个保存在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

如果说意识是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个人无意识是由于潮汐才露出来的那些水面下的陆地部分,那么集体无意识就好比是广大无比的海床,具有更为内在和深刻的意义。

在荣格看来,每一个艺术家为探索人灵魂深邃的人,只有当他成为一个“集体的人”,才能真正窥见人类最深刻的内在律动。

在这种意义上说,一切伟大的艺术并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恰恰是集体无意识的造化。

正像并不是歌德创作了《浮士德》,而是德意志民族的浮士德精神造就了歌德一样。

与其说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波提切利等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不朽作品,还不如说是某种冥冥之中的集体无意识成全了他们的艺术悟性,使他们有可能为艺术历史长廊留下《最后的晚餐》《摩西》《维纳斯的诞生》。

原型理论
与艺术家的集体无意识相联系的重要概念是原型。

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始意象,原始意象一词意指一种本言的模型,其他相似的存在皆根据这种本原模型而成形。

原始意象的同义词就是原型,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中,荣格指出,“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是一切心理反应所具有的普遍一致的先验形式,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原型尽管归属于集体无意识,但是却能够体验为一种印象式意象。

在每一种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大量的原型。

同一原型可能细部或名称有些变化,但它的核心意义是基本相同的,符合人类的某种普通心理要求。

譬如,英雄,大地母亲、智慧老人、魔鬼等原型在作品中屡屡出现,其各个内在意义仍是相对统一的。

譬如西方艺术中的圣母题材的作品多如恒河沙数,但却没有穷尽的时候,因为它们面临的是深邃无底的集体无意识,呼应着人类对母亲的无尽之情,因而具有不朽的魅力。

荣格对于原型的界定一直采取了诗性的态度,他说“自从远古时代就存在的普遍意象,原型作为一种‘种族的记忆’被保留下来,使每一个人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列意象和模式。

”荣格通过对神话的广泛研究和临床的治疗经验,揭示了原型和神话以及神话与艺
术之间的关系。

基于此,他把原型理论扩展到文艺领域。

原型,是人类长期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因而是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的,但它们又必须得到外化,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

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现象,然后在不同时代通过无意识激活为艺术形象,这些原始意象及原型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艺这个载体。

因为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不断地以本原的形成反复出现在艺术作品和诗歌中。

在文艺研究中,荣格不同意文学艺术即幻想的特点,不赞成把治疗精神病的精神分析法直接运用于文艺研究。

因此,弗洛伊德从“个人无意识”的角度去解释文艺现象,而荣格则用“集体无意识”理论去解释。

荣格认为文艺作品是个“自主情结,”其创作过程并不完全受作者自觉意识控制,而常常受到一种积淀在作者无意识深处的集体心理经验的影响,这种心理经验就是“集体无意识”。

虽然读者不能直接在文艺作品中发现集体无意识,但却能通过神话或图腾或梦中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发现它的存在和意义。

因此,批评家可以通过分析在文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或象征,重新建构出这种原始意象,进而发现人类精神真相,揭示艺术本质。


“文学模仿了人的整个的梦境,因而它模仿的人的思想就是非中心的而是周边性的。


“文学的宇宙,是一个这样的宇宙,在这里任何东西都可以和它以外的东西潜在地统一。


——诺斯洛普·弗莱
同弗氏精神分析学一下,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为核心的心理学文论对文艺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早运用荣是理论的是蒙德·博德金,她于1934年发表了《诗歌中的原型模式》中便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及原型理论运用于诗歌研究,继荣格,博德金之后,使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理论和手法并产生巨大影响的弗莱。

诺斯洛普·弗莱是20世纪加拿大著名思想家和文学理论家。

主要著作有《批评的解剖》、《同一性的预言:诗的神话研究》、《批评之路》等,她深入地探索了统治西方文化的神话的本质,系统地建立以“神话—原型”为核心的文学类型批评理论。

弗莱对荣格的原型理论作了修正,在建立起自身批评理论的过程中,把对原型的定义从心理学的范畴已到了文学领域,建立了“以文学原型”为核心的原型批评理论,它的原型批评主要以荣格的精神分析学,尤其是“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原型理论为理论内涵,同时又吸收了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

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涉及的内容很多,下面试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评述,首先,弗莱原型批评理论的核心是“文学原型”。

弗莱在构建其文学理论时对原型进行了移位,把心理学或人类学意义上的原型移到了文学领域,赋予原型以文学的含义,原先的原系一些零碎的不完整的文化意象,是投射在意识屏幕上的散乱印象,这协向构成了信息模式,既不十分模糊又不完全统一,但对现实文化构成却至关重要。

现在经过弗莱的移位,原型成了文学意象,一个原型就是“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他常常在文学中出现,并可被辨认出作为一个人的
整个文学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弗莱认为,有些常见的自然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