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微生物工程菌种(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研究(包括资料查阅) 试验方案设计
筛 选 工 作 程 序
第一次原种斜面
采样 增殖条件探索 第一次增殖培养 第一次平板分离 第二次增殖培养 根据实际情况进 行定量或半定量 测定 第二次平板分离 第二次原种斜面 定量或半定量测定 初筛(1株1瓶)
第三次平板分离 第三次原种斜面 复筛 不纯 第四次平板分离 第四次原种斜面 初步工艺条件摸索 再复筛 1株3-5瓶 较优菌株 保藏及进一步做生产性能试 验或作为育种的出发菌株 某些必要试验和毒性试验 种子培养 第三次菌种保藏
通常指在较长时期传代保藏后,菌株的一个或多个生理 性状和形态特征逐渐减退或消失的现象。 1. 菌种退化主要表现:
形态上:分生孢子的减少或菌落颜色的改变 生理上:生产量下降或抗噬菌体能力减弱
2. 引起菌种退化的原因:
基因突变:主要原因(负突变) 连续传代:直接原因
二、防止菌种退化的方法
控制传代次数 合理的育种:单核(避免表型延迟) 选用合适的培养基 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 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及多种保藏方法
可显著提高分离筛选效率的方法有:
透明圈法
变色圈法
生长圈法
抑菌圈法
1、透明圈法
在平板培养基中加入溶解性较差的底物,使培 养基混浊; 能分解底物的微生物便会在菌落周围产生透明 圈,圈的大小初步反应菌株利用底物的能力。 分离水解酶产生菌时较多采用,如蛋白酶、淀粉 酶、脂肪酶、核酸酶等;
2、变色圈法 对于一些不易产生透明圈产物的产生菌,可在底物 平板中加入指示剂或显色剂,使目的微生物菌落周围 呈现变色圈,从而能被快速鉴别出来;
1、出发菌株的选择
• 出发菌株的来源: 自然界直接分离到的野生型菌株 经历过生产条件考验的菌株。具备一定的生产形状, 对环境有好的适应性,正突变大。 已经历多次育种处理的菌株。损伤较大,负突变大 •选择第1或2类菌株,第2类较佳。
2、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制备
一般均采用生理状态一致的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 进行诱变处理。 因为 1)分散状态的细胞可均匀地接触诱变剂 2)可避免长出不纯的菌落。
诱变剂 (%)
土曲霉 土曲霉
紫外线+X-射线 氮芥+紫外线
5、变异菌株的筛选
由于经诱变处理后提高产量的变异株仍属少数,所以必 须经过大量的筛选工作,才能得到需要的菌株。
初筛 和 复筛


要求迅速地从大量菌株中挑选出较好的一些菌,主 要应着眼于尽量扩大挑选范围。 在初筛过程中,一般采用观察初筛菌落在平板上的生 理效应所呈现的变色圈、透明圈、生长圈或抑菌圈的大 小来进行初步测定。 例如,测定突变株淀粉酶活力,可把待测菌株的培养液 以相同大小和条件浸泡的滤纸片点植于淀粉平板上,经 培养后滴加碘液再仔细观察并测定其透明圈的大小。
3、生长圈法
通常用于分离筛选氨基酸、核苷酸和 维生素的产生菌 指示菌(工具菌)是一些相对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 将待检菌涂布于高浓度指示菌并缺少所需营养物的平板上进 行培养,若某菌株能合成平板所需的营养物,在该菌株的菌 落周围便会形成一个混浊的生长圈 如 嘌呤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与不含嘌呤的琼脂混合倒平 板,在其上涂布含菌样品保温培养,周围出现生长圈的菌 落即为嘌呤产生菌
3、诱变剂及诱变处理
凡能引起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变异的因素,统称诱变剂。
如紫外线、X-射线、β-射线、γ-射 线、快中子、激光、超声波、离子束 等 硫酸二乙酯(DES)、亚硝基胍 (NTG)、 亚硝酸(NA)、氮芥(NM)、羟胺、吖啶类 物质、2-氨基嘌呤等 噬菌体、转座子
物理诱变剂
诱变剂
化学诱变剂
分离耐高渗透压酵母菌,可到甜果、蜜饯、甘蔗渣堆积处采样
四、含微生物样品的富集培养 富集(enrichment)培养 是在目的微生物含量较少时,根据微生物的 生理特点,设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 利的生长条件,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 下迅速地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 条件下的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 以利分离到所需的菌株。
诱变育种的原理 • 理论基础是基因突 变。 染色体畸 缺失、异位、倒位、重复
变: 基因突 变:
(点突变)
碱基对置换、突变
一)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
原始菌株(出发菌株)
细胞或孢子悬液制备 活细胞计数 诱变预备处理 诱变剂处理 活细胞计数 中间培养 突变株分离 初筛 复筛 生产性能试验
诱 变 育 种 的 工 作 程 序
五、目的菌种的分离与筛选
分离的效率取决于培养基养分、pH值和加入的 选择性抑制剂。 分离与筛选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固体平板的生化 反应进行分离 。其分离要点有二:
利用特殊的分离培养对大量混杂微生物进行初步分 离的方法。 分离培养基是根据目的微生物特殊的生理特性或利 用某些代谢产物生化反应来设计的。
通常有两种方法:
自然突变两种情况: 生产上所不希望的:菌种的衰退和生产质量下 降 对生产有益的:
生产性能提高
自然选育的一般程序: 制备单孢子(单细胞)悬液 适当稀释 在固体平板上分离 挑取部分单菌落进行生产能力测定 经反复筛选以确定生产能力更高的菌株替代原来的菌株
自然选育简单易行,可以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 种衰退、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等目的。
了解概念,其他内容不作考试内容
四、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是通过人 工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发 生融合,并产生重组子的过程,又称为“细胞融合” (cell fusion)
了解概念,其他内容不作考试内容
第四节 菌种退化和菌种保藏
菌种退化 一、菌种退化
三、含微生物样品的采集
较复杂;应根据分离目的灵活掌握 土壤(丰富、 5-25cm、土质、酸碱度、植被状况、地理条件、季节) 食品 、海水、动物、植物、极端环境
根据微生物的营养类型采样
森林土中有相当多枯枝落叶和腐烂的木头,富含纤维素, 肉类加工厂附近、饭店排污沟,易分离到蛋白酶和脂肪酶 适合利用纤维素作碳源的纤维素酶产生菌生长。 产生菌。 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性采样 面粉加工厂等场所易分离到产淀粉酶、糖化酶的菌 筛选高温酶产生菌通常从温泉、火山爆发处、堆肥等采样; 筛选产低温酶的微生物,可从冰窖、南极、深海等采样
Chapter 2 continued
第二节 菌种来源
生产菌种的性能 微生物工程工业生产水平 的三个决定要素: 发酵和提取工艺条件 生产设备
获得优良的生产菌种是实现高水平微生物工程工业生产的 第一环节.
一、菌种分离与筛选工作程序
发酵工业上使用的微生物菌种,最初都是从自然界中 分离筛选出来的。 分离与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一般分4个步骤: 样品采集 增殖培养 纯种分离 生产性能测定
自然选育 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 (有性、准性)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
一、自然选育
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菌种的自发突变 而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叫自然选育。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也称自然突变,指某些 微生物在没有人工参与下所发生的那些突变,但这决不意味 着这种突变是没有原因的。
生物诱变剂
诱变处理
确定诱变剂后,诱变剂剂量的选择也是育种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 通常在诱变处理之前,做诱变剂用量对菌体死亡数量的致死曲线, 从而选择合适的处理剂量。
对一般微生物而言,突变率往往随诱变剂剂量的增高而 增高,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提高剂量,反而会使诱变率 下降。 处理高剂量致死率90-99.9%;低剂量到70-80%;更低剂 量30%-70% 凡既能增加变异幅度,又能促使变异向正变范围移动 的剂量就是合适剂量。
定义:
菌种选育
应用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理论,用人工方法(或自然变异的 方法)造成变异,再经过筛选以得到人们所需菌种的过程 。 菌种选育的目的是:a.为了不断提高发酵工业产品的产 量和质量;b.增强对所用原辅料的适应性;c.增强对不良 培养条件的抵抗;d.缩短生产周期;e.简化发酵和下游处 理工艺。 菌种选育的方向是选育“吃粗粮”、耐高温、生长快、 代谢旺、产量高、质量好、无毒性的优良菌株。
第二 轮:
诱变处理 5个出发菌株
40株 40株 40株 40株 40株 每株1瓶 初筛 50 株 每株4瓶 复筛 5株
三、杂交育种(hybridization)
定义:一般指人为利用真核微生物的有性生殖 或准性生殖,或原核微生物的接合、F因子转 导、转导和转化等过程,促使两个具不同遗传 形状的菌株发生基因重组,以获得性能优良的 生产菌株。
自然选育的最大缺点是效率低、进展慢,很难 使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二、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等处理均匀分散
的微生物细胞群,促使其突变率大幅度提高,然后采用简 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少数符合育种目标 的突变株用于生产和研究。 诱变育种不仅可以提高菌种的生产能力,且可改进产品 质量、扩大品种和简化生产工艺。 目前发酵工业中应用的生产菌株大部分是诱变育种得来 的。以青霉素为例,1943年开始生产时的效价仅为20U/ml,通 过多次诱变育种现已达50000-100000U/ml。 虽然遗传工程等新的育种方法迅速发展,但诱变育种仍是目 前广泛使用的育种手段。
二、分离与筛选的设计要求
在筛选所需菌株时应考虑以下一些重要指标:
1、菌的营养特征 2、菌的生长温度 3、菌的稳定性
一般要求采用廉价的培养基或使用来源丰 富的原料
4、菌的产物得率和产物在培养液中的浓度 5、菌对所采用的设备和生产过程的适应性 6、容易从培养液中回收产物 3-6是用来衡量菌种的生产性能,如能满足这几条,便 有希望成为效益高的生产菌株
处理前,细胞应尽可能达到同步生长状态 细胞菌龄一般在对数期, 霉菌的Baidu Nhomakorabea丝一般是多核的,所以对霉菌的处理一 般应采用孢子悬浮液。 表型迟延现象:指某一突变在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 才在细胞表型上显示出来,造成不纯的菌落的现象。 (如多核) 生理性延迟现象:菌体虽然发生了突变,并且突变基 因由杂合状态变成了纯合状态,但仍然不表现突变形 状。如营养缺陷型
其要领是提供一些有利于所需菌株生长或不利于其 他菌型生长的条件,例如,供给特殊的基质或加入某些 抑制剂。 控制氧可将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分开; 在分离培养中加入抗生素或某试剂可增加选择性 高温下培养可将嗜热微生物和非嗜热微生物分开; 如分离真菌可在土豆培养基中加入链霉素; 控制pH可分离嗜酸或嗜碱微生物; 分离细菌或放线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制霉菌素等 高糖或高盐培养基可分离耐高渗透压微生物;
4、抑菌圈法
常用于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筛选 据估计,筛选1万个菌株才能得到1株有用的抗生素 指示菌采用抗生素的敏感菌 产生菌;因此,设计一个准确、快速的筛选模型十 分重要。 抑菌圈法是常用的初筛方法 若被检菌能分泌某些抑制菌生长的物质,如抗生素等, 便会在该菌落周围形成工具菌不能生长的抑菌圈
第三节


在初筛缩小了的范围中选出产量最高的1-2个菌株,主 要着眼于在接近生产条件的情况下精确地测定出菌株的生 产性状。 复筛一般是将初筛所得到的菌株接种到三角瓶中做 摇瓶培养,然后对其培养液进行定量分析测试。
第一 轮:
诱变处理 1个出发菌株 200个单细胞菌株 每株1瓶 初筛 50 株 每株4瓶 复筛 5株
• 涂布法
将菌液梯度稀释后以灭菌的涂布器涂布于平板培养 基表面。(易污染菌落,且一种菌/平板)
• 影印平板法
把长有许多菌落的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灭菌丝绒布 的圆木柱上,然后把这一“印章”上的细菌一次接种 到一系列选择培养基平板上。(不适用不长孢子的 链霉菌和游动细菌)
不管是哪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故要根据 自己的实验目的设计一种更为有效的分离筛选新 菌种的方法。
处 理 方 法 单一诱变剂处理 1)两种或多种诱变剂先后使用 2)同一诱变剂重复处理 3)两种或多种诱变剂同时使用
复合处理
诱变剂的复合处理及其协同效应 菌种 单独处理 诱变剂 突变率 (%) 紫外线 X-射线 氮芥 (0.1%) 紫外线 链霉菌 金色链霉菌 紫外线 γ-射线 二乙烯三胺 硫酸二乙酯 紫外线 31.0 35.0 6.06 1.78 12.5 紫外线+γ-射线 二乙烯三胺+紫外线 硫酸二乙酯+紫外线 43.6 26.6 35.9 21.3 19.7 不明显 4.7 复合处理 突变率 42.8 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