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分裂:美国统治世界的经济战略_

合集下载

论战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

论战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

序号:11 姓名:孙玉坤院系:文经学院经济系学号:200990508307论战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两个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成为了战后世界的主导力量,伴随着共同的敌人法西斯的战败,这两个超级大国逐渐失去了共同的合作基础与信任关系,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言“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所以两国转而开始了为了争夺全球霸权的斗争,尤其是美国,作为之后仅存的唯一的超级大国,他的全球霸权战略值得我们深思探讨。

讲到战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我们要先从战后其成长的过程来探究。

战后,世界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欧洲,传统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德国实力的严重削弱,苏联虽然也作为战后的世界超级大国,但是战争也是他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亚洲,日本法西斯战败,出于美国的军事占领下,中国虽然结束了抗日战争,但是却面临着内战的情形;最后,来看美国,由于本土远离战场,实际上并没有遭受到战争的破坏。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战后美国的“成长”的基础是结实而牢固的。

因而伴随着这种实力的增长,美国的全球霸权野心日益膨胀,开始了力图主导全球的霸权战略。

战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可以从几个有代表性的总统的各个时期解释战后美国全球霸权的调整。

一、“杜鲁门主义”,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其中明确提出了遏制苏联的战略理论。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宣称: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而美国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

他强调:“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这篇咨文的发表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杜鲁门主义”实质上就是战后初期美国公开反共,企图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也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美国全球战略的本质特征

美国全球战略的本质特征

美国全球战略的首要目标是称霸全世界:美国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展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政府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政府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和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在军事上,以"灵活反应战略"取代"大规模报复战略",并针对苏联和中国提出了"两个半战争战略",对亚非拉国家,一方面通过带有附加条件的援助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又对古巴大搞武装颠覆,在巴拿马、多米尼加进行军事干涉,在越南发动了"特种战争";约翰逊政府进一步扩大了越南战争,把"特种战争"发展为"局部战争"。

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时期的尼克松主义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突出表现为尼克松主义的出台。

1970年2月,尼克松在向国会提出的长篇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了"尼克松主义";福特政府基本延续了尼克松的对外政策;卡特时期,美国试图通过宣扬人权、自由等观念,恢复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治号召力,以便改善美国的处境。

但1979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美国认为苏联严重地损害了其战略利益,以致卡特政府的对苏政策趋于强硬。

全球治理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演变

全球治理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演变

全球治理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演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全球治理是指全球范围内对各种全球性问题进行合作与协调的过程,如气候变化、非传染性疾病、难民问题等;全球经济治理则是指全球范围内对经济问题进行管理的过程,如贸易、投资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阶段一: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20世纪初,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由各国政府主导,主要集中在双边合作和国际会议等形式上。

例如,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联盟等都是以国家主导为中心的机构和体制。

阶段二: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诞生了,此时美国成为了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的主导国家。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重建了西欧的经济,约束了全球范围内的扩散主义和战争。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都是在美国的主导下成立的国际性金融机构。

阶段三: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的多边化1960年代和197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繁荣遭遇了重大挑战,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的同时增加了对多边合作的需求。

这个阶段的一个标志是围绕关税和贸易问题建立的多哈回合谈判,2001年举行,对全球经济贸易体系进行了广泛的改革。

多哈回合谈判还创造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多边机构,它通过规章制度化解决了贸易冲突,同时也增强了全球治理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阶段四: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的主体多元化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和全球合作形式的不断创新,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的主导地位出现了变化。

在这个阶段,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的主体多元化,除了美国和欧洲等传统大国外,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性增强,一些国际组织也开始发挥作用。

例如,中国在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在G20等国际组织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此外,对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的批评和质疑也愈发强烈,包括贸易保护主义、民族主义等。

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

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

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美国全球战略从开始酝酿到正式形成,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支离破碎到系统完整、从军事战略到全球战略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酝酿、初步形成、正式形成以及冷战后时期四个阶段.这种阶段性划分的依据,是国际战略力量对比消长变化的结果,更反映出美国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驱使下从本土扩张到海外扩张、从海外扩张到全球扩张的历史进程.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法,深入探讨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对比研究了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从“冷战型”逐渐转向“冷战后型”的轨迹. 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大国才可能形成全球战略.美国全球战略大体上可分为酝酿1783年到1898年、初步形成1898年至1945年、正式形成1945年到1990年和冷战后期从冷战结束迄今四个阶段. 一、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初步形成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很晚的.由于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美国从独立到19世纪末,安全上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未出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超然地位”,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在发展商业关系的同时,美国尽可能避免同外国发生政治联系、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性同盟,以维护美国自身的独立、领土完整和选择自由.因而,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这一百多年中,美国奉行的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大战略,即:“西半球防御”,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再入侵西半球,获得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其全球战略也进入初步形成阶段.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美国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外部世界,决定到更大的国际舞台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形势发展推动着美国“有特定目标的干涉主义”形成,它从大陆扩张转为海外扩张.彼得·特鲁博威兹曾指出:“美国在19世纪创建了一个大陆帝国,遂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边界”.美国全球战略初步形成的动因和依据是:第一,美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实行海外扩张政策奠定了物质基础.内战中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到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接近于英、法、德三大强国的总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为美国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提供了物质保障,此时美国的领土向西扩张到太平洋岸边.同时,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国崛起于世界舞台,英国开始走下坡路,按照新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第二,美国拥有进行海外扩张的理论依据.在列强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同时,欧洲正在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准备用武力来打破原有的均势.在此背景下,美国逐渐出现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公众舆论.1896年布鲁克斯·亚当斯发表文明与衰落的规律一书,论证了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国际主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要求美国放弃孤立主义,赶快走上国际舞台,击败主要竞争者,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新秩序.年轻的海军军官、历史学家马汉研究了世界海洋史特别是英国在全球的扩张之后,于1890年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明确提出着名的“海权论”.马汉还撰写了一篇篇论文,用海权论解释新的国际秩序的蓝图.他认为,一个国家若想在世界事务中起重要作用,就一定要掌握海权;控制海洋是海权的军事因素,利用海洋是海权的经济因素;美国要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强大的海军,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亚当斯与马汉从不同的角度对未来的国际新秩序与美国的地位加以论证,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成为公众舆论的主旋律,对众多美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尤其是先担任助理海军部长、后出任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海权论”适应了美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是美国对外战略发生转折的重要征兆.第三,美国的军事战略已初露端倪.美西战争是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准备最充分的一次战争,“予有准备”被认为是这次战争中采用的军事战略的最大特点.早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就着手制定对西班牙的作战计划.1896年海军军官威廉·金布尔在与西班牙的战争的战略报告中指出:美国对西班牙的战争目标应是使古巴获得独立,夺取菲律宾和波多黎各,主攻方向应是古巴和菲律宾;战争的关键是夺取制海权,控制大西洋和太平洋;主要战争样式是海战,海军的行动将决定战争的进程.战争开始后,美国政府基本是按照这一战略设想来指导战争的.美国不以攻击西班牙本土为目标,而是以攻击西班牙几处海外殖民地为目标,作战方向和地区处于西班牙帝国势力范围的边缘.因此,美国在美西战争中的战略被称为“外围战略”,即直接攻击西班牙帝国脆弱外围的战略.第四,美国开始突破门罗主义的限制,将注意力从美洲转向其他大陆,走上海外扩张的道路.1823年美国提出了指导在西半球进行扩张的“门罗主义”.1898年4月,美国发动美西战争,夺取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和关岛等地,将触角伸进了太平洋地区.1899年,美国务卿海约翰又两次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与其他西方列强共享侵略中国的权利.以美西战争和“门户开放”政策为标志,美国的对外政策进入了海外扩张的地区主义阶段.在上述背景下,美国开始试探着走向世界.美国国内一向主张放弃孤立主义传统,推行“国际主义”,更多地卷入世界事务,由此萌发了孤立主义与“国际主义”即主张卷入世界事务的干涉主义两种对立的外交政策主张之间的斗争.国际主义派认为,由于世界形势的变化,美国为了其自身利益,应当对参与世界事务持更为积极的态度.注:Peter Trubowitz,Definig the National Interest:Conflict and Change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95.但这一时期,美国的国家政策和军事计划分属两张皮,军事战略仍由几个自成体系的部分组成,即本土战略、加勒比海战略和太平洋战略,陆海军联合作战计划处于初级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美国在军事上步入欧洲和制订统一的作战计划提供了机会.1917年4月6日,美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国宣战,正式卷入到大西洋彼岸的欧洲事务中去.战争进行到1917年底,沙皇集团崩溃,英法集团和德奥集团在战争中两败俱伤,美国却在大战中成长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为迫使英、法、俄等在战后按照其意图重建世界秩序,进而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新霸主,威尔逊总统于1918年1月8日在国会提出了关于战后世界和平的“十四点”纲领.经过讨价还价,协约国最终同意以“十四点”作为对德和平谈判的基础.美国的意志成为绘制战后世界政治地图的指导思想,表明美国已从美洲大陆步入了全球政治舞台.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言:“这次跨越大洋的军事远征在规模和范围上都是空前的,标志着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主要角色”.“这次世界大战还促使美国第一次作出重大的外交努力,运用美国的原则来寻求欧洲的国际问题的解决”.但当时美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仍然十分强大,战后美国“又很快地退回到自我满足的孤立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那种状态”注: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6、6页.,它的注意力又一次转向国内.30年代,孤立主义进入全盛时期,到30年代末逐渐衰退,及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终于彻底崩溃.但必须指出的是,在美国外交中,孤立主义并非一种完全消极的思想,它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其内容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孤立主义最初只是针对欧洲国家,当时美国羽翼未丰,无法与欧洲大国同日而语,无力向外扩张,此时其核心思想是不主张美国卷入欧洲的政治纷争,同时反对欧洲干涉美洲事务.除本国力量不足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即美国本身就是由反对欧洲的人建立的,他们来到北美大陆为的是建立一种不同于欧洲的生活方式.在多数美国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鄙视心理,认为欧洲大陆充满着阴谋与欺诈,道德上是黑暗的,政治上是腐败的,在政治上卷入欧洲事务将违背美国的“理想”,甚至可能危及美国的“民主”制度.与此同时,美国人却有着一种要把他们自己的“文明”带给邻国和亚洲国家的强烈的“使命感”,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感情成为孤立主义者赞成干涉拉美和亚洲事务的重要原因.因此,美国奉行的孤立主义外交决不是闭关锁国,完全把自己置于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之外.即使在孤立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美国也从未与外界完全隔绝,在经济上依然积极发展与外部的关系,寻求资本主义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外市场.此外,孤立主义与对外扩张并不冲突,它决不是一项消极的防御政策,美国实际上是在用它来弥补与欧洲大国竞争时力量不足的弱点,即借用孤立主义这道“屏障”把欧洲大国阻挡在大洋之外,使自己在西半球这个辽阔的空间随心所欲地进行扩张,又可避免卷入欧洲纷争,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或予或弃.二、美国全球战略的正式形成和发展一战前夕,着名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将目光投向辽阔的欧亚大陆,第一个区分了陆权与海权的观念.他问道:从地理关系的某种一贯性看,世界政治的中枢地区难道不是欧亚之间那块广阔地区吗于是,历史上就有了着名的麦氏三段论式的政治咒语:“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作为对麦金德的地缘政治观的发展,着名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则在其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他认为,“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位于大陆心脏地带和边缘海之间,必须看作是一个中间区域,在海上势力和陆上势力的冲突中,起着一个广大缓冲地带的作用”.在欧亚大陆的周围如果形成新的工业力量中心,那么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在战略上甚至比大陆心脏更为重要.因此,他提出:“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着世界的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整个国际关系史和美国战略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近300年来,特别是19世纪以来,欧洲曾长期位于世界政治的中心,维持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二战打破了这个格局,英国和法国沦为二等强国,西德和意大利处于战败国地位,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美国不仅走上了世界战略的大舞台,而且在战争中大大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美国凭借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的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崛起为国际关系的力量中心.于是,它彻底抛弃孤立主义政策,从国际关系的边缘走向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早在大战期间,罗斯福等人就设计了一套建立战后世界秩序、实现“美国世纪”的办法,通过主导成立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签定“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等,为战后整个世界格局的确立奠定了基石.美国和苏联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对立以及1945年4月杜鲁门接任总统,又加速了美国奉行全球主义、与苏联对抗的过程.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取得二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在苏联的影响下,社会主义阵营越出一国的范围,影响不断扩大.苏联也不再囿于地理的限制,将影响扩展至欧洲.在此情势下,美苏争夺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使美国“对国家安全、战争以及和平的传统看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得不寻求新的途径来保障国家的安全”.12现实需要召唤着美国新的全球战略.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务院发回着名的8000字电报,对苏联对战后世界的看法、追求的战略目标及策略运用以及美对苏政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电报虽然没有明确使用“遏制”这个词,却包含了他以后多次阐述的“遏制”思想的基本内容.电报从理论上说明了美国对苏政策,同当时美国决策层对苏联的认识和政策主张非常吻合,因而在华盛顿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当时杜鲁门政府认识苏联的权威教材,客观上促成了美国统治集团形成基本一致的对苏看法.凯南也因此被召回华盛顿委以重任. 与此同时,杜鲁门的白宫主要助理克拉克·克利福德Clark Clifford于1946年9月24日提出了一份长达50页的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的绝密报告,认为“苏联把控制斯德丁到的里雅斯特一线以东的欧洲,看作是对他们现今的安全必不可少的,在这个地区内,他们决不容忍出现对立的势力”,同时,苏联还“企图沿着它的中、东部边界建立一个政治上臣服于苏联,无力对苏联采取敌对行动的保护地区”.因此,“美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强大到足以抑制苏联,使苏联的势力范围限于目前它所控制的地区”,对那些反抗苏联的国家给予“慷慨的经济上的援助和政治上的支持”.这年冬天,凯南写了一份题为美国和俄国的意见书,供海军部长福莱斯特参考.福莱斯特认为写得极好,就把它推荐给国务卿马歇尔.这份意见书在长电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指导对苏关系的10条准则,阐述了对抗苏联的办法. 遏制理论成形之际,正值美苏矛盾上升并尖锐化之时.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发表演说,公开提出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对苏联和共产主义力量进行反击的“杜鲁门主义”.它的出笼,表明美国已经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杜鲁门主义”还是美国全球战略转变的完成,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杜鲁门主义”出笼后,凯南在外交季刊发表了化名为“X”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凯南在文章中强调:由于历史、意识形态和苏联政权的本质的原因,苏联将谋求把其政治控制扩大到战后形成的地理疆界之外.美国应推行“长期的、耐心的但却是坚定而警惕的遏制政策”,“根据苏联政策的变化和策略,在一系列经常变动的地理政治支点上,巧妙而谨慎地使用对抗力量”.此外,“美国还完全有可能利用其行为影响俄罗斯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内部发展”.“遏制”思想正好迎合了当时美国通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对苏联进行政治和经济上的冷战的需要,成为冷战政策的最好的理论说明,在美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反响.但是,这一战略在实施初期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苏联于1949年8月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使建立在传统常规战争构想基础之上的“遏制战略”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必须就核武器的发展和应用制定相应的核战略.新中国的成立,冲破了美国“遏制战略”的东方战线,使美国的东亚政策面临严重的危机.有鉴于此,杜鲁门于1950年1月31日指示美国务院和国防部成立特别小组,重新审议美国整个的防务和外交战略.在国务院政策计划司司长保罗·尼采的主持下,该小组于1950年4月14日向杜鲁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题为美国国家安全的目标和计划的报告,即着名的NSC68号文件.该文件对苏联的根本意图、目标和能力作了重点分析,认为美国安全面临的最严重威胁源于苏联的敌对企图和可怕力量,以及苏维埃制度的特性;强调要继续对苏联推行“遏制战略”,利用各种手段阻止苏联权力的进一步扩张,引诱克里姆林宫缩回控制和影响,培育苏维埃制度中的破坏性种子.杜鲁门于1950年4月25日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专门讨论了NSC68号文件,它是杜鲁门政府对凯南遏制思想的重大修补,更加强调在全球范围内对苏联进行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和心理手段在内的全面遏制.此后,修改后的“遏制战略”就成为战后40多年间美国长期奉行的、以对抗苏联和“遏制共产主义扩张”为核心目标的全球战略.杜鲁门总统签署的NSC68号文件,不分重点、不顾手段地强调全球遏制,与凯南的战略思想已相去甚远.但凯南作为“遏制之父”的地位已经奠定,而且,他精心设计的遏制思想无可挽回地促成杜鲁门政府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分轻重缓急的反共“十字军东征”.凯南的遏制思想,源于麦金德的地缘政治观和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即美国的安全最终取决于欧亚大陆上的均势.美国“遏制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把苏联势力限制在二战结束时形成的地理界域之内,手段主要是在欧亚大陆两翼经营好与西欧和日本的联盟,对苏联形成包围之势并与之展开全面的对抗.注:参见英杰费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127—147页.凯南曾经指出:“就象过去对英国来说那样,今天对我们来讲,重要的是切不可让任何一个欧洲大陆国家得以独自主宰整个欧亚大陆”.注:乔治·凯南:美国外交,1900—1950年,新美国图书馆1951年,第10页,转引自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页.美国地缘战略学家柯恩也认为,美国在冷战期间实行遏制政策,“在欧亚大陆外围建立海外盟国,就是企图阻止苏联控制‘心脏区’,进而控制‘世界岛’.由于共产主义传入东亚打开了一个大缺口,美国遏制大陆中国的目的就在于把‘世界岛’东亚近海区域的其余部分封锁起来”.这样,经过凯南之手,麦金德和斯皮克曼的政治思想在美国演化成一个重要的战略理念,即绝不允许在欧亚大陆出现能与美国为敌的起主导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在欧洲推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并重新武装西德.在亚洲,美国先后与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签署了双边和多边条约,并在这些条约的基础上于1954年9月与相关国家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在中东,则推动英国主持建立了中央条约组织,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又推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斯皮克曼认为,美国这种对苏联以及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遏制战略”,实质是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保持美国的军事优势,以压制苏联向边缘地带突破,进而向西方海上力量挑战.“遏制战略”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1从战时与苏联结盟共同抗击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过渡到以苏联为主要对手和作战对象,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成为战后40多年美国贯彻始终的战略目标.2从以美国本土为中心的美洲堡垒战略向真正的全球战略过渡,突破了长期以来一直以关注美国本土安全为主,对欧洲事务较少介入的“孤立主义”战略思潮,转而强调美国利益和美国安全的全球性,首次制定了积极干预世界事务、争夺世界主导权的较完整的全球战略.从这一战略开始,美国战后至今各个时期的军事战略均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和进攻性.3从传统的常规战略开始向核条件下的现代战略体系转变.虽然提出和实施“遏制战略”的初期,美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核战略,但是随着1945年8月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实战运用,美国已经开始研究运用核武器的理论,核战略的雏形正在形成.4从步西欧后尘到走在世界前列.二战以前,美国的军事战略思想基本上是对英、法等西欧国家传统军事理论的摹仿,国家政策中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一直存在脱节现象,从未出现过将政治目标和军事目标结合在一起的战略理论.从“遏制战略”开始,美国一扫以往由于战略传统缺乏而呈现的战略思维贫乏,迅速掀起“战略热”,开创了美国现代战略研究的新局面,创立了具有美国特点的独立的战略体系,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各大国战略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遏制战略”既是杜鲁门政府的军事战略,同时也是其国家战略——“杜鲁门主义”的核心,奠定了战后美全球战略的基础.这种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合二为一的情况,表明战后初期美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多层次的战略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当时美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国际机构去规划和运筹统一的军事战略,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均由总统提出和制定.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开始区别开来.“新面貌”政策和“新新面貌”政策是美国的国家战略,“大规模报复”是军事战略.但由于这一时期美军事战略的制定基本上是由国防部以外的官员提出和制定的,从战略决策程序来看,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分家”尚未完成.到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进一步理顺了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关系,不但将“和平战略”作为国家战略,而且还一改过去由国务院官员提出和制定军事战略的先例,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提出了名为“灵活反应”的军事战略.美军事战略的内容也愈加充实,层次日渐明晰,军事战略之下开始明确区分出核战略和常规战略.从1969年到1982年的12年间,美国经历了尼克松、福特、卡特三届政府的变迁,发生了由共和党政府向民主党政府的更迭.这个时期,由于美国深受“越战综合症”困扰,苏联乘机步步紧逼,美苏日欧中五大力量中心正在形成,美国不得不推行重视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三原则的“尼克松主义”,谨慎地走一条介乎世界警察和孤立主义两种极端政策之间的中间路线.与国家战略相一致,美提出了“现实威慑”军事战略.“尼克松主义”和“现实威慑战略”的内涵基本一致,核心都是推行“当地人打当地人”的方针,力避美军再次卷入越战式的局部战争.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在国家。

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一、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是美国在 全球扩张的阶段
这一时期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 和军事实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反对共产 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的冷战和遏 制,在大力扶植、援助和控制西方盟国 的同时,大举向第三世界渗透和扩张, 其全球战略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与侵略性。
第2页/共32页
(一)杜鲁门时期(1945—1953年)
第7页/共32页
约翰逊继任总统以后,把“特种战 争”扩大为“局部战争”。
二、70年代,美国全球战略进入调整阶 段
这一时期,由于美国霸权受到严重 挑战,虽然遏制战略的宗旨未变,但实 施手段有了很大不同,采取了缓和与维 持均势战略。
(一)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 年)
第8页/共32页
1969年7月,尼克松在关岛发表谈 话时正式提出尼克松主义,表示美国要 从亚洲实施战略收缩;1970年2月在提 交国会的国情咨文中将尼克松主义扩展 到美全球战略,其三大支柱或称三个原 则是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 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具体内容 包括:
2、对苏联采取进攻性强硬措施。 1986年,“里根主义”出台,核心是综 合运用多种手段,把苏联在第三世界战 略地区取得的政治、军,美国的对苏政 策也进行了调整,遏制与谈判双管齐下。
3、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 位,更多地强调“以美国为中心”的战 略同盟关系。
第14页/共32页
提出用武力保卫波斯湾和阻止苏联南下 的“卡特主义”。
三、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的全球战 略又有新的发展
(一)里根时期(1981—1989年)
里根上台伊始就宣布缓和政策已经 破产,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 略。
1、提出“重振国威”的口号,恢复

第15页/共32页

美国全球战略

美国全球战略

美国全球战略美国一直被视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其全球战略作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一员,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自20世纪以来,美国一直在制定和执行其全球战略,以维护其国家利益并影响国际事务的走向。

本文将探讨美国全球战略的历史背景、核心内容和对全球格局的影响。

历史背景美国的全球战略根植于其历史和国家利益。

作为一个新兴国家,美国在18世纪末获得独立,并逐渐扩张其势力范围。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之一,其对国际事务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地位更加稳固,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冷战期间,美国的全球战略主要围绕对抗苏联展开,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国家利益。

核心内容美国的全球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军事制衡: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通过在各地部署军事基地、签订军事同盟和进行军事干预等方式,维护其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地位。

2.经济霸权: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通过发挥其在国际金融、贸易等领域的主导地位,影响国际经济秩序的走向,维护自身经济利益。

3.软实力:美国文化、价值观和制度对全球的影响力广泛而深远,通过文化输出、外交手段等方式,扩大其软实力在国际社会的影响。

4.国际合作:美国在联合国、北约等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参与国际合作和制定国际规则,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

对全球格局的影响美国的全球战略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进程,但同时也引发了反全球化浪潮和对美国霸权的质疑。

另一方面,美国的军事干预和外交政策在一些地区引发了争议和冲突,提升了国际紧张局势。

综上所述,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既包括军事、经济、软实力等方面,又涉及到国际合作和国际规则的制定。

美国的全球战略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议论,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下,美国如何调整和实施其全球战略,将继续影响全球格局的走向。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网上考试题库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网上考试题库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判断题】1、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目前最为完备、最有成效的区域化集团,为其他区域化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错误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以东西方冷战、对抗为主要特征,以美苏争霸为核心内容的两极格局。

正确3、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这是谋求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

正确4、克林顿政府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错误5、1969年,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总理后开始全面实施与苏联、东欧国家缓和关系的“新东方政策”。

正确6、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兴起了所谓“布拉格之春”,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

错误7、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经济和政治上没有发挥过任何积极作用。

错误8、南南合作起始于经济领域,发展于政治领域,深化于政治与经济合作的有机结合。

错误9、朝鲜半岛的问题实质上是南北两个朝鲜的统一问题。

正确10、亚非会议的召开是战后国际舞台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

正确11、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

正确12、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正确13、1979年,中苏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错误14、美洲国家组织的前身是美洲国家共和国联盟。

正确15、西欧联盟是由1948年建立的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改组而来的。

正确1.精神文明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

正确2.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意味着先进的国家发展迟缓,而后进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赶上甚至超过先进国家,打破原有的力量对比状况。

正确3.《京都议定书》首次确定了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具体指标,区分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义务。

错误4.迄今为止,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

错误5.冷战相对热战而言,是指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政策和行为。

正确6.高强度的军备竞赛和争霸斗争,是两极格局崩溃的根本原因。

错误7.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终结。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

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

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

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

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

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

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

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

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

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

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

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

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

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也不得不调整其全球战略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以及对全球各国和地区的影响。

一、经济核心地位的转移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特别是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开始面临经济核心地位的转移。

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一直是全球经济的主导者,但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一些领域超越了美国。

为了保持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美国需要更新其战略,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繁荣。

二、权力平衡的调整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国家之一,但是全球力量的重新分配导致了权力平衡的调整。

在过去,美国通过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和发动战争来维护其利益和霸权地位。

然而,现在美国不得不更加注重经济外交和多边合作,通过谈判和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以维护其全球利益。

三、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一直将亚太地区视为其自身利益至高无上的地区之一。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和亚太地区地缘政治的变化使得美国必须调整其对亚太地区的关注和战略。

美国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旨在加强与亚太地区各国的合作,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这一战略重点关注海上安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国际法治等问题,以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得到保护。

四、反恐战略的调整自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事件以来,美国一直将反恐作为全球战略的核心。

然而,近年来恐怖主义形势的变化和恐怖组织的转移使得美国需要调整其反恐战略。

美国开始注重网络安全、情报共享、国际合作以及预防恐怖主义的根源等方面的工作,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恐怖威胁。

五、气候变化与能源战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能源战略也成为了全球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美国在过去并未将气候变化和能源战略放在全球战略的核心位置,但这种态度正在发生改变。

美国开始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推动能源转型,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降低碳排放。

二战后美国称霸全球三大战略

二战后美国称霸全球三大战略

二战后美国称霸全球三大战略----不同时期全球战略的特点课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专业班级:机械五班学号:120108367 姓名:季小虎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超级大国,在许多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深切研究美国全球战略,有助于总体上把握美国的军事策略和安全,判断其国际行为的基本趋势。

作为二战中最大的战胜国美国在战争中积累下大量的资源及财富,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称霸资本主义世界。

基于此,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

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

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关键词:美国军事战略经济战略文化战略不同时期特点作为二战中最大的战胜国美国在战争中积累下大量的资源及财富,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称霸资本主义世界。

基于此,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美国在争霸过程中主要采取三方面的战略,及军事战略、经济战略和文化战略。

一、军事战略(一)、部署重要海路的军事基地、其军事能力是控制海路、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发动攻击。

(二)、部署军力在各个路地上的战略位置、其目的是防范或打击不老实的对手。

(三)、部署重兵防范潜在战略对手、其最终的目的是消灭。

(四)、太空、海洋、路基、网络形成的海陆空全方位监控世界。

二、经济战略(一)、金融、美国的金融产业非常完整。

控制全球经济贸易、目的是吸收世界资金。

(二)、科技、不仅军事科技世界首屈一指,而且民用科技也是全球最发达之一。

不过就是限制很多,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才能获得高科技产品、卖给其他国家的都是美国淘汰的产品。

这是他的实体经济。

(三)、货币、控制他国的经济和打压他国经济的战略武器。

美国的全球战略

美国的全球战略
• 保持强大军事实力、促进经济繁荣和推进 全球民主化与人权。把建立在扩大民主国 家大家庭并阻止和遏制对美国、美国的盟 国和美国利益的一系列威胁,作为冷战后 和跨世纪美国国家利益根本之所在及国家 安全战略的基本目标。
A、“扩展”战略 :
巩固民主堡垒
消化民主成果
演变民主对手 “扩展战略”表明美国将以更大的力 度和规模向世界各地输出和移植美国价 值观念和市场经济模式,同时避免军事 上直接卷入。
• 这是美国推行全球扩张主义的鼎盛时期。 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
• 主要对手是苏联,
• 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
• 控制西欧、日本,达到最终独霸世界的目 的
具体推行的战略有: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时期的 遏制战略 (1945-1960) ★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的 和平战略
(1961-1968)
第二讲
美国的全球战略
一、美国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确立与演 变 二、冷战后美国的优势 三、美国新世纪的全球战略 四、与美国新世纪战略实施相关的问题
第一节、美国称霸世界全球战略
的确立与演变
一. 美国的“孤立主义”的外交传统
★美国在建国之初“国父”华盛顿明确表达 了
不介入别国事务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二、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确立
B、“参与和扩展”战略:
目的:促进美国全球利益,确保其世界领
袖地位; 主要手段:进行多边国际合作;
政策重点:强调外交为经济和贸易服务; 战略重点:依次重视欧洲、亚太和中东; 战略主体:围绕美国“领导世界”的战略 目标构筑一个安全网络和一个经济网络, 以及与之配套的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
C、 “新世纪战略”
新世纪战略包括四个方面: (1)全球安全战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防止在美国以外出现政治、 经济和军事上比其更强大的地区和国家,以免 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 (2)战略的重点:欧亚大陆 (3)全球经济战略 :调动和开发全世界资源为美 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继续保持美国领导和领先 地位 (4)人权民主战略:加紧利用“人权”、“民主”干 预 他国内政,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 国家的内政。

第三讲: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第三讲: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二)卡特时期(1977—1981年) 卡特时期 年 卡特政府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 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主义,并把加强美国思想意识对 世界的影响、 世界的影响、恢复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 治号召力作为对外战略的出发点, 治号召力作为对外战略的出发点,提出 世界秩序战略” 主要内容包括: “世界秩序战略”。主要内容包括: 1、实行“三边主义”战略,把加 、实行“三边主义”战略, 强美、 强美、日、欧三边合作作为对外战略出 发点。 发点。
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 年代末, 一 、 从战后初期到 年代末 , 是美国在 全球扩张的阶段 这一时期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 和军事实力, 和军事实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反对共产 主义, 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的冷战和遏 在大力扶植、 制,在大力扶植、援助和控制西方盟国 的同时,大举向第三世界渗透和扩张, 的同时,大举向第三世界渗透和扩张, 其全球战略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与侵略性。 其全球战略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与侵略性。
肯尼迪提出“一手拿箭, 肯尼迪提出“一手拿箭,一手拿橄 榄枝”的更为灵活的“和平战略” 榄枝”的更为灵活的“和平战略”。 1、同苏联既对抗又对话,在军事 、同苏联既对抗又对话, 上推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 上推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中 和局部冲突的“两个半战争战略” 和局部冲突的“两个半战争战略”,同 时在核军控问题上与苏联谈判和达成协 并利用缓和向苏东渗透。 议,并利用缓和向苏东渗透。 2、在亚非拉地区,实施“恩威并 、在亚非拉地区,实施“ 的政策,对古巴进行武装颠覆, 用”的政策,对古巴进行武装颠覆,在 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一)杜鲁门时期(1945—1953年) 杜鲁门时期 年 杜鲁门修改了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 确立于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 策,确立于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 战略。具体内容包括: 制”战略。具体内容包括: 1、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 、 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政策, “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政策,建 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军事包围圈。 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军事包围圈。 2、对西欧和日本进行扶植和援助, 、对西欧和日本进行扶植和援助, 实行“马歇尔计划” 建立“ 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占领地区 救济

冷战影响下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

冷战影响下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

冷战影响下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冷战时期,世界基本上分为两个阵营: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两个阵营之间长期存在着竞争、对抗和战斗,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格局。

一、冷战格局的形成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了“杜鲁门主义”,提出了对抗共产主义的战略思想,为冷战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49年,苏联成功进行了原子弹试验,打破了美国的垄断地位,促使美苏关系急剧恶化,冷战格局加速形成。

二、冷战格局的特点1.全球两极化:随着美苏两国的不断扩张,世界逐渐分为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两个阵营构成了冷战格局的主要特征。

2.军备竞赛:为了争夺军事优势,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两国之间的核武器储量不断增加,冷战格局因此更加紧张。

3.意识形态对立:美国主张民主自由,苏联主张社会主义,两国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因此形成了意识形态对立的局面。

三、冷战格局的影响1.世界分裂:冷战格局导致了世界的分裂。

各国在选择阵营方面,通常是依照其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等因素来决定,这使得世界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2.经济博弈:为了争夺全球经济制高点,美苏两国在经济领域上进行了激烈的博弈。

它们通过施加对方的经济压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种竞争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

3.冲突危机: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军事布局,势必导致一些地区的冲突和危机。

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等。

四、冷战格局的破裂1985年,苏联新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口号,试图挽救日益恶化的苏联经济和政治局势。

1989年,柏林墙倒塌,意味着冷战格局的终结。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格局正式结束。

五、冷战格局的启示冷战格局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的行为,经济和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短期的利益追求会导致长远的危机等等。

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小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
总结词
该战略强调预防性战争和单边主义,以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扩散。
详细描述
小布什政府在2001年提出了“先发制人”战略,强调通过军事干预和单边行动 ,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该战略的核心是在国际安全问 题上采取先发制人的姿态,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全球战略出现了一些调整和转 变,包括重新参与国际多边机制、加强与盟友和伙伴 的合作、关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等。
未来可能的战略转变
未来美国全球战略可能会进一步关注全球气候变化、 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等全球性问题,同时也会加强与 盟友和伙伴的合作,以应对中国崛起和俄罗斯的挑战 。
未来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与挑战
04
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 与挑战
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维护国际秩序
美国全球战略的目的是维 护和巩固国际秩序,促进 全球治理体系的稳定和公 正。
应对全球性挑战
美国通过全球战略应对全 球性挑战,如恐怖主义、 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 球性问题。
推动多边主义
美国倡导多边主义,通过 国际合作解决国际问题, 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 秩序。
贸易自由化
美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 联系,促进本国经济的发 展。
跨国公司
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 内开展业务,推动全球化 进程,对美国经济和全球 战略产生重要影响。
02
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过程
老布什政府的“世界新秩序”战略
总结词
该战略旨在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遏制和打击苏联等敌对国 家。
从“单边主义”到“多边主义”的转变
总结词
美国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一直秉持着“ 单边主义”的立场,即以美国的利益和价值 观为出发点,忽视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意 见和作用。然而,随着全球化和反恐战争的 推进,美国开始转向“多边主义”。

从近期国际事件看美国的全球经济战略【文库】

从近期国际事件看美国的全球经济战略【文库】

摘要::S二战以来,美国逐步确立并完善了自己的全球战略。

它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笔者认为,维持其一手建立的全球经济体系和借机打击对手是美国全球经济战略的重中之重。

本文以近期发生的国际事件为基础,从美国维持其全球经济霸权的思路出发,力图透过金融危机来的一系列事件来诠释美国的全球经济战略。

关键词:国际事件;美国战略;全球战略;经济战略美国的全球经济战略,说到底就是维持二战来建立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经济体系。

为了维持这个体系的有效运转,美国在不同时代面临的任务不同,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

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越是在危急中美国维持其全球经济战略的举动越是明显。

这次金融危机来美国的处境与上个世纪70年代有点类似,如果说当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是美国应时代的需要作出的“明智”之举,那么这次会怎么办呢?如果说80年代打击苏日德这三大竞争对手是其当时的重要任务,这次又会怎么办呢?笔者认为,维持其一手建立的全球经济体系和借机打击对手是美国全球经济战略的重中之重。

下面就从这两方面来展开具体的分析,用金融危机来的一系列具体事件来阐释美国全球经济战略在新时期的新表现。

一、极力维持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二战后美国依托于自身超群的实力建立了一整套服务于美国霸权的国际经济体系,尽管不断遭受打击与挑战,但迄今为止仍在有效的运行着。

2007年夏天,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紧接着演化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让改革国际经济体系的呼声円趋强烈,全球对改革美元体系的呼声日趋高涨。

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史提利兹(Joseph Stiglitz)等组成的联合国独立委员会认为美元在全球货币系统中的独霸地位导致了全球失衡,呼吁另立新的全球储备货币,取代目前美元独大的地位,解决单一储备货币带来的问题。

无独有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设立“超主权货币”的建议也得到了很多国家积极的响应。

事实上,在当时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形下,所有的国家都面临着几十年来最重大的抉择:要么奋不顾身地拯救美元体系,要么择寻更新、更好的解决方案。

全球分裂:美国统治世界的经济战略_

全球分裂:美国统治世界的经济战略_

全球分裂:美国统治世界的经济战略_全球分裂:美国统治世界的经济战略_全球分裂:美国统治世界的经济战略内容简介《全球分裂》是《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亦名《超级帝国主义》)的续篇,描述了债务国和原材料出口国在20世纪70年代寻求创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力。

作为一项民族主义而非左派的计划,国际经济新秩序倡导非共产主义版的新政,以改进原材料的贸易条件和建立农业和工业自立,最终避免贸易依赖和对外债务陷阱。

今天,这一计划已成为一段被遗忘的插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197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当选为英国首相和翌年罗纳德•里根赢得美国总统选举之后,该计划的积极面全被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加的金融紧缩和私有化取代了。

在过去的20年中,外国政府的公共企业被私有化,而公共企业的发展曾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中心支柱。

欧洲不仅没有寻求一条出路。

替代华盛顿共识及其以美国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且连欧洲自己也实施了迄今只有不幸的债务国才采纳的货币主义紧缩政策。

作者简介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一书作者,是美国独立的金融和经济分析专家。

1960年代为大通曼哈顿银行和安达信公司做国际收支分析,此后一直活跃在华尔街,为很多金融公司作咨询服务。

同时也先后在多所高校教授金融课程,现在是美国长期经济趋势研究所所长、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的有杰出贡献的教授。

他出版了大量的论述美国金融统治地位的著作,包括《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全球分裂》和《贸易、发展和外债》等,而且是加拿大、墨西哥、俄罗斯和美国等国政府以及联合国训练研究所(UNITAR)的经济顾问。

他也是2008年美国大选民主党候选人丹尼斯?库钦奇的主要经济政策顾问。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跌入美国金融战略陷阱后,他又频频访问这些国家,他的财政金融政策建议帮助普京政府摆脱了金融危机,扭转了俄罗斯危局,值得中国高度重视。

目录译序新版前言原版前言导论第一部分一个美国世界第一章美国治下的和平第二章美国短期国库券本位制与金本位制第三章第三世界问题第四章冷战由紧张变为缓和第二部分全球分裂第五章1973年的事件第六章美国的外交战略在出口禁运中达到极致第七章石油战争改变了世界外交第八章美国的新金融战略第九章向世界投资关闭大门第十章美国外援的停止第十一章美国的钢铁配额预示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来临第十二章放任主义的终结第三部分国际经济新秩序附录序言:经济全球化与自由化鼓吹者是美国金融利益集团的喉舌2006年第7期《国外理论动态》)迈克尔·赫德森著查林林贤剑摘译新自由主义是对20世纪70年代以前第三世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努力的大逆转,它的实质是:美国利用自己的金融霸权在全球以金融手段摧毁第三世界国家自主发展的能力,并以金融手段接管这些国家,从而在全球重建以美国为中心的食利者经济。

美国全球战略

美国全球战略

美国全球战略美国全球战略一、美国发起四波大的战略攻击图:一、美国发起四波大的战略攻击图: 个(一)、简要说说美国战略意图、简要说说美国战略意图1、美国最高战略目标----巩固美元霸权。

巩固美元霸权。

回顾历史,2008年以美国等西方资本势力发动了针对非美国家四次大的战略进攻:第一次在俄罗斯,第二次在欧州,第三次中国,第四次正在中国进行,胜负尚未定。

第一次在俄罗斯,第二次在欧州,第三次中国,第四次正在中国进行,胜负尚未定。

1)、格鲁吉亚战争)为主线”展开的第一波战略攻击、起因: 2008年,从“美国中亚、特别是南亚政策”基于拉拢“欧洲中亚、特别是南亚政策”的战略意图、由于美国中东政策迫切需要欧盟有效配合而被迫用由于美国中东政策迫切需要欧盟有效配合而被迫用“科索沃独“科索沃独立”向“欧洲中东利益”签下“投名状”,在2008年2月让“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并进入后续发展阶段. 到2008年6、7月份,因俄罗斯受制于“石油美元结算制”,又因“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受到极大冲击、为急于解除“石油美元结算制”对俄罗斯经济的“桎梏”,借助中欧俄有关伊核战略协调”的战略平台,率先对“石油美元结算制”、实际上也是“美元本位制”发起了战略攻击,达到预期目的。

、实际上也是“美元本位制”发起了战略攻击,达到预期目的。

时间:2008年8月7日晚上,就在奥运焰火即将在北京“鸟巢”上空盛放的前夜,在美国的蓄意挑动下,格鲁吉亚军队无视“奥林匹克休战原则”打进了南奥塞梯,早有准备的俄罗斯军队随即以优势兵力及火力实施反击,将此一地区冲突升级为一场两国之间的地区战争。

国之间的地区战争。

2)、俄格战争反手打掉美国战略企图,令美国“偷鸡不成蚀把米”。

俄格战争绝非一个偶然的、孤立的突发事件,而是美国与俄罗斯这两个地缘政治大国及军事强国之间长期角力之下的一个必然结果。

表面看来,这场战争的诱因似乎是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争夺南奥塞梯地区的控制权,实际上却是美国出于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控制里海油气管道、巩固“石油美元本位制”、离间欧盟与俄罗斯关系(同时打击欧元)以及试探俄罗斯战略决心为未来攻打伊朗“热身”等各种综合原因而进行的又一场代理人战争。

美国新一轮全球战略的外交与经济布局

美国新一轮全球战略的外交与经济布局

美国新一轮全球战略的外交与经济布局作者:任海平来源:《军工文化》2013年第09期美国新一轮全球战略的外交布局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特别是从第二任期开始,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新的评估,在强化美国领导世界、维护全球霸权上进一步理清了思路。

总体上看,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有两大变化:就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而言,国内事务优先,尤其是把重振经济置于战略优先位置;就国际事务和全球力量配置而言,美将力争从大中东和欧洲等地收缩,把主要力量集中于亚太。

整体呈现出“重返亚太、两洋并重、强化中东、巩固非美”的战略布局特点。

加大重返亚太战略力度,视中国为全球唯一具备挑战美国全球地位的国家,在政治经济与军事上全面围堵中国。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外战略重心一直长期放在欧洲地区。

奥巴马上台后,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构建与巩固美国的亚太以及世界霸权,加快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尤其是东亚地区。

则将其新一轮战略布局调整的重中之重集中表现在“重返亚太,亚洲优先”。

此次“重返”与以往相比,美国的亚洲政策在其全球战略中的权重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成为其主攻方向。

美国政府尽管在提法上几经变更,从“重返”亚洲,到“战略东移”,再到“战略再平衡”,但其核心含义始终如一,就是在国际力量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美国不得不进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将相对有限的资源集中投放到对美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亚太地区。

在分享亚太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红利的同时,应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在政治上胁迫其他国家选边美国,在经济上以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合作伙伴关系)阻止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利益集团的形成,打压中国接受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继续维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权。

为此,美国不断强化与传统盟国的关系,建立或修复与非传统盟友的伙伴关系,积极推行所谓价值观外交,更多地介入本地区国家的内部事务。

为掌握亚太事务的主导权,服务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美国全面加强与日本、韩国等同盟国的关系,构建与印度等新兴大国间的紧密关系,深化对亚太地区多边组织的参与,并且蓄意制造地缘政治紧张态势,积极介入区域纠纷与主权争议。

美国的全球战略

美国的全球战略

美国的全球战略河南省新县职业高中李维明美国的全球战略包括三个核心部分:东亚战略,欧洲战略,中东战略。

我将全面分析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思路及其战略目的,从而找到应对之策。

一、美国的欧洲战略就现阶段而言,美国的欧洲战略主要是遏制俄罗斯,这个战略的切入点是乌克兰。

自从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就不断地发出强硬表态,支持乌克兰政府,鼓励他们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东部冲突,以对抗俄罗斯。

其实,乌克兰危机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美国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在亚努科维奇执政时期,美国就推动乌克兰反对派走上街头抗议示威,发动所谓的颜色革命,并最终导致亚努科维奇下台。

在此情况下,俄罗斯做出了迅速而强硬的回击:推动克里米亚公投,让克里米亚最终回到俄罗斯,从而确保了俄罗斯在黑海的战略存在;支持乌克兰东部的亲俄武装,以达到牵制乌克兰现政府的目的。

为了应对和反击俄罗斯,美国联合欧盟制裁俄罗斯,并通过北约这个平台向俄罗斯示威。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成功的实现了分化欧洲的目的,让欧盟和俄罗斯产生了明显的分歧和一定程度的对抗,也让欧洲部分国家看到了美国存在的现实需要。

同时,在欧盟和美国的制裁下,俄罗斯的经济受到重创。

欧盟和俄罗斯的双输效应正在显现,这就是美国最想看到的。

二、美国的中东战略美国的中东战略长期以来就有两个落脚点:一是支持以色列,对抗穆斯林国家;二是支持逊尼派,对抗伊朗。

“支持以色列,对抗穆斯林国家”,这是美国的长期战略。

从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始终坚持这一原则,从未改变。

“支持逊尼派,对抗伊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自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以来,美国就与伊朗交恶。

为了对抗伊朗,美国除了借助以色列,还拉拢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等海湾逊尼派国家。

但在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倒台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美国的忧虑和原则:不管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美国绝对不希望中东出现实质意义上的大国或强国。

三、美国的东亚战略毋庸讳言,中国始终是美国的东亚战略对象之一。

在现阶段,美国是通过两个战略支点来实施它的东亚战略的。

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应对新兴大国崛起
美国针对新兴大国的崛起,调整战略布局,加强与其在经贸、科 技、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与竞争。
对地区稳定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促进地区繁荣与稳定
美国通过参与和主导国际组织,推动地区合作与发展,促进地区 稳定与繁荣。
推动地区安全架构建设
美国在地区层面推动建立安全架构,加强与盟友和伙伴的合作,应 对地区性威胁和挑战。
03
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过程及特 点
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
孤立主义
美国在建国初期采取了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专注于国内事务,避免卷入欧洲 的战争和政治。
全球主义
随着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强,美国开始逐渐扩大其全球影响力,从二战时 期的反法西斯同盟到冷战时期的对抗苏联,美国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领导者。
从单边主义到多边主义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国际法和国际规范,推动 各国遵守国际条约和协议,维护全球秩序和稳定 。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与作用
强化盟友关系
美国通过与盟友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跨大西洋、跨太平洋 等地区的联盟,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调整伙伴关系
美国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和调整伙伴关系,扩大自身的战略利 益和影响力,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发展。
加强文化交流
美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尊重,促进 世界文明的和谐发展。
积极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建议
应对气候变化
美国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全球绿色低碳经济的 发展。
应对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
美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推动经济发展与合作
促进国际贸易
美国一直致力于促进国际贸易, 推动自由贸易和投资,促进全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分裂:美国统治世界的经济战略_全球分裂:美国统治世界的经济战略内容简介《全球分裂》是《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亦名《超级帝国主义》)的续篇,描述了债务国和原材料出口国在20世纪70年代寻求创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力。

作为一项民族主义而非左派的计划,国际经济新秩序倡导非共产主义版的新政,以改进原材料的贸易条件和建立农业和工业自立,最终避免贸易依赖和对外债务陷阱。

今天,这一计划已成为一段被遗忘的插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197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当选为英国首相和翌年罗纳德•里根赢得美国总统选举之后,该计划的积极面全被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加的金融紧缩和私有化取代了。

在过去的20年中,外国政府的公共企业被私有化,而公共企业的发展曾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中心支柱。

欧洲不仅没有寻求一条出路。

替代华盛顿共识及其以美国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且连欧洲自己也实施了迄今只有不幸的债务国才采纳的货币主义紧缩政策。

作者简介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一书作者,是美国独立的金融和经济分析专家。

1960年代为大通曼哈顿银行和安达信公司做国际收支分析,此后一直活跃在华尔街,为很多金融公司作咨询服务。

同时也先后在多所高校教授金融课程,现在是美国长期经济趋势研究所所长、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的有杰出贡献的教授。

他出版了大量的论述美国金融统治地位的著作,包括《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全球分裂》和《贸易、发展和外债》等,而且是加拿大、墨西哥、俄罗斯和美国等国政府以及联合国训练研究所(UNITAR)的经济顾问。

他也是2008年美国大选民主党候选人丹尼斯?库钦奇的主要经济政策顾问。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跌入美国金融战略陷阱后,他又频频访问这些国家,他的财政金融政策建议帮助普京政府摆脱了金融危机,扭转了俄罗斯危局,值得中国高度重视。

目录译序新版前言原版前言导论第一部分一个美国世界第一章美国治下的和平第二章美国短期国库券本位制与金本位制第三章第三世界问题第四章冷战由紧张变为缓和第二部分全球分裂第五章1973年的事件第六章美国的外交战略在出口禁运中达到极致第七章石油战争改变了世界外交第八章美国的新金融战略第九章向世界投资关闭大门第十章美国外援的停止第十一章美国的钢铁配额预示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来临第十二章放任主义的终结第三部分国际经济新秩序附录序言:经济全球化与自由化鼓吹者是美国金融利益集团的喉舌2006年第7期《国外理论动态》)迈克尔·赫德森著查林林贤剑摘译新自由主义是对20世纪70年代以前第三世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努力的大逆转,它的实质是:美国利用自己的金融霸权在全球以金融手段摧毁第三世界国家自主发展的能力,并以金融手段接管这些国家,从而在全球重建以美国为中心的食利者经济。

作者指出,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盛行表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在全球政治经济生活中已取得前所未有的统治地位。

金融资本固有的特征是食利性、投机性和腐朽性,因此它大力推动的金融自由化不是为了促进真正的创新或发展,它的兴趣不在于创造新财富,而是以金融自由化的名义接收第三世界己有的人民的财富如资源、不动产或者夺取水、电、交通等公共服务业的垄断权,以牟取暴利。

作者还指出,苏联主要是被西方的金融手段瓦解的,而普京政府在俄罗斯反新自由主义的关键措施之—就是国家重新控制资源和垄断租金,就是看清了新自由主义金融投机的本质,这打中了新自由主义的要害。

债务国和原材料出口国在20世纪70年代曾致力于创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改进原材料出口的贸易条件和建立农业和工业自立,最终避免贸易依赖和对外债务陷阱。

今天,这一计划已成为一段被遗忘的插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197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当选为英国首相和翌年罗纳德•里根赢得美国总统选举之后,该计划的积极面全被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加的金融紧缩和私有化取代了。

在过去的20年中,外国政府的国有企业被私有化,而国有企业的发展曾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中心支柱。

欧洲不仅没有找到一条出路来替代“华盛顿共识”及以美国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且连欧洲自己也实施了迄今只有不幸的债务国才采纳的货币主义紧缩政策。

再也没有类似戴高乐将军那样的欧洲和第三世界的领导人出来挑战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秩序。

一、世界经济哲学的十大转变从最深的经济层面来看,美国政府代表着金融资本的利益。

其对经济的支配可追溯到其在“一战”时期成为世界主要债权国的时候。

后来,美国政府运用其影响和它在其所加入的所有国际组织拥有的否决权,将在“二战”后期提出的令人振奋的理念抛之一边。

当前,首要的积累模式已成为金融的,这使投资银行家能够取代政府规划者,从土地财产和工业资本那里夺取控制权。

前所未有的权力被置于金融阶级手中,该阶级的哲学绝不是民主的和进步的。

该哲学最早应用于1974年以后法西斯主义的皮诺切特将军执政的智利。

债务国一直被迫放弃对其财政和金融政策的控制,允许外国投资者像兀鹰一样蜂拥而入,在货币崩溃时以跳水价占有其资产。

创建一个更好的经济秩序的主要障碍在于无力应对现代金融所造成的扭曲。

银行家不是为新的生产能力融资,而主要是收购以不动产和公司股票及债券为代表的早已存在的财富和公共垄断权。

自1980年以来,新资产最富裕的来源一直是公共领域,私有化已将公共部门转变为生产利率、分红和资本收益的金融工具。

最突出的是,美国在充当第三世界的债权国的同时,它对欧洲和亚洲实施截然不同的经济外交。

美国本身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却拒绝遵循“华盛顿共识”对其他债务国的指令。

为了支持自己的就业和增长,美国维持联邦预算赤字,使其资本市场膨胀,降低利率,并力图一再降低其汇率以使其生产者更具有竞争力。

当美元的价值在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相对于欧元、英镑和日元降低时,欧洲和亚洲国家的中央银行所持有的美元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美国财政部的美元债券相对于这些国家的货币不仅贬值了,而且这些国家持有的美元只有4%到5%的利息收益,这与阿根廷、巴西等赤字国家在80年代末不得不为美元债务支付45%的利息相差实在太远。

中央银行制度充当着现代国际金融的一种剥削手段。

它是债权国和其他国家提出美国国库券本位的替代方案遭受失败的代价。

同时,由于美国投资者不用为其政府的赤字融资,他们都将钱投入泡沫化的股票和不动产市场。

在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种协调的制衡制度,国际经济新秩序被认为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出现。

各国都旨在通过生产自己的粮食和制造品而不是继续依赖于进口以取得经济自立。

还有,如果欧洲有替代美元的途径,那么美国人将不得不为其政府的预算赤字融资。

美国的利率将提高,而其他国家的财政部就可以为本国融资,而不用依赖于作为“增长发动机”的美国的消费需求、投资输出和对外军事支出。

“华盛顿共识”推行的经济秩序的目标、原则和政策方针正好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相反,实际上,它还与前一代人所持有的秩序观恰恰相反。

(一)债务国从货币稳定走向汇率不断降低1945年,美国反对货币贬值。

货币稳定也被写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

美国维持很高的收支盈余,但不需要做出调整,也不允许其他国家的货币贬值。

但是8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迫债务国实行货币贬值,以降低国内的购买力。

据认为,这将留出更多的产量用于出口以偿还外债。

在实践中贬值的主要是劳动力的价格,因为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价格都是以美元计价的,外债也是如此。

其影响是使出口更廉价,进口(尤其是粮食)更昂贵,因为出口获得的每一美元能够购买的进口产品越来越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划者称,这将把资源从国内发展部门转移到出口部门。

(二)从充分就业目标走向金融和财政紧缩罗斯福的新政之后,战后的凯恩斯财政政策继续以预算赤字促进充分就业。

紧缩计划蓄意地制造了阻止工资水平提高的失业。

这样做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出口以偿还外债,而没有想到发展国内市场和经济现代化。

在货币主义的指导下,第三世界和欧洲都不能实现充分就业。

据认为,它们需要依赖于美国消费者,而非自己的公民提供“需求”。

充分就业只在美国得到保障。

为了使债务国成为“良好的投资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债务国提高税收——不是对金融、不动产或其他行业,而是对劳动。

国内的高税收,连同低就业率和购买力,压缩了国内市场并减少了投资。

压低工资水平的政策将放慢劳动力再生产的速度,因为劳动力再生产需要教育、卫生和饮食标准的不断提高。

(三)从预算赤字走向财政盈余(美国之外)“二战”后,各国政府通过维持预算赤字向其经济注入购买力。

但今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导各经济体维持预算盈余,以减少本地购买力和将产出转移到出口市场。

通货膨胀被认为是由国内信贷引起的,而不是由向外国借硬通货引起的。

现实是政府将信贷交给私营银行造成了通货膨胀。

实际上,公共信贷的发行往往能提高生活水平和促进就业。

金融部门称,中央银行“独立”,不对民选的政府、从而也不对选民负责是有益的。

实际上,中央银行独立成为依赖于“华盛顿共识”的委婉说法。

(四)从新保护主义走向新自由主义经济20世纪70年代,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市场原教旨主义”将在80年代卷土重来。

然而,自1980年以来,世界银行一直毫不掩饰地要求实行私有化、通货紧缩等政策。

当今,世界银行的货币主义哲学阻碍了政府提高生活水平,并破除了对外国金融资本的限制。

整个国家开始甩卖其土地和矿产权以及政府对铁路、航空、电、水、气、电话和广播等公共领域的垄断权,这些都被冠之为社会保障私有化。

考虑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强制实施的金融紧缩,此类甩卖的买主必定主要是外国人,他们通过“汇走”其接手后的收益,将造成那些国家的国际收支枯竭。

世界贸易组织深奥的条文并不旨在加强政府的权力,而是旨在促进金融资本对政府的控制。

从政治上看,金融对政府的限制、对公共企业和税收的监督已将公共计划权转交给了金融管理者。

(五)从平衡的国际法走向有利于美国的双重标准贸易谈判一直是以美国的农业补贴和配额为前提的,而这阻止了第三世界发展自己的粮食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