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恺大师讲座心得

合集下载

崔恺: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应走因地制宜、低成本的发展路线

崔恺: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应走因地制宜、低成本的发展路线

崔恺: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应走因地制宜、低成本的发展路线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建设》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恺表示,不完全赞成一说到绿色建筑就是“采用了多少先进技术”,或者“应用了多少先进设备”,比如不太恰当选择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后,再通过很多设备去满足节能降耗的要求,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还有一些建筑为了达标、获奖、达到宣传的目的,而盲目选择一些技术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也不适合中国的市场。

【总页数】1页(P29-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2.3
【相关文献】
1.崔恺: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还应走因地制宜、低成本的发展路线 [J],
2.基于技术路线图的中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研究 [J], 李遵白;吴贵生
3.中国果菜发展应走立体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J], 牛振荣;王韶楠;李霞;张锋
4.崔恺: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应走因地制宜、低成本的发展路线 [J],
5.煤制油发展应走能源补充路线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师崔恺谈工作室

建筑师崔恺谈工作室

温故知新以退为进--访建筑设计师崔恺2006-07-04 00:35:14作为目前中国建筑设计界的领军人物,崔恺的专家设计工作室无疑带有更多的“名人”色彩。

而这个工作室今后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崔恺本人的个人魅力。

在谈到成立工作室之后的最大感受时,崔恺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反而透露出一种轻松——“终于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前言: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精神选择社会的现实构成与个人的价值愿望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体现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则是:学术成就带来的“适性得意”引发了过度入世,导致了人在与社会频繁接触后的“物化倾向”,从而又使人在面对学术研究的停滞甚至是荒废时产生了精神焦灼与分裂。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不停地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做选择。

陶渊明放弃了利益关切,以出世来换取自我灵魂的安泰和清虚,这是一种选择。

但是清寂的空间是否就能带来理想中的精神安慰?保持与现实的距离,是不是就能对个人的精神提炼与价值体现带来帮助?而做出相反选择的鲁迅,同样也有自己的郁闷:“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灵魂的荒凉和粗糙”(《华盖集题记》)。

对崔恺来说,也面临同样的选择。

其结果,将决定崔恺专家设计工作室的前途和命运、光荣与梦想。

他说:“从目前这种忙碌的工作状态转到很清静的半隐居状态,去静心思考和创作,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

也许在我一生的职业生涯中都争取不到这样的机会。

我们这代人可能社会责任感比较强,对单位和事业从职责到感情,到我个人的岗位职责,以及能为行业所做的工作,都使我们不能脱离这个现实,而处于一个很安静的环境中去。

”但是崔恺没有放弃对建筑设计的潜心研究,他说:“我觉得自己近几年的创作活动基本是自我牺牲,思考、学习的时间少,这一点确实苦不堪言。

同时对院里来说,我又要带专家组,又要培养研究生,同时还要承接项目,这种状态使我在创作上的主动性不强。

我希望成立了这个工作室以后,能适当地减轻一些压力,能更主动地恢复到创作的自我意识这样一个状态。

开讲啦崔恺演讲稿:建筑师不是为自己建纪念碑

开讲啦崔恺演讲稿:建筑师不是为自己建纪念碑

开讲啦崔恺演讲稿:建筑师不是为自己建纪念碑非常高兴来到《开讲啦》这个舞台。

我是北京人,实际上我小时候,就生活在北京的故宫旁边,周末的时候都会到景山的顶上去看看北京城。

所有这些印象到今天,仍然是对我在做设计的时候,往往都有特别亲切的这种回忆。

后来我下乡劳动三年,到农村,到北京的郊区,然后从农村公社里考了大学。

一晃,我们就从一个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建筑师。

一直工作了三十多年,到今天,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应该说在中国的大地上设计了很多很多的房子。

也有人说,我是其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但是我对这件事没有核实,我也没有太多的兴趣核实。

但是实际上到今天,我都觉得有一种隐隐的内疚,因为我们今天看到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乡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美好。

是现代了,很多城市都三年大变样,已经过了十个三年,已经过去了这么久的日子,还有多少城市能被人认出来?我经常出差,所以我很喜欢选靠在窗边的位子,主要是想从空中看看大地,看看城市。

我每次看到自然的山、自然的河流的时候,那种形态特别优美,特别有震撼力。

经过传统的村落和小城市的时候,你觉得也还可以,那些村子利用山沟、山坡布局,老百姓的智慧,跟自然之间的那种相处的关系,你能看得清楚。

可是当我们飞到城市的上空的时候,你就知道,就是这些方格网,就是这些高高低低的建筑,然后整齐地排列。

所以真是觉得怎么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像农民那样,或者像我们的先人那样,去重新思考人、建筑和环境的这样的关系?我们从西方引来的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和钢结构,我们更多的人关心这个建筑的效率,因为它会产生经济效益,所以这个房子在最经济的时候,都是方盒子最简单,所以我觉得这还是一个人类进步当中,不可避免的状态。

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建筑的应该有的精神意义怎么办?九十年代初,北京当时有一个口号叫“夺回古都风貌”,当时要求所有的房子要想盖的时候,不管你多高、多大,一定要加上中国的大屋顶、琉璃瓦,至少也得加一些琉璃砖贴出来的小檐口。

当然业界的很多建筑师,因为刚刚开始中国的现代化的建筑的进程,他们特别不愿意这么做,被勉强地这么做,所以你可以看到今天北京城市当中,那个时期的建筑是有一些非常纠结的建筑,它的组合非常不好,建筑师是被捆上了手脚。

听崔博士演讲心得体会400字作文

听崔博士演讲心得体会400字作文

听崔博士演讲心得体会400字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听崔博士演讲心得体会400字作文篇1标题:听崔博士的科普讲座有感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听崔博士科普讲座的感受。

上周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加了市科技馆组织的科普讲座。

这次的主讲人是著名科学家崔博士。

虽然我之前没有听说过他,但爸爸说他可是大名鼎鼎的学者,在科学界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讲座开始前,我看到台上已经摆放好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器材。

我心里暗自紧张兴奏,期待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神奇的实验。

终于,崔博士手捧着一叠资料走上讲台。

他先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自己的背景,原来他除了在国内多所著名大学任教外,还曾在国外知名学府做过访问学者。

我暗自觉得他真是了不起。

紧接着崔博士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解起实验原理和步骤来。

虽然他使用了很多专业的术语,我没有完全听懂。

但是他把这些枯燥的理论和生动有趣的实验完美结合,让我获益匪浅。

每当他做完一个实验,就会把刚才的关键步骤再次重复一遍,耐心细致地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有时还会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举出来,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让我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崔博士不仅专业知识渊博,而且举止亲和,时不时还会讲一些幽默的小故事,调动现场气氛。

听着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他口中袐出的知识和智慧。

就这样,在崔博士娓娓道来的演讲声中,两个多小时一晃而过。

整场讲座结束后,我拾级而上登上讲台,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崔博士请教了一些我最感兴趣但又没太弄懂的问题。

崔博士不但没有嫌弃我的无知,反而耐心解答了我的一个疑惑。

这让我深有感触,原来真正的大师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虚怀若谷、谦逊有礼。

从崔博士身上,我学到了科学知识,也领略到了高尚的师德和崇高的人格力量。

这次的科普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坚定了我追求卓越、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一定要像崔博士那样,踏踏实实学习,刻苦钻研,将来也能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听崔博士演讲心得体会400字作文篇2标题:听崔博士演讲,我学到了宝贵的一课大家好,我是小明。

听崔恺大师的讲座有感

听崔恺大师的讲座有感

做自己心中的建筑——听崔恺大师讲座有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 081291025 王冬雪在接到通知有著名建筑师崔恺的讲座时,我们正在准备答辩,在忙得焦头烂额之时,我匆匆赶去了科技馆报告厅,由于去得比较早,还有幸坐在了第二排,得以清晰的一睹大师的风采。

之前对崔恺大师的了解并不很多,但是在佛手湖的项目中,崔恺大师的建筑还是很出彩的,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次崔恺大师给我们的讲座,没有讲什么建筑知识,设计方法,技巧什么的,而是从自己的案例入手,从实际出发,主题是“温故知新”,来谈谈作为一名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设计的实现程度以及利用程度。

大师对自己的建筑用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痛心”……对于一个建筑师而言,自己设计的建筑作品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你会设想他出生时的模样,出生后的成长状态,他适合穿什么样的衣服,他适合和什么孩子一起玩耍等等,你会规划他的一切生活,对他倾尽心力……但是当这个孩子好不容易出生了,却交到了甲方手上,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给这个孩子这里动动手脚,那里修饰一下,好好一个眉清目秀的孩子就被搞得乌七八糟,乱蓬蓬的,看到这些,你心里得有多痛!而作为崔恺大师来说,从业三十年来,他做过的方案当然难以胜数,遇到的这些情况当然也很多。

就拿他在奥运期间设计的一个地铁站来说,设计意图很好,由一些大小不同的鼓镶嵌在出口的墙壁上,经过的人们都可以用手敲打一番。

在建成初期,也就是奥运期间,这个设计当然是很出彩,就调查反映来看,人们也很喜欢这个设计。

但是,奥运之后,这面墙就被“保护”了起来,专门派了保安拦在那里,不让人再去碰那些鼓,美其名曰,防止鼓面被敲破,但是事前验证过,这些鼓完全可以使用十几年……另外还有北京的一个酒店,当时设计的是吸收了文艺复兴时的一些欧洲建筑风格,建筑典雅而庄重。

但是这个局面没有维持几年,酒店的业主在对酒店的新一轮装修中,将整个酒店的中庭全部做成了紫禁城的那种琉璃瓦的屋檐,显得生硬而且滑稽;而大师最引以为傲的大门以及门厅也被改造成了中国古代的三开间形制。

让建筑回归自然 呈现本土特色

让建筑回归自然 呈现本土特色

崔愷:让建筑回归自然呈现本土特色2013-12-13 12:05 系统分类:设计作品专业分类:建筑设计摘要:建筑师的态度应该是为建筑寻找适合那片土地的特色,而不是追求个人的特色。

有建筑师说建筑不是一个创造,是一个发现。

这些年,崔愷一直在思考“本土设计”的内涵,重点在于一个“土”字。

崔愷认为建筑不是个人的作品,而应该属于土地,完完全全属于它所站立的土地。

本土设计应该与地方材料、适用技术相结合,尤其要注重绿色科技的发展,让建筑回归自然,这是保护生态环境,让我们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建筑师的态度应该是为建筑寻找适合那片土地的特色,而不是追求个人的特色。

有建筑师说建筑不是一个创造,是一个发现。

这样一种与场地的对话,是成就一个建筑呈现本土特色的根本。

这些年,崔愷一直在思考“本土设计”的内涵,重点在于一个“土”字。

崔愷认为建筑不是个人的作品,而应该属于土地,完完全全属于它所站立的土地。

这里所说的土地,既指自然的土地又指人文的土地。

特定的土地产生特定的建筑。

中国这样一个宽广的沃土,不同地方的气候、人文、宗教各不相同,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这片土地就是能成就建筑的基础。

现实中,建筑师们常常遭遇到来自开发商、政府的各种要求,开发商要求自己的建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政府要求自己的建筑成就政治抱负并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

这会使建筑师忘记了自己所做的建筑是某片特定土地上的建筑。

当建筑师把建筑抽象为个人情感表达、爱好或者当作一个可供炫耀的奢侈品的时候,建筑就仿佛与土地脱离了,可以任意移动了,像一般商品一样。

这听来有些荒唐,但实际上很多建筑师就是如此认为的。

我们应当回到一个基本的逻辑:建筑是从土地上盖起来的,设计就应该从土地上收集信息、寻找代码并植入建筑,这才是设计建筑的根本方式。

一个项目的任务书中基本诉求是否能直接导向一个有特色的设计呢?实际上是不能的,比如盖一个图书馆,不同地方的任务要求都是差不多的,那么应该从哪里出特色呢?很显然是从这个图书馆所处的环境。

崔教授教学评一体化心得体会范文

崔教授教学评一体化心得体会范文

崔教授教学评一体化心得体会范文8月28日上午,本人有幸聆听了华东师大崔教授别开生面的一场精彩报告,感叹不已。

全新的思维,独特的语言,典型的个例和幽默风趣的演绎风格,撕开了课程改革中不便触摸的面纱,道明了爬涉征途中的是非与取舍,可谓高瞻远瞩,拨云见日。

其中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与实现的论述,视角独特,褒贬中肯。

让我感悟最深的要数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底线”观点。

众所周知,教有法而无定法。

“评”有没有法?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但如何去评,评价的对象,选择的角度、指标、权衡等不同,评价的要求和结果是不一样的。

特别是如何体现评价的激励性,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深入探究的有效问题。

长期以来,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习惯倾向于追求技能技巧的掌握和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以完整的内容呈现和理性目标的有效实现为主要评价指标,经常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身心投入音乐体验的评价,造成音乐课有“音”无“乐”的倾向,这是一个很普遍也很悲哀的事情!现在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原因除了作品陈旧、形式呆板、方法单一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无法深入体验音乐作品本身,无法唤起学生对作品的共鸣并从中获得音乐带来的美的感受。

按照教学目标要求,作品介绍了,歌曲学习了,技巧掌握了,学生在被动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对音乐内在的美的个性体验和感受经常被目标要求所忽视。

崔教授的“底线”观点中有一条:认真听课的学生没有达到百分之八十五,就要想想你的课是否有问题。

我想,首先是音乐教师提供的音乐作品和教学方法出现了问题。

其实,作秀的音乐课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所谓有条有理、内容丰富、准备了很久、在同一班级上过多次的优质音乐课,学生已麻木,对音乐和音响没有了感觉,这样的音乐课,获奖可以,但绝对不是好的音乐课。

因为,这样的音乐课有“音”无“乐”。

因此,评价音乐课,确实不能只从理性指标是否实现来衡量,应把学生深入体验音乐本身并获得美感作为评价底线,至于选择什么作品,通过什么途径,以何种方式呈现就显得不是十分重要了。

崔教授讲座心得体会感悟

崔教授讲座心得体会感悟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崔教授的讲座,受益匪浅。

崔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以下是我在讲座中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学术严谨,求真务实崔教授在讲座中强调,学术研究必须严谨、求真、务实。

他告诉我们,学术研究不是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要紧密结合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崔教授以自己的研究为例,向我们展示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务实的研究方法。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必须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务实的研究精神。

二、创新思维,突破瓶颈在讲座中,崔教授提出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他指出,创新是推动学术发展的动力,是突破研究瓶颈的关键。

崔教授鼓励我们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断尝试新的研究方法。

他还分享了自己在学术研究中的创新经验,让我明白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我将努力学习,培养创新思维,为我国学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团队协作,共同进步崔教授在讲座中强调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术研究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只有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崔教授分享了自己在团队中的工作经验,让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我将注重团队协作,与团队成员共同进步。

四、关注学生,教书育人崔教授在讲座中谈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教书育人。

他强调,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

崔教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学术道路。

这使我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信念。

五、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崔教授在讲座中强调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他指出,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解决实际问题。

崔教授鼓励我们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这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要时刻关注社会需求,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大师感悟讲座心得体会

大师感悟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由著名学者、文化大师主讲的感悟讲座。

这场讲座不仅让我对大师的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了全新的感悟。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大师在讲座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指出,知识是行动的指南,但仅有知识而不付诸实践,那么知识就只是一堆无用的理论。

反之,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那么实践就变得盲目而缺乏深度。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其次,大师在讲座中分享了他的人生经验。

他提到,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不在乎起点的高低,而在于过程中的坚持和努力。

他强调,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在逆境中不断磨砺自己,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一观点让我明白,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

再次,大师在讲座中讲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以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此外,大师在讲座中还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指出,人生在世,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关爱。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与人沟通、理解和包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大师在讲座中分享了他对未来的展望。

他认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但在这个未来中,我们不能忽视道德和人文的关怀。

他呼吁我们要关注环境保护、关注弱势群体,为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总之,这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牢记大师的教诲,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

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崔老师整本书阅读讲座观后感

崔老师整本书阅读讲座观后感

崔老师整本书阅读讲座观后感崔老师整本书阅读讲座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让我对阅读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

通过崔老师生动、深入的讲解,我不仅了解到了很多阅读的方法,还深刻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和意义。

在讲座中,崔老师首先对整本书的结构进行了介绍,让我们对书籍的整体框架有了清晰的认识。

他强调了阅读的目的和方法,指导我们如何高效地阅读。

他提到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提升阅读的兴趣,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内容。

崔老师还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快速阅读和精读。

他提到了快速阅读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获取书籍的大致内容和主要观点。

同时,他也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精读,包括注重细节的阅读和思考,对重要内容进行摘录和总结等。

这些方法对于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力非常有帮助。

除了讲解阅读方法,崔老师还分享了许多与阅读相关的心得和体会。

他提到了阅读对于个人修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他强调了读书的坚持和深度阅读的重要性,指引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索,并运用所学知识来增加自己的见识和思想深度。

在整个讲座中,崔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他把平实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趣味的故事进行了具体的解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他还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和方法。

通过参加崔老师的整本书阅读讲座,我不仅学到了很多阅读的方法,也激发起了我对阅读的热情。

我深刻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和意义,以及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重要性。

我将会将崔老师所讲的方法和理念应用到自己的阅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

总之,崔老师整本书阅读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讲解让我对阅读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对阅读的热情。

我相信在今后的阅读中,我会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

大师教学第五天心得体会

大师教学第五天心得体会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大师教学已经进行到了第五天。

在这五天的时间里,我深刻感受到了大师们的深厚底蕴和独到见解,每一次的学习都让我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这五天大师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大师的智慧与魅力在这五天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大师们的智慧与魅力。

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更在人生哲学、道德修养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大师们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知识为我们传授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

首先,大师们对待学术的态度让我深感敬佩。

他们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力求做到准确无误。

他们深知学术研究的责任和使命,始终将学术道德放在首位。

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学生,要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

其次,大师们的人生哲学让我受益匪浅。

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面对挫折,勇于挑战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大师们的人生哲学让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追求进步,勇于创新。

最后,大师们的道德修养让我深感敬佩。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品质。

他们关爱他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这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学生,要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大师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大师们不仅传授给我们丰富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

首先,大师们通过案例分析、现场演示等方式,让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这种教学方式让我明白了,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其次,大师们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这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我明白了,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大师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崔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崔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崔教授的讲座,深感其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使我受益匪浅。

崔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经验,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崔教授强调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人格。

在讲座中,他提到:“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打造成模式化的驯服工具,而是要尊重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独特历程、丰富情感和追求自由的权利。

”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品格和创造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崔教授提出了“简约课改”的理念。

他认为,一节课解决的问题不要超过3个,这样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更好地掌握知识。

我深感这一观点的独到之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追求面面俱到,导致学生难以把握重点,学习效果不佳。

崔教授的“简约课改”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让我们更加注重教学质量和效果。

再次,崔教授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他认为,小学生都敢质疑曹冲称象的真实性,这说明学生具备质疑的能力。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此外,崔教授还提到了教育中的双向尊重。

他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互相尊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让我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通过聆听崔教授的讲座,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品格和创造力。

2.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质量和效果,采用简约课改的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3.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

4.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总之,崔教授的讲座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崔教授的讲座为契机,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师感悟讲座心得体会范文

大师感悟讲座心得体会范文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某知名大师的感悟讲座,聆听了大师关于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和艺术创作的深刻见解。

这场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讲座内容的心得体会。

一、人生哲学在讲座中,大师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例,向我们阐述了人生哲学的真谛。

他强调,人生如一场旅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起点和终点,而关键在于如何度过这段旅程。

以下是我对大师人生哲学的几点感悟:1. 乐观的心态:大师认为,乐观的心态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一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 勇于担当:大师强调,人生要有责任感,勇于担当。

无论是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还是个人责任,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地去承担。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中实现自我价值。

3. 不断学习:大师指出,人生是一场不断学习的过程。

我们要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中不断进步。

二、处世之道在讲座中,大师还分享了他在处世之道上的心得体会。

以下是我对大师处世之道的几点感悟:1. 尊重他人:大师认为,尊重他人是处世之道的关键。

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人的选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2. 沟通与合作:大师强调,沟通与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实现目标。

3. 诚信为本:大师指出,诚信是处世之道的基石。

我们要言行一致,遵守承诺,树立良好的信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艺术创作在讲座的最后,大师分享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心得体会。

以下是我对大师艺术创作的几点感悟:1. 情感投入:大师认为,艺术创作要注重情感投入。

只有将情感融入作品中,才能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我们要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用真挚的情感去创作。

2. 创新思维:大师强调,艺术创作要勇于创新。

崔教授教学评一体化心得体会

崔教授教学评一体化心得体会

崔教授教学评一体化心得体会崔教授教学评一体化心得体会1我认真观看了线上实验教学培训,通过培训,我感觉收获非常大,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深感自己在实验教学上的不足。

科学实验是学习科学课的根本,我们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第一课、科学实验的类型、实验学业考核方略以及实验室管理等理论知识,介绍了整个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经典教学案例、仪器操作技能和方法以及如何自制教具等。

培训紧扣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它能适应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验教学,适应各种版本教材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培训给今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指明了方向。

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我忽视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探究外部世界的愿望和探索世界的方法。

科学课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探究的过程,用直观的手段、科学的精神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让学生大胆的提出假设,敢于质疑,最后找到答案,得出结论。

我想起了以前所教的一堂课《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本课在科学知识方面,我以为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学生从小就玩磁铁,都知道磁铁能吸铁,没有什么好深入的,没必要深究下去。

于是我在教学中就轻描淡写地进行了讲解和简单的演示实验,学生们都说懂了,不要讲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全无,感到索然无味。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太把教材看简单了,当初学生是完全懂了,还是一知半解?是所有学生都懂了,还是知道的仅仅是一小部分?为何不让每个学生动手实践,亲自体验或者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呢?看了实验教学培训后,我感觉这是一种教学上的失误,今后要认真加以改进。

通过这次实验教学培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师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知道了,就没有必要去探究了,在教学中再遇到同类的教学内容时,处理一定要尽量地细腻一些,尽量通过实验,使学生动手让学生体验、认知、理解。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科学课上把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比较模糊的科学知识理顺、理清,建立真正的科学概念。

自此,我也认识到科学实验的巨大作用。

通过这次实验教学培训我认识到科学的魅力就在于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去感悟,在这一课中磁铁能吸铁这一知识学生习以为常,但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要用事实说话,并能亲自去证明,就要花一番功夫了,通过实验就是让学生在大量的事实面前感受到磁铁到底能吸什么。

能成事的表达课观后感 - 副本

能成事的表达课观后感 - 副本

交流的艺术能成事的表达课观后感在公司组织下,我们利用一个月时间,系统的学习了崔璀老师《能成事的表达课》系列讲座,有所感悟,摘抄如下。

表达课中,主讲人崔老师从应用入手,以多个身边日常的工作场景为例,深入浅出的讲述了表达的意义、方法、如何提高沟通效率等有关交流的艺术,并以合作思维为线,讲解了许多现实应用的场景,相关的主题有向上汇报、如何提需求、如何高效开会、如何拒绝、如何处理冲突、如何管理下属、演讲与即兴演讲、如何批评、高级表达等,内容详实全面,方法实用得体,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表达作为一种被看到,被理解,被认可的途径,同时也是得到公平对待,并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方式。

任何表达的幕后推手在于怎么想,表达是思维的表现形式。

在这里,主讲提出了一种金字塔结构:合作-方案-分析-事实/问题,同时表明,说跟做一样重要,汇报工作和完成工作一样重要,不会说,只会做,就将形成无法表达自己的局面,从而导致失去很多机会。

这里是阐明向上表达的重要性。

金字塔结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汇报工具,这里将汇报的思路整理成一个固定的套路,应用者只需要将需求场景往里面套即可。

金字塔分析的顺序如下:第一步摆事实、找问题,第二步根据现有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之后给出解决方案,最后根据解决方案给出该方案的需求。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金字塔分析实际上是一种我们日常常用的思维模式,但有了整理的模型后,我们可以将抽象的表达整理为具象化的公式,形成了一种非常有效的问题解决模型。

在另一课《如何问出核心需求》中,主讲深刻分析了考试思维的利弊,提出完美的沟通是理解考题的重要前提,沟通也是合作的一种。

通过分析考试思维可知核心需求的重要性,通过理解核心需求,可以得知“考题”是否可以变得对我们有利,从而对事情的结果有重大的影响。

通过提问,可以松动僵化思维,生发出更多解题思路;可以探究出权威也没想明白的问题,提升自己的专业度。

通过理解核心需求,有了利于我们的解题思路,便可以围绕这个思路提出需求。

我的艺术清单崔恺观后感

我的艺术清单崔恺观后感

我的艺术清单崔愷观后感一开头看到崔愷,就感觉他身上透着一种特别的气质,那种对建筑的热爱就像小火苗似的,噌噌往外冒。

他说起自己的那些建筑作品的时候,眼睛都放光呢。

他提到的那些建筑啊,真的是打破了我对建筑的一些固有印象。

以前我就觉得建筑嘛,不就是四四方方的房子,顶多造型好看点。

可崔愷的建筑就像是有生命的一样。

就比如说他讲那个某个乡村建筑的时候,不是那种简单地把城市建筑模式往乡村一搬,而是完完全全考虑到了乡村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

那建筑就像是从那片土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和周围的农田、小溪和谐得不得了。

我就想啊,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肯定特别有归属感,每天一睁眼就感觉自己和大自然是融为一体的。

而且崔愷对建筑材料的运用也特别酷。

他不是那种只追求高大上材料的人,反而特别注重就地取材。

他讲有个项目,就用了当地的石头啊、木材啊,经过他的设计之后,这些普通的材料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既质朴又充满了现代感。

我当时就在想,这就像是把乡村的那些平凡的东西变成了闪闪发光的宝藏啊。

节目里他还聊到建筑和文化的关系。

这可太重要了!就像他做的一些文化场馆建筑,不仅仅是个容纳人的空间,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他会把当地的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合到建筑里,不是那种简单的贴标签,而是让你走在建筑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文化氛围像空气一样包裹着你。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在设计的时候,会去研究当地的传统建筑形式、民间故事,然后把这些无形的文化精髓转化成建筑的线条、空间布局之类的。

这简直就是在建筑上写文化的史诗嘛。

还有啊,崔愷那种谦逊的态度也特别打动人。

他在讲自己的成就的时候,并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反而更像是在分享自己的建筑之旅。

他会提到自己遇到的困难,和团队一起头脑风暴解决问题的过程。

感觉他就像是一个建筑探险队的队长,带着一群热爱建筑的小伙伴在建筑的大森林里不断探索。

看这个节目就像是跟着崔愷来了一场建筑的奇幻之旅,让我这个以前对建筑不太了解的人,也开始对身边的建筑多了几分关注和好奇。

感悟砖·建筑

感悟砖·建筑

感悟砖建筑
崔愷
【期刊名称】《世界建筑》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今年5月初应邀赴维也纳参加了国际"砖筑奖"的颁奖典礼,看到那些精彩的获奖作品,听到那些精彩的致辞发言,让我又一次认真地思考了砖与建筑的问题。

rn砖是最古老、最普通的建筑材料。

从中亚两河流域文明时代直到今天,无论在发
达的欧美城乡,还是非洲的部落民宅,砖仍然在大量而广泛地使用着。

【总页数】1页(P30-30)
【作者】崔愷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5
【相关文献】
1.第四届欧洲(维也纳山)砖建筑大奖揭晓中国建筑师设计的砖建筑首次入围 [J], 湛轩业
2.维也纳山国际砖建筑大奖揭晓--中国陕西的砖建筑获大奖 [J],
3.砖建筑美的艺术--建筑师投入心血设计建造的砖建筑 [J], 孙国凤
4.砖建筑的文化语言——韩国文化砖建筑赏析 [J], 马岸奇
5.祥瑞壶四方之志八方来仙——浅谈作品“八仙砖方壶”的创作感悟 [J], 潘国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的态度

文化的态度

文化的态度崔愷【期刊名称】《深圳土木与建筑》【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正>大家上午好!刚才听了两位前辈的精彩演讲,一会儿还有邵总的精彩演讲,所以我尽量压缩一点时间。

我今天想利用这个年会的机会,简单地把自己最近对习主席的批示所了解的一些情况,以及业界的一些反映,谈一下我的看法,实际上是一个很不成熟的分享。

我的题目是"文化的态度"。

习主席的批示,刚才在年会开幕式的时候,车理事长已经大概讲了一下,他的原文我也没有权力来传达,但确实我看了一下,觉得习主席的批示非常具体,也对我们建筑界有相当的启发和参考。

当然更重要的,也是让我们非常振奋的是中央的指示精神,对全国从政界到商界,对我们改善创作环境,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觉得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一谈到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有些时候还要回过头来看看文化到底是什么?我们百度了一下: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也有人说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

我觉得这些话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就是文化对我们来讲不是一种过去的传统,也不是一个非【总页数】3页(P15-17)【作者】崔愷【作者单位】中国工程院;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相关文献】1.加强地方文化中的文化态度层面研究——以永定河文化研究为例 [J], 张妙弟2.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化的文化心理辨正——唐君毅论中国人接受西方文化实有及当有之态度 [J], 汪丽华;何仁富3.中国文化中态度和态度改变的心理学思想研究 [J], 傅绪荣;孙庆民4.文化取向:狂热、亲善、利用--试谈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态度 [J], 戎晓云;周抒5.当代的中国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以殷海光的中国文化态度及其《中国文化的展望》为例 [J], 王兴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访 崔愷 工匠精神是技术进步的保障

专访 崔愷 工匠精神是技术进步的保障

专访崔愷工匠精神是技术进步的保障
崔愷;胡越
【期刊名称】《建筑创作》
【年(卷),期】2021()5
【摘要】本期《建筑创作》以“建筑中的混凝土”为主题。

《建筑创作》杂志主编胡越,副主编邹雪红,编辑王畅、王梦雪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

访谈以近年国内外混凝土建筑项目为切入点,探讨其应用于建筑建造中所体现出的优势与局限性,思考如何在满足“坚固”“实用”的基础上,发扬工匠精神,实现建筑材料在技术和艺术上的统一。

【总页数】8页(P6-13)
【作者】崔愷;胡越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
【相关文献】
1.传承中国鲁菜弘扬工匠精神——记中国鲁菜烹饪大师崔伯成
2.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吉林省政府将发布实施《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编制负责人、省人社厅副厅长崔力夫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3.精星:用坚持和执着诠释“工匠精神”——访上海精星仓储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崔雄
4.科学研究需要“工匠精神”——记农工党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国
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金梅林5.朱小地、崔愷接受欧洲著名杂志L'ARCA的专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建筑师教育

浅谈建筑师教育

浅谈建筑师教育崔恺【摘要】本文从一个职业建筑师所需综合素质的视角出发,对已经有些程式化、经典化的建筑教育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和思路.【期刊名称】《南方建筑》【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2页(P78-79)【关键词】开放;师徒;素质;理性;体验;继续;合作【作者】崔恺【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又到了九月,又到了迎新的季节,大学校园里又迎来一届新生,设计院里又迎来一批新人。

作为院领导之一,也作为成长于这个设计院的资深员工,我总被安排在迎新会上讲几句话。

而每年我也总有几次受邀去大学,给建筑学的学生作个讲座。

讲什么呢?无外乎嘱咐新员工努力工作,无外乎介绍自己的几件作品,似乎成了套路。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我想这些有志成为建筑师的青年学子们更想知道他们应该怎么学、怎么做,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而从用人的角度来讲,我们也的确希望学校的建筑教育能更有效地把我们所期望的人才输送到设计一线上来。

一方面是愿望,一方面是需求,这关乎建筑师的培养和教育。

正巧《南方建筑》杂志让我谈谈对建筑教育的看法,于是便将自己一些粗浅的体会和不成熟的设想写下来向同行讨教。

1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生快题考试2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生迎新会3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生学位授予1.开放教育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建筑学涉及相关领域很多,建筑设计发展变化很快,这就要求建筑教育也应与之相适应。

近些年来,许多院校都在调整教学体系和内容,许多教师都在尝试教学与实践的某种结合,学科之间的交流也有所增加,学生也有不少实习机会去接触设计一线。

但是总体来讲,我感到学校的教育还是比较传统、比较封闭的。

有些课程设置几十年一贯,有些课程内容知识老化。

有些教师接触实践少,对社会需求不够了解。

也有些学生帮老师打工,项目商业化,缺乏学术追求。

更因为学生扩招,师生比例失衡,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听学术报告总结
(创新学分专用)
学号:**********
姓名:付舒音
成绩成绩:□优□良□中□差
特殊评语:
评阅教师日期年月日
报告名称:“立足本土的设计思考”学术讲座
举办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主讲人:崔恺
主讲内容:本土设计师的设计思考
时间:2011年4月26日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423室报告总结:
第一次听到崔恺大师的名字,是在我刚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读过一篇杂志,是对他的专访,从那篇报告里,我了解到了他的建筑观以及他的故事。

他的态度:基于中国的设计。

这种态度很有社会责任。

至此,便对他带着一丝钦佩仰慕之情。

没有想到,我也能有机会和大师面对面,近距离听他的讲座,给我们讲解他的建筑和人生。

崔恺,1957生于北京,1984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

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副院长、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勘察设计大师,崔愷建筑工作室主持人。

崔恺院士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程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工程"人选、"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梁思成建筑奖"等荣誉;曾获得国内外41项奖项。

受邀参加过11项国内外大型展览。

出版学术著作包括《工程报告》、《德胜尚城》、《本土设计》、《中间建筑》等。

摘录一段大师的建筑观:
建筑之于我是一种审美。

图形之美,空间之美,造型之美,技术之美,材料之美,沉醉其中。

建筑至于我是一种文化。

史学之远,哲学之深,文学之妙,及至生活万象,涵括其中。

建筑至于我是一种交流。

管理者,投资者,建造者,使用者汇集一处,共识共勉,成就其中。

建筑至于我是一种使命。

职业道义,社会责任,企业形象,人之品格,尽显其中。

建筑至于我是一种旅程。

长路漫漫,始于足下,脚踏实地,潜心求索,乐在其中。

这便是崔恺大是自己总结的他的建筑观。

大师之言无不看出其潜心,无不看出其任重而道远,无不看出其使命感。

也因为这样,总有机会做出好的作品。

有理想,自然有策略、有姿态,就会是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加之对建筑的控制能力,对本土的建造技术的关怀,确实不出好作品都难。

何况,崔大师这种基本是在一条正确的路上,做批量生产了。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立足本土的设计思考”。

这个命题在当时甚至是现在,也十分切合时情。

很多大学生都有着出国深造的欲望,那么出国深造真的有那么的吸引人么?真的会给中国带来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思想么?那么,立足本土的设计师又该怎样与世界接轨的同时,完成本土化思考呢?有同学提问,是否有必要出国。

崔说,有必要,去看看好的城市是什么样的,才能做好设计。

崔的最后总结词是“本土的理性主义”;这让我想起来了上次来讲座的汤桦,汤欣赏平民建筑的那种图景,可以说是“孤独的浪漫主义”。

崔展现的仿佛是大军压境,而汤却是一卒独进。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仅30多年间,中国建筑创作领域经历了从对现代主义建筑批判、后现代主义建筑尝试到新现代主义建筑探寻等过程,建筑创作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在欣喜于建筑创作领域繁荣之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并不是如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以自身成熟、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为基础,而是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工业化与后工业化交织在一起的不均衡转变。

这种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与诸多矛盾纠结的关联是我们当下真实的创作语境。

崔恺大师曾说过,本土设计的提出,他也跟业界的同行多次做过一些交流,大家也有一些不理解或者有一些担心。

他自己也做了一些思考。

崔恺大师认为本土设计是以自然和人文
环境,资源之土为本的建筑策略,这是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是和谐这一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理念,在建筑中的具体体现,这需要本土文化的自觉,反对全球化导致文化特色的缺失和民族精神的衰弱,它提倡是回归理性的思考,反对浮夸以吸引眼球为主的时尚主义,这主张的是立足本土文化的创新,反对保守,倒退,积极的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面向未来。

本土设计追求的是保持和延续不同地域环境的建筑特色,反对千篇一律和模仿平庸。

崔恺大师认为,本土设计在这个总的立场下大概应该有这样一些基本的论点,可归纳为文化论,环境论,社会论,技术论,方法论这五个基本理论。

所谓文化论,系统研究文化与建筑的关系,将本土文化的要素用于当代建筑的创新。

所谓环境论,系统研究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因素,将建筑和景观环境保护和生态设计紧密结合起来。

所谓社会论,系统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让建筑创作面对现实生活解决社会问题。

所谓技术论,系统研究建筑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将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应用于建筑创新。

所谓方法论,系统研究本土设计的创作方法,回归用现代设计技术开展的理性分析,重视工程实践,提高设计质量和创新度。

崔恺大师认为本土设计的理念绝对不是一种本地人设计的市场保护主义主张,而是研究建筑与地域环境的关系,它也区别于过去的继承传统和民族风格的讨论,民族风格是泛指一个民族建筑共同的特色,而本土设计关注的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寻求具体的特色。

继承传统一般理解是以传统为本去延续发展,而本土设计是以现实现地为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崔恺大师认为本土设计不同于国际上地域主义建筑理论,这特指国际主流之外的欠发达地区的现象,尤其是在当今中国处于世界经济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对中国建筑的定位显然也不适宜用地域主义来定义。

所以一切本土建筑的思考一定要充分学习,吸收外国先进建筑理念,并将其精髓融入中国传统精髓文化之中,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本土建筑的思考。

在本次讲座中,崔恺大师也拿自己的作品对他的本土设计理论进行了解析,并深入讲了一下他对自己设计的思考。

可以说,建筑师自己解析自己的作品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耐人寻味,思想深刻,解析深刻。

比如其解析北京丰泽园饭店,丰泽园饭店坐落在北京前门外商业区丰泽园老字号饭馆的原址上。

是一座集餐饮、娱乐、客房及后勤服务设施于一体的三星级旅馆建筑。

此建筑的设计构思主要基于两点:既要考虑新建筑与传统商业区的关系,又要反映老字号饭庄的传统饮食文化内涵。

从环境上看,珠市口商业区集落式的小商小店密度很高,为使一万多平米的五层楼建筑放在这里不致显得"鹤立鸡群",消弱它的体量感,设计上选择了"加法",即用叠加的阶梯式体型,使其看上去像一组小体量建筑的叠合,将三层以上部分向内收缩,沿街保持两层裙房9米高左右,以与其它沿街建筑高度基本一致。

除了北京丰泽园饭店外,崔恺大师还解析了他的外交部办公楼方案,拉萨火车站,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等知名建筑。

可谓受益匪浅,终身受用。

在这次讲座之中,有一名学生问了崔恺大师一个问题,他问,中国现在的大学生都在想着要出国深造,每一个人都在准备英语,准备作品集,关于这个问题,立足于本土设计思考的崔恺大师是怎样看的。

如果让大师选择,您会不会选择出国深造呢?崔恺大师笑了笑,回答说,要是他在大学期间有出国的机会的话,他一定会选择出国深造的,学成归国,为祖国服务。

所谓的本土思考,是立足于本土,结合中国现实国情,而不是完全不接受外来思想,运用中国老一套来固守。

所以,出国深造或者接受外国思想的教育,才能更好的取其长,才能更高的为本土建筑服务,才能跟好的理解,思考中国的建筑。

崔恺大是作为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也是这个年代本土建筑的希望,我想崔恺大师的设计已经不是建立在设计之上,而是在探讨某种思想,某种属于中国建筑,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当前国情的思想!崔恺大师是我们的榜样,一个大师的思考,也会引领我们这些后来者进行思考。

立足于本土,不是崇洋,也不是媚外,更不是死守过去。

而是真正的去思考如何把这一切合理的融合起来,这才是当代一个有时代精神,有责任感的建筑大师。

无论高下如何,总之,我听完崔恺的讲座,辗转反复,思考良多。

幸运的是前辈大师都开始在整理自己的实践,将对缔造未来的中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在此,向前辈们学习,而后自省而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