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4司马光》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4《司马光》教学反思《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光看到嬉戏的小朋友跌到大水缸里去了,就机智地拿石头击碎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找准动词,读准节奏。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小古文,所以在上课时,我把读准节奏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
课文只有两句话,根据句子基本构成就是“施动者+动作”,我要求学生抓住文中动词,试着朗读,进行断句。
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第一句中“戏、登、没”都是动词,第二句“弃、持、击、得”都是动词。
我要求学生在动词前用“/”划出节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朗读的节奏。
2.总结学法,学会学法。
小古文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对于这一类型的课文,教师需要教会他们学会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第一我请学生自己看课文后面注释,“庭”注释意思是:庭院。
第二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如“破”,通过看图和上下文,此处指:大水缸破裂。
第三查找资料,知道司马光是宋朝的大文学家,博学多才。
第四让学生多读课文,读熟,读中理解。
第五让学生小组合作,试着说出古文的意思。
总结以上学习过程,学习小古文的方法主要有:看——联——查——读——说。
二、成功之处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对比人物动作,理解人物特点。
本文虽是小古文,但是故事内容学生都熟悉,总体意思了解以后,在理解第二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时,此处动词运用巧妙,体现了司马光急中生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特点。
在教学这一句时,我采用将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的动作进行对比的方法——司马光的动作“持、击”,别的小朋友是“弃去”,两者相比,鲜明无比。
三、不足之处回顾课堂,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有一些问题学生不是很明白,我着急,就立即回答了。
部编版24.司马光 教学设计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
24、司马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司、跌”等生字,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的方式会写“司、庭”等生字。
2.能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背诵课文。
3.通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通过理清故事内容,领悟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5.初步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通过与现代文进行对比,能简单说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理清故事内容,领悟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通过与现代文进行对比,简单说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准备:1.搜集司马光砸瓮的图片和司马光的相关资料。
2.借助注释读文言文,能把文言文读通顺,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小时候,我们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宋朝,一个小孩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其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这个小孩就急中生智,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小朋友,这个小孩就是司马光,这个故事就是《司马光砸缸》。
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录在古代史书中。
由于古代书面语与我们现代的语言有一些不同,所以,我们看到的故事都是翻译成现代语的。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讲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他与我们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体会一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将不认识的字词圈画出来。
2.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给不认识的字词注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根据注音拼读,将读不通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4.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庭、众”可以采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司、持”可以与形近字进行对比识记;学习“庭、跌、众、皆”可以用汉字加减法。
《司马光》教学案例和反思(通用16篇)
《司马光》教学案例和反思(通用16篇)《司马光》和反思篇1教学目的:1、看懂图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字词。
1、a类学生上讲台听写。
b类学生上讲台找出a类学生听写的生字卡片。
c类学生读出b类学生找出的卡片。
二、新授。
1、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2、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3.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并在图中找出司马光。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想想,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比较: a、他跟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b、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借助大字课文,朗读第2句。
比较:a、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b、有个小朋友掉到大水缸里去了。
(3)读文后讨论,理解:不小心。
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3.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3)出示课文: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叫着喊着,有的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4、第四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慌。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5、第五自然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4.司马光》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4.司马光》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24.司马光》,使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司马光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课文学习:通过朗读、讨论、讲解等方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司马光的人物形象。
3. 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司马光相关的历史故事,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司马光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司马光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停顿、语气,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掌握书写规范。
4. 精讲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分析司马光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悟其优秀品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24.司马光》2. 主要内容:司马光的人物形象、优秀品质3. 生字词:掌握、理解、运用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进行积累。
3. 拓展阅读:阅读与司马光相关的历史故事,提高阅读兴趣。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对照教学目标,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找出不足之处,及时改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含反思)24司马光
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写人的。
包含三篇精读文章、一篇略读文章、一个口语社交、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司马光》叙述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赞誉了他的机智与英勇。
《掌声》写了一次掌声改变了一位残疾姑娘的生活态度的故事,说了然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很重要。
《灰雀》描绘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故事。
《手术台就是阵地》叙述了白求恩医生在炮火中坚持给伤员做手术的事迹,赞誉了白求恩医生高度的责任感和崇敬的国际主义精神。
语文园地包含“沟通平台” “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与日俱增”四个版块。
课题内容简说本文经过写司马光砸缸救落入缸中的孩子的故事,颂扬了司马光遇事沉稳沉着、肯动司马光脑筋的质量。
课文经过写身患残疾而郁闷自卑的英子因登台演讲时获得了同学们热情的掌声而变得掌声自信、爽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尊敬、鼓舞。
课文经过叙述列宁在公园里找灰雀时与一个男孩谈话,遇到感人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灰雀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惜,对男孩的关爱和尊敬,以及男孩知错能改的优异质量。
本文写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白求恩医生不管个人安危,把手术台看作阵地,连续工手术台就作了 69 个小时急救伤员的事,表现了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情的崇高质量,是阵地赞誉了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1.认识 41 个生字,会写 30 个生字。
正确读写新词。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司马光》。
认识文言文的特色。
3.学会默读,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救人英豪司马光和白求恩,认识掌声的意义,看看“剃头大师”的趣事。
4.学写人叙事的方法。
学表一个人格的技巧。
1.掌握本元的字。
2.认识文言文的特色:言文分别,行文。
3.学文章中表情、作、心理、言的人物写作技巧。
4.学文章中的人物的点:如司光的机智英勇。
白求恩的国主精神。
24. 《司光》⋯⋯⋯⋯⋯⋯⋯⋯⋯⋯⋯⋯⋯⋯⋯⋯⋯⋯⋯⋯⋯⋯⋯⋯⋯⋯⋯25. 《掌声》⋯⋯⋯⋯⋯⋯⋯⋯⋯⋯⋯⋯⋯⋯⋯⋯⋯⋯⋯⋯⋯⋯⋯⋯⋯⋯⋯⋯26. 《灰雀》⋯⋯⋯⋯⋯⋯⋯⋯⋯⋯⋯⋯⋯⋯⋯⋯⋯⋯⋯⋯⋯⋯⋯⋯⋯⋯⋯⋯*27 . 《手台就是地》⋯⋯⋯⋯⋯⋯⋯⋯⋯⋯⋯⋯⋯⋯⋯⋯⋯⋯⋯⋯⋯⋯⋯1 ~22 ~3 2 ~3 1 ~2作· 文园地⋯⋯⋯⋯⋯⋯⋯⋯⋯⋯⋯⋯⋯⋯⋯⋯⋯⋯⋯⋯⋯⋯⋯⋯⋯⋯⋯ 4 ~ 5本元的教课能够依据“ 文——采集名人故事——口交——作”的序行。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司马光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品质;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2.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司马光的人物形象,感受其优秀品质;
(1)课前预习,自主查找资料,了解司马光的背景故事;
(2)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分析司马光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内容;
(3)课后拓展,联系实际生活,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进行写作。
2.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学会运用工具书,查阅资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学会倾听、表达、交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一)导入新课
1.引入故事背景:讲述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简介司马光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司马光这位历史人物的好奇心和敬仰之情。
2.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与司马光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司马光的形象,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3.写作练习: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司马光”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作文,描述你对司马光的敬佩之情和从他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4.阅读理解:完成课后阅读理解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家庭作业:请同学们与家长分享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家长了解司马光的故事,共同探讨司马光的优秀品质,并尝试将司马光的故事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良好的品质。
(1)尊重历史,学习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2)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24 《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今天开启第八单元的学习,第八单元主要是学习优秀人物的品质;语文要素是带着问题去默读。
第一个环节:铺垫,请孩子们翻看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是司马光、列宁、白求恩和赵一曼。
像之前学过的《一块奶酪》的蚂蚁就有以身作则的优秀品质,这个单元人物又有哪些品质?我们先从《司马光》学起。
结合孩子们这学期背的国学内容《论语》,让孩子思考-它和我们平常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问题抛出去以后,孩子开始分享:好多都是子曰子曰的;背的《论语》基本上不懂。
我就顺势给大家总结像《论语》这样读不懂的文体就叫做文言文,《司马光》就是我们小学语文课本里第一篇文言文。
环节二,读通课文。
首先我示范读有停顿的地方,边读边让他们来标注,这样就是练习他们的专注力的。
读完一遍以后,大屏显示正确的停顿方式,让同学们对照,基本上都画对了,也就是大部分孩子的专注力在短时间内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可以通过练习达到的的。
停顿正确之后,让孩子们自己先读两遍;再让他们男女分开来读;接下来再让同学们自己有感情的朗读;六七遍之后有的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下来,这就达到了第一环节读通的目标。
环节三,理解课文的意思,并且能够说出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学习方式:讨论,请同桌两个人运用文言文特有的方式,联系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的方式来辅助;时间三分钟。
时间到介维彬先分享,张书诣补充,毕明泽再解说,很好的概括了这个文言文的翻译。
接下来我们一同对照着原文再进行一次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了第一句话儿戏于庭,它的翻译是一群孩子在庭院玩耍,大家很明显的对照出现代文与文言文在表达方式上顺序有不同,这就是又总结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第二个不同,也很好的就把课后的第三题穿插中间就落实了。
在这个环节还引导出司马光的优秀品质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拓展环节:让孩子们当编剧,自导自演这部《司马光》,在课堂上大家通过2分钟讨论已经初具规模,再以可视化文字呈现在在日记本上就好了。
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找准动词,读准节奏。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24 司马光传记》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24 司马光传记》优质课教学设计本文档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份关于部编三年级语文上《24 司马光传记》的优质课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重点突出了阅读理解、写作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中得以深入思考人生,感受厚重的文化积淀,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一、教学内容相信大家对《24 司马光传记》这篇课文都已经很熟悉了。
教学内容包括原文导读,课文阅读,课文分析,情感体验,语文知识的获取和应用。
本教学设计将这些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拆分和安排。
二、教学目标阅读目标:理解课文核心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朗读和复述,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惯。
写作目标: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知识,能够进行文字表达,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变迁,同时对人生有一定的思考和感悟,启发学生的情感与审美。
三、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用任务推动学生研究,营造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的氛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阅读生词的研究,课文的理解,情感的体验。
难点:课文深层含义的解读,写作表达的艺术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自由谈话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24 司马光传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2. 课文阅读及分析:帮助学生解读课文的字词句、段落意义,理解情节,注意细节与描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体验:针对课文的情感主旨,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入,感受历史的变迁与人生的意义,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4. 写作训练:根据学生的年龄、级别、实际情况进行写作训练,通过模仿、组合、创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5. 课堂练和作业:通过情境练,让学生围绕题目展开讨论,反复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教学评估与方法教师采用差异化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层层递进和个性化辅导,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练、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二十四课司马光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二十四课司马光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拼读、书写本课生字词,理解生词含义。
2. 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3. 学生能够理解司马光的智慧和勇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拼读、书写及含义。
2.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光的智慧和勇敢,以及文章所传递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知识点讲解:教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组词等。
2. 词句和段落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段朗读,加深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同时,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3. 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鼓励学生通过仿写、扩写等方式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其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综合练习和评价: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问题,如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等,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
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进行及时纠正和指导。
5. 课堂反馈和巩固:教师通过观察、提问、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法:教师对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 演示法: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3.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其思考和分析能力。
4. 互动法: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通过问答、游戏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及时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课文阅读、思考题、写作练习等,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
3. 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提高学习效果和自我认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司马光》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导读【单元导教】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一个粗瓷大碗》4篇课文。
课文中冷静机智的司马光,关爱、呵护儿童的列宁和天真诚实的孩子,对工作极其负责、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白求恩,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赵一曼,他们身上都闪耀着美好的品质。
“日积月累”编排了古代名言,也呼应了本单元人文主题“美好品质”,旨在让学生初步懂得待人的道理。
本单元阅读方面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这对默读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即带着问题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
重视了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默读的效率,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阅读课文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默读时思考句子或段落的意思:《灰雀》要求默读时揣摩人物的心理。
《手术台就是阵地》要求默读时思考课题的含义。
《一个粗瓷大碗》要求默读时了解“粗瓷大碗”的感人故事。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默读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习作方面的语文要素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在落实这一语文要素的同时,习作还要让学生运用边读边思考的方法,自主修改自己的作文,评改同学的习作,通过这种方法继续练习默读,并将习作修改得更清楚!【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1.认识33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9个词语。
2.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字,大致理解和“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3.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写句子。
4.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理。
5.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处。
阅读: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司马光》。
2.能借助注释理解《司马光》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3.能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4.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勇敢、智慧、爱心等品质。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2)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强调课文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如勇敢、智慧、团结协作等;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的作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对《司马光》一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
(1)认识并会正确书写“俱、跌、弃、持”等生字词;
(2)理解并运用“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光持石击瓮破之”等句型结构;
(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司马光的人物形象和品质。
5.在写作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仿写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句子结构和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读写,理解并运用新学的句型结构;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的优秀品质,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价值观;
(3)培养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9.教学反思,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1)以一则关于勇敢和智慧的故事引入,如《曹冲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是谁吗?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非常勇敢和聪明的孩子。”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4课24《司马光》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标分析小学阶段共安排了14篇文言文,《司马光》是第一篇。
教学时主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为主,不能拔高要求。
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诵读,以读带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需要完成三方面的教学内容:第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理解课文大意。
第三,落实语文要素。
教材分析:《司马光》选自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
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人水中。
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
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
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进“写出了水- -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
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
比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
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
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本课三道课后题:第一,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停顿。
背诵课文。
第二,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第三,这篇课文的语言与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本单元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学写一件简单的事。
本节进行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完成的目标是认识了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正确跟老师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语句的大意。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24 司马光 精华版教案
24 司马光【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冷静机智的司马光身上都闪耀着美好的品质,值得学习。
语言运用: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思维能力: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审美创造:在朗读中,结合注释和生活经验,不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停顿的目标。
【课前解析】关注文本:文章虽短,但画面感十足,根据课后“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一要求,教师应抓住文中系列动词,聚焦每个画面,让学生看清、听清,把短小精悍的古文还原成一个生动具体的白话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人感觉如临其境,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认识。
关注描写: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
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
【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4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
背诵课文。
(重点)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重点)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差异。
(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司、跌”等4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差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人物1.看图猜古诗,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3)(1)引导学生欣赏两张图片,回顾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村居》《池上》,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里的儿童生活是什么样的。
(2)学生交流,教师揭示课题:这两首古诗都是古人用他们自己的写作方式描写儿童生活的作品。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古人讲述司马光小时候故事的课文——《司马光》。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文中的生字;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交流:在以前的学习、阅读和生活中,你了解了哪些聪明的古代儿童?(引导学生走进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儿童)。
2.故事激趣: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古代儿童的故事,大家想听吗?(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才七岁,他很聪明。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3.谈话导入: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
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
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4课──司马光(板书)。
二、认识文言文。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
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
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初读课文,教师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课文,强调学生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部编版《司马光》教案完整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 司马光24 司马光课时目标1.背诵课文。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3.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感悟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激情导入,板书课文题目司马光是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本文是以人物名字为题的。
本文讲了关于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呢?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先学环节(一)出示自学清单二1.朗读课文,思考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在这危急的关头,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用原文回答)发生的事情:做法:2.画出描写司马光的做法的句子,从作者的描写中,你可以体会到。
3.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体现了司马光怎样的品质?不同:结果:品质:4.课外搜集司马光的资料(故事、生平等)。
(二)小组交流1.根据小组人数,组长合理分配问题。
2.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后纠正、补充,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全班展示请四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质疑。
每个小组展示一个问题。
三、后教环节精彩预设与点拨预设1根据课文中相关词语的解释,学生不难知道文章的意思,根据文章的意思便可以知道这道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如下:发生的事情: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做法:众皆弃去。
预设2学生会比较容易地找到描写司马光做法的句子并从中体会到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勇敢。
预设3体会重点语句(1)在小伙伴不慎跌入水瓮中后,“众皆弃去”,唯有“光持石击瓮破之”,这是司马光与别的孩子的不同之处,表明司马光有着遇事沉着、积极开动脑筋、机智救人的高尚品质。
(2)“水迸,儿得活”一句话中,“迸”的意思是“涌出”,“得活”的意思是“得救”。
这句话交代了故事的结果。
四、检测环节读句子,完成练习。
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2024年部编三上第24课《司马光》教学设计+课件
2024年部编三上第24课《司马光》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内容《司马光》选自部编三年级上册第24课。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司马光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果断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司马光的故事背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学习司马光的勇敢、聪明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课文结构,提炼关键信息,理解司马光的品质。
重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司马光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人物身份,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提问检查阅读效果。
3. 讲解生字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讲解字义,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并朗读。
4. 分析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提炼关键信息,讲解司马光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果断品质。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司马光生字词课文结构品质:聪明、勇敢、果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2)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司马光的故事。
(3)思考:从司马光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品质?2. 答案:(1)见作业本。
(2)见作业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参与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历史人物故事,了解他们的品质,提高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掌握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3. 司马光品质的体会与学习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5.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提供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字词的掌握1. 利用课件展示生字词,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
部编统编三上语文24 司马光 教学反思3课件
《司马光》教学反思《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
在做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的时候,第一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关注学情。
一.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第一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朗读,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文言文。
之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课后的第一题要求。
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精神,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
在课堂上我向学生推荐了一篇简短的小古文《孔融让梨》,同样也是学生熟悉的故事,让学生学以致用,保护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在课后我又推荐了一篇带有故事色彩的小文言文——司马光的另外一则小故事,让学生自读自赏,体验阅读的乐趣,激活继续深入了解的愿望。
二.成功之处: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勇敢地说,尽情地演。
并依托文本,抓住空白空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小朋友们会叫些什么,喊些什么,他们当时的心情怎样?司马光是怎么砸缸的?在学生们积极踊跃地表达基础上,让他们入情入境地进行表演,进一步体会小朋友们慌张的样子,感悟司马光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从而真正走进文本,透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另外,我还注意引领学生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贵在积累。
在平时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文中有一个关联词“有的……有的……”教学中我借机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时候能用上这组词语呢?学生们各抒己见。
一个适时的点拨擦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展了思维空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不足之处:在板书设计方面缺少故事“结果”的呈现。
板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简洁的语言、符号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
板书设计
司马光 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翁破之 遇事沉着 有主张
教学反思
教学中, 准确理解古文的意思与通过想象丰富故事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准确的 理解是想象的基础,否则再丰富的想象也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丰富的想象是 准确理解的终极目标。 而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课堂上非常重要的 一项任务——既要把古文理解准确透彻,又不显繁琐冗长,不留牵引痕迹;既要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又不离古文文本,想象恰到好处。这两方面,教 师在课堂上操作起来往往容易失衡。
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
《24.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字词的含义。 2.能够流利地翻译本篇课文。 3.通过此篇文言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司马光身上的,读懂其意思。 2.学习司马光身上的舍己救人品质。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 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 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 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 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 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 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 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司马光》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孩子掉进一口装满水的大缸里,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司马光用石头砸破大缸,救了那个孩子的故事。
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朗读课文,读通、读懂句子,并借助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司马光的沉着,机智,遇事肯动脑筋的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5个生字。
会写7个生字。
②掌握重点字义,理解课文的意思。
③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以及对传统3.
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会认5 个生字,会写7 个生字。
2.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 点拨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传统的民族美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瑰宝。
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学习一点浅显的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简单的文言文《司马光》,看看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
2.简介司马光。
“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
汉族。
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3.学法指导。
同学们,学习古文也要有一定的方法,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学习古文的一般方法,那就是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解,试着读懂每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试着把课文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哪?(指名读、自由读)
4.教师板书易错字,生齐读易错字。
5.再自由读课文。
6.齐读课文。
7.同学们,要想读好古文,还需要注意节奏,要语速适中,停顿恰当。
先听老师范读一遍,特别要注意节奏。
(配乐范读)
8.好,请同学们自己按照这个要求,试着读一读。
9.谁愿意来读一读?(生评价)
10.谁愿意和他比一比?
11.还想读吗?好,咱们一起读,可以吗?(齐读课文)
三、理解文意
师:不错,大家真了不起,这么难读的文言文你们都读得这么棒,那老师还要考一考你们,看看能不能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请同学们逐字逐句看书,先自己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或图文对照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不懂的问题记录员作好记录。
(小组讨论)
2.生开始自学。
3.对于刚才的学习,你们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指名说不理解的地方,师生互评。
)
4.检测。
各组选派代表,我来考考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话来讲讲对每句话的理解。
好,理解得真不错,现在带着你的理解,再读古文。
谁愿意来读一读?注意读的节奏、语气和速度。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 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们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事情发生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2. 从司马光砸缸救友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的。
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不受文体限制,加上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真是让我们佩服。
请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去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肯动脑筋。
(生自由练读)
5.背诵课文。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司马光的佩服。
虽然全文只有短短的30 个字,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想背这篇文章吗?
(1)生自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6.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仅体会到了文言文的魅力,还要向司马光学习,做一个遇事沉
着冷静、肯动脑经的人。
五、拓展延伸
1. 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或朋友听一听。
【板书设计】:
众:弃24 司马光
去文言文:简
光:持击破(沉着勇敢)韵
儿:得
【教学反思】
《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光看到嬉戏的小朋友跌到大水缸里去了,就机智地拿石头击碎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 找准动词,读准节奏。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小古文,所以在上课时,我把读准节奏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
课文只有两句话,根据句子基本构成就是“施动者+动作”,
我要求学生抓住文中动词,试着朗读,进行断句。
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第一句中“戏、登、没”都是动词,第二句“弃、持、击、得”都是动词。
我要求学生在动词前用“/ ”划出节奏——“群儿/ 戏于庭,一儿/ 登瓮,足跌/没水中。
” 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朗读的节奏。
2. 总结学法,学会学法。
小古文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对于这一类型的课文,教师需要教会他们学会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第一我请学生自己看课文后面注释,“庭”注释意思是:庭院。
第二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如“破”,通过看图和上下文,此处指:大水缸破裂。
第三查找资料,知道司马光是宋朝的大文学家,博学多才。
第四让学生多读课文,读熟,读中理解。
第五让学生小组合作,试着说出古文的意思。
总结以上学习过程,学习小古文的方法主要有:看
——联——查——读——说。
二、成功之处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对比人物动作,理解人物特点。
本文虽是小古文,但是故事内容学生都熟悉,总体意思了解以后,在理解第二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时,此处动词运用巧妙,体现了司马光急中生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特点。
在教学这一句时,我采用将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的动作进行对比的方法——司马光的动作“持、击”,别的小朋友是“弃去”,两者相比,鲜明无比。
三、不足之处回顾课堂,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有一些问题学生不是很明白,我着急,就立即回答了。
如:学生问:“水缸里的水深吗?”我立即回答:“很深。
”其实,只要学生读课文“没水中”,就可以理解。
我想:教学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 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教学的主人。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
再上这节课,我会注意到运用读、说、演等方式,让学生读课文、说故事、演课文,通过把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知识内化,让学生品味语文,提高能力。
同时,加强教师范读作用的引领。
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