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详细介绍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0/2021
红斑狼疮详细介绍
4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一)盘状红斑狼疮
3/10/2021
红斑狼疮详细介绍
5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临床表现
1.好发人群
中青年人,女与男之比约为3︰1。
2.好发部位
➢ 面部,特别是鼻背、面颊。
➢ 亦可累及耳廓、唇部、头部等,也可以广泛发生于躯干、四肢,称播散性
3/10/2021
红斑狼疮详细介绍
9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典型临床表现
(2)组织病理、免疫病理特征
2.鉴别诊断
(1)系统性红斑狼疮
(2)脂溢性皮炎
(3)扁平苔藓
(4)多形性日光疹
3/10/2021
红斑狼疮详细介绍
10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二)深在性红斑狼疮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LE)好发于育龄女性,临床异质性 大,可分为皮肤型红斑狼疮(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CLE)、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的淋巴细胞浸润。 ➢ 胶原纤维间可有粘蛋白沉积,久之则炎性浸润减
轻,基底膜增厚。
盘状红斑狼疮组织病理
3/10/2021
红斑狼疮详细介绍
8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
2.免疫病理 直接免疫荧光:即狼疮带试验(lupus band test,LBT),在DLE皮损 表皮-真皮交界处可见颗粒状IgG、IgM和C3的线性沉积,阳性率为80%~ 90%,正常皮肤LBT为阴性。
盘状红斑狼疮。
3/10/2021
红斑狼疮详细介绍
6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临床表现
3.典型皮损 ➢ 扁平或微隆起的附有黏着性鳞屑的盘状红斑或斑块。 ➢ 剥去鳞屑可见其下的角栓和扩大的毛囊口。 ➢ 皮损中央逐渐出现萎缩、色素减退,而周围多色素沉着。 ➢ 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微瘙痒或灼热感。 4.预后 ➢ 盘状红斑狼疮病程呈慢性,预后良好。 ➢ 曝光可使皮损加重或复发,极少数皮损晚期可继发鳞状
细胞癌。 ➢ 少数病例(约5%)可发展为SLE。
3/10/2021
红斑狼疮详细介绍
盘状红斑狼疮 A:面部;B:手部
7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
1.组织病理 病理变化: ➢ 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毛囊角栓、表皮萎缩、基
底细胞液化变性、色素失禁等。 ➢ 真皮血管和附属器周围有灶性、有时甚至较密集
(4)糖皮质激素:仅用于播散型DLE合并其他异常者。
3/10/2021
红斑狼疮详细介绍
14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subacute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SCLE)
3/10/2021
红斑狼疮详细介绍
15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一)临床表现
3/10/2021
Fra Baidu bibliotek
红斑狼疮详细介绍
13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治疗
3.系统药物治疗
用于皮损较广泛或伴有全身症状者。
(1)抗疟药:可增强对紫外线的耐受性,并有一定的免疫抑制、抗炎作用。
(2)沙利度胺:用于抗疟药无效者(服药期间、停药后半年需避孕)。
(3)维A酸类药物:抗疟药治疗无效者可选用口服维A酸,尤其对疣状DLE效果好。
3/10/2021
红斑狼疮详细介绍
1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红斑狼疮分类
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皮肤型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盘状红斑狼疮 深在性红斑狼疮 冻疮样红斑狼疮
3/10/2021
红斑狼疮详细介绍
2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1.遗传因素 SLE的发病有家族聚集倾向,迄今为止确定了90余个SLE易感 基因。
(三)冻疮样红斑狼疮
1.多发生于寒冷而潮湿的环境。 2.鼻背、耳廓、手足和膝肘部紫红色斑块。 3.患者多数有光敏和雷诺现象。 4.大部分患者缺乏冷球蛋白或冷凝集素的证据。
冻疮样红斑狼疮
3/10/2021
红斑狼疮详细介绍
12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治疗
1.一般治疗 对患者进行宣教,消除其恐惧心理,应避免日晒,外出时可使用遮光剂。 2.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糖皮质激素,数目少、皮损顽固者可行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
官、系统损伤。
3/10/2021
红斑狼疮详细介绍
3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一、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chronic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 CCLE)包括盘状红斑狼疮(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DLE)、深在 性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 profundus,LEP)和冻疮样红斑狼疮 (chilblain lupus erythematosus,CHLE)。
1.好发人群
占整个LE的10%~15%,多发于中青年女性
2.好发部位
躯干上部的暴露部位,如面、颈、胸部、肩背和上肢等 处。
3.典型皮损
➢ 丘疹鳞屑型
➢ 环形红斑型
➢ 皮损呈光敏性,愈后不留瘢痕,但多有色素改变
➢ 部分患者可合并DLE皮损
➢ 常伴有发热、关节痛、口腔溃疡、浆膜炎,约半数患 者符合SLE诊断标准
3/10/2021
红斑狼疮详细介绍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A:丘疹鳞屑样;B:环形红斑样
16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
(一)临床表现
4.预后 环形红斑型一般病情较稳定,而丘疹鳞屑型更易倾向发展为SLE。 5.新生儿红斑狼疮(neonatal lupus erythematosus,NLE) ➢ SCLE的特殊类型 ➢ 母亲体内的Ro/SSA抗体和La/SS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引起发病 ➢ 临床表现为皮肤环形红斑和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 皮疹一般在生后4~6个月内自行消退,心脏病变常持续存在
2.性激素 本病多见于育龄女性,妊娠可诱发或加重SLE。
3.环境因素及其他 紫外线照射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某些药物可诱发药物性 狼疮;此外感染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二)发病机制
遗传易感基因与表观遗传调控异常,共同导致T细胞自身免疫相关基因过度
表达。B细胞功能亢进产生多种自身抗体,进而通过Ⅰ-Ⅳ型超敏反应,引起多器
1.又称狼疮性脂膜炎(LE panniculitis)。 2.好发于面部,也可发生于上臂、臀部和股部。 3.皮下结节和斑块,表面皮肤正常或呈暗红色, 消退后形成局部皮肤凹陷。 4.少数患者可伴有低热、关节痛和乏力等全身 症状。
3/10/2021
红斑狼疮详细介绍
深在性红斑狼疮
11
• 皮肤性病学(第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