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苏教版

合集下载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略读课文《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责任学校绿汁中学责任教师文波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父母的心》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单元主题下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一对贫困夫妇把子女送给贵夫人,又索回来的至亲至爱的故事,说明了优越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学生在之前已经有了《背影》、《甜甜的泥土》、《我的母亲》、《人琴俱亡》的情感铺垫,对亲情的感悟得到了酝酿,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更多的是真正自主阅读,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能碰撞出思想和心灵的火花,感情得到升华。

2、教学目标分析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新课程理念,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所以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难词2、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旨,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能力目标:1、学习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作方法2、能走进文本,探寻小说中作者蕴含的淡淡哀怨。

情感目标:体会父母的心,激发学生换位思考,理解父母,关爱父母,感恩父母。

3、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把握小说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习和掌握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作笔法。

感受父母心,学会换位思考,懂得感恩教学难点:体会川端康成小说“淡淡的哀怨”风格。

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的融入作品,体会父母的心,激发学生换位思考,关爱父母的情感,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合适而抒情的背景音乐,与本文相似情节相关漫画的插入,将为整堂课营造浓浓的亲情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用心去感受父母,感恩父母。

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读研结合合作讨论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1、【导入】同学们喜欢看漫画吗?老师有几幅漫画想要和你们共勉。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升阅读技能和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牺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升阅读技能和语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子女的关爱。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学习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分析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牺牲。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作业,及时反馈改正学生的错误。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对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拓展1. 开展家庭亲情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感悟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章中提炼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懂得珍惜父母的爱,努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感悟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父母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

4. 课堂提问:(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引导其他学生补充。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母之爱的感悟文章。

2. 请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孝敬之事,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温馨的家庭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付出和牺牲,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八年级上苏教版父母的心的教案

八年级上苏教版父母的心的教案

八年级上苏教版《父母的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认识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2.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学会从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做起,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母的爱,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父母的心》相关内容。

2. PPT课件。

3.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父母爱的故事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父母爱的思考,导入新课《父母的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父母的心》,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母的爱。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父母爱的理解和感受,交流如何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强调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 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父母的爱,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6.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感受父母的爱,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孝敬父母的作业,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做起,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

10. 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讨论发言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父母心的理解和孝敬父母的行动。

2. 结合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家长的反馈,评估学生对家庭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进一步分享孝敬父母的心得体会。

2. 开展孝敬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感恩之情。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爱的伟大。

(3)学会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父母的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父母的心,学会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爱的伟大。

三、教学难点1. 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2.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理解父母的心,培养感恩之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板书课文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课题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合作交流,探讨课文中父母爱的表现。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父母爱的伟大。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父母的爱。

(2)学生分享自己父母的爱,感受家庭的温暖。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母的爱。

(2)引导学生树立感恩之心,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理解父母的爱。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父母的爱”的作文。

3. 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分享等。

2. 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情感投入和表达准确性。

3. 作文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于“父母的爱”的理解和表达水平。

4. 感恩行为: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感恩表现,如帮助家务、关心父母健康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

《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育新中学语文组符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阅读中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至爱亲情,并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理解父母和珍视亲情。

◆教学重点:1、理解用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现在,我来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最崇拜的人是谁?师:看来大部分同学的最崇拜是明星,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份一个专家对日本、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请你对“英雄、明星、父母”三种类型的人进行主次排列。

调查结果:日本人把父母放在第一位,英雄其次,明星第三;美国人把英雄放在第一位,父母其次,明星第三;中国人把明星放在第一,英雄其次,父母第三。

同学们,中国学生把父母放在第三位,与大家的看法大致相同。

你们能联系自己的父母说说其中的原因吗?二、品读课文,反弹琵琶激疑(一)初读,理情节。

我以反弹琵琶的的手法,设疑1.师:初读课文,我觉得文中的这对父母真可恶,他们居然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货物一样的卖掉。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说说这对父母真的可恶吗?(二)二读,抓神态师:当老师读完第二遍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对父母“心狠”。

他们把三岁的小女儿送去姑且不论,单是每次送孩子时,总是“雄纠纠,气昂昂”的。

同学们,你们有同感吗?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结合文中关键的词语谈谈自己的看法。

(1)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的词语。

追问:由以上分析可见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传达出父母怎样的心情?(三)三读,析语言师:虽然这对父母“不可恶”、“不心狠”,但读了第三遍课文后,我觉得他们很“狡猾”,因为他们找了种种理由要回孩子。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父母的心》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父母的心》这篇文章的主题普遍能够产生共鸣。他们在分享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时,表现出了深深的感激和感动。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
然而,我也发现,在写作技巧的掌握上,学生们还存在一些困难。如何运用具体的事例和细腻的描绘来表达情感,这对于他们来说挑战较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更多的实例分析和写作练习,帮助他们逐步提升写作水平。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学习了如何通过写作技巧表达对父母的爱。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父母之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和言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写作技巧分析:学习作者如何运用具体事例、生动描绘和情感表达等手法来展现父母之爱,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借鉴。
举例:文章中描述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如“日夜操劳,舍不得吃穿,只为了给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这句话展示了父母的无私奉献,是教学中的重点。
2.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父母之爱,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是教学难点。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父母之爱的基本概念。父母之心是伟大而无私的,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文章中通过描述父母为子女所做的种种牺牲,展示了父母之爱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重点词汇。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展现父母之爱。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一、概述《父母的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4课。

本课是一篇感人的小小说,作者以他惯有的柔腻的纤细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受这种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并能体验自己身边的至爱亲情,懂得感恩回报,得到情感的升华,故以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以合作探究、图示教学法,让学生得到听说读写的全面提高。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读出字音并且认清字形;(2)理解重点词语及成语在文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3)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能完整地再现故事情节;(4)学习本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这样安排的妙处。

(5)收集积累歌颂父母亲情的名言、谚语、格言;(6)能够根据要求在短时间内仿写或创作出与主题相关、语言精美的语段。

2.过程与方法(1)能够读准易读错的字,辨析难写词语;(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3)能够通过仿写、创作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2)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14~15岁的少年,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至爱亲情有较深的感悟,这为学习本课达成情感目标打下很好的基础;2.学生在学习中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3.学生已有很强的阅读感悟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体验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4.学生已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很容易到位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5.学生已掌握了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并乐于阅读积累。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I)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I)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六、反馈达标:
教学反思:
“可怜天下父母心”,绝大多数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
设计意图(目的):通过课外文章收集,生活体验感受表达,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父母的心”,感受父母之爱。
课堂反馈:
五、小节与收获: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那些疑惑?
2、前置作业准备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2.情感体味,学会试着去了解自己父母,体谅父母的心。
二资料准备:
川端康成(1899年6月24日—1972年4月16日)
日本著名小说家,作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明确:送长子:犹豫,眼含热泪,请收下吧不舍
次子换长子:无精打采接班人纠结
女儿换次子:失魂落魄像婆婆难过
要女儿:痛哭失声太小冷酷无情痛心

八年级上苏教版父母的心的教案

八年级上苏教版父母的心的教案

八年级上苏教版《父母的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深厚爱意。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父母的心。

(2)学会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深厚爱意。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父母的心。

2. 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父母的心》的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子女的爱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父母对子女的深厚爱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珍惜亲情,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与父母交流,表达对父母的爱意。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父母的心》与其他关于父母之爱的文学作品,如《背影》、《哈佛家训》等。

2. 亲情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加亲子活动,增进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七、课堂互动1. 问答环节(1)教师提问:“你们认为父母的爱是什么?”(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父母之爱的内涵。

2. 情景剧表演(1)学生分组,根据课文内容创作情景剧。

(2)各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提出建议。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父母的心教学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父母的心教学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学案苏教版年级八学科语文执笔审核课题父母的心课型新授章节1∕1 备课时间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重点难点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

出生在大阪。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这篇小说共有17段,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破题。

写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第二部分(3—6),故事的开端。

写高贵的妇女想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第三部分(7—12),故事的发展。

写穷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换送子女给富太太的经过。

第四部分(13—16),高潮部分。

上面三次送子换子已为矛盾冲突蓄足了势,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发展到了顶点。

第五部分(17),小说的结局。

一家六口终于团聚了。

三、探究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不能。

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

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

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

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四、语言训练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1 / 2-----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父母的心》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父母的心》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父母的心》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体会开头和结尾写法的妙处,积累语言。

2.朗读训练。

内容上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体会一波三折的特点。

揣摩人物心理。

3.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学会珍惜至真、至爱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一波三折的结构。

2.体会“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2、生词音形义:二、猜读教师讲本文故事的开端,请学生猜测:贫穷父母会怎么办?三、细读阅读课文,了解文中的贫穷父母又会怎么办?为什么这样做?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3.教师组织讨论:文中的这对穷夫妻在经历了犹豫、三次送子的波折后,最终不愿把任何一个孩子送出去。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的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学生分角色朗读7—15段,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情感。

听的学生边听边勾画出能显示贫穷父母内心活动的词语。

小结:这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作者运用对话的方式,将故事情节组织得曲折生动:先犹豫不决,之后又三次送子、三次要子,最后决定不送。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感受到送与不送都是爱,那矛盾冲突的父母之心经历着怎样的痛苦煎熬啊。

正是这矛盾的爱子之心激荡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四、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和写法特点1.简介作者川端康成的经历和其作品的主要风格。

2.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章的精彩之处。

3.交流:读出最打动你的地方,说说感受。

五、你如何看待父母的心请结合文章,结合你的生活感悟,以“父母的心是”为形式,写上一两句话,写出你对父母之心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堂检测1、《父母的心》选出《_______》,作者是日本著名小说家______。

他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成名作是《_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等。

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父母的心》教案设计执教者:李明伟执教班级;镇江市第十中学八(1)班教学目标:1. 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2. 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之中也隐含着淡淡的哀愁3. 体会小说语言意味深长的特色,激发学生想象力4. 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教学过程:一. 导入以一则故事导入新课二. 研读课文(一).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二).速读课文,回答问题:1.本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体现在什么地方?2.为什么要把孩子送给贵妇人?仅仅是因为穷吗?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什么?3.三次把孩子要回来的理由是什么?4.文中除了那一对父母与贵妇人的对话可以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拳拳爱心,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相关语句(三).小结三.拓展延伸1.这篇小说不仅很感人,而且文章中很多地方读完之后值得我们回味、思考,甚至会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

(1)文中三次要回孩子的理由都借那一对夫妻的口讲的很清楚,第一次决定把大儿子送给贵妇人的时候人物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斗争,什么样的对话?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把他们商量的过程写出来。

(2)文末“那一家六口又终于团聚了。

”这一喜剧性的结尾让我们也为他们感到高兴,你能想象一下他们团聚时的场面吗?2.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很爱我们,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学父母对我们的爱时总习惯于直接抒情,往往写出来让人觉得不真实,不能感动人。

其实,父母对我们的爱往往表现在一些细节方面。

你能联系实际,用一些细节方面的描写写一个最能体现父母对我们的爱的小片段吗?我们能为我们的父母做些什么呢?四.以学生集体背诵孟郊的《游子吟》结束课文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二」《父母的心》教案学习目标:1、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3.13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3.13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3.13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苏教版一、导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导入:我们今天学习日本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则小说《父母的心》。

板书课题:父母的心川端康成师在黑板上画出一颗红心。

问:若给这个红心里添加一个词语,表达父母之心里最为宝贵的是什么,你觉得最适合添加的词是什么?明确:爱师:父母对于子女的疼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朱自清在散文《背影》里,以执意送儿子上火车并给他买橘子来表达;林海音追忆小学读书时一次雨天不想上学,被父亲打,他又担心我冻着送来花夹袄。

在生活里,你的父母之爱心又是怎么体现的呢?师:思考,川端康成在《父母的心》一文里,父母的心又表现在哪里呢?引导概括全文内容:本文讲述了穷人父母不舍得送掉自己孩子的故事。

二、梳理文脉,理解父母之爱(一)认识到这个家庭的穷困师:这个家庭的穷困你从哪里知道的?阅读文章片段:1.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

孩子们看上去个个聪明可爱,可是每个孩子的衣裳都污迹斑斑。

(这是做直接的外貌描写。

由此看出这个家庭孩子多,而且生活比较窘迫。

师问:为什么不用“衣衫破烂不堪”来描绘?明确,这个家庭虽然穷困,可是父母还是竭尽全力照顾好他们。

只是孩子们调皮,加上母亲怀里还有小孩子占着身子,衣服换洗不及或没有换洗衣服)2.“哪里的话,老实说,我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

穷人孩子多了更苦。

不怕您笑话,我们夫妻已没法子养育这四个孩子了!但又舍不得抛弃他们。

这不,现在就是为了孩子们,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

”(这是语言描写。

以父亲的口吻,说出家里的穷困状况,已经到了无法养活这几个孩子的地步了。

)3.师:有的同学还会从别处文字里,看到这个家庭的贫困——你能找到这里吗?明确:有位衣着华丽、引人注目、年近四十的贵妇人。

女佣和打杂儿的片刻不离左右。

与此成对照的是,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

师:这是对比的写法。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树立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理解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增进对家庭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如何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天下父母心》,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

(2)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父母的爱。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的爱。

(2)教师总结:强调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呼吁同学们珍惜家庭时光,孝敬父母。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结合自己的家庭经历,写一篇关于“父母的爱”的作文。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家庭亲情的认识,整理成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情感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父母的心》,感受家庭亲情的温暖。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结合学生的实际家庭经历,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树立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父母、珍惜家庭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2)如何培养学生关爱父母、珍惜家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父母的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感受家庭的温暖。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分析父母的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发现课文的新意。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父母的爱的伟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父母的爱。

(2)引导学生珍惜家庭,关爱父母。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地讲解了课文《父母的心》。

2. 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父母的心》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父母的心》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15《父母的心》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基本目标: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提升目标: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重点:通过关键段落、通过语句的品读深刻主题。

教学难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默一默:能合上书本,完成下列词语缘故无精打采如数奉还羡慕褴褛失魂落魄三、读一读:请大家通读全文,概括小说各部分的大意。

设计目的:这篇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能够吸引读者,帮助学生分段概括大意,有利于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把握。

预设:学生会将文章分成几个段落,但不会从小说的文体特点上去理解。

可以给学生补充有关小说的文体知识。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序幕: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

开端:送走长子发展:送走次子高潮、结局:穷人夫妇最后一次索回女儿,一家人团聚。

1 / 2追问: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分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让学生在梳理小说情节的同时感受到父母的心意,从而准确掌握主旨: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更为明确的体会到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

)四、想一想:1.再请大家浏览文章,找出描写父母送走孩子时的片段,并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分析父母的心。

(先在书本上找到,并写好分析,最后选一例写在横线上)设计目的:解决目标1 这个问题既是再次让学生回到文章熟悉文章,也是深入文章让学生通过品析语段语句理解主题: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从具体的词语入手,让学生有形象化的感知。

)预设:例如:找出一段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分析“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无论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

而且,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如果可能,我们想用老二换下老大。

”这段语言描写里主要是抓住几个关联词语,从中可以看出父母的犹豫,难以割舍。

例如:父亲第二天早上送走二儿子时用了神态描写“无精打采”非常传神地表现了父亲心里的不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苏教版
教学目标:
(一)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二)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三)初步学习以对话方式表述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难点:对话方式表述的作用。

预习要求:
(一)通过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

作者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素,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结合以下问题,作好阅读批注。

1、故事中的父母换了几次孩子?并用“圈点法”圈出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

2、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父母?你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父母的,并说出理由?
3、为何父母最后还是没有把孩子送掉?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1、首先送大儿子(眼含热泪→用二儿子换大儿子(无精打采)→用三岁的女儿换二儿子(失魂落魄)→最后请求归还女儿。

2、教师引导:这是一对伟大的父母,他们虽然处在极其困难的境地,但他们最终宁愿饿死,也不愿骨肉分离。

3、教师让学生先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点拨:父母的每一次决定虽然并不是轻率的,而是经过夫妻两个商议的,但是,后来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悔。

这说明,起初的答应只是一时的、不得已的决定,这种决定却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表面的一时的决定,也许是理性的,但是却经不住感觉和情感的考验。

一旦真正离开了自己骨肉,理性的决策就顶不住感情的折磨了。

说明父母深深的爱子之情。

总结明确:作者就是这样用曲折的情节一波三折的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1、能不能用类似于《背影》省略对话细节的叙述方式来交代本文的故事?
结合课后练习一,理解、交流,明确:
采取省略对话细节的叙述方式,《背影》中主要表现在前半部分,即父亲嘱咐茶房送我,与脚夫讲价钱,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照应我等等。

《背影》这样处理。

是因为文章的重心、中心在父亲爬上爬下月台买橘子。

后面买桔子的过程,尤其攀爬月台一幕写得很细、很具体。

省略细节的叙述方式照样能把事情说得很清楚,这从《背影》的前半部分以及本题中关于“穷夫妇”要回孩子过程的叙述中就可看出。

而且,显得文字比较洗炼,笔墨比较节省。

这既可以让出篇幅确保中心部分的展开(如《背影》),又可以在这样的叙述进程中适当增加认为需要多说几句的内容,比如《背影》前半部分叙说“我”的心理活动、本题“穷夫妇”要回孩子过程的叙述中把重点放在第三次等等就属于这种情形。

《父母的心》的中心乃至全部就是这场对话。

着力写好这场对话,写好它的细节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色。

同时以对话方式表述有口语交际的现场感,巧妙的“开场白”每次反悔的理由编得头头是道,父母之心的平凡而伟大之处跃然纸上。

2、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这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教师可以从理性和感性(感觉和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从理性上说是不明智的,但理性却是经不住感觉和情感的考验,世任何事物都不能与父母对子女的爱相比。

(四)拓展延伸,合作积累
1、课前你收集到哪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2、选出其中最适合送给你母亲的谚语、格言、诗歌,并说明理由。

(五)布置作业
1、制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2、设想一下,这一家人在团聚以后遭遇如何?续写一故事。

【附】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首先送大儿子眼含热泪,难舍难分
用二儿子换大儿子无精打采
用三岁的女儿换二儿子失魂落魄
最后请求归还女儿痛哭失声
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