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发动机长期落后的原因共8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航空发动机长期落后的原因8页word

中国航空发动机长期落后的原因8页word

中国航空发动机长期落后的原因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水平到底如何?答曰:相当落后(当然是比世界先进水平而言)!实际上是能够自研航空发动机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不多,真正是屈指可数)中最落后的。

我国专家承认与“先进”之间有30年以上差距。

资料图:中国“太行”发动机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又和发展所有其它的民族高科技产业有共同之处,下面详细解释一下我的看法。

我认为,中国航发的落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航空发动机技术本身的极端复杂和研制的极端艰难;中国经济技术基础的极端落后;长期封闭(包括最严密的国外技术封锁)、缺乏交流的国际环境;对产业和技术发展规律缺乏认识、把握不准;经验匮乏;决策的失误与反复;人才的匮乏和流失……可以说,发展高科技产业所有可能遇到的的困难和问题,中国全部遇上而且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形成某种恶性循环。

这是后进国家发展先进技术的通病(看看没怎么被禁运、众人帮忙的印度的航空发动机如何就知道),只不过因为航空发动机研制的极端困难而在此领域暴露得最为充分和全面。

最后导致了航发事业代价异常大、进步异常艰难、差距越拉越大。

首先是航空发动机技术本身的极端复杂和研制的极端艰难。

现代先进航空发动机技术与先进芯片制造技术并立,是现代工业的王冠,是难度最大、最考验一国综合经济、技术实力的产品。

相关产业的些微不足、一点点暇疵,投资的稍微松懈、研制的稍许延误、预研稍微薄弱,对发展方向判断稍微不准……都会在航发的性能和可靠性竞争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世界上有能力自研核武器和导弹的国家不止10个,而能自研军用航空发动机的基本上就是五个常任理事国(日本、德国应该有此能力,但恐怕比较缺乏完整的研制经验)。

别说中国,当年Boing-747的发动机问题差点把波音公司逼上吊;就是现代喷气式航发的祖师爷(之一),英国大名鼎鼎的罗·罗(港台称劳斯莱斯)公司,都还几度搞到险些破产。

尤其近几年,不提中国,在军用航发领域,欧洲那些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交流充分、人才济济、完全没有“禁运”问题的企业,与美国的差距也有明显拉大的趋势(说我国的差距拉大也主要相对美国而言;美国在此领域真正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航空发动机发展的瓶颈

航空发动机发展的瓶颈

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瓶颈发表日期:2012-11-3 16:32:03航空发动机一直就是中国的软肋。

从周恩来总理在世时评论中国飞机的“心脏病”开始,到现在50多年了。

中国的发动机依然是兵器工业最大的软肋。

不仅仅是你提到的歼击机和大运的涡扇发动机,就是直升飞机的涡轴发动机,中型运输机的涡浆发动机,大型舰船的燃气轮机,中小型舰船和坦克的柴油发动机……无一例外,都是中国的软肋。

航空发动机,更是软肋中的软肋。

与美国至少差距30年,什么意思,差一代到一代半吧。

这个是事实,没有争议的。

但是另外两个问题就有争议了。

一个是这样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另一个是,我们究竟什么时候能赶上去。

其实这两个问题有内在关系的,搞清楚原因是什么,就更好判断什么时候赶上去。

简要提供一些个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

落后的原因一:底子太差新中国建国时,工业基础太差。

别说航空发动机,像样的工具钢都没有。

要不是朝鲜战争,中国人用大量年轻士兵的无价鲜血去消耗美国的廉价钢铁,换来苏联人把涡轮喷射发动机的制造技术给我们,中国是不可能在1957年就能生产涡喷-5发动机的。

二:航空发动机工业的涉及面太广虽然同样底子差,同样有文革的挫折,同样有改革开放的机遇,为什么航空发动机就是赶不上来?对比之下,中国造电冰箱、电视,甚至造手机、雷达、火箭、飞船都慢慢赶上来了:洛阳光电展上曝光的歼击机最新航电系统直追F22,美国人看了也吃一惊;中国空空导弹专家悠然的说,我们距离美国人,也就10年吧,一脸的骄傲自满;美国官方认为,中国的空警2000,在技术体制先进性上超过了美国现有装备一代。

真的,兵器上,我们很多东西距离美国的差距就是10年。

什么意思,就是至少没有代差。

而航空发动机呢,差一代到一代半。

原因在于,航空发动机工业涉及的面太广了。

设计当年苏联人先后给了中国涡喷-5(用于歼5)和涡喷-6(用于歼6)、涡喷7(用于歼7)的图纸、技术工艺资料和样机,但是有两样东西我们没有得到。

为什么我们重型直升机这么差?

为什么我们重型直升机这么差?

为什么我们重型直升机这么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直升机已经成为军事和民用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尽管我国在直升机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我们的重型直升机却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效能不高,性能不稳定,使用寿命短,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军事和民用领域。

那么,为什么我们重型直升机这么差呢?一、技术原因技术是直升机发展的关键,而我国在直升机技术方面的积累相对较少。

我国的重型直升机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动机技术落后直升机的发动机是直升机的核心部件,发动机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直升机的性能。

我国的重型直升机发动机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满足重型直升机的需求。

例如,我国的Z-8重型直升机采用的是国产的WZ6发动机,但是这款发动机的性能并不理想,功率较低,噪音大,使用寿命短。

2、飞行控制技术不稳定直升机的飞行控制技术对于直升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我国的重型直升机飞行控制技术相对不稳定,难以满足重型直升机的需求。

例如,我国的Z-8重型直升机采用的是液压飞控系统,但是这种系统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出现故障,影响直升机的飞行安全。

3、材料技术落后直升机的材料是直升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直升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我国的重型直升机材料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满足重型直升机的需求。

例如,我国的Z-8重型直升机采用的是铝合金材料,但是这种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都不如钛合金材料。

二、管理原因除了技术原因外,管理也是直升机发展的关键。

我国在直升机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发管理不规范直升机的研发需要严格的管理和规范,然而我国的直升机研发管理相对不规范,无法保证直升机的研发质量和效率。

例如,我国的Z-8重型直升机研发历程中,存在着研发周期长、研发成本高、研发效率低等问题。

2、生产管理不严格直升机的生产需要严格的管理和规范,然而我国的直升机生产管理相对不严格,无法保证直升机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我国的Z-8重型直升机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生产工艺不规范、生产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中国航空发动机现状·症结·差距

中国航空发动机现状·症结·差距

中国航空发动机现状·症结·差距近年来,中国的航空事业呈现井喷发展之势,每年各型新飞机以超过大众想象的速度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常常被业内外人士提出:现在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到底怎么样?何时能迎头赶上?中国航发有值得珍视的“家底”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创建于抗美援朝时期,历经维护修理、测绘仿制、改进改型、自主研制等发展阶段,从无到有、由小到大。

如果从开始整机研制的1956年算起,至今恰好62年。

回顾往昔,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航发事业不仅为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技术与产业基础。

这是不争的事实,有值得我们高度珍视的“家底”。

家底1.基本建成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体系以发动机设计研究院所和主机生产企业为核心,建成了包括一批专业化配套生产企业和科研所在内的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体系。

迄今,我国以航空发动机为主业的企事业单位共26家,其中设计研究所4家,主机生产企业6家。

年销售收入大约300亿元,军航发和民航发之比大致7:3,其中军航发的制造与维修比例5:1,民航发维修与零部件转包比例接近1:1。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AECC)成立时,对外公布的集团从业人员9.6万,总资产1100亿元。

家底2.基本具备研制生产所有种类航空发动机的能力关于中国航发的产能似乎一直未作正式发布。

笔者从2009年的中国航空博物馆空军装备展上获得了一组公开数据(截止时间应为2008年),在对未列品种和产量数据进行补正后,笔者估算:从1956年至2008年的52年间,涡扇、涡喷、涡桨、涡轴和活塞式发动机等5类航空发动机总产量约57000台。

按年平均数外推10年,即从1956年到2018年的62年间,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总产量不低于67000台,即年产量大约1100台。

国产航空发动机数量占现役军用配套总数的90%以上,基本满足了国产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教练机和直升机等航空装备的需求。

中国航空发动机落后的原因

中国航空发动机落后的原因

根据调研与研究,中国航空发动机落后的原因有许多,主要原因有:1、中国整体工业基础仍然较差,无法有力支撑高水平航空发动机研制,航空发动机研制还需要良好的经济基础,虽然中国近年来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是基础工业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新型材料设计与研发、批量生产制造工艺等等都是关键问题,前苏联解体后,即使是俄罗斯也与美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差距逐渐增大。

美国的F-110-GE-134发动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实现了150千牛的加力推力,而俄罗斯到现在都没有研制出来(AL-41发动机现正研制中,结果不得而知),这也说明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至关重要。

2、中国在航空发动机方面一直在模仿、抄袭西方特别是俄罗斯,没有走出自己的技术路线。

至今为止,我国目前已经投入服役的国产航空发动机,没有一台是严格意义上完全独立研制的。

从一型叶片,一个轮盘开始研制,逐渐组成一级压气机转子、一级涡轮;再逐步扩展级数成为基本完整的高、低压气机和涡轮组合;继而组成发动机的核心机乃至于完整的燃气发生器进行试验,最后由此衍生出型号验证机,并最终完善成装备型号——这种事情在中国已公开的航空发动机中还从未出现过。

上游研究的长期欠缺,使我国无法在发动机领域形成扎实详尽的自有理论、试验基础和设计依据、手段。

在型号研制过程中,研制人员不得不参考国外特别是俄罗斯的各型已有发动机,采用相似原则缩放设计甚或是直接测绘、逆向工程,将不同国家不同型号发动机的各个部分进行拼凑整合。

3、俄罗斯航空发动机质量不稳定、可靠性不足已经比较明显,比如俄罗斯AL-31F家族的支承结构和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润滑系统设计可靠性较差,导致我国的歼-10系列战机经常出现事故,其次,材料性能较低、工艺落后,性能方面的设计过时等也时有出现,美国的F-110-GE-134发动机首次翻新期达到大概2000小时,而俄罗斯AL-31F-M2发动机总寿命也不过如此。

美国在1986年开发的F-110-GE-134发动机就装备了发动机全权数字电子控制系统,而俄罗斯的AL-31F-M2发动机才开始使用类似控制系统,而且尚未投入使用。

(免费下载)中国为何60年造不出优秀飞机发动机

(免费下载)中国为何60年造不出优秀飞机发动机

学者视点:中国为何60年造不出优秀飞机发动机2010年06月22日10:30 新华网【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358条资料图:中国目前现役最先进的“太行”涡扇发动机亮相2008年珠海航展。

原编者按:发动机强则航空强。

加快航空发动机研制,既是航空人的使命,也是社会各界共同的期待。

近日,《看世界》、《学习时报》等媒体刊登了田文信同志的文章《中国60 年为何仍造不出飞机发动机》。

作者以冷静的视角,科学的态度,严谨地分析了航空发动机研制必须经历预研-试制-验证-立项-详细设计-设计定型-生产定型全过程这一重要客观规律,以犀利的语言指出我们长期以来对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大投入性等特点缺乏清晰的认识。

作者对历史的追思发人深省,为航空工业的呼吁令人敬佩。

现转载此文,以激励40万航空人在航空事业的攻坚道路上不断创新超越,为国家早日奉献出更多更好的发动机和飞机产品,以实际行动实现“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航空人应有的历史贡献。

中国60年为何造不出飞机发动机?文 / 田文信我们给航空工业的整个儿投入,尚不及我们对越南援助的1/10,给朝鲜援助的零头。

2009年是中国空军成立60周年大庆时刻,随着歼-10的大量列装,中国空军不仅获得了进入21 世纪的主要装备,中国航空工业也在此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科研人才。

但最为遗憾的是:歼-10最为关键的部分——发动机仍然采用的是原装俄罗斯发动机AL31 系列,这成了航空工业几十年的心痛。

中国飞机的“心脏病”我国航空兵主力作战型号基本采用的是国外动力系统,目前除了装备“太行”发动机的少量歼-11B战斗机使用国产动力系统外,所有的新研军机都是买装或仿制国外的发动机。

“飞豹”战斗轰炸机使用的是仿制英国“斯贝”发动机的涡扇9-“秦岭”。

可以这样说,我国航空动力工业还未向我国航空兵提供过任何一型我国自行研制的航空发动机型号,也从未有过一个航空发动机型号走完过预研—试制—验证—立项—详细设计—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的科研过程(凤凰网注:此说有误,“昆仑”涡喷发动机和“太行”涡扇发动机都是从80年代到21世纪初,走完了从预言试制到生产定型的研制全程,并已投入部队现役使用)。

中国发动机弱在哪里

中国发动机弱在哪里

中国航空发动机弱在哪里航空发动机技术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经济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指导美军21世纪联合作战的纲领性文件《2020年联合设想》中,提到构成美国未来战略基础的九大优势技术,其中航空发动机排在第二位,位于核技术之前。

目前,世界多国争相发展第五代战机,在第五代战机的“4S”标准中,“超音速巡航”和“超机动性”都主要是由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决定的。

另外在“隐身能力”方面,发动机进气道的雷达反射量约占飞机雷达总反射量的1/4,飞机的红外特性更是与航空发动机密切相关。

中国的航空工业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然而,与世界航空强国相比,航空发动机领域仍是我们的“软肋”。

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落后是多种复杂原因造成的。

判断高性能军用航空发动机的主要指标谈到航空发动机,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高性能的航空发动机。

评判航空发动机的优劣有很多指标,从不同角度看,最常用的有推力、推重比、发动机效率和燃油消耗率,还有加速性能、工作稳定性、环境适应性、隐身性、寿命,还可以加上发动机噪声、污染、维修性、保障性以及几何尺寸、重量和价格等。

但笔者认为,对于军用航空发动机而言,推重比、可靠性、工作稳定性和燃油消耗率是最重要的4个指标。

所谓推重比就是发动机的推力与自身重量之比,这是军用航空发动机最重要的性能指标,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升限、任务载荷和机动性。

高推重比是航空发动机研制不懈追求的目标,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指标。

第五代战斗机发动机的推重比超过了10,使飞机具备了超音速巡航能力和超机动能力。

目前公认推重比为10一级的航空发动机有:欧洲合研罗罗公司的EJ200中推涡扇发动机、法国M88系列中推涡扇发动机、俄罗斯AL-41F大推力涡扇发动机以及美国的F119和F120系列发动机。

但是推重比实际能达到10的发动机只有美国的F119和F120系列。

高可靠性是决定航空发动机成败的关键指标。

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航空发动机

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航空发动机

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航空发动机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被誉为“工业之花”,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英、法等少数国家可以独立研制生产高性能的航空发动机,中国在航空动力领域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未能充分满足军队装备建设的迫切需要,有分析指出中国的发动机技术落后美国将近40年。

或许没40年那么夸张,但我们也可明显感知到,中国在航空领域的差距。

无论是民用机还是军用机,其发动机大部分依靠进口,一直掌握不了关键技术;虽然我们也陆续研究开发了不少型号,但是在可靠性、安全性上均不尽人意。

著名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院士曾撰文认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较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存在五点较大差距:1.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储备不足,试验设施不健全;2.国家经济相对落后,研制经费严重不足;3.对发动机的技术复杂性和研制规律认识不足;4.基本建设战线过长、摊子过大、力量过散、低水平重复;5.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稳定、权威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在核武器、航天工业等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掌握关键技术的国家之一,却唯独在航空领域稍逊一筹,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回顾“两弹一星”的研制历程,大师级的人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百废待兴,一大批爱国留学生归国,他们中有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钱三强等在核物理、力学、航空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大师,他们在国外接受的是最先进的教育,大都参加过美国重大项目的,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在实际技术上有着深厚的经验,这为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航空领域,却缺少大师级的人物,虽然也有吴仲华先生,钱学森先生在航空领域也是独树一帜,但是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各种力量均集中在研制两弹一星上,导致中国错失了航空发展的良好时机。

虽然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差距,这就导致了中国不可能投入过多的资金在航发的开发上,而研制开发一款发动机很明显是一件长期且需要大投入的过程。

制约我国发动机发展的关键因素讨论

制约我国发动机发展的关键因素讨论

制约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因素摘要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之花,又被誉为人类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其是一种高度复杂精密的热力机械,为航空器提供飞行所需动力的发动机。

在航空发动机发展的竞赛中,中国是处在世界二流的水平的。

且距离世界一流的水平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正式拉开序幕。

从开始仿制苏联的发动机,到后来自主研发。

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一步步走来,命途多舛。

虽然如今我国研发的“太行”已装备部队,但问题不断,可靠性不高。

因此,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发展的瓶颈到底在哪。

以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为背景,以及目前世界发动机市场的竞争格局。

我认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于经费以及人才和管理。

关键词:中国,航空发动机,制约因素,经费,人才,管理目录引言 (1)1.1研究背景 (1)2.1因素概况 (2)2.2因素分析 (3)2.2.1经费 (3)2.2.2人才 (3)2.2.3管理 (3)3.1因素综合分析 (5)3.1.1经费+人才的不足性 (3)3.1.2经费+管理的不足性 (3)3.1.3管理+人才的不足性 (3)总结与展望 (6)参考文献 (7)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航空发动机是人类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目前世界上拥有最顶尖技术的莫过于美国。

世界上三家顶尖航空发动机公司,GE,罗罗,普惠。

其中GE,普惠均在美国。

且能够生产大涵道大推力高性能民用涡扇发动机的公司只有GE,罗罗和普惠,能生产的国家就只有美国和英国。

可见美国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先进程度。

世界上拥有制造航空发动机先进技术的还有俄罗斯。

苏联未分裂之前,其航空发动机的技术可与美国一较高下。

但因为苏联的分裂,其航空产业也被瓜分。

大部分分给了乌克兰和俄罗斯。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俄罗斯虽然目前航空发动机技术进步速度较慢,但其掌握的技术依然属于世界顶尖。

此外,英国与法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也是世界一流,其中罗罗公司就是属于英国。

目前世界上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日前,美国GE公司公布了在俄亥俄州Evendale实验室进行的第五代发动机演示画面。

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现状

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现状

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现状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保证飞机正常运行的关键部件。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中,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始终是一个难以跨越的技术瓶颈。

然而,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开始向国际市场迈进。

一、发动机技术水平的提升过去,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动机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依靠进口。

然而,自从2015年起,中国航空工业开始大力推进自主研发航空发动机,并逐步实现了重大突破。

2016年,中国成功试飞了C919大型客机,该机型搭载的是CFM56发动机,而2021年,C919已经搭载了自主研发的涡扇15发动机。

涡扇15发动机的研发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的突破,也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国内企业的崛起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离不开国内企业的积极参与。

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代表,中国航发、中航发、哈尔滨东安等公司,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中国航发是中国最大的发动机制造商,也是涡扇15发动机的研发主体之一。

中航发则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老大”,其在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制造、销售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积累和丰富的经验。

哈尔滨东安则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后起之秀”,其成功研发出的WJ-6C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已经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三、国际市场的拓展随着国内企业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逐渐崛起,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国际市场也开始逐步拓展。

目前,中国航发、中航发等企业已经开始向国际市场推广自主研发的发动机产品。

2019年,中国首架自主研发的喷气式客机ARJ21,搭载的就是中国航发生产的发动机。

此外,中国航发还在与俄罗斯联合研制中俄大型远程客机CR929,并将为该机型提供发动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研发过程中,中国航空工业也遇到了不少挑战,如技术壁垒、资金投入等问题。

然而,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中国航空工业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中国航空发动机弱点

中国航空发动机弱点

中国航空发动机弱在哪儿程礼《中国青年报》(2011年07月29日09版)2010年11月16日,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太行发动机。

CFP供图航空发动机技术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经济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指导美军21世纪联合作战的纲领性文件《2020年联合设想》中,提到构成美国未来战略基础的九大优势技术,其中航空发动机排在第二位,位于核技术之前。

目前,世界多国争相发展第五代战机,在第五代战机的“4S”标准中,“超音速巡航”和“超机动性”都主要是由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决定的。

另外在“隐身能力”方面,发动机进气道的雷达反射量约占飞机雷达总反射量的1/4,飞机的红外特性更是与航空发动机密切相关。

中国的航空工业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然而,与世界航空强国相比,航空发动机领域仍是我们的“软肋”。

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落后是多种复杂原因造成的。

判断高性能军用航空发动机的主要指标谈到航空发动机,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高性能的航空发动机。

评判航空发动机的优劣有很多指标,从不同角度看,最常用的有推力、推重比、发动机效率和燃油消耗率,还有加速性能、工作稳定性、环境适应性、隐身性、寿命,还可以加上发动机噪声、污染、维修性、保障性以及几何尺寸、重量和价格等。

但笔者认为,对于军用航空发动机而言,推重比、可靠性、工作稳定性和燃油消耗率是最重要的4个指标。

所谓推重比就是发动机的推力与自身重量之比,这是军用航空发动机最重要的性能指标,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升限、任务载荷和机动性。

高推重比是航空发动机研制不懈追求的目标,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指标。

第五代战斗机发动机的推重比超过了10,使飞机具备了超音速巡航能力和超机动能力。

目前公认推重比为10一级的航空发动机有:欧洲合研罗罗公司的EJ200中推涡扇发动机、法国M88系列中推涡扇发动机、俄罗斯AL-41F大推力涡扇发动机以及美国的F119和F120系列发动机。

国产航空发动机

国产航空发动机

国产航空发动机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与发展近年来,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成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国产航空发动机的背景和历史出发,探讨其研发的重要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国产航空发动机的背景与历史航空发动机作为航空产业的核心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防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实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国长期以来依赖进口航空发动机,这限制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与壮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开展了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工作。

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那个时候,中国开始了航空工业的发展,但是尚未具备独立研发航空发动机的能力。

随着国家科技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开始在某些领域实现自主创新。

二、国产航空发动机研发的重要意义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对于中国航空工业和国防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独立研发和制造国产航空发动机,可以有效降低对进口发动机的依赖,提升中国在国际航空市场的竞争力。

其次,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将推动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提高航空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最后,国产航空发动机的出现对于我国国防实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将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保证国家安全。

三、国产航空发动机研发面临的挑战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航空发动机技术属于高端技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在航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航空发动机需要经历复杂的研发过程和严格的安全测试,保证其可靠性和安全性。

这需要中国在研发和测试设备以及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提升。

最后,航空发动机市场竞争激烈,国际一流发动机厂商拥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技术积累,中国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方面加强努力。

四、国产航空发动机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了解决研发面临的挑战,中国航空工业正不断加大国产航空发动机研发的力度,并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研发的效率与质量。

中国拥有航天发动机之父!为何发动机水平落后?原因太遗憾!

中国拥有航天发动机之父!为何发动机水平落后?原因太遗憾!

中国拥有航天发动机之父!为何发动机水平落后?原因太遗憾!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猛进的发展,我国众多科技都走到了世界的前沿。

但是科技界的人士都是知道,航天发动机技术,仍然是我国技术的短板。

原因有很多,既有材料的难关,又有制造业的问题,更多的被提及的是理论设计落后。

其实好多人不知道,当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一流、最顶级、最权威发动机技术专家。

这个两个世界级的泰斗人物就是吴大观和吴仲华。

这两个人,太相似了,很多人认为是同一个人。

航空发动机吴大观和吴仲华,都姓吴,都是江苏人。

吴中华是江苏苏州人,吴大观是江苏扬州人。

他俩都是西南联大毕业的。

他俩都在美国留学过,吴仲华取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吴大观,在美国航空发动机厂学习过。

他俩都同样抛弃了国外优惠条件回国效力。

吴仲华被誉为斯贝发动机之父,吴大观,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

从英国引进斯贝发动机,他俩都先后参与了。

吴大观据说,在引进斯贝发动机时,英国谈判组态度蛮横,条件苛刻,漫天要价,仅某些手稿就要80万英镑,谈判几乎停顿。

不知道哪个官员提到了罗仲华在罗罗公司工作过,中方立即在牛棚中,找到了吴仲华参加谈判。

几个回合下来,英方发现这个新来的谈判代表不一般,对斯贝发动机原理十分熟悉,不好对付。

于是,英方忍不住问了姓名,吴仲华回答“我叫吴仲华”,这时英方代表惊讶极了,首席代表突然起立,全体代表也站起立,向吴仲华敬礼,说:“你是我的老师”。

从此谈判顺利进行,很快就签订了协议。

斯贝发动机之父吴仲华原来吴仲华在英国时,20多岁就当了教授,就创立了国际公认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斯贝发,动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的,现代喷气发动机仍然根据这个原理。

吴仲华,他是贝斯发动机的发明者,是斯贝发动机之父。

后来,吴仲华的发动机理论被明确地定名为“吴氏通用理论”,理论的基本方程称为“吴氏方程”。

斯贝发动机,曾经世界闻名,其特点是推力大、耗油低、可维护性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被大量使用,不但装备到民用客机,当时最先进的军用战斗机都被大量装备斯贝发动机机。

中国航空发动机之困局分析

中国航空发动机之困局分析

中国航空发动机之困局分析总结国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发展路线图,建立能够满足当前急需、适应长远发展、增强航空装备抗风险能力的航空发动机型谱体系,统筹规划未来航空发动机发展方向。

涡扇、涡桨、涡轴发动机都应按功率级别构成大中小搭配的体系,自行研制、仿制、合作生产、纯进口的型号应分别占有合适的比例。

航空发动机成为货架产品,飞机、直升机能按需选用。

需要遵循规律、加大投入。

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必须以理论研究、部件研究和试验为基础,经历核心机、验证机、型号研制、试验试飞验证、交付使用等阶段。

航空发动机是极端复杂的高科技工业产品,涉及学科专业多、条件达到材料极限,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到理论研究、基础条件建设、关键技术预研、地面空中持续试验、技术积累等领域。

应坚持走核心机派生型号、基本型系列化的发展道路,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稳步前进。

切忌动辄就彻底推倒重来,更不能对已走到批生产阶段的型号动摇信心。

对成长中的国产发动机要有宽容态度,加大扶植力度。

需要打牢基础、提升能力。

加强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造试验设备、测试手段和加工设备。

加强材料、工艺体系建设,深化材料基础研究、研究和先进工艺研究,打牢材料和工艺基础。

加强航空发动机设计体系、设计准则、标准规范和数据库建设,不断完善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发展体系。

积极贯彻军民融合发展重大方针,引导吸纳优势民营企业参与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弥补弱项,填补空白,鼓励竞争,打破垄断。

多渠道多模式加强航空发动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保留机制,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技术和管理专家,建设专业齐全、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人才队伍。

中国航空发动机落后的部分原因在于管理

中国航空发动机落后的部分原因在于管理

中国航空发动机落后的部分原因在于管理
发动机一直是中国航空的一块心病,虽然中国国产大运“运-20”具备先进的气动布局,但由于发动机的问题导致其性能仅相当美国C-17的六成。

在接受环球牛人访的访谈时,军事专家刘临川认为,中国航空发动机长期的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而不是坊间常说的工艺。

刘临川提到,对于“太行”发动机曾经频繁出现的一些问题,当年一位将军曾经严厉地批评相关厂所:“你们的主要问题是管理问题”。

我个人认为,这个评价是非常有道理的。

无独有偶,我国预警机的开拓者王小谟院士曾经谈过一个真实实例,在我国刚开始生产预警机雷达组件时,曾经有一些工厂认为“要求太苛刻,多余”,不按要求的工艺做。

结果做出来产品就确实次品率废品率很高。

然后一说就是生产工艺不行啊,材料不行啊,设备不行啊,甚至是设计要求太苛刻啊。

王小谟等专家和以色列专家就天天趴在生产车间,反复督促他们必须按操作规程和工艺要求干,天天和那些人吵架。

最后工厂终于按照要求做了,还是同样的生产设备,还是同样这批工人,但最后成品率就确实大幅度提高。

刘临川说,现代航空发动机行业也是这个道理,必须严格按照工艺要求和生产规章制度生产,必须落实责权利清晰,必须落实切实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必须树立“军工企业同样是企业,必须落实切实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个概念。

为什么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这么落后?

为什么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这么落后?

为什么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这么落后?[转]这个世界上能自行制造第三代战斗机的国家/地区有12个(暂不算配套航发按制造地区计按服役计按中国战机世代划分美俄中瑞法欧韩日台印还有按照wiki标准我很不要脸的把巴基斯坦和伊朗也算上了请拍砖)能自行制造核武器的国家有9个(美俄中英法印巴以朝)能自行制造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有5个(美俄中英法)能自行制造大推力军用涡扇发动机的国家有3个(美俄中)能自行制造大涵道大推力高性能民用涡扇发动机的国家则就只剩2个了(美英:GE 罗罗普惠或者我打肿脸再撑死算你一个IAE)(我知道以上标准里争议太多咱可以评论区慢慢讨论请轻拍。

)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在这个残酷竞争的人类金字塔上中国目前距离塔顶还真是有段距离的工业之花人类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航发涡扇航发大涵道大推力高性能高可靠度涡扇航发可也同时是我们目前怎么绕也绕不开的心脏病一、航发为什么这么难?想象一下,苏27的AL-31涡扇发动机最大加力推力是12.5吨,2台AL-31可推动苏27以超过2倍音速飞行。

但AL-31的风扇直径不到900毫米,涡轮直径不到300毫米;基本物理学原理,力是相互作用的,也就是说这么小尺寸的风扇、涡轮反过来要时刻承受着12.5吨的力。

形象一点说,大家应该都看过壮汉用喉咙顶着钢枪推动汽车的表演,涡扇发动机也大概如此,只是壮汉推汽车是慢慢挪动,而涡扇发动机要推动飞机以2倍音速飞行,各部件要承受住异常严酷的高温高压考验。

另外,一台用于超音速战机的涡扇发动机直径一般仅1米左右、长度4米左右。

以AL-31为例,这么小的一个圆筒状物体,要塞进4级风扇、9级压气机、2级涡轮、可收敛-扩张喷管、燃烧室、加力燃烧室,还要在之间安排冷却空气通道,周围安装燃油控制系统等。

所以,设计、制造一台高性能的涡扇发动机,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难度极大。

在世界范围内,掌握一流水平涡扇发动机制造技术的仅有英国罗·罗、美国普惠和通用3家公司,俄法两国都属于二流,这是一个真正的垄断行业。

中国民用航空发动机发展现状

中国民用航空发动机发展现状

中国民用航空发动机发展现状
一、研发能力
中国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能力近年来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国内主要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如中航工业、南方航空工业等均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研发体系,能够独立设计并生产多种型号的民用航空发动机。

二、生产规模
随着航空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国内民航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生产规模也在逐步扩大。

国内航空发动机制造商通过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张,不断提升生产能力,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航空发动机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

三、出口情况
中国民用航空发动机的出口市场也在逐步扩大。

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中国民用航空发动机在国际市场上逐渐获得认可。

国内航空发动机制造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与国际知名航空公司展开合作,推动中国民用航空发动机走向世界。

四、技术水平
中国民用航空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

国内主要航空发动机制造商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逐步掌握了先进的核心技术,如高压涡轮叶片制造、单晶材料制备等。

同时,在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提高了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五、产业链发展
中国民用航空发动机的产业链发展也在不断完善。

国内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航空发动机产业链,涵盖了原材料、零部件制造、总装集成等领域。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了产业集聚和协同创新,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未来展望

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未来展望

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未来展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的航天航空事业在国际上已经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目前我国位于世界前列的洲际导弹水平,很高的卫星发射成功率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我国在航空航天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

但是成功并不能掩盖存在的问题,有专家评价过,中国的航天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是10-15年,我国在民用飞机的发展上仍然是一片空白,在军用航空技术方面,我过的军用运输机还停留在改进运8的水平,轰炸机还停留在改进轰6的水平,战斗机还只是第三代水平(美国的第四代战斗机已经服役),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20年-30年。

那么,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落后与差距到底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1.历史遗留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飞机飞上了蓝天,发达国家的目光已经聚集到了电力的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和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上。

而中国在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内正处于国破家亡的时代,政局的动乱和列强的侵略使得当时的中国无暇顾及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当时的发达国家已经在这一领域开始起步了,而中国仍然是一片空白。

2.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航空工业依然是零基础,到文革时期已经可以防治超音速战斗机,自行研制喷气式教练机,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航空却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停滞状态,尤其是八九十年代,我国的航空航天几乎没有任何发展,虽然此时中国的经济受益于改革开放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但是中国的科学事业却止步不前。

这与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是有直接关系的。

3.经费不足:在航空航天的研究方面需要大量的经费,航空航天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飞机的研制需要做许多实验,像风洞试验就需要特有的环境条件,而我国许多风洞实验都要拿去俄罗斯做,这就需要巨额的费用。

飞机的的制造需要很多原材料,而在探索阶段,难免不会有原材料的浪费。

探讨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探讨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探讨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吴大观(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北京・100009)摘要探讨了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说明我国航空发动机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要发展除自身的基础和技术水平外(先天的),还需国家财力的特殊支持(后天的)。

航天工业的快速发展充分证明,国家的财力支持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要认识到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可以带动和促进国家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动力先行、预研先行”是航空工业发展的规律;仿制不是目的,创新才有出路。

要合理利用现有资金,要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要改变发动机工厂制造技术落后制约发动机研究的局面;管理上要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并坚持贯彻执行,要深刻认识到发动机研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问题发展1 问题的提出建国50年来,航空发动机行业建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配套比较齐全的科研设计与生产相结合的航空发动机行业体系,拥有一支14万人的庞大职工队伍,并有一个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和3个设计研究所,共建7套批生产工厂。

生产了近6万台各型发动机,对保障战争胜利、国土防空和空军、海军、陆军及民航做出了积极贡献。

航空发动机研制从5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并不算晚,但是由于长期在测绘仿制中徘徊,预先研究和型号研制都未走完一个全过程,科研技术基础薄弱,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相比,差距确实很大。

从现代国防需求情况来审视,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落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空军装备的更新换代。

目前我国不论是军机或民机,都没有自已的先进发动机可用,而且所有新研军机,也不得不先买装国外发动机。

这种依赖于国外装备的局面,一旦国际形势突变,或周边发生局部战争,我军装备就会因发动机受制于人而陷入被动的局面。

形势已如此严峻,航空发动机发展落后的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2 问题的发现多年来航空发动机行业的有志之士,都在研究、寻找其落后的原因,由于没有通过一定组织,难以得到完全共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航空发动机长期落后的原因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水平到底如何?答曰:相当落后(当然是比世界先进水平而言)!实际上是能够自研航空发动机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不多,真正是屈指可数)中最落后的。

我国专家承认与“先进”之间有30年以上差距。

资料图:中国“太行”发动机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又和发展所有其它的民族高科技产业有共同之处,下面详细解释一下我的看法。

我认为,中国航发的落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航空发动机技术本身的极端复杂和研制的极端艰难;中国经济技术基础的极端落后;长期封闭(包括最严密的国外技术封锁)、缺乏交流的国际环境;对产业和技术发展规律缺乏认识、把握不准;经验匮乏;决策的失误与反复;人才的匮乏和流失……可以说,发展高科技产业所有可能遇到的的困难和问题,中国全部遇上而且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形成某种恶性循环。

这是后进国家发展先进技术的通病(看看没怎么被禁运、众人帮忙的印度的航空发动机如何就知道),只不过因为航空发动机研制的极端困难而在此领域暴露得最为充分和全面。

最后导致了航发事业代价异常大、进步异常艰难、差距越拉越大。

首先是航空发动机技术本身的极端复杂和研制的极端艰难。

现代先进航空发动机技术与先进芯片制造技术并立,是现代工业的王冠,是难度最大、最考验一国综合经济、技术实力的产品。

相关产业的些微不足、一点点暇疵,投资的稍微松懈、研制的稍许延误、预研稍微薄弱,对发展方向判断稍微不准……都会在航发的性能和可靠性竞争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世界上有能力自研核武器和导弹的国家不止10个,而能自研军用航空发动机的基本上就是五个常任理事国(日本、德国应该有此能力,但恐怕比较缺乏完整的研制经验)。

别说中国,当年Boing-747的发动机问题差点把波音公司逼上吊;就是现代喷气式航发的祖师爷(之一),英国大名鼎鼎的罗·罗(港台称劳斯莱斯)公司,都还几度搞到险些破产。

尤其近几年,不提中国,在军用航发领域,欧洲那些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交流充分、人才济济、完全没有“禁运”问题的企业,与美国的差距也有明显拉大的趋势(说我国的差距拉大也主要相对美国而言;美国在此领域真正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可见这个领域之残酷!难,对大家都难,为什么能够研制航发的国家中我国水平垫底呢?追根溯源,中国经济技术基础的极端落后是“初始”原因。

这一点说明了我们的起点低。

按正常逻辑,一般来说,在竞争中,如果双方保持同速前进的话,落后者也是不可能追上先行者的,最多保持差距不要拉大。

可惜,由于下述种种原因,我国在很长时间里连“同速”前进都完全没法做到,进步较快的时期恐怕只有产业初创时期(在“老大哥”的帮助下)和上世纪90年代以后。

差距因此越来越大,目前的水平大致相当于美国1970年代中期。

当时美国已经量产装备第三代军用发动机,而水平相近的中国“太行”,迄今不能稳定量产,也还未生产定型(仅仅设计定型)。

资料图:“太行”发动机未来将装备国产歼10战机遍数导致落后的内因,影响发动机研制最大的问题,不是什么外人看表面现象臆想出来的“崇洋媚外”,而是对发动机研制规律长期认识不清。

通俗说,就是不知道航空发动机应该如何安排研制。

由于发动机研制极其困难,所以周期很长。

要保证主力战机能及时拥用理想的动力,发动机研制(预研)必须早于整机(指飞机机体平台)。

其实,这等于说发动机需要自成体系,相对独立于具体机型,对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广泛探索和预测;选取有潜力的技术方向进行预研突破。

到确定装机型号和具体要求时,发动机需要用到的主要重点难点技术最好已经完成攻关。

否则,发动机进度是绝对赶不上整机试飞要求的。

我国长时间将发动机等同于其它飞机零部件,视为飞机项目的附属。

等飞机立项开始研制,才考虑发动机的研制,几乎是“煮饭的同时耕田种菜”,想吃上,你就等吧!举个例,美国那超级明星F-22从1984年提出需求到2019年初步形成战斗力,20年;它的心脏F-119发动机,从预研到定型装备,26年!这是世界上经验最丰富、人才最充沛、经费最充足、设施最完备、体制最健全的工业体系下的数据!我国长期没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发动机研制体系,也没有美国NASA那样的综合预研机构。

每个项目还相对独立,经验教训没有充分总结、整理、利用,栽重复跟头就难免了(对失败、教训采取不承认和回避态度,讳病忌医、文过饰非,确是民族文化的一大弊病)。

在我国航空工业的早期发展史上,决策者、管理者和实施者都缺乏对航空发动机研制艰巨性重要性的认识,更不了解发动机研制规律。

长期以“一发一机配套”的错误模式进行发展,而发动机研制较飞机研制周期要长,因此发动机、飞机最终被迫先后下马是必然的。

长期以来航空发动机行业既没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底子,也没有预先的科学研究,在“左”的年代要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又受到缩减军费、压缩项目的冲击,研制工作环境很不稳定。

所以40年一直没有拿出一个完全自主研制的发动机项目。

说来也是,在技术储备充足的欧美,一个发动机型号研制尚且需要10~30亿美元(甚至改进型号都如此)。

中国的决策者对发动机研发的经费却特别吝啬(不是偏见,从资料来看的确如此),大概还是认为发动机是“飞机的一部分”,不应该比整机研制花更多的钱(必须说明,我国对整机研制的拨款也很“扭捏”。

“飞豹”是我国第一架非仿制、无参照机的国产作战飞机,其原型研制仅耗资一亿美元,在美国恐怕连拖拉机研制费都不够)。

资料图:飞豹战斗轰炸机使用的是英国“斯贝”发动机另一方面,火烧眉毛时,又抱怨航空工业拿不出好产品,于是花数倍价钱外购。

1990年代初开始的Su-27/30系列的引进花了60~70亿美元,大大超过建国前50年对航空工业的总投入;目前我国前后购入AL-31系列发动机近千台,用于J-10和J-11系列,而该发动机单价约330~350万美元,耗资也已超过建国以来对整个发动机工业的总投入。

一个广州新白云机场的建设,也花了190亿RMB,超过当时任何航空工业项目好几倍!当然,这一点在早年主要受限于国家经济实力。

但在1990年代以后,就是人的认识问题了。

大概某些决策者都当航空科研人员可以作无米之炊,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可以直接变出发动机来。

考虑到我国长期贫穷落后,“艰苦奋斗”精神是必须讲的,杜绝浪费、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是应该的。

但不表示说,该花的钱也可以不花,只等天上掉大馅饼。

要知道,由于航空发动机的极高技术要求,其对材料、工艺、设备、试验乃至保养,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在这个地方“省钱”,对“必要投资”偷工减料,自然早晚吃大苦头!借用《无间道》的话,“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事实上,这些钱终究也没能省下来。

上面所提外购项目所耗资金,“太行”等项目进展的一再拖延,也许就是我们在“还债”!目前,国家的经济实力已有相当规模。

而要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向高端产业进发。

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国家必须向发动机、芯片等高端产业大幅投资,走“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

现在谈谈国外的技术封锁的影响。

西方国家,出于对未来战场与市场的双重担忧,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进行了最严密的禁运和封锁,核心技术给钱也不卖(必须指出,西方公司之间对核心技术也是相互保密的,它们共享的是雄厚的工业基础、完善的试验设施和手段、充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和NASA之类机构的预研成果)。

这对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造成了重大影响。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文明成果的传博和共享(当然可以、也应该付出一些代价)。

如果每代人都“自行研制”,我们都还在洞子里转木取火;要是“四大发明”不传到西方……扯远了。

资料图:中国涡扇-6发动机这个问题决定权不在自己手上,说多了没用,就不说了。

只希望以后大家不必觉得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不好意思。

前提是要消化、要吃透、要能推陈出新。

好比我们汲取营养,不能把牛羊肉贴在身上,那样很快就臭了,对身体也没一点好处;而要吃进肚子里(吃前还要保证无毒可食)分解消化,变成自己身体一部分(思想领域一样,先进思想也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毕竟人和牛不同)。

下面就谈到决策的反复。

首先说明,这中间有许多决策是迫不得已,不一定表示决策水平低。

前面说过,底子薄,发展规律不清楚,组织研制时间又晚,没有丝毫“外援”、资金还不足(一不小心还遇上全民发疯的政治运动)……有比这还惨的吗?有,那就是几代科研人员耗尽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克服种种困难,取得重大进展,曙光将现的时候,传来一纸通知:项目下马!比如:“涡扇6”。

(还有:“涡扇5”、“涡扇8”……默哀3分钟!)1964年5月,空军提出设计一种比歼7歼击机更先进的新型飞机的技术要求。

此后,沈阳 601飞机总体所和606发动机所开始方案研究。

经过空军和航空工业部门讨论,决定新机设计分两步走。

第一步,设计一种新飞机,装两台改进设计的涡喷发动机,即后来的歼-8飞机和WP7甲发动机。

第二步,设计一种更先进的高空高速歼击机,装一台新设计的加力式涡扇发动机,新飞机编号歼-9,新发动机编号为涡扇6,代号WS6。

资料图:涡扇-6本来准备用于歼-9上涡扇6于1965年9月完成方案论证工作,开始技术设计,1966年5月投入试制, 1968年6月首台试验机开始台架运转试车。

“文革”期间研制进度受到一定影响,历经"三下四上五转移",初步达到成熟阶段。

1980年10月,性能达到设计指标。

1982年10月通过24小时飞行前规定试车。

整机试车共334小时。

后因歼-9、强-6先后下马,涡扇6失去使用对象,于1984年正式停止研制。

)WS6系列是个还未成熟就已经大大落后的型号,即使硬着头皮支撑,要用上恐怕到1990年代中期以后了。

加之,时逢国家政策从“临战”转向经济建设,政策环境大变,军事科研战线收缩调整……所以,让其下马也还不算荒唐。

(命苦不能怪政府,命背不能怨社会呀)但对耗尽20年青春心血的科研人员来说,这种打击是毁灭性的。

20年,既没有预先的科学研究,也没有先进的制造技术,还要受政治运动影响,科研人员硬是把“无米之炊”已经做到了“夹生饭”的境界,当家人决定这锅饭不煮了。

不仅因为宴席取消,还因为饭虽没熟,就先馊了。

其实,整机与发动机互扯后腿,最终同归于尽的事还不止一次。

据说,当年在“涡扇6”总结大会上宣布消息时,台上台下哭成一片……许多人随后就出国了。

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人才匮乏外加流失。

这个无须多说,人往高处走嘛。

上面谈到的种种原因有时还相互加强,形成某种恶性循环:水平底,导致领导信心不足,所谓“崇洋媚外”、“造不如买”;进一步导致资金外流,水平更底;研制周期加长,夜长梦多,夭折几率大增、人才流失……好在,“穷则变、变则通”,“吃N堑,长一智”,前面提到的许多问题,在延拓多年后,在一再付出沉重代价后,终于得到逐步缓解和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