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11课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百家争鸣
STAR第11课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
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目录老子及其主张“百家争鸣”孔子及其学说一、老子及其主张•(1)老子的生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
华夏族,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3)思想主张:主张顺应自然,倡导“无为治国”,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对立面,矛盾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这是一种消极思想,不值得提倡。
对立的双方,比如正反、有无、难易、长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二、孔子及其学说•1.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弟子将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
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2.思想主张: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爱人,尊重和理解他人;反对苛政,主张以德治国。
•3.教育贡献:伟大的教育家,最早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整理并编订了《春秋》《诗经》等书。
教育对象: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进行教育。
鼓励学生思考,举一反三。
三、“百家争鸣”•1.背景:战国时期,为了应对更加剧烈的社会变革,士人们大胆思索,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3.影响: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各派之间相互论争、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百家争鸣”•4.形成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渐建立。
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诸侯竞相称霸,各国都需要人才,这就促成了人才辈出的局面;当时还没有形成对文化的管制,社会言论非常自由;是施教授徒、传播文化的结果。
义务教育七年级历史上册2024年版第11课_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
一、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 (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2年1月),西楚霸王项羽、汉 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一、楚汉之争
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双方: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目的:争夺国家统治权 结局:刘邦取得单最击终此处胜添利加标题
士兵复员返乡务农 减轻农民赋税
释放奴隶为平民 减免徭役和兵役
增加农业劳动力 稳定民心鼓励生产
二、汉初之策
政策:汉高祖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作用: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 和平的环境,有利于民族融合
二、汉初之策
休养生息
和亲政策
影响: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41年的汉朝初期,在 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
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力量由弱变强
势力强大 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一、楚汉之争
思考一下,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呢?
注重收揽民心
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善用人才
运筹帷幄不如张良 治理国家不如萧何 统军作战不如韩信
一、楚汉之争
汉王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西楚霸王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京》
三、文景之治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轻徭薄赋,减轻赋税和徭役,三十税一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 其於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一、元朝的建立。
1. 蒙古的统一。
-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他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还建立了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
2.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
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元朝的统治。
1. 行省制度。
- 在中央:- 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 在地方:- 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其余地区,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
- 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 意义: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时期继续沿用,一直保留到今天的省级行政区的划分。
2.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台湾:-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 西藏:- 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基础知识背记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楚汉之争 双方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 目的争夺国家统治权 结果经过垓下之战,刘邦取得最终胜利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2.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目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措施 劳动力 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措施 农业生产 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民族关系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易误警示1. 秦始皇统治时期实践的是法家韩非提出的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主张; 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实践的是道家学派提倡的“无为而治”。
2. 秦亡前,刘、项所领导的战争属于农民起义,是为了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秦亡后,楚汉之争属于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国家统治权的斗争。
3.“文景之治”政策 休养生息(汉文帝和汉景帝)楚汉 之争 刘邦 建汉休养 生息 文景 之治 经济困难 高祖 文帝、景帝 赋税和徭役措施 农业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赋税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 社会生活开放皇家专有的山林池泽,保障民众温饱;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影响手工业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 商业 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成为富商大贾;汉景帝时,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局面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 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它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知识拓展 秦亡汉兴的原因及启示(1)秦亡原因:由于统治者实施暴政,刑罚残酷,激起人民反抗;滥用民力,生产遭到破坏,社会矛盾尖锐。
(2)汉兴原因: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刑罚;休养生息,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促使社会安定。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历史第11课是关于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的
讲解。
这堂课程的重点是理解唐朝的辅助官制以及唐朝时期的文
化特点。
以下是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唐朝的政治制度
唐朝时期,政治制度相对稳定,大多数官员都是通过科举考试
来选拔的。
在唐朝,官员通常被分为两类:正式官员和辅助官员。
其中,正式官员包括宰相、中书令、御史、参议等。
辅助官员则
是在正式官员的帮助下协助政府处理日常事务。
辅助官员在唐朝
时期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唐朝还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确保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例如,官员们每三年就要轮流调换官职,这样可以防止官员过于
依赖地方势力。
唐朝还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以便更好地管理财
政和经济。
这些措施在唐朝政治制度的稳定和发展方面都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
二、唐朝的文化特点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峰时期之一。
在艺术、文学、哲学和
科学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旋律,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成就令人钦佩。
唐朝还出现了
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例如韩愈和李虎等。
同时,唐代的艺术风格也与其他时期有着鲜明的区别。
唐朝的
艺术主题是“端庄、大气、华丽”,以及“尊重自然”的风格。
唐朝时期的艺术和文化成就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都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共27张PPT)全
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中子,庶出长子,西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修养生息政策: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A
非常重视农业,以农为本
讲授新课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you)、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汉书·文帝纪第四》
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文景之治: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本课小结
14、以下三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汉高祖 ②汉景帝 ③汉文帝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C
15、文景之治是谁统治时期(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文帝、汉景帝 D.汉景帝
第11课
一、西汉的建立
时间: 都城: 汉高祖
刘邦
公元前202年
长安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从这则材料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穷
人吃人,死者过半。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讲授新课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11课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到东亚文明的发展,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
在这一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亚洲国家在历史上的贡献和文化遗产。
以下是七年级历史第11课的知识点:一、中国文明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国家。
七年级历史第11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文化遗产和对世界的影响。
1. 中华文明的贡献中国文明的发展呈现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些阶段,中国人民创造出了许多重要的发明、艺术和文化,如农业、丝绸、陶瓷、紫禁城等。
这些成就让中国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2. 中国的多元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例如,汉族人的传统音乐是京剧,而藏族人的传统音乐是藏族歌曲。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度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遗产。
二、日本文化的发展日本是东亚的一个独特国家,具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在七年级历史第11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的文化遗产、独特传统以及其对亚洲乃至全球的影响。
1. 日本的传统文化日本是一个充满着传统文化的国家。
例如,日本的传统音乐是民谣、三味线和琵琶,而日本人的传统美食是寿司和日本烧。
这些成就和文化传统已经成为日本人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2. 日本文化的对外贡献自二战以来,日本一直是亚洲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
日本的动漫、电影、音乐和时装等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此外,日本也是一些技术行业的领头羊。
例如,索尼、丰田和本田等公司在汽车、电子和通信领域取得了很高的实力和声誉。
三、朝鲜文化的发展朝鲜是韩国的邻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
在七年级历史第11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朝鲜的文化和艺术传统,以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1. 朝鲜的民间艺术朝鲜的传统音乐、绘画、雕塑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上百世权威,其中最有名的是朝鲜的传统歌曲。
这些艺术形式中,有些在政治和文化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如在朝鲜解放日进行的欢庆活动上。
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交互版):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秦朝:法律严苛;刑罚残酷; 轻罪重罚
汉朝:法律宽厚;刑罚减轻; 轻罪轻罚
孝文皇帝(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宫室、苑囿、车骑、 服御无所增益。
——班固《汉书·文帝纪》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 为省,毋烦民。
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②读材料
重视农业生产。
——《汉书》
译文:汉景帝下诏:“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黄金美玉,饿的时
候不能吃,冷的时候不能当衣服穿……他下令郡、国官员以劝
勉农桑为首要政务。”
(1)材料一说明汉景帝时期实施的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知
答案来源
作答内容
答案来源
识,说出这一政策实施的具体做法。 ①审设问
——《汉书·食货志》
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 大片的田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将相 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出现这样的境况是由于秦朝的残暴 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下面这则材料包含哪些历史信息?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
出身布衣的刘邦,因崛起 于乱世,对暴力法则在乱 世中的作用深信不疑,对 书生们奉为圭臬的《诗经》 《尚书》等学问非常蔑视。
经陆贾诘问,刘邦警醒地 认识到,虽然可以凭借军 事力量取得天下,却不能 凭借单纯的武力治理天下、 巩固自己的统治。
刘邦命陆贾著 书总结秦朝及 其他“古成败 之国”的经验 教训。
想一想:汉高祖为什么要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提倡以农为本
材料二 (后元)三年(前 141年)春正月,诏曰:“农,天 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一、元朝的建立1. 蒙古统一- 在那个时候呀,蒙古各部落就像一盘散沙。
不过呢,有个厉害的人物出现啦,他就是铁木真。
铁木真就像是个超级英雄,他特别能打仗,还很有领导才能。
他带着自己的人马,把蒙古各部落都给统一起来了。
1206年的时候,铁木真被推举为大汗,还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呢,这名字可响亮啦。
2. 元朝建立- 后来呀,成吉思汗的子孙们继续开疆拓土。
忽必烈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他继承了先辈的大业。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就像换了个新招牌一样。
1279年呢,元朝统一了全国。
这元朝的疆域那可大得很,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的国家之一。
二、元朝的统治1. 行省制度- 元朝管理国家可有一套独特的办法呢。
他们实行行省制度,就好比把国家分成好多块来管理。
在中央设中书省,这中书省就像是大脑,管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地方呢,就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比如说有岭北行省、辽阳行省等好多行省。
这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可大啦,咱们现在的省制就是从那时候慢慢发展来的。
2.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也很有特色。
- 台湾:台湾那时候叫琉球。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专门管理澎湖和琉球。
这就像是在台湾地区安排了专门的管理员,这可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哦。
- 西藏:西藏在元朝的时候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啦。
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这个宣政院专门负责管理西藏的事务。
西藏的政教首领都要经过元朝中央政府的册封,就像得到官方认可一样。
这表明西藏从元朝开始就已经是咱们中国这个大家庭里重要的一员啦。
3. 民族融合- 元朝的时候民族融合那叫一个热闹。
好多民族的人都生活在一起。
- 有很多汉族人到边疆地区去,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就像传播小天使一样。
边疆各族呢,也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地区。
- 还有个特别的现象,就是回族开始形成啦。
回族是好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就像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色彩。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课件
合作探究
如果陈胜吴广在前行渔阳戍边的途中没遇雨,秦末的农民起义还 会爆发吗?为什么?
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或导火线)是遇雨道路被毁,不能按期到达,按律当 斩。
(二)项羽、刘邦起义
01
——秦朝灭亡
02
——巨鹿之战
1. 项羽大败秦军主力 2. 刘邦进逼咸阳
(三)楚汉之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 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伐无道,诛暴秦”
第十一课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01
材料一:
02
材料二:
03
材料三:
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 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 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 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 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 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 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 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动脑筋: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秦军,可后来 在与刘邦争夺天下时却被实力只有他四分之一的刘邦打 败。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 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不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说明项羽败给刘邦的原因: (1)刘邦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大得人心; 项羽相反,巨鹿之战后,活埋秦降卒20万人,进入关中后, 纵兵烧杀抢掠,大失人心。 (2)刘邦善于用人,身边有一批谋士良将,如萧何、张良、 韩信等;项羽则不能容人,连谋士范增最后也愤然离去。 (3)刘邦有关中做根据地,无后顾之忧;项羽没有。
陈胜、吴广
吴 广 原因 起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戍边遇雨延期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返回目录
重难探究 1.西汉初期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1)客观上,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 地荒芜。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 首要问题。 (2)主观上,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主 张清静无为,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互动理解
课标解读
知识结构
1.了解楚汉之争和西汉建立的
基本史实
2.掌握汉高祖刘邦采取“休养生
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3.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及影响
返回目录
课前•自主预习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刘邦打败项羽的原因。 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2.写出西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公元前202年;刘邦;长安。
返回目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堂•互动理解
材料解读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解读 社会动荡,百姓失去田地,大饥荒发生。米一石五千钱……死的人超 过了一半。该材料说明由于秦朝的暴政和秦末的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到 严重破坏。
返回目录
材料二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 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帝王 修建豪华的宫殿和陵墓,肆意挥霍,穷奢 生活简朴,提倡勤俭治国,反
七年级历史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11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11课是学习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一节课。
以下是本课的重点知识点。
1.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是汉朝时期的创新,对于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指南针的发明使得航海时可以准确地定位方向。
火药虽然最初是用来制作礼花的,但在战争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可以更快更精确地印制,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
2. 青铜器的制作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它是由铜和锡两种金属熔炼而成,形成了一种美观且坚固的材料。
铸造青铜器的工序十分繁琐,需要多次精细的铸造和加工。
青铜器广泛用于宗教祭祀、战争、生产用具等方面。
3. 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
它是由汉朝时期蔡伦所发明,是从竹子、树皮等植物材料中提取纤维,再进行加工、过滤、烘干而成。
造纸术的发明为学术研究、政务管理等提供了必要的材料,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也得以大大促进。
4. 科技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工匠们为中国的技术积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成果至今仍被称誉。
中国古代的技术传承和创新精神,不仅引领了当时的世界科技文明,也影响了现代的工业和科技。
总之,通过学习七年级历史11课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探寻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
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古人创新创造、勇攀高峰的精神,激励我们在今天的科技创新中更加努力奋斗。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出示与本课相关的史料,学生阅读史料提炼要点。
小组合作,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和发展,是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学情分析】学生对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的思想主张有了初步的了解,因而,认识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材料研读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联系所学,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回忆: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了怎样的后果?由此导入新课一、西汉的建立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4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学生回答: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
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教师讲解: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
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统一国家
汉武帝
刘彻
汉武帝时社会状况:
人口增殖,经济富庶, 国家强盛,空前繁荣。
(一)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出现的背景 (1)客观上:汉初统治者推行的“修养生息”的政 策,文帝、景帝时期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时期的大一 统打下物质基础)。 (2)主观上: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 (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 (1)、措施 (2)、影响 (三 )年号和古代纪年方法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6、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实质是: A.剥夺王国的封地 巩固封建统治
B.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
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暴政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陈胜吴广起义
3、 项羽 与 刘邦 发生了历时四年的 楚汉战争 4、 公元前 202年 ,刘邦建立 汉朝 ,定 都 长安 ,史称 西汉 。
5、刘邦实行 修养生息 政策,使社会生产得 到迅速的发展。
6、文帝、景帝的时候,西汉出现了繁荣安定的局 面,史称 文景之治 。
(三)年号和古代纪年方法
• 年号是帝王用来纪其在位年代的名 号,年号纪年是中国古代纪年方法 之一. 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年号是从 汉武帝 开始的.
知识巩固
1、汉武帝发动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在
卫青 和霍去病 统帅下,汉军取得胜利。
2、 汉武帝 废半两钱改铸 五铢 钱;接受
董仲舒 的“ 独尊儒术” ”的建议,发展儒学教育; 在长安兴办 太学 ( 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
巩 固 大 一 统 局 面 的 措 施
政治 措施: 颁布“推恩令” 经济 1、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措施 (统一铸五铢钱) 2、兴修水利(六辅渠和白渠;黄河) 思想 措施: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文化 措施: 建立太学、发展儒学教育 东北拓展(设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河西屯田(开通河西走廊、移民屯田) 民族 西南开发(西南夷归汉、汉办学校) 关系: 北击匈奴 (卫青、霍去病)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01知识管理知识点1西汉的建立建立:公元前202年,________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史称西汉,刘邦就是________。
社会状况: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田地荒芜。
如何恢复和发展________,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知识点2休养生息政策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政策:________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________的政策。
措施:让________还乡务农,将________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________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作用:使汉初的________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知识点3“文景之治”措施: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________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________。
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________”,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________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影响: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
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________”。
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经济政策中的体现,不是儒家思想。
02基础过关知识点1西汉的建立1.“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诗句中的“汉祖”是()A.嬴政B.项羽C.刘邦D.李斯2.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知识点2休养生息政策3.汉初统治者比较节俭,体恤民情,与民休息,且都很注重生产,其客观原因是()A.秦亡教训B.居安思危C.经济萧条D.文治天下4.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力倡节俭B.大兴文治C.休养生息D.平抑物价5.西汉初年,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士兵还乡务农②提倡勤俭治国③奴婢释放为平民④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知识点3“文景之治”6.史书记载: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放弃)以利民”。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情况。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减轻赋税、推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等。
同时,教材还通过插图和文字描述了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如农业丰收、商业发展、文化教育兴盛等。
此外,教材还提到了文景之治时期的著名人物,如贾谊、晁错等,以及他们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争霸的相关内容,对西汉的建立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西汉建立的具体过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详细情况,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插图,深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特点。
此外,学生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等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中的具体措施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改革措施及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西汉建立的过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了解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插图和听讲解,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学生能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西汉建立的过程。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改革措施及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特点。
七年级历史第十一、十二课知识点汇总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汉初的统治政策是休养生息政策,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3.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观原因: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
4.汉初统治者采取修养生息政策的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实施推恩令。
(2)思想上:罢黜百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军事上:北击匈奴。
上述措施的影响(意义):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历史上把西汉汉文帝、汉景帝两个皇帝统治的时期称为“文景之治”。即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5.汉高祖采取的休养生息措施:(1)让士兵还乡务农(2)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3)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6.汉文帝汉景帝的措施: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提出“推恩”建议的是主父偃。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是董仲舒。
西汉太学作为教材的是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
西汉反击匈奴的大将是卫青、霍去病。对抗匈奴的高潮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及“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学生能够掌握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文景之治”对后世的影响,树立历史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的史实。
•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影响。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相关史料、图片。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所需材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景之治”的影响进行讨论。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西汉初期的历史人物,体验历史情境。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汉时期的文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这些文物属于哪个历史时期?你知道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吗?”引出新课主题。
2.新课教学•西汉的建立•讲授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强调其历史意义。
•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西汉建立的原因。
•结构图示:西汉建立(刘邦→原因→意义)。
•“文景之治”•讲授“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人物、政策等。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组织小组讨论:“‘文景之治’为什么被称为西汉的盛世?”•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汉文帝、汉景帝等历史人物,模拟“文景之治”时期的政策制定过程。
•结构图示:“文景之治”(时间→人物→政策→状况→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纳人才,势力壮大。 刚愎自用,众叛亲离, 实力削弱。
取得胜利,建立汉朝。 最终失败,乌江自刎。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汉朝的建立:
时间: 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 刘邦(汉高祖) 都城: 长安 (历史上称西汉)
课堂小结 秦朝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起义
材料三:
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 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1、繁重的徭役:①.修建阿房宫
②.造骊山陵墓
秦
③.修筑长城 ④.修弛道
的 暴
2、沉重的赋税:收获的2/3上缴国家
政 3、残酷的刑法:一人有罪,家族和
邻里都要受牵连。
4、秦二世更加残暴
二、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
五地点要Fra bibliotek人物三步曲
主力 ——巨鹿之战。
刘邦 公元前207年,率军 起义:入咸阳,秦灭亡。
秦 (公元 朝 前221 灭 年—— 亡 公元前
207年)
四、楚汉争霸
时间: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人物: “西楚霸王”项羽 VS “汉王”刘邦
刘邦
项羽
进驻咸阳,废除秦法, 进入咸阳,放纵部下烧 “约法三章”,得民心。 杀抢掠,失民心。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 楚汉争霸
公元前202年 楚汉争霸结束,西汉建立
课堂练习
1.秦末农民战争开始的时间是
B
A.公元前208年 B.公元前206年
C.公元前209年 D.公元前2O2年
2.成语“破釜沉舟”来源于 D
A.垓下之战 B.长平之战
C.马陵之战 D.巨鹿之战
修陵墓:骊山陵墓
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 园东侧l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 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 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 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 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3.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 D
A.晋楚争霸 B.齐魏争霸 C.秦赵之争 D.楚汉之争
说一说:列出与本课所涉及的成语
相关的成语:
指鹿为马、 揭竿起义、 破釜沉舟、 约法三章、 “项庄舞剑,意在沛 公”、 楚河汉界、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如果你是陈胜吴广,在前 行渔阳戍边的途中没遇雨, 你还会领导农民起义吗?
修筑长城:秦始皇修 筑抵御匈奴的城防
破釜沉舟 你认为项羽这样做高明吗?结果如何?
第11课
导学提示:
材料一:
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 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当 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 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 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材料二: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 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耳壮 ,士 王不 侯死 将则 相已 宁, 有死 种即 乎举 ?大
名
陈
胜
吴
广
起
义
示
×
意 图
3
函×谷关
2
大泽乡
× 张陈 郡楚
1
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50步,南北约50 丈,殿内可容一万人。宫门是用磁石做的,以 防有人暗带兵器入宫。宫门前还立着12个铜人。 为修建这些宫殿,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 材,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了。
素
事件
意义
原因 经过 结果
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 公元前209年
五
地点 大泽乡
要
人物 陈胜、吴广
素 事件 大泽乡起义
意义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 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 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 统治。
陈胜吴广起义
直接原因:戍边遇雨误期
原因
根本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
三步曲
经过 大泽乡起义→攻县城→占领陈,建政
权→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 吴广被害
结果 起义军被镇压下来,陈胜、吴广被
杀害
秦末农民起义
农 民 起 义
主 要 的
前期:陈胜、吴广起义 后期:项羽、刘邦起义
导学题:
1、大败秦军主力的是哪支起义军?是哪 次战役?
2、最终,秦朝的统治者(秦三世,子 缨)向哪支起义军投降?
三、项羽、刘邦起义
项羽 公元前207年,项羽 起义:以少胜多,大败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