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近代建筑完美诠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播放;背景音乐《腾格尔-我热恋的故乡》
青岛八大关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有
八条以中国古代著名关隘命名的待街道(山海关、嘉峪关、武胜关、宁武关、居庸关、韶关、紫荆关、正阳关),故称“八大关‘,实另有函谷关、临淮
关两街。
八大关内的建筑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日式、丹麦式等20多个国家建筑风格,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是中外闻名的度假疗养胜地和风景游览区。
百年来,国内许多政治家、名人到过这里,为
八大关增添了许多迷人色彩,留下许多名人轶闻。
青岛的老照片
青岛历史上遗留下20多个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形成欧陆风韵的城市风貌。
中山路、湖北路路口的旧照片
中山路、湖北路路口
右边是水师饭店,主体尚存,细节变动很大,左边露出的半个塔楼是中山路邮电局,我上高中的时候还在,经常去临中山路一面那个大窗户买杂志,印象很深刻。
后来拆除盖了百盛.
中山路、湖南路路口的旧照片
中山路、湖南路路口
和很多德式建筑一样,这座建筑上精致的塔楼也没了,据记载是被日本人拆掉的
象海信金座这样“欧陆风情”的粗制滥造在青岛越来越多了
为
青
岛历史上较优秀的办
公
类
建
筑
,位于中山路216
号,建于1914至1922年间,原为胶澳商埠电汽事务所.江苏路12号建于上世纪初的这座住宅楼最初的住户有人考证是德国总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楼“。
它的外立面非常复杂,错落有致。
红橙相间的色调更像一座卡通建筑。
1949年后直至现在,为检察院办公地点。
青岛太平角一路1号,西班牙式建筑。
是八大关别墅区最美的建筑之一。
龙口路上的老房子
八大关别墅
八大关别墅区位于汇泉角景区北部,西邻汇泉湾,南接太帄湾,最初因有8条以关隘命名的路是以八个关口命名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
这八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故称“八大关”(现已增到十条),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
八大关别墅区汇聚了众多的各国建筑风格,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格。
“一看道旁栽种的花木就知道路名”,这是八大关
广西路14号德占时期德华银行旧址(1899年~1901年)
太帄角一路1号西班牙式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
大斜面屋顶,上层外墙为露木屋架,石砌烟囱,石砌的一楼外墙,宽大的凉台通过落地门窗与室内相通。
因上世纪50年代朱德曾两次住在这里,所以也被称作“朱德别墅”。
上世纪末曾被出租为办公用楼。
现据称为一台湾商人购得。
太平角一路3号英国乡村式别墅,建于20
世纪30年代,保存完好。
现属青岛机关事务局太平湾宾馆。
中山路一条百年历史的商业走廊
中山路在青岛的地位,就像王府井在北京、南京路在上海、泉城路在济南一样,是这座城市的“名片”和地标,与这座城市历史的进程同步,堪称青岛的“母脉”。
照片中主体建筑是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
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
始建
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
教堂帄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帄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
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铜钟,钟声悠扬和谐。
大
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是青岛地区
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
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迎宾馆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
它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
青岛迎宾馆原是胶澳德国总督的官邸,故名之总督官邸。
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石楼位于八大关,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
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
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称之为“花石楼”。
迎宾馆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
它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
青岛迎宾馆原是胶澳德国总督的官邸,故名之总督官邸。
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石楼(黄海路18号)是八大关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栋别墅,它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欧洲古堡式,又融入了希腊式和罗马式的风格,也有哥特式的建筑特色。
由于是用花岗岩和鹅卵石建成,故得名花石楼。
而此牌记载的"花石楼"始建时间是1930年至1931年,由白俄贵族所建。
德式建筑(1897年)江苏路1号
嘉峪关6号别墅
沂水路11号德国总督府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
结构建筑,呈"凹"字形。
该楼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又称"提督楼"。
为历届政权所在地。
199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迁新址,这座大楼成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的办公处。
沂水路9号海军营部大楼旧址,始建于1899年。
初为德国高层官员官邸,亦称“十一号官邸”,1912年改称“营部大楼”。
江苏路15号为青岛基督教堂又名德国礼拜堂、福音堂、总督教堂。
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
建筑风格属青年艺术派和新罗马风格的结合。
室内装修的某些样式可见拜占廷时期的痕迹。
南海路23号海滨旅馆旧址。
于1903年在维多利亚湾(今汇泉湾)修建了海水浴场即今日的第一海水浴场后,配套修建了海滨旅馆,是当时中国最好的豪华假日型旅馆。
日军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此处被征用为娱乐场所,后为进驻的美军征用,解放后此处曾作为海军招待所,现在则为某房地产公司的办公用楼。
太帄路31号是一座德国式建筑,建于20世纪初,德占期间德国亨利亲王曾两次下榻于此,因而当时俗称为“亨利王子饭店”。
1912年孙中山卸任大总统职务后到青岛考察商务曾下榻于此。
现栈桥宾馆。
湖南路4号汇丰银行经理住宅旧址(1897年)
湖南路6号
常州路25号初名“欧人监狱”。
其始建于1900年,建筑面积8297.5帄方米,各种建筑20余栋,是一片以古堡式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群,也是19世纪末德国侵占青岛的历史见证。
此监狱自建成之日起,一直使用到1996年。
广西路33号医药商店旧址,德式建筑。
又名橡树饭店。
建于1905年,德国人库尔特.罗克格设计,砖石钢木混合
结构。
共4层,檐高18米,红瓦蒙莎顶。
该建筑立面为红
色墙体,间以清水粉墙和彩色方形墙砖,上部两个楼层及两座烟囱所采用的拱形与曲线具有青年风格派的典型特征。
建筑上以花岗岩装饰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几块暗红色曲墙砖上压入橡树叶的图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的纹章上凿有一根蛇体缠绕的圆杖(医生的标志),靠巨
大的老虎窗和屋顶的一排竖窗采光的高起蒙莎顶,为这幢楼房另外开辟了第四层空间和造型,整个建筑属欧洲青年派风格。
解放后,此建筑曾作为某机关办公楼。
后对外出租,几经易手。
现为红房子宾馆。
青岛路1号德国领事馆旧址。
1897年建造,1927年设立领事馆。
欧陆建筑风格。
1945年闭馆。
后孔子第75代孙孔祥勉(孔祥熙之弟)购下此处作私宅,命名为"南园"。
孔祥勉之女、山东大学教授孔令仁将此楼捐献给政府。
政府辟为"南园孔子纪念馆"。
圣保罗教堂(St. Paul'sChurch)建于1938-1941年,近代中西混合式教堂建筑,建筑面积1481帄方米,清水墙面,钟楼高16米,大堂可容纳300余人,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
在胶州路,热河路,江苏路,上海路的交汇处。
馆陶路13号齐燕会馆旧址。
1914年
建
成
,
在青山东、河北两省同乡聚会场所。
1925
年孙中山逝世追悼会、"五卅"青岛集会均在此举行。
青岛陷落后,改为敌伪"兴亚俱乐部"。
解放后为解放军驻地。
大学路7号-1为青岛道院和世界红十字会青岛分会旧址,青岛市博物馆原址,现为青岛历史文化博物馆。
商河路2号大港火车站(1899
年),德式建筑风格。
胶济铁
路青岛始发第一站,为胶济铁
路最早的起点,是青岛最老最
小的火车站。
江苏路3号
江苏路12号建于上世纪初的这座住宅楼最初的住户有人考证是德国总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楼“。
它的外立面非常复杂,错落有致。
红橙相间的色调更像一座卡通建筑。
1949年后直至现在,为检察院办公地点。
望火楼旧址也叫“观火台”,最初为胶澳消防队的重要消防瞭望塔,也是青岛特有的一幢近现代特殊功能建筑,坐落于观象山西北坡,约建于1907年,是当时青岛全市
最高的建筑物。
20世纪40年代中期停止使用。
福山支路5号康有为故居,始建于1899年,是一座德式建筑,德占时期是德国驻青岛总督府要员的官邸。
1917年,康有为第一次来青岛观光后赞誉青岛是“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车可舟,中国第一”。
1923年,康有为再次来青,购得此楼,取名“天游园”。
1927年3月31日病逝于天游园
黄县路7号杨振声故居。
杨振声(1890—1956年),山东蓬莱人,现代作家、教育家。
1930年至1932年任国立青岛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
期间邀请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学者赴青任教,使国立青岛大学创建后进入鼎盛时期。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玉君》。
红岛路4号闻一多故居,位于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内。
闻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学者、诗人,从事诗歌创作,出版有《红烛》、《死水》诗集,在全国有很大影响。
1930年9月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时著有《奇迹》等诗。
授课之外从事诗经、唐诗研究,有突破性成就。
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杀害。
著有《闻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册。
福山路1号洪深故居。
洪深(1894—1955年),字伯骏,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早期电影开拓者、剧作家。
1913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开始从事戏剧创作活动,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授、上海戏剧社排演主任、中华电影学校校长、明星电影公司编导主任、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总书记。
1934年回到青岛,在青期间创作了著名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
建于20世纪30年代,由丹麦人设计建筑,曾经是丹麦驻青岛领事馆。
位于太平角风景区,与第三海水浴场一路之隔。
太平角六路2号
鱼山路5号,俾斯麦兵营旧址,德式建筑现为中国海洋大学。
建于1910年,为当年侯爵饭店,一说是德国警察署亨利王子街(即今广西路37号)派出所。
原建筑有圆型塔顶,后塔顶被拆除。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此处改为胶澳警察厅的一处办公楼。
国民政府时期,这里仍作为警察分局。
现为青岛公安局市南分局所在地。
位于信号山南坡。
始建于1903年,1908年建成,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1900年。
德国占领青岛后,对中国人和欧洲人实施不同的法律,犯人也关押在不同的地方。
欧人监狱则专门羁押被判徒刑或受拘禁处罚的欧洲人犯,由租界法院管理。
常州路25号,
建于1905年,德国人库尔特.罗克格设计,砖石钢木混合结构。
共4层,檐高18米,红瓦蒙莎顶,广西路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