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茶馆 公开课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茶馆(节选)》-(三)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茶馆(节选)》-(三)

第17课《茶馆》第1课时教案课题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茶馆》的艺术价值。

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而且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惟一一部得到公认的戏剧经典之作,是“京派话剧”的典范之作。

过程与方法领悟戏剧语言的艺术魅力,如戏剧台词的性格化、动作性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

教学重、难点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语言。

名人名言多一份心力注意别人,就少一份心力反省自己。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戏剧常识1、什么是戏剧:戏剧是一门综合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2、戏剧的种类①按表现形式分:话剧、诗剧、歌剧、舞剧和戏曲;②按风格基调分:正剧、悲剧、戏剧、闹剧、讽刺剧、荒诞剧③按题材内容分:儿童剧、神话剧、历史剧、爱情剧、课本剧。

3、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主要特点是:①由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组成,语言具有个性化和动作性;②有集中、尖锐的戏剧冲突(矛盾冲突)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高度集中。

4、回忆学过的剧本:曹禺《日出》果戈理《钦差大臣》陈鲤庭《放下你的鞭子》二、作家作品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等。

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茶馆》三幕话剧。

它依次截取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三个时期,通过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变迁,揭示了黑暗的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趋势。

第一幕写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这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人物都把这里当作交流的场所,课文写的就是第一幕。

这一幕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到来。

第二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

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

第三幕写的是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这时裕泰茶馆已破败不堪,国民党特务横行霸道,老板王利发被逼得走投无路,与被国民党没收了财产的秦忠义和以卖花生为生的1、话剧截取三个时期。

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茶馆教案语文版

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茶馆教案语文版

17.茶馆一、课文导读(一)学习目标1.了解《茶馆》所反映的时代及矛盾冲突。

2.理解本文思想内容,赏析个性化语言。

3.体会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

4.了解剧本独特的结构: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5.了解课文幽默的语言特色。

6.了解主要人物形象。

(二)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作家作品: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父亲是清朝保卫皇城的一名护军,在抵抗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全家只靠母亲做杂工维持生活。

1918年,毕业于免费供给膳宿的北京师范学校。

1924年,赴伦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教书之余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

1929年回国在大学执教,同时继续写作。

著名的《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月牙儿》、《断魂枪》都写于这个时期,受到文艺界的广泛赞誉。

抗战爆发后,他毅然离家,辗转于湖北、四川等地,主持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他的戏剧创作就开始于这个时期。

抗战八年中,他先后写下了《残雾》、《张自忠》、《大地龙蛇》等九个话剧剧本,弘扬爱国精神,歌颂爱国将领,同时抨击国民党的官僚统治,鞭挞发国难财的无耻之徒和汉奸的卖国行径。

这些剧作对抗战文艺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他以后进一步从事话剧创作奠定了基础。

解放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歌颂新的生活,话剧成为他主要运用的写作形式,创作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女店员》、《全家福》等十几部话剧。

由于创作了《龙须沟》,他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时代背景:《茶馆》是解放后老舍创作的一部风采独具的三幕话剧。

它依次截取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三个时期的横断面,采用以人物带故事的写法,通过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变迁,以及在茶馆中活动的各种各样的人物的生活和变迁,反映了前后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面貌,展示了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一幕写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这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人物都把这里当作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8《茶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8《茶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8《茶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茶馆》的背景,熟悉戏剧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茶馆》的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析《茶馆》的语言,比较戏剧特征。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戏剧的象征意义,增强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梳理《茶馆》的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品析《茶馆》的语言,比较戏剧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戏剧界泰斗曹禺曾说:“《茶馆》的成就前无古人、盖世无双。

"该剧本自1958年问世以来,已经上演了七百多场,如今依旧备受瞩目。

在这部话剧里,老舍以裕泰茶馆为背景,用70多个出场人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旧社会变迁中光怪陆离的众生相。

从清朝末年、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浮浮沉沉。

有人麻木不仁,有人拼命抗争,也有人乐善好施、渡己渡人。

在一幕幕人生百态、一场场人间悲喜中,藏着许多人性的真相。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茶馆》,去认识一下110多年前茶馆里的那些人物。

二、话剧基本知识与作者简介话剧是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

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话剧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话剧三要素:人物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和唱词。

舞台说明:包括人物形象特征、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和场景、气氛的描写,时间、地点、人物上下场和动作的说明,对灯光、布景、效果等艺术处理的要求等。

戏剧冲突:戏剧受演出的时间空间条件限制,只有具有集中而强烈的矛盾冲突,才能吸引观众,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所以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的根本因素。

三一律: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一场戏,讲述的故事在一天内发生,同一地点发生,故事情节属于同一主题。

老舍: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茶馆节选教学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茶馆节选教学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课件
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22
导入新课
《茶馆》话剧
2/22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品味个性化语言。(重点) 2.感知人物形象——王利发性格特点。(重点) 3.了解《茶馆》矛盾冲突以及主题。(难点) 4.领会人物对话潜台词含义。(难点)
3/22
讲授新课
走近作者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 月24日), 原名舒庆春, 另有笔名 絜青、鸿来、非我等, 字舍予中国 当代小说家、著名作家, 出色语言 大师、人民艺术家, 新中国第一位 取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作家。代 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剧本《茶馆》。
12/22
讲授新课
品味语言 1.个性化语言 1)“别耽搁功夫! ”“咱们事,有功夫再研究! ” 王利发对难民强硬、冷漠, 对李三虽同情, 却有程 度, 表现他自私。
13/22
讲授新课
品味语言 2)“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尽! ”“老 、 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 儿,一定欢迎! ”“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人! ” 对大兵、警察、特务态度则是讨好, 巧应付, 怕得罪。 表现王利发圆滑世故。
14/22
讲授新课
品味语言 3)“你混得不错呀! 穿上绸子啦! ”“可是,我这儿已 经
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 对唐铁嘴厌恶仍笑脸相迎, 表现王利发精于处世。
4)“这年月还值得感激! ”“有不打仗新闻没有?” 表现王利发胆小怕事。
15/22
讲授新课
品味语言 5)“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还准备跟他们
沏茶( qī ) 坤角( kūn ) 茶盅(zhōnɡ) 神龛( kān )

2023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2023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达官贵人争鸽子、82岁老人卖货
封建势力与底层人民的矛盾
秦仲义作势涨房租、王利发恭顺笑应酬 民族资本家与下层民众的矛盾
常四爷怜悯乡妇母女、秦仲义大谈实业救 国 秦仲义维新派与保守派的矛盾
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和常四爷的冲突
保守派与爱国民众的矛盾
硬气仗义,有正义感:当面训斥二德子,“尊家吃着官 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还斥责伤天害理的纤手刘 麻子“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同情受苦 受难、啼饥号寒的乡妇小孩,叫了烂肉面给她们吃。
形象分析
民族资产阶级的 实业救国也算黑 暗中的一道微光
秦仲义——裕泰茶馆的房东、维新浪潮中成长起 来的民族资本家
唐铁嘴——麻衣相士,算命骗人混吃混喝 刘麻子——说媒拉纤、拐卖人口赚昧心钱 宋恩子、吴祥子——封建势力的走狗,衙门的侦缉(特务),顺风倒的
奸邪小人,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病态社会的畸形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角色 社会身份
人物形象小结
形象特点
角色
王利发 掌柜 胆小谨慎、善于应酬 唐铁嘴
常四爷/ 松二爷
老人
小贩
无依无靠
预留问题一
比较《茶馆》和《雷雨》在人物设计上的不同
任务二
1.根据人物分类,划分人物阶层。 2.分析戏剧矛盾冲突,认识矛盾冲突的实质。
根据人物分类 划分人物阶层
阶层 下层劳动人民
人物
王利发、李三、康六、老人、 乡妇、小妞、康顺子。
民族资本家 有闲阶级(晚清旗人)
秦仲义 松二爷,常四爷
胸怀实业救国理想:开玩笑说要收回房子办实业,他梦想 通过办大工厂搞民族工业来救国,胸怀理想,要做大事, 最后却没有逃脱破产的厄运。这个形象反映了半封建半 殖民地社会民族资本家的命运,同时也证明办实业拯救 不了中国灭亡的命运。

九年级语文上册 17《茶馆》教学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7《茶馆》教学案 语文版

17、茶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剧本独特的“卷轴画式”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过程与方法1、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

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2、注意台词的动作性。

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它们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体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教学重难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戏剧主题【导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岁月如歌,在逝去的日子里,总会有些难忘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中挥洒不去:李白的诗、韩愈的文、杜康的酒、齐白石的画、梅兰芳的京剧。

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醇。

老舍的《茶馆》就属于其中之一。

现在据《茶馆》发表演出的时间已经将近50年了。

但它仍然能带给我们极高的艺术享受。

前几天,我们已经欣赏了电影《茶馆》,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茶馆》,去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投影显示课题)二、走进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人,我国现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之一。

其作品多取材于城市下层居民生活,有浓厚的北京地方色彩,诙谐幽默,风格独特。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茶馆》等。

三、预习检测:学生表演《茶馆》片段。

(课前指导学生做好准备)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茶馆》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前后三幕中出场的共有30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一分析,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课文节选部分出现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及课文中提到的秦二爷几位。

(投影显示八位人物姓名,点击王利发人名进入相关链接)(一)、王利发。

1、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1)、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8《茶馆》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8《茶馆》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8《茶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茶馆》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了解老舍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茶馆》及话剧知识。

2. 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入手,概括人物形象。

3. 掌握有关戏剧冲突,并能认识主要矛盾冲突及其实质。

4. 品味老舍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重点:品味贴合人物性格和情境的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难点:理解剧中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及其实质,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话剧是舞台艺术,更是现场的艺术,只有坐在剧场之中,才能真正体会话剧感人魅力,而茶馆也一样,只有置身其中,煕煕攘攘的茶客,三教九流的言谈举止,你才能体会老舍先生所说的“小茶馆,大社会"。

二、课前预习任务检测1.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投湖自尽。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幽默风格、浓郁的民族色彩、雅俗共赏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代表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天赐传》《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月牙儿》,话剧《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

2.了解话剧话剧,以演员的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具有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对话性等特点。

剧本,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由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组成;有尖锐的戏剧冲突(矛盾冲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高度集中。

是戏剧演出的基础和依据。

3.写作背景老舍先生自己说,他写这个戏的目的是“葬送三个时代"。

全剧贯穿半个世纪的三个时代,清末、民初和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代,是旧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逐渐深入、中国由封建帝国日益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代。

2018年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茶馆》教案-文档资料

2018年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茶馆》教案-文档资料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茶馆》教案内容预览:17.茶馆老舍教学目的1.阅读课文,细小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

2.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教学设想1.课外阅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要点;(1)了解戏剧反映的时代背景。

(2)了解《茶馆》结构的独特性,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

(3)认识《茶馆》作者以特殊的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方法。

3.做“思考和练习”。

教学时数 1教时(课前预习)。

阅读要求课外阅读。

设计思考练习题(可由学生设计):1 从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看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明确: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

“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街市的冷落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和“莫谈国事”的大字,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2.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看《茶馆》结构的独特性。

明确:《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曹禹的《雷雨》与老舍的《茶馆》反映的社会时代接近,都是话剧形式,但结构特点却截然不同。

《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尖锐集中,剧情发展紧张激烈。

《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

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曹禹的《雷雨》人物不多,却关系复杂,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

《茶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茶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茶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2.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及幽默风格。

3.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知人论世【写作背景】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至1957年间的作品。

老舍写《茶馆》,本来是想要配合时政宣传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在1954年颁布,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不少,觉得该写个说明新宪法得来不易的戏,用来教育青少年。

于是,1956年他动笔写了一个4幕6场的话剧,戏里人物众多,由光绪年间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北平学生“反饥饿、反迫害"运动,戏里的主要人物是兄弟3人。

老舍把初稿拿到北京人艺,读给院长曹禺、总导演焦菊隐等人,征求意见。

曹禺他们感觉,这部作品最精彩的,是第1幕第2场发生在一家旧茶馆里的戏,觉得应当以这场戏作基础,另起炉灶,写个描绘旧时代社会面貌的戏。

老舍痛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当即表示:3个月后交剧本!期限一到,《茶馆》新作果然有了。

经过跟导演、演员们的切磋磨合,这部新作真的大功告成了。

剧本的最终完成稿,彻底放弃了正面展现革命斗争的场景,成了一部由往昔岁月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大戏。

【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员等职,五四运动后开始文学创作。

抗战期间在武汉和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作品大多取材于北京的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以他们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将北京特有的历史、环境、文物、民俗、风情、世态、习惯、语言等融合成一个整体,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艺术世界。

贵州省桐梓县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17 茶馆》教案 语文版

贵州省桐梓县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17 茶馆》教案 语文版

《17茶馆》课题:目标创设:一、教学目标(一)阅读课文,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

(二)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二、重点难点重点:: 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语言。

难点:本文的矛盾冲突,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中考链接教学流程:第一、二课时一、激趣导入岁月如歌,在逝去的日子里,总会有些难忘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中挥洒不去:李白的诗、韩愈的文、杜康的酒、齐白石的画、梅兰芳的京剧。

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醇。

老舍的《茶馆》就属于其中之一。

现在据《茶馆》发表演出的时间已经将近50年了。

但它仍然能带给我们极高的艺术享受。

前几天,我们已经欣赏了电影《茶馆》,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茶馆》,去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二、预习分享.戏剧作者和他的作品: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

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见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近 20部译著等。

其代表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

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写诗和散文。

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

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

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

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

1946年与曹禺赴美讲学,写完了 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

1949年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7茶馆公开课获奖教案

17茶馆公开课获奖教案

17.茶馆老舍教学目的1.阅读课文,细小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

2. 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教学设想1.课外阅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要点;(1)了解戏剧反映的时代背景。

(2)了解《茶馆》结构的独特性,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

(3)认识《茶馆》作者以特殊的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方法。

(3)”思考和练习”。

教学时数1教时(课前预习)。

阅读要求课外阅读。

设计思考练习题(可由学生设计):1从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看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明确: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

“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街市的冷落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和“莫谈国事”的大字,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2.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看《茶馆》结构的独特性。

明确:《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曹禹的《雷雨》与老舍的《茶馆》反映的社会时代接近,都是话剧形式,但结构特点却截然不同。

《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尖锐集中,剧情发展紧张激烈。

《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

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曹禹的《雷雨》人物不多,却关系复杂,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

30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

人物形象也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7 茶馆_教案

17 茶馆_教案

17. 茶 馆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2.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及人物形象。

3.鉴赏剧本浓郁的北京方言特色。

(二)能力培养目标1.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训练学生朗读剧本的能力,掌握不同角色的语言分寸。

(三)德育渗透目标1.了解清末政治黑暗的现实。

2.认识人民与时代息息相关的道理。

(四)美育渗透目标通过典型语言,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欣赏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

学法指导1.从概括主要场景入手,了解本文“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的特点。

2.通过场景的归类,弄清剧本的主要矛盾冲突,了解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

3.从上面几类场景中,各选出一场进行分析,看看王利发对不同的人、不同的 事有什么不同的表现,从而做到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剧本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着:这是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就是这篇课文的重点。

《茶馆》的结构较之其他话剧比较独特,它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统一的情节线索,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在分析课文时,不能硬性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这就是学习本课文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1.理清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2.介绍本剧独特的“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关系。

师生互动设计1.课前阅读,了解全剧剧情;课堂分角色朗读,了解剧中人物身份。

2.梳理情节,归纳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

3.欣赏人物语言,体会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

4.写一篇短评。

5.组织学生观看该剧录像。

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介绍老舍及作品。

17茶馆教案(20200727070650)

17茶馆教案(20200727070650)
刘麻子: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的地痞。
秦仲义:一心想以实业救国
庞太监:荒淫无耻
2.特殊的戏剧冲突——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3•俗话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茶馆》第一幕中虽然集中了形
形色色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
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那么,《茶馆》的戏剧
冲突是什么呢?主题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明确:《茶馆》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仿佛是 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
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 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
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
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分析人物性 格特征。
了解戏上与历史横断面交织,展示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语言。
2.难点:本文的矛盾冲突,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含教学环节)
学牛主要 活动
备课组 讨论修 改意见
第二课时
一、结构特点: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 是以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 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互相交织,或平行发展,共同构成茶馆这
个……顽固派得势后, 连太监也想娶老婆,乡下依然卖儿卖女, 特 务更厉害,随便抓人问罪……
这种剪影式的描写, 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 深刻地反映了帝 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败造成的农民破产、 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这一切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民国军法混战时期,洋人操纵军法相互开战,富了洋人, 苦了百姓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

广西中峰乡育才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7 茶馆教案 语文版

广西中峰乡育才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7 茶馆教案 语文版

体会主题
拓展想 像 课堂小 结
结合一个场景,写一段对白,写与剧中人物的对话 作者通过对茶馆里众生相的剪影式的描写, 向我们展示了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 到来时的景象,多角度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的没落 社会底层的民 不聊生,从而表现清末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和不可救药。
板书设 计
掌柜——王利发——曲意逢迎 茶客——常四爷——闲谈被抓 茶客——庞太监——生活奢侈 茶客——马五爷——神气十足 茶客——秦仲义——雄心勃勃
分角色朗读 体味精炼而又个性化的语 言
激发同 学 兴趣
领悟主 题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 爱国热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 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 寓庄于谐的 幽默风格, 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 考。
体会主题
2
拓展想 像 《茶馆》 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 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人物命运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 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 50 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政局 动荡、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
《茶馆》第二课时 1、鉴赏王利法等主要人物形象。 2、 品味本课准确、 生动、 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培养学生 3、了解《茶馆》戏剧结构和矛盾冲突的特点。 对戏剧的 选取经典语段仔细品读,掌握不 同角色的语言特色。 兴趣 了解旧社会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 进而了解作者思想 明确写作目的。
重点 难点 使用多 媒体 教学过 程
茶馆
课题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 标 《茶馆》第一课 时 1、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 2、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概括剧情。 3、了解《茶馆》戏剧结构和矛盾冲突的特点。 对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做出初步评价, 掌握不 同角色的语言分寸。 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 政治黑暗的现实, 认识人民与 时代息息相关的道理。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节选)》公开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节选)》公开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节选)》公开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一、导入岁月如歌,在逝去的日子里,总会有些难忘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中挥洒不去:李白的诗、韩愈的文、杜康的酒、齐白石的画、梅兰芳的京剧等,它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醇。

老舍的《茶馆》就属于其中之一。

《茶馆》发表演出的时间已经过去60多年了,但它仍然能带给我们极高的艺术享受。

今天,让我们走进剧本《茶馆》,去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板书题目)二、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剧本情节,体会“大茶馆,小社会”的独特巧妙构思,了解“卷轴式”的结构特点;2.鉴赏本剧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意蕴丰富的潜台词。

教学重点品味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分析矛盾冲突,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

三、学习活动之一:文本研习昨天我们预习过了。

这篇话剧的最后一句话是:“将,你完了”。

这句话在什么场景下说的呢?又有何深意吗?(一语双关,两层含义:一局棋结束了,你输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大清朝完了,封建社会走到了尽头。

)戏剧中还有一个人说了类似的话,那就是:“二爷,大清国要完了。

”常四爷怀着怎样的心情说的这句话?(无奈、伤心、激愤)学生朗读这句话(一读、二读、齐读、评价)常四爷在何种情况下说出的这句无奈之语?(P61—P62)乡妇卖女话剧中还有哪些情节暗示着大清国要完?任务一:文本梳理,理解“大茶馆,小社会”的独特构思假如你有机会穿越时空,来到老舍先生笔下的裕泰茶馆。

透过你的眼,你看到这小小的茶馆里的哪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现实?(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情节小标题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3分钟)交流展示:(相机板书)(选择其中的四五条板书)1、秦庞交锋(P62—P63):维顽矛盾(维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尖锐斗争。

)2、康六卖女p65:农民破产(穷困潦倒,民不聊生,社会黑暗)3、常四爷被抓(P64—P65):腐朽黑暗(爱国人士被抓,保守势力对舆论2及进步人士严密控制。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17茶馆(节选)》word教案 (3)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17茶馆(节选)》word教案 (3)

第17课《茶馆》第1课时教案课题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茶馆》的艺术价值。

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而且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惟一一部得到公认的戏剧经典之作,是“京派话剧”的典范之作。

过程与方法领悟戏剧语言的艺术魅力,如戏剧台词的性格化、动作性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

教学重、难点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语言。

名人名言多一份心力注意别人,就少一份心力反省自己。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戏剧常识1、什么是戏剧:戏剧是一门综合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2、戏剧的种类①按表现形式分:话剧、诗剧、歌剧、舞剧和戏曲;②按风格基调分:正剧、悲剧、戏剧、闹剧、讽刺剧、荒诞剧③按题材内容分:儿童剧、神话剧、历史剧、爱情剧、课本剧。

3、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主要特点是:①由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组成,语言具有个性化和动作性;②有集中、尖锐的戏剧冲突(矛盾冲突)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高度集中。

4、回忆学过的剧本:曹禺《日出》果戈理《钦差大臣》陈鲤庭《放下你的鞭子》二、作家作品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等。

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茶馆》三幕话剧。

它依次截取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三个时期,通过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变迁,揭示了黑暗的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趋势。

第一幕写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这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人物都把这里当作交流的场所,课文写的就是第一幕。

这一幕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到来。

第二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

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

第三幕写的是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这时裕泰茶馆已破败不堪,国民党特务横行霸道,老板王利发被逼得走投无路,与被国民党没收了财产的秦忠义和以卖花生为生的1、话剧截取三个时期。

教学设计2:茶馆

教学设计2:茶馆

第17课《茶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2.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

3.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讨论交流作业明确:剧中的不同人物对戊戌变法有不同的反应。

王利发是漠不关心,连茶客们议论这件事,他都非常害怕,始终抱着“莫谈国事”的态度。

茶客们对戊戌变法非但不了解,甚至加以指责,说康有为“心眼多毒”。

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对戊戌变法根本就不抱任何希望,他“早就知道”变法长不了。

封建王朝的宫廷太监对戊戌变法则是又怕又恨,变法失败后,保守势力重新得势,庞太监的气焰更加嚣张,直言:“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与历史学家不同,对于戊戌变法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老舍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直接、间接)写出了不同阶层的人物对事件的不同态度,从而含蓄深刻地揭示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显示了一个文学家、剧作家对于历史事件和时代发展所作的高度而形象的艺术概括。

二、整体把握第一幕的主旨,理解潜台词的含义课文的结尾“茶客甲”有一句话:“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文中从哪些地方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是理解整幕戏的纲,要求学生回答时一定要扣住剧本来回答。

)明确:课文结尾“茶客甲”说:“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清政府完了,清朝社会完了,这个时代灭亡了。

文中通过众多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例如:达官贵人为争一只家鸽而大打群架,荒淫无耻的朝廷老太监竟然娶妻,八十二岁的卖耳挖勺的孤老沦落街头,饥肠辘辘的农家姑娘被卖入火坑,常四爷因为一句话被捕入狱,还有戊戌变法失败、帝国主义入侵等等,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都显示出晚清末年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对立,揭示了那个时代必然灭亡的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茶馆
老舍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细小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

2.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教学设想
1.课外阅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要点;
(1)了解戏剧反映的时代背景。

(2)了解《茶馆》结构的独特性,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

(3)认识《茶馆》作者以特殊的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方法。

3.做“思考和练习”。

教学时数1教时(课前预习)。

阅读要求
课外阅读。

设计思考练习题(可由学生设计):
1 从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看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明确: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

“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街市的冷落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和“莫谈国事”的大字,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2.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看《茶馆》结构的独特性。

明确:《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曹禹的《雷雨》与老舍的《茶馆》反映的社会时代接近,都是话剧形式,但结构特点却截然不同。

《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尖锐集中,剧情发展紧张激烈。

《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

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曹禹的《雷雨》人物不多,却关系复杂,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

30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

人物形象也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再看情节。

这一幕没有统一的剧情,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

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

《雷雨》第二幕中(课文部分)有台词的仅有5人却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多种复杂的血缘关系,具有这些关系的人物又都溶在一个大的矛盾漩涡之中,结构密如蛛网,戏剧性极强。

3.俗话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茶馆》第二幕中虽然集中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
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那么,《茶馆》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呢?主题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明确:《茶馆》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

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

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如李三的报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种“剪影式”的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

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4.从欣赏老舍作品的角度看作者语言上的幽默风格。

明确: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这和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

如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起来滑稽可笑,却会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都表现出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

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布置作业:
1.做“思考和练习”一、二、三。

2.有时间有条件的,看《茶馆》全剧或原著。

补充材料
(介绍老舍及作品)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1899年2月3日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

老舍7岁进私塾,10岁进市立小学,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作诗和散文。

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

“五四”运动后,用白话文试作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

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

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完成了著名的小说《骆驼祥子》,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七七”事变,他离别妻子儿女,只身辗转去武汉、重庆,勇敢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

他特别重视话剧创作,1939年至1943年间,独立完成或与人合著的剧本就有《残雾》《张自忠》《归去来兮》等九部。

1946年与曹禹赴美讲学,写完了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

1949年回国。

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1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老舍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

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10多部长篇小说,
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一部4000行的长诗和近300首短诗,近20部译著等,共800多万字。

他的作品丰富了世界进步文学的宝库。

单元检测题
一、语法部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汉字注音:
汗涔涔()亲戚()沉吟()伺候()(cè)隐祈(d ǎo)咆哮()(xián)冤(fúshì)婆婆
2.分析下列复杂单句:
(1)“你顺便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

”这句话中的谓语是共个动词。

(2)“我觉得你们把屈原又未免估计得过高。

”这句的宾语是什么短语?。

二、常识部分:
1.曹禹,原名,1933年在读书时就完成了处女作《》,剧本通过一个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揭示了和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年代中国社会现实。

2.《屈原》创作于年月,郭沫若说:“我是借了来象征我们。

”课文节选部分的灵魂是“”,作者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象,达到的境界,采用了、、、等修辞格。

3.关汉卿是我国的奠基人,一生创作多部剧本,现存本,除《窦娥冤》外,还有《》《》《》等。

4.老舍,原名,字,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他一生写下了多部剧作。

著名的小说有《》。

1951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的称号。

课本节选的《》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

它是以为线索,在全局上与历史横断面交织,在每个中,展示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

5.在戏剧文学中,戏剧冲突主要具体表现为剧中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运动;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戏剧语言则包括和。

6 话剧以为主,歌剧主要是以来表现剧情,这是由于剧种不同而形成的戏剧语言形式的差异。

7.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演一完整的故事,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还有“”,起交代作用,用来说明,介绍。

扮演的角色分为、、、等。

8 元杂剧剧本由、、三部分构成。

三、简答部分:
1.《屈原》中屈原的内心独白运用了象征手法,其中的“风雷电”象征了什么?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了什么?
2.周朴园知道鲁大海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后,为什么还要开除他?
3.《窦娥冤》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是否矛盾?为什么?
四、论述题:
郭沫若在《屈原》的结尾,写屈原到汉北去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附]参考答案
一、1.Cén cén qīyín cìhòu 恻祷páo xiāo 衔伏侍
2.①去;告诉;叫;拿;4。

②主谓短语。

二、1.万家宝;清华大学;雷雨;封建、资产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工人与资本家之间;20。

2.1942;1;屈原的时代;当前的时代;“雷电颂”;物我同化;拟人;呼告;反复;排比。

3.戏剧;60;15;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4.舒庆春;舍予;语言艺术家;30;骆驼祥子;人民艺术家;茶馆;人物的悲剧命运和茶馆的变迁;历史横断面;人物。

5.人物的性格;曲折发展、逐步上升到高潮的;戏剧动作;人物语言;舞台说明。

6.对话;演员的歌唱。

7.一本四折;楔子;情节;人物;旦;末;净;丑。

8.唱;科;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