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孟子 三章》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孟子 三章》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孟子>三章》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共11题;共27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 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guān)B. 妾妇之道(qiè)畎亩(quǎn)C. 傅说(yuè)法家拂士(fú)D. 曾益(céng)忧患(huàn)2.下列各语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C. 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

D.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女子之嫁也A. 丈夫之冠也B.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C. 往之女家D. 与民由之4.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威武不能屈B. 饿其体肤C. 所以动心忍性D. 一怒而诸侯惧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 困于心,衡于虑B.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D. 入则无法家拂士6.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 舜/发于/畎亩之中D.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7.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 《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C. 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孟子三章》练习含答案

《孟子三章》练习含答案

姓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字词翻译(28分)1.不如比得上2.城内城3.郭外城4.环围5.池护城河6.兵兵器7.委放弃8.去离开9.域限制 10.固巩固 11.至极点12.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13.畔同“叛”,背叛。

14.故君子有不战所以二、句子翻译(16分)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施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富贵不能淫》一、字词解释(20分)1.岂难道2.诚真正,确实3.安居安静4.焉怎么,哪里5.冠行冠礼6.命教导,训诲。

7.戒之曰告诫 8.必戒谨慎9.由遵从 10.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二、句子翻译(8分)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字词解释(32分)1.发被任用2.畎亩田地3.举选拔、任用。

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集市7.增益增加 8.恒常常 9.过犯错误 10.衡同“横”,梗塞、不顺。

11.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2.征征验、表现。

13.发于声显露、流露。

14.喻了解、明白。

15.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16.敌匹敌、相当。

二、句子翻译(16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2.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文字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文字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shuō)畎.亩(quăn)公孙衍.(háng)妾.妇(qiè)B.女.家(nǚ)贫贱.(jiàn)筋.骨(jīng)不能淫.(yín)C.空.乏(kòng)拂.乱(fú)曾.益(céng)不能屈.(qū)D.米粟.(sù)胶鬲.(ɡé)拂.士(bì)百里奚.(xī)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逻辑严谨,有不屑置辩的说服力。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式整齐,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了六位圣贤出身卑微却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

B.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

C.孟子认为,“妾妇之道”表现的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

D.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甚至是国家,若要生存发展,都必须要有忧患意识。

二、课文精读【一】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岂.不诚大丈夫:(2)是焉.得为大丈夫:(3)无违夫子.:(4)以顺为正.者:(5)居天下之广.居: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

孟子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

孟子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孟子》二章习题精选一、基础测试题1.表述下面句中的实词。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郭:环:b.城非不低也,池非不浅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回去之??池:坚利:委: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并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畔:顺: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就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exile色c.死于安乐d.衡于虑3.融合语境,表述多义词。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征于色,发于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加点词不用使动用法来解释的一项是()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c.动心忍性d.生于忧患5.表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表述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c.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通_____()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无法。

_____通_____()二、课内语段写作题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①得道者多并助,诛之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并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打亲戚之所畔,故君子存有久攻不下,战破釜沉舟矣。

③1.“得道者”指______,“道”指_____,“君子”指______。

2.“道”的利害同意了什么?(用原文词语归纳)_________。

3.文中彰显全篇结论的句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述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

a.故君子存有久攻不下,战破釜沉舟矣().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c.多并助之至().d.得道者多并助().5.这段文字的修辞特点:有a排比句,b骈句,c散句。

划线句①是______,②是_______,③是_______。

三、问答思考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四段第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么译者?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用、、等论证方法。

《孟子》三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孟子》三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23 《孟子》三章【经典永流传】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锦书】【微赏】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小家连着大家、连着国家。

一课一赏·家国夯基厚积致远1.正字音(1)米粟( ) (2)域民( )(3)亲戚畔之( ) (4)丈夫之冠( )(5)往之女家( ) (6)畎亩( )(7)空乏其身( ) (8)行拂乱( )(9)曾益( ) (10)拂士( )2.晓词义(1)三里之城城:(2)环而攻之而不胜环:(3)池非不深也池:(4)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5)委而去之委: 去:(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9)得道者多助道:(10)寡助之至至:(11)亲戚畔之畔:(12)岂不诚大丈夫哉诚:(13)父命之命:(14)戒之曰戒:(15)往之女家女:(16)必敬必戒戒:(17)与民由之由:(18)独行其道道:(1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 移: 屈:(20)舜发于畎亩之中发:(2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22)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劳:饿: 空乏:(23)人恒过过:(24)衡于虑衡:(2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3.写句意(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4.默名句(1) ,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3)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4)居天下之广居, , 。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记常识孟子,名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二章》习题含答案

《孟子二章》习题含答案

习题一:《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选自,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他认为人性。

【参考答案】1.《鱼我所欲也》儒家仁政本善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于我何加焉( ) (4)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参考答案】2.(1)祸患,灾难;(2)不丢掉;(3)益处;(4)感激。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1)乡为生死而不受(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4)故患有所不辟也3.(1)“乡”通“向”;从前。

(2)“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

(3)“辩”通“辨”;辨别。

(4)“辟”通“避”;躲避。

4.翻译下面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参考答案】4.(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2)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 23《〈孟子〉三章》作业(含答案)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 23《〈孟子〉三章》作业(含答案)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23《〈孟子〉三章》作业(含答案)《孟子》三章第二课时练习题(一)基础知识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

与、、合称“四书"。

《富贵不能淫》选自。

3.给加点字注音轲()邹人()淫()公孙衍()丈夫之冠()衣冠()(二)阅读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往之女家(2)与民由之2.下列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3.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下西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观是()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失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5.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三)对比阅读(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练习题答案

孟子练习题答案

孟子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孟子认为“性本善”的观点,其依据是什么?A. 人有天生的善良之心B. 人有天生的恶念C. 人有天生的自私之心D. 人有天生的无知之心答案:A2. 孟子提出的“四端”是指什么?A. 仁、义、礼、智B. 信、忠、孝、悌C. 礼、乐、射、御D. 孝、悌、忠、信答案:A3. 孟子认为“仁”的起点是什么?A. 爱己B. 爱人C. 爱物D. 爱利答案:B4. 孟子认为“义”的起点是什么?A. 尊重他人B. 尊重自己C. 尊重自然D. 尊重法律答案:A5.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理念?A. 君主至上B. 人民至上C. 社稷至上D. 法律至上答案:B二、填空题6. 孟子认为,人之善端有四,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7. 孟子提出的“明德慎独”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核心是________。

答案:在无人监督时仍能保持道德行为8.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君子,是因为________。

答案:能够发挥和培养自己的善良本性9.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________为基础。

答案:人民的幸福和利益10. 孟子提倡的“仁政”是指________。

答案: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疾苦三、简答题11. 简述孟子的“仁政”思想。

答案: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的疾苦,实现政治的公正与和谐。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政,才能赢得民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12. 孟子如何论述“性本善”?答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善良的心性,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些都是人之善端。

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人可以发展这些善端,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

四、论述题13. 论述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强调人民的地位高于君主,君主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应当以民为本,关心民生。

孟子练习题答案

孟子练习题答案

孟子练习题答案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孟子的练习题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孟子的思想。

一、选择题1. 孟子被尊称为"________之先"。

A. 社会学家B. 教育家C. 思想家D. 文学家答案:C. 思想家2. 下列哪一项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之一?A. 天命思想B. 心性善良C. 社会契约D. 道德自由答案:B. 心性善良3. 孟子认为,人性的本质是_______。

A. 善良而和谐B. 自私而冷漠C. 混乱而无序D. 虚伪而自私答案:A. 善良而和谐4. 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一词,强调人们应该立足于自己的本性而行善。

A. 天命B. 自由C. 天道D. 心性答案:D. 心性5.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__________。

A. 专制统治B. 民主选举C. 爱民如子D. 无私奉献答案:C. 爱民如子二、判断题1.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答案:正确2. 孟子认为人性的本质是恶劣的。

答案:错误3. 孟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答案:正确4. 孟子提出了"天命"的概念,强调人们需要顺应自然规律。

答案:错误5.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行使专制统治。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解释孟子的"心性善良"思想。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当我们保持自己内心的善良和和谐时,就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他提出了"性善论",强调每个人都有良知,只要我们发扬善良的本性,就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 孟子对于教育的看法是什么?答案:孟子强调教育对于人的性格塑造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主张要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强调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的根本途径。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良知和德性为中心,让人们通过学习和修身来实现自身的完善与进步。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孟子三章》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孟子三章》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孟子三章》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加点词说明有误..的一项是()A.故患.有所不辟也患:担忧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好处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所欲有甚于.生者生于.担忧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面山而.居C.行道之.人弗受小大之.狱D.乡为.身死而不受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下列对选文相干内容的知道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B.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杀身成仁”的中心论点,令人震动。

C.孟子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受物欲、人情的蒙蔽,普通人常常会丧失本心。

D.《孟子》文章重视推理,逻辑周密,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特殊。

4.文言文阅读,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练习题及答案一、夯基达标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是串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B.事而去之(放弃)C,以顺为氐者(正确)D.一怒而诸侯俱(害怕)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C.居天下之广居D.管夷吾举于士兵革非不坚利也得志妾妇之道也人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富贵/不能淫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必先/苦其心志D.一怒/而/诸侯惧4.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他们为了自己伟大的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

A.有些人妻儿可以不要B.有些人可以不当官C.有些人官可以不做D.有些人财产能够抛弃二、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o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⑵必先苦其心志()⑶人恒可()(4)而后喉()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⑵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7.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三、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9题。

孟子谓万章日:“一乡之善士①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土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选自《孟子•万章下》)四①善土:品德高尚的人。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习题(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习题(含答案)

②无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试卷第 3 页,总 3 页
1. A 【解析】
参考答案
试题分析: B“亡”通“无” ; C“庭”通“廷” ; D“员”通“圆”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 A
【解析】试题分析: A 状语后置与例句同【 B.被动句 C. (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要写错别字。本题是对孟子文学常识的考查。要熟记孟子的字,注意“子舆”不要写错,还 有孟子的作品,以及“四书”文学的常识。
13.①食:名词作动词,吃。 ②王:名词作动词,为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③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种。 ④衣:名词作动词,穿。
⑤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要从句意上理解字义,记住文中意。如①食:名词
是说木匠干木匠活,故可以结合语境理解“规”的意思,应为“圆规”。 6.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式。 A 项,“非我也,岁也”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答案第 1 页,总 4 页
判断句。 B 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状语后
置句; C 项,“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D项,
能整天“锁”在屋里。只要“线”在您的手里,经常扯扯,他就不会跑到九霄云外去。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进行劝说时,要 情理并重,语气要尽量委婉,合乎身份,并且答题时,要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注意稳重喻体
的选用要符合文段的内容,要能阐释文段要表明的道理。
12.子舆 孔孟 亚圣 孟轲及其弟子 儒家 《论语》《大学》《中庸》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除了熟记文学常识的内容,还要注意不

《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 ——《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父母俱存俱__________
(2)俯不怍于人怍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孟子的“三乐”,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所说的人生之“乐”,请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都
(2)惭愧
2、拥有天下有才华的人并教育他们,(这是君子的)第三乐。

(意思对即可。


3、(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答案不唯一)。

孟子试题及答案

孟子试题及答案

孟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出自以下哪部著作?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答案:B2. 孟子提出的“仁政”主张,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法治B. 人治C. 德治D. 礼治答案:C3.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什么为先?A. 权力B. 财富C. 民心D. 武力答案:C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哪一篇?A.《梁惠王上》B.《滕文公上》C.《离娄上》D.《公孙丑上》答案:A5.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所认为的“性”是指?A. 性格B. 人性C. 性别D. 性行为答案:B6.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A. 培养技能B. 培养道德C. 培养财富D. 培养权力答案:B7. 孟子主张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人和”指的是什么?A. 人际关系B. 人民的和谐C. 人与自然的和谐D. 人与社会的和谐答案:B8.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君主至上B. 人民至上C. 国家至上D. 社会至上答案:B9.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什么?A. 名利B. 权力C. 道德D. 财富答案:C10. 孟子认为,一个人在面对不义之财时应该如何做?A. 接受B. 拒绝C. 犹豫D. 无视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____。

答案:善2. 孟子主张的“仁政”包括了“____”和“义政”。

答案:德政3.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以“____”为先。

答案:义4.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中,强调了“____”的重要性。

答案:教育5.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____”为重。

答案:民心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之所以会做出不善的行为,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缺失。

2. 孟子的“仁政”主张有哪些具体内容?答案:孟子的“仁政”主张包括以民为本,注重民生,推行德治,提倡教化,以及重视道德修养等。

孟子三章练习册答案

孟子三章练习册答案

孟子三章练习册答案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孟子三章》练习册的答案,供学习者参考。

一、填空题1.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______。

答案:善2. 孟子提出“仁政”的概念,主张君主应该以______来治理国家。

答案:仁3.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的______,这是治国的根本。

答案:生活4. 孟子强调,君子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体现了他的______思想。

答案:道德修养5.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二、选择题1. 孟子认为“性本善”的依据是什么?A. 人有恻隐之心B. 人有羞恶之心C. 人有辞让之心D. 人有是非之心答案:D2. 孟子提出的“仁政”主张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的生活B. 君主应该实行严格的法律C. 君主应该以武力征服其他国家D. 君主应该以仁德感化百姓答案:A、D3. 孟子认为,以下哪一项不是“仁”的表现?A. 爱人B. 敬人C. 欺人D. 助人答案:C三、简答题1. 请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之所以会做出不善的行为,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和个人修养的不足。

孟子强调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恢复人的本性。

2. 孟子是如何论述“仁政”的?答案: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生活,实行仁政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

他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仁德来感化百姓。

四、论述题请结合孟子的思想,论述“仁政”对于现代国家治理的意义。

答案: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生活。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应该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其次,国家应该通过法治来维护社会秩序,但同时也要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人权。

最后,国家领导人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B.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多助之至.至:到达。

D.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而.山不加增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臣以.王吏之攻宋C.寡助之.至杜少府之.任蜀州D.困于.心衡于虑搜于.国中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土,国外却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B.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C.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孟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
(1)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孟子·尽心上》)
(2)归,还也。

有,实有也。

言窃其名以终身,而不自知其非真有。

或曰:“盖叹世人莫觉其伪者。

”亦通。

旧说,久假不归,即为真有,则误矣。

(《孟子集注》)
(3)正义曰:此章指言仁在性体,其次假借,用而不已,实何以易,在其勉之也。

而行仁,本性之自然者也。

汤、武利而行仁,视之若身也。

五霸强而行仁,则力假之而已。

然而久假而行之,而不归止,安知其非真有也。

杨子曰:“假儒衣书服而读之,三月不归,孰曰非儒也。

”亦同其旨。

(《孟子注疏》)
1.出自(1)段文字的一个成语是;根据三段文字,(1)段中的“之”指代的内容是。

(2分)
2.试评析第(2)(3)段文字对第(1)段中孟子观点的不同理解。

(3分)
试题答案:
1.久假不归;仁义(2分)
2.前者站在客观的角度,强调真假之别,指出不仁义的无论经过多长时间都不能变成仁义的。

后者认为“假借”紧跟在“性”、“体”之后,也是“行仁”的一种体现;如果一个人能够坚持不懈的实行仁义,就效果来看,与真正具备仁义的人也没有区别。

(3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名著《孟子》专题巩固练习班级号数姓名一、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

于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

’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

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

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

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

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孟子﹒万章上》)1.孟子说,孔子在卫国时寄住在__________家里;后遇到宋国的桓司马企图在半路上杀害他,这时他处在危难中,便寄住在_______________家里。

孟子认为,如果孔子在卫国和齐国时寄住在痈疽与宦官瘠环家里,便是“______________”(四个字)了。

2.请简要概括一下孟子在这里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答:二、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①,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②,少则洋洋焉③,攸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注:①子产:即公孙侨,郑大夫公子发之子,公元前543年在郑执政,当政二十多年,内政外交都有成就,公元前522年病死。

②圉圉(yǔ)焉:拘束困倦的样子。

③洋洋焉:舒畅得意的样子。

1.有人送活鱼给子产,子产叫校人“_______”(三个字),校人却“__________”(四个字);而从子产反复说“_____________”(四个字)来看,子产还是相信校人的。

2.子产被骗说明什么道理或给我们什么启示,请简述之。

(3分)答:三、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孟子〃离娄下》)1.对以上文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在该文段中主要是阐述了什么样的人才是贤者。

B.“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这一句体现出大禹的不治好水不回家的决心。

C.“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孟子的意思是说,应正好衣冠,然后“往救之”,方不失君子风范。

D.因为颜回不追求物质享受,所以孔子认为他是贤者。

2.为什么孟子说“禹、稷、颜回同道”,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四.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

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注】①彻:通“撤”,撤除。

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2)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徐子曰:“仲尼亟①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③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注】①亟:屡次。

②混混:水流丰沛浩荡的样子。

③盈科:水注满低洼处。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子引用孔子赞美水的话,但不知其用意,便请教孟子,想弄清说的是什么道理。

B.在这段对话中,孟子以水喻人。

认为水应有源,人应有本,否则必将枯竭、浮躁。

C.孟子叹息时间像流水一样,奔腾不息。

一去不复返,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D.孟子所说的“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是在批判某些人追求不适当的虚假名声。

(2)孟子还说过“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与上文所阐述的道理相同。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盈科而后进”“不盈科不行”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邹与鲁讧①。

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

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⑥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梁惠王下》)【注】①:交战。

②穆公:即邹穆公。

③转:弃尸的意思。

④慢:轻慢。

⑤残:残害。

⑥尤:责备、归罪。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

孟子认为这根子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

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

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

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①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②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1)翻译文言文中①②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节举工匠和玉匠两个例子旨在说明什么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

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

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离娄上》)(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双亲最重要。

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己最重要。

”守护自己的意思是守护自身的操守,不失去白己的节操。

B、孟子欣赏不失去自己的节操而又能侍奉父母的人,对那些失节而侍奉父母的人是鄙弃的。

在孟子看来,“孝”固然重要,但“守身”更重要。

C、孟子对失节而能侍奉父母的人并不是鄙弃的,只是说没听说过而已,在孟子看来,“事亲”足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

D、孟子既肯定“事亲”,也肯定“守身”。

“孝”不仅是侍奉父母,子女立身行道,守节不改,以显父母,是“孝”的最高境界。

孟子这段话丰富了孝的新内容。

(2)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要说说你对“事亲”和“守身”的理解。

(3分)答:九、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

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

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

援而止之而止。

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注释】①袒裼裸裎:袒裼,肉体袒露;裸裎,露身。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夷不随便与人交往,连别人的帽子戴得不正他都要生气。

柳下惠则相反,和谁都能交往。

虽则交往,但决不受他人影响。

B、对待不良倾向,伯夷是“望望然去之”,而柳下惠则“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两者都十分可贵,十分难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