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合料粘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能

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能

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能沥青混合料具有依赖温度和荷载作用时间的黏弹性状,这种特性直接影响着路面的使用性能,尤其是高温车辙和低温开裂。

为了设计性能优越的沥青混合料以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国内外学者对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能进行了大量研究。

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参数是表征其黏弹性能的重要标志。

在早期的研究中,由于缺乏专门的设备来有效地测定和计算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参数,常用图解法来预估其性能参数,即50年代中期Van der poel建立了估算各类沥青在较大范围温度和荷载作用时间条件下的劲度模量诺漠图[i]。

随着研究的深入及试验设备条件的提高,研究人员更多的采用试验方法来确定其黏弹性参数。

目前,试验方法主要分为:蠕变试验、松弛试验和动态模量试验[ii]。

为了更方便于工程应用及力学分析,一些学者开始将流变学理论应用于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研究。

Monismith C.L.应用流变理论对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能进行研究,证实可以用四参量黏弹性流体Burgers模型来模拟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质[iii]。

Antoni Szydlo通过蠕变试验获得Burgers模型参数,应用有限元方法对路面车辙进行预估,分析结果得出其中两个参数值对沥青混合料的车辙深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iv]。

A.R.Abbas应用广义Maxwell模型表征沥青混合料的剪切性能,并用试验结果对模型适用性进行了验证[v]。

在国内,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等人对沥青混合料黏弹性参数的研究较为深入。

1995年,郑健龙应用Burgers模型来描述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动态特性,通过引入指数型损伤函数,提出了应用该模型分析沥青混合料疲劳过程的方法[vi]。

郑健龙(1996)通过裂缝梁纯弯曲试验来研究沥青混合料的延迟开裂性能,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具有黏弹性流体特征,裂缝在沥青混合料中的扩展表现出明显的黏弹塑性断裂特征,且证实研究沥青混合料断裂参数时,简单热流变材料的本构模型依然适用[vii]。

车用结构胶弹塑性本构方程的试验与仿真研究

车用结构胶弹塑性本构方程的试验与仿真研究

原稿 收到 日期为 2 1 0 0年 l 月 3日, 改稿 收到 日期为 2 1 年 1 1 修 01 0月 2 7日。
2 1 ( o 3 ) o2 0 2 V 1 4 N . .
王华锋 , : 等 车用 结构胶弹塑性本构方程 的试验 与仿 真研究
胶 和 酚醛 树脂 胶 , 以研 究 胶 粘 剂 弹性 模 量 的变 化 对 间 隙接 头 应 力 和 强 度 的 影 响 。文 献 [O 中采 用 弹 1] 塑性 材料 模 型描 述 环 氧 树 脂 胶 粘 剂 的材 料 特 性 , 对
2 C lg Meh n a n i e n G ag i nvrt, n i 50 0 . ol eo ca i l gn r g, u nx i sy Na nn e f c E ei U ei g 304
l src B sdo d ei tptni s a dti d ee d h a t t tes ess a uvsf ta t ae na h s es i s et t n hc ah rn sser e 。 h t s— ri c re o Ab 1 v r e l e k s r t n r
W a g Hu fn .W a gH o g a & Ch n J n i n ae g n ny n e u y
1 C lg uo teE gnen T nj U i ri S ag a 2 10 ; . o eo tmoi n ier g, ogi n esy, h nh i 0 8 4  ̄ fA v i v t
1 1 胶条 准 静态 拉伸 试验 .

图 3 作 图法求 名义屈服应力
在 计算 结构 胶 的弹性 模量 时 , 取 处 于 0 005 选 .0 00 25之 间的纵 向应 变及其 所对 应 的应 力 , 进 .0 并

强化塑性过程中材料本构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强化塑性过程中材料本构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强化塑性过程中材料本构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在强化塑性过程中,材料本构模型的建立与仿真是一个关键的研究领域。

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会经历复杂的力学行为和材料结构变化,这使得建立合适的本构模型成为必要的步骤。

本文将重点探讨强化塑性过程中材料本构模型的建立与仿真,以及如何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工程领域。

材料的本构模型是描述材料力学行为的数学模型。

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材料会发生变形、屈服、硬化等现象,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能够准确描述这些行为的本构模型。

目前常用的本构模型包括弹塑性本构模型、本构硬化模型和粘弹塑性本构模型等。

这些模型都基于一定的假设和实验数据,通过数学方法来描述材料的静态和动态力学行为。

建立材料本构模型的关键在于确定模型参数。

这些参数通常通过实验测试获得,如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剪切试验等。

通过这些试验数据,可以计算出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并用合适的数学函数来拟合曲线。

拟合得到的函数表达式便是本构模型的数学表达式,而模型参数则是拟合函数中的常数。

通常情况下,根据实验数据选择的函数形式是经验性的,并且需要在实际工程领域进行验证。

除了实验数据,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晶体结构也会对本构模型的建立产生影响。

例如,在金属材料中,晶界的位错运动和晶粒边界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塑性变形的非均匀性,从而影响本构模型的准确性。

因此,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物理机制对于建立可靠的本构模型非常重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有限元模拟等方法可以更好地揭示材料的微观行为,从而更准确地建立材料的本构模型。

建立好本构模型后,需要进行仿真分析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仿真分析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对材料的力学行为进行模拟,从而得到与实验相类似或一致的结果。

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有有限元分析、离散元分析等。

这些方法能够考虑材料的非线性行为、变形过程的情况和加载条件的变化,从而提供更全面的力学分析结果。

实际工程领域对于强化塑性过程的研究和应用需求非常迫切。

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一、概述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建筑材料,其力学行为的研究对于工程结构的设计、施工和维护至关重要。

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作为描述混凝土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力学行为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该模型能够综合考虑混凝土的弹性、塑性变形以及损伤演化等多个方面,为工程结构的非线性分析和损伤评估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理论框架、数值实现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我们将对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包括模型的建立、参数的确定以及损伤演化方程的推导等方面。

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进行评估。

我们将探讨该模型在土木工程结构非线性分析、损伤评估以及加固修复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为工程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理论发展和工程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土木工程领域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1. 研究背景:介绍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性。

混凝土,作为土木工程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其性能与行为对结构的整体安全性、经济性和耐久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力学性能,混凝土在桥梁、大坝、高层建筑、地下结构等各类土木工程设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建筑需求的日益增长,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理解和应用要求也越来越高。

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多相复合材料,其力学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弹塑性特性,并且在受力过程中可能产生损伤累积,进而影响其长期性能。

建立能够准确描述混凝土弹塑性损伤行为的本构模型,对于准确预测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性能、优化设计方案以及保障结构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近年来,随着计算力学和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对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已成为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通过对混凝土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力学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建立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本构模型,有助于提升对混凝土结构性能的认识,推动土木工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多孔沥青混合料粘弹塑性损伤模型_易军艳

多孔沥青混合料粘弹塑性损伤模型_易军艳
[13-14 ]
该模型的连续方程可使用积分形式表 示
[15 ]

σ 珚= E0 ε +

t
0
G 1( t - τ ) ε ( τ) dτ +
-t
∫G(t dτ = E 0 ε + λ 1 ε ( 1 - e t1 ) + λ 2 ε ( 1 - e t2 ) . τ) ε ( 4) t 2 为松弛时间, t2 = λ2 / E2 ; ε t1 = λ1 / E1 , 式中: t 1 、 MPa; E 0 、 E1 、 E 2 为弹性 为应变率; G 为松弛模量, λ 2 为粘度分量. 模量分量; λ 1 、 积分型本构方程当进行数据拟合时, 需对其 离散化, 即 构 建 增 量 型 本 构 方 程, 因此改写式 ( 4) 为 Δε = dε =
ve ve
为 φ( ε) = n ( ε - γ) m
n-1
e
- ( ε - γ) n m

( 1)
n 为模型参数, 其中: m, γ 为损伤时应变门槛值. 假设损伤因子 D 变化率满足 Weibull 分布, 即 d D / d ε = φ( ε) , 则损伤因子可写为 D=
Δσ 珚 珚- σ 2( e
Abstract: To characterize the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porous asphalt mixtures under loading at normal and low temperatures,a viscoelasticplastic damage model,which includes Weibull damage function ,Generalized Maxwell and DruckerPrager model,was presented based on incremental constitutive equation. Experimental data from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tests conducted at different strain rate and different temperature were used to validate the efficacy of the model,and the change rules of model parameters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loading rat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test and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parameters in viscoelastic model begin to behave like the elastic materials. The volume modulus and shear modulus also show obvious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along with the changes of temperature and load rate. Additionally the strain plastic strain initializes keep almost same to the critical damage strain ,which accommodate to the presented hypothesis. The damage curves of porous asphalt mixtures can also reveal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load rate. This model can successfully characterize the damage and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porous asphalt mixtures at normal and low temperatures. Keywords: road engineering ; porous asphalt mixture ; viscoelasticity; plasticity; damage 由于抗滑、 降噪、 雨天行驶安全等优点, 多孔 沥青混合料愈来愈得到国内外道路工作者的重 [1-3 ] . 但是, 容易堵塞, 且由于结 由于空隙较大, 视 构组成与常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不同, 强度仅靠

弹塑性材料本构模型与仿真方法

弹塑性材料本构模型与仿真方法

弹塑性材料本构模型与仿真方法弹塑性材料本构模型是描述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响应的数学模型。

它是工程力学和材料科学中重要的理论基础,用于预测材料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行为,从而指导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

弹塑性材料是一类具有弹性和塑性行为的材料,其在小应变范围内表现出弹性行为,而在大应变范围内则表现出塑性行为。

弹性行为是指材料在受力后能够恢复原状的性质,而塑性行为则是指材料在受力后会发生不可逆的形变。

常见的弹塑性材料本构模型包括线性弹性模型、塑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等。

线性弹性模型是最简单的弹塑性材料本构模型之一,它假设材料的应力和应变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在小应变范围内,材料的应力和应变之间满足胡克定律,即应力等于杨氏模量乘以应变。

这种模型适用于强度较高、刚度较大的材料,如金属和陶瓷。

塑性模型是描述材料塑性行为的本构模型,它考虑了材料在大应变范围内的非线性行为。

常见的塑性模型包括屈服准则、硬化规律和流动规律等。

屈服准则描述了材料在何种应力条件下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硬化规律描述了材料的塑性变形随应力增大而增加,流动规律描述了材料的塑性变形随时间的变化。

弹塑性模型是综合考虑了弹性和塑性行为的本构模型,它能够较好地描述材料在整个应变范围内的行为。

常见的弹塑性模型包括von Mises模型和Tresca模型等。

von Mises模型基于屈服准则,假设材料在达到一定应力条件时开始发生塑性变形,而Tresca模型基于硬化规律,假设材料的塑性变形随应力增大而增加。

仿真方法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材料行为的一种方法。

在弹塑性材料的仿真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有限元法、离散元法和网格法等。

有限元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仿真方法,它将材料分割成有限数量的小单元,通过求解各个单元的力平衡方程和位移连续性方程,得到整个材料的应力和应变分布。

离散元法是一种基于颗粒模型的仿真方法,它将材料看作由许多离散的颗粒组成,通过模拟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材料的变形和应力响应。

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能研究

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能研究

从表 3 ( 第4 5页 ) 可 以发 现 , 随着 橡 胶颗 粒掺 量
的增加 , 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增大 , 毛体积密 度和 马歇 尔稳定 度减 小 。橡 胶 颗粒 与沥青 间存 在溶 胀作用,橡胶颗粒的掺入会 吸收更多的沥青而 自身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0 4 — 2 4 ; 修回 日期 : 2 0 1 2 — 1 0 — 1 1 作者简介 : 王志臣( 1 9 8 7 一 ) , 男, 黑龙江鹤 岗人 , 助理工程师 , 工学硕士 , 2 0 0 9年毕业于东北林业 大学土木工程 ( 交通 土
建) 专业 , 2 0 1 1 年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 ;
孟祥竹 ( 1 9 8 6 一 ) , 男, 湖北荆 I ' 1 人, 讲师 , 工学 硕士 , 2 0 0 8 年毕业 于沈 阳建筑 大学 土木工程专业 , 2 0 1 1 年毕业
于大连海事 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 。
明,外掺法 的连续级配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具有较
好 的减振 效果 。周纯 秀等认 为 由于橡 胶颗粒 的加 入改 变 了沥青路 面 的变形 特性 以及路 面 与冰雪 间的
( J T G E 2 0 _ _ 2 O 1 1 ) 要求进行 , 试验结果如表 3 所示 。
表 1 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
I 1 0 0 l 9 9 . 3 l 9 2 . 4 8 l 1 l 3 9 . 2 l 2 5 . 7 l 2 1 . 5 l 1 7 . 8 l 1 4 . 5 J 1 1 . 4 l 9 . 3 l
表 2 橡胶颗粒技术指标 粒径 m 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0 1 3 年第 1 期

正常固结黏土的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

 正常固结黏土的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

正常固结黏土的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正常固结黏土的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正常固结黏土是地下工程中常见的基础土。

由于它的重要性,建立一个准确的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对于分析土体变形和破裂行为至关重要。

正常固结黏土的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被广泛研究,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模型及其特点。

虽然弹性理论和弹塑性理论可以用来描述正常固结黏土的变形行为,但由于正常固结黏土实际上是一种非线性材料,因此需要使用弹塑性本构模型来更好地模拟实际情况。

1. 经典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经典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是最早的正常固结黏土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之一。

该模型假设土体处于剪切强度线上方,并在下垫面施加一定的正应力。

该模型的主要局限在于它是刚性塑性的,无法模拟正常固结黏土的压缩行为。

其次,该模型只能描述单一的剪切带,难以应用于非均质土体的模拟。

2. Mohr-Coulomb本构模型Mohr-Coulomb本构模型是较为常用的正常固结黏土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之一。

基于Mohr-Coulomb准则,该模型考虑到了土体的体积塑性,并可以通过改变剪切强度线来模拟不同类型的土。

该模型的缺点在于它无法模拟土体的非线性压缩行为。

此外,该模型也难以应用于非均质土体的模拟。

3. 双重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双重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是在经典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

其允许土体出现多个剪切带,同时可以对非线性压缩行为进行较好的模拟。

该模型的缺点在于它仅适用于单一的土体类型模拟,并不能很好地模拟不同类型的土。

4. Cam-clay模型Cam-clay模型假设土体是一种可压缩的材料,并且它的体积变化与剪切应变有关。

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土体的体积塑性行为。

该模型的缺点在于它无法模拟土体的弹性行为,因此只适用于较大的应变范围内。

此外,该模型也难以应用于非均质土体解析。

总体来说,正常固结黏土的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沥青混凝土蠕变试验数据处理与粘弹性参数的获得

沥青混凝土蠕变试验数据处理与粘弹性参数的获得
收稿日 期;2007- Q4- 16 作者简介:王学军( 1971- ) ,男. 山 东济南人, 高级工程师。
— 26 一
图2 Burpe。 模型( 图2) , 其本构关系可表
o +P,v +P,o =q,云 +%i
其中:
一 (4)
二Th , q, 二 ,
n
月 ‘
n
之 f , 山
n
n
图1 广义M ” aw 模型示意图
应变关系, 来揭示 路面的 实受力 真 状态。 如何从这 但是
些应力应变数据中获得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参数, 进而 利用计算机软件来模拟其受力特点, 仍较为困 难。其原 因有两条:一是数据拟和不够精确; 二是拟和的数据公
式与计 算机模拟软件所需要的数据公式不一致。这导 致许多研究者有粘弹性数据反而采用弹性或弹塑性方 法计算, 来逼近路面的受力 状态。为能更好地利用这些 数据, 具体分析了 本文 适合于 沥青混凝土的Burge. 模 型和广义M el 模型的粘弹性参数拟和间题, axw l 并提出 了ANSYS 等软件采用这两种本构关系时所需要的Pr o ny 级数和M el 形 需愉 数据。 axw l 式及 人的 由于分析计算中计算量较大, 本文采用计算效率
高、 作简便的M 操 atlab 计算软件进行计算, 得到了 较好
的效果。
的粘弹性模型 广义M ell 模型和Burge s 模 — axw r 型 表示的粘弹 性参数。同时结合ANSYS 等工程软 件计算粘弹性问 题时的 本构关系, 得到了 所需输入 的参数格式。 最后通过沥青混合料的单轴贯入试
验算例, 验证了拟合的有效性, 并通过对比可以看 出:Burge。模型对于模拟沥青混合料的剪切蠕变 柔量比 用广义M l 使用参数少, 度却更高。 axwel 而精

工程用粘塑性本构模型材料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工程用粘塑性本构模型材料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ees n p r mee tn to r ic pat o s tt emo esw setbi e .T emeh dwa tr ,a aa tr t gmeh d f so lsi c nt ui d l a s l h d h to s i f i ov c i v a s

10 1 ) 10 5
摘 要: 通过对 W l r a e模型中各参数物理意义的分析, k 初步建立了工程用粘塑性模型的参数拟合方法,并以 AS 36 材料为例,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II 1L 关键词:粘塑性 ; 材料参数;遗传算法;优化
中图分类号 :V 3 . 2 19 文献 标识 码 :A
柏 松, 柏 耿 瑞: 程 粘 性 构 型 料 数 定 法 尧 汉 周 卓, 工 用 塑 本 模 材 参 确 方 薪
・ 7・ 4
好的初值。经综合考虑,选择遗传算法不依赖于 式(3 中: C 分别表示饱和循环拐点处的非 1) c : 。
初值的特性 ,对该本构模型进行参数识别 。
弹性应变值。 影响非弹性应变主要有状态变量 , ,且这 两个状态变量都是相关的 ,其 中: J
得十分 困难 。所以对于粘塑性本构模型中参数识 别方法 的研究 已引起人们 的关注 ,并做了大量工
收稿 日期 :2 0 - 7 0 060 —4
常大 ,这就导致参数 的识别是跨尺度的,为得到 准确的结果带来 了困难 ,同时很难获得一个 比较
维普资讯
vl ae s gmae a S L a v x mpe ai td u i tr l d n i AI I3 6 sa_ea l. 1
Ke r s vso ls ct ;mae a aa tr ;g n t lo tms pi zt n ywo d : ic pat i i y tr l r mees e ei ag r h ;o t i p c i mia o i

混凝土材料的弹粘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混凝土材料的弹粘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混凝土材料的弹粘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本文研究了混凝土材料的弹粘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一、损伤概念及损伤本构模型
1、什么是损伤?
损伤是指材料由于受力产生的本征变化,使材料的力学性能出现不可逆的变化从而造成的本性问题。

2、损伤本构模型是什么?
损伤本构模型是指通过根据材料受力的变形情况,以及数学方法,把材料的损伤进行建模,以及计算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损伤而变化的过程。

二、混凝土材料的弹粘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1、弹粘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基本原理
弹粘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是损伤本构模型的一种,它建立在指数型损伤守恒定律的基础上,指数型损伤守恒定律表明,材料受到的拉伸或压缩应力在非稳态加载或复杂荷载下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定的应力范围内材料的延性一定,超出这个应力范围材料的延性随着应力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当应力达到一定值时材料的损伤不可逆,且其开始脱粘,从而形成断裂。

2、混凝土材料的弹粘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混凝土材料是一种具有较高粘度的凝固体,其刚度和弹性属中等,也
是结构材料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其特有的弹粘塑性对它的损伤本构
模型来说非常重要。

通常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采用的是弹粘塑性模型,它把混凝土的损伤行为分成三个阶段:弹性阶段,粘性阶段和损伤阶段。

在弹性阶段,当受力大于某一阈值时,混凝土开始失去它的原始
弹性,进入粘性阶段。

在这个阶段,应力逐渐增长,但变形率保持不变,直到进入损伤阶段,受力过大,导致材料发生断裂。

三、结论
混凝土材料的弹粘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是混凝土材料从数理模型的角度
去深入分析混凝土的损伤行为,计算得出材料的损伤模量,从而研究
材料的力学行为,为了让混凝土结构物更加安全可靠。

基于理想无损状态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应用共3篇

基于理想无损状态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应用共3篇

基于理想无损状态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应用共3篇基于理想无损状态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应用1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工程中的重要材料,在承受外力和环境作用下容易发生损伤。

因此,混凝土的损伤行为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其中,弹塑性损伤是混凝土损伤中较为复杂的一种。

为了更好地研究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本文将介绍基于理想无损状态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应用。

1. 弹塑性本构模型概述弹塑性本构模型是研究材料承受外力后弹性和塑性响应的数学模型。

在混凝土中,弹性和塑性响应在不同阶段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弹性阶段通常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瞬时变形,而塑性阶段则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几乎恒定的变形。

因此,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可以描述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的混凝土弹性阶段和塑性阶段的响应,以及这些响应与混凝土发生损伤之间的关系。

2. 理想无损状态混凝土在初始时存在一个理想无损状态,即没有受到任何外力或环境作用。

在理想无损状态下,混凝土的本构特性可以被准确地描述,为进一步研究混凝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3. 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主要分为两类:基于连续损伤理论的本构模型和基于分离损伤理论的本构模型。

前者认为损伤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后者则是将损伤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损伤特征。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连续损伤理论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该模型将混凝土的本构响应视为弹性响应和塑性响应之和,并通过引入损伤变量来描述损伤发生的过程。

具体而言,混凝土的应变张量可以表示为:ε = εe + εp + εd其中,εe表示混凝土的弹性应变,εp表示混凝土的塑性应变,εd 表示混凝土的损伤应变。

根据连续损伤理论,损伤可以用损伤变量D 来描述,即:D = 1 - (1 - εd/εf)n其中,εf是混凝土的最大应变,n是连续损伤理论中的材料参数。

假设混凝土在最大应变处完全破坏,则D=1。

沥青砂蠕变特性及力学模型研究

沥青砂蠕变特性及力学模型研究
[7] [5] [6]
chanics of
Materials,1999,31.
彭妙娟,许志鸿.沥青路面永久变形的非线性本构模 型研究口].中国科学G辑,2006,36(4).
Lu
Y,Wright P J.
Nume“cal approach of Visc0-elas—
toplastic analysis for asphalt and Structures.1998,69. Chehab G R,Richard K Y.
Masad E,Tashman L。Somadevan N,Little D. Mi—
neering,2005,17(4).
[8]
Huang
B,Mohamad L,et a1.Development of

ther—
cromechanics—Bassed analysis of stiffness anisotropy in asphalt
O.12
O.10 El(d)一一25.69一+Z2.23叮+O.077 E2(口)=一56矿一1 139.ZJ+1
107.3 2 4

L__
J J
o.3
MPa——试验曲线
…本文模犁
E3(口)=5 530.5一一346.9口+0.713 研(d)5—81.13ZJ+25.38
警008
0.06
卵(d)。一6.06X105矿+4.18×105一一9.32×10‘口+6.7×103 口(口)=一1 282口+858.2 6(d)=~681.33J+191.29
表2不同应力水平下模型参数拟合结果(40℃)
E1/MPa
2.032 8 2.862 5
E2/MPa

《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其弹塑性损伤本构研究》范文

《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其弹塑性损伤本构研究》范文

《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其弹塑性损伤本构研究》篇一摘要:泡沫混凝土作为一种轻质、多孔的建筑材料,在建筑、交通、水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针对泡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其弹塑性损伤本构关系,旨在为泡沫混凝土的结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泡沫混凝土以其优异的物理性能和良好的施工性能,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了解其力学性能及损伤本构关系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研究泡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其弹塑性和损伤本构关系,以期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泡沫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泡沫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等。

这些性能受原材料、配合比、制备工艺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实验测试,我们可以得到泡沫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参数,为后续的弹塑性损伤本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三、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是描述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弹性和塑性变形以及损伤演化的关系。

对于泡沫混凝土而言,其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需要考虑多孔结构、材料非均匀性以及加载历史等因素。

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建立适用于泡沫混凝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四、实验研究为了研究泡沫混凝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关系,我们设计了系列实验。

首先,通过单轴压缩实验,得到泡沫混凝土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变形和破坏过程。

其次,利用扫描电镜等手段,观察泡沫混凝土在受力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和损伤演化。

最后,结合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建立泡沫混凝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五、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到了泡沫混凝土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弹性模量、屈服强度等力学性能参数。

同时,通过观察微观结构变化和损伤演化,揭示了泡沫混凝土在受力过程中的破坏机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适用于泡沫混凝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验证和优化。

六、结论本文通过对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其弹塑性损伤本构关系的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 泡沫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其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性能受原材料、配合比、制备工艺等因素的影响。

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本构模型:目前岩土类材料常用的本构模型包括弹性模型、塑性模型和粘弹塑性模型等。

这些模型已经在岩土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无法精确描述材料的非线性行为、依赖于实验数据等。

2. 分子动力学模拟: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分子动力学模拟在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方法基于分子尺度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质进行研究,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材料本构模型。

3. 非线性本构模型:针对岩土类材料的非线性行为,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更精确的非线性本构模型。

这些模型能够考虑材料的强度、应变硬化、损伤以及温度等因素对材料行为的影响。

未来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包括:
1. 多尺度本构模型:将不同尺度的模型进行耦合,从而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例如,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与宏观本构模型相结合,以获得更准确的材料本构模型。

2. 数据驱动的本构模型: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技术,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观测数据来构建本构模型。

这种数据驱动的方法能够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和适用性。

3. 损伤模型:研究人员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岩土材料的损伤行为研究上,以提高本构模型对材料失效的预测能力。

4. 特殊环境下的本构模型:考虑材料在特殊环境下的行为,如高温、低温、高压等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总体来说,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是朝着多尺度、数据驱动和考虑材料特殊环境影响的方向发展。

这将有助于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为岩土工程领域提供更科学、可靠的模型和方法。

混凝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

混凝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

混凝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材料,其力学性能的研究一直是结构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是描述其力学性能的数学模型,对于工程设计和结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混凝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的研究。

1. 弹性本构模型弹性本构模型是描述材料在无限小应变范围内的力学性能的模型。

对于混凝土这种非线性材料来说,最简单的弹性本构模型是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假设应力与应变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应力等于弹性模量与应变之积。

然而,实际上混凝土在受力作用下会发生塑性变形,因此需要引入塑性本构模型。

2. 塑性本构模型塑性本构模型是描述材料在大应变范围内的力学性能的模型。

对于混凝土来说,常用的塑性本构模型有弹塑性模型和本构模型。

弹塑性模型将材料的力学性能分为弹性和塑性两个阶段,通过引入弹性模量和塑性应变来描述材料的力学性能。

本构模型则是将材料的塑性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本构方程来描述。

3. 弹塑性本构模型弹塑性本构模型是将弹性本构模型和塑性本构模型结合起来的模型。

对于混凝土来说,常用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有Drucker-Prager模型、Mohr-Coulomb模型和Cam-Clay模型等。

Drucker-Prager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它基于摩擦理论和塑性理论,将混凝土的弹性和塑性行为进行了描述。

该模型假设混凝土的破坏是由于摩擦和塑性变形引起的,通过引入内聚力和摩擦角来描述混凝土的塑性行为。

Mohr-Coulomb模型是另一种常用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它基于摩擦理论和强度理论,将混凝土的弹性和塑性行为进行了描述。

该模型假设混凝土的破坏是由于剪切和压缩引起的,通过引入内摩擦角和内聚力来描述混凝土的塑性行为。

Cam-Clay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粘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但也可以用于描述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该模型将混凝土的弹性和塑性行为进行了描述,通过引入压缩指数和膨胀指数来描述混凝土的塑性行为。

4. 本构模型的应用混凝土的本构模型在工程设计和结构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力学中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建立

材料力学中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建立

材料力学中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建立在工程和力学实践中,弹塑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材料本构模型。

它能够对许多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准确预测,因此在设计和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建立方法。

一、弹塑性基本概念弹塑性是一种材料可能表现出的力学特性,它包括两个不同的行为:弹性和塑性。

弹性是指材料恢复原来形状和大小的能力,这是由于分子等微观结构的作用而产生的。

而在材料接受持续变形时,会发生形变不可逆的情况。

这种现象被称为塑性。

当材料被施加应力时,如果应力不超过一定范围,材料会发生弹性形变;一旦应力超过一定界限,材料就会发生塑性变形。

材料的弹塑性是由其微观结构决定的,因此不同的材料会表现出不同的弹塑性特性。

二、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基本原理弹塑性本构模型是描述材料弹塑性问题的一类物理模型。

它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建立材料固体在应力和应变作用下的不同状态之间的关系。

本构模型的目的是把材料行为和材料力学特性建立起来,便于进行物理和工程分析。

所以在材料力学中,弹塑性本构模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

材料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包含以下三个步骤。

1. 实验数据获取该步骤是建立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基础。

通过物理实验,可以得到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即通过外力施加不同载荷,测量材料在相应的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表现。

从这些实验数据中可以得到材料的力学特性。

2. 建立本构关系本构关系是弹塑性本构模型中最基本的方程。

它建立材料中的形变应力与形变大小和方向之间的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本构关系并不只是一个公式,而是一系列方程的集合,不同的方程适用于不同的材料。

在建立本构关系时,通常需要将材料划分为一定数量或限制条件下的应力状态,并在这些状态下建立相应的方程形式。

然后,通过插值或其它数值方法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材料弹塑性的行为。

3. 参数确定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参数是过程中最难确定的部分。

参数在本构模型中的作用类似于提供具体材料的物理性质或形状。

粘弹塑性统一本构模型理论

粘弹塑性统一本构模型理论

收稿日期:1999-12-27.作者简介:冯明珲(1964-),男,固体力学博士,辽宁省水利水电工程局副局长,吕和祥(193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章编号:1007-4708(2001)04-0424-11粘弹塑性统一本构模型理论冯明珲, 吕和祥, 郭宇峰(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大连116024)摘 要:文章在已有的统一本构模型的基础上,将粘弹性变形引入到统一本构模型之中,成功地改善了材料过渡段的变形模拟情况。

通过Ha st elloy-X的变形模拟及与其它统一本构模型的变形模拟比较,证明了粘弹塑性统一本构模型的合理性。

关键词:粘弹塑性;统一本构模型;Hastelloy-X 变形中图分类号:O343.5;O343.9 文献标识码:A1 引 言50年代以来,现代高精尖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相应的实验技术提高,材料在极端热力学条件下的一些特殊性质被高精度的实验逐步地揭示出来。

60年代后出现的M T S、Instro n、Schenk等厂商提供的电子计算机控制试验机,将经典力学实验技术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通过这些高精密度仪器设备,可以模拟在航天航空、核电站、热电站等领域内的某些部件在极端工作条件下的荷载历史,全过程实时模拟加载过程,对材料在单调荷载、循环荷载等不同加载情况下的弹性、塑性、粘性等性质所表现出的循环硬化、蠕变、松弛、热恢复、疲劳等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开始了对能够更准确地模拟材料的各种力学行为的本构关系的探讨。

上述的这些性质表明材料变形特性与加载历史和加载速率是相关的。

许多科学工作者的实验研究都揭示出:对动态荷载的反应,材料的屈服极限显然地提高了。

通过许多实验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屈服极限的那些金属,对于应变率是十分敏感的,低碳钢的率效应是许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课题。

实验中发现的各种率相关现象用经典的弹性-理想塑性、经典粘弹性理论或是硬化模型都难以解释,更无法用经典理论来描述循环硬化和软化(热恢复)特性。

沥青混合料实验报告

沥青混合料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沥青混合料的基本组成及其特性。

2. 掌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沥青混合料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1. 沥青:A级沥青。

2. 集料:粗集料、细集料、矿粉。

3. 纤维:木质纤维素纤维。

4. 水:去离子水。

5. 实验设备:马歇尔击实仪、沥青混合料搅拌机、烘箱、天平、温度计等。

三、实验方法1.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根据工程需求,确定沥青混合料的类型、级配设计。

- 通过马歇尔击实试验,确定沥青用量、集料用量和纤维用量。

2. 沥青混合料制备:- 将沥青、集料、纤维和水按照实验配合比进行混合。

- 使用沥青混合料搅拌机进行充分搅拌,直至混合料均匀。

3. 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 马歇尔击实试验:测定沥青混合料的密度、空隙率、稳定度和流值。

- 高温稳定性试验:通过车辙试验测定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

- 低温抗裂性试验:通过低温弯曲试验测定沥青混合料的弯曲强度和延伸率。

- 水稳定性试验:通过冻融循环试验测定沥青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马歇尔击实试验:- 实验结果显示,沥青混合料的密度、空隙率、稳定度和流值均符合设计要求。

- 沥青用量对混合料的密度、空隙率和流值有显著影响,而集料级配和纤维用量对混合料的稳定度有较大影响。

2. 高温稳定性试验:- 车辙试验结果显示,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较高,表明其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

3. 低温抗裂性试验:- 低温弯曲试验结果显示,沥青混合料的弯曲强度和延伸率均符合设计要求,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低温抗裂性。

4. 水稳定性试验:- 冻融循环试验结果显示,沥青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较高,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

五、结论1. 本实验通过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制备和性能试验,验证了沥青混合料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

2.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对混合料的性能有显著影响,应充分考虑工程需求和环境条件。

沥青混合料黏弹性能的细观力学模型

沥青混合料黏弹性能的细观力学模型

沥青混合料黏弹性能的细观力学模型工程中沥青混合料黏弹性能的确定主要通过试验法和经验公式法。

试验法可采用本文中的蠕变试验和动态模量试验,该种方法耗时较长,且只能对已成型特定级配的沥青混合料进行试验,若混合料类型较多,往往需要大量的重复性试验,造成材料浪费和环境污染。

经验法中动态模量的Witczak和Hirsch预测模型[i]较为成熟,但经验公式的适用范围有限,若实际条件与建立经验关系式的条件不同,可能产生较大误差。

事实上,上述两种方法均停留在宏观层面上,无法反映细观尺度下沥青混合料内部的力学性质,因此,有必要基于材料内部的细观组成建立合适的细观力学模型,较为准确地预测其黏弹性能。

从细观角度出发,沥青混合料可视为由沥青砂浆、粗集料和空隙组成的三相复合材料。

将沥青砂浆作为基体,粗集料和空隙作为夹杂相,可通过细观力学理论来预测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

在众多细观力学模型中,Hashin复合球模型与沥青混合料内部结构最为相近,一系列尺度不等的球形粗集料镶嵌于沥青砂浆基体之中,但该模型存在前提假设条件,/a b为定值,也就是说所有集料半径与其沥青砂浆包裹层厚度成正比,这样就无法考虑粗集料的尺度效应。

实际上,粗集料分散于沥青砂浆介质中,虽然粒径大小不同,但沥青砂浆包裹层厚度近乎相同,且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已经提出沥青砂浆包裹层厚度的计算公式。

为此,本文假设沥青砂浆包裹层厚度相同,对Hashin复合球模型进行了改进和简化。

首先提出了沥青混合料的弹性模量预测细观力学模型,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沥青混合料内部的细观结构组成,且能够考虑粗集料尺寸效应及级配的影响。

其次,应用黏弹性对应原理,将弹性模型转化至黏弹性范围,建立了沥青混合料黏弹性能的细观力学模型。

最后,将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对比,对模型进行验证及修正,分析黏弹性影响因素。

1 细观力学模型的建立1.1 弹性模量预测模型将沥青砂浆视为基体,粗集料为球形夹杂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沥青混合料粘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实验研究沥青混凝土路面是近年来高速公路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随着公路运输量日益增长和运输向重型方向发展,路面破坏日趋严重。

进行沥青混合料本构模型的研究,对掌握路面变形规律,预测路面结构永久变形大小,预防和抑制路面损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针对沥青混合料单轴压缩、蠕变和恢复等力学特性,在实验基础上,结合理论和数值拟合分析,建立了沥青混合料不同形式的粘弹塑性本构模型,提出了模型参数确定方法,讨论了加载应力和环境温度对混合料力学行为的影响,并将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最后还初步分析了集料级配对沥青混合料力学行为的影响。

主要内容包括:(1)提出并建立了沥青砂微分型粘弹塑性本构模型。

依据沥青砂蠕变特性,将总变形分解为粘弹性、粘塑性二种分量,采用Burgers模型描述粘弹性变形,采用滑块与粘壶并联模型描述粘塑性变形,然后加以组合,提出了基于二变形分量的粘弹塑性本构模型;进一步细分,将总变形分解为粘弹性、粘塑性和弹塑性三种分量,分别采用不同子模型描述上述分量,然后组合这些子模型,提出了基于三变形分量的粘弹塑性本构模型。

基于较优模型,利用实验数据建立了参数与环境温度和加载应力的函数表达式,通过模型预测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证实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沥青砂三个蠕变阶段的变形特点。

(2)提出并建立了沥青砂、沥青混合料积分型粘弹塑性本构模型。

将总变形分解为粘弹性和粘塑性变形,分别采用Schapery非线性模型描述粘弹性变形,采用Uzan模型描述粘塑形变形,提出了改进的Schapery积分模型,建立了积分型的非线性粘弹塑性本构关系,提出了非线性参数的实验确定方法,分别采用蠕变回
复实验确定粘弹性参数,采用多次循环蠕变回复实验确定粘塑性参数,并假定蠕变柔量为时间的指数函数,利用得到的模型预测了沥青砂和混合料在不同应力作用下的蠕变变形,通过与Schapery模型预测结果的对比发现,改进的Schapery 模型与实验结果的吻合程度更好。

(3)通过压缩和蠕变实验研究了沥青混合料的级配效应。

进行了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原理分析和粗、细集料尺寸的界定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粗、细集料组成和配比对混合料力学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抗压强度和蠕变率两个指标的计算、分析和比较,发现在保持粗、细集料含量不变的基础上,细集料(粒径小于2.36mm的集料)的尺寸、配比变化对沥青混合料力学行为的影响较小,而粗集料(粒径大于2.36mm的集料)的配比变化影响较大。

因此,在研究和分析中,可以将粒径2.36mm作为粗、细集料的分界线,忽略细集料配比变化对沥青混合料力学行为的影响,且沥青砂可看作一种均质材料,这是两步法研究沥青混合料力学行为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