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课堂的构建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和谐课堂的构建及其影响

[摘要]和谐的课堂是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有力保证,是学生智力发展、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情感培养、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构建和谐的课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构建和谐课堂

师生间情感的强度和积极性变化反映着课堂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的远近,同时也影响着课堂的和谐。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就决定着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形式及其角色行为,并最终影响教育的结果。教师以平等、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和自信的品格;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学生在心理上靠近教师,从而主动的接近教师,提高与教师交往的机率,缩小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得学生乐于从教师方面接受大量的信息,模仿教师的思想行为。教师的教诲能通过学生敞开的心扉直接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

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

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挥。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关系形成的首要途径。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直接影响,它是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教学活动成功的因素之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平正的文字是一样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有力保证,是学生智力发展、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三、构建和谐课堂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种资源,学生也是一种资源。虽然他们的内涵不同,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共同处于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中,他们实现着来

自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渠道的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互动。这些信息包括学科知识、兴趣、情感等要素。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1.以情感为纽带,建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爱,是教育的前提。师生情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重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在师生协力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

把微笑带入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轻松起来,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用真诚的话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应对学生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指责,注重挖掘学生个性,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一点欣赏的眼光。用尊重与信任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空间。当然,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中有严,

严而有度。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构与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学识、业务水平有很大关系。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并能教育和感染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具有广博的学识,精巧的教学艺术;教师应能不断增长自身的学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师不仅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并深入掌握它们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教材的体系、来龙去脉以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有详细的了解。教师还必须具备广泛的文化修养,必须掌握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把它们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才能增强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取得良好的教育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及非语言等方式向学生表露自己的思想、知识、信念、情感,教师也必须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并且要力求语言科学、严密、准确、清晰,富有感染力,才能正确传递知识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并且用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情操去感化学生,用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去吸引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也就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程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机会,从而获得广泛的经验。

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创造机会,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条件,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挖掘潜力,充分发挥图型、实物、自制教具等传统的直观教具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努力创设条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改变课堂上的“一言堂”、“讲得多,练得少”的现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这就要求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思维引向积极状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