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谷风技术)

合集下载

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防治知识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

全年均有病人发生,但常在夏秋季(6~10月)、稻田收割季节和洪涝灾害引起发病和流行。

我国已从67种动物分离出钩体,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动物(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以及家畜(猪、犬和牛)。

传染源:主要为野鼠和猪。

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最重要传染源,而猪为洪水型钩体闰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钩体病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传播。

人因直接或间接与带菌动物的尿污染的水体接触,钩端螺旋体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和中毒血症。

人群易感性:人对钩体病普遍易感。

以青壮年发病较多(但由于目前大多数青年劳动者外出务工较多,故感染大多以在家留守的老年人为主),职业分布主要是参加农业劳动的人群、渔民与屠宰工人等。

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28天,一般10天左右。

早期通常表现为“重感冒样”症状。

病人出现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疼痛和触痛,有的病例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极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

部分患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抗菌素治疗后,即可痊愈,而另有部分病例发展到中期(约在起病后3~14日),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器官损害。

如鼻衄、咯血、肺弥漫性出血;皮肤粘膜黄疸或出血点;肾型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肾功能损害;脑膜脑炎型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及脑脊液成分改变。

为了临床诊治和抢救方便,一般将钩端螺旋体病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及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脑膜脑炎型和肾型。

诊断原则(一)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30天接触疫水或动物尿或血。

(二) 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1.发热:起病急,可有畏寒。

短期内体温可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

2.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

3.乏力: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明显。

4.眼结膜充血:轻者主要在眼球结膜、外眦及上下穹窿部,重者除角膜周围外的全球结膜血管扩张呈网状,无分泌物,不痛,不畏光。

病理学第五节 钩端螺旋体病

病理学第五节 钩端螺旋体病

第五节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此病几遍及世界各大洲,尤以热带和亚热带为著。

我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发现本病,并以盛产水稻的中南、西南、华东等地区流行较重。

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6~10月)水稻收割期间,常以8~9月为高峰,青壮年农民发病率较高。

在气温较高的地区,终年可见其散发病例。

病因钩端螺旋体属密螺旋体,一般长6~10μm,宽0.1~0.2μm,有12~18个螺旋,其一端或两端常弯曲成钩状凇P孪时瓯居冒凳右跋晕⒕倒鄄欤 杉菪 逖爻ぶ嶙骺焖傩 硕 S醒芯糠⑾帜承┕扯寺菪 搴 心诙舅匮 钚晕镏省@ 肞CR方法可以从脑脊液,尿,血查出钩端螺旋体DNA,达到特异、敏感、快速诊断、并可区分类型。

传染途径鼠类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农业劳动者,接触污染的田水,钩端螺旋体常经皮肤(特别是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本病的流行。

在洪水泛滥或大雨后,也可有本病的流行,主要是猪的含菌排泄物污染水源所致。

此外,污染的水或食物亦可经消化道粘膜引起感染;在患本病的孕妇,钩端螺旋体还可经过胎盘使胎儿受染。

疾病发展过程及其发病机制由于钩端螺旋体菌型、毒力大小和侵入人体数量的不同,以及人体免疫力和反应性的强弱,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轻重及类型亦有很大差异。

依疾病的发展过程及其发病机制其病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1.早期(败血症期)此期约相当于起病后的1~3天,为钩端螺旋体侵入人体后,经淋巴道和小血管进入血循环和组织内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所致。

病理形态改变比较轻微,而功能改变较为显著。

主要是全身感染中毒性微血管功能改变及肺、肝、肾、心、中枢神经系统等急性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为早期中毒症候群,如畏寒、发热、乏力、头痛、躯干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皮疹和鼻衄等。

2.中期(败血症伴器官损伤期)此期多发生于起病后第3~10天。

在败血症继续发展的基础上,钩端螺旋体及其毒素进一步引起不同程度的器官损害,造成临床上不同的病型。

钩端螺旋体——简介和致病机理

钩端螺旋体——简介和致病机理
猪 会充 当布拉 迪 斯拉 发 型 ( B r a t i s l a v a ) 、
表 l在猪上报道的最重要的钩端螺 旋体
钩 端 螺 旋 体 病 专 栏第 一季
2 0 1 7 年第 3 7 卷第 2 期 总2 4 1 期I 1
钩 端 螺 旋 体病 专 栏第 一季 ~一
波 莫 纳 型 ( P o m o n a ) 和 塔 拉 索 维 型 ( T a r a s s o v f ) 的维 持 宿主 。在这 些适 应 性血 清 型 中 ,只有布 拉迪 斯拉 发 型呈 全球 性分 布。与猪典 型相关 的波莫 纳型 是导致 北美 、 南美 ,某 些 亚洲 国家 ,澳 大利 亚和 东欧 国 局部 缺血 ,从 而导 致 肾小 管坏 死 、肝细 胞
主要抗 原。
钩 端 螺旋 体 属 目前 由 2 3个种 组成 , 根 据 其致 病 性 分 为 3 个 群 :致 病 性 钩 端 螺 旋 体 、 腐 生 性钩 端螺 旋体 和 中 间群 。 根 据 表面 抗 原 的表 达 水 平 ,通 过 凝 集 吸 收 反 应 将钩 端 螺 旋 体 分 为 2 5 0个 基 础 分 类群 0血 清 型 。最 后 ,将 抗 原 相 关 的 血 清型 人 为地 分 为 2 4个分 类群 ,称 为 血清 群 ( 表 1 ) 。
原 题 名 : L e P t 0 S P 1 r a 1:
家暴 发 临床症 状 的原 因 ,但 尚未在 意大 利 西部 有报 道 。最后 ,据 报道 ,塔 拉 索维 型 主要 出现在澳 大利 亚 、 新西 兰和东 欧 国家 , 但 在 西欧 国 家很少 见 。在偶 发性 血 清型 中 ( 猪不是 维持 宿主 ) ,在 猪上 最重要 的记 述 是属于 黄疸 出血型 、犬 型和感 冒伤 寒型 。 钩 端螺旋 体 通过 小伤 口或 擦伤 ,经 黏 膜 ( 如 结膜 ) 或 湿润 的皮 肤 进 入体 内。 感 染后 1 d或 2 d ,会 有持续 4 d~ 7 d的 钩端 螺旋 体血 症 期。在 此 期 间 ,钩 端螺 旋 体 进入 多种 组织并 增殖 ,包括肝 脏 、肾脏 、 生殖道 、眼睛和 中枢 神 经系统 。 在 血 液 和 组 织 中的 钩 端 螺 旋 体 数 量 达到 临界 水 平后 ,会 出现 由于 不 明的钩 端 螺旋 体 毒素 或有 毒细胞 成 分导 致 的病 变 , 并可 能会 观察 到 由此 产生 的症 状 。在成 年 动物 上 ,该感 染 期通 常不 会被 察 觉。 在实 验性 感 染 中或在 之前 未暴 露 的猪群 感 染期 间 ,许 多猪可 能会 呈现 轻 度厌 食 、发烧 和 轻微 的 结膜 炎 ;但 在 很 多情况 下 ,尤 其是 在地 方性 感 染 的猪 场 中 ,通 常未被 发 现 。 主要 的 病 变是小 血管 内皮 损 伤 ,引起 器 官

钩端螺旋体诊断标准

钩端螺旋体诊断标准

钩端螺旋体诊断标准
钩端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是梅毒病原菌,其诊断标
准通常包括以下方法:
1. 目视检查:通过观察皮肤黏膜病损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钩端螺旋体感染。

常见的病损包括梅毒性疹、溃疡、黏膜斑、凹陷、息肉等。

2. 血清学检测:采用血清学方法来检测血液中的抗体。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梅毒螺旋体相关抗体血清学试验(如非梅毒螺旋体抗体(nontreponemal antibodies)试验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
抗体(treponemal antibodies)试验)。

阳性结果可以暗示存在
钩端螺旋体感染。

3. 组织学检测:通过活检组织标本进行检测,如淋巴结活检、疹子或溃疡周围皮损的活检。

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中的螺旋体结构,来诊断钩端螺旋体感染。

4. 分子生物学检测:使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等分子生
物学技术,直接检测体液、组织或分泌物中的病原菌DNA。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快速和准确的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钩端螺旋体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目视检查、血清学检测、组织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可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

但需要指出的是,临床医生应仔细评估所有相关的临床和实验室结果来做出最终的诊断。

钩端螺旋体病ppt课件

钩端螺旋体病ppt课件

3.临床病理特征: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与组织
形态轻微变化不相一致,较易逆转。如肺弥漫性出
血时,其功能障碍很严重,但病理损伤却较轻微。
11
肺出血病理

钩体毒素与肺组织间相互反应引起肺毛细血管功 能改变或结构变化;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处由松弛到完全开启,形 成细胞间的“孔道”或出现缺口,红细胞则以伪
9
四、发病机制

钩体经皮肤粘膜侵入 经淋巴、毛细血管入血繁殖 形成钩体败血症--流感伤寒型表现 钩体入内脏 -- 肺出血、肝炎、肾衰及脑膜 脑炎 病情轻重与菌型及人体免疫状态有关
10

内脏损害三特征:
1.临床病变基础:是毛细血管感染中毒性损伤。 2.临床类型基础:全身毛细血管病变导致各重要器 官功能障碍,器官障碍程度不同而临床表现不同, 主要靶器官不同-血培养柯氏培养基:1-8w,20-70%

PCR检测血、脑脊液、尿中的钩体DNA
26
七、诊


流行病学
• 季节(6-10月) • 疫水接触史(28d内)

临床表现
• 三症状+三体征(腓肠肌疼痛) • 并发黄疸、肺出血、肾损害、脑膜脑炎 • 青霉素G治疗过程中出现赫氏反应
1.流感伤寒型:无器官损害 2.肺出血型:
• 颇为常见,在早期基础上,第3-4d开始加重 • 以全身毒血症状及轻重不一的咯血为特征 • 分型:肺出血轻型、肺弥漫性出血型
18
2.肺出血型

肺出血轻型:
• 咳嗽、痰中带血、肺部少量湿啰音 • X线:肺部小片影,无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肺弥漫性出血型:




青霉素 首选 庆大、四环素、三代头孢、喹诺酮 对症治疗 重症:常规镇静剂 赫氏反应:镇静+氢化可的松 肺出血型:镇静+氢化可的松,强心 黄疸出血型:护肝、止血等 后发症治疗 对症、激素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种类很多,可分为致病性钩体及非致病性钩体两大类。

致病性钩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者,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尤以南方各省最为严重,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是中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目录简介钩体革兰染色钩体的抵抗力致病性钩体的抗原致病性免疫性实验检查导致病症防治措施简介钩体革兰染色钩体的抵抗力致病性钩体的抗原致病性免疫性实验检查导致病症简介菌体纤细,长短不一,一般为6~20um,宽0.1~0.2um,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

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泼,可曲屈,前后移动或围绕长轴作快速旋转(见图16~2)。

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是鞘膜,由钩端螺旋体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内为胞壁,再内为浆膜,在胞壁与浆膜之间有一根由两条轴丝扭成的中轴,位于菌体一侧。

钩体是以整个圆柱形菌体缠绕中轴而成,钩体的胞壁成份与革兰氏阴性杆菌相似。

钩体革兰染色钩体革兰染色为阴性,不易被碱性染料着色,常用镀银染色法,把钩端螺旋体菌法染成褐色,但因银粒堆积,其螺旋不能显示出来。

钩体是唯一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的螺旋体,最适湿度8~30℃,ph7.2~7.5,常用柯索夫(korthoff )氏液培养基培养,生长缓慢,接种后3~4天开始繁殖,1~2周后,液体培养基呈半透明去雾状混浊生长。

钩体的抵抗力钩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致病螺旋体为强,在水或湿土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这对本菌的传播有重要意义,该螺旋体对干燥、热、日光直射的抵抗力均较弱,56℃10分钟即可杀死,60℃只需10秒,对常用消毒剂如0.5%来苏、0.1%石炭酸、1%漂白粉等敏感,10~30分钟可杀死,对青霉素、金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致病性钩体的抗原致病性钩体的抗原组成比较复杂,与分型有关的抗原主要有两钩端螺旋体导致病症种:一种是表现抗原(p抗原),另一种是内部抗原(s抗原);前者存在于螺旋体的表面,为蛋白质多糖的复合物,具有型特异性,是钩体分型的依据;而后者存在于螺旋体的内部,是类脂多糖复合物,具有属特异性,为钩体分群的依据。

钩端螺旋体病的研究进展与挑战

钩端螺旋体病的研究进展与挑战

钩端螺旋体病的研究进展与挑战近年来,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从研究进展和挑战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研究进展1. 病原学特征钩端螺旋体属于细菌门,螺旋体科,是一类具有螺旋形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目前已知的钩端螺旋体血清群有25种,我国流行的主要有莱姆病钩端螺旋体、犬钩端螺旋体和日本钩端螺旋体等。

钩端螺旋体具有较强的侵袭力和繁殖能力,能在多种宿主细胞中生长繁殖。

2. 传播途径钩端螺旋体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即人类通过接触含有钩端螺旋体的疫水(如尿液、雨水、泥土等)而感染。

钩端螺旋体还可经咬伤、索引传播等途径感染。

3. 病理变化钩端螺旋体侵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肾炎、肝功能异常、心肌炎等症状。

严重者可能导致肺出血、脑膜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4. 诊断与治疗近年来,钩端螺旋体的检测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有显微镜检查、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钩端螺旋体的治疗药物也有所更新,如四环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等。

二、挑战1. 病原体检测难度大钩端螺旋体在宿主体内繁殖速度快,但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生长缓慢,导致检测难度较大。

钩端螺旋体的检测方法较为繁琐,检测时间较长,不利于早期诊断。

2. 疫苗研发进展缓慢虽然钩端螺旋体疫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尚无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的成熟疫苗。

现有的疫苗主要用于动物防疫,对人用疫苗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3. 流行因素复杂钩端螺旋体的流行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候、生态环境、宿主种类等。

这使得钩端螺旋病的防控工作面临较大挑战。

4. 临床诊断与治疗困难钩端螺旋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加之部分患者就诊时已进入晚期,导致临床诊断和治疗难度较大。

5. 防治知识普及不足钩端螺旋病在我国部分地区仍有较高发病率,但公众对该病的认识不足,防治知识普及程度较低。

这不利于钩端螺旋病的防控工作。

钩端螺旋体病的研究进展与挑战并存。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预防
重点在于消灭传染源与切断传播途径,做 好预防注射。 1.传染源的管理:
防鼠、灭鼠。及早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对 病人的血尿等消毒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水源,进行用水消毒,防止接触疫水。
预防
3.自动免疫:疫区居民提前一个月接种与本地流行菌
株相同的钩体多价疫苗,第一年皮下接种2次,以后 每年加强1次,剂量为:
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 血、尿等常规,血生化(肝肾功) (二)特异性检 1.血培养: 2.血清学检查:显凝试验:抗体效价>1/400,
或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可确 诊, 3.其它:ELISA、PCR、DNA探针等可作早期诊 断。
诊断
• 1. 流行病学资料 • 2. 临床表现 • 3. 实验室检查
器功能的损害,钩体对青霉素高度敏感;
(二)对症治疗 早期卧床,足够热量及维生素,
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三)后发症治Leabharlann :一般不需抗菌素;赫氏反应
赫氏反应:多发生于首剂青霉素或其它 抗生素药物后30分钟到4小时内。因大量钩 体被杀灭而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 重,常见有高热、寒战、血压下降、呼吸 心率加快、原有症状加重,持续30分钟至 数小时,少数诱发致命的肺弥漫性出血, 应立即用激素治疗。因此,首剂抗菌药物 治疗后应加强监护数小时。
寒热“三痛”爬不起, 拒绝检查腓肠肌, 眼红出血淋巴肿, 流行多在夏秋季。
鉴别诊断
1. 发热:上感、流感等 2. 黄疸:黄疸型肝炎 3. 肾炎: 4. 肺出血型与肺结核,中毒休克性肺炎。 5. 脑膜脑炎
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早卧床、就地治疗。包括 抗菌、对症、后发症治疗
(一)抗菌治疗 强调早期应用抗菌素,减少脏

猪钩端螺旋体病—搜狗百科

猪钩端螺旋体病—搜狗百科

猪钩端螺旋体病—搜狗百科
本病的病原属于细螺旋体属的钩端细螺旋体。

钩端细螺旋体对人、畜和野生动物都有致病性。

钩端螺旋体有很多血清群和血清型,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致病性钩端螺体有25个血清群,至少有190个不同的血清型。

引起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血清群(型)有波摩那群、致热群、秋季热群、黄疸出血群,其中波摩那群最为常见。

猪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形态呈纤细的圆柱形,身体的中央有一根轴丝,螺旋丝从一端盘旋到另一端(12~18个螺旋),长6~20μm,宽为0.1~0.2μm,细密而整齐。

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呈细小的珠链状,革兰氏染色为阴性,但着色不易。

常用的染色方法是姬姆萨氏染色和镀银染色。

钩端螺旋体在宿主体内主要存在于肾脏、尿液和脊髓液里,在急性发热期,广泛存在于血液和各内脏器官。

钩端螺旋体能人工培养,但培养基的成分较特殊(如需新鲜灭活的兔血清、吐温-80、林格氏液等)。

常用的培养基如柯索夫培养基和希夫纳培养基等。

钩端螺旋体是严格需氧,最适培养温度28~30℃,最适pH为7.2~7.5。

钩端螺旋体的生化特性不活泼,不能发酵糖类。

钩端螺旋体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可以在水田、池塘、沼泽和淤泥里至少生存数月。

在低温下能存活较长时间。

对酸、碱和热较敏感。

一般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都能将其杀死。

常用漂白粉对污染水源进行消毒。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传染病,威胁着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和动物健康。

本文将介绍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和预防措施。

通过详细讲解,希望能够提高公众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认识和相关防控的重视程度。

钩端螺旋体是一类微型螺旋形细菌,属于螺旋菌纲,属于真菌亚门。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钩端螺旋体,其中最常见的两种是人体特异型和鼠型。

人体特异型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而鼠型则主要通过受感染的哺乳动物传播。

钩端螺旋体感染常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肌肉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严重感染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肝炎、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在某些情况下,感染还可能引发心脏、神经系统和眼睛等器官的炎症。

钩端螺旋体病具有广泛的传播途径。

人体特异型通过直接接触钩端螺旋体污染的水或土壤以及感染动物等途径进行传播。

鼠型主要通过受感染的啮齿类动物(如老鼠)传播给人类。

诊断钩端螺旋体病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学检测和抗体检测。

病原学检测可通过血液、骨髓或尿液等样本进行培养或进行核酸检测。

抗体检测可以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患者的抗体水平。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抗生素进行。

依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学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是钩端螺旋体对一些抗生素存在耐药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的最有效方法是加强个人和公共卫生措施。

个人方面,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污染水源,消毒蔬菜水果等。

公共卫生方面,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控制啮齿类动物的繁殖和扩散,定期清除垃圾,加强污水处理等。

总之,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传染病。

只有通过提高公众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认识和加强相关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

大家应该保持卫生,注意个人和公共卫生,减少与钩端螺旋体的直接接触,预防病菌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作者:肖昌王晶晶来源:《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7年第02期猪钩端螺旋体感染通常是亚临床的,尤其是在流行地区,但也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疾病,主要取决于感染的血清型和猪感染时的日龄。

因此,以脑膜炎、黄疸和血尿为特征的临床症状在感染偶发性或非适应性血清型的幼龄猪上已有报道,主要是犬型、黄疸出血型和感冒伤寒型。

在成年猪上,临床症状主要以繁殖障碍为特征,如后期流产以及较高比例的木乃伊胎、死胎和弱胎。

此外,在澳洲血清群的适应性血清型(特别是布拉迪斯拉发型)引发的特定病例中,可以观察到的症状包括不育、定期或不定期的发情配种,有时伴有阴道分泌物。

中图分类号:S8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02-0001-02钩端螺旋体是一种直径约为0.1 μm,长度为6 μm~20 μm的螺旋体原虫,包括构成钩端螺旋体属的腐生性螺旋体和致病性螺旋体两种,属于钩端螺旋体科,命名为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具有典型的双膜结构,其中细胞质膜与肽聚糖细胞壁紧密结合,并被一层外膜覆盖。

在外膜中,脂多糖构成了钩端螺旋体的主要抗原。

钩端螺旋体属目前由23个种组成,根据其致病性分为3个群: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腐生性钩端螺旋体和中间群。

根据表面抗原的表达水平,通过凝集吸收反应将钩端螺旋体分为250个基础分类群O血清型。

最后,将抗原相关的血清型人为地分为24个分类群,称为血清群(表1)。

猪会充当布拉迪斯拉发型(Bratislava)、波莫纳型(Pomona)和塔拉索维型(Tarassovi)的维持宿主。

在这些适应性血清型中,只有布拉迪斯拉发型呈全球性分布。

与猪典型相关的波莫纳型是导致北美、南美,某些亚洲国家,澳大利亚和东欧国家暴发临床症状的原因,但尚未在意大利西部有报道。

最后,据报道,塔拉索维型主要出现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欧国家,但在西欧国家很少见。

在偶发性血清型中(猪不是维持宿主),在猪上最重要的记述是属于黄疸出血型、犬型和感冒伤寒型。

中医内科钩端螺旋体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钩端螺旋体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俗名“打谷黄”或“秋收热”)是由各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传染源为野鼠、猪、牛、羊等。

传染途径一般是由寄生有钩端螺旋体的野鼠和猪的尿污染了水源和稻田,人与疫水接触,钩端螺旋体通过人的皮肤或口、鼻、眼等处的黏膜侵入人体而感染本病。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温病的暑温、湿温范围。

湿热之邪从卫表内传气分,重者可以入营动血。

【诊断】1.好发于夏秋季节,主要在8~9月份。

暴雨、洪水后可引起暴发流行。

2.主要症状突发高热,可伴恶寒或寒战,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特别是腓肠肌酸痛,尚可见咽痛、咳嗽、咯痰、呕吐、纳减、腹泻、鼻蜕、肝脾轻度肿大、脑膜刺激征、烦躁、澹妄、血压降低等表现。

3.临床有流感伤寒型、肺大出血型、脑膜脑炎型、黄疸出血型和肾功能衰竭型等不同类型。

注意同流感、伤寒、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肺结核、各种脑膜脑炎、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疟疾等病相鉴别。

【治疗】一、辩证论治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可分为热盛型、湿热型和出血型进行辨证论证。

1热盛型暑热偏盛,见高热,头痛,周身酸痛,目赤,尿黄,口渴,或咯少量血痰,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1)发汗清热解毒:适用于表邪未解,里热内盛者。

方药举例:三黄石膏汤加减。

生石膏30~60g,黄苓IOg,黄连5g或土茯苓30g,淡豆豉15g,焦桅子10g,青蒿20g,薄荷(后下)5g0(2)泻火解毒:适用于表邪已解,里热亢盛者。

方药举例:黄连解毒汤加减。

黄连5g,黄苓10g,焦桅子10g,金银花15g,连翘15g,鲜芦根30~60g,黄柏10g,板蓝根或大青叶30g。

2.湿热型湿热互蕴,气分不清,见发热头痛,周身酸痛,胸闷腹胀,巩膜皮肤发黄,或兼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芳香化浊,清气退黄。

方药举例:甘露消毒丹加减。

滑石18g,茵陈30g,黄苓10g,菖蒲5g,W香10g,连翘12g,蚕砂(包煎)12g,土茯苓30g。

加减:尿少,加车前草30g。

钩端螺旋体菌苗的研发与应用进展

钩端螺旋体菌苗的研发与应用进展

钩端螺旋体菌苗的研发与应用进展钩端螺旋体菌(Leptospira interrogans)是一种引起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的细菌,它可以通过感染动物体液或患者的尿液等途径传播给人类,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

钩端螺旋体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特别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其高传染性和致死率,一直以来都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

为了预防和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钩端螺旋体菌苗的研发和应用。

目前,钩端螺旋体菌苗的研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在一些地区得到了应用。

首先,钩端螺旋体菌苗的研发已经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菌株选取、抗原分离和制备技术等。

针对不同的菌株,研究人员通过对其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了关键的抗原。

在此基础上,他们利用生物技术手段,通过重组蛋白技术和DNA疫苗技术等方法,成功地制备出了一系列的钩端螺旋体菌苗。

其次,对钩端螺旋体菌苗的应用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疫苗的预防是遏制传染性疾病传播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高风险地区开始使用钩端螺旋体菌苗进行预防接种,以减少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同时,科研人员也在探索其他应用场景,例如在动物预防和环境清洁方面的应用。

钩端螺旋体菌苗的研发和应用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钩端螺旋体菌存在多个亚型和菌株的变异性,因此需要研究人员根据流行病学数据进行合理的菌株选择,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其次,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途径复杂,包括自然传播和人际传播,因此在疫苗的设计和应用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不同菌株的地理分布和传播途径等。

此外,钩端螺旋体菌苗在推广和应用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首先,由于钩端螺旋体病主要分布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关地区的卫生设施和人力资源较为有限,因此在疫苗的推广和接种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在一些地方,人们对疫苗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需要提高,这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和政策支持来实现。

钩端螺旋体病病因,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什么病因引起的

钩端螺旋体病病因,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什么病因引起的

钩端螺旋体病病因,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什么病因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钩体病的病原体为致病性钩体,钩体属中分为两个种,一为问号状钩体(L.interrogans),即寄生性(致病性)钩体;另一种是双曲钩体(L.biflexa),即腐生性(非致病性)钩体,问号状钩体能在人或动物体内寄生,并可引起人或动物患钩体病,双曲钩体多营自由生活,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尤以水中为多,因此又称水生株或腐物寄生株,另一种钩体科中的细螺旋体属所包括的伊尼利螺旋体(Leptonema illini)与短小螺旋体(Leptonema parva),与钩体形态相似但不致病。

钩体在形态学上具有特殊的外形及特殊的结构,菌体非常纤细,螺旋盘绕细致,规则而紧密,一般长约6~10μm,有12~24个螺旋,直径0.1~0.2μm,在靠近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常弯曲成钩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钩体沿长轴作快速旋转运动,可通过0.1~0.45μm微孔,因钩体革兰染色阴性,不易被苯胺类染料着色,故常用镀银染色法来检查组织中存在的钩体,在电镜下观察,钩体的基本结构是由圆柱形菌体,细长轴丝和透明外膜所组成,圆柱形菌体为一外具细胞壁,内充满原生质的螺旋状结构,轴丝有2条,细而弯曲,直径20~34μm,与圆柱体互相缠绕,其末端嵌入圆柱形菌体末端,称终端结与插盘,轴丝是一种细菌鞭毛相似的运动器官,其冲动来自终端结与插盘,圆柱形菌体与轴丝的外面,包以一层薄而透明的外膜,外膜具有抗原活性,与相应抗体能产生凝集现象,外膜具有免疫原性,将外膜免疫动物,能抵抗强毒株的攻击而获得保护(图1)。

钩体在培养特性上为需氧菌,常用含兔血清的柯氏(Korthof)培养基,pH7.2左右,温度28~30℃进行培养,本菌生长繁殖缓慢,一般需1周左右,如采用动物接种,可明显提高分离钩体的阳性率,钩体对酸性及碱性环境都较敏感,在pH 7.0~7.5之间最适宜生长,钩体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细菌弱,在无杂菌污染的中性自来水中,可存活40 天;在潮湿而酸碱度适宜的土壤中,则可生存达3个月,对常用的各种消毒剂均无抵抗力,极易被稀盐酸,甲酚皂溶液,苯酚,70%乙醇及肥皂所杀死,对干燥也很敏感。

钩端螺旋体检测方法

钩端螺旋体检测方法

钩端螺旋体检测方法钩端螺旋体是一种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细菌,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伤寒、流行性斑疹热等。

因此,及时检测钩端螺旋体的存在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介绍钩端螺旋体检测方法。

一、血清学检测法血清学检测法是一种常用的钩端螺旋体检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抗体水平来确定是否感染了钩端螺旋体。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采集患者血液样本,离心分离血清。

2.将血清样本与钩端螺旋体抗原混合,使其发生反应。

3.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补体结合试验(CFT)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

4.根据抗体水平的高低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钩端螺旋体。

血清学检测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以检测多种钩端螺旋体感染。

但是,该方法需要采集患者血液样本,有一定的侵入性,且需要等待一定时间才能得到结果。

二、PCR检测法PCR检测法是一种基于DNA扩增技术的钩端螺旋体检测方法。

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钩端螺旋体的存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采集患者血液、尿液、脑脊液等样本,提取其中的DNA。

2.使用PCR扩增技术扩增钩端螺旋体的DNA片段。

3.使用凝胶电泳等方法检测PCR扩增产物,判断是否存在钩端螺旋体。

PCR检测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以检测极少量的钩端螺旋体。

但是,该方法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人员,成本较高。

三、免疫荧光检测法免疫荧光检测法是一种基于抗体-抗原反应的钩端螺旋体检测方法。

该方法可以直接在患者体内检测钩端螺旋体的存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采集患者血液、尿液、脑脊液等样本。

2.将样本涂在载玻片上,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体。

3.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样本中是否存在钩端螺旋体。

免疫荧光检测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以直接在患者体内检测钩端螺旋体的存在。

但是,该方法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人员,成本较高。

钩端螺旋体菌苗在农田环境中的应用研究

钩端螺旋体菌苗在农田环境中的应用研究

钩端螺旋体菌苗在农田环境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提高农业的产量和质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个挑战,科学家们不断寻找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改进农田的生态系统和作物的生长环境。

钩端螺旋体菌苗是一种在农田环境中应用的新型生物农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钩端螺旋体是一种常见的土壤中的细菌,可以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这种菌苗可以通过水溶液、种子处理、土壤喷施等方式应用于农田中。

钩端螺旋体菌苗具有多种优点,如生物安全性高、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农作物造成负面效应等。

首先,钩端螺旋体菌苗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研究表明,钩端螺旋体菌苗可以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增加植物对养分的利用率。

这可以帮助植物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另外,钩端螺旋体菌苗还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释放出更多的养分供植物吸收,进一步增加作物的产量。

其次,钩端螺旋体菌苗可以增强作物的抗病性。

病原微生物是导致作物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农田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

研究发现,钩端螺旋体菌苗可以通过与作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激活作物的免疫机制,增强作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这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田环境中的农药残留和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此外,钩端螺旋体菌苗还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

研究表明,钩端螺旋体菌苗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这可以促进土壤的微生物活动和养分循环,改善土壤的肥力和持水性。

另外,钩端螺旋体菌苗还可以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减少土壤的污染程度,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

然而,钩端螺旋体菌苗在农田环境中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菌苗的保存和应用方法仍然需要改进。

目前,农民们使用的大多数钩端螺旋体菌苗是通过水溶液或者土壤喷施的方式应用于农田中。

这种应用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菌苗的存活率低、应用量难以控制等。

因此,科学家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钩端螺旋体菌苗的保存和应用方法,提高菌苗的生存率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钩端螺旋体章节练习题一、单选题1、关于钩虫病的流行病学错误的是( )A.热带和亚热带为高度流行区B.病人及带虫者为传染源C.丝状蚴经呼吸道进入人体D.儿童感染率高于成人E.农民感染率高于工人2、男性,农民,发热四天,伴头痛,乏力,轻咳,无痰,按感冒治疗无效,自觉肌肉酸痛,查体:T40℃,P120次/分,R40次/分,BP12.0/8.0Kpa(90/60mmHg),急性病容,咽充血,上腭有3-4个出血点.肺部散在干罗音,肝肋下 1.0厘米,肾区叩痛(+).腹股沟有数个蚕虫大小肿大的淋巴结.轻压痛.WBC14×109/L,N85%,L15%,尿蛋白(±),镜下红细胞0-1/HP,白细胞1-2/HP.诊断以下列哪种疾病可能性最大( ) A.流行性出血热 B.急性病毒性肝炎 C.流脑,普通型D.伤寒E.钩端螺旋体病3、下列哪一种病最易发生后发症( )A.乙型脑炎B.慢性活动性肝炎C.钩端螺旋体病D.疟疾E.伤寒4、钩体病治疗措施中不妥当的是( )A.抗生素治疗用至退热后3天B.为尽快杀灭病原体首先应大剂量使用青霉素C.肺大出血型应尽早使用镇静剂D.黄疸出血型患者应采用保护肝肾治疗E.青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是有效的病原治疗药物5、钩体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是( )A.普通培养基B.含胆汁培养基C.碱性蛋白胨培养基D.含兔血清培养基E.含羊血清的培养基6、病人入院后2天,咳嗽痰中带血.应用青霉素3小时后,突然发冷,寒战,高热,1小时后大汗,测血压12/8kpa(90/60mmHg), 该现象的处理原则应首先( )A.立即改用其他抗生素B.停止输液C.应用扩容,纠正酸中毒和血管活性药物D.用皮质激素,强心升压药物E.用抗疟原虫药物7、钩体对下列何种抗生素最敏感( )A.多西环素B.庆大霉素C.青霉素D.白霉素E.四环素8、钩体病人排除钩体的主要途径是( )A.大便B.小便C.飞沫D.呕吐物E.鼻咽分泌物9、钩虫病的传染源正确的是( )A.病人和带虫者B.猪C.鼠D.猿猴E.家禽10、男性,23岁,农民,参加夏收劳累后,5天前畏寒,发热,伴全身肌痛,乏力,加重4小时,感心慌气急,痰中带血,心率134次/分,律整,双肺可闻湿罗音,白细胞15×109/L,中性80%,胸片:双肺弥漫性点状,片状阴影,最正确的用药( )A.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B.杜冷丁,氢化考的松,西地兰,青霉素C.青霉素,庆大霉素D.西地兰,速尿E.苯唑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11、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钩体病时最可能出现()A.溶血反应B.凝血反应C.赫氏反应D.中毒反应E.二重感染12、钩体病后发症的治疗( )A使用长疗程抗生素治疗 B.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C.血液透析D.护肝治疗E.康复治疗13、钩体病的传播方式为( )A.呼吸道飞沫传播B.消化道传播C.直接接触传播D.节肢动物间接传播E.血液传播14、下列哪一种是钩体的运动器官( )A.菌体B.轴丝C.鞭毛D.包膜E.伪足15、阿苯达唑治疗钩虫病不正确的是()A.是广谱驱肠道线虫药。

B.有选择性和不可逆抑制摄取葡萄糖作用。

C.有杀死成虫作用。

D. 有杀死虫卵作用。

E.作用快速,迅速排出钩虫。

16、某地钩体病流行后三个月左右,有一病人突然出现偏瘫,失语,短暂发作多次,脑脊液补体结合试验(+),此种情况最可能为钩体病的( )A.后遗症B.后发热C.反应性脑膜炎D.脑膜脑炎E.闭塞性脑动脉炎17、在临床中对钩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鉴别诊断最有意义的是( )A.稽留热B.头痛、周身酸痛C.皮肤出血点D.腓肠肌明显压痛E.结膜充血18、男性,26岁,农民,发热,全身酸痛,乏力4天入院:T.38.5℃,球结膜充血明显.腹股沟淋巴结如蚕豆大伴压痛,腓肠肌压痛,显微镜凝集溶解试验阴性,应首选何种处理( )A.青霉素G40万u肌注,每6小时一次B.青霉素G80万u肌注,每6小时一次C.氯霉素2.0稀释后静滴D.螺旋霉素0.2克,每日4次E.庆大霉素24万u稀释后静滴19、钩虫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A.皮炎B.过敏性肺炎C.嗜异食症D.贫血E.消化道症状20、男,30岁,农民,因发热、周身酸痛、极度乏力2天,呼吸困难半天入院。

体查:体温39.5℃,脉搏120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00/70mmHg,急性重病容,结膜充血,双肺可闻及湿罗音,腓肠肌有压痛。

血象:WBC 12×109/L,N0.80,L0.20。

尿蛋白+。

下列哪项措施不妥当:( )A.抽血培养B.大剂量青霉素C.异丙嗪镇静D.氢化可的松静滴E.西地兰静推21、8月份暴雨过后,一24岁农民因发热5日来诊,自述头疼,全身酸疼,软弱无力,今日起心慌气促,咳鲜红色泡沫样痰,体检:T39.6℃,面色苍白,心率124次/分,呼吸36次/分,浅表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双肺散在湿罗音,末梢血象:WBC9.0×109/L,N76%,L24%,X线胸片,肺纹增多,有散在点状阴影.最可能的诊断为:( )A.粟粒型肺结核B.支气管肺炎C.支气管扩张并感染D.钩体病肺出血型E.流行性出血热22、钩虫具有感染力的是( )A.成虫B.虫卵C.杆状蚴项D.丝状蚴E.六钩蚴23、钩虫病贫血严重程度与下列哪项关系不大:( )A.感染钩虫种类B.感染钩虫的数量C.病人的职业和年龄D.消化道大出血E.病人的营养状态24、患者男性,42岁医师,突然高热明显乏力,头痛及小腿疼痛7天,咳嗽痰中带血2天于1994年8月10日入院,急性热病容,双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软腭出血点,双肺少量湿罗音,肝,脾肋下0.5cm,腓肠肌触痛.血白细胞12×109/L,尿蛋白(++),X线胸片肺散在中小片状影,患者刚从水灾区救灾回城,最可能是下列疾病中哪种( )A.钩端螺旋体病B.流行性出血热C.流行性脑脊膜炎D.戊型肝炎E.猩红热25、钩端螺旋体病的最早期临床表现是()A.长期持续性高热B.发热,咯血C.发热头痛,结膜充血,腓肠肌痛D.发热,恶心,呕吐,腹痛E.发热,咳嗽,无尿26、传播钩体病的主要方式是( )A.虫媒叮咬B.皮肤接触疫水C.食入污染食物D.呼吸道吸入病原体E.接触受感染的动物27、病人入院后2天,咳嗽痰中带血.应用青霉素3小时后,突然发冷,寒战,高热,1小时后大汗,测血压12/8kpa(90/60mmHg),该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A.青霉素过敏B.输液反应C.疟疾发作D.感染性休克E.赫氏反应28、目前国内钩体病病原治疗首选( )A.四环素B.青霉素C.庆大霉素D.头孢噻吩E.红霉素29、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 )A.猪B.犬C.病人D.褐家鼠E.黑线姬鼠30、女性,26岁,农民,因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4天,痰中带血丝半天而入院,肺部听诊右背下有局限性湿罗音,神清,稍烦躁,呼吸28次/分,显凝试验:1:400(+),诊断钩端螺旋体病,肺大出血先兆期。

涉及预后,其抢救应该是( )A.及时送上级有条件医院抢救B.孕妇需马上终止妊娠C.马上就地进行抢救D.给予镇静剂E.给予镇静剂后再送上级医院31、男性23岁, 一周前有赤足涉水史.7月15日突然畏寒、发热,头痛,全身疼痛持续8天. 体检:颜面潮红,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血白细胞4.0×109/L,尿蛋白(+),血凝溶试验1:400(++),该患者病情轻重主要取决于( )A.菌量B.毒力C.菌型不同D.受损脏器不同E.人体免疫状态32、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 )A.家鼠和猪B.按蚊和伊蚊C.野鼠和猪D.病人和携带者E.以上都不是33、女,30岁,农民,因发热、全身酸痛、乏力5天于9月1日入院。

体查:结膜明显充血,腓肠肌压痛,心肺(-),肝脾未及。

血象:WBC 9×109/L,N 0.70,L0.30。

尿蛋白微量,钩体显凝试验(-)。

下列哪项治疗较为正确( )A.青霉素G40万U,肌注,每天3次B.庆大霉素8万U,肌注,每天3次C.青霉素G首剂160万U,肌注,然后改40万U,每天3次D.四环素0.5g,每天4次E.青霉素G首剂480万U,快速静滴,然后改40万U,肌注,每天2~3次34、男,18岁,农民,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3天,于8月6日入院。

体查:体温39.5℃,脉搏110次/分,神志欠清,结膜充血,颈有抵抗感,左侧腹股沟可扪及一直径1.5cm大的淋巴结,双腓肠肌压痛特别明显,克氏征(+),巴氏征(-)。

血象:WBC 13×109/L,N 0.78,L0.22。

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0.6g/L,WBC3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

尿蛋白+,红细胞少许。

最可能的诊断是(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B.流行性乙型脑炎C.钩体病D.中毒性菌痢E.结核性脑膜炎35、钩体病治疗的重要原则是( )A. 抗菌治疗、对症治疗及后发症的治疗B.早诊断、早治疗及就地治疗C.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D.抗生素首剂应小剂量E.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36、女性,26岁,农民,因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4天,痰中带血丝半天而入院,肺部听诊右背下有局限性湿罗音,神清,稍烦躁,呼吸28次/分,显凝试验:1:400(+),诊断钩端螺旋体病,肺大出血先兆期。

下列那一组人员最易引起肺大出血而死亡( )A.老年人因抵抗力较差B.小孩子免疫力较差C.孕妇D.原有慢性疾患如慢性肾炎,慢性肝病或化疗后的病人E.青霉素皮试阳性,而用青霉素治疗易出现治疗矛盾发生肺出血者37、钩体病的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 )A.钩体的类别B.钩体的毒力C.钩体的数量D.年龄及性别E.机体的个体反应差异38、影响钩体病预后的因素最主要的是什么( )A.中毒性症状轻重B.免疫力C.菌株毒力D.治疗的反应E.诊治不及时39、在水和湿土中,钩体可存活多长时间( )A.1~2周B.3~4周C.1~3月D.4~5月E.半年以上40、钩虫虫卵计数以每克粪虫卵数量(EPC)表示,中度感染指的是EPC( )A.2001-5000B.3001-5000C.3001-8000D.5001-10000E.3001-1000041、下列哪项不是钩体病的流行特征( )A.无明显的季节性B.地区性C.流行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