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整合阅读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
整合阅读教学设计
后河初中熊敏
学习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
单元目标:
1.了解多彩多姿的学习生活,感受他人的学习智慧,获得人生启示。
2.学习默读,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一气呵成地贯通全文。
3.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识记本单元课文中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教师用导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出示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窃读记》。
二、1.小组合作,扫清字词障碍;
读课文,用红笔勾画出字词表中出现的词语,以及自己把握不准的词语,并借助工具书识记词语。
2.按要求出题
出题要求及分值:
给拼音写汉字(多音字、易读错音、涉及拼音规则的字音)(15个/15分)
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15个/15分)
选用(一)(二)中的4-5个词语写一段意思连贯的话。
(10分)
四字短语填空(10个/10分)
3.完成小组成员基础知识互测题,组长组织互判并检查订正改错。
三、作业
课后准备三篇课文的文学常识: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在人生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回忆如璀璨的星辰,闪耀在我们的心头。
这些往事,或许是一缕清风,或许是一抹阳光,或许是一首悠扬的乐曲。
它们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为我们心中最珍贵的财富。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于漪的《往事依依》,感受她笔下那些充满温情与智慧的瞬间,唤起她的金色回忆。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于漪 (1929- ),女,江苏镇江人。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她上课注重“教文育人”,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2.写作背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将此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这部作品通过题目“往事依依”贯穿全文,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等几件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并首尾呼应,收束全文。
3.文体介绍(1)回忆性散文特点: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回忆性散文也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
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
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
回忆性散文具有独特的美学规范。
(2)散文特征①较强的纪实性: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
主张“大实小虚”;②取材的广泛性: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③形式的灵活性: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运用自如。
4.整体感知(1)给下列生字注音:涟漪(yī)绚丽(xuàn)水浒(hǔ)水泊(pō)停泊(bó)浩淼(miǎo)雕镂(lòu)重读(chóng)镌刻(juān)徜徉(chánɡyánɡ)阴晴雨晦(huì)谆谆教导(zhūn)搜索枯肠(chánɡ)(2)理解词语意思:徜徉:彷徨,心神不宁;陶醉于某事物当中。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夜上受降城闻笛》,并理解诗歌内容。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烽”、“降”、“征”等,并能正确使用。
3. 学习并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讨论和赏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语言和结构,学习如何表达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国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敬意。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理解。
2. 诗歌中情感的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难点1. 学生对边塞诗背景知识的理解和诗歌深层情感的把握。
2. 诗歌中含蓄表达的理解和赏析。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边塞风光图片展示(1)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塞的辽阔与苍凉。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描述自己对边塞风光的感受,激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2. 唐代边塞诗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包括边塞诗的兴起原因,如唐朝的边疆战争频繁,将士们的生活状态等。
(2)通过讲述李益的生平,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以及边塞诗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3)引导学生思考边塞诗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素养。
(二)新课呈现1. 诗歌朗读与节奏把握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首先,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里的节奏是四三停顿,大家跟着我一起读,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2. 逐句解析与生字生词学习我们逐句来解析这首诗。
首先看第一句,“回乐烽前沙似雪”,这里的“烽”指的是烽火台,是古代用来传递军情的设施。
“沙似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地比作雪地,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作用呢?对,它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片白茫茫的沙漠。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备课教学设计蒙阴县第四中学组长:刘华一、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积累(1)识记积累课文重要的词语。
(2)识记积累重要的文学常识。
(3)背诵默写名句名篇。
2.阅读:(1)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一气呵成地贯通全文。
(2)学习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1)学会观察人物特点,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2)初步掌握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特殊表达效果。
(3)学习提炼典型事件,从不同角度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4.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5.名著导读:(《朝花夕拾》)(1)识记作者把握名著内容。
(2)了解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能作出较客观准确的评价。
(3)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单元课时课型整体设计(共18课时)三、课时课型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教读课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积累(1)识记积累课文重要的词语。
(2)识记积累重要的文学常识。
(3)背诵默写名句名篇。
2.阅读:(1)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一气呵成地贯通全文。
(2)学习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1)学会观察人物特点,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2)初步掌握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特殊表达效果。
(3)学习提炼典型事件,从不同角度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4.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5.名著导读:(《朝花夕拾》)(1)识记作者把握名著内容。
(2)了解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能作出较客观准确的评价。
(3)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本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初入情境,了解不同成长故事——第三单元课文通读教学目标1.了解默读基本要求,能够按默读要求及阅读目的展开默读。
2.能概括成长故事,分享初读感悟。
3.明确单元阅读要点,记录阅读体会。
教学重点1.了解默读基本要求,能够按默读要求及阅读目的展开默读。
2.明确单元阅读要点。
教学难点了解默读基本要求,能够按默读要求及阅读目的展开默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成长之路”。
本单元通过研读一组写少年儿童时代学习生活的作品。
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他们求知的快乐、成长的欣喜,还有永恒的童真童趣。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告别童年,来到少年的时期,回望童年成长经历,一切都值得好好体会、领悟。
现在让我们进入本单元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事依依》《再塑生命的人》和《〈论语〉十二章》。
二、课堂活动任务一:了解作家及背景概况本单元作品反映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成长生活,也反映不同社会背景下不同的教育思想。
我们在学习正文前,需要对作者和时代信息有初步了解。
请你借助注释,梳理作家及背景概况,填写表格:篇目出处作者时代国籍身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事依依》《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点拨:篇目出处作者时代国籍身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鲁迅现代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民主战士、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往事依依》《于漪全集》于漪当代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国家“人民教育家”称号获得者。
《再塑生命的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现代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论语〉十二章》《论语译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春秋中国孔子: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任务二:通读课文,梳理大意古今中外少年儿童的学习成长状况分别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课文了解一些具体情景吧。
限时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大意,思考各篇的文体。
初中语文新教材初一(必修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新教材初一(必修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红杏出墙》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理解他们的性格与思想-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方式-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关于小说的简单读后感教学内容1. 小说《红杏出墙》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2. 小说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方式3.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介绍《红杏出墙》的作者和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并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发展。
步骤二:阅读理解1. 学生独立阅读《红杏出墙》。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观点。
3. 整理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
步骤三:词语研究1. 引导学生找出小说中的重要词语,并解释其含义。
2. 组织学生进行词语拓展活动,丰富词汇量。
步骤四:角色扮演1. 学生根据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2. 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话和表演,加深对小说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步骤五:写作训练1. 引导学生写出关于小说的简单读后感,要求包括对主要人物性格和情节的评价。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互评,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 学生参与度: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提高研究效果。
-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对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价,判断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情况。
- 学生写作水平: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延伸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例如进行小说创作、相关文化知识的拓展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资料- 《红杏出墙》教学指导- 《红杏出墙》全文以上为初中语文新教材初一(必修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成长之光,师恩难忘
学习任务单二:结合插图,总结人物特点
总结人物特点
图片
人物特点 范例: 图片中的寿镜吾先生:严肃认真,穿着简 单,质朴专注。 我心中的寿镜吾先生:是一个严肃认真的 人。如果在他的课堂,想必得腰背挺直、 踏实认真,否则会被先生用戒尺惩罚。
任务 勾画关键词
学习任务单一
步骤一:读题
标题
关键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到……;
《再塑生命的人》
再塑
学习任务单一
步骤二:读文
任务
关键语句
作用
跳读课文,勾 范例1: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 划分文章层次/照应标题的语句,
画关键语句, 我送进书塾里去了……Ade,我的覆盆子 是过渡语段,承上启下。
物特点,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任务单一:人物形象之我见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寿镜吾先生人物形象之我见
形态特点☑言语内容□行为特点□生活环境□
特点:高瘦发白,充满学究气。 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示例:“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 这样写给我写作带来的思考是: 示例:写人物外貌,不需要写全,而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写出独 特之处。
海伦·凯勒
梁实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再塑生命的人》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文章讲述了发生在百草园的一些什么事儿?讲述了在“三味 书屋”发生的哪些故事?为什么生命要“再塑”呢?谁来“再塑” 生命?如何做到的?
知识链接 默读的要求 1.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呵成读完全文,保证阅 读感知的完整性; 2. 保证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 适当运用猜读和跳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活动型教学设计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诗词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诗词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古诗词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古诗词。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诗词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五首古诗词,学生能够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通过学习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文化素养。
4. 请分析《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的意境和哲理。
答案:这两句诗通过“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意象,表达了春色无处不在,美好事物总会显现的哲理。
5. 《墨梅》中王冕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分析诗中“墨梅”这一意象所表达的寓意。
答案:“墨梅”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如同墨梅在严寒中依然绽放,不畏艰难,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古诗词鉴赏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诗词鉴赏书籍,以便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 诗词创作指导书籍:推荐学生阅读《诗词创作入门》、《怎样写古诗词》等书籍,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 在线诗词网站:推荐学生访问“中华诗词网”、“古诗词网”等在线诗词网站,提供丰富的古诗词资源,包括诗词索引、诗人介绍、诗词鉴赏等。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三说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追寻童年记忆收获成长智慧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目标、单元规划、单元评价设计(一)单元目标1.单元目标确立的依据(1)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主要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背诵优秀诗文。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学业质量描述中,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2)教材分析(单元+课文)【单元】本单元选取了一组与学习生活相关的作品。
其人文主题是“学习之美”。
透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求知的快乐、成长的欣喜,还有永恒的童真童趣。
学习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要在默读中把握文章中心和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共4课)(2024秋)
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说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
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
”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老课文,不管教材编排如何变化,总少不了它的位置。
不得不承认其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范文形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童年往事的优美乐章。
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本文通过对百草园美丽景物和奇闻趣事的描写及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
二、说教法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课教学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导引等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三、说学法首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与老师同学网络等的合作中质疑解难探究。
其次应依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内容。
同时应用学习散文最基本最好的方法是读——抓关键。
最后具体到本文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作者是文学大师鲁迅等特点,学生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自行解决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等事情。
同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
“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峨眉山月歌》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虽然积累了部分古诗词,但大多都比较浅显,且只注重了背诵积累,对古诗词还缺少研究。
一是缺少对写作方法的研究。
二是缺少对抒情方法的研究。
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
三是缺少诗歌阅读理论。
四是缺乏阅读情趣。
如果在刚入初中不及时指导学习,养成读古诗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后续的诗词学习。
因此,此课的学习、探究、积累尤显重要。
三、素养目标1.了解及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
2.学会鉴赏诗歌,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
4.提升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阅读古诗文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鉴赏诗歌,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提升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阅读古诗文素养。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和设疑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诗的时代。
”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你能背出你学过的唐诗吗?(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积累的还真不少。
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也都是唐诗,而且它们还都是绝句。
现在就让我一起走入这两首唐代绝句,领会诗歌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体悟诗人的情怀之美。
(二)常识补充1.关于李白学生先讲,老师再补充: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2.写作背景《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理解并体会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一)课文的朗读与背诵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背诵,加深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二)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探讨诗歌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对现代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意象的深入理解1. 如何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诗歌情感的体会与表达1.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并表达诗歌中深沉的思乡之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边塞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前准备一些边塞风光的图片,如沙漠、烽火台、明月等,通过视觉刺激,让学生对边塞的自然环境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可以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看到的场景,引导他们思考边塞与家乡的不同。
2. 简要介绍唐代边塞诗的背景简要介绍唐代边塞诗的产生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军事情况,以及边塞诗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思考边塞诗与他们所熟悉的诗歌有何不同。
3. 引入课文《夜上受降城闻笛》通过提问的方式,如“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们能想象到边塞夜晚的情景吗?”等,自然地引入课文《夜上受降城闻笛》。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4. 朗读课文,感受诗歌韵律教师首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然后邀请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评价,指出朗读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二)新课呈现1. 诗歌朗读指导同学们,我们即将朗读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最新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单元目标重难点教材分析教学策略)2021年秋
最新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单元目标重难点教材分析教学策略)2021年秋Unit Three Teaching DesignXXX:1.XXX。
gain insights from their wisdom。
XXX.2.XXX.3.Learn to quickly grasp the title。
beginning。
ending。
and key XXX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XXX and Difficulties:1.Learn and accumulate the key words in this unit。
correctly XXX。
meaning。
and usage.2.Perceive the overall content of the text and XXX.3.XXX ancient people。
XXX.XXX:XXX "childhood learning life"。
There are both school lifeand outdoor life。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and both XXX。
Reading these text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XXX of children in different times and countries。
feel the eternal innocence。
fun。
friendship。
and love。
and inspire us to learn and live.From the XXX to the Three-Flavor Study" is a nostalgic prose。
The aut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and psychology of a child。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春》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3、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
1、朗读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感受文章的语
言美,精神美。 教学策略选
2、提问法: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和理解。 择与设计
3、讨论法:同学们相互讨论课文内容,提高探究、
合作能力。
一、新课导入
1.法国有一位雕刻家,叫罗丹。他曾经说过一句话
相信大家一定听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
3.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 教材只是用来教会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语文课 的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运用。 教是为了不教,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那是老师的 最大心愿。
诗人杜甫《绝句》"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 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泊 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 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教学过程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我们的生活充满了
美。春天也是一种美,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带来了温
暖,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力量。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
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
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 文人描绘过春天,歌颂过春天,由此产生了许多不朽的 篇章。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 易〈〈钱塘湖春行〉〉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 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 物《滁州西涧》
4.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 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 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 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 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 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学生准确、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一、诵读诗歌1.阅读课本中的诗歌旁注及赏析短文,自由诵读四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尝试根据自读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语气。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组内四位同学各诵读一首诗歌,组员互相指出诵读中存在的读音、节奏的问题,无法确定的及时向老师提出。
3.学生个人展读诗歌,教师点评,全班齐诵。
(每首诗独立进行,教师在点评后要酌情请展读同学作调整后的再读,让同学们感受变化,教师也可进行必要细节的范读,让全班齐诵达到更好的效果)点评注意点:(1)明确并强化基本节奏,放慢速度;⑵提出诵读细节建议,如急缓、扬抑、重读等。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如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细节建议:“夜发清溪”应试着读出诗人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节奏轻快;“思君不见”应试着读出诗人渐渐远离故乡,对友人的不舍、思念,节奏相对沉缓,并在“下渝州”之前适度延长停顿,更好地表达这种情绪。
学生通过末两句急缓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细节建议:前两句有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第三句也说着好风景正当时,这三句在语调上建议有一个递进的昂扬,为末句的悲哀和感慨蓄势,制造扬抑的落差,并可适度重读“寻常”“几度” “好”等词;“落花时节”四字相对沉缓,“又”要读出慨叹的语气,音可适度延长(在“逢君” 前也作适度的停顿),如一声悠长的叹息。
学生通过扬抑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世事无常的悲慨和无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细节建议:明确“强”的音义(qidng,勉强),前两句“强欲”“无人”二词以相对沉缓的语调诵读,适当延长节奏的停顿,来更好地表现“强欲”的勉强,“无人”的无奈;末两句中应凸显“故园菊”这一核心意象,读此三字,宜字字顿挫,情意饱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展示了斑斓多彩、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我们将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去赵庄看社戏,感受湘西人民端午日赛龙舟的热烈气氛,回味几十年前京郊运河父老乡亲们过年的喜庆情景,几首中秋咏月诗词更是勾起了人们对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通过欣赏作品中展示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通过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让我们共同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写作单元将让我们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在“走进图书馆”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将学会检索书目,查检工具书,并能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做读书卡片。
【阅读教学设计】社戏【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社戏》是一篇小说。
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段落进行小组学习,并联系自身体会理解文中的重点段落,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个性。
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美好的童年往事,认识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
2.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重要段落的作用及叙事的详略。
3.学习其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联系平时节日里学生所看到的节日场面、风俗民情,引出课文。
二、整体把握文章脉络:1.检查预习,赛一赛,看哪一组同学能又快又准地读出下列字、词:(略)2.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
(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它有哪三要素?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或者说中心事件是什么?明确:本文体裁是小说,它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本文中心事件是“看社戏”。
4.小组讨论:作者以“社戏”为线索,贯穿全文,那么是按怎样的思路构思全文呢?试找出相关段落。
明确:盼看社戏(1—4),去看社戏(5—30),怀念社戏(31—40)。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1.“我”为什么喜欢平桥村?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原因是:①“我”在这里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③有钓虾、放牛等乐事;④“我”第一盼望的是去赵庄看戏。
(板书)2.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你对平桥村、平桥村的人以及“我”有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下文作铺垫)四、小结:课文第一部分写了“我”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突出了“我”对社戏的盼望。
五、作业:巩固生字词。
反复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课文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
课文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围绕看社戏写了哪几件事?明确:详写去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
写了看戏前的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
(板书)二、小组合作学习。
各小组选择以上几件事中的任意一件进行研读,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方面着手学习,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最值得研究,谈谈你们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报。
提示:1.看戏前的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同去。
转机出现: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此部分可着重对故事情节以及对“我”的心情和小伙伴们热心相助的描写进行探讨)2.夏夜行船:此部分着重写了“我”前往看戏的心情(轻松、舒展)以及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几方面进行了生动的环境描写,借此衬托“我”看戏的迫切心情)。
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揣摩关键的语句。
重点段落:“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3.船头看戏:此部分侧重欣赏其环境描写,想象那仙境一般的戏台。
4.月夜归航:一方面欣赏回望戏台的情景、行船的情景(形象的比喻、联想),另一方面体会偷罗汉豆的趣味(对人物的描写)。
注意:学生汇报时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敢于质疑,都应当给予鼓励。
三、联系生活,联系课文,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1.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类似“偷罗汉豆”的经历?有何感想?2.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归纳:从上文看,戏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为什么却令“我”这么怀念呢?体味全文,可以发现“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自由畅谈,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
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好客。
五、作业:1.你觉得平桥村有哪些好的民风?你能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吗?2.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教学设计b]创意说明:从学生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入手,以人物形象为线索,通过对人物的理解进而理解故事情节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步骤: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2.读过课文以后,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少年朋友和哪位成年人?为什么?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情节,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
(小组交流)3.小组汇报,设计板书于黑板上。
4.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平桥村的人、平桥村的民风。
5.通过对双喜、六一公公等人的认识,你理解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吗?6.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说说你的亲身经历。
[教学设计c]创意说明:课文中关于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对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让学生体会“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可让他们将文中的景物描绘出来。
教学步骤:1.自由朗读,找出文中的几处景物描写。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描写,与小组成员交流,体会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感情。
小结:这些景物描写细致逼真,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氛,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和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写得情景交融。
3.请你通过想象将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生动画面(可任选其一)用画笔画出来,体会一下“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可在课后完成)4.选出优秀的绘画作品在班上展示,并请“小画家”谈读文章与作画的体会。
5.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说给大家听听(或课后写出来)。
[资料整合平台]课文扩读材料高潮是老太太的出场。
这是真正的台柱、今晚的灵魂,尽管她过于肥胖又过于苍老。
老太太一出场便不怒自威,台上所有的演员都虔诚地站在一边注视着她,包括那位胖老汉,她的夫君。
连后台几个工作人员也齐刷刷地端立台角,一看便知这是他们家庭的最高仪式。
刚才的满台舞姿全由老太太一点一点传授,此刻宗师出马,万籁俱寂。
老太太脸上没有女儿式的平静,没有儿子似的愁楚,没有大媳妇的嘲讽,也没有胖老汉的幽默,她只是微微蹙眉又毫无表情,任何表情对她都显得有点世俗。
她几十年在家里张罗一切,已经穿越彻底的世俗,因此一到舞台上太明白应该摆脱的是什么。
台上四周端立着各色舞者,如饥似渴地注视着她的一招一式,这是他们天天面对的经典,却又似乎永远不可企及。
她是不是在为后辈们的一步之差而蹙眉?或者,竟是为自己还未传授到家却已老迈而惶愧?耳边有真正懂行的本城观众在轻声喝彩,还听到有人在说:整个西班牙已经很少有人能像她这样,下肢如此剧烈地舞动而上身没有半点摇摆。
(节选自余秋雨《小巷老门》)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可与《社戏》中船头看戏部分的描写作比较,从中体会不同场景人们的不同表现、感受。
端午日[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散文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体现了传统节日的价值。
让学生在了解淳朴民风的同时,丰富生活体验,感受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从中获得对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的:一、了解端午的习俗;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二、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争先、合作、奋发向上和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步骤:一、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了解有关本地过端午节的习俗,课堂交流,引出新课。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说说文中写到了端午的哪些习俗?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明确:穿新衣服、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竞赛。
(板书)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子竞赛。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汇报。
幻灯出示: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用简洁的语言(小标题)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
②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体现过节的喜庆气氛?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学习,你觉得应该掌握哪些重点内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如:龙舟竞渡:a.节日赛龙舟的气氛如何?b.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c.比赛时船员是怎样分配的?作者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对他们赛龙舟时的外貌和动作进行了描写,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d.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有哪些?赶鸭子场面:a.赶鸭子活动有什么目的?b.赶鸭子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人们的心情怎样?(教师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类似的问题,然后讨论。
可从两方面谈学习体会:其一,传统节日给人带来的欢乐;其二,就文章的写作特点而言。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获得有益启示。
假如你就是龙舟竞渡或赶鸭子场面中的一员,试想象当时场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心情。
龙舟竞渡取得胜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四、与课文中写到的端午节习俗相比,你的家乡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你知道端午节的寓意吗?五、作业:回家将课文中描绘的端午日热闹情景讲给父母听。
[教学设计b]创意说明:读过文中龙舟竞渡的场面描写后,我并未能鲜明地感觉到其场面的热烈,不知学生是否会有同感。
不妨从此处下手,鼓励学生谈真实体会,创设情境,学习场面描写。
教学步骤:1.自由朗读,找出文中描写龙舟竞渡的场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