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检测解析pt课件

合集下载

《细菌耐药性监测》课件

《细菌耐药性监测》课件
《细菌耐药性监测》PPT 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细菌耐药性及其监测。细菌耐药性是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能力, 对公共卫生和临床治疗都具有重要影响。
细菌耐药性的定义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的抵抗力,使其在治疗时无法有效消除细菌感染。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重要性
公共卫生
监测细菌耐药性可以帮助制 定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预 防细菌感染的传播和扩散。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挑战和困境
新的耐药机制
细菌不断进化,产生新的耐药 机制,挑战现有的监测方法和 治疗策略。
数据收集和分析
大规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一 项复杂的任务,需要跨学科的 合作和高效的数据管理。
多样性和流动性
细菌耐药性具有多样性和流动 性,跨越国界和领域,需要全 球合作应对。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未来发展方向
1
基因测序技术
Hale Waihona Puke 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快速识别细菌耐药性基因,实现快速监测和定位。
2
大数据分析
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大规模的耐药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高监 测效率。
3
新型抗生素研发
加强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和推广,应对不断变化的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和意义
指导治疗
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
临床治疗
监测细菌耐药性可以指导临 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 疗细菌感染,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开发
监测细菌耐药性可以为研发 新的抗生素和药物提供数据 支持,应对不断变化的细菌 耐药性。
常见的细菌耐药性监测方法
1 药敏试验
通过培养细菌和敏感试验 药物,确定细菌对抗生素 的敏感度和耐药性。

病原微生物细菌的耐药性课件ppt

病原微生物细菌的耐药性课件ppt
交叉耐药性(cross resistance):是细菌对某一种抗菌药 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 产生耐药性。
泛耐药性(pan-drug resistant bacterium):指对除黏菌素 外的所有临床上可获得的抗生素均耐药的非发酵菌。
超级细菌(superbug):MRSA, VRE, PRP等。
生物被膜耐药机制 1. 抗生素难以清除BF中纵多微菌落膜状物; 2. BF具有多糖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阻止或延缓药物的渗透; 3. BF内细菌多处于低代谢水平状态,对抗菌药物浅敏感; 4. BF内部场存在一些较高浓度水解酶,使进入的抗生素失活。
在发达国家,抗生素院内使用率在20%左右;而我国在 60%以上,绝大部分地区的人已经出现对青霉素耐药。
在我国75%的季节性流感,被误用抗生素治疗。 我国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有40%为耐药菌,耐药菌的增长
率达26%,居世界首位。 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
常见耐药菌株
4
第一节
四、主动外排机制 激活外排泵
(二)药物作用的靶位改变
链霉素作用的细菌核糖体30S、红霉素作用的50S、 利福平作用的RNA聚合酶的β亚基及细菌(金葡菌)细 胞膜上特异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发生变异,导 致抗生素因无靶位而失效;
(三)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外 膜屏障作用是由一类孔蛋白 决定的。由于细菌基因突变 ,造成孔蛋白丢失或降低表 达,影响药物从细胞外向细 胞内的运输。
万古霉素 杆菌肽
多粘菌素类
四环素类 氨基糖甙类
叶酸盐合成 磺胺类 甲氧苄啶 DNA旋转酶 奎若酮类 RNA聚合酶 利福平
大环内酯类 克林霉素 利奈唑胺 氯霉素 链阳菌素

《细菌耐药性监测》课件

《细菌耐药性监测》课件
预期成果
通过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加速抗菌药物的研发进程;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抗菌药物选择。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社交网络等多种渠道,普 及细菌耐药性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开展专题讲座和 培训,加强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 使用的意识和技能。
预警与应对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出 预警,采取应对措施,控 制耐药性的传播。
04
细菌耐药性的防控策略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限制抗生素的滥用
监测抗生素使用情况
医生应严格按照适应症使用抗生素, 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处方。
医疗机构应监测抗生素使用情况,及 时发现并纠正不合理的使用。
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
医疗机构应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指 导医生合理选用抗生素。
提供科普资料
制作和发放科普资料,帮助公众了 解细菌耐药性的相关知识。
05
案例分析
某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案例
监测目的
了解医院内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 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用药参考
,控制耐药菌传播。
监测方法
收集医院内分离的病原菌,进行 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不同病原
菌的耐药特点。
结果与结论
该医院主要分离到的大肠埃希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对常见抗菌 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提 示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
用和耐药性监测。
某地区细菌耐药性流行病学调查案例
01
调查目的
了解该地区不同人群中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分布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
用的风险。
02
调查方法
采集该地区不同人群的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

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p课件

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p课件
G+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的检出率分别为36.1%和30.6%
汪复等.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3;13(5):321-330.
*
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菌株检出率高
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47.9%和77.1%
检出率(%)
MRSA: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CNS: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产ESBL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
38.9
51.7
55
56.2
56.5
56.2
50.7
55.3
产ESBL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
39.1
45.2
45.1
43.6
41.4
43.6
38.5
33.9
产ESBL奇异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
6
18.1
16.4
16.9
16
5.5
13.8
20.7
*
G+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为主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09年度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药敏监测结果33
*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对泰能®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的敏感性相对较高 34
34.李耘.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 27(5): 348-351.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09年度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药敏监测结果34
年份
参加实验室
监测株数
革兰阴性菌
(%)
革兰阳性菌
(%)
2005年
8
22774
15244
66.9
7530
33.1
2006年
12
33811
23062

细菌耐药性检测PPT医学课件

细菌耐药性检测PPT医学课件

(一) PCR 扩增 (二) PCR-RFLP分析 (三) PCR-SSCP 分析 (四) PCR-线性探针分析 (五) 生物芯片技术 (六) DNA测序
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灭活酶和钝化酶的产生 1.β-内酰胺酶 水解药物β-内酰胺环使酰胺键断
裂而失去抗菌活性 。 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有3类:乙酰转移酶(AAC)、
一 .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选择(NCCLS) 二.K-B纸片琼脂扩散法 三.稀释法 四.E 试验 五、联合药物敏感试验和杀菌试验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与产生机制
一、细菌耐药性定义 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第四节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一、 细菌耐药表型检测 二、β -内酰胺酶检测
细菌的外膜上特殊的药物泵出系统 使菌体内 的药物浓度不足导致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上 有一种蛋白OprK,泵出多种抗生素 ,是产生耐药 的重要机制 。
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生物膜形成
生物膜基质是细菌分泌的多聚物质、吸收的 营养物、代谢产物、细胞溶解产物和当时周围 环境中的微粒材料和碎石组成的复合体。

抑菌
细胞质
(bacteriostatic)

杀菌
染色体
(bactericidal)

溶菌 (bacteriolytic)
细胞壁
作用机制 可逆性抑制:
1) 转录 2) 转译 3)细胞代谢 不可逆地阻遏 基因复制
使细胞溶解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一、抗细菌药物 二、 抗厌氧菌药物
第二节 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抗菌药物发现史 上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1959年,英国科学家Chain利用大肠杆菌酰 胺酶,从青霉素制备中间体6APA获得成功, 开创了半合成抗生素的新时代。

细菌的耐药性PPT课件

细菌的耐药性PPT课件
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耐药。
• 广泛耐药菌(Extensive Drug Resistant Bacteria,XDR),是指细菌对临
床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G-杆菌仅对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 G+球菌仅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敏感。
• 全耐药/泛耐药菌 (Pan Drug Resistant Bacteria,PDR),是指细菌对所
亦通过修饰抗菌药物,使其不能与靶位结合 8
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对青霉素耐药,DNA

改变靶蛋白结构
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致喹诺酮类耐药,核 糖体50S亚基改变致红霉素耐药,核糖体

30S亚基改变致链霉素耐药,二氢叶酸合成
酶或还原酶酶改变致磺胺类耐药

靶 位
增加靶蛋白表达
MRSA及肠球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表达增 加而对万古霉素耐药
23
肠球菌的耐药机制
• 肠球菌对青霉素敏感性较差,对头孢菌素类耐药。肠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的主要

MRSA及肠球菌的耐药青霉素结合蛋白

生成新的耐药靶蛋白
(PBP2a)表达,降低青霉素与抗生素的 亲和力,对万古霉素耐药
9
三、细胞外膜渗透性降低
胞外 抗菌类药
外膜孔蛋白 (OmpF和OmpC)
胞内
细菌
某些抗菌药物通过细菌外膜的孔蛋白通道进入细菌胞 内,产生杀菌作用;
由于细菌发生突变而使该孔通道关闭或消失,降低细 胞外膜对抗菌药物的渗透性,从而产生耐药性。
22
肠球菌(enterococci)
肠球菌属归类为链球菌科;为圆形或椭圆形、呈单个或成对或短链状排列 的革兰阳性球菌,无芽胞,无鞭毛,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本菌对营养要 求较高,要求高盐(6.5%NaCl),高碱(pH9.6),40%胆汁培养基和10-45℃ 环境下生长。在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与同科链球菌的显著不同 在于本菌在生化反应上能耐受高盐和胆汁培养基,由于其细胞壁坚厚,对 许多抗菌药物表现为固有耐药。

细菌的耐药性的产生及检测方法课件

细菌的耐药性的产生及检测方法课件
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有效控制了 细菌感染。
20世纪80-90年代
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多种抗生素对某 些细菌失去效力。
20世纪60-70年代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开始出现对抗生素 耐药的细菌。
21世纪初
细菌耐药性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亟需采取有 效措施应对。
02
CATALOGUE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02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抗生素的滥 用、基因突变、细菌种群之间的 自然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固有耐药性
某些细菌种类本身就具有对某些 抗生素的抵抗力,与使用抗生素 无关。
获得性耐药性
细菌在长期接触抗生素的过程中 ,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获得对抗 生素的抵抗力。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
04
E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限制抗生素的滥用
医生应严格按照抗生素使用指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培养结 果,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抗生素治疗方 案,以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提高抗生素使用的教育水平
加强医生和患者对抗生素的认识,提高抗生素使用的教育水平,避 免抗生素的滥用。
E-test法
总结词
一种结合纸片扩散法和稀释法的细菌 耐药性检测方法
详细描述
通过在细菌培养皿上放置一条含有药 物浓度的试纸,观察细菌与药物接触 后的生长情况。该方法操作简便,结 果准确,适用于多种细菌的耐药性检 测。
自动化检测方法
总结词
利用自动化仪器进行细菌耐药性检测 的方法
详细描述
通过将细菌样本与药物在仪器中反应 ,仪器自动检测细菌的生长情况并判 断耐药性。该方法快速、准确、可批 量检测,但仪器成本较高。

细菌耐药性检测PPT课件

细菌耐药性检测PPT课件

细菌遗传变异
二、靶位结构改变
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使抗生素不易
与之结合。
如利福平作用点是RNA聚合酶的β亚基,
当β亚基的编码基因突变时,就产生了耐药性。
细菌遗传变异
主要抗菌药物作用靶位
β-内酰胺类-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氨基糖苷类-核糖体30S亚基 大环内酯类-核糖体50S亚基 氟喹诺酮类-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Ⅱ)、拓 扑异构酶Ⅳ 糖肽类D-丙氨酰D-丙氨酸 四环素类-核糖体50S亚基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主要耐药机制
一、水解酶或钝化酶的产生
二、靶位结构改变
三、抗生素渗透屏障作用 四、主动外排功能增强(泵出机制) 五、细菌菌膜形成细菌遗传异一、灭活酶或钝化酶的产生
β-内酰胺酶可以打开β-内酰胺类药物分 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 活性。 氨基糖苷类药物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 酶、MLS(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链阳菌 素类)抗菌药物钝化酶,可催化某些基团结 合到抗生素上,使之失活。
绿脓杆菌
肠球菌
阴沟、产气、 费氏柠檬酸杆菌
部份假单胞菌 嗜麦芽单胞菌
奇异变形杆菌
普通变形杆菌 沙雷菌 洋葱伯克 粘质沙雷、 斯氏普罗威登
呋喃妥因、四环素类、多粘菌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多粘菌素、头孢呋辛 头孢呋辛,氨苄西林、阿莫西林、I 代头孢菌素 氨基糖甙类、青霉素 多粘菌素、呋喃妥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I代头孢、头孢呋辛
细菌遗传变异
三、抗生素渗透屏障作用
细菌可通过各种途径使抗生素不易进入菌
体,如某些杆菌的细胞外膜对青霉素等有天
然屏障作用;还有些细菌可通过细胞壁水孔
或细胞外膜通道的改变,使抗生素不易渗透

细菌耐药性ppt课件

细菌耐药性ppt课件
加强消毒与隔离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耐药菌在院内传播。
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危害和防 控知识。
倡导合理用药
呼吁公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购药和滥用药物。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减少感 染风险。
02 细菌耐药性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情况
细菌耐药性全球蔓延
耐药机制复杂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 重,多种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 产生耐药性。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生耐药性,如产 生灭活酶、改变药物作用靶位、减少 药物摄入或增加药物排出等。
耐药菌种类增多
随着抗菌药物广泛使用,耐药菌种类 不断增多,部分细菌甚至对多种药物 产生耐药性。
基因水平转移
细菌之间通过质粒等遗传物质交换耐药基因。
适应性进化
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发生适应性进化,产生耐药 性。
医疗环境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内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携带的耐药细菌造成交叉感染。
医疗器械污染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残留耐药细菌。
医疗废水排放
医院废水处理不当,导致耐药细菌传播到环境中。
04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国际组织与合作
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推动细菌耐药性国际合作 方面的作用,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机制和项目。
信息共享与平台建设
概述在细菌耐药性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包括数 据库建设、信息交流机制等方面。
技术转让与援助
探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援助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细菌耐药性防控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