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使学生能够: 1. 了解唐代诗歌创作背景; 2. 学习并掌握诗歌的基本意义与诗歌的基本结构;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芙蓉楼送辛渐》的基本内容;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唐代的诗歌创作和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文字意义;2.分析古诗的诗歌技巧;3.挖掘古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义和表达技巧;3.理解法: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义和形式;4.比较法:与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比较,体会不同的诗歌特点;5.解读法:鼓励学生自主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歌内容,并简要说明这是一首唐代诗歌。
通过诗歌内容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开启学习。
2. 讲授通过讲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包括作者和创作时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了解。
解释诗歌中的句子和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分析启发学生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理解古人的感情和思想。
通过讲解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技巧和特点。
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 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有何意义? - 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是怎样的? -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有何特点?4. 比较将《芙蓉楼送辛渐》与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的诗歌样式和意境。
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5. 解读鼓励学生自主解读诗歌。
以小组形式讨论,每个小组提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然后进行分享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六、教学评价1.启发式问题:出示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回答问题。
2.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意义的把握。
四年级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四年级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7篇)四年级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挚友间深厚的情意。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变更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老师配乐讲解并描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奇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
本学期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喜悦心情;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欢乐……今日,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闻名诗人王昌龄,来观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挚友。
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挚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留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留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留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教材简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透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资料,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能透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述的意境。
教学难点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透过诗题你明白了什么(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到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能够帮忙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领悟友谊、离别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
3.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传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芙蓉楼送辛渐》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诗文,解释重点词语。
(2)学生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了解背景(1)教师介绍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体会诗文的思想内涵。
4. 感悟意境(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文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文的美好情感。
5. 朗读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练习朗读,逐渐达到背诵的要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友谊和离别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将《芙蓉楼送辛渐》与其他送别诗进行比较,如《别董大》。
(2)学生分析不同诗人的送别情感和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创意表达(1)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友谊和离别的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
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
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
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
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二)读诗题(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师板书课题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师:同学出示资料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1,一生坎坷2很重感情3广交朋友4才华横溢(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二、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
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⒈品读前两句诗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⒉品读后两句诗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技能: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明白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揭题: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明白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群众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简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后两句言志,表明自己的志向。
构思别致,情感真挚。
学情分析:学生处于中高段,之前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基本能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本首诗是送别诗,特点鲜明,情感真挚。
需要学生在品读中体味,想象中理解,吟诵中感悟,走进诗人的心境,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设计理念:课标明确指出: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古诗的吟诵、品味、想象中让学生自读自悟,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让学生徜徉在诗中,习得方法,拓展延伸,架起语文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3.学习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了解送别诗,感悟不同的送别情。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2.学习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对比学习送别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精彩两分钟《我眼中的王昌龄》(学生介绍诗人作品及生平事迹)(意图:课前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学生的介绍,为古诗的学习做铺垫。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学会利用网络媒介搜集资料,并有效进行整合。
)一、激情导入,释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芙蓉)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人物、地点)(意图:直奔主题,定好基调,明确人物关系,认识学习生字。
)二、关注景物,读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和韵律。
1. 指名读。
(师生评价)2. 男女生读。
3. 齐读。
你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景物?汇报交流:雨、江、楚山借助地形图介绍楚地和吴地的地理位置,解析送别场景。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及背景,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2.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3.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二、课前准备1.教师课前准备:(1)认真阅读《芙蓉楼送辛渐》的原文和注释,对诗歌的背景和主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2)准备幻灯片或黑板写上课程内容;(3)准备诗歌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2.学生课前准备:(2)准备课堂笔记的工具。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教师可利用幻灯片或黑板写上课程标题,并简单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辛弃疾的创作背景;2.展示与解说(15分钟)(1)教师播放诗歌的音频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行齐读;3.分组讨论(20分钟)(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课堂展示(20分钟)(1)每个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讨论结果;(2)学生可以通过朗诵、对比分析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小结(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2)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和培养审美情趣的意义。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芙蓉楼送辛渐》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反思】《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以其凄婉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一首具有启迪意义的诗歌。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表达和背后的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情感引导。
在诗歌的导入和展示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情感。
可以通过音乐、图片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2.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在分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积极参与到诗歌的解读和表达中。
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设计
4.课后反思:
(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2)与家长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增进亲子间的沟通,激发家庭对语文学习的关注。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家庭作业:
(1)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全诗,并理解诗句的含义,做到熟练朗读。
(2)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友情”为主题的现代诗,字数不限。
(3)完成课后练习题,进)收集王昌龄的其他诗作,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背景,进行欣赏和分析。
4.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如平仄、韵脚、对仗等,并能运用到创作中,提升文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送别时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句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背景。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提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对于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讲解,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学生在诗词创作方面,可能缺乏信心和经验,教师应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激发创作潜能。
4.学生在团队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创设实践活动,如诗词朗诵、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诗词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
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吴孤洛壶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 解诗句(串词串句)解全诗(串句连诗)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
(按学法汇报)“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
”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 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 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第1篇】教学技能:《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学设计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0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0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这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
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
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
你们还明白哪些送别诗?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2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2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教学难点: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
1、对诗游戏。
(送别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导入课题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题。
4、背景介绍。
二、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读正音。
(2)指导读出节奏美;指读、男女生共读。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范读,读出韵脚音调。
3、生试读,指读。
4、齐读古诗。
三、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
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和同桌交流哪些字眼让你看到了送别时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课堂交流。
(1)“寒雨”看出送别时的天气下着雨。
(2)“夜”“平明”可以看出送别的时间。
(3)“楚山孤”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好友时的孤寂心情。
四、走进诗人感悟品格。
1、教学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究竟是为什么?(2)播放动画通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美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默写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2.2 教学要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默写等形式,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感受诗歌的美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4.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古代送别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学习诗文:引导学生朗读诗文,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熟悉诗文内容。
然后,教师进行逐句解析,解释诗中的意象和象征,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5.3 体会感情: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美感。
5.4 拓展延伸:通过讲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六、板书设计6.1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6.2 板书内容: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请学生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写下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7.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语句通顺,表达清晰。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默写等形式,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讲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芙蓉楼送辛渐》的理解和感悟有所提高。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范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范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范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 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熟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着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化的道理。
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老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吴孤洛壶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化的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 解诗句(串词串句)解全诗(串句连诗)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
(按学法汇报)“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假如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
”就说我的内心仍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化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化地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 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 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
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吴孤洛壶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解诗句(串词串句)解全诗(串句连诗)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
(按学法汇报)“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
”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辛弃疾,并初步认识其背景故事。
•掌握《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意境和情感。
•了解该诗的基本意思和特点。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朗读、解释《芙蓉楼送辛渐》的方式表达诗人的情感。
•能够通过欣赏和表演《芙蓉楼送辛渐》来体会其中的意境。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启发学生体会友谊的真挚和珍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该诗的基本意思。
难点:•理解辛弃疾的“苦闷”情感在诗中的表达。
•辨析诗中“芙蓉楼”、“辛渐”等词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是《芙蓉楼送辛渐》,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芙蓉楼上送别好友时的情景,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第二步:诗歌赏析(15分钟)1.请同学们熟读《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大家可以一起分组探讨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请几名同学进行朗读,其他同学可以跟读。
3.老师解释诗中难懂的字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步:诗歌理解(20分钟)1.老师给学生讲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2.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分组探讨辛弃疾的情感表达及诗中的隐含意义。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1.学生分组表演《芙蓉楼送辛渐》,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2.老师带领学生分享自己在诗歌中体会到的情感。
第五步:评析反思(10分钟)1.老师和学生一起评析今天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的收获和不足。
2.学生们可以就诗歌中的某些情感或意境展开自由发挥,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上对《芙蓉楼送辛渐》的理解笔记。
2.背诵诗歌《芙蓉楼送辛渐》。
3.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芙蓉楼送辛渐》的感想或评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芙蓉楼送辛渐》为教学内容,通过赏析、理解、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中的诗意,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感。
2.学习并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难点: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古诗背景介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教师播放有关送别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谈对送别的理解。
师:(播放有关送别的图片或视频)同学们,你们有过送别的经历吗?送别时是怎样的心情?学生A:送别时很舍不得,会有些难过。
学生B:我觉得送别也是一种祝福,希望对方一路平安。
师: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请大家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2.揭示课题,板书《芙蓉楼送辛渐》,介绍作者王昌龄及其作品背景。
3.提问学生:“你们想知道诗人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诗人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寻找答案。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要求学生自由读古诗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教师纠正字音。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看,你读了古诗后有什么感受?学生C:我感受到诗人送别时的忧伤和不舍。
学生D:我觉得诗人对辛渐有很深的情感,希望他一路平安。
3.学生交流初读感受和古诗内容,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三)细品诗意,深入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重点讲解关键字词的含义。
2.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教师:请同学们逐句理解诗意,并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学生E:我理解的第一句是“寒雨连江夜入吴”,意思是寒冷的雨水和江水连成一片,在夜晚进入了吴地。
这里的“连”字让我感受到了雨势的磅礴和江水的浩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
本学期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喜悦心情;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四、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
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
2、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过渡:结合注释,我们已经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
有人说,古诗是语言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琢磨。
让我们先来品品第一、二句。
(出示一、二句诗)
五、品诗,悟情。
1、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一、二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寒雨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情景吗?面对着这样的凄风冷雨,这样孤零零的楚山,又要与好友分别了,诗人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孤寂)诗人表面上写楚山孤独,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孤寂的内心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句。
(指导朗读)
师: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故乡洛阳与亲人团聚,而这里就只留下诗人一个人了,再没人陪他饮酒,陪他吟诗,与他交心了……想到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学生说感受)所以在第一、二句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师引生再读)。
(2)指导朗读一、二句。
读出诗人与朋友离别时的惆怅,
那份送别好友时的凄凉孤寂。
2、教学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天亮了,这对好友就要分别了。
如果是你,会让友人给你的家人带什么话呢?但是诗人王昌龄却是只是嘱托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示后两句诗)(2)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3)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究竟是为什么?(课件插入诗人生平简介: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
四十一岁时因事获罪,被贬谪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底毁,五十一岁时又一次遭到贬谪,被贬到更为偏远的龙标。
王昌龄一生中竟两次被贬。
他人生六分之一的时间,为官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可以说,他一生壮志未酬。
但是在身心饱受煎熬的贬谪岁月里,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从未改变过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也从未改变过报效国家的志向!)
通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
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师: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板书:高洁)
(4)引读:所以当年迈的双亲问他:你会因横遭诽谤非议而改变志气吗?王昌龄会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结发的妻子问他:你会因为处境艰难而向恶劣的环境屈服吗?王昌龄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亲密的兄弟问他:你会因为官场的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同流合污吗?王昌龄会坚决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情深意重的友人问他:你会因为遭到贬谪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吗?王昌龄依然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里呐喊:(师引生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归纳主题。
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孤一寒,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
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为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4、熟读成诵。
师: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播放古诗新唱)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王昌龄写的《芙蓉楼送辛渐》其实共有两首,这节课学的是其中一首,描写的是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出示诗句“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描写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我们来读一读。
(生读)从“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又再一次道出了诗人的孤寂之情。
但不管环境怎样恶劣,内心怎样孤寂,始终改变不了诗人的高洁情操,因为他始终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示并引生再读此句)
2、师配乐解说: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行,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写诗给自己的朋友。
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主题。
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3、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岸上的踏歌,是碧空下的孤帆,是平明送客后孤独的楚山。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还有很多表达离情别怨的诗歌。
比如说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王维的《山中相送》等等,大家课后可以去欣赏、品味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山孤
孤寂
高洁
冰心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