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方案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
2、教学难点(1)领会“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深刻含义。
(2)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含义和诗句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场景,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送别的音乐,如《送别》,营造出离别的氛围。
(2)提问学生:“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经历过送别?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的送别经历,从而引出课题《芙蓉楼送辛渐》。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重点突出他在边塞诗和送别诗方面的成就。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王昌龄被贬江宁丞时,辛渐是他的好友,此次辛渐要前往洛阳,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4、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思,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意思是: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烟雨迷蒙的江景图,烘托出了离别的凄凉氛围。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够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友谊。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芙蓉楼送辛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简介诗人王昌龄及其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重点解析难点字词。
(2)分析诗歌的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3)讲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友谊的理解。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5. 诗歌背诵与默写(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背诵诗歌,教师检查。
(3)默写诗歌,巩固所学。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友谊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段话。
(3)思考:你如何看待友谊?下周分享你的想法。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领悟友谊、离别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
3.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传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芙蓉楼送辛渐》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诗文,解释重点词语。
(2)学生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了解背景(1)教师介绍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体会诗文的思想内涵。
4. 感悟意境(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文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文的美好情感。
5. 朗读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练习朗读,逐渐达到背诵的要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友谊和离别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将《芙蓉楼送辛渐》与其他送别诗进行比较,如《别董大》。
(2)学生分析不同诗人的送别情感和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创意表达(1)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友谊和离别的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
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
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
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
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二)读诗题(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师板书课题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师:同学出示资料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1,一生坎坷2很重感情3广交朋友4才华横溢(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二、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
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⒈品读前两句诗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⒉品读后两句诗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该诗是王之涣以芙蓉楼为背景,写与好友辛渐相别之情,抒发离别之时的深情厚意。
下面是这首诗的教案。
一、教学要求1. 了解和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2. 分析和理解诗歌的表意和表达方式。
3. 写好作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和分析诗歌的题材和主题。
2. 分析和理解诗歌的表意和表现方式。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了解背景知识,唐朝芙蓉楼的情况)芙蓉楼位于唐朝长安城的东门外,是以芙蓉为名的楼阁,整个芙蓉楼庄严而宏伟,以白石砌成。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一首送别之作,表达了主人公对好友辛渐的深情厚意。
2.阅读诗歌,学生独立思考请学生默读全诗,并回答以下问题: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2. 诗中运用了哪些比喻和意象?3. 作者通过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情?3.分析诗歌表意要求学生把诗歌分成四个部分,分别分析每个部分的表意,选取几处关键句子进行解读,并回答问题。
4.理解诗歌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解读,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并加以描述。
5.讨论诗歌情感特点要求学生集思广益,共同交流和讨论诗歌的情感特点,并列举诗中表达深情厚意的句子。
6.作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离别和友情的感受和想法,并举例说明。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和分析了《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特点。
学生通过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义,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六、课后作业1. 练习默写《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
2. 背诵并理解课文。
以上就是《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的具体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范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范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范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
本学期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喜悦心情;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王昌龄的生平等。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感慨。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芙蓉楼送辛渐》2.2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芙蓉楼送辛渐》的书法作品,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介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解释生僻字词。
3.3 分析与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歌中的场景,增强体验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情况的评价。
通过录音或现场表演,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4.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评价。
通过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仿写能力的评价。
通过评价学生的创作或仿写作品,了解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文本:《芙蓉楼送辛渐》的原文和注释。
5.2 教学辅助材料:《芙蓉楼送辛渐》的书法作品或图片。
作者王昌龄的生平介绍资料。
5.3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录音设备(可选)。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预习活动:学生预习《芙蓉楼送辛渐》,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掌握《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了解唐诗的基本格律和韵律。
1.2 能力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 能够分析和评价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
3. 能够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3.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1. 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芙蓉楼送辛渐》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2.2 诗歌内容解析1. 逐句解析《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 分析《芙蓉楼送辛渐》的韵律和格律。
2. 探讨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1. 引入王昌龄和《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介绍。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朗读和背诵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芙蓉楼送辛渐》。
2.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3 解析和分析1.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各组汇报并展开讨论。
3.4 创作练习1.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进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知识掌握1. 测试学生对《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唐诗基本格律和韵律的掌握。
4.2 能力运用1. 评估学生对《芙蓉楼送辛渐》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2. 评价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分析能力。
4.3 情感态度1. 观察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2. 评估学生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1. 王昌龄的生平介绍。
2. 《芙蓉楼送辛渐》的全文。
5.2 多媒体资源1. 与《芙蓉楼送辛渐》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料。
2. 有关唐诗的图片或插图。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
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吴孤洛壶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 解诗句(串词串句)解全诗(串句连诗)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
(按学法汇报)“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
”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 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 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通用3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通用3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一篇(1349)字一、本诗进入课堂的一些想法:1、对于唐人的送别文化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诗在送别诗中属于比较特别的一首,可以说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
可以说,与已学的送别有同有异。
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唐人送别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2、本诗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进入课堂,可作为教材诗歌的延伸。
3、本诗具备“以写促读”的若干要素,将写挤进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助于个性化地理解本诗。
二、学习目标初定:1、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含义;2、把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在以写促读中达成对诗人内心的理解,并能将个人的想像体验融入到写作活动中;3、背诵本诗并适当阅读与本诗有关的一些诗句。
三、有关资料:唐天宝七年(748年),“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被贬为龙标尉。
诗人谪贬龙标,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清山明山不曾空”。
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
诗人担任龙标尉时,由于为治以宽,政善民安,被誉为“仙尉”,乡民慕名来访者终日不绝。
至今尚有“苗女听歌”、“遮道乞诗”、“佳句退兵”、“王昌龄补靴”等动人传说广为流传。
诗人横遭谪贬,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与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的著名诗篇表示深切的怀念。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
安史乱起,王昌龄为避战乱,回归乡里,道出毫州(今安徽毫县)时,被刺史阊邱晓所杀。
四、学习过程:学习活动一:整理已有的关于送别诗的学习经验。
1、背诵已学过的送别诗两首;2、思考一般情况下送别诗会有哪些东西作者一定写?(时间、地点、人物、环境、难舍之情)(学习成果呈现:背诵的熟练情况、教师板书)学习活动二:运用经验先自学本诗。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3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8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难点: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大屏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
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
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2、自由读诗3遍。
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
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
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
交换读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第1篇】教学技能:《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学设计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0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0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这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
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
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
你们还明白哪些送别诗?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二、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
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⒈品读前两句诗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⒉品读后两句诗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友谊的珍贵。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学生个人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友谊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 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谈谈自己对友谊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歌理解与欣赏: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情感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与《芙蓉楼送辛渐》相关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独特之处。
(2)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意境。
2. 互动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是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古诗词,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送别诗。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
(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
(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
(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
(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
(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
"(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
"(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
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
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
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
"学生再次激情补白。
(古诗后两句。
)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一、激情导入;
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
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