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地球的各种现象和事物,包括地球的形态、地貌、气候、植被、动物和人类等。
在地理学的教学中,大洲和大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对世界地理的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对此,我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首先,我发现在教学中对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和概念解释不够准确和清晰。
在课堂上,我通常简单地告诉学生大洲是指土地上的大片地区,而大洋是指海洋中的广阔水域。
然而,这种简单的解释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需求。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更加详细地介绍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并通过实际案例和图像等方式进行展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其次,在教学中我发现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和特点的讲解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
我通常根据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和人口等因素进行介绍,但是没有很好地将其与地球的形成历史、地球板块运动以及地球自然环境等因素进行关联。
这使得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认知变得零散和孤立。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突出大洲和大洋的地理背景和形成原因,通过系统性的讲解和多媒体工具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其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教学中我发现对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讨论过于简单。
我通常在课堂上列举一些大洲和大洋的特征和区域,如亚洲是最大的大洲,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等。
然而,这种简单的陈述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对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和区域差异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比较分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文献和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最后,在评价方面,我发现对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认知和理解缺乏有效的评估方式。
通常我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通过选择题和填空题等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然而,这种评估方式往往只能反映学生的被动接受能力,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能力。
因此,在评价方面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作业、口头报告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实现将信息技术和地理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主要的信息技术手段有在平板上使用共享白板、共享消息、问卷星以及搜集材料、设置PPT动画、微视频等。
课堂上,我充分运用这些手段,完成课堂教学,例如:导课中,运用PPT动画形式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自然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根据《大洲和大洋》这节课的内容,将教材分为四个部分,以制作的微视频“人类认识地球面貌的历程”引入,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地球的海陆分布;海陆不同形态中大洲、大洋、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等的基本概念;大洲和大洋名称和位置轮廓;大洲的界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与课堂的融合,如学生在平板上利用共享白板填出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识别各大洲和大洋的轮廓;请同学到台前将找到的海陆不同形态在中国地形图和世界地形图上做出标记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同学们亲身实践三笔画世界,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学生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充分展示出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小结学生在平板的共享消息上写出自己的收获,进行收获分享;课堂检测应用问卷星的方式进行答题,反馈成绩,并分析每道题的得失分情况,具有针对性的讲解。
由于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使得本节课教学内容变得更生动,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加大了课堂密度,知识容量,让知识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基本完成了预期设定的教学内容,在学生活动中能够较好的进行组织,老师能很好的参与其中,对有问题的小组进行点拨;在教学过程中讲与练相结合,及时反馈学习信息;课堂小结由学生自主完成,并进行分享,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对于要收获知识的总结。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①教学过程中,老师语言不够精炼;②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
大洲和大洋 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在教授“大洲和大洋”这一章节后,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大洲和大洋的知识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划分及特点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对此次教学的反思及改进措施。
首先,在教学大洲和大洋的划分及特点时,我以洲为单位进行讲解,详细介绍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运用了地图、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同时,我还结合我国实际,让学生了解我国位于亚洲,分析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势和特点。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方面,我通过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形成过程、板块构造等知识,使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我还结合时事,介绍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洲和大洋的影响,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方法的反思上,我认识到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课堂上我采用了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同时,我还设置了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我采取了课堂测验、小组讨论、个人展示等多种形式。
通过这些评价手段,我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答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
学质量。
同时,我会不断拓展地理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总之,通过对“大洲和大洋”这一章节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地理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大洲和大洋教案与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世界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能够描述大洲和大洋的主要特点和分布情况。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地图和图表等方式,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提高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地球表面的地理现象和环境问题的兴趣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命名世界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学生能够理解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关系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解释大洲和大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学生能够理解大洲和大洋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世界地图、大洋和大洲的图表和图片、地球仪等。
2. 教学资源:互联网资源、图书、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 探究活动:分组讨论:学生分组,通过观察地图和图表,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总结它们的特点。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的大洲或大洋,进行报告,分享他们的发现和理解。
3. 讲解与演示: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大洲和大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使用地球仪和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大洲和大洋的形状和位置。
4.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地图绘制活动,自己动手画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图。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大洲和大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命名世界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关系和特点?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寻找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知识的理解程度。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地球的大洲和大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这些概念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构成部分。
然而,在我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问题需要反思和改进。
在接下来的____字中,我将对地理大洲和大洋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发现在教学中,我过于强调记忆地理大洲和大洋的名称,而忽视了学生对它们的理解和意义的理解。
我通常会让学生背诵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但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相关的地理知识。
这导致学生只知道名称,而不知道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关系和地理特征。
因此,我认为我应该改变我的教学策略,更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例如,我可以通过地图和图表展示大洲和大洋之间的位置和关系,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其次,我还发现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着对大洲和大洋的描述和定义的简单化问题。
我的教学内容通常是基于简单的定义和描述,而没有深入探讨大洲和大洋的背景和演化过程。
这导致学生只是接受我给出的定义,而没有真正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形成过程和地质背景。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的地质知识,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形成和演化。
另外,我还发现我在地理教学中缺乏足够的实例和案例分析。
大洲和大洋是具有地理特征和文化差异的地理概念,而仅仅通过定义和描述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它们。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引入更多的实例和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差异。
例如,我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大洲和大洋的图片和视频,以及相关的地理文化信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案例中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此外,我还发现在地理教学中,我对大洲和大洋的意义和价值的解释还不够清楚。
大洲和大洋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环境,还具有重要的地理、经济和文化价值。
然而,在我的教学中,我没有明确地告诉学生大洲和大洋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应该改变我的口述方式,以更清晰和生动的方式解释大洲和大洋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在地球上的重要性。
大洲和大洋教案与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世界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并了解它们的基本分布情况。
学生能够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并能够运用相关地理术语进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地图和图像等资源,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交流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世界的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介绍每个大洲的位置、特点和重要国家。
2. 世界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洋。
介绍每个大洋的位置、面积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描述世界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学生能够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和图像等资源,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地理术语进行描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洲和大洋的特点和分布。
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2. 教学手段:使用地图、图像和多媒体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洲和大洋的概念。
使用教学课件和教案,提供清晰的学习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使用教案和课件,讲解世界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基本信息。
通过示例和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和特点。
3. 活动与探究:分组让学生通过地图和图像等资源,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并交流结果。
4. 练习与巩固:提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巩固对大洲和大洋的理解。
学生进行教学反思,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世界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基本信息,并能够理解和描述它们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案评估与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案评估与反思。
一、针对教案的评估1.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主要围绕大洲和大洋的定义、特征和地理位置展开,能够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的基本结构和地理位置。
可以说,在教案的目标方面,该教案设计的比较合理。
2.教学内容该教案主要内容包括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特点、数量以及地理条件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内容的设计,学生容易理解,同时也与教材内容相符合,为教学的具体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3.教学过程该教案的教学过程设计较合理,教学形式易于实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师生互动、游戏互动、小组竞赛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加强精讲或板书,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
4.教学评价教案中,教学评价的作用与地位较为凸显。
在评价方面,该教案设计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开展教学活动。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反应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回馈,促进教学过程的不断完善。
但有时候评价标准不够明确,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针对教案的反思在教案实际实施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有效的反思,以发现问题、调整策略。
本教案也不例外,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1.教学目标需更细化虽然教案目标较明确,但还可以进一步细化。
在掌握基本知识点和地理位置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大洲和大洋的其他方面,如环境、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以更好地拓展知识视野。
2.教材知识应更生动有趣在实施教案过程中,发现教材知识较为生硬,缺少生动有趣的元素。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有趣的比喻、故事配合动画或视频等教学技巧,以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3.学生探究主动性需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引导学生以探究的精神动态地参与到教学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
因此,教师需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
大洲和大洋教案与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能够识别主要的大洲和大洋,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对地球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大洲的定义和特征2. 大洋的定义和特征3. 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4. 主要的大洲和大洋5. 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主要的大洲和大洋。
难点: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通过地图和图片,让学生观察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讲解法:教师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互动法: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大洲和大洋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地理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基本概念。
3. 观察:学生观察地图和图片,了解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4. 互动: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大洲和大洋的理解,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
5. 总结:教师总结大洲和大洋的主要特征和分布情况,强调重点内容。
6. 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大洲和大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否清晰地讲解了了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和特征?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关系?是否提供了足够的互动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是否及时解答了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难点?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互动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识别主要的大洲和大洋,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地理分析。
1. 邀请地理专家或相关领域的从业者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了解。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大洲和大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它们是地球表面的两种不同的地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大洋和大洲的形成、分布、特征和影响。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需要反思和总结一些问题,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教学理解不够具体虽然大洲和大洋是常见的地理概念,但是在教学中,我们需要确保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具体和准确的。
许多学生只是知道大洋是一片广袤的海洋,大洲则是大片的陆地,对其具体的分布、形成和特征并不清楚。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让学生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并用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缺乏多样性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授大洲和大洋的时候,通常采用演讲和展示的形式。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疲劳感和对学习的兴趣下降。
因此,我们需要摆脱单一的教学策略,寻找更加生动、有趣的方法,比如课堂讨论、PPT制作等方式,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忽略实践性的教育大洲和大洋作为地球表面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尽管很多实践性的教育项目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概念,但它们在教学中通常往往被忽视了。
为了使学生对大洲和大洋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需要增加这些实践教育项目的比例。
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海洋园区、国家地理博物馆等地,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学生对大洋和大洲的理解。
视野单一大洲和大洋都是由许多不同的地质构造和自然现象组成的,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形特征和文化背景。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只展示一两个例子,而忽略了其他的地区和特色。
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和特色开展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总结以上是对大洲和大洋教学的反思。
地理课程需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和自然环境,而大洲和大洋是这些环境的重要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这些概念,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增加实践性的教育项目,培养学生的视野和对地球的热爱。
大洲和大洋的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的教学反思:成功之处①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都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是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小游戏、多媒体手段等方法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参与的情绪高昂。
三是关注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读图、识图、析图。
②正确把握教材内容,重视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
一是根据教学需要补充了相关内容,适当拓展教材内容。
如“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资料与图片”、“大陆轮廓的假想”等等。
二是回顾了“东西半球”的经度划分的知识。
③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学习,改变了应试教育模式下“灌输——接受”式的传统学习方式,在合作中感受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体会协作学习带来的成功,激励了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我看到了学生的变化是意想不到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不足之处一是学生讨论学习的自由度不够宽松,由于老师引导的太过到位,反而遏制了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
二是由于害怕课堂组织教学不能收放自如,对于部分学生的质疑不敢放开讨论,学生们显得意犹未尽。
如问题“地球表面始终是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的吗?”“为什么有的陆地面积大有的陆地面积又那么小?”等等。
教学反思二我认为,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进行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这一节课,没有以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和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理想的。
运用大量图形和图表,来突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及轮廓关.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绘制七大洲的轮廓,这样不仅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还加强了学生的绘画能力,使学生通过绘制轮廓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这节课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但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到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有所忽略,我能明确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大洲和大洋教案与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一章:大洲和大洋的概念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分类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1. 大洲的定义及其特点。
2. 大洋的定义及其特点。
3. 大洲和大洋的分类。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2. 讲解大洲的概念及其特点。
3. 讲解大洋的概念及其特点。
4. 介绍大洲和大洋的分类。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及其特点。
2. 学生能正确回答大洲和大洋的分类。
教学反思:1. 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和分类的理解程度是否足够?2. 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对大洲和大洋的理解?第二章: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与面积教学目标:2. 掌握大洲和大洋的面积大小。
教学内容:1.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2. 大洲和大洋的面积大小。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分布情况。
2. 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3. 讲解大洲和大洋的面积大小。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2. 学生能正确回答大洲和大洋的面积大小。
教学反思:1. 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和面积的理解程度是否足够?2. 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对大洲和大洋的理解?第三章: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
2. 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气候、生态系统等特点。
教学内容:1. 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
2. 大洲和大洋的气候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
2. 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
3. 讲解大洲和大洋的气候特点。
4. 讲解大洲和大洋的生态系统特点。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
2. 学生能正确回答大洲和大洋的气候特点。
3. 学生能正确回答大洲和大洋的生态系统特点。
教学反思:1. 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的理解程度是否足够?2. 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对大洲和大洋的理解?第四章:大洲和大洋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了解大洲和大洋的自然资源分布。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通用14篇)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通用14篇)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篇1《大洲大洋》一课的教学结束了,掩卷沉思,回顾这节课,有得亦有失。
在上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一节的教学时,我应用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导课,利用同学都喜欢的游戏方式探究地球上的海陆分布。
直观的体验让学生走进课堂,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自然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根据《大洲和大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把教材分为四部分进行处理,利用大屏幕明确教学目标:地球海陆分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基本概念;大洲和大洋名称位置轮廓;大洲的界线。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把这一课的媒体资源链接到我的中,形象直观的体现地球海陆的分布、基本概念、大洲大洋的名称以及分布等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讲与练相结合,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用PPT制作七大洲、四大洋的基础知识点。
在学生识别七大洲形状和位置的基础上运用填空和读图,进行练习。
其次,运用PPT课件学习大洲的界线,直观而又具体,拓宽中学生的视野和认知。
正是由于把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才使得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并能够十分主动地参与其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运用信息技术,加大了课堂密度,知识容量,让知识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实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
同时,也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备好课的同时,开发教学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纵观这节课,我从设计和讲授力求做到“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
但是一讲起来自己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主角了,课堂上学生自己真正探究的不是很多,而且即使是学生进行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了,自我感觉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教师说得多学生亲自体验的不多。
本节课时间把握的还好,教学效果也可以,但是对媒体课件演示的不够到位,教学思路与媒体资源的利用不够同步,教学中受课件的限制,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不明晰。
七年级上地理课大洲和大洋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七年级上地理课大洲和大洋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分布。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世界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分布。
难点:大洲和大洋的划分及地理特征。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世界地图3.大洲和大洋分布图4.课堂活动素材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陆地和海洋。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洲和大洋的了解。
(二)新课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分布。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在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上标出各大洲和大洋。
(三)课堂活动1.活动一:大洲和大洋猜谜教师出示谜语,学生猜测答案,答对者奖励小红花。
2.活动二:大洲和大洋接力学生分组,每组按照大洲和大洋的顺序进行接力,最快完成的组获胜。
3.活动三:大洲和大洋知识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答对者奖励小红花。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各大洲和大洋的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等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地理特征。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1.复习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分布。
2.观察世界地图,了解各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
六、教学反思1.课堂活动设计合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氛围。
2.案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对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4.作业布置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不足之处:1.课堂时间安排不够紧凑,部分环节耗时较长。
2.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改进措施:1.优化课堂活动设计,提高时间利用率。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3.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完之后,一直觉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总结出三点:1.准备不够充分2.教材吃的不透。
3.课外知识扩充的不够,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
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准备什么,没想过要表现的特别出色。
其实现在未来,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时机,要好好珍惜才是。
内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没技术含量。
虽然来听课的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没有说我什么,但是我还是很惭愧。
已上三点算是对这堂很不尽人意的课的浅薄反思,希望自己能以史为鉴,尽快提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在自主学习的部分,学生虽然很认真的看书,但由于是初一新生,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耽误的时间长,而且不容易发现重点问题,即使小组合作后有了改观,但还需全班各组共同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重点突破的板块,主要是学会从图中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通过反复读图、识图,稳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较准确,但由于这是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到大屏幕前指图说出时仍容易犯错误,还需要不断稳固。
对于拓展延伸板块,内容很好,又一定的难度,而且能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也能够激起学生探讨的激情,但由于前面重点突破的时间稍微多了一点,这部分内容时间上有些仓促,下节课应适当调整。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在完成《大洲和大洋》这一课程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这一课程是地理学科中的基础内容,对于学生建立全球视野和地理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旨在让学生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特征,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基本达到这些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在空间概念的建立上存在困难。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地球仪等直观教具,让学生对大洲和大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然后,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文字,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讲解过程中,我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概念。
例如,在介绍大洲的轮廓时,将非洲比作一个三角形,将南美洲比作一个鸡腿,这样的比喻能够让学生更快速地记住大洲的形状。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多媒体展示的内容过于关注,而忽略了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思考,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的地方。
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我组织了多次小组活动,如“拼图比赛”“知识竞赛”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但在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小组的成员参与度不高,存在依赖组长的现象;还有些小组在活动中过于注重速度,而忽视了准确性。
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小组活动中,需要加强对小组合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且能够在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力求做到系统全面、重点突出。
在讲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时,我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同时,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等,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讲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于一些拓展性的内容,如大洋的形成原因、大洲的地质构造等,没有能够深入展开,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大洲和大洋教案与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掌握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分布和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球地理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分布和特点。
难点: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划分及其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地图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大洲和大洋的特点。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教学课件、教材、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地球仪为载体,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掌握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分布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划分及其地理意义,通过课件展示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4. 地图观察: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加深对大洲和大洋分布的理解。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大洲和大洋的特点,并进行分享。
6.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地理意义,如世界贸易、气候影响等。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洲和大洋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一幅世界地图,标注出各大洲和大洋,巩固所学知识。
9. 板书设计:大洲和大洋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掌握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分布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分布和特点。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够说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其位置、轮廓等。
其中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轮廓和相对位置是重难点内容。
回顾教学实践过程,我总结如下:一、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亮点1.以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本节课内容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感受与他人讨论、交流的乐趣。
学习活动的开展,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如七大洲的拼图,既可以让学生记住各大洲的名称,又能够根据经线和纬线找出其所在位置,进而联系四大洋。
活动中,学生快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2.丰富的图文,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本节课概念比较多,如半岛、岛屿、大洲、大洋等等,对这些概念的处理,我以丰富的图片以及文字,辅助学生的理解。
3.善于联系和扩展,让知识更全面。
各大洲和大洋的学习,把各点知识相联系,进行扩展,进行一个全面的`学习,能让知识更全面和系统化。
二、教学实践的不足之处:1.学生讨论的自由度不够宽松。
由于害怕课堂气氛难以掌控,让学生讨论的自由度不够宽松,没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性。
2.教师引导过位。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太过位,固定了学生的思维。
3.板书仍需提高。
三、教学建议1.做好课前预习。
本节涵括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海陆比例、海陆分布、半岛、岛屿、大洲、大洲的洲界、大洋等,若学生没有课前预习,则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2.以学生活动为主。
这节课可以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
例如七大洲的位置的拼图活动,可以让学生课后进行制作,课堂上进行位置的拼图,不仅让学生自动参与了课堂,激发其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加深了对七大洲的记忆。
3.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感性认识,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出现新概念很多,在讲解的时候适当加与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大洲和大洋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1、大洲和大洋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1.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还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洲和大洋》是人教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
教材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涉及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从读图的意义上,培养学生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
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地理位置观。
学情分析1.由于大洋与大洲是小学科学已经学习过的东西,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感知度和熟悉度应该说较高,认知起点较高,但我们地处山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往往都是应付小升初考试,学生的认识还比较缺乏,并且还需要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了解该知识难度就更大了。
我校学生整体素质相当差,且差异巨大,在教师的分类指导下可以达到的一定的学习效果。
2.在学习时学生可能会面临读图填图等障碍,都可以通过本节学习得到一定解决,从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3.(1)学生习惯于看以“东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现的海陆分布图,以“南半球、北半球”形式出现的图形。
学生不易看懂分清。
(2)学生在读以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地图时,难以在脑海中想象形成大洲、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5篇)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林祥锋一、成功之处1、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都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是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小游戏、多媒体手段等方法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参与的情绪高昂。
三是关注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读图、识图、析图。
2、正确把握教材内容,重视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
一是根据教学需要补充了相关内容,适当拓展教材内容。
如“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资料与图片”、“大陆轮廓的假想”等等。
二是回顾了“东西半球”的经度划分的知识。
3、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学习,改变了应试教育模式下“灌输——接受”式的传统学习方式,在合作中感受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体会协作学习带来的成功,激励了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我看到了学生的变化是意想不到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二、不足之处一是学生讨论学习的自由度不够宽松,由于老师引导的太过到位,反而遏制了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
二是由于害怕课堂组织教学不能收放自如,对于部分学生的质疑不敢放开讨论,学生们显得意犹未尽。
如问题“地球表面始终是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的吗?”“为什么有的陆地面积大有的陆地面积又那么小?”等等。
第二篇: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1一、本课的成功之处:1、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通过“太空之旅”图片设问:“加加林为什么说他看到的‘地球’更象‘水球’”引入新课,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学生观察完“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立体图后,展示“世界海陆分布”的平面图,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讲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与图象迁移能力。
在学习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时,再次让学生判断哪个“海”其实是“湖泊”,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化了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纵观这节课,我从设计和讲授力求做到“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
但是一讲起来自己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主角了,课堂上学生自己真正探究的不是很多,而且即使是学生进行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了,自我感觉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教师说得多学生亲自体验的不多。
本节课时间把握的还好,教学效果也可以,但是对媒体课件演示的不够到位,教学思路与媒体资源的利用不够同步,教学中受课件的限制,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不明晰。
教学的语言不精练。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完之后,一直觉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总结出三点:1.准备不够充分。
可能是因为带过课的原因,而且现在还教语文,不把历史与社会当一回事了,而且真的是分身无术,既然教语文了,总是要教好的,要不然以后再教社会,别人会说你是因为语文教不来,很多教主科的老师都是因为教不好而退居二线的。
再则,语文如果都教不好,以后专教社会学生也是不听的。
学校的决定我改变不了,所以总是处在焦头烂额的境地,一次备课很不充分。
2.教材吃的不透。
评课的时候教研员说我的教案写的不是很好,没有专业水准。
因为在做学生的时候历史与社会本身就不是自己的专长,可以说是自己学的很不好的一门学科,所以在专业只是方面,肯定不如师范生要好,以前每次上课,都是要很多本资料一起筛选,才能让自己稍微有点底去教室的,而且即使是这样,有时候上课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讲什么,虽然雪深跟对我比较满意,可是自己总是觉得心虚,上课总自己登台主持或表演那么自如。
也许时间久了,专业会扎实起来的。
3.课外知识扩充的不够,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
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准备什么,只是想着,一节课上上完就好了,没想过要表现的特别出色。
其实现在向来,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英爱好好珍惜才是。
上完了课,连作业本上的练习都讲了,还剩五六分钟才下课,内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没技术含量。
虽然来听课的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没有说我什么,但是我还是很惭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纵观这节课,我从设计和讲授力求做到“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
但是一讲起来自己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主角了,课堂上学生自己真正探究的不是很多,而且即使是学生进行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了,自我感觉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教师说得多学生亲自体验的不多。
本节课时间把握的还好,教学效果也可以,但是对媒体课件演示的不够到位,教学思路与媒体资源的利用不够同步,教学中受课件的限制,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不明晰。
教学的语言不精
练。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一直觉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总结出
三点:
1.准备不够充分。
可能是因为带过课的原因,而且现在还教语文,不把历史与社会当一回事了,而且真的是分身无术,既然教语文了,总是要教好的,要不然以后再教社会,别人会说你是因为语文教不来,很多教主科的老师都是因为教不好而退居二线的。
再则,语文如果都教不好,以后专教社会学生也是不听的。
学校的决定我改变不了,所以总是处在焦头烂额的境地,一次备课很不充分。
2.教材吃的不透。
评课的时候教研员说我的教案写的不是很好,没有专业水准。
因为在做学生的时候历史与社会本身就不是自己的专长,
可以说是自己学的很不好的一门学科,所以在专业只是方面,肯定不如师范生要好,以前每次上课,都是要很多本资料一起筛选,才能让自己稍微有点底去教室的,而且即使是这样,有时候上课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讲什么,虽然雪深跟对我比较满意,可是自己总是觉得心虚,上课总自己登台主持或表演那么自如。
也许时间久了,专业会扎实起来的。
3.课外知识扩充的不够,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
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准备什么,只是想着,一节课上上完就好了,没想过要表现的特别出色。
其实现在向来,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英爱好好珍惜才是。
上完了课,连作业本上的练习都讲了,还剩五六分钟才下课,内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没技术含量。
虽然来听课的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没有说我什么,但是我还是很惭愧。
已上三点算是对这堂很不尽人意的公开课的浅薄反思,希望自己能以史为鉴,尽快提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案例
背景:初中地理新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分析:虽然学生们对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但很少能真正了解、掌握其变化规律。
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有自转、有公转,还有其它运动形式,本节教材在已阐述地球公转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
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呢?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熟悉方法入手,从中发现地理问题,再从中找出规律,理解规律,上升至理性认识。
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公转的地理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的过程
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讲解法。
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二分二至日照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
由于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
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会好。
第二、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学校的地理教学课件比较齐全。
经过整理,我合成了一个可以较好地演示地球公转的地理课件。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确比较形象、直观。
问题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上课时学生似乎都理解了,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又问题百出。
看来,仅凭多媒体的演示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我放弃了这种方法。
第三、把篮球当地球。
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来代替地球,在课堂上演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的关系。
案例描述:在课之前,我从体育组办公室借到了一个充气不足的篮球,将篮球的中间一圈用白粉笔涂成白色,代表赤道,用透明胶在篮球上下侧各固定上一根粉笔分别表示南、北两极,并按比例画出北极圈和南极圈。
“咦,老师,你缴的是谁的篮球啊?”当我带着篮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
我说:“不是,是上课要用的。
”于是,学生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猜测篮球可能是用来当地球仪的。
我故意卖关子,没有跟他们解释篮球的用途,继续吊他们的胃口,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上课开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由于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不重合,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是移动的。
现在我们就来演示一下。
”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
下面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篮球的用途。
当我说我需要两个助手来演示地球公转时,班级中的学生反应是不同的。
有些活泼的学生积极要求参加演示;有些学生比较安静也不够积极。
最后,我在班上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
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人代表站在太阳上的观测者,另一个学生“拿着地球”与站在太阳上的观测者的视线保持同一水平面。
在我的指挥下,太阳上的观测者站在教室的正中央,“地球”以同样的姿势绕着太阳不断的移动。
我把整个教室四个方位作为地球移动的位置(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位置)。
首先,我让“地球”站在春分日的位置,(观测者要随着地球
的移动在原地转身,改变观测方向。
)让观测者说出他所看到的赤道的形状和南、北两极地区范围的大小。
我的工作就是,根据他所说的形状,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并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可以发现,每换一个角度,观测者观察到的地球形状与教材中的示意图(或示意图的变化图)总是大致相同的。
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并不时对照课本和地图册上的示意图。
地球公转这部分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反思: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在“地球”移动的方向上,我不应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移动而应该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完成。
其次,“地球”在移动的过程中姿势容易改变,换用地球仪误差会更小些。
在后面的几个班上课时,我及时做了调整。
自然地理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通俗易懂方法去诠释,如何用更有效,更直观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益求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