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芯片解剖实验报告文档
解剖实验报告(4篇)
解剖实验报告(4篇)解剖实验报告(通用4篇)解剖实验报告篇1课程名称:芯片解剖实验学号:姓名:教师:年6月28日实验一去塑胶芯片的封装实验时间:同组人员:一、实验目的1.了解集成电路封装知识,集成电路封装类型。
2.了解集成电路工艺流程。
3.掌握化学去封装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设备1:烧杯,镊子,电炉。
2:发烟硝酸,弄硫酸,芯片。
3:超纯水等其他设备。
三、实验原理和内容1..传统封装:塑料封装、陶瓷封装(1)塑料封装(环氧树脂聚合物)双列直插 DIP、单列直插 SIP、双列表面安装式封装 SOP、四边形扁平封装 QFP 具有J型管脚的塑料电极芯片载体PLCC、小外形J引线塑料封装 SOJ(2)陶瓷封装具有气密性好,高可靠性或者大功率A.耐熔陶瓷(三氧化二铝和适当玻璃浆料):针栅阵列 PGA、陶瓷扁平封装 FPGB.薄层陶瓷:无引线陶瓷封装 LCCC2..集成电路工艺(1)标准双极性工艺(2)CMOS工艺(3)BiCMOS工艺3.去封装1.陶瓷封装一般用刀片划开。
2. 塑料封装化学方法腐蚀,沸煮。
(1)发烟硝酸煮(小火) 20~30分钟(2)浓硫酸沸煮 30~50分钟四、实验步骤1.打开抽风柜电源,打开抽风柜。
2.将要去封装的芯片(去掉引脚)放入有柄石英烧杯中。
3.带上塑胶手套,在药品台上去浓硝酸。
向石英烧杯中注入适量浓硝酸。
(操作时一定注意安全)4.将石英烧杯放到电炉上加热,记录加热时间。
(注意:火不要太大)5.观察烧杯中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6.取出去封装的芯片并清洗芯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腐蚀效果。
7.等完成腐蚀后,对废液进行处理。
五、实验数据1:开始放入芯片,煮大约2分钟,发烟硝酸即与塑胶封转起反应,此时溶液颜色开始变黑。
2:继续煮芯片,发现塑胶封装开始大量溶解,溶液颜色变浑浊。
3:大约二十五分钟,芯片塑胶部分已经基本去除。
4:取下烧杯,看到闪亮的芯片伴有反光,此时芯片塑胶已经基本去除。
六、结果及分析1:加热芯片前要事先用钳子把芯片的金属引脚去除,因为此时如果不去除,它会与酸反应,消耗酸液。
芯片实验报告
芯片实验报告芯片实验报告近年来,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科技的重要驱动力。
无论是智能手机、电脑还是家电产品,都离不开芯片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芯片的原理和性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芯片实验。
实验一:芯片结构与制造工艺在第一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芯片的结构和制造工艺。
芯片主要由晶圆、电路、封装等部分组成。
晶圆是芯片的基础,它由硅材料制成,并通过光刻技术制作出微小的电路结构。
电路则是芯片的核心部分,它通过金属导线连接各个功能区域,实现信号的传输和处理。
最后,芯片需要进行封装,以保护电路并方便与其他设备连接。
在制造工艺方面,我们了解到芯片制造需要经历多个步骤,如晶圆清洗、光刻曝光、薄膜沉积等。
每个步骤都需要精密的设备和工艺控制,以确保芯片的质量和性能。
实验二:芯片性能测试在第二个实验中,我们对芯片的性能进行了测试。
首先,我们测试了芯片的功耗。
通过连接电源和测量仪器,我们可以准确地测量芯片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功耗水平。
这对于优化芯片设计和提高能源效率非常重要。
接下来,我们测试了芯片的速度和响应时间。
通过输入不同的指令和数据,我们可以观察芯片的反应速度,并通过测量仪器得到具体的数据。
这有助于评估芯片的性能和响应能力,为后续的优化提供参考。
实验三:芯片应用实践在最后一个实验中,我们进行了芯片的应用实践。
我们选择了一个智能家居系统作为实践对象,利用芯片的处理能力和通信功能,实现了家庭设备的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通过编写程序和连接传感器,我们能够通过手机或电脑控制灯光、温度、安防等功能,实现家居的智能化管理。
通过这个实践项目,我们不仅加深了对芯片技术的理解,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们意识到芯片技术的应用潜力巨大,将来可以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医疗、交通、工业等。
结论通过这次芯片实验,我们对芯片的结构、制造工艺和性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芯片作为现代科技的核心,其应用和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芯片技术将会继续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并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创新。
芯片设计实验报告
芯片设计实验报告芯片设计实验报告引言:芯片设计是现代电子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电路设计、模拟与数字信号处理、逻辑设计等多个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数字逻辑电路芯片来加深对芯片设计流程的理解,并掌握相关工具的使用。
一、实验目标本实验的主要目标是设计一个4位加法器芯片,实现两个4位二进制数的相加。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将学习到如何进行芯片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电路设计、逻辑门的选择与布局、电路模拟与验证等。
二、实验步骤1. 电路设计根据实验要求,我们需要设计一个4位加法器芯片。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所需的逻辑门类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使用AND门、OR门和XOR门。
然后,我们根据加法器的逻辑功能,设计出相应的电路图。
2. 逻辑门的选择与布局在芯片设计中,逻辑门的选择和布局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根据电路的逻辑功能和性能要求,选择适当的逻辑门,并合理布局。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使用CMOS逻辑门,并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布局。
3. 电路模拟与验证在设计完成后,我们需要使用相应的电路模拟工具对设计进行验证。
通过模拟,我们可以检查电路的功能是否符合预期,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SPICE软件进行电路模拟。
4. 电路布线与布局在电路设计验证通过后,我们需要进行电路布线与布局。
这一步骤是将逻辑电路转化为物理电路的过程,需要考虑电路的布线规则、信号线的长度匹配等因素。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EDA工具进行电路布线与布局。
5. 物理设计与制造在完成电路布线与布局后,我们需要进行物理设计与制造。
这一步骤是将电路布线转化为实际的芯片结构,并进行制造。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CAD 工具进行物理设计与制造。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以上的实验步骤,我们成功设计并制造了一个4位加法器芯片。
通过电路模拟与验证,我们确认了芯片的功能正常,并且满足了设计要求。
此外,我们还对芯片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包括功耗、速度等指标。
芯片设计实践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集成电路(IC)产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我们参加了为期四周的芯片设计实践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芯片设计的基本流程,了解行业现状,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实训开始前,我们学习了芯片设计的基本理论,包括半导体物理、数字电路基础、模拟电路基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等。
这些理论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2. EDA工具学习为了提高芯片设计效率,我们学习了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的使用。
主要使用的工具包括:(1)Cadence:用于电路原理图绘制、仿真、布局布线等。
(2)Verilog/VHDL:用于硬件描述语言(HDL)编程,实现数字电路设计。
(3)ModelSim:用于仿真验证,验证设计是否满足功能要求。
3. 芯片设计实践在理论学习和工具掌握的基础上,我们开始进行芯片设计实践。
以下为部分实训内容:(1)设计一个简单的数字电路,如加法器、乘法器等。
(2)设计一个模拟电路,如放大器、滤波器等。
(3)设计一个完整的芯片,包括模拟和数字部分。
4. 团队协作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芯片设计,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共同完成芯片设计任务。
三、实训成果1. 个人成果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以下技能:(1)熟练使用Cadence、Verilog/VHDL、ModelSim等EDA工具。
(2)具备一定的电路设计和仿真能力。
(3)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2. 团队成果我们小组设计了一款具有以下功能的芯片:(1)数字部分:包括加法器、乘法器、比较器等。
(2)模拟部分:包括放大器、滤波器等。
(3)芯片具有低功耗、高精度等特点。
四、实训总结1. 实训收获本次实训让我们对芯片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芯片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
生物芯片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基因表达水平检测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生物芯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 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特定基因在不同样本中的表达水平。
3.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材料:1. 基因芯片:包含待检测基因和对照基因。
2. 样本:待检测的组织或细胞。
3. 标准品:已知表达水平的对照样本。
4. 实验试剂:包括核酸提取试剂、PCR扩增试剂、杂交试剂、洗涤液等。
5. 仪器设备:PCR仪、杂交仪、荧光显微镜、凝胶成像系统等。
实验步骤:1. 样本处理:- 提取待检测样本的总RNA。
- 使用DNase I去除DNA污染。
- 通过RNeasy Mini Kit进行纯化。
2. cDNA合成:- 使用Oligo(dT) primers进行第一链合成。
- 使用Reverse Transcriptase进行第二链合成。
3. PCR扩增:- 使用PCR试剂进行目的基因的扩增。
-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
4. 标记:- 将扩增产物与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
5. 杂交与洗涤:- 将杂交后的芯片放入杂交仪中进行杂交。
- 使用洗涤液进行洗涤。
6. 扫描与分析:- 使用荧光显微镜或凝胶成像系统扫描芯片。
- 使用软件分析杂交信号,计算基因表达水平。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成功地将待检测基因的cDNA与荧光标记的探针杂交,并在芯片上得到了清晰的信号。
通过比较待检测样本与标准品的结果,可以判断待检测基因在不同样本中的表达水平。
数据分析:1. 对比待检测样本与标准品的信号强度,计算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对值。
2. 分析不同样本之间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
3. 对比实验结果与已知文献报道的结果,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利用生物芯片技术检测了待检测基因在不同样本中的表达水平。
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芯片技术在基因表达水平检测方面具有高效、准确、高通量的特点,为基因功能研究和疾病诊断提供了有力工具。
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如RNA提取、PCR扩增、杂交等步骤的误差。
解剖实验报告模板
解剖实验报告模板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解剖并研究某个生物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以提高我们对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理解。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 实验生物体(例如小白鼠、青蛙等)- 刀具(手术刀、剪刀等) - 解剖工具(镊子、剥离器等) - 显微镜2.2 实验步骤以下是本实验的步骤:1.准备工作:在实验室中准备所需的材料和仪器,确保实验环境卫生整洁。
2.生物体麻醉:根据实验生物体的种类和大小,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
确保生物体处于无痛苦状态,以便进行后续操作。
3.解剖操作:使用手术刀和剪刀等工具,按照事先了解的生物体解剖结构,逐层进行解剖。
注意保持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谨慎性,避免对生物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观察与记录:在解剖过程中,时刻观察和记录所见的结构和器官。
可以使用显微镜来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微观结构。
5.数据分析:根据观察和记录的数据,对所解剖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和总结。
可以比较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或者与已知的理论知识进行对比。
6.清洁与处理:解剖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洁实验台和工具,避免细菌滋生和交叉感染。
对解剖生物体的残余部分进行妥善处理,遵守实验室的相关规定。
3.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讨论:1.生物体的结构和器官:通过解剖操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物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结构。
例如,我们可以观察到心脏、肺、肝脏等器官的位置和形态。
2.组织结构的特点: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微观结构,可以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功能。
例如,肌肉组织的纤维排列方式、神经组织的神经元结构等。
3.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通过解剖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例如,心脏的结构决定了其泵血功能,肺的结构决定了其呼吸功能等。
4.生物体差异的原因:通过对不同个体的解剖观察与比较,我们可以了解生物体差异的原因。
这些差异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
解剖实验报告
解剖实验报告解剖实验报告1实验题目:骨骼和骨骼肌的大体解剖结构观察。
实验日期:20xx年3月12日。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三、实验内容。
四、思考题。
实验纪律和要求:一、1.实验前预习,明确观察目的和内容;2.进入实验室及时清点实验材料、图谱及用具。
二、实验过程中保持安静,穿实验服,带实验报告本、铅笔、尺子、填图纸、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
三、实验观察后,将请同学讲解模型和讨论相关实验内容。
四、1.实验后进行显微镜使用登记和材料用具清查;2.值日生认真做好实验室卫生,清点实验材料、图谱及用具。
解剖实验报告2实验目的麻醉小白鼠实验方法以及操作1.小白鼠取拿方法提尾2.麻醉剂 1%戊巴比妥那(0.5ml/100g体重+0.5ml)3.注射位置小白鼠腹中线与一侧后肢连线的1/3处进针4.注射方法 45度角度进针,进针后回针筒以检验针头位置是否合适。
如果感到会有阻力,且回抽出气泡为正确。
实验结果小白鼠成功被麻醉讨论分析1、称出小白鼠的体重,按比例来抽取适量戊巴比妥钠溶液2、由一人提起小白鼠的尾部,并控制住小白素另一个同学打针,回抽并注射溶液。
若回抽阻力很大,且松手后,针筒会还原,则可能插入到肌肉中;若抽出血,则可能插入肝脏中。
3、成功麻醉后,由第三个同学做好标记。
4、洗手。
5观察小白鼠情况。
思考题:如何完成一个好的动物麻醉?1、麻醉剂的取量要精确。
2、打针的位置要准确。
3、操作时要稳,且45度角注射。
解剖实验报告3一、实验名称:鸡的解剖二、试验时间:20xx年12月12日三、实验地点:动医楼四、使用器械:镊子(不带齿)、手术刀、手术剪五、解剖程序:首先把鸡处死,方法是:在鸡的颈部靠近头处开口放血致死;然后解剖六、观察内容1. 嗉囊:食管的膨大部,位于叉骨之前,直接在皮下,偏右2. 腺胃:纺锤形,在肝左右两叶之间的背侧3. 肌胃:紧接与腺胃,近圆形,呈暗红色4.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右侧,前端与肌胃相接,灰白色,管状5. 空肠:前接十二指肠,后接回肠,灰白色,管状6. 回肠:前接空肠,后接结直肠,夹在两条盲肠之间,灰白色,管状7. 结直肠:很短,前接回肠8. 胰腺:夹在十二指肠降升支之间,淡黄色,长条形9. 肝:位于腹腔前下部,暗褐色,分左右两叶,右叶有一绿色胆囊10. 法氏囊:位于鸡的泄殖腔的背侧,是泄殖腔的一个盲囊11. 气管:较长而粗,半透明管状,位于皮下,偏右,进入胸腔在心基上方分为两个支气管12. 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交叉处,分外鸣膜和内鸣膜,禽类的发声器官13. 肺:位于胸腔背侧,扁平四方形14. 心脏:位于胸腔前下方,心基朝向前方,椎体形15. 肾:位于综荐股两旁和髂骨内面,红褐色16. 卵巢:位于左肾前部肾上腺的腹侧,上有发育着的大小不一的黄色卵泡17. 输卵管:分为:漏斗部,壶腹部,峡部,子宫,阴道五部分壶腹部:受精部位壶腹部:产生蛋清的部位峡部:形成蛋壳膜子宫:形成蛋壳及其色素阴道:在蛋壳外面形成少量灰质18. 髂腓肌:相当于臀股二头肌,位于髂骨脊,以圆腱止于腓骨19. 坐骨神经:位于髂腓肌下面,体内最粗大的神经,白色,线状七、体会:通过这次解剖实验课,我对鸡的一些组织和器官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相关的一些知识。
芯片实训报告
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集成电路(IC)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芯片作为集成电路的核心,其研发、设计、制造和应用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
为了提高我国芯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我们开展了芯片实训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芯片产业,掌握芯片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次芯片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内容本次实训课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芯片设计基础、芯片设计与仿真以及芯片制造工艺。
1. 芯片设计基础实训课程首先介绍了芯片设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行业现状。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芯片设计主要包括数字电路设计、模拟电路设计、版图设计、封装设计等环节。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学习了数字逻辑电路、模拟电路、微电子器件等专业知识,为后续芯片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2. 芯片设计与仿真在掌握了芯片设计基础知识后,我们开始进行芯片设计与仿真。
实训课程采用了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作为设计平台,通过Verilog语言进行芯片设计。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完成了以下任务:(1)设计一个简单的数字电路,如全加器、译码器等;(2)利用FPGA实现设计的数字电路,并进行功能测试;(3)根据实际需求,对设计的数字电路进行优化,提高其性能;(4)利用仿真软件对设计的数字电路进行功能仿真,验证其正确性。
3. 芯片制造工艺芯片制造工艺是芯片产业的核心环节,实训课程介绍了以下内容:(1)半导体材料与器件;(2)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3)光刻、刻蚀、离子注入等关键工艺;(4)封装技术。
三、实训收获通过本次芯片实训,我收获颇丰:1.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实训过程中,我不仅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还学会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
通过设计、仿真和制造工艺的学习,我对芯片产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实训课程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项目设计,这使我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团队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为团队的成功贡献力量。
实验报告芯片解剖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芯片解剖实验报告标题:芯片解剖实验报告摘要: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芯片的解剖实验,了解芯片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和制造技术。
通过实验研究和观察,我们对芯片内部的主要组成部件进行了解剖和分析,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芯片的基本工作原理。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芯片的组成结构和制造工艺;2. 分析芯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3.通过实验验证芯片的功能和性能。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1. 微镜:用于观察芯片的微观结构;2. 高清摄像设备:用于记录和分析实验过程;3. 芯片样品:提供芯片解剖实验所需的样品;4. 实验用工具:如镊子、剪刀等,用于解剖芯片;5. 实验记录表:用于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台面,准备所需仪器和材料;2. 实验前观察:用微镜观察芯片的外部结构和标识,了解芯片的型号和制造厂商;3. 解剖芯片:根据实验需要,使用工具对芯片进行逐层解剖,观察芯片内部的结构和组件;4.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芯片的主要结构和组件,如主处理器、内存芯片、图形芯片等;5.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结果,分析芯片的制造工艺、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6. 实验总结:总结实验结果,提出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建议。
四、实验结果:1. 芯片型号:XXX;2. 芯片制造厂商:XXX;3. 芯片主要组成部件:主处理器、内存芯片、图形芯片等;4. 芯片工作原理:XXX;5. 芯片性能特点:XXX。
五、实验结论:通过芯片解剖实验,我们了解了芯片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和制造技术,并验证了芯片的基本功能和性能。
该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芯片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六、实验改进和展望:1.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采用更先进的实验仪器和材料,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和可靠性;2. 可以进一步研究和分析芯片内部的更多组成部件和连接方式,深入了解芯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3. 可以将芯片解剖实验与其他相关实验相结合,进一步探索芯片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机械芯片设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械芯片设计在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机械芯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机械芯片设计的关键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理解机械芯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机械芯片设计的关键技术,如有限元分析、多体动力学分析等;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 完成机械芯片设计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实验内容1. 机械芯片设计基本概念及原理(1)机械芯片设计的基本概念:机械芯片设计是指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对机械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
(2)机械芯片设计的基本原理:机械芯片设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 机械结构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FEA)和多体动力学分析(MBD)等方法,对机械结构进行力学性能分析,为结构优化提供依据。
② 材料选择:根据机械结构的工作环境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③ 结构优化:通过优化设计,提高机械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2. 机械芯片设计关键技术(1)有限元分析(FEA):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机械结构进行力学性能分析,为结构优化提供依据。
(2)多体动力学分析(MBD):通过多体动力学方法分析机械系统的运动和受力情况,为系统性能优化提供依据。
(3)拓扑优化:通过改变结构拓扑,优化机械结构的力学性能。
(4)参数化设计:利用参数化设计方法,实现机械结构的快速修改和优化。
3. 机械芯片设计项目(1)项目概述:设计一款高性能的机械臂,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
(2)项目要求:① 材料选择:选用高强度、轻质、耐腐蚀的金属材料。
② 结构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③ 动力学性能:满足运动精度和速度要求。
④ 系统集成:实现机械臂与上位机的通信,实现远程控制和监控。
(3)项目实施:① 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机械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芯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集成电路封装知识,掌握不同类型封装的特点及适用场景。
2. 了解集成电路工艺流程,熟悉主要工艺类型及其特点。
3. 掌握化学去封装的方法,提高对芯片内部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内容1. 芯片封装类型识别与比较2. 芯片封装工艺流程分析3. 化学去封装实验三、实验原理1. 芯片封装类型(1)塑料封装: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易于安装等特点,适用于小规模集成电路。
(2)陶瓷封装:具有气密性好、高可靠性、适用于大功率电路等特点。
2. 芯片封装工艺流程(1)硅晶圆制备: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等方法,将高纯度硅制成晶圆。
(2)光刻:在硅晶圆上,通过光刻技术形成电路图案。
(3)蚀刻:将光刻后的硅晶圆进行蚀刻,形成电路图案。
(4)离子注入:对硅晶圆进行离子注入,改变硅晶圆的导电性。
(5)扩散:将掺杂剂扩散到硅晶圆中,形成P型或N型半导体。
(6)氧化:在硅晶圆表面形成氧化层,保护电路。
(7)光刻与蚀刻:在氧化层上进行光刻与蚀刻,形成金属导线。
(8)化学气相沉积:在硅晶圆表面沉积绝缘层,形成电路层。
(9)封装:将制成的芯片进行封装,保护电路并便于安装。
3. 化学去封装(1)化学去封装原理:利用化学腐蚀剂对封装材料进行腐蚀,使封装材料与芯片分离。
(2)化学去封装方法:将芯片放入腐蚀剂中,在一定温度和时间下进行腐蚀。
四、实验步骤1. 芯片封装类型识别与比较(1)观察芯片外观,识别封装类型。
(2)比较不同封装类型的优缺点。
2. 芯片封装工艺流程分析(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芯片封装工艺流程。
(2)分析各工艺步骤的特点及作用。
3. 化学去封装实验(1)准备实验器材:烧杯、镊子、电炉、发烟硝酸、浓硫酸、芯片、超纯水等。
(2)按照实验要求,将芯片放入腐蚀剂中进行腐蚀。
(3)观察腐蚀过程,记录腐蚀时间及腐蚀程度。
(4)将腐蚀后的芯片取出,清洗并干燥。
(5)观察芯片内部结构,分析腐蚀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芯片封装类型识别与比较通过观察芯片外观,成功识别出芯片封装类型,并比较了不同封装类型的优缺点。
关于芯片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集成电路封装知识,熟悉集成电路封装类型。
2. 掌握集成电路工艺流程,了解其基本原理。
3. 掌握化学去封装的方法,为后续芯片检测和维修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1. 烧杯、镊子、电炉2. 发烟硝酸、浓硫酸、芯片3. 超纯水、防护手套、实验台等三、实验原理与内容1. 传统封装(1)塑料封装:双列直插DIP、单列直插SIP、双列表面安装式封装SOP、四边形扁平封装QFP、具有J型管脚的塑料电极芯片载体PLCC、小外形J引线塑料封装SOJ。
(2)陶瓷封装:具有气密性好、高可靠性或大功率的特点。
2. 集成电路工艺(1)标准双极性工艺(2)CMOS工艺(3)BiCMOS工艺3. 去封装(1)陶瓷封装:一般用刀片划开。
(2)塑料封装:化学方法腐蚀,沸煮。
四、实验步骤1. 打开抽风柜电源,打开抽风柜。
2. 将要去封装的芯片(去掉引脚)放入有柄石英烧杯中。
3. 戴上防护手套,确保实验安全。
4. 将烧杯放入电炉中,加入适量的发烟硝酸,用小火加热20~30分钟。
5. 观察芯片表面变化,待芯片表面出现裂纹后,取出烧杯。
6. 将烧杯放入冷水中冷却,防止芯片损坏。
7. 取出芯片,用镊子轻轻敲打芯片,使封装材料脱落。
8. 清洗芯片,去除残留的化学物质。
9. 完成实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成功去除了芯片的封装材料,暴露出芯片内部结构,为后续检测和维修提供了便利。
2. 实验分析(1)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了加热时间和温度,避免了芯片损坏。
(2)化学去封装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用于批量处理。
(3)本次实验成功掌握了化学去封装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为后续芯片检测和维修提供了技术支持。
六、实验总结1. 本次实验使我们对集成电路封装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熟悉了不同封装类型的特点。
2. 掌握了化学去封装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为后续芯片检测和维修提供了技术支持。
3. 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组织芯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组织芯片的制作原理和过程;2. 掌握组织芯片的制作方法和技术;3. 学会使用组织芯片进行病理学检测;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验背景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TMA)是一种新型的病理学检测技术,通过将多种组织样本排列在同一张玻片上,实现了高通量、高效率的病理学检测。
组织芯片在肿瘤研究、药物筛选、基因表达分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组织样本、石蜡包埋组织块、TMA阵列盒、刀片、载玻片、固定液、脱水剂、封片剂等;2. 实验仪器:显微镜、切片机、烤箱、烤箱、冰箱、电热恒温培养箱、微波炉、激光切割机等。
四、实验方法1. 组织样本的采集与处理:选取新鲜组织样本,经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等步骤,制成石蜡包埋组织块;2. 组织芯片的制作:(1)将组织块切成约2μm厚的切片;(2)将切片贴附在载玻片上,晾干;(3)将载玻片放入烤箱,进行烤片;(4)使用激光切割机,将组织芯片切割成约1mm×1mm的芯片;(5)将芯片贴附在TMA阵列盒的预切割孔中,每孔放置1片芯片;(6)将TMA阵列盒放入烤箱,进行烤片;(7)将烤好的TMA阵列盒取出,用刀片将芯片从载玻片上切割下来,贴附在新的载玻片上;(8)将载玻片放入烤箱,进行烤片;(9)将烤好的载玻片放入冰箱,进行冷冻保存。
3. 组织芯片的检测:(1)将组织芯片放入切片机,进行切片;(2)将切片贴附在载玻片上,晾干;(3)进行染色、封片等步骤;(4)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芯片,进行病理学检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组织芯片的制作成功,芯片排列整齐,无脱落现象;2. 组织芯片的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组织样本在芯片上的分布均匀,无明显差异;3. 组织芯片的病理学检测结果与常规病理学检测方法相符。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组织芯片的制作方法和技术,学会了使用组织芯片进行病理学检测。
逻辑芯片拆装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逻辑芯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逻辑芯片的拆装技巧和注意事项。
3. 通过拆装实验,加深对逻辑芯片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逻辑芯片是一种用于实现数字逻辑功能的集成电路,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输入端、输出端、逻辑门、传输线等。
本实验主要针对TTL(晶体管-晶体管逻辑)芯片进行拆装,TTL芯片采用双极性工艺制造,具有速度快、功耗低、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三、实验器材1. 74LS00四2输入与非门芯片2. 74LS86四2输入异或门芯片3. 74LS11三3输入与门芯片4. 74LS32四2输入或门芯片5. 74LS04反相器芯片6. 数字电路实验箱7. 万用表8. 烧杯、镊子、电炉9. 发烟硝酸、浓硫酸、超纯水等四、实验步骤1. 芯片封装识别:首先,观察芯片的外观,了解其封装类型。
常见的封装类型有DIP、SOP、QFP等。
本实验中使用的芯片为DIP封装,其管脚排列顺序为从左下角开始,逆时针排列。
2. 芯片拆装:a. 将芯片放入烧杯中,用发烟硝酸和浓硫酸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热煮沸,使芯片封装溶解。
b. 将溶解后的芯片取出,用超纯水冲洗干净,去除残留的酸液。
c. 使用镊子将芯片封装上的金属引脚逐个拔除,露出芯片本体。
3. 芯片内部结构观察:a. 将芯片本体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内部结构。
TTL芯片内部主要由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件组成,形成各种逻辑门电路。
b. 观察晶体管的形状、尺寸和排列方式,了解其工作原理。
4. 芯片功能测试:a. 将芯片安装回实验箱,按照实验要求连接电路。
b. 使用万用表测试芯片的输入端、输出端和内部元件的电阻值,验证芯片的功能是否正常。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拆装实验,成功地将TTL芯片的封装去除,并观察到其内部结构。
2.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芯片内部由多个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件组成,形成了各种逻辑门电路。
3. 通过功能测试,验证了芯片的输入端、输出端和内部元件的电阻值,证明芯片的功能正常。
物理芯片实验报告结论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物理芯片作为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分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物理芯片实验是研究物理芯片性能和特性的基础,对于推动物理芯片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对物理芯片进行一系列测试和分析,验证了物理芯片的可靠性和性能。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物理芯片的基本原理和特性;2. 验证物理芯片的电气性能;3. 分析物理芯片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4. 探讨物理芯片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实验原理物理芯片是一种利用半导体物理效应来实现信息处理和传输的芯片。
本实验所采用的物理芯片是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制成的。
实验过程中,通过对物理芯片的电气特性进行测试,包括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增益、带宽等参数,以评估物理芯片的性能。
四、实验器材1. 物理芯片;2. 信号发生器;3. 示波器;4. 数字多用表;5. 电路板;6. 连接线。
五、实验步骤1. 将物理芯片安装到电路板上,按照实验要求搭建电路;2. 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测试信号,输入到物理芯片的输入端;3. 使用示波器观察物理芯片的输出信号,记录数据;4. 使用数字多用表测量物理芯片的电气参数;5. 分析实验数据,评估物理芯片的性能。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输入阻抗测试:实验结果显示,物理芯片的输入阻抗较高,符合设计要求;2. 输出阻抗测试:实验结果显示,物理芯片的输出阻抗较低,有利于信号传输;3. 增益测试:实验结果显示,物理芯片的增益较高,满足实际应用需求;4. 带宽测试:实验结果显示,物理芯片的带宽较宽,能够满足高速信号传输的要求;5. 稳定性和可靠性分析:通过对物理芯片在不同环境下的测试,结果表明物理芯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七、结论1. 本实验验证了物理芯片的电气性能,表明物理芯片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2. 物理芯片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增益、带宽等参数均符合设计要求,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3. 物理芯片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有利于提高信号传输质量;4.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理芯片技术将不断进步,为我国半导体产业提供有力支持。
功能芯片拆装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功能芯片的结构和组成。
2. 掌握功能芯片的拆装方法。
3. 体验芯片拆装过程,提高动手能力。
二、实验原理功能芯片是电子设备中常用的电子元件,主要包括集成电路芯片、存储器芯片等。
本实验通过对功能芯片的拆装,使学生了解芯片的内部结构,熟悉拆装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实验材料1. 功能芯片若干(如:集成电路芯片、存储器芯片等)。
2. 拆装工具:镊子、螺丝刀、吸锡器等。
3. 实验平台:工作台、万用表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实验平台整理干净,确保实验过程中无异物掉入芯片内部。
(2)检查拆装工具是否完好,如螺丝刀、镊子、吸锡器等。
2. 拆装过程(1)拆卸集成电路芯片① 使用螺丝刀拧下芯片周围的固定螺丝,取下芯片。
② 使用镊子轻轻夹起芯片,将其从电路板上取出。
(2)拆卸存储器芯片① 使用螺丝刀拧下芯片周围的固定螺丝,取下芯片。
② 使用镊子轻轻夹起芯片,将其从电路板上取出。
3. 拆卸注意事项(1)在拆装过程中,确保操作平稳,避免用力过猛导致芯片损坏。
(2)拆卸芯片时,注意保护芯片的引脚,避免弯曲或折断。
(3)使用吸锡器时,注意控制力度,避免吸力过大损坏芯片。
4. 组装过程(1)将拆卸下来的芯片进行清洁,去除杂质和氧化层。
(2)按照拆卸顺序,将芯片安装回电路板。
(3)使用螺丝刀拧紧固定螺丝,确保芯片固定牢固。
5. 实验总结(1)总结拆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后续实验提供参考。
(2)对拆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成功拆装了功能芯片,了解了芯片的内部结构,掌握了拆装方法。
2. 实验分析(1)在拆装过程中,注意保护芯片的引脚,避免损坏。
(2)拆装过程中,严格按照步骤进行,确保操作规范。
(3)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六、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功能芯片的结构和组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物理芯片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理芯片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
2. 通过实验验证物理芯片的性能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实验思维。
二、实验原理物理芯片是一种利用物理效应进行信号处理的电子器件,具有体积小、功耗低、速度快等优点。
本实验主要研究物理芯片的制作原理,包括光刻、蚀刻、离子注入等步骤。
三、实验器材1. 光刻机2. 蚀刻机3. 离子注入机4. 硅片5. 光刻胶6. 蚀刻液7. 离子注入源8. 显微镜9. 实验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光刻(1)将硅片清洗干净,并进行氧化处理,形成氧化层。
(2)将光刻胶均匀涂覆在氧化层上,进行软烘。
(3)将涂有光刻胶的硅片放置在光刻机上,进行曝光。
(4)曝光后的硅片进行显影,去除未曝光的光刻胶。
(5)使用蚀刻液对硅片进行蚀刻,去除未保护的部分。
2. 蚀刻(1)将光刻后的硅片放入蚀刻机中,进行蚀刻。
(2)蚀刻过程中,观察蚀刻情况,确保蚀刻深度和宽度符合要求。
(3)蚀刻完成后,使用去离子水清洗硅片。
3. 离子注入(1)将蚀刻好的硅片放入离子注入机中,进行离子注入。
(2)选择合适的离子和注入剂量,注入过程中,观察离子注入情况。
(3)注入完成后,使用去离子水清洗硅片。
4. 性能测试(1)将制备好的物理芯片接入测试电路,进行性能测试。
(2)使用示波器、万用表等仪器,测量物理芯片的输出波形、输出电压等参数。
(3)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刻实验中,光刻胶均匀涂覆在硅片上,曝光后光刻胶经显影处理,蚀刻过程中,蚀刻深度和宽度符合要求。
2. 蚀刻蚀刻过程中,蚀刻液对硅片进行蚀刻,蚀刻深度和宽度符合要求。
3. 离子注入离子注入过程中,注入剂量和离子选择合适,注入完成后,物理芯片表面无明显损伤。
4. 性能测试物理芯片接入测试电路后,输出波形稳定,输出电压符合设计要求。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物理芯片的制作原理和制作方法,验证了物理芯片的性能和特点。
芯片技术实验报告
芯片技术实验报告芯片技术实验报告引言:芯片技术是当今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它的发展对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实验报告旨在探讨芯片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芯片技术的基本原理芯片技术是一种集成电路技术,通过将大量的电子元件集成到一个微小的硅片上,实现电子设备的功能。
芯片技术的核心是微电子工艺,包括光刻、薄膜沉积、离子注入等工艺步骤。
其中,光刻技术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光刻机将电路图案投射到硅片上,形成微小的电子元件。
二、芯片技术的应用领域1. 通信领域:芯片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手机、路由器等设备都离不开芯片技术的支持。
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通信设备更加小巧、高效,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2. 智能家居领域: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家居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芯片技术的应用使得智能家居设备能够实现互联互通,通过手机等终端控制各种家居设备,提高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3. 医疗领域:芯片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例如,生物芯片可以用于基因检测、疾病诊断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医疗的精准性和效率。
4. 汽车领域:随着智能汽车的崛起,芯片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芯片技术可以实现车辆的智能驾驶、安全监测等功能,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三、芯片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 人工智能芯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性能更强大、能够支持复杂计算的芯片需求越来越高。
未来的芯片技术将会更加注重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解决方案。
2. 量子芯片:量子计算是目前计算机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而量子芯片则是实现量子计算的关键。
未来芯片技术的发展将会朝着量子芯片方向发展,为计算机科学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3. 纳米芯片:随着芯片技术的不断进步,芯片尺寸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低。
未来的芯片技术将会朝着纳米级别的发展,实现更高的集成度和更低的功耗,为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芯片解剖公司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半导体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芯片行业,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我选择了我国一家知名的芯片解剖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此次实习让我对芯片行业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实习单位:XX芯片解剖公司实习岗位:芯片设计工程师实习生三、实习内容1. 芯片设计理论学习在实习期间,我首先对公司提供的芯片设计相关资料进行了系统学习,包括数字电路设计、模拟电路设计、版图设计、封装设计等。
通过学习,我对芯片设计的全过程有了初步了解。
2. 芯片设计实践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公司一项芯片设计项目。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负责完成以下任务:(1)进行芯片功能模块划分,确定模块之间的接口和协议。
(2)根据功能模块需求,进行数字电路设计,包括模块级、子模块级和单元级设计。
(3)编写Verilog代码,实现功能模块。
(4)进行仿真验证,确保设计满足功能需求。
(5)根据仿真结果,优化设计,提高性能。
3. 芯片版图设计在实习过程中,我还学习了芯片版图设计的基本知识。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芯片版图设计,学习了版图设计软件的使用,如Cadence、Synopsys等。
4. 芯片封装设计此外,我还学习了芯片封装设计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封装材料、封装形式、封装工艺等。
四、实习收获1. 专业知识提升通过实习,我对芯片设计、版图设计、封装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践能力提高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芯片设计项目,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期间,我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项目,学会了如何与同事沟通、协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职业素养提升在实习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尊重导师和同事,培养了自己的职业素养。
五、实习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是相辅相成的。
芯片实验室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芯片实验室实习经历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扶持。
作为一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我利用暑假期间,前往某知名芯片企业实验室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此次实习旨在了解芯片设计与制造的基本流程,掌握相关实验技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培训在实习开始前,实验室对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芯片设计基本原理、EDA工具使用等。
通过培训,我们对实验室的各项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实习打下了基础。
2. 实习过程中的主要工作(1)芯片设计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小组负责设计一款简单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首先,我们根据需求分析,制定了芯片的整体架构,包括运算单元、控制单元、存储单元等。
然后,使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完成了芯片的模块设计,并通过仿真工具验证了功能的正确性。
(2)版图绘制在芯片设计完成后,我们需要将设计好的模块绘制到版图上。
这一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布局规则,确保芯片在有限的面积内实现高性能。
在导师的帮助下,我们学会了使用版图绘制工具,完成了版图的绘制工作。
(3)流片与测试完成版图绘制后,我们将设计文件提交给foundry进行流片。
流片过程中,我们与foundry密切沟通,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流片完成后,我们进行了芯片的测试工作,验证了芯片的功能和性能。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1. 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亲手完成了芯片设计、版图绘制、流片测试等环节,显著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也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2. 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
通过团队协作,我们完成了实习任务,也培养了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芯片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优化方案,提高芯片的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实验报告芯片解剖实验报告文档
Contract Template
实验报告芯片解剖实验报告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
体会指的是接触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课程名称:芯片解剖实验
学号:
姓名:
教师:
年6月28日
实验一去塑胶芯片的封装
实验时间:同组人员: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集成电路封装知识,集成电路封装类型。
2.了解集成电路工艺流程。
3.掌握化学去封装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设备
1:烧杯,镊子,电炉。
2:发烟硝酸,弄硫酸,芯片。
3:超纯水等其他设备。
三、实验原理和内容
实验原理:
1..传统封装:塑料封装、陶瓷封装
(1)塑料封装(环氧树脂聚合物)
双列直插DIP、单列直插SIP、双列表面安装式封装SOP、四边形扁平封装QFP具有J型管脚的塑料电极芯片载体PLCC、小外形J引线塑料封装SOJ
(2)陶瓷封装
具有气密性好,高可靠性或者大功率
A.耐熔陶瓷(三氧化二铝和适当玻璃浆料):针栅阵列PGA、陶瓷扁平封装FPG
B.薄层陶瓷:无引线陶瓷封装LCCC
2..集成电路工艺
(1)标准双极性工艺
(2)CMOS工艺
(3)BiCMOS工艺
3.去封装
1.陶瓷封装
一般用刀片划开。
2.塑料封装
化学方法腐蚀,沸煮。
(1)发烟硝酸煮(小火)20~30分钟
(2)浓硫酸沸煮30~50分钟
实验内容:
四、实验步骤
1.打开抽风柜电源,打开抽风柜。
2.将要去封装的芯片(去掉引脚)放入有柄石英烧杯中。
3.带上塑胶手套,在药品台上去浓硝酸。
向石英烧杯中注入适量浓硝酸。
(操作时一定注意安全)
4.将石英烧杯放到电炉上加热,记录加热时间。
(注意:火不要太大)
5.观察烧杯中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6.取出去封装的芯片并清洗芯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腐蚀效果。
7.等完成腐蚀后,对废液进行处理。
五、实验数据
1:开始放入芯片,煮大约2分钟,发烟硝酸即与塑胶封转起反应,
此时溶液颜色开始变黑。
2:继续煮芯片,发现塑胶封装开始大量溶解,溶液颜色变浑浊。
3:大约二十五分钟,芯片塑胶部分已经基本去除。
4:取下烧杯,看到闪亮的芯片伴有反光,此时芯片塑胶已经基本去除。
六、结果及分析
1:加热芯片前要事先用钳子把芯片的金属引脚去除,因为
此时如果不去除,它会与酸反应,消耗酸液。
2:在芯片去塑胶封装的时候,加热一定要小火加热,因为发烟盐酸是易挥发物质,如果采用大火加热,其中的酸累物质变会分解挥发,引起容易浓度变低,进而可能照成芯片去封装不完全,或者去封装速度较慢的情况。
3:通过实验,了解了去塑胶封装的基本方法,和去封装的一般步骤。
实验二金属层芯片拍照
实验时间:同组人员: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芯片拍照的方法。
2.掌握拍照主要操作。
3.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和电动平台
二、实验仪器设备
1:去封装后的芯片
2:芯片图像采集电子显微镜和电动平台
3:实验用PC,和图像采集软件。
三、实验原理和内容
1:实验原理
根据芯片工艺尺寸,选择适当的放大倍数,用带CCD摄像头的显微镜对芯片进行拍照。
以行列式对芯片进行图像采集。
注意调平芯片,注意拍照时的清晰度。
2:实验内容
采集去封装后金属层照片。
四、实验步骤
1.打开拍照电脑、显微镜、电动平台。
2.将载物台粗调焦旋钮逆时针旋转到底(即载物台最低),小心取下载物台四英寸硅片平方在桌上,用塑料镊子小心翼翼的将裸片放到硅片靠中心的位置上,将硅片放到载物台。
3.小心移动硅片尽量将芯片平整。
4.打开拍照软件,建立新拍照任务,选择适当倍数,并调整到显示图像。
(此处选择20倍物镜,即拍200倍照片)
5.将显微镜物镜旋转到最低倍5X,慢慢载物台粗调整旋钮使载物台慢慢上升,直到有模糊图像,这时需要小心调整载物台位置,直至看到图像最清晰。
6.观察图像,将芯片调平(方法认真听取指导老师讲解)。
10.观测整体效果,观察是否有严重错位现象。
如果有严重错位,要进行重拍。
11.保存图像,关闭拍照工程。
12.将显微镜物镜顺时针跳到最低倍(即:5X)。
13.逆时针旋转粗调焦旋钮,使载物台下降到最低。
14.用手柄调节载物台,到居中位置。
15.关闭显微镜、电动平台和PC机。
五、实验数据
采集后的芯片金属层图片如下:
六、结果及分析
1:实验掌握了芯片金属层拍照的方法,电动平台和电子显
微镜的使用,熟悉了图像采集软件的使用方法。
2:在拍摄金属层图像时,每拍完一行照片要进行检查,因为芯片有余曝光和聚焦的差异,可能会使某些照片不清晰,对后面的金属层拼接照成困难。
所以拍完一行后要对其进行检查,对不符合标准的照片进行重新拍照。
3:拍照是要保证芯片全部在采集视野里,根据四点确定一个四边形平面,要确定芯片的四个角在采集视野里,就可以保证整个芯片都在采集视野里。
4:拍照时的倍数选择要与工程分辨率保持一致,过大或过小会引起芯片在整个视野里的分辨率,不能达到合适的效果,所以采用相同的倍数,保证芯片的在视野图像大小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