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标准与比较的变化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地理课程标准与2003年比较的变化整
一、前言
2003实验稿:
第一段:解释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与要求。
第二段:阐述地理课程改革方向和目标。高中地理课程应该承担的使命,发展的功能和价值。
2016修订版:省略了背景这一部分,将一些内容融入课程性质中。
二、地理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1、课程性质——课程作用更明显,育人价值凸显
(1)重新定义学科作用
2003实验稿:对地理学作用的定位,侧重于服务现在
2016修订版:对地理学作用的定位,除了服务现在,还强调了解释过去和预测未来。(2)修正学科性质的表现
2003实验稿:地理学的两个显着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并解释了内涵。
2016修订版:修正为:综合性和区域性,省略了内涵解释。
(3)中心定位课程作用
2016修订版:地理学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具备地理学科特有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学会用地理的眼光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
2、基本理念——改动较大,主要围绕地理核心素养展开 2003实验稿: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
2016修订稿: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创设适于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二、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
1、学科核心素养
2003实验稿:“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016修订版: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四个要素,三个维度”——基本思想和方法(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基本活动经验(地理实践力)、基本价值观念(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
综合思维: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
区域认知:指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地理实践力: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2、课程目标——要点精简、维度变化 2003实验稿:课程目标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2016修订版:课程目标体现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人地协调是地理课程的总目标,也是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
三、课程结构 2003实验稿:
设计思路列述了4点,前两点属于课程的设计依据,后两点属于课程结构和学分分配与选课要求。
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课程结构由必修和选修组成,必修分3个模块,选修7个模块。
选修课程学习不作具体规定。
2016年修订版:
设计依据的介绍更丰富、详实、科学,立足实际需要(学科、社会、学生),重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的落实。
调整课程结构,更加重视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选择性。
对课程学习的时间做出建议,学分分配和选修要求也有变化。
1、课程内容结构——大变动(3+7——2+3+9)
(1)改变了呈现方式
选修1:差异发展;必修的递进或拓展;选修选考
高考和选择性学考内容;本科录取依据
选修2:个性化需求;交叉、延伸或应用,校本课程
选修不考或备考
必修:共同基础;全修全考
学考内容;毕业依据;高职高专录取依据。
呈现形式从表格变为纯文字。
删除活动建议和体例说明
加入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
加入对模块主要内容和课程目标的说明
(2)调整了课程内容
必修课更具基础性
选修课更具选择性
内容课程更清晰具体
凸显时代性与科学性
(3)人地关系理念贯穿始终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因此新版课标在内容选择上更加突出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2、必修课程
地理 1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地球科学基础, 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 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侧重自然地理,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线,内容选择偏重学科基础知识。
【内容标准】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运用图像等资料,描述3~4 种地貌的主要特点,在野外观察、识别某种地貌。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解释相关现象。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观察和识别3~4 种土壤类型,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避灾、防灾的措施。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与方法,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加重了通过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等方式进行地理实践学习比重
强调了运用图表、资料、样本、地理信息技术等地理课程资料源进行地理学习。加入了防灾减灾措施的学习,既满足学生提高生存能力的需求,也适应近年来全球灾害频发的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