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统编9.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课件

合集下载

9.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PPT课件

9.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PPT课件
24/25
和陆机、刘勰一样,萧子显也尤其重视艺术构思。他 说:“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物象,改变无穷。”围 绕艺术构思问题,萧子显对艺术创作问题叙述颇有独 到之处。比如,他说:“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 纸,气韵天成。”以极其简练语言,从“蕴思”内化到“放 言”外化乃至“气韵”审美效果整个艺术创作过程非常完 整地描绘了出来。又如,他谈到创作中灵感问题,主 张“委自天机,参之史传,应思悱来”。另外,他认为“ 文人谈士,罕或兼工”原因在于“道实相妨”,“谈家所习 ,理胜其辞”,这个“道”实际所指就是二者在思维方式 上不一样:文人用形象思维,谈士重哲理思辨。
23/25
萧子显最有特见地方是他“新变代雄”说和文章“三体” 说,前者反应了他文学发展观,后者则集中表达出他 独特审美评判标准。 他认为文学发展是不停地以新替旧“新变”,时代变了 ,文学也随之改变,如此才能“代雄”,所谓“习玩为理 ,事久则渎;在意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 代雄。”因为萧子显过于强调“新变”,略文学发展中 继承原因。
18/25
五言之制,独秀众品。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意 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建安一体 ,《典论》短长互出;潘、陆齐名,机、岳之文永 异。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郭璞举其灵变,许询 极其名理。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清新,得名 未盛。颜、谢并起,乃各擅奇;休、鲍后出,咸亦 标世。朱蓝共妍,不相祖述。
5/25
二、《宋书·谢灵运传论》
史臣曰: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刚柔迭用, 喜愠分情。夫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六义所因, 四始攸系,升降讴谣,纷披风什。虽虞夏以前,遗 文不睹。禀气怀灵,理或无异。然则歌咏所兴,宜 自生民始也。
6/25
周室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 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 天。自兹以降,情志愈广。王襃、刘向、扬、班、 崔、蔡之徒,异轨同奔,递相师祖。虽清辞丽曲, 时发乎篇;而芜音累气,固亦多矣。若夫平子艳发 ,文以情变,绝唱高踪,久无嗣响。至于建安,曹 氏基命,三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 以文被质。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文赋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文赋

其赋特点: • 生动鲜明的形象
• 曲折细腻的情感
• 华美绮丽的语言
•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 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 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 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 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 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 极,意望已过矣。 •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 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 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 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 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 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 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 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 世矣;今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 过于三世矣。
•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 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 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 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 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 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 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 为万安计。 •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 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 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 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 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高中语文必修2《诗三首 》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2《诗三首 》课件
_吠__,__桑__树___颠__鸡__鸣__”__。____
(四)翻译 6.(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感:情深厚却异地分居,(只好)忧伤地度过晚年。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译文:山不会满足其高峻,海不会满足其深邃。
(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我要像周文王那样热切殷勤地接纳贤才,使天下 的人才心悦诚服地归顺。
10.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是如何体现的? 点拨 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 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 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 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于“何 以解忧?唯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 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 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 自 我 振 作 ; 随 后 “ 明 明 如 月 …… 不 可 断 绝 ” 却 又 回 到 “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 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
(2)适少 余始无 自适.适齐还.安 俗家韵 舟门动动行词词适.,,临迎出汝合嫁动词,往,到 适.得府君书副词,刚刚,刚才。
3.词类活用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向__南__。__ (2)榆柳荫.后檐: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遮__蔽__。 (3)鼓.瑟吹笙: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弹__奏_ 。 (4)去日苦.多: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_为__苦。 (5)山不厌.高: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_为__厌。
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 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大业 的雄心壮志。由此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 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 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 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 绪。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上册 21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四章 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上册 21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四章  南朝文学

二、?文选?的价值
▪ 首先,萧统等人既能广泛吸收前人与当世的文学理论之精华, 也能总结自己多年来编选诗文集的经验,使?文选?的编纂体 例成为后世总集编纂的典范。
▪ 其次,?文选?之所以在传统社会久传不衰,另一个很重要的 原因就是它保存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作品,这也是其作为选本 价值的表达。
三、?玉台新咏?的编纂与宫体诗的关系
一、俊逸遒丽的乐府诗写作
▪ 鲍照,字明远,祖籍东海, 出身比较卑微。他自负才学, 但在当时门第观念严重的时 代很受歧视,郁郁不得志, 沉沦下僚。?诗品?说他“才 秀人微,故取湮当代〞。鲍 照的诗歌以乐府诗水平最高, 最能代表他的创作成就,在 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
一、俊逸遒丽的乐府诗写作
▪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 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 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 辈孤且直!〔?拟行路难?〕
▪ ?南齐书·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 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 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増减,世呼为‘永明体’。〞
▪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 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 游禽暮知反,行人独未归。坐销芳草气,空度明月辉。嚬容入朝镜, 思泪点春衣。巫山彩云没,淇上绿条稀。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 ?玉台新咏?是在?文选?之后,由徐陵编纂的一部诗歌总集。 与?文选?选录标准和文学思想都全不相同。
▪ ?玉台新咏?是在萧纲为太子时的梁中大通四年〔532〕至大同 元年〔535〕之间编纂而成的。
▪ ?玉台新咏?收录从西汉以来历代有关女性题材的六百六十多 首诗歌,是宫体诗人艳体诗写作思想的反映。 此据明末赵均 覆宋陈玉父本。

【古文论】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翻译原文

【古文论】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翻译原文

【古文论】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翻译原文【翻译出处】/s/blog_6207bd600100y96t.html 【翻译】史臣说:人承受天地之精华,蕴含五行之德性,刚与柔更替使用,喜与怒分为七情。

心中受志意触动,则会以歌咏来表达。

这是风、赋、比、兴、雅、颂这六义的由来,也是《诗经》中最初的四首诗歌所依恃的。

歌唱之声音或高或低,风雅颂的歌谣缤纷繁盛。

虽然虞代夏代之前,未见遗诗遗文,但禀气怀灵的人,心中有触动即表达出来,道理上是没有差别的。

那么,歌咏的兴起,应是有人类时就有了的。

周王室无道时,作诗以讽刺王室的风气便兴盛起来了。

屈平、宋玉开辟了很好的先路,后来的贾谊、司马相如获得了美好的名声。

英美的文辞让用以铭刻诗文的金石增光生色,作者高洁的情操逼近云天。

自那时以后,以诗文咏情咏志之人越来越多。

王褒、刘向、扬雄、班固、崔骃、蔡邕这些辞赋家,在不同的道路上一齐向前奔驰,一个接一个地以前人为师祖。

然而,虽然清妙的文辞和悦耳的曲调,时常见于篇章之中,但芜杂的声音和累赘的文气,原本也是很多的。

张衡的文辞漂亮,文章跟着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变化,其文章堪称绝唱,有极高的造诣,很久都无人能与之相抗衡。

至了建安年间,曹丕初始登基时,曹操、曹丕、曹叡三祖与陈王曹植,都具有文学才能且辞藻丰富,他们开始以情感来组织文章,以文辞来润饰内容。

自汉朝至魏朝四百多年间,写辞写赋的文人才子,经历了三次文体变革。

司马相如擅长写描摹物态的文章,班彪、班固擅长写抒情说理的文章,曹植、王粲则以文章的气韵为本体,并且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才能,在当时光芒四射。

因此当时的士子文人,各自相互仰慕与学习,推寻出汉魏四百余年的诗赋创作,莫不向《诗经·国风》、《离骚》学习。

只是各自的欣赏水平、爱好的文体有所不同,因此写出的辞赋内容、体裁也有所不同。

到了元康年间,潘岳、陆机、陆云优秀出众,他们的文赋声律与班固、贾谊不相同,作文体裁与曹植、王粲也很不相同。

古代文论魏晋南北朝 98页PPT文档

古代文论魏晋南北朝 98页PPT文档

《典论·论文》
1.1.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 曹丕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关于文学作品价值和作用 的理论。并把文学地位和作用提到了空前高的程度。
• 首先,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即治理国家 的伟大事业。他所称“文章”:一是指诗、赋、散文, 二是指理论著作,如徐干的《中论》和他的《典论》。
• 其次,他认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即“盛大”的 事业,是永垂不朽、留名千古的事业。
第三节 “诗缘情”:陆机诗论的核心
第三节 “诗缘情”:陆机诗论的核心
• 陆机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文赋》中, 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 而系统的论创作的文章。
• 《文赋》广泛涉及了关于创作激情的产 生,创作构思时思维活动的特点,艺术 的独创性,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问题,感性问题等。
•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1,文学的独立
• 汉朝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孝武 本纪》:“而上向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 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 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 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 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 都是重要的标志。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 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 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对文笔 之分有进一步的说明:“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 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 摇荡。”萧绎所说的文笔 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 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
3,文学的审美追求
• 文学的自觉,最终还是表现为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 • “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 而绮靡”的“绮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问题探析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问题探析
中 图分 类 号 : 1 0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0 5 6 3 ( 2 0 1 5 ) o l 一 0 0 7 4一o 4


情 志观
( 一) 传 统 的儒 家背景 与情 真相 济
《 宋书 ・ 谢灵运传论》 中首句便是“ 史臣日: 民
禀 天地之灵 , 含五 常之德 ” 是刘 勰 “ 为人 三 之 , 性 灵
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双向考究 。因此 , 对历来广受争议 的情志观 、 自然 观及通变观等 方面内部 深层 问题 的探索 ,
需要结合时代 、 作家特定心态及文学 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作更全面 的理解 , 进而在 历史 和当代 的对话 中深人体 会这篇文论思想的博大精深 。
[ 关键词 ] 沈约 ; 《 宋书 ・ 谢灵运传论》 ; 情 志观 ; 自然观 ; 通变观
所以从魏晋开始诗人都在隐居与出仕的矛盾中不断挣扎但在辞彭泽致力于音乐学的探究音声和谐的有意识追求令后便坚决了隐居的决心老庄思想便成为他以及佛学梵音的积极借鉴终而在沈约这里形成的精神支柱崇尚自然无为避世隐逸纵浪了系统的声律理论比较完善地实现了诗与乐的大化中不喜亦不惧j
第3 2卷第 1 期
V0 1 . 3 2 .N0.1
所钟 , 是谓 三才 。为 五行 之 秀 , 实 天地 之 心 ” 的 先
唐人孔颖达《 左传 ・ 昭公二 十五年》 正义云: “ 在 己为情 , 情动 为志 , 情、 志一也 。 ” [ 2 ] 其实 , “ 情志 本一” 的思想早在沈约这位博通群籍 的大儒 的传 世作品里已初露端倪 。当然 , 这里“ 志” 的范围并
情 的急 切抒发 便在 客 观 上促 使 他 对 五 言 、杂 言体
7 4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 第四单元第19课《南朝诗两首》课件2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 第四单元第19课《南朝诗两首》课件2

谢脁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 诗风清新流丽,多为 山水诗,情味隽永, 极受李白推崇,对后 世影响很大。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 南朝齐诗人。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辈皆刘宋王朝亲重,祖母是 史学家范晔之姐,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与谢灵运同族, 经历有些类似,时与谢灵运对举,亦称小谢。公元495年出任宣 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现存诗二百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成就 很高,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 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但诗中反 映的社会生活面较窄,且“有句无篇” 。他与王融、沈约等人 共创“永明体”,为“永明体”诗人之雄。语言精炼,诗情隽永, 宛如唐人五绝,故严羽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沧浪诗话》)。对近体诗的发展有贡献。其诗得到唐代伟大 诗人李白、杜甫的称许:“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谢朓每诗堪讽诵” 。原有集十二卷,已散佚。明人辑有《谢 宣城集》,今人郝立权有《谢宣城诗注》。《南齐书》卷四十七、 《南史》卷十九有传。
❖ 进德(的智能又来不及,想告老归田,体力又 担当不了。
❖ 徇(xùn 追求)禄反穷海,卧疴( kē 疾病)对 空林。
❖ 追求禄位而到了荒僻的海滨地区,卧病在床,面对空荡荡的 树林。
❖ 衾(qīn 大被子)枕昧(昏暗,不明)节候,褰开 ( qiān 揭开、打开)暂窥临。
❖ 3.解读“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 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 变? ”
❖ 提示:作者直抒胸臆。“我”此去将在外
久久地淹留,是多么怀念那不能参加的亲友的欢 宴,直言不讳的道出了“我”对故乡的依恋。同 时用泪下如霰、鬓发变白的夸张描写,突出抒发 了离开京邑的伤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讲析
本篇所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概括论 述了从远古至刘宋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一是阐述了 关于声律的理论。前者体现出沈约的文学史观和审美 观;后者则为沈约自矜的独睹之秘。以下分述之。
就前者言,沈约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次纵论历代文学,对先秦 至刘宋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轨迹作了精要的概述。他追其源,溯其 流,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家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标示他们各 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文中凸显出沈约鲜明的“新变”文学 史观和“情辞并重”的审美观。所谓“平子艳发,文以情变”,“ 自汉至魏”,“文体三变”,“潘陆特秀”,“体变曹王”,重在 一个“变”字,即说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风格。而“喜愠分 情”、“情志愈广”、“文以情变”、“以情纬文”、“情理之说 ”的话语表述,又分明体现出沈约对文学作品抒情特质的强调;同 时,沈约又重视诗歌的语言形式美,所谓“英辞”、“清辞”、“ 盛藻”、“遒丽之辞”,即是明证。本着这样一种审美观念,东晋 那些淡乎寡味的“寄言上德”之作自然要遭到他的批判。因此,从 这一意义上说,《宋书·谢灵运传论》不啻为我国最早的一篇从先 秦至刘宋的文学发展小史,而沈约衽论心,商搉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夫
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 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 旨,始可言文。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 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 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 律调韵,取高前式。自灵均以来,多历年代,虽文体 稍精,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 与理合,匪由思至。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 、陆、颜、谢,去之弥远。世之知音者,有以得之, 此言非谬。如曰不然,请待来哲。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至于范云、沈约,参预缔构, 赞成帝业;加云以机警明赡,济务益时,约高才博洽 ,名亚迁、董,俱属兴运,盖一代之英伟焉。
沈约一生著述丰富,有《晋书》百一十卷,《宋书》百
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 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 ,然皆佚。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 不寤,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 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 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今存《宋书》一百卷,明人 张溥辑有《沈隐侯集》。《梁书》卷十三、《南史》卷 五十七有传。
二、《宋书·谢灵运传论》
史臣曰: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刚柔迭用, 喜愠分情。夫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六义所因, 四始攸系,升降讴谣,纷披风什。虽虞夏以前,遗 文不睹。禀气怀灵,理或无异。然则歌咏所兴,宜 自生民始也。
周室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 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 天。自兹以降,情志愈广。王襃、刘向、扬、班、 崔、蔡之徒,异轨同奔,递相师祖。虽清辞丽曲, 时发乎篇;而芜音累气,固亦多矣。若夫平子艳发 ,文以情变,绝唱高踪,久无嗣响。至于建安,曹 氏基命,三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 以文被质。
第六讲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
一、沈约简介
沈约(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 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足见其家族社会地位的显赫 。历仕宋、齐、梁三朝,宋时历官记室参军、法曹参军、尚书度支 郎。齐时侍奉文惠太子,校四部图书,撰定明帝遗诏,任黄门侍郎 、御史中丞、国子祭酒等职。在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与诸文士交游, 与萧衍、王融、谢朓、任昉、范云、萧琛、陆倕同游竟陵王萧子良 门下,号称“竟陵八友”。因助梁武帝萧衍建帝业有功,入梁后, 任尚书左仆射,封建昌县侯,迁尚书令兼太子少傅。因触怒梁武帝 萧衍,天监十二年(513)忧惧而卒,年七十三卒,谥曰隐,世称沈 隐侯。沈约为齐梁文坛领袖,学识渊博,精通音律,诗文兼长。其 时谢朓善诗,任昉擅文,沈约兼而有之,萧绎尝论:“诗多而能者 沈约,少而能者谢朓、何逊”(《梁书·何逊传》);钟嵘谓其“ 长于清怨”,“五言最优”(《诗品中》)。沈约曾与谢脁、王融 等人创“四声”“八病”说,开创“永明体”,推动了诗歌向格律 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当然,本文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乃在于“声律说”的倡导。沈约 认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 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便是沈约声律论的 总体美学原则,换句话说,就是诗文用字,要讲求音节的变化,从 而形成高低抑扬、交错和谐的声韵之美。其中“浮声”、“切响” 是指音的轻重、清浊,类似后世所谓的平、仄。这一原则成为当时 盛行的“永明体”创作的基本原则,据《南史·陆厥传》:“永明 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 汝南周颙,善识声韵,为文皆用宫商,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 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尽悉,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 减,世呼为永明体。”又《梁书·庾肩吾传》云:“齐永明中,文 士王融、谢脁、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梁书·沈约传 》又说沈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 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可见,“四声”确为当时“ 声律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聪明过人。好坟籍,聚书至 二万卷,京师莫比。少时孤贫,丐于宗党,得米数百斛 ,为宗人所侮,覆米而去。及贵,不以为憾,用为郡部 传。尝侍宴,有妓师是齐文惠宫人。帝问识座中客不? 曰:“惟识沈家令。”约伏座流涕,帝亦悲焉,为之罢 酒。约历仕三代,该悉旧章,博物洽闻,当世取则。谢 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文章,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 也。自负高才,昧于荣利,乘时藉势,颇累清谈。及居 端揆,稍弘止足。每进一官,辄殷勤请退,而终不能去 ,论者方之山涛。用事十余年,未尝有所荐达,政之得 失,唯唯而已。
自汉至魏,四百馀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工 为形似之言,二班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 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 各相慕习。源其飙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徒以赏 好异情,故意制相诡。
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缛旨星 稠,繁文绮合。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遗风 馀烈,事极江右。在晋中兴,玄风独扇,为学穷于柱 下,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辞,义殚乎此。自建武暨 于义熙,历载将百,虽比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 言上德,讬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仲文始革 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爰逮宋氏,颜谢腾 声,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 ,垂范后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