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教我们如何进行儿童生命教育

合集下载

朝花夕拾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朝花夕拾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和呵护儿童的天性。

鲁迅认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受到爱护和关
注。

他反对家长和教师过度压迫和摧残儿童,主张给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创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描绘了一个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儿童世界,强调了尊重儿童个性和兴趣的重要性。

2.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鲁迅反对一刀切的教育方法,认为这会扼杀儿童
的潜力和兴趣。

他主张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兴趣进行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孩子的潜力,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得到发展。

例如,在《藤野先生》中,鲁迅赞扬了一位能够因材施教的好老师,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挥潜力。

3.重视图书对儿童的影响。

鲁迅认为,适合儿童的图书是儿童最好的启蒙老师。

他主张为儿童选择优秀的图书,引导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二十四孝图》中,鲁迅提到了一些适合儿童的图书,这些图书能够启迪他们的思想,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因材施教,以及重视图书对儿童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应该在一个和谐、自由的成长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潜力和兴趣,而不是被强制压迫或单一的教育方式所限制。

这些观念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朝花夕拾中,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朝花夕拾中,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朝花夕拾中,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表现出了独特的儿童教育观念。

他强调了以下几点:
1.尊重并理解儿童的天性。

鲁迅认为,儿童是天真烂漫、自由自在的,他们的天性不应该被压抑或限制。

因此,养育者需要小心呵护并理解儿童的天性,而不是摧残磨灭。

2.保护和激发儿童的兴趣。

鲁迅认为,养育者无需完美,只要心中存爱,也能给予孩子兴趣保护和激发。

这意味着尊重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鼓励他们去尝试、探索和学习。

3.适龄的图书是儿童最好的启蒙老师。

鲁迅强调了图书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阅读适龄的图书,可以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开阔视野,认识世界。

总的来说,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提倡尊重、理解儿童的天性,保护和激发儿童的兴趣,同时重视图书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这些观念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也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鲁迅的儿童教育理念

鲁迅的儿童教育理念

教育资源不均衡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 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了儿 童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鲁迅儿童教育理念对当代的启示
关注儿童身心健康
鲁迅强调儿童教育应首先关注儿 童的身心健康,反对将儿童视为 “小大人”或“缩小的成人”。
尊重儿童个性
鲁迅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 反对用成人的标准和期望来束缚儿 童的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THANKS
感谢观看
倡导爱的教育
鲁迅强调教育应以爱为基 础,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 和成长需求,培养他们的 自尊和自信。
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鲁迅猛烈抨击封建教育制 度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呼 吁改革教育,使儿童得到 全面、健康的发展。
对未来儿童教育的展望
个性化教育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未来教育 将更加注重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尊重
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习惯
鲁迅认为,良好的习惯是儿童自 主发展的基础。他主张从小培养 儿童的良好习惯,如认真听讲、
勤奋学习、尊重他人等。
鼓励创新
鲁迅鼓励儿童敢于质疑、勇于创 新。他认为,培养儿童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之一,有助于他们成为具有创造
力的人才。
鲁迅儿童教育理念的影响与
关注儿童成长
他的理念强调教育应关注儿童全面发 展,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 为后世儿童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尊重儿童个性
当代儿童教育应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和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激 发儿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教育不仅应关注儿童的知识技能学习,还应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 情感需求,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儿童独立思考能力

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的观念

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的观念

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的观念说起鲁迅先生,那可是咱们中国文学界响当当的大人物,他的文章犀利深刻,针砭时弊,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但你知道吗?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也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要求的。

他啊,特别看重孩子们的纯真天性,觉得教育这事儿,得顺着孩子的性子来,不能一股脑儿地灌输知识,得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自由中成长。

鲁迅先生觉得,孩子们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着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就像咱们小时候,总爱拿着个小树枝在地上画画,或者拿着个破布娃娃当宝贝一样。

那时候的我们,心里装满了奇思妙想,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咱们的。

可要是大人们非得让咱们按照他们的想法来,非得让咱们学这学那的,咱们心里得多憋屈啊!鲁迅先生就特反感这种教育方式。

他觉得,教育得让孩子们觉得好玩,得让孩子们有兴趣。

就像咱们现在玩游戏一样,要是游戏好玩,咱们就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玩,要是不好玩,咱们碰都不碰一下。

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是孩子们觉得学习好玩,他们自然就愿意学了。

所以,鲁迅先生觉得,教育得让孩子们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社会。

让孩子们去看看蓝天白云,去听听鸟语花香,去感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也让孩子们去接触接触社会上的人和事,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除了家里的温馨,还有外面的精彩。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也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和胆识。

当然啦,鲁迅先生也不是说让孩子们放任自流,啥都不管。

他觉得,教育还是得有一定的规矩和要求的。

就像咱们玩游戏一样,虽然游戏好玩,但也不能玩得太过火,得有个度。

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但也不能让他们太放纵了,得让他们知道,学习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得认真对待。

鲁迅先生还特别看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他觉得,孩子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得让他们吃好睡好,还得让他们有个好心情。

就像咱们小时候,要是哪天心情不好,或者身体不舒服,啥事儿都不想做,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大人们得关心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得让他们有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总结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总结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总结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尊重儿童的天性:鲁迅认为儿童是拥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个体,应该尊重他们的天性和个性。

2. 注重儿童的身心健康:鲁迅认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他反对过度的竞争和功利主义教育,强调培养儿童健康的身心状态。

3. 倡导自由的教育环境:鲁迅主张给予儿童自由和宽松的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思考和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4. 强调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鲁迅认为儿童应该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5. 强调实践与经验的重要性:鲁迅主张通过实践和亲身经验来培养儿童的能力和智慧,他反对纸上谈兵和空洞的理论教育。

总的来说,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经验,以及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鲁迅的儿童教育观鲁迅先生很早就提出了以注重未来为核心、“以幼儿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在其创作和评论中更是指出让儿童“幸福地度日”,使儿童健康自由地成长。

今天的儿童教育,成就辉煌,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反思,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对今天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我粗略而不成熟地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保护儿童的求知欲,激发儿童的寻秘探险精神。

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不仅使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而且还激发了儿童的寻秘探险的精神。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

”二、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乐在其中,丰富生活。

“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这不是单纯的玩乐,而是有用的玩乐,在玩乐中提高自己的素质。

再如冬天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三、亲近大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幼年的鲁迅亲近自然,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看看“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这真是大自然最美妙的声音。

我们在这蟋蟀的弹奏和油蛉的低唱中感受到了秋的清静肃穆。

再看看“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读书自然枯燥,因为都不懂,自然到园里玩得好,而这正可以借此放松神经,娱乐身心。

在鲁迅先生的创作和评论中无不指出让儿童“幸福地度日”,使儿童健康自由地成长。

朝花夕拾中涉及鲁迅儿童教育观念的文章

朝花夕拾中涉及鲁迅儿童教育观念的文章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著名散文集,其中涉及了他对儿童教育的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并结合他的文学作品和言论,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一、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的关注鲁迅先生一直对儿童教育十分关注,他认为儿童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受到了教育的影响。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在童年时代接受的教育,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

二、鲁迅先生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对传统的儿童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过于注重功利和应试,忽视了对儿童个性和兴趣的培养。

他指出,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儿童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成为没有灵魂和个性的被动接受者。

鲁迅先生主张改革教育制度,让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自由、平等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中成长。

三、鲁迅先生提出的新教育理念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意志和品格,让他们全面发展。

他还主张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鲁迅先生主张在教育中引入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中获得全面的成长。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的观念对当今的教育事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普及化和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鲁迅先生提出的新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人文关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鲁迅先生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也提醒我们,教育不应该成为功利和应试的工具,而应该成为培育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总结回顾通过对《朝花夕拾》中涉及鲁迅先生儿童教育观念的探讨,我们能够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和言论,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启示。

书里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点

书里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点

书里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点
鲁迅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对儿童教育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

以下是一些鲁迅在他的作品和言论中表达的关于儿童教育的观点:
1.尊重儿童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鲁迅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特
个性的个体,应该被视为有思想、有感情、有主见的人。

他主张教育者应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他们发展独立思考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2.提倡自由和开放的教育环境:鲁迅强调儿童应该在自由和开
放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而不是受到刻板的规范和束缚。

他认为教育应该让儿童自由地发展他们的才能和兴趣,并培养他们的个性独立性。

3.关注儿童心理和情感需求:鲁迅对儿童的情感和心理发展给
予了很高的重视。

他呼吁教育者应该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充足的关爱、支持和理解,以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态。

4.提倡实践和体验式的教育方法:鲁迅认为儿童学习最好的方
式是通过实践和体验。

他鼓励儿童参与实际的活动和实践,积极探索和发现世界,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总的来说,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点强调了儿童的个性发展、自由探索和情感需求的重要性。

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给予他们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以保护和促进儿童的
成长。

鲁迅的观点对中国儿童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现代教育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鲁迅研究——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鲁迅研究——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摘要:鲁迅的儿童观既立足于进化论的科学基础,又密切联系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因而超越了进化论,具有了社会学的意义。

本文将试从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关键词:鲁迅;儿童;教育;发展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从他的作品折射出的儿童教育思想不仅是对当时专制封建教育体制的有力批判,而且对我们在21 世纪的今天开儿童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救救孩子”——对旧式儿童观的疾恶如仇鲁迅作品描绘了在传统教育下部分儿童所呈现出的人性的丑陋面:(一)麻木的小看客。

《孔乙己》是孩子看主人公的痛苦与潦落,对他的死也只是麻木无情的叙述。

《示众》是孩子看群众,他们看秃头,看蓝裤腰,看奶子,看罪犯,他们不关心罪犯犯了什么罪,为什么示众。

他们的唯一焦点是“看”这个动作本身,“看”变成了生活的调味料和意义,但正是这“看”使孩子的庸俗、冷漠、缺乏生机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嘲讽、轻视。

狂人被嘲笑其疯狂,孔乙己被小伙计轻蔑:“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陈士成的学童也对再次落榜的他“脸上都显出小觑他的神色”。

三种嘲讽。

无论是嘲讽病征、地位抑或是知识才能,其实都隐含着冷酷、势利的毒素。

(三)《孤独者》中魏连殳被街上一个“还不很能走路”的小孩用苇叶指着说“杀”,《在酒楼上》长富的儿子对吕纬甫更是瞪眼,“恶狠狠的似乎就要扑过来,咬我”。

鲁迅在《随感录·二十五》曾说“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逆料二十年后的中国的情形如此”。

因此,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最后一句是“救救孩子”,对当时吃人的社会所提出的人肉筵席,狂人想到的不是“救救自己”,而是“救救孩子”,因为他知道只有孩子才是未来的希望。

中国传统的儿童观,源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残酷的封建等级统治,那么当儿女的就得遵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准则。

显然,旧式的儿童观中,儿童不是平等的人,只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一份养子防老的积蓄。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内容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内容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内容
鲁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对儿童教育的观察和理解上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的儿童教育观念不仅反映了他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深刻理解,也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鲁迅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

他认为,儿童的本性是活泼、好奇、好动的,他们需要充分的自由和时间去探索和发现周围的世界。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保护和尊重儿童的天性,不要过度限制和约束他们,让他们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鲁迅提倡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

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知识的源泉。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和发现儿童的兴趣所在,并尽可能地提供相关的书籍、玩具、活动等,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三,鲁迅强调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儿童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不应当盲目地接受成人的意见和看法。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鼓励儿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鲁迅主张家长和教育者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儿童的榜样。

他认为,家长和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应当以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儿童,成为他们的榜样和引路人。

总之,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其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家长和教育者应当
以身作则成为儿童的榜样。

这些观念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鲁迅的儿童教育理念观念

鲁迅的儿童教育理念观念

鲁迅的儿童教育理念观念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观念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儿童教育方面,鲁迅强调了以下几点:
1.重视儿童的自由与独立
鲁迅认为,儿童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自由,不应被长辈和社会束缚。

他主张给予儿童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培养独立的人格和思维能力。

同时,鲁迅也倡导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爱好,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

2.强调儿童的身体与精神健康
鲁迅认为,儿童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强健体魄,同时也要关注培养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情绪发展。

他主张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和游戏来增强儿童的体质,同时也注重培养儿童的良好心态和情绪管理能力。

3.倡导全面教育
鲁迅认为,儿童应该接受全面的教育,包括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他主张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推崇实践与体验
鲁迅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

他主张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够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5.强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鲁迅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让儿童能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他主张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鲁迅的儿童教育理念观念具有重视儿童的自由与独立、强调儿童的身体与精神健康、倡导全面教育、推崇实践与体验以及强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等特点。

这些理念对于现代儿童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鲁迅的儿童观

鲁迅的儿童观

鲁迅的儿童观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对于儿童的观点独特而深刻,他认为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应该受到尊重和关爱。

鲁迅的儿童观体现了他对于儿童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认为,儿童是纯真而善良的,他们的心灵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

他们对于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他们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

因此,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呵护,让他们健康成长。

鲁迅强调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儿童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迅主张给予儿童全面的教育,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思维能力。

他强调了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这样,儿童才能真正成为有价值的人。

鲁迅反对对儿童的过度保护和溺爱。

他认为,过度保护会使儿童变得软弱和依赖,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他主张儿童应该在适度的关爱下,学会独立生活和自我保护。

他提倡儿童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不要盲从和依赖他人。

这样,儿童才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鲁迅的儿童观还强调了儿童的平等权利。

他认为,每个儿童都应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

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剥削,主张儿童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关注。

他认为,只有这样,儿童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鲁迅的儿童观体现了他对于儿童的深刻理解和关爱。

他认为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培养。

鲁迅的儿童观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关注儿童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给予他们全面的培养和关爱,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价值的人。

这样,我们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鲁迅先生教育儿童的观念

鲁迅先生教育儿童的观念

鲁迅先生教育儿童的观念
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的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对封建迷信和封建孝道:鲁迅先生认为,传统的儿童教育观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过于强调孝道、迷信鬼神等。

这些观念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发展,限制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因此,鲁迅先生主张摒弃这些陈旧观念,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让他们在自由天性中成长。

2、尊重儿童的天性:鲁迅先生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天性。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不是强制他们按照自己的计划成长。

3、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鲁迅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只有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立足。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4、教育应该以孩子为本位:鲁迅先生认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常常把孩子看作是成人的预备,而忽略了他们自己的需求和特点。

因此,他主张教育应该以孩子为本位,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点,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为出发点,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鲁迅先生主张儿童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培养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朝花夕拾》儿童教育观点

《朝花夕拾》儿童教育观点

《朝花夕拾》儿童教育观点《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的教育观点对于儿童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下面就以《朝花夕拾》中的教育观点为题,探讨一下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伟大。

儿童正处在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的阶段,通过鲁迅先生的文字,可以让他们更加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在儿童教育中,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主动接触自然,观察自然,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二、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通过对身边小事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儿童正处在认识世界的阶段,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培养观察力和思考力。

可以通过让孩子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敏感度和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阅读《朝花夕拾》等优秀作品,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朝花夕拾》中的一些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鲁迅先生通过对人文情感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社会责任感。

儿童教育中,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可以通过让孩子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他人的意识。

四、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朝花夕拾》中的一些篇章,如《父亲的父亲》、《故乡》等,鲁迅先生通过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儿童教育中,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可以通过讲述正能量的故事,鼓励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乐观态度。

五、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朝花夕拾》中的一些篇章,如《自杀日记》、《孔乙己》等,鲁迅先生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反思,激发了读者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儿童教育中,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可以通过启发式教育,让孩子自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朝花夕拾中鲁迅对于儿童教育的看法读书报告

朝花夕拾中鲁迅对于儿童教育的看法读书报告

《朝花夕拾中鲁迅对于儿童教育的看法》一、引言在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现代文学。

除了其文学作品之外,鲁迅对于儿童教育的看法也是备受关注的。

本篇文章将以《朝花夕拾》为主要文本,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全面评估鲁迅对于儿童教育的看法,探讨其在思想上的广度和深度。

二、鲁迅对于儿童教育的看法从《朝花夕拾》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儿童教育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其作品中,鲁迅经常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经历,感慨万分。

他对于我国传统儿童教育的批评和反思,以及对于西方现代教育制度的赞赏和期待,都在其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思想上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于儿童教育的热情和关注。

1. 批评我国传统儿童教育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对于我国传统儿童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评。

他指出传统儿童教育的问题,如家长的严厉,教师的严格,学校的死记硬背等等。

鲁迅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是对于儿童个性的扼杀,是对于自由思想的阻碍,是对于创造力的压抑。

他不断呼吁改变这种教育方式,让儿童能够获得更自由、更宽松、更有创造力的教育环境。

2. 赞赏西方现代教育制度与批评我国传统儿童教育相对应的是,鲁迅对于西方现代教育制度的赞赏和期待。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对于西方教育制度中的启发式教育法、尊重个性的教育理念给予了充分肯定。

他认为这种教育方式能够真正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对于这种教育方式,鲁迅寄予了厚望,希望我国也能够引进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三、总结与回顾总结回顾一下鲁迅对于儿童教育的看法,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以深刻的眼光审视了我国传统儿童教育,并对之进行了批评和反思。

与此他也对西方现代教育制度表达了肯定和期待。

鲁迅在这个主题上的思考具有较大的广度和深度,让人深思不已。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鲁迅对于儿童教育的看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他敏锐地发现了传统儿童教育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批评和反思。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鲁迅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事业,认为儿童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极大事。

他对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如下:
1、放任孩子的天性。

在五猖会中,鲁迅看会的那种急切、兴奋的心情与被父亲强迫性地背诵鉴略后的扫兴、痛苦的感觉,体现了封建专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伤害。

2、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从而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然生活的天性。

3、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琐记中,珩太太看见孩子们吃冰,视而不管,还加以怂恿,这让鲁迅感到十分地不满。

鲁迅的儿童教育理念

鲁迅的儿童教育理念

鲁迅的儿童教育理念
鲁迅,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他对于儿童教育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儿童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创造力和批判思维,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自立、创新、独立思考。

首先,鲁迅强调儿童的自主性。

他认为,儿童是有思想和能力的个体,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需求。

教育者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的自主空间,让他们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

其次,鲁迅主张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他认为,创造力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应该激发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教育者应该为儿童创造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活动,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勇于创新。

鲁迅相信,只有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具备竞争力和创造力。

最后,鲁迅注重培养儿童的批判思维。

他认为,现代社会变化快速,知识更新迅猛,儿童需要具备批判思维的能力来应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教育者应该让儿童学会质疑、分析和评估信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只有这样,儿童才能成为独立思考的个体,对社会和世界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总的来说,鲁迅的儿童教育理念强调了儿童自主性、创造力和批判思维的培养。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借鉴鲁迅的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成功。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事业,认为儿童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极大事。

他对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都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突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他提出的儿童教育观念对21世纪的儿童教育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对于培养新人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

其一,放任孩子的天性。

在《五猖会》中,鲁迅看会的那种急切、兴奋的心情与被父亲强迫性地背诵《鉴略》后的扫兴、痛苦的感觉,体现了封建专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当今手法翻新、千奇百怪的少年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残酷现实,你会发现,这与一百多年前绍兴古城河边上那个“背书”的小插曲,在本质上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啊!
其二,让复古的文化教给孩子。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在青年时代对于《二十四孝图》的理解,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封建,表现了鲁迅对白话文的坚决捍卫,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尖锐的抨击。

其三,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从而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然生活的天性;而三味书屋则是枯燥乏味的,询问知识却得不到答案,“‘怪哉’是怎磨回事”教书先生并不给予不在书本上的答案。

这无疑是大大挫伤了儿童的求知欲,同时也批判了束搏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封建教育制度。

其四,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琐记》中,珩太太看见孩子们吃冰,视而不管,还加以怂恿,这让鲁迅感到十分地不满。

现在,老师和家长会在日常生活中纠正孩子的错误,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鲁迅在文章中不断地渗透自己的教育观点,有批判的有建设的,能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社会残忍的儿童教育制度。

鲁迅关爱儿童的资料

鲁迅关爱儿童的资料

鲁迅关心和爱护儿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重视儿童教育。

鲁迅主张对儿童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通过讲故事,教授文化知识,使他们明辨事理,认识真善美和假丑恶。

他强调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重视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反对粗暴干涉和压制孩子的天性。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鲁迅在很多书信中记录了孩子的成长,对于“拆家大王”海婴,鲁迅不是粗暴斥责,而是理解孩子的好奇心,尊重孩子,让孩子保持一份真心,让孩子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不横加干涉,让孩子自然而然地生长。

呼吁社会关注儿童权益。

鲁迅在遗嘱中提到“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他强调社会应该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为将来的人生做好准备。

总之,鲁迅以他的言行和作品展示了深深的关爱儿童的情怀,他强调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和束缚,提倡让儿童自由发展,让他们在快乐和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教我们如何进行儿童生命教育【摘要】近年来儿童生命教育备受社会关注,鲁迅自始至终都是重视儿童生命发展与教育的。

本文从设“父范学堂”、编“儿童读物”、立“儿童为人”三个方面探析鲁迅教我们如何进行儿童生命教育。

【关键词】鲁迅;儿童;生命教育;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儿童教育问题是鲁迅最关切的问题之一,柳亚子称鲁迅是“就近代儿童教育而言最伟大的人物”,鲁迅尤为关注儿童生命的成长与教育。

鲁迅的儿童生命教育,也如同他的杂文一样,开一代先风,独具一格。

一、设“父范学堂”,为儿童生命教育打头阵鲁迅在《随感录二十五》杂感中,高度概括了当时儿童的悲惨命运:“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

转得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上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

”[1] 并辛辣地讽刺了那种只会生不管教的“孩子之父”,发人深省地提出了“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

[2] 鲁迅敏锐地看到,造成儿童命运悲惨、生命被戕害,其父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建议如设立师范学堂一样设立“父范学堂”,以便使父亲明白自己对儿童生命所应负的责任,教会父亲如何认识生命,如何认识儿童,如何做“人”之父。

设“父范学堂”,在鲁迅看来,其主要任务就是教会父亲认清作为父亲对儿童生命所应负的责任,这样不仅有利于深化父亲对儿童生命的理解,而且也为父亲更好地教会儿童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奠定基础,故而更有利于从两方面促进儿童生命全面和谐地发展。

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集中阐述了“父范学堂”应该教给父亲的有关儿童生命的责任,这是鲁迅对父亲责任的深入思考。

在文章中,鲁迅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说明了父亲对子女没有什么恩典,也不应该施什么威风。

从生命要发展、要进化的角度考虑,鲁迅认为,“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美,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与他”。

[3] 那么,“前者的生命”如何为“后起的生命”做出牺牲呢?那便是“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4] 鲁迅认为这是作为“前者的”父亲对于“后起的”儿童的生命应有的责任。

鲁迅对父亲责任的这一认识,就当下儿童生命教育而言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1.“健全的产生”是儿童生命教育的前提如果儿童自出生就没有健全的生命,那么再完美的生命教育对儿童的生命发展而言,也是苍白无力,无济于事的。

因此对于孱弱的、不健全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教育更多的只是无能为力。

鲁迅借易卜生的《群鬼》指出:“我们可以看出遗传的可怕,欧士华本是要生活,能创作的人,因为父亲的不检,先天得了病毒,中途不能做人了。

”[5] 鲁迅认为这种不为子女生命考虑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

所以,鲁迅主张对于儿童生命我们应该“健全的产生”,在健全产生的基础上再对儿童施以儿童生命为本位的生命教育,才是完美的生命教育。

2.“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是儿童生命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因为只有尽力的教育才能使孩子了解生命的真谛、生命的价值,才会引导他们更好地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实现生命的不断发展。

而要做到这一点,鲁迅认为就要:第一,理解孩子。

就是父母要理解作为一个生命存在,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与成人的生命世界截然不同,不能将孩子的生命理解为成人的预备或者缩小的成人。

孩子生命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如不先行理解孩子的生命存在,一味蛮做,便有碍于孩子的健康、和谐的发展。

第二,加以指导。

在鲁迅看来,对于孩子,健全的产生之后,父母的责任还没有完,还需要教这新生命去发展。

鲁迅认为,教育能教人明白道理;儿童生命教育能教儿童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所以,必要的生命指导有利于儿童生命的发展。

第三,解放孩子。

鲁迅在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主张要把孩子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

[6] 鲁迅把解放的希望寄托在没有读过“圣贤书”的觉醒的人们身上,他呼吁,“从觉醒的人入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7]鲁迅深刻地看到了父亲在儿童生命教育中的责任,进而看到了设立“父范学堂”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意义。

鲁迅认为那些只管生、不管教、无视儿童生命的人是没有资格做父亲的,“父范学堂”的学习,应该使每个父亲成为有资格做父亲的人,成为懂得并主动承担起对儿童生命的“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的责任,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二、编“儿童读物”,为儿童生命教育铺路搭桥鲁迅早就觉察到儿童读物对儿童生命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鲁迅认为儿童读物应成为向儿童传递生命信息、生命知识的物质载体,为儿童生命教育的顺利进行作出贡献。

故而,鲁迅对儿童读物的编写有着审慎的要求,认为儿童读物的编写除应注意其进步性和科学性外,还应注意考虑儿童生命的独特性;儿童读物应以儿童的生命为本位。

儿童读物是儿童生命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儿童生命教育的载体。

鲁迅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一文中指出,现在儿童的教科书自然是各式各样的,但在村塾里也还有《三字经》《百家姓》,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教着做古文的滥调;“就是所谓‘教科书’在近三十年中,真不知变化了多少。

忽而这么说,忽而那么说……不加‘教育’则已,一加‘教育’,就从学校里造成了许多矛盾冲突的人”。

[8] 在这里鲁迅深刻地揭露出封建儿童读物对儿童生命的无视甚至于扭曲,指出用这样的儿童读物造成的多是一些“矛盾冲突的人”,一些死守封建教条的“老古董”。

鲁迅在另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图》中结合自己儿童时期读书生活的一段亲身经历,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旧式儿童读物对儿童身心的戕害。

鲁迅在文中说,有如“陆绩怀橘”[9] 之类是可以勉力效仿的;“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

……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啦一声,冰破落水……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反感的,是‘郭巨埋儿’”,郭巨为了做所谓的孝子就活生生要将自己的孩子埋了,这于儿童的生命是何等的轻视与无知。

鲁迅看到这些所谓的儿童读物都是在蔑视儿童的生命,不把儿童生命当回事,甚至于以说教麻痹儿童,企图使儿童主动无知地去白白牺牲掉自己幼小的生命。

鲁迅强烈批评了那种违背儿童身心特点、有碍儿童生命发展、令儿童难行的不切实际的宣传教育,指出了此种无视生命的教育可能使儿童在行动上盲目模仿,在思想上产生怀疑态度,这些最终都不利于儿童生命的健康、和谐发展。

有破有立,边破边立。

鲁迅在揭露、批判旧式儿童读物忽视、戕害儿童生命的同时,也指明了编写儿童读物的方向与出路,即儿童读物要有健康的内容和适应儿童特点的形式,而不能用妖妄的、虚伪的故事恐吓欺骗儿童。

鲁迅早年就对儿童心理学做过研究,1913年曾译过日本上野阳一的《儿童之好奇心》,1914年又译过日本另一位作者的《儿童观念界之研究》,再加上长期的教育实践,可以说鲁迅对编写儿童读物所提出的见解是有其理论与实践基础的。

1.儿童读物的作者应该对儿童的生命负起责任这责任是什么?鲁迅在《〈表〉译者的话》中认为这责任就是替儿童“打掉毒害小儿的药饵,打掉陷没将来的阴谋”,培养儿童“以新的眼睛和新的耳朵来观察动物、植物和人类的世界”[10],使孩子的生命向着变化不停的新世界,不断地成长,培养孩子成为健康、活泼、聪明的,具有切实知识,理解懂得生命真谛的人。

2.儿童读物必须考虑到儿童的身心特征,以利于儿童生命的和谐发展鲁迅认识到,儿童读物必须善于以生动、富于诗意的幻想来促进儿童生命想象力的发展,善于以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帮助儿童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这样才是儿童所喜爱的读物,才是于儿童生命有益的读物。

鲁迅在《看图识字》一文中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所以给儿童看的读物就必须十分慎重”。

[11] 鲁迅认为图画读物是符合儿童身心特点,适应于儿童生命发展要求的,从而是有利于儿童生命发展的。

所以在儿童生命教育中可以考虑作为儿童生命教育的载体予以采用。

3.儿童读物的题材应多样化,以适应儿童生命发展的多向与可塑性鲁迅主张儿童读物既要有讲文学的,也要有讲科学的;既要有讲植物生命的,也要有讲昆虫故事的。

鲁迅自己为孩子们翻译的作品就模范地做到了这一点,单从体裁说,就有童话、童话剧、科学幻想故事、儿童小说等。

此外,鲁迅认为神话故事反映了人在童年时代那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些表现人类蓬勃向上精神的古代神话以及一些优秀的动物故事,正适合于儿童心理特点、审美情趣,是有助于儿童生命伸展与发展的,可以考虑做儿童读物,充当儿童生命教育的载体。

三、立“儿童为人”,为儿童生命教育寻根溯源“人”,是鲁迅儿童生命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鲁迅认为,“立人”[12] 是绝对不能让步的,守不住这条线,就永远走不出奴隶时代。

鲁迅从“立国”“立人”的高度出发,将儿童看作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认为儿童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这是很有远见的。

推演到我们当下的儿童生命教育,可以概括出,鲁迅儿童生命教育的目标是“立儿童为人”。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首次提出了立国首在“立人”的思想,于是,我们推出鲁迅儿童生命教育“立儿童为人”的内在逻辑是:“立国”首在“立人”,而“立人”首在“立儿童为人”。

如何“立儿童为人”?鲁迅由自己广博的医学、文学知识思考开去,认识到人是双重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社会生命。

因此,“立儿童为人”自然包括:于自然生命上“立儿童为人”,于社会生命上“立儿童为人”。

1.于自然生命上“立儿童为人”鲁迅曾留学日本,于1902年9月入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因此对儿童自然生命有深入的了解与研究,认识到儿童自然生命属于生理的范畴,其发展更多的是遵循生物的规律,即自然生命的存在发展受生理和遗传的影响更多,如人的生老病死是生物发展的规律,这些都不是教育所能主宰的。

因而,“教育对自然生命的发展,与其说是开发,不如说更多的是保护;自然自己所作为的比我们指导它去作为的不但好得多,而且精确得多”。

[13] 所以,对于儿童自然生命的发展,鲁迅认为,首先不是“教”的结果,而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对于自然生命,首先不是要改变它,而是要顺从它、保护它。

自然生命的教育首先是遵循儿童的天性,在此基础上再作好身心的养护工作。

尊重天性、顺其自然,对儿童自然生命的成长来说是最好的发展状态,也是在自然生命上“立儿童为人”的最好选择。

2.于社会生命上“立儿童为人”鲁迅被公认是近代对中国社会认识、解剖最深入最透彻的精神界之战士。

鲁迅自己也把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当做自己终生的志向与抱负。

然而,要改造“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必须从儿童社会生命的培养上抓起,这于国家、于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