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

合集下载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关键词:鲁迅;儿童;形象;解读引言鲁迅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之一,他的小说十分重视细节刻画,善长从细微之处以白描的手法描写人物,并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以此来表现底层人民思想上的愚昧和生活上的艰苦。

柳亚子曾评价鲁迅在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中排第一位。

鲁迅自己曾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

从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到《故事新编》,鲁迅一直都十分关注儿童。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提到“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儿童是“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因此,儿童形象在鲁迅塑造的形象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是众多形象的有机部分。

纵观鲁迅小说作品,鲁迅笔下的众多儿童形象,从总体上而言可以分为两类:“绝望”的儿童形象与“希望”的儿童形象。

鲁迅笔下的“绝望”的儿童或心灵和身体俱被污染,或是部分感染,让人爱不起来也憎不起来,可怜又可恨。

大良和二良无视魏连殳对他们的好,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悲剧冷眼旁观,阿毛、宝儿、华小栓的生命被无情的封建社会吞噬,他们的悲剧无处不诉说着“绝望”。

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不少“绝望”的儿童形象,他们要么麻木不堪要么走向死亡,从以下表格的内容可以了解大多数“绝望”的儿童的命运。

(一)麻木的看客鲁迅带着巨大的悲愤与痛苦塑造了众多麻木看客型的儿童意象,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对周围的事冷眼旁观,他们对周围的人冷眉冷眼,儿童看客的行为举止比成人看客的冷酷、淡漠更加让人从心底感到害怕。

(二)被吃的“小儿”鲁迅在《灯下漫笔》里写到:“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列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他们用死亡时挣扎的姿态无声的控诉,可是他们的死亡并未引起人们的关心与反思。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在《朝花夕拾》中的表现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在《朝花夕拾》中的表现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在《朝花夕拾》中的表现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体现儿童教育观念是:幼者本位、尊“天性”贵“自然”、反对扭曲和残害。

这是根据他进化的人类文明发展观而形成的。

在这样一个基点上,他关心人类的发展,关心未来,反对为传统而牺牲未来,反对为老人而牺牲孩子。

他的那段名言众所周知:“从觉醒者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他强调的是“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

同时他提出了三点:一是“理解”,即理解孩子,不能把他们当作“成人的预备”,也不能当作“缩小的成人”。

二是“指导”。

他指出不能用同一模型要求孩子,指导者应该是协商者,而不是命令者。

三是“解放”,他说“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主要通过他童年时受的教育来表现。

如《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对于封建孝道进行了批判与斥责,认为像“老莱娱亲”、“卧冰求鲤”、“郭臣埋儿”等类似事件非但不会教育好孩子,反而会起到反效果。

以儿童的视角、口吻进行反驳:如“卧冰求鲤”。

试想一下,一个小孩子,大冬天脱了衣服趴在冰上去捉鲤鱼,先不说能不能得到鲤鱼,单是寒冷的冬天,嗖嗖凉风吹来,又是趴在冰上,岂能不活活冻死?就算这小孩子抗冻,在冰融化地时候,也极有可能掉入寒冷的水中淹死、冻死。

这里表现了鲁迅认为儿童不应学习封建时期所谓的“孝道”。

总结起来,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就是:不封建迷信,不学封建孝道,在自由天性中成长,而不是被约束、限制。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鲁迅的作品中,儿童形象经常出现,并且他对于儿童的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来分析鲁迅的儿童观念。

在鲁迅的作品中,儿童形象往往是脆弱无助的,他们是社会压迫的受害者。

鲁迅通过描写儿童的痛苦和困境,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一个疯子的视角回顾了自己童年的不堪回首。

他写道:“我也知道天才是孤独的。

”这句话反映了儿童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助和孤独。

在《阿长与珍珠花》中,鲁迅通过描写患病的阿长与他的儿童妹妹珍珠花的命运,展现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残酷态度。

鲁迅对儿童的关注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更是对于儿童天真纯真的赞美。

他认为儿童是纯洁无邪的,代表着人类最初的状态。

在《药》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描写儿童对于草药、天然和动物的兴趣,表达了他对于儿童天真热爱的赞美之情。

另外,在《朝花夕拾》一书里,鲁迅回忆起童年的日记,述说了他和姐姐一起在乡村里游玩的快乐时光。

这些作品中,鲁迅通过儿童形象,向读者展现了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

此外,鲁迅的儿童观念还体现在他对于儿童教育的思考上。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需要正确的教育引导和良好的环境。

在《子夜》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描写童年的主人公,表达了他对于自由和平等教育的追求。

他认为儿童不应该受到束缚,而是应该享有自由的成长空间。

此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书里,鲁迅通过对于自己受到的传统教育的反思,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通过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之,从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儿童的观念是丰富而深刻的。

他通过描写儿童的痛苦和困境,批判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不公正。

同时,他也赞美了儿童的天真纯真,并呼吁为儿童提供正确的教育引导和良好的成长环境。

鲁迅的儿童观念与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相互交织,展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

由鲁迅作品分析其儿童文学观

由鲁迅作品分析其儿童文学观

由鲁迅作品分析其儿童文学观一直以来,我们所熟知的鲁迅都是一个严肃的思想家、文学家,他总是以冷酷、嘲讽的笔调,刻画当时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性格本质,并在创作中进行思考、探索与批判。

然而,通过阅读鲁迅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理论文章,我了解到,受进化论和人道主义的影响,鲁迅用他启蒙者的视角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世界,并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和期待。

儿童,成为他为之“呐喊”的又一群体。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对中国的国民性、社会现状及未来发展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注与深刻的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了儿童对于我们这一民族的重要意义。

鲁迅曾说:“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

”他相信,改造中国现状要从孩童开始。

早在1915年的《儿童艺术展览会旨趣书》里,鲁迅就指出:“人自朴野至于文明,其待遇儿童之道,约有三级。

最初曰养育。

更进,则因审观其动止既久,而眷爱益深,是为审美。

更进则知儿童与国家之关系,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盛衰,有系于此。

”鲁迅对儿童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在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接下来,我将通过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分析来感悟鲁迅的儿童文学观。

鲁迅怀着对儿童的真挚关爱和无限希望,以及通过对中国现状和出路的深入思考,塑造了具有不同精神风貌的儿童形象,以此来唤起民众的觉醒,实现“启蒙”和“立人”的目的。

大致来说,鲁迅塑造的儿童形象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率真、活泼、自然、纯洁的儿童。

如《故乡》中的少年闰土,《社戏》中的双喜、阿发等,甚至在《孤独者》中的大良、二良都是天真、活泼儿童的写照。

另一类是从小被“吃掉”的儿童。

如《祝福》中的阿毛,《药》中的华小栓,《明天》中的宝儿,《孔乙己》中的小伙计,《示众》中的胖小孩,《风筝》中的弟弟以及《长明灯》和《孤独者》中分别对“疯子”和魏连殳说“吧”与“杀”的小孩等等。

鲁迅还写了从小受封建文化毒害的“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二十四孝图》、《狗·猫·鼠》、《五猖会》、《父亲的病》等,都揭示了封建文化“吃人”的本质。

“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从儿童形象的塑造看鲁迅的爱幼之意word精品文档5页

“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从儿童形象的塑造看鲁迅的爱幼之意word精品文档5页

“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从儿童形象的塑造看鲁迅的爱幼之意鲁迅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事业,认为儿童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极大事。

从第一篇小说《怀旧》(1911)到最后的《故事新编》(1935),他自始至终对儿童怀有一种持久的关注。

他塑造了一批呈多元化特点的儿童形象,(例:少年闰土、水生、双喜、阿发等)表达了自己对孩童纯真的喜爱,也通过他们(例:大良、二良、阿顺姑娘等)对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和批判,发表了许多精辟而科学的见解,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他的以"幼者"为"本位",让"幼者""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儿童教育观,对如今的儿童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鲁迅笔下的系列儿童形象中体察他对儿童的喜爱与悲悯之心及其以“幼者”为“本位”,让“幼者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儿童教育观念。

一、天真无邪的儿童形象,体现以幼者为“本位”的思想及爱幼心理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犹如历史的进程不可逆转。

然而儿童世界始终是成人世界最深也是最深情的精神回忆。

马克思认为儿童的纯真,能使成人的社会感到愉悦,儿童天性中的纯真可以复活一个时代固有的性格。

鲁迅把儿童看作是民族的希望、人类的未来,早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就接受过有岛武郎[1]式的‘爱幼者’进化观念与爱罗先珂的博爱思想”。

[2]回国后,他运用生物进化论的哲学对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进行认真而深入的考察,得出结论:“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3] “儿童的情形,就是将来的命运” [4] “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鲁迅对于幼者的这份深爱就体现在他作品中塑造的那一个个可爱的、栩栩如生的儿童形象中。

首先,是人物外形、神态特征的塑造。

《故乡》中“飞”出来的八岁的侄儿宏儿和“怕生”却“松松爽爽”同宏儿一路出去玩的水生,那一派天真活泼是多么的可爱无邪讨人喜欢!然而,最让“迅哥”喜爱的还是他儿时的玩伴闰土。

从鲁 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 迅的儿童观念

从鲁 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 迅的儿童观念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作品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塑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通过这些儿童形象,我们可以窥探到鲁迅独特的儿童观念。

在《故乡》中,闰土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少年闰土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孩子,他在月下刺猹的场景展现出了他的勇敢和机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年后的闰土却变得麻木、迟钝,失去了儿时的纯真与活力。

这种变化让人感到悲哀的同时,也反映出了社会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巨大影响。

鲁迅通过闰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黑暗社会对儿童天性压抑和摧残的批判。

他认为,儿童本应是天真无邪、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但恶劣的社会环境却剥夺了他们的这些宝贵品质。

《社戏》中的一群乡村儿童则呈现出了另一番景象。

他们虽然生活在相对贫困和简陋的环境中,但却有着无比纯真和善良的心灵。

他们一起划船去看戏,一起偷罗汉豆,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儿童之间真挚的友谊和无忧无虑的快乐。

鲁迅在这里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儿童世界,没有成人世界的虚伪和狡诈,只有纯粹的童真和童趣。

这表明他希望儿童能够在一个健康、自由、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保持他们的天性和纯真。

《狂人日记》中,作者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虽然作品中没有直接的儿童形象,但这种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实际上也是在为儿童的未来担忧。

鲁迅深知,封建礼教不仅束缚着成人,更会对儿童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

他呼吁打破这种腐朽的制度,为儿童创造一个全新的、进步的社会环境。

从鲁迅作品中的这些儿童形象可以看出,他的儿童观念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首先,鲁迅重视儿童的天性和个性发展。

他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附属品,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个体。

儿童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由表达和探索的权利。

社会和家庭不应该用过多的规矩和束缚来压抑儿童的天性,而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成长和发展。

鲁迅的儿童观念

鲁迅的儿童观念

鲁迅的儿童观念引言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感知与表达让人深感触动。

而在他的作品中,他对于儿童的观念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鲁迅对于儿童的观察与关怀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儿童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儿童的态度与关心。

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在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常常展现出纯真、天真无邪的特点。

他认为儿童天性本善,与世无争,尚未受到社会艰苦现实的熏陶。

在小说《风波》中,鲁迅描绘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儿童冯雨山,他纯真而有着坚定的正义感。

鲁迅通过写作,试图让人们反思成人世界给予儿童的压力与束缚,以及儿童天性的可贵。

同时,鲁迅也从儿童的眼睛中看到了社会不公与阶级差异。

在小说《孔乙己》中,鲁迅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揭示了不平等和伤害。

儿童在鲁迅的作品中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反映社会真实面目的镜子,以此来批判社会的黑暗。

儿童成长环境的压力然而,鲁迅并不仅仅停留在描写儿童天真与纯粹的阶段。

他也以批评者的眼光关注着儿童成长的环境与压力。

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他反映了一个贫苦家庭儿童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在现实中所受的各种委屈与欺凌。

鲁迅希望人们能够关注这些被经济困境击打的儿童,关注他们所受到的不公与不平等。

通过描绘这些悲惨的儿童命运,鲁迅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关注教育鲁迅还十分关注儿童教育问题,他认为儿童教育是塑造未来社会的关键环节。

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教育中国小孩的人,都使他们的脑髓塌下去了。

”鲁迅对于传统的封建教育持有批判的态度,他呼吁对于儿童的教育要以启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重,而不是简单灌输知识。

他希望改变教育方式,让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具备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总结鲁迅的儿童观念体现了他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和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关注。

他通过描绘儿童的天真与纯真,以及儿童所受到的社会不公与压力,呼吁人们对于儿童问题的关心。

《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

《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

《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在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里,鲁迅先生无疑是最具争议性也影响力很大的一位。

他不仅拥有极高的文学成就,还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倡导者、左翼文学运动的旗手。

他的小说被誉为“二十世纪东方文学的典范”,其散文则有人称之为“史诗式”的杰作。

而在众多的作品当中,《朝花夕拾》无疑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鲁迅先生自幼丧父,跟随母亲过着清贫艰苦的日子,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放弃读书求知的机会。

因此,在鲁迅先生的心目中,读书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虽然那时候鲁迅先生只能够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却丝毫掩盖不住他身上独特的魅力与才情。

在《朝花夕拾》中,除去回忆童年趣事外,其余都是关于青少年时期发生的故事。

由此可见,《朝花夕拾》主要讲述的是鲁迅先生早年的经历及感受。

它既记录下了鲁迅先生对往昔岁月的追思怀念,又反映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同样,这本书也折射出了他的精神境界——天真烂漫且充满幻想。

从《朝花夕拾》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儿童眼光和成人世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首先,鲁迅先生用第三人称叙写,使整个文章显得比较客观公允;再次,全文采用了白描的笔调,朴素平淡,娓娓道来,仿佛是朋友聊天般轻松愉快,令人倍觉温馨舒适。

相信每个人都曾经做过梦吧!在睡前躺在床上,脑海里总会浮现各种奇妙的画面,或许是美好的,亦或许是悲伤的……而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恰巧给予了我们另类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了他的梦乡。

为了让我们对这篇散文有更深刻地认识,接下来将结合原著内容谈几点拙见。

1.《朝花夕拾》中的儿童视角并未完***离成人的束缚,甚至某些部分已超越了成人的限制。

2.鲁迅先生把自己的童年形象融入到了《朝花夕拾》中,借助儿童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3.鲁迅先生善于捕捉细节,例如在《狗·猫·鼠》中,他详尽地介绍了狗的习性,突出了狗的忠诚。

4.《朝花夕拾》展示了鲁迅先生的理想和愿望,体现了他强烈的爱憎感情。

专题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专题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专题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专题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以下几个方面:1、反对封建迷信和封建孝道:鲁迅先生认为,传统的儿童教育观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过于强调孝道、迷信鬼神等。

这些观念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发展,限制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因此,鲁迅先生主张摒弃这些陈旧观念,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让他们在自由天性中成长。

2、尊重儿童的天性:鲁迅先生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天性。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不是强制他们按照自己的计划成长。

3、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鲁迅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只有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立足。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4、教育应该以孩子为本位:鲁迅先生认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常常把孩子看作是成人的预备,而忽略了他们自己的需求和特点。

因此,他主张教育应该以孩子为本位,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点,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为出发点,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鲁迅主张儿童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培养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同时,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以孩子为本位,关注孩子的需求和特点,为他们提供有益的教育环境和方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鲁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是浙江绍兴的人。

从1881年9月25日到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以笔名“鲁迅”闻名,这个笔名发表了《狂人日记》等许多著名作品。

鲁迅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就有进取心和责任感。

在三味书屋,他从寿镜吾先生那里学习了知识,并描摹了图画。

解读鲁迅作品中的儿童观-毕业论文

解读鲁迅作品中的儿童观-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儿童是社会进步的新兴力量,是祖国的未来。

本文以鲁迅作品中有关儿童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基础,结合鲁迅的个人生活经历和生活的社会环境来研究鲁迅对儿童的观点态度。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来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以早期鲁迅认为儿童是“性本善”观点来论证鲁迅早期的“儿童本位观”,第二部分是鲁迅随着自己思想的丰富,逐步发现儿童也被社会“丑”化,认为儿童也带有人性“丑”的一面,第三部分反思鲁迅对儿童态度矛盾性的解析。

关键词:鲁迅;儿童本位观;人性“丑”;矛盾性。

AbstractChildren is the emerging power of social progress, is the future of our motherland . Based on lu xun's works i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as the research basis, the combination of Lu Xun's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to study Lu Xun's attitude toward children's point of view.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discuss, the first part is the Lu Xun thought that children's early \"\" goodness views of Lu Xun's early is proved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children \", the second part is as the abundance of his thoughts, Lu Xun has found that children have also been social \"ugly\", thought that children with humanity \"ugly\" side, the third part reflection of Lu Xun's attitude toward children contradiction parsing.Key words: Lu Xun ;Children's standard view ;"Ugly human nature";Contradiction.目录TOC \o "1-3" \h \z \u 摘要IAbstract II目录III引言1一、早期:“儿童本位观”1(一)释放天性,顺应自然1(二)尊重儿童,平等对待2(三)独立自主意识3二、发展:封建人性的传染4(一)被同化的“丑”5(二)“性本恶”6(三)文化传承6三、反思“矛盾性”的解析7结语9参考文献10谢辞11引言在鲁迅作品中,关于儿童的文字占有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儿童的成长备受鲁迅关注。

鲁迅研究——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鲁迅研究——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摘要:鲁迅的儿童观既立足于进化论的科学基础,又密切联系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因而超越了进化论,具有了社会学的意义。

本文将试从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关键词:鲁迅;儿童;教育;发展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从他的作品折射出的儿童教育思想不仅是对当时专制封建教育体制的有力批判,而且对我们在21 世纪的今天开儿童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救救孩子”——对旧式儿童观的疾恶如仇鲁迅作品描绘了在传统教育下部分儿童所呈现出的人性的丑陋面:(一)麻木的小看客。

《孔乙己》是孩子看主人公的痛苦与潦落,对他的死也只是麻木无情的叙述。

《示众》是孩子看群众,他们看秃头,看蓝裤腰,看奶子,看罪犯,他们不关心罪犯犯了什么罪,为什么示众。

他们的唯一焦点是“看”这个动作本身,“看”变成了生活的调味料和意义,但正是这“看”使孩子的庸俗、冷漠、缺乏生机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嘲讽、轻视。

狂人被嘲笑其疯狂,孔乙己被小伙计轻蔑:“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陈士成的学童也对再次落榜的他“脸上都显出小觑他的神色”。

三种嘲讽。

无论是嘲讽病征、地位抑或是知识才能,其实都隐含着冷酷、势利的毒素。

(三)《孤独者》中魏连殳被街上一个“还不很能走路”的小孩用苇叶指着说“杀”,《在酒楼上》长富的儿子对吕纬甫更是瞪眼,“恶狠狠的似乎就要扑过来,咬我”。

鲁迅在《随感录·二十五》曾说“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逆料二十年后的中国的情形如此”。

因此,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最后一句是“救救孩子”,对当时吃人的社会所提出的人肉筵席,狂人想到的不是“救救自己”,而是“救救孩子”,因为他知道只有孩子才是未来的希望。

中国传统的儿童观,源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残酷的封建等级统治,那么当儿女的就得遵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准则。

显然,旧式的儿童观中,儿童不是平等的人,只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一份养子防老的积蓄。

鲁迅笔下儿童形象浅析

鲁迅笔下儿童形象浅析

鲁迅笔下儿童形象浅析一、概述鲁迅的大部分作品犀利锋锐,充满了强烈的批判主义色彩。

在他笔下的许多人物都成为了所批判的对象。

但是有一个群体是例外,那就是儿童。

鲁迅小说和散文作品中的儿童形象,虽也有批判的形象,但大多往往是一些拥有善良,可爱性格的孩子,从中看出了鲁迅对于孩子们的喜爱,以及在这种喜爱下隐藏的对儿童未来能改变黑暗现实的殷切希望。

二、鲁迅笔下儿童形象的特点、性格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比较复杂,有很多孩子让我们觉得很有希望,比如少年闰土,阿发和双喜,这一部分孩子可以说代表了鲁迅一种热切的期盼,他希望中国的所有孩子都像这些孩子一样,那么中国就是真的有希望了。

但还有一部分孩子已经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他们变得越来越麻木,沦为了封建遗毒的牺牲品,比如《狂人日记》中的那些孩子,《孤独者》里的大良二良等。

这一部分的孩子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社会的现实,反映的是希望的破裂。

1、充满希望的儿童形象首先,鲁迅笔下的儿童有很多是具有朝气,鲜活可爱的。

相比于那些受到封建礼教毒害的成年人,整日如活死人一般,儿童更具有活力和朝气,仿佛是初升之阳。

例如《故乡》中,对于少年闰土的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一段对少年闰土动作的描写,十分鲜活地刻画出了一个朝气蓬勃,可爱地儿童形象。

其次,鲁迅笔下的儿童有很多淳朴而热情。

这些儿童大多具有中国农村人民的优点。

在待人接物上,都非常符合道德上的要求。

比如《社戏》中的双喜和阿发:“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

鲁迅的儿童教育理念观念

鲁迅的儿童教育理念观念

鲁迅的儿童教育理念观念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他的作品对于影响和塑造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

鲁迅也是一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儿童教育理念。

从他的作品和言论中,我们可以窥见到他对儿童教育的关怀和深切思考。

以下是关于鲁迅的儿童教育理念观念的2000字论述。

鲁迅对儿童教育的观念是以儿童的天性和个性为出发点。

在《故乡》中,他描写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还给读者讲述了小儿时对医术的探索,对假瞎子的揭发等等,通过故事中的儿童性格和气质,我们可以窥见到鲁迅对儿童天性的尊重和对其个性的重视。

他认为,教育应当是为了激发儿童的特质和潜能,而不是武断地将他们塑造成成人所期望的样子。

鲁迅对儿童教育的理念包含了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尊重儿童的意识和对他们的个人发展空间的尊重。

他认为,儿童应该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去探索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

他主张教育应该是一种平等的过程,不应该因为种种原因而歧视或排斥任何一个孩子,教育的机会和资源应该普及和均衡。

鲁迅认为儿童教育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教育意义。

他在《中国儿童文学史略论》中提到:“少年是将来的希望。

”他认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于儿童的教育应该重视起来,尤其是对于其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他希望通过教育来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鲁迅对儿童教育的观念中还包含了对于独立性和创造力的认可。

他认为,儿童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创造的能力。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倡导的“自由之辞”,观察他对儿童的赞美,以及鼓励和支持他们展现自我和独立见解。

鲁迅对儿童教育的观念中还包括了对于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尊重。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深切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衰落,他认为这一现象已经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儿童的成长。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鲁迅小说中儿童形象所折射的儿童观

鲁迅小说中儿童形象所折射的儿童观

鲁迅小说中儿童形象所折射的儿童观作者:伍星兴来源:《速读·下旬》2021年第03期◆摘要:儿童观经过漫长的发展,在五四时期得到深化,鲁迅小说作为该时期文学作品重要组成部分,其塑造的儿童形象对“发现儿童”这一观点多维度折射反映。

因此,本文将从文本内容、叙述方式及文本表现力三个维度阐释鲁迅小说中儿童形象所折射的儿童观,并用纵横向比较,说明“发现儿童”对现代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助推作用。

◆关键词:“发现儿童”;文本内容;叙述方式;文本表现力一、纵向比较:儿童观的历史沿革及其小说呈现中国历史的变迁蕴含着儿童观的历史沿革。

从古至今,中国小说的儿童形象始终是成人形象的附庸,在成人高大背影的遮蔽下丧失生命与精神独立性,被视为“缩小的成人”,或是当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古代社会展现的小说形象是受世人悲叹“泯然众人矣”的方仲永,尊老爱幼从容让梨的孔融,聪颖早慧雪作柳絮的谢道韫。

其展现出的实质内核是儒家文化所尊崇的父为子纲与教化与教育儿童的现实目的。

及至晚清,国家危急存亡之时,一众的启蒙教育家主张“中国存亡悬诸吾童子之掌上”,由此办立一系列新式学堂与留学事宜,但众人对儿童重视的实质是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救亡图存的使命使得儿童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呈现出重要作用。

及至五四时期,随着启蒙者精神兴奋的文化转移,启蒙思想家们高呼人的解放,其中“发现儿童”与“女性解放”成为了显在的时代标识。

鲁迅作为其中重要一员,其小说中的儿童形象从多个维度对儿童观进行了折射反映。

二、横向比较:不同角度儿童形象所反映的儿童观(一)从文本内容:尊重儿童的天性在五四时期,达尔文进化论在中国传播已接近成熟阶段,其否认上帝和关注自然的主要思想将在鲁迅笔下得到了良好体现,其一就是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自然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从而使游戏天性得到彰显与释放。

一方面,自然之于儿童,是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儿童鲁迅对于老屋后院大自然的着迷:注目到的是碧绿的菜畦,感受到“长吟”的鸣蝉,孩子天生就有一种对于未知的无限好奇心,在成人视野中平淡无奇的大自然声声色色,都对他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展现儿童对大自然的天然感悟力。

论鲁迅的儿童观

论鲁迅的儿童观

论鲁迅的儿童观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儿童的关注和对儿童问题的深思。

在鲁迅的眼中,儿童是纯真、无邪的存在,他们是社会的未来,也是人类文明的希望。

鲁迅的儿童观主要表现在他对儿童的关怀和对儿童问题的思考上。

他认为儿童应该被保护和呵护,而不应该被社会和家庭的不良影响所伤害。

在他的作品中,他揭示了儿童面临的现实困境和社会对他们的虐待。

他通过描写儿童的悲惨命运和社会对他们的冷漠,呼吁社会关注儿童问题,保护儿童的权益。

鲁迅的儿童观也体现在他对儿童教育的思考上。

他认为儿童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主张儿童应该自由地探索和学习,而不是被束缚在繁重的功课和规定中。

他反对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的教育方式,主张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儿童的深情厚意。

他用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儿童的纯真和可爱。

他把儿童塑造成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呼吁人们关注儿童,保护儿童的权益。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儿童的关怀和对社会的警示,让人们反思儿童问题,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鲁迅的儿童观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儿童问题仍然存在着,儿童的权益依然受到侵犯。

我们应该从鲁迅的儿童观中汲取智慧,关注儿童问题,保护儿童的权益。

只有真正关爱和呵护儿童,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鲁迅的儿童观展现了他对儿童的关怀和对儿童问题的思考。

他通过揭示儿童的悲惨命运和社会的冷漠,呼吁人们关注儿童问题,保护儿童的权益。

他提出了培养儿童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教育理念,反对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的教育方式。

鲁迅的儿童观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关注儿童问题,保护儿童的权益,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和思想家。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味,而其中的儿童形象则成为了他理解和表达儿童观念的窗口。

通过分析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儿童观念。

首先,在鲁迅的作品中,儿童往往被描绘成弱势群体。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刻画了一个悲惨的儿童形象——阔少爷。

这个年轻的男孩不仅受尽家庭和社会的虐待,他的思想也受到了压抑。

他内心渴望自由,但却无法得到实现。

这个形象表达了鲁迅对当时儿童遭受苦难的关注和同情,并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怒。

他通过这个形象,呼吁社会关注儿童权益,提倡平等和保护儿童的观念。

其次,鲁迅的作品中还出现了一些善良和纯洁的儿童形象。

在《药》中,鲁迅讲述了一个关于儿童的故事。

故事中的儿童形象是一个令人感动的角色。

他对药物的盲目追求导致了自己的悲剧,但他的善良和真诚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通过这个形象,鲁迅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中纯真和善良的渴望,以及对儿童天真和单纯的思考。

此外,在鲁迅的作品中,儿童也被描绘成受教育的对象。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描述阿Q对于受教育的渴望和失败来反映中国受教育体制的腐败和无能。

阿Q作为一个农民,一直渴望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但他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这个形象揭示了鲁迅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的关注,以及对当前教育体制的不满。

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不仅仅是个体的形象,更蕴含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通过描绘儿童的苦难、善良和求知欲望等特点,鲁迅向读者传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和教育腐败的忧虑。

最后,在鲁迅的儿童观念中,他强调了儿童的天真和纯洁。

在他的作品中,儿童往往没有被社会中的世俗观念和价值观所污染。

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对人类本质有着更真实的感悟。

鲁迅通过描写儿童形象,表达了对社会腐败、人性扭曲的憎恶,以及对儿童天真和纯洁的向往。

总而言之,从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来看,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儿童的关心和体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孩子应远离封建思想的观念
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处处充溢着自然、亲切、和谐的特殊氛围。夏夜,外祖母坐在桂花树下,一边摇着芭蕉扇,一边给躺在小板凳上纳凉的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父”“许仙救白蛇”等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与“我”朝夕相处的保姆长妈妈不仅讲“美女蛇”和“长毛”的传说,还送给“我”渴望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动地抒发了童年鲁迅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这种热爱也从侧面说明,儿童应该受到接近自然、亲近自然的教育,而不是所谓的“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教育。
鲁迅发现:“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不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扑打,使其萎缩不前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显然,这两种方式都没有尊重儿童,现在的课堂中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才避免了这种思想的延续。
除了这两事例之外,鲁迅的文章中还有很多反映这种倾向。在《孤独者》中,鲁迅认为天真无邪的孩子因为受到了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对别人进行大骂,这种行为彻底让孤独者孤独下去,断绝了他对这个社会最后的一点幻想。造成这种局面的最根本因素就是封建思想。在《父亲的病》一文中,鲁迅更是用血淋漓的事例证明封建思想的可怕。不仅仅是思想上的侵蚀,更有着生命的危险。父亲生病时,医生开的药引有蟋蟀一对,并且要原配,即在一窠中,经霜三年的甘蔗,要在瓦背上面的,还有几年的陈大米,等等。一对蟋蟀,谁晓得它是“本来”在一个窠里,还是后来跑在一起的呢?为了寻找这些奇奇怪怪的药引,鲁迅算是吃尽了苦头。奇怪的药引是找到了,病人还是治死了。对那些庸医,后来鲁迅嘲笑说:“似乎昆虫也要贞洁,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可见,这些迷信的做法是非常荒诞、让人无法理解的,鲁迅怀着极大的悲愤,揭露和讽刺了反动派利用封建迷信杀人的罪恶。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教给儿时的鲁迅许多道理:“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或生孩子的屋子里不能进去;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在《五猖会》里,孩子们所盼望的除了过年过节,大概要数赢赛会的时候了,然而却被父亲勒令背书。这种描写把日常生活中的封建思想影响发挥到了极致,选取过年的时候来让人们感觉其无处不在,并且这种思想是大于亲情,大于一切的。在《二十四孝图》中,作者以“二十四孝图”为例,指出那些提倡封建道德的人们实在是把“肉麻当作有趣”,把“卧冰求鲤”“哭竹生笋”“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的谬论拿来愚弄和欺骗人们,实在是令人不解、招人反感。这篇文章是建立在封建思想的基础上,让儿童形成一种“奴才”的观念,不是成为最好的自己而是成为最好的封建卫道士,为了所谓的孝道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在《琐记》中,“我”来到南京求学,然名曰“水师学堂”却连水池也没有。原来,水池曾淹死过两个学生,因此现在被填平,上面还造了关帝庙,庙旁还有焚化字纸的砖炉,每年七月十五,还请一群和尚来放焰口(恶鬼名)、诵经念咒,这些都为的是不让那两个淹死鬼“讨替代”。所有这些“乌烟瘴气”、愚昧迷信的做法,鲁迅说:“我总觉得不大合适”。
鲁迅在《卢梭和胃口》中说:“人格是一个抽象名词,是一个人的身心各方面的特点的总和。人的身心各方面的特点既有差别,实即人格上亦有差别。所谓侮辱人格的,即是不承认一个人特有的人格,卢梭承认女子有女子的人格,所以卢梭正是尊重女子的人格。抹杀女子所特有之特性者,才是侮辱女子人格。”这足见鲁迅对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尊重,而这种受教育者正式儿童。
从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来看鲁迅的儿童观念
(一)儿童至善的观念
鲁迅小时候生活在清末,还属于“人吃人”的时代,为了给这个时代一点点亮色,鲁迅在他的笔下写出了几个善良的儿童。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闰土、双喜、阿发等农家少年,他们的纯朴、善良、活泼、机敏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在《社戏中的双喜、阿发,对来自书香门第的“我”非常亲切。一起放牛捉虾、摇船摘豆,“我”不会放牛,连走近牛身都不敢时,他们毫不客气的嘲笑。“我们年纪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叔子、太公有几十个,因为他们合村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这两个字来。”最为迷人的是在朦胧的月色中,乘着大白鱼似的航船,嗅着豆麦水草的清香到包殿去观看社戏。孩子们看社戏只爱看打仗、翻筋斗、跳老虎,最怕老旦唱个没完。归航肚子饿摆不动船,便打主意偷河旁田里的罗汉豆来煮着吃。阿发还主动建议大家偷他家的豆,六一公公主动送豆给孩子们。
除了双喜之外,《故乡》中的闰土也是一个典型,这个农村小孩的淳朴善良、机智勇敢都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孩子在没有经历大环境“熏陶”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可爱的。即使是《孤独者》中的孩子们,也是被认为好的,只是由于一些外力造成这些孩子出现了问题。
鲁迅在这些作品里,呈现的是那些“目不识丁”的农村伙伴的淳朴、诚挚、善良、机敏、能干,是农村少年栩栩如生的童趣。在这些作品中塑造的儿童形象一律天真烂漫、心无城府,没有乡村人常见的尊卑等级观念,鲁迅完全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通过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毫无虚饰地表达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这些永远值得眷念的少年朋友的热爱。
(二)尊重儿童的观念
鲁迅的童年时代存在着长幼之间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鲁迅对这不平等是极其愤恨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深深的自责。《风筝》里刻画了“我”的小兄弟深受“我”的精神 “虐杀”却毫无怨言。作品中的“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并且也不准自己的小兄弟放,有一次还粗暴的毁坏了小兄弟苦心做好的风筝。“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可见“我”的粗暴行径是以武力为基础的。这种行为缺乏对于儿童起码的尊重,完全是建立在弱肉强食的基础上。鲁迅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反面的事例论证了我们应该去尊重孩子,而不是棒杀他们,哪怕是扼杀天性。
鲁迅曾愤慨地说:“对于孩子,我们所施展的什么式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则大难临头,唯有兔子似的逃跑而已。自然,就是逃也不见得安稳。” 也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我们批判了自己的教育,因为教育的指导思想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鲁迅所受的教育是建立在被动的基础上,一点儿童的主动性都没有。这样教育出的只能是奴才而不是人才。
在鲁迅的作品中,其实对于封建思想的批判无处不在。例如《社戏》中“我不用去念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就是很好的例证。让一个不懂世事的孩子去理解这种伦理,不理解也要背下来,本身就是不合理。用文章中的远离来比喻现实中的远离也是具有象征性的。还比如小说《孔乙己》,一个纯真的孩子要学习“掺水”等封建糟粕的事物,这里还有一位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孔乙己先生,简直就是“我”的反面典型。
以上这些烦琐迷信而又荒唐之言,在那时幼小的孩子心里,它简直就是精神磨难。但是这种磨难却又无时不在。从这些作品我们可看到,鲁迅是深受封建迷信的毒害。因此,为了孩子能够有健康的心理,鲁迅极力反对封建的愚昧、守旧、迷信等不健康思想对儿童纯洁心灵的腐蚀,必须让孩子远离这种思想。
综上所述,鲁迅是一位有着儿童情结的作家,他的笔下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儿童,这些儿童的背后是鲁迅对儿童问题的思考,更是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